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汇总18篇)

时间:2024-09-17 作者:灵魂曲

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安排好各类考试和测评的复习和准备,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学习的绩效。接下来,让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学习计划的优质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一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2、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1、 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了解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能力。

3、 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电和交通工具,让我们用实践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4、通过调查、采访,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5、通过制作水果拼盘、了解茶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1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四

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有关要求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民主”,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使我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主题教育思想。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创造空间即综合教育思想。

3、注重对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实践教育思想。

处,初步形成合作分享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身心潜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个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月份:我为社区添新绿

三月份:美丽的插花

四月份:生物多样性与环境

五月份:我健康,我快乐

六月份:打造健康网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五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性、关注过程和具有生成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亲身经历及积极实践,体现参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1、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习制定活动计划,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学会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查找收集资料。

6、学会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1、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2、增加劳动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更有生命力。

3、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学会与人合作,搜索整理资料。

九月份:

1、开学第一课——我心中的综合实践课

2、走近中秋节

十月份:

饮食与健康

十一月份:

走进老游戏

十二月分:

遨游汉字王国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六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以五年级为试点年级,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试点实验工作,三、四、六年级也要根据班级实际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学科型综合实践活动。

3、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4、提供若干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五年级每个班各选择一个进行研究,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其他年级也可在其中挑选一个主题或自选主题进行研究。

5、五年级十位正副班主任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各班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十五”省级科技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图博中心无偿提供服务),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二是中午休息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学校电脑房放学后向学生开放,实验班级要有班级网页;其他年级每个年级要有一个班级网页;四是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和“小动物饲养角”;五是继续武装好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在已有的“菌类实验室”“科技室”“自然室”“ 科技苑”“机器人教室”的基础上,本学期开辟出“手工室”“美工室”,为学生的科技活动和制作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六是开辟“红领巾小气象站”,开展好对气象的观察、测量、计算、推测等实践活动。

(2)开发社区资源,一是与南园挂钩,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二是与社区的某些企业挂钩,比如科学技术协会、污水处理厂、电视台、南郊奶牛场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三是与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挂钩,比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图博中心、太仓历史博物馆、太仓公园等,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四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内容有分有合,灵活掌握。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 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本学期,我校五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按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现结合我校科技特色教育,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选择其中一个课题(班与班之间不要重复),制定好相应的活动计划。

主题一:小小种植家(菌类、蔬菜、花卉、农作物等与环境)

主题二:家庭小医生(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主题三:环保小卫士(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

主题四:小小发明家(废纸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等)

主题五:电器的利与弊(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复印机等的利与弊)

4、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指定领域的关系,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

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性质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而不是以掌握某种功利的技术和书本知识为终极目的。

第二,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与活动项目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在完成某一领域的具体任务上,而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如学生开展关于绿化与环保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了解了绿化的分布情况、种类、好处、破坏情况等,得出了加强绿化、保护绿化的治理方案或建议,教师可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做些环境保护法律的社会宣传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的义务劳动,这样较好地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得三类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又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发展目标。

5、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实验班的正副班主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5、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6、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七

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1、到自然中学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学生走出教室,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健康成长。

2、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升华。

3、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4、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5、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活动:

1、拥抱自然;

2、动手操作;

3、走进社会;

4、体验生活。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因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整体活动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的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得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我校所处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了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努力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的过程,因而,以活动为基础,构筑开放互动自主的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1、实事求是原则:在整体实践活动中势必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难题和认知偏差,为此,我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做好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我们将坚持不懈,扎实进行。

3、主体性原则:

这里包括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应包含教育本身的主体功能,以全方位保障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师生相长。

4、可操作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因而我们将创造一切机会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使之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进而让教育焕发活力,让学校充满生机。

1、理念入脑: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能深刻认识并透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特点及性质,明确任务,明晰本课程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2、课程整合:加强各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协调发慌。

3、资源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程度目标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特别强调对图书馆、乡土、社区尤其是网络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应用,以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和局限,最大可能的为学习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4、评价创新:我们的综合活动实践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因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目的是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1、确立活动主题:本学期初步预定师生共同开展四个活动课题,课题的来源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每一次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组织开展活动,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教师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的后继思想,体现活动的生成性。

