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纸韵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篇一

《亡羊补牢》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这篇课文我感觉有点困难。我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之前改了好几次教案。不过我的收获正是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获得的。通过这次上课,我充分体会到钻研教材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只要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中的难点。教学的目标才能更明确。另外,明确了目标还要注意方法。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扎实进行,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的时候也不要慌,要一步步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去发现答案。例如: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会怎么说,羊人又会怎么回答。在此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正学表达。

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再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能能够讲出这个故事。在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没有简单的要求他们讲故事,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他们用这个故事去劝说身边的人。

课后,我觉得这节课结束的比较仓促。说明我对课堂的节奏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另外,这节课朗读的不是很充分。以后要加强。

总之,经过这次上课我学到了很多,我只总结出了几点:

(1)要切实开展探究性学习,多尝试自主学习。

(2)注意各个环节的连接。

(3)多钻研教参,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越做越好的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篇二

本学期我校教研活动由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我选择了语文三下教材第九课《寓言两则》的其中之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比较短,所以安排了一课时完成。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一直到课文学习完,总结的时候我在来回顾这里,让学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字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有听课老师指出,我应该再加一句引导的话,如“这两个意思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解释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产生对错误知识的记忆。我对于这个说法也比较赞同。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指名读,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划一划,然后幻灯片出示一些词语,一起学习。然后在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词语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练习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学能说会读了,但是还缺少正确地书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语的书写也比较重视,我恰恰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个。2.在再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但是当学生出现齐读时,我没有及时阻止。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也只是请了几位同学说,而且她说的比较繁琐,我就马上去帮助她说完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补充扩写。3.在学生划生字词的过程中,我没有反馈。在学习词语时,也没有出现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对于这个设计,我自己也感觉不错。对于流程的设计合理,几个问题的追问设计的比较好。环环相扣学生理解的很好。在学习完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后,我提出了“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我让学生对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行为做了讨论和评价,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以及能够对寓意进行感悟。

最后我还联系实际谈想法以及总结了这个寓言的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篇三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街坊是如何劝养羊人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1、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2、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篇四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让我们先来听听吧!

3.这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黑板,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4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交流易错、难读的字音。多音字“圈”和轻声音节“窟窿”“街坊”。

3.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题意。

1.课题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的表现。

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3.交流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的表现。指导学生读出街坊的担心、着急以及养羊人的满不在乎。

4.分析第二次丢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两个“又”。并让学生练习用“又”字说话。

5.有了第二次的丢羊,养羊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重点指导学生体会“后悔”和“接受”。

6.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后,接着做了什么?课件出示两个句子。一句是课文上的原句,一句是去掉“赶快”和“结结实实”的句子。指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赶快”和“结结实实”的好处,并试着跟“赶快”换词,练习写几个像“结结实实”这样的词。

7.讨论交流养羊人现在补牢迟吗?

五、体会寓意。

2.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揭示寓意。

3.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情感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篇五

《亡羊补牢》是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出来,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丢失羊的原因。按教学流程应该是很顺利地完成好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们的脑海中永远有着无限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让教学充满了未知。这次教学就发生了一场“大转弯”,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一幕。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里画出这个人丢失羊的原因。(用笔勾出那句话并朗读)知道羊丢失的原因了吗?(板书:破了个窟窿)

正当我写完板书转身后,还见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可以看出他很想说话。于是,我请了他起来。

听了他的问题,我顿时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预设之外,心想: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觉得这还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应该放过这次机会。看着孩子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立马想到问题是孩子们的问题,应该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象和探讨。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耶”了起来,赶紧拉开阵势,展开了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羊没跑出来,是因为他们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来的话,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师:这是一个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吧!(生哈哈大笑)

生:我认为羊不会跑出来的原因是时间太晚了,该是羊休息的时候。

生:羊圈是羊们住的地方,是它们的“家”。

师:请孩子们想一想,这几只羊会是听话的羊吗?

生:会,它们会听主人的话,不会离“家”出走。

生:会,因为它们是最亲密的亲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园,就像《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样。(又是一片笑声)

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学,是一段在预设之外的教学,更是一段让人寻味的教学。我们常说,课堂是什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教学前,教者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样的课堂提问和生成。“羊圈里的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呢”这个问题,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而言,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藏在里面,这是偏离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提问。然而,我们用孩子的视野来观察,会发现这个问题却高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有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再思考,带有看问题的独特思维眼光,带有对弱小事物的关爱和同情。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小组讨论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交流汇报上,他们都能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个问题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理解文本、训练思维、生活世界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去了。我认为:教学是为孩子服务的,面对一次难能可贵的“孩子问题”,我们理当应该停下脚步,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徜徉在属于他们的问题世界中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篇六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将《亡羊补牢》这节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学结束后,静下心将授课的过程回顾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反思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导入时让学生们去读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们通过文中的几个字猜测到这则寓言是已经学过的《守株待兔》。在这里我顺势告诉了孩子们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我告诉孩子们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同时也推荐给孩子们《战国策》这部国学经典。

在引出课题后,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质疑,让他们去猜想为什么会“亡羊”。 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

学习词语,理解字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去理解字义。例如简单的“则”的意思,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有的词语比较有意思,我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学习“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我先让孩子从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给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示“窟窿”,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这时一对孩子发生了争执,男孩比划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划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问孩子们:“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个过程, 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课的 “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枯燥的学习词语,也变得精彩纷呈了!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是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说出了亡羊和补牢的因果关系,我就让他们练习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话,体会汉语的特别之处。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注重让孩子们先体会感悟,再朗读。养羊人有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养羊人对两次丢羊的不同反应来练习朗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养羊人的心情,再让孩子们自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

孩子们通过学习都能明白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如何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过讲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时医治的事情给他们起了个头,这下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这类“亡羊补牢”的事情。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的最后,我总结了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们能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去解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1、新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准备这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我仅仅解读了文本的表面,没有去挖掘出更深的东西。例如在后面的课堂中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狼是怎么想的?我备课只备了自己看到的东西,而没有进行深思。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充分。很多孩子为了完成课堂练习,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

3、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说,总觉得还是自己在引导着孩子上课。 这几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篇七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