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

时间:2024-11-16 作者:念青松

一个好的教案模板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里提供的教案模板是由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亲自编写的,希望能够对你的教学有所启示。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一

听了霍斯旦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感受颇深。本课以读为主线,通过读,质疑存疑,思考探究,从而理解领悟课文,开拓出了低段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扎实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因此,要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霍斯旦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葫芦藤和葫芦的可爱时,老师就不失实机地进行语言感染:听了小朋友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这棵小葫芦身边了。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呢?等等的教师语言,让学生们不断入境,朗读时就更有情趣了。往往也能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课堂上,霍老师高度重视识字和朗读教学,生字词语认读和识记的形式多样,方法巧妙,富有变化,层次清晰,教得扎实、灵活、有效。朗读课文务求读准、读通,难字、句子,处处落实;指读、练读、齐读,样样精彩。尤其是那精美的绿色小道具让我们眼前一亮,一翻,一折,像变魔术似的,以字组词,以词带句,以句成篇,顺藤摸瓜,拓展了语言空间。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词语,可谓教师的独具匠心呀!课末,教师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再一次复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既巩固了生字词语,又回顾了课文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呀!

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将“观察、观察、再观察”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这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重要,而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并加以指导无疑是锻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两幅插图,通过仔细观察,种葫芦人的表情不同,葫芦的叶子不同,葫芦的不同在孩子们的专注神情中油然产生。

在课堂中,霍老师出示说话训练:种葫芦的人天天都去看,而且不是只看一次,那还有什么时候,他去看一次。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读,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从而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二

《我要的是葫芦》是讲一个人在种葫芦,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连葫芦也落了。听了赵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很感谢她带给我们这么精心的课堂设计。这堂课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扎实有效。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1、教学环节设计独具匠心。在初读环节,赵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也是非常巧妙的,通过让学生看连环画,老师引述的方法激励孩子读书,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在学生读到生字时,鲍老师就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生字。我觉得这种方式对故事性强的课文操作性很强,赵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教学开启了一扇智慧门。

在指导第一幅连环画时,赵老师说“把第一小节读好了,就可以画出第一副画了,”这样的做法激发学生兴趣。一般我们的板画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知识点或帮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事物形态,但是赵老师想得更深更远,她只贴了三片叶子,再问学生是不是够了,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长满”的意思。她借助板画引导学生读出叶子的多,学生读得有进步了,老师就随机贴上叶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朗读指导的目标。

2、字词检查扎实。对于低段生字教学,赵老师很有她的一套教学特色方式。通过认读、给生字换偏旁、给生字组词读等方式,训练学生自学生字词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如挂、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孩子自己思考,孩子说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动作,另一种是换偏旁,这种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显著,还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并且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生字。

3、朗读指导到位。赵老师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重点词句段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如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赵老师在教学中不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是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的课标要求。我也坚信:这样的熏陶,这样的训练,持之以恒,孩子的语文素养一定是出色的!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2个生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低年级的阅读提出以下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教学的难点: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我的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颖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通过读读、画画、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在交流、互动中,树立自信心,得到相应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出示葫芦实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我接着让学生说对葫芦还有哪些了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教师由问题“葫芦的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呢?”转入了对本课的学习。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另外,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式,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指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为理解与感悟文章奠定基础。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学生会产生疑问,小葫芦为什么会落?于是我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四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画出描写葫芦可爱的句子多读几遍,引导学生从“细长”、“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体会“挂”字所带来的美。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借助图片,读出心中的惋惜、难过之情。通过两幅图片,了解了故事的开头和结果,教师巧设悬念,“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具体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详细了解”,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将下节课要学习的二三自然段轻松带出,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五)指导书写。

本课所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说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四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陈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陈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课堂中,陈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陈老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陈老师设计了那个人与邻居对话这一分角色环节,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出示说话训练: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怎么样)地说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五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陈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陈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课堂中,陈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图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陈老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陈老师设计了那个人与邻居对话这一分角色环节,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出示说话训练: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怎么样)地说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六