4、活动总结: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八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更有效地提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尽早地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创新,拓展知识和技能,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和养成艰苦奋斗、创新探索、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实际问题、参与实际生活,成为一个有素养、有能力的现代中学生。

1、主题性原则

传统的课程类型既包含有知识,又包含有经验,并按照知识和经验的系统结构组织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也包含有知识和经验,但它是以知识和经验的现实主题为中心进行组织,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的。因此,它既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综合了各种课程优点达到了优势互补的,以主题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2、生活性原则

长期以来,受理想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将人类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与人类生活的课题置之度外,结果导致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生活常识。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促使学校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未来与现实的统一。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学术性、学问化,多选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家庭、环境、健康、交通、文化、城市建设等问题。

3、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综合,决定了其教学组织形式在时间、空间上应该是开放的,而非限制于教室和课堂45分钟,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4、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系统,也要内化个体的心理因素,发展他们的非认知系统。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知识、能力,而且要关注学习方法和过程,关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艰苦奋斗、创新探索、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内容指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

第二,旨在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经验和素材;

第三,在整体背景和视野中形成的态度与情感。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在寻求人的发展的前提下,从文化领域的全面性和均衡性角度考虑,认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包括:

(三)教学活动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收集各种资料,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并且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2、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活动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由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地发展。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运用和验证已有的学科知识经验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采用独立活动和合作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学会沟通合作,学会互相交流,学会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6、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四)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九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1、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 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是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经验、文化以及自然条件的总和,按照空间上的分布来划分,主要有:

1.学校内部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及其他各种专用设施和场地。学校师生在长期活动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成果以及学校文化和办学传统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

2.社区活动资源。社区活动资源包括各种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包括各类学校、政府机关等;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技能技艺的专家和居民;还包括地方、社区的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社区一般环境等。

3.学生家庭资源。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应是孩子综合实践活动的启蒙老师,有条件指导孩子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在家庭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学习家政常识,了解社会职能。家庭生活中的洗涤、整理、小物品采购、损坏器具的修理等富有劳动教育意义的活动。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调查,让学生认识自己、善待他人、加强合作、学会分享,知道这是21世纪少年儿童应有的优良品格。让学生在”心灵驿站”中,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并掌握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做到公正、互助、诚信。

2、通过观察,访问,认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里有与我们息息相生的山川河流,也有我们的朋友----各种动植物,它们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发展的源泉。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的同时,理应自觉地保护自然。

3、通过访问,调查,让学生认识社会这个大舞台。社会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学习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也为活动拓展了感性、生动和富有人情味的空间。让学生在“社会频道”版块中,培养团结、合作、交往、创新的能力。

4、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在动手动脑,探究科学奥妙的平台上,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创新与实践中去感受创作、劳动的艰辛,体会乐趣、收获成功。

四、教学措施:

本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采用如下形式:

1、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通过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2、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设计性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开发性,着重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强调操作性、针对性,更注重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五、教学内容安排及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我上学了

第2周我们的校园真美丽

第3周我爱新朋友

第4周我长大了

第5周国庆节放假

第6周我能行

第7周小帮手

第8周文明礼貌好少年

第9周怎么办

第10周我的小手真灵巧

第11周期中质量检测

第12周折飞机

第13周制造降落伞

第14周套圈游戏

第15周会跳舞的小磁人

第16周想一想 做一做

第17周期末质量检测

第18周猜拳冲关”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一

1、创新的物理小制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物理、数学等学科抽象原理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再现。

2、丰富课余生活,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3、为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提供实用的教学工具;

4、创造灵活、轻便、美观的仪器;体现仪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直接、实用的特点。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加深。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4、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5、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在讲授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即可布置学生思考并准备各种材料。在活动课上利用学生准备的纸杯和细线(金属丝)等材料制作土电话。在制作之前,师生共同探讨土电话的原理,由此分析利用哪些材料及制作过程中需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使土电话的传音效果更好。形式可以是个人制作也可以是小组制作,但教师需对小组制作的情况进行重点监控,以防止部分学生不投入活动中而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

