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11-23 作者:文轩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一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举,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程标准中想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最喜欢的水果(2课时)

1、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1、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4、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12-4=12-3=14-8=

16-9=6+8=13-6=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

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12-6=13-7=14-9=

2、12-7=13-8=11-6=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4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课本26页第6题图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今天收了7棵大白菜,14棵包菜,通过信息比较,我知道农民伯伯收的包菜比大白菜多,大白菜比包菜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获得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算一算“大白菜比包菜少几棵?包菜比大白菜多几棵?”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六、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26页第8题的情境图。

2、指学生说图意。

生:松树16棵,柳树9棵,白杨树5棵。

师:栽的松树比柳树多几棵?找出松树的棵数,在找出柳树的棵数。用松树的棵数减去柳树的棵数。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四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作业

1.书p151、2

2.《自主练习》p6

小纸条

课件

板书

桌子有多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五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一)导入

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

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认识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购物

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

生:买东西。

师:对,买东西就要用到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将准备好的钱袋拿出来。(同桌合作)

师:把你认识的人民币拿给同桌看一看,看谁认得最多,开始!

(教师巡视)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小朋友认得不错,下面我来看看你们都认对了没有?(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是怎么认的?(着重讲可以看数字、颜色)

(第一组:放大的100元第二组:放大的20元第三组:放大的10元)

(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及纸币同时出现)

师:两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指着硬币,纸币的课件)

生: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对,他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师:两个硬币的背面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什么?

生: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师:很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2、给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钱放在桌上,你们觉得怎样?

(课件出示一堆零乱的钱,面值参照书p54)

生:很乱。

师:那你们能把它们有规律地分一分吗?

(请一个小朋友说,教师移动鼠标将钱分类)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生:左下角有一个红颜色的斜线。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样币。

师:这小朋友知识面真广,这是样币,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2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5角(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5角与其他小朋友换1角)

师:刚才小朋友只换了2角,5角,现在4个小朋友随意换一换。(用他们准备的钱)

(教师巡视)师: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3组小朋友)

4、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1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3—4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1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10角?

1元=10角(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角=10分(师板书)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20角=()元3元=()角1元2角=()角)

(三)游戏,逛超市

师: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六

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规律,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估算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实物投影仪

(一)、估算及具体应用练习

1、书第56页第7题。

(1)、先让学生看图明白问题的含义,(左边有17个杯子,右边有18个杯子,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能装36个杯子的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2)、再让学生先估算,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17+18=35,3536,所以能装的下。

2、书第56页第9题。

小明

小亮

小丽

10m

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做第(1)题时,可从小丽第二名中,估计出即比10米大,但小于15米。所以猜可能是11米、12米、13米、14米。

做第(2)题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算出小丽投了13米。15-2=13(米)

做第(3)题时,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小明和小亮一共投了多少米?

谁第1名?谁第3名?

小丽比小明多投了多少米?......

(二)、找规律

1、做第56页的第8题

21

23

41

43

33

53

35

55

小组讨论观察规律,说说表格中的规律。

汇报:第1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如:21、22、23。竖着相差10。如21、31、41。

第2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0,如:33、43、53,竖着相差1。如:33、34、35。

2、接着往下写。

1247()()

23568()()()()

12358()()

先观察,找出规律,再独立做,并说说规律。

(三)、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估一估,找一找

21

23

41

43

33

53

35

5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七

本课题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xx月xx日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媒体课件、桃子卡片、圆片、学生准备圆片、小棒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1、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八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课件

一、复习引入

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95里面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8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34,所以4+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说说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说说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