今天听了我们二八班刘老师的喔要的是葫芦,一直都想去听刘老师的课,想去看看她的管理,看看她班的学生。然后今天真的是满足了这个心愿。

正好是星期五,课堂作业得25次a+的奖励一个本子,这就是奖励法,每周五他们班都是一个总结与奖励。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以后我也会在周五进行一个周总结,表扬一部分学生批评一部分学生。对一周的工作进行分析改进。

开始正式上课了,先开始是对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复习,黑板的正中间是上节课学习的8个生字词,让学生读记生字,刘老师用了7种读记得方法:(1)先读拼音,再读两个组词,生字三遍。全班齐读。(2)提问学生读,开火车,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不同,老师点的速度也不同。(3)每个字读三遍,全班齐读。(4)抢读,老师指字,学生抢答。(5)让学生挑战读。(6)每一大组站起来读,读字。(7)同桌互读1分钟,如果同桌检查不到位,同桌负责。这七种读生字词的方法真的很实用,很多我都没有在我们班实验过,听了他们班的这种读法,我也会改进自己在教生字方面的方法。多选用几种方法,灵活使用。

接着,开始上新课,首先老师范读课文,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一步步的逼近,几个人种葫芦?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连读。指导“葫芦”放在一起的时候“芦”字读轻声,单独的“芦”读第二声。接着,看图片提问有没有不长叶子就结果的,得出结论叶子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所以推出种葫芦的人做法是错误的,举例子,我们学习也应该一步一步的来,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好成绩。

学习生字,ppt出示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1)老师教读,先教三个字,指导书写“藤”这个字难些。(2)快速教读,开火车,让学生读。(3)再教三个字,先看哪个词学过,再教读这三个词两遍,学生齐读每个词两遍。(4)教剩下的两个词(5)让全会读的举手,学生齐声读所有的字词两遍,提问学生读所有的字词。在这个环节中我需要学习的是在教学生读字词的时候应该分开,三个三个的教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也很方便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我平时都是全部一块教读,这样一来对于程度差的学生来说比较吃力。

然后是疏通课文,让学生填空。知道课文里关键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叶子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剩余的3分钟,让学生将上节课的组词抄一抄,做黄冈小状元。

总的来说,听刘老师的一节课,真的是收获不小啊。无论是从教学还是管理,教学学会了教学生读生字的很多方法,学习会认的字时应该分开,三个字词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效果好。管理方面,他们班的学生上课真的纪律特别好,无论坐姿站姿,很规范,让干什么都非常的快。这样他们班的学习效率也特别的快。我收获很多好方法,自己消化消化,再结合我们班的情况融合。听课真的能让我学到很多,以后还得多去听课,多多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七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动画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出示跳动的葫芦,让学生欣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同时让学生说说所见到过的葫芦有哪些了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葫芦”二字。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葫芦的茎又细又长,会绕着竹竿或木杆向上爬,这根茎也叫藤。藤的两侧长着许多心形的叶子,开的花是白色的。结的果实叫葫芦。它的形状像两个球连在一起,中间细,表面光滑。它可以用来盛东西,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三)、首尾对比,照成悬念。

教学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我用简捷的语言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请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说的欲望之火,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追问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自然过渡到学习第四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惋惜、难过。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直观形象,在对两幅插图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环节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画、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究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说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输送养分的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葫芦的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缓解学习造成的疲劳。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八

听了二年级洪老师上的合作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们都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洪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整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对洪老师的这堂课谈几点体会。

1.以图导文,激发学生兴趣。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洪老师从两幅插图入手,让学生找不同,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变”理文,明确课文思路。

3.以读品文,突破教学难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洪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读书氛围。课堂中,洪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特别新颖的是洪老师还设计了“招聘启事”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让学生来读一读、演一演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一堂课总会留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我们组老师在评议时也讲到了几点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师在说“一模一样”这个词时,读音有误;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时,有学生回答说是自己在心里说,这个意思不准确,老师没有及时纠正。

2.在学生交流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时,课件已经用不同颜色把所想和所说的出示了,应该先请学生回答后课件再显示不同颜色以示区分。

4.引出道理的部分,节奏比较快,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时,他一定很伤心,很后悔。这时,请学生来当邻居或者是那个人的朋友,通过对话的形式把道理告诉那个种葫芦的人。