利用学生做好的土电话进行游戏,根据传声效果好坏和是否有新意等因素进行评价。

(二)即布置学生根据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橡皮筋吉它,并积极进行材料的准备。在活动课上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橡皮筋吉它发出不同音调的原理,从而共同得出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如何使发音效果更好等。之后,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盒和橡皮筋等材料制作橡皮筋吉它。

学生做好后,进行弹奏,比较发音效果,并进行考核评比。

(三)学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即布置学生根据教材思考如何制作小孔成像仪。在活动课上先由师生进行讨论:小孔成像仪成像的原理,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使其成像更清晰等,并得出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盒、针、蜡烛和火柴制作小孔成像仪。教师注意过程监控。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并写出活动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二

授课时间11.19

教学目标通过评价与反思,总结经验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将《网上健康行》这一课题进行完毕,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评价与反思。

2、学生小组讨论,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别人进行评价

3、组长发言。

4、老师总结:这一次综合实践课,从结果上来看是相当成功的,纵观这一次综合实践课的经历,静心反思,有了如下的一些感悟。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自己的目标,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不断的超越自我。只关注学生,而不关注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不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就可能走向肤浅。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评价旨在促进发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它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在评价时教师必须有很好的评价意识:

2、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此次活动,我们把最终的.评价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形式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客观性。同时,评价过程注重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3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差异,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张扬,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纵向评价过程反映出来的进步。并且,老师有意识地放大实践中的体验,淡化最终结果,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体会收获的广泛性,增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注重活动组织的严密性。这一节综合实践课和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样,我们经历了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宣传展示四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环环内容充实,节奏适当,有效地实现了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的预期目标。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新课程,没有更多的、现成的方案可以给我们参考,一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地去探索,修正与完善,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螺旋上升,把综合实践课程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三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对生活中一些简单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实践,对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缺乏认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

绿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杂粮之一,绿豆的发芽,周期短,见效快,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适于在家庭或学校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小豆芽》主题的确立,就是从学生生活中最简单的绿豆发芽切入,通过学生实践种绿豆,体验营销过程,进而产生种植兴趣为线索,展开系列实验、调查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绿豆种植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尝试掌握种植小植物的基本技能;

2、了解"绿色食品"的加工制作及保鲜技术和一些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技术,进行绿豆芽销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通过绿色食品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和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

4、通过出售绿豆芽活动,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三、活动内容

本次主题活动共设计《种植绿豆》、《出售绿豆芽》、《绿色食品探密》、《绿色行动》等四个活动专题。其中《种植绿豆》是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掌握绿豆的种植方法,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出售绿豆芽》是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绿豆芽的营销方案,让学生在体验绿豆的销售过程中,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绿色食品探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方案,在调查、访问、上网查询资料等活动中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有关绿色食品及保鲜技术的相关知识,并能撰写出相关主题的调查报告;《绿色行动》是在学生已掌握种植绿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种植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花卉、蔬菜),在种植中了解一些家用工具及农用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方法,知道安全操作。通过此项活动,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活动实施:

活动一:种植绿豆(2课时)

活动目标:

2、了解对比实验所需要的条件,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及随时记录的学习习惯。

3、展示绿豆的发芽成果,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活动过程:

教师讲解、演示"水生法"种植绿豆和"播种法"种植绿豆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教学建议:最好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种植绿豆的对比实验,第一可以提供给教师最直接的实验结果,第二,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生在家里进行对比种植绿豆实验;一个盆用"水生法"种植绿豆,一个盆用"播种法"种植绿豆。有条件的也可在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同一时间观察,这样,对比实验的可信度会大大增加。

4、绿豆出芽后,以展览会或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及活动体验,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新的主题研究。

评价:评价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为主,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全班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评价的侧重点应以学生种植绿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观察记录为主。

设计意图:《种植绿豆》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是以种植绿豆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二:出售绿豆芽(2课时)