5.拓展部分环节不够清新,老师的引导有点偏离主题。我觉得这里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续编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后来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比如头饰区别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招聘启事”的课件上好像出现了“第三关”“闯关”这样的标题,但前面并没有看到“闯关”游戏,课件还可以更严谨一些。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九

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一个农民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虫子吃了很多,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光不听,还说:“我要的不是叶子,而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了,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学习目标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中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一说。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

执教内容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本组教材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了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简短的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即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和谐的邻里情。同时还有丰富的语言句式典范,如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落实。也是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表现。

二、说学情。

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加上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内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引导孩子探究葫芦落了的原因就相对容易,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着重指导。

三、说目标。

1.借助以往写字的经验,端正地书写“盯、治”等生字。

2.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其中,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在开课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练习,通过这道填空练习,回顾了葫芦的可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又进行了说话练习,起到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课后第一题“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落了”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原因,对话文本。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了两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让孩子们对比读,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通过“盯”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去品悟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同时利用形声字的规律等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步在孩子们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后,相机补充葫芦的生长过程的资料,让孩子们懂得叶和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语言训练:

1.说一说:如果你是那个人的邻居,你看见叶子上有小蚜虫,你会怎么劝呢?

2.写一写: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为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的灵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设计将以学生课堂生成为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生成或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力争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一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激趣引入。

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二)、字词过关,整体感知。

(三)、变序学习,质疑过程。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学习下面的内容。让每个自然段环环相扣。

(四)、研读过程,解读原因。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通过“我会读”、“我会说”、“我会演”来深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错误看法,让学生逐渐明白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拓展交流,续编故事。

学了课文之后,叫学生学生说说如果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一定会注意什么呢?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七、板书设计:

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

可爱的小葫芦小葫芦变黄落了。

邻居劝他他也不治。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三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我把这一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

1.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1.会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人物的对话,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理解课文。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自学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流利,把生字读准。在学生自学课文后,老师检查生字字音,分为全班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课文第一幅插图来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的,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让学生先观察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葫芦可爱后,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于是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画画句子,在学生找完句子后,我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指名让学生读出关于小葫芦可爱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我课件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由于这些句子中的词语都是学生较好理解的词句,于是我没有抓住“细长”、“长满”、“雪白”等词语来一一讲解,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来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在引导朗读时,我设计了许多的激励语,如: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小葫芦的可爱,读出你喜爱;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小葫芦的确很可爱,咱们再来读读,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通过激励性的话语,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在反复的练读过程中读出了小葫芦的可爱。接着巧妙地抛出问题,并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怎能不让人喜爱呢?可是就是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观察图说说看到变黄、落地的小葫芦心里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难受、惋惜的感受朗读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但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过于紧张,此环节的教学遗漏了直接进入了第二第三段的教学。

第四个教学环节学习二、三自然段。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是先学习第一段知道小葫芦的可爱,再来学习最后一段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落了。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小葫芦会落”的问题来学习中间两个自然段,找出小葫芦落的原因,由于遗漏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给我以下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不便。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长得这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二、三段,找小葫芦落的原因。接着老师指名学生汇报,并结合回答板书。结合板书提问: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学生找出句子后,老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是表达的语气不同,感叹句表达的较为强烈。并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话语气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试读,直到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语气为止。然后通过学习第三段中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知道这两个句子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肯定句,他们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达的语气也不同,接着让学生通过读来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有分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最后一个环节学写生字。在指导写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生字,再让学生找出关键笔画,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接着学生描红练写,最后师生共同订正。

附板书设计:

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

邻居劝他他也不治。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四

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一个农民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虫子吃了很多,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光不听,还说:“我要的不是叶子,而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了,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学习目标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中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一说。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五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一、复习:

1、卡片读生字。

2、复习:第1段,第4段。

二、读中探究葫芦掉落的原因。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质疑——探究原因——悟出原因。

(一)质疑。从第一课时的问题:这葫芦长得那么可爱,后来为什么一个一个地落了呢?入手,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探究原因。对新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让学生从反复地读中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通过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三)悟出原因.在前面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悟出葫芦掉落的原因,懂得了课文所蕴涵的事理。

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于是我设计口头作文:假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葫芦,叶子还是长满了蚜虫,他会怎么想?怎样做呢?让孩子进行想象续编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六

说教材: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芦,叶子长满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艺品。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相互间的学习。两个人互相读一读画的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多媒体),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藤盯邻哇。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盯着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读。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4个自然段)。

2、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5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每天都去看)。

(4)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感叹句)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

第四自然段(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板书:落了。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反问句)有几个蚜虫不用怕,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出示图片)。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师生交流进:“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意思是: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五、朗读练习: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吗?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我还用问这句话吗?————。

2、这个字你能不会写吗?————。

3、这道题我做不出来吗?————。

六、布置作业。

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

板书设计:

长满绿色的叶子————蚜虫,不治————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七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芦,叶子长满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艺品。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相互间的学习。两个人互相读一读画的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多媒体),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藤盯邻哇。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盯着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读。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4个自然段)。

2、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5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每天都去看)。

(4)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感叹句)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

第四自然段(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板书:落了。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反问句)有几个蚜虫不用怕,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出示图片)。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师生交流进:“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意思是: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五、朗读练习: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吗?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我还用问这句话吗?————。

2、这个字你能不会写吗?————。

3、这道题我做不出来吗?————。

六、布置作业。

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

板书设计:

长满绿色的叶子————蚜虫,不治————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八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教学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教学魅力不是从来就有的,它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空间的成长,老教师们无疑拥有着相当的实力。这次学校组织的中老教师开课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沈老师执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由于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一、别出心裁的板书设计:

一走进沈老师的教室,黑板中间已经写好了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假如你不细看也许就不会发现,“葫芦”二字沈老师写得比前四个字要大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说实在的,当时的我也挺纳闷,不过心中想着这里面一定有沈老师的用意。于是,我就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把课题中“葫芦”的下面划了一条线,并写下“写大了!”几个字,提醒自己在接下来的听课中仔细揣摩,争取参透其中的奥秘。

当学生在交流中讲到“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我有点明白了,因为在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对于他来说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只要有葫芦就行了。我想沈老师故意把“葫芦”写大,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地暗示着学生:那个人只在意葫芦,希望它长得越来越大?另外,“?”的出现和擦去也体现了沈老师的一番苦心。

对于如何精心设计板书,我们曾经有过很多讨论,但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像沈老师这样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哪怕是字型上的大小也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就算是一个小小的“?”也不能忽视。

二、独具匠心的课前准备:

想着自己的课堂,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一些学过的儿歌,每次都背得索然无味,有的已经变成了“小和尚念经式”的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分钟时间,但学生的收效却截然相反。如果把每节课的两分钟叠加起来,相信结果足以吓坏我。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课前两分钟准备,让它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又一路径?这是我要向沈老师学习的又一方面。

三、推心置腹的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沈老师一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或轻声细语,或耐心引领,在难理解的地方放慢节奏,以便留给学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间。比如:

1、“?”的出现。

沈老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不同,(第一幅长满了绿叶,挂着可爱的小葫芦;第二幅叶子黄了,葫芦也掉了。)再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说:“葫芦为什么会掉了?”另一个学生说:“叶子怎么有洞了呢?”“叶子怎么会黄呢?”一个个问题浮现在大家面前,沈老师也就很自然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落了呢?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明白了,其他的问题就也迎刃而解了。”

让学生自发的产生问题,并以问题导入,可以使学生为了寻求答案而乐在其中,课堂也就成了探究的乐园,最后再来解决问题,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续编故事。

第一个学生说到他这次治了蚜虫,长出了可爱的小葫芦,说得还是比较简单。沈老师没有苛责她,而是拿出一个小葫芦(实物)来,问大家:“葫芦可爱在哪里?”学生说到它是“小小的,上小下大”。沈老师继续引导:“小葫芦像什么?”“小铃铛、小娃娃……”学生的想像力得到了激发,说得也就可爱起来了。于是,沈老师再让学生来编故事,要求结尾的时候把小葫芦的可爱也编出来。最后在同桌互编的基础上再指名编,故事也就可爱了许多。

沈老师的不急不躁,推心置腹的教学宛如温泉般的舒适,不仅让学生没有了压力,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如沐春风一般。