活动目标:

2、通过销售绿豆芽,在和他人接触、交流中,体验销售过程,懂得尊重人、体谅人;

3、鼓励学生在体验销售过程中,产生求异设想与思路,增强探究欲望,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

活动过程:

1、销售活动前,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绿豆销售方案。

2、在销售过程中与人接触、交流,体验销售过程,并将这种体验及时作以记录。

3、销售后,教师组织学生将销售过程中的问题或体验进行交流,并将学生在销售中生成的其它问题引导学生他们展开思路,形成活动主题。这里应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的加工制作及保鲜技术和一些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技术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听讲和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提问,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民主氛围。

评价:可以将学生在出售绿豆芽的过程记录和体验记录作为评价依据,教师可对能产生求异设想与思路的学生给予口头或书面表扬,以此鼓励学生新的想法和创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并在学习中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创新。

活动三:绿色食品探密(2课时)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学会用调查、访问、上网查询等方法来收集并整理绿色食品相关资料,通过问题探究,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并能自主地撰写有关绿色食品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

2、通过在探究绿色食品的活动中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汇报研究过程的体会与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活动过程:

1、可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划分,选出组长,并根据小组成员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确立为小组的研究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教学建议:小组活动是综合初中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教师在学生对选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方法的简单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步骤有哪些,并要具体介绍一些主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观察、测验等。对于访谈的方法,建议学生在访谈前,要注意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对于有特定目标的访谈,要准备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要与计划采访的专家或单位取得联系,争取获得人员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在调查采访过程中,要注意礼貌,遵守被访者规定,做好访谈记录,填写"访谈记录表"。

3、教师要提示学生外出活动时注意安全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访问与调查,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进行资料的查询。在研究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调查研究报告,还可以让学生以《我的收获》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5、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汇报程序。可以是个人自由发言,谈个人在整个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研究成果,还应该包括整个活动的过程,组员的参与程度,活动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活动的收获等。在汇报时,尽量将本组所收集的各种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资料都向同学们展示,以供大家分享。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鼓励创新,既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体验。

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是否乐于助人、主动与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为小组的学习做积极的贡献等;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如: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事理材料、运用工具等方面。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表格式评价、等级评价等,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活动目标的达成。

设计意图:《绿色食品探密》活动的设计是在学生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绿色"进行研究,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和掌握研究的方法。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活动四:绿色行动(1课时)

活动目标:

2、在种植花卉、或蔬菜活动中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收获期间,将种植成果服务家庭,奉献社会,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活动过程:

1、教师、家长或学校在活动前,为学生提供喜欢的植物或种子,让学生选种进行种植和管理。在这期间,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经验成果交流,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或师评。

3、学生学会了简单花卉或蔬菜的种植技术,服务于家庭或社会。

4、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小豆芽》活动过程及心得体验写一篇感想。

评价:可采用家长与相关人员(专家、技术员、服务人员)评价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绿色行动》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放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具体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五:活动评价

评价提示:

《小豆芽》的评价要在每个专题活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可将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取得的实践成果等,以有效的形式加以呈现。评价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实践方法的改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资料】

"生豆芽"步骤和方法

1、选豆:清水洗净,洗时注意将全部漂浮的绿豆全部去除,这些是未成熟或者已经变坏的豆子,它们的发芽率很低。

2、准备容器:托盘、缸或大塑料盒,或其他容器(材料无所谓,干净无油即可,底部可排水)。

3、种植:铺一层约5厘米厚度的干净沙子,将洗净并已泡至膨胀开裂的开口子在沙子上均匀地铺上一层。豆子上再均匀覆盖一层干净沙子,厚度约为1厘米即可。没有沙子的,可在豆芽上边放一块湿布,布上面放重物,越重越好,这样长出来的豆芽比较粗。

4、每天浇水数次,保持湿度。

5、数天后豆芽就会钻出来。在清水中将沙子洗去即可。

技术要点:

1、生豆芽的容器不能有油。

2、清洗时去掉坏豆。

3、要维持足够的湿度,容器排水状况要好,还要让豆子泡在水中。

4、豆子见阳光,马上就会变绿。覆盖沙子可以避免阳光,也可以用盖子盖住容器。

5、豆子发芽以后生长很快,因此,收获要及时。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四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努力开展好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1. 生活实践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表现自我和验证学科学习内容。

2. 人生体验目标——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活动的意义,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从中发现人生的意义。

3. 个别发展目标——在同一主题下针对不同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而设计多元活动内容,给学生个别发展的学习机会。

4. 学科整合目标——运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整合学科知识。

(一)加强课程研讨,整合资源优势

(二)关注师生需求、促进师生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实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积极参加市级、镇级组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活动案例的评比。在交流中增知,在实践中长才,注意积累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丰富本学科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从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出发,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真正兴趣,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完善课程管理、抓好课程实施规范

要求有关教师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按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忌随意挪用或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严格按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要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老师,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一)、准备阶段:

1、针对学生特点研讨并制定研究计划。

2、完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主选题会、确定课题。

(二)、实施阶段:

1、各课题组根据计划定时定地开展活动,做好记录,保留每次活动的各种资料。

3、各小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边实践边研究。

(三)、总结阶段:

1、学生整理好各自的资料,写好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及收获等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3、总结交流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

由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解不深,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有:

1、 强调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传授。

2、增强在各个活动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

3、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同周围环境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综合能力。

5、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始资料,并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实践个人成长档案。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五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我们将始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5、使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背景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四、研究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

点及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主要围绕“爱我祖国,

爱我家乡,爱我社区”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并恰当处理好新

生成的目标和新的主题。

五、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调查、访问等认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爱心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

关系;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学生了解社会上的许多职业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识家乡,通过对家乡地理、人文、风情、民俗、土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调查,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六、教学方法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七、活动评价:

1、方案卡与评价表展示

2、举行一次现场展示会,评选“先进小组”

3、项目作业展示

4、手工制作资料收集展示

5、撰写总结论文反思心得并交流

八、教学进度安排

1—2周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2课时

3—4周保护我们的家园

2课时

5—6周城市的固体废弃物

7—8周空气与人的关系

2课时

9—11周生命与绿色同行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六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条例》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具体目标: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5、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三、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建立领导小组。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室领导,教导处具体负责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活动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教师具体负责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2、开发活动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二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三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四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艺术节、体育节。

(2)开发社区资源。一是探究学校周边现有的自然状况,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社区,如大蓬蔬菜基地、城南风景区;二是与社区的某些企业挂钩,了解社区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三是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活动;四是继承和发扬社区文化特色,利用社区教育条件建立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五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加强学科整合。

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整体发展,课程间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探索与研究精神。这学期我们将利用教师会,向所有教师宣传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之间整合的意义,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意识。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应重过程轻结果,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七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1. 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 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写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 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创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结合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1.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2. 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3.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4.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5. 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把握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6.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在活动中,由于缺少很多实践器材,严重影响和制约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影响到活动质量的提高。在我们农村学校就显得格外突出,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与帮助,早日把实践室、实践基地建立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总之,本年度我们对学生的活动要加强指导与帮助,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进步与发展,建立创新精神与独立生存能力。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成长的夯实机与提升机。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篇十八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我们将始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5、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背景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单元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四、研究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这一课程形态的目标特点及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主要围绕“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爱我社区”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并恰当处理好新生成的目标和新的主题。

五、具体目标:

1、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考察、调查、访问等认识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爱心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学生了解社会上的许多职业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识家乡,通过对家乡地理、人文、风情、民俗、土特产、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调查,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六、实施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七、活动评价:

1.方案卡与评价表展示

2.举行一次现场展示会,评选“先进小组”

3.项目作业展示

4.手工制作资料收集展示

5.撰写总结论文反思心得并交流

八、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活动内容课时安排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

4社区服务1

6节约用水1

8关注水污染1

10身边的标志1

12种植蔬菜1

14清洁社区卫生1

16公益劳动1

18爱我家乡,爱我社区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