四、心服口服的作业时间:

构建有效的课堂,作业往往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的公开课上很少有安排作业的时间,有的因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有的因为教学的速度太慢耽误了时间,有的纯粹是有了这个环节,而真正做作业的时间却少得可怜,有时甚至连打开作业本,拿出铅笔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在沈老师的课中,虽然是第二课时,既要学习课文的内容,揭示故事的寓意,还要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但她还是留足了时间给学生做作业,这也是最让我佩服的。

沈老师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大概有10分钟,这是两种句式的变换:例1是把句子写生动,例2是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由于有了充分的时间,沈老师在作业的指导上也非常到位,从口头到书面再到反馈,做得井井有条,这不光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让学生做得开心、安心,因为不必再担心下课的时间被占用了。我想课堂的高效也就显露无疑了。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十九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了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简短的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即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和谐的邻里情。同时还有丰富的语言句式典范,如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落实。也是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表现。

二、说学情。

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加上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内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引导孩子探究葫芦落了的原因就相对容易,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着重指导。

三、说目标。

1、借助以往写字的经验,端正地书写“盯、治”等生字。

2、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其中,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在开课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练习,通过这道填空练习,回顾了葫芦的可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又进行了说话练习,起到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课后第一题“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落了”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原因,对话文本。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了两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让孩子们对比读,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通过“盯”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去品悟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同时利用形声字的规律等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步在孩子们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后,相机补充葫芦的生长过程的资料,让孩子们懂得叶和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语言训练:

1、说一说:如果你是那个人的邻居,你看见叶子上有小蚜虫,你会怎么劝呢?

2、写一写: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为此。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二十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组14课《我要的是葫芦》。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4课。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2.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乐于观察生活,喜欢体验生活。他们喜欢甜甜的苹果、香香的桃子,但是孩子们对于葫芦比较陌生。通过观看葫芦生长的视频和动画片葫芦兄弟,孩子们对于葫芦建立了一些感性认识。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多数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3.说目标。

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本课“葫、芦、藤”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能在趣味性的朗读中感受整棵葫芦的美以及一个个葫芦的可爱,初步感受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4、说重点:

教学的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5、说难点。

难点是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设计理念。

如何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主要根据以下理念设计教学:

1、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课是教孩子们学语用文的课程。因此,我将紧紧围绕学语言、用语言的这个核心展开教学。

2、上孩子们需要的语文课。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在哪里会遇到困难,我就在哪里着力指导他们。本节课,我将在理解三种句式上,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三、说教学方法。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创设法。

2、教师示范法。

四、说学习方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

1、角色扮演法。

2、联想记忆法。

3、自主尝试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的内容短小,蕴含的哲理浅显。基于以上思考,我对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二)、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我上的这节课来谈一谈。

1、环节一: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快看!(然后点击葫芦图片课件)然后让学生跟葫芦打招呼。

这一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叫葫芦名字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读准葫芦的音,引导他们知道葫芦的“芦”是读轻声的,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葫”“芦”这两个字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让学生识记字形,知道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上面表义,下面表声。

在学习完“葫”“芦”这两个生字后,揭示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篇有关葫芦的的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有实效。

2、环节二: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流利,把生字读准。在学生自学课文后,老师检查读的情况,指名读、男生女生读、全班齐读。

3、环节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我是以一副葫芦图片来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的,让学生通过读,勾画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书长的是什么样?请你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于是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画画句子,在学生找完句子后,我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指名让学生读出关于小葫芦可爱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我课件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再回到以上的句子中进行朗读指导。由于这些句子中的词语都是学生较好理解的词句,于是我没有抓住“细长”、“长满”、“雪白”等词语来一一讲解,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来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

在引导朗读时,我设计了许多的激励语,如: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小葫芦的可爱,读出你喜爱;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小葫芦的.确很可爱,咱们再来读读,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通过激励性的话语,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在反复的练读过程中读出了小葫芦的可爱。接着巧妙地抛出问题。

(2)结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怎能不让人喜爱呢?可是就是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观察图说说看到变黄、落地的小葫芦心里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难受、惋惜的感受朗读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环节四:学习第一段知道小葫芦的可爱,再来学习最后一段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落了。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小葫芦会落”的问题来学习中间两个自然段,找出小葫芦落的原因。

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长得这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二、三段,找小葫芦落的原因。

接着老师指名学生汇报小葫芦落下的原因,学生找出句子后,老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把它们变成陈述句。接着让学生通过读来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有分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想法,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附板书设计: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

邻居劝他他也不治。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汇总21篇)篇二十一

拿到《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在心里就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他要的是葫芦,我要的是什么?个人觉得在呼唤素质教育,落实课改精神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不断成熟并最终走向成功。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节课我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导入新课——听音乐定位角色引导闯关、学习新课——读课文定位思考开始闯关、巩固新课——做练习定位演练结束闯关。

我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故事情节,目的是想使学习情境(课文内容)、学习意境(主题思想)、学习心境(学生个性)三者合一,通过分享经典动画片《葫芦娃》这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在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保持教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随后解读题目,抓住“我”和“葫芦”进行角色分配,老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学生扮演葫芦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语文闯关。

进入新课学习后,学生开始面临一个个要解决的关卡。

第一关是字词盘点,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识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拆一拆、猜一猜、记一记,但是这还不够,因为自主的识字习惯才是关键点。这篇课文的8个生字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为了强化记忆,我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在自主汇报和相互交流中进行再记忆。其中“言、治、挂、哇”可以联系前一篇课文《坐井观天》中的生字“信、抬、蛙”采用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识记巩固。课文4个词语中有两个注意点:轻音和前后鼻音,我让学生在上节课重点学习的基础中进行一次再回顾,加深记忆领悟。

第二关是阅读感悟,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训练学生朗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本单元的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为达到这个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师生合作读课文,读文后简要回忆上节课的课文内容——葫芦的生长过程,再利用“感谢谁?”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强化理解事物间(叶和果)普遍联系的客观作用以及相关“我”也就是种葫芦人的主观作用。

2、图文结合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着重利用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通过让学生找变化和思考“谁是罪魁祸首?”问题的方式引出主要内容(课文二三段),让学生朗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形成自我感知。

3、通过学生畅谈交流“我错在哪里?”概括学习所得后,借助或依靠教师总结概括展现出文章主旨,深化学生的感知,将个人所得汇合成集体所得。

4、随后引导学生从我的愚蠢中感悟课文中心:要了解普遍联系、要学习科学知识、要听从别人劝告。

5、最后回归题目,总结课文内容。

第三关是扩展练习,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拓展思维技能的潜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课时结束后,我设计一系列相关练习,旨在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效果,有简易的连线题,有重点练习的巩固与强化题、还有文中内容创新的填空题,最后还有课后系列作业。

为了适应二年级学生实情,同时也为学生智力发展奠定基础,我将创新题降低难度,有教师出示,给出内容模版,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填空,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验成功的同时获取续写课文的点滴知识。

因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之一就是成语,所以我在最后结尾借鉴设计了一个找成语送给种葫芦人的作业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成语、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结合自身以及实践思考成语故事中的道理。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与安排表(通用18篇)

    在编制安全工作计划时,需充分考虑工作环境、作业特点和现有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目标和计划。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和风险特点,安全工作计划应该制定相应的

    社区环保度工作计划(汇总18篇)

    制定社区工作计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调研和分析社区实际情况,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工作计划范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欢

    述职报告思想政治方面个人总结大全(22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和调整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路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个人总结有所帮助

    个人租房合同标准(实用16篇)

    租房对于租客来说,并不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居所,更是提供了一个安稳舒适的生活环境。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租房的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本合同当事人:出租方(甲

    医药行业个人工作总结(专业2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工作中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我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本人自任现职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直担

    集团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17篇)

    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规划好每一天的工作内容,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组织和高效。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工作计划范文,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工作计划

    违规发展党员自查报告(优秀14篇)

    自查报告的撰写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表现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自查报告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处

    幼儿园教师个人提升总结大全(17篇)

    个人总结是对我们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梳理和展示,也是对我们个人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希望以下这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思路。我们都习惯用一

    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计划具体(优质13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协调。教师们常常为编写幼儿园工作计划而困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范文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清单(优秀17篇)

    4.范文范本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水平,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魅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