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例子,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一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的发展时期,世界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识,相互激荡。这是在6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有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为明显的国际力量对比之变是“东升西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经济总量来说,国际量对比越来越朝着更加均读的方向发展。在世纪格局之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两级”对峙格局;20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1世纪以来,资中主义矛盾加剧。在科技之变中,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改写人类发展历史,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发展也带来新的未知和挑战,影响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演变进程。同时,我们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和国民经济体乐;建立起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其次,我深刻的会到大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同生并存。大变局催生了新的机遇。其孕育着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暖体系加速变革之机。它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新型经济全球化,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共同主导,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大变局也充满风险挑战,有大国之间博弈加剧;有国际秩序变革阵痛;有热点问题高烧不退;更有全球经济风险积聚。
最后,我们必须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发展振兴是百年大变局的重大变化之一,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岁年来,中国人民勤力同心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气甚至牺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伴随着实力的增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开创的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同,学习借鉴中国经验成为世界潮流,70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通过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最后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机制,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
制度稳则国稳,利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剥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这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鲜明结论。
当世界正径历百未自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完善度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风险挑战中推动制度日益完善。
以来,实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成为20开年最火的关键间。随着疫情的发展扩散,“中国怎么”“世界怎么办”成岗全球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史的经验无数次证明,越是到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就越能克服各种横亘于前的困难。用3个月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这不仅仅是我们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结果,更是因为我们“中国之治”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中国能够控制好自己疫情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其他国家共度难关的关键。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二
许多台湾学者认为,两岸数十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冲突,使得两岸政治谈判的社会信任基础相当薄弱。有人甚至断言,海峡两岸之间没有支持政治谈判的社会信任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海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军事的损失,更有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义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势头并使之不可逆转。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台湾也不是任何外国的“保护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祖国统一之日也是祖国强盛之时,但这一美好的结局要求中华民族子孙付出智慧和汗水。发展经济、抓紧备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也是和平统一唯一的希望。眼下正需要全民同心协力,以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锐进精神来激励自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努力,“台独”不会成功,中国将走向富强。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告台湾同胞书》。
2.《中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3.《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5.《国家统一纲领》。
论台湾问题产生原因及未来的发展。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家的统一,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处理台湾的问题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贯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原则,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从不损坏别国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同样,中国政府也要求各国政府不做损坏中国的利益,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正确处理和台湾的关系问题。
上面简单阐述了台湾问题主权性的毋庸置疑,但是台湾问题的发展一波三折。众所周知,不同阶段的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1949年,国民党势力退居大陆,两岸分离的局面就这样造成了,这就是台湾问题的起源,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高调介入,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阻挠我国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后来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美国又在后来诞生了一部《与台湾关系法》,所以美国始终是台湾问题发展过程中的外国干涉因素。只是在两蒋时期过后,台湾问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双方由法统之争转到了统独之争,也就是现在的局面。蒋经国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李登辉开始逐渐抛弃国民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并逐渐实行台独政策。李登辉当选后,便迅速开始走所谓台湾主体路线,强调所谓台湾本土化,所以,李登辉就是台独的教父和鼻祖。
在担任总统期间,李登辉大力支持并帮助台湾本土政党也是台独党民进党的发展,并确定了由陈水扁来继承自己的台独路线。陈水扁任职八年来频繁制造台独言行,较之李登辉更为猖狂,使得台独分裂行动不断升级,挑战大陆的底线,造成两岸关系严重紧张,严重影响到了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8年,国民党重返台湾政坛,马英九担任新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到目前为止,马英九的两岸政策的确可圈可点,他赞同九二共识,实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积极与大陆改善关系,并极力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总体而言,目前的两岸关系还算比较缓和。
以上是我关于台湾问题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的阐述,下面我谈一谈台湾问题未来会以什么方式解决以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台湾问题最终解决肯定是实现国家的统一,但为什么长时间保持一种不统不独,难以在近阶段解决呢?大概有这几个方面吧。
1、人均收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36元,大陆与台湾人民平均月收入比为1:3.3,考虑到年度差异,目前台湾人均收入水平是大陆的3.4倍。2、物价方面,台湾经济发达,上世纪80年代就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被称为东南亚的“四小龙”之一,台湾劳动力价格高,农副产品价格也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料也都是大陆的2倍以上。综上表明,台湾比大陆的人均月收入高4倍,物价水平高2倍,按实际购买能力,台湾的实际生活水平当是大陆的二倍。3、台湾的福利方面。其中教育、医保、社保都比较完善,我们大陆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在这些方面与台湾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从这些方面来看,台湾的生活水平较大陆好,所以台湾大多数民众走进了一个误区:不愿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与大陆的经济模式合并,希望保持现在的经济运行模式,不愿与大陆统一。
大约十年前,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不过,近阶段的民意调查却告诉我们,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却比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要多一些,至于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台湾人的则占最少数。国民党治理台湾,一面推行极为成功彻底的反共教育,一面推行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本的学校教育,也就是冷战年代常说的“反共不反华,中共非中国”之政策。北京搞“文化大革命”时,台北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指责信奉马列主义的中共政权是“外来政权”。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才是代表中国人的政权。然而,曾几何时,台湾人民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因素表现有(1)李登辉主政后,解放动员戡乱时期,海外“台独”运动领导人物回到台湾加入反对党并借此宣扬其理念。
(2)1995年“江八点”讲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1996年台湾危机中共就向台湾发射导弹,文攻武吓让台湾热动怒。
(3)民进党执政后有步骤地推进“去中国化”政策。
(4)两岸长期的外交斗争和国际较劲,使台湾人民想突破重围,种种因素都使台湾民众的大陆归属感较弱。另外,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正好是一代人思想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当代台湾青年正是从那一时期成长来的,他们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都包含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青年是希望的一代,是推动台湾回归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来看,阻力重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交融性更加频繁,在大陆“西化”现象严重,文化侵略在大陆表现明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文化系统中渐渐褪色,而台湾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中华传统文化不变,至今使用的文字仍是传统的繁体字。我们知道大陆和台湾在文化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两地的文化有共同性,表面上文化认同感是相同的,有益于祖国的统一,但实质上由于大陆西化现象严重,台湾文化对中国文化更具有代表性,让台湾文化回归祖国大陆似乎存在着矛盾。
虽然台湾回归祖国困难重重,但台湾统一是必然的,台湾未来的发展一定需要大陆做其强大的后盾。统一是趋势。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共同的目标。当大陆和台湾面临共同的灾难时,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外国势力的阻挠,两岸的凝聚力便会发挥作用。假如真的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大陆和台湾必然会合作,共同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这便是台湾回归的一个契机。
3、台湾民众之所以归属感下降,在于目前中国大陆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不如台湾。只要大陆经济水平足够高,社会状况足够好,人民生活足够幸福,并且可以与外界力量抗衡,不受制于外部,台湾为什么不愿回来呢?4、台湾当前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很大一部分需要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倾斜。举例来说,我们知道台湾产品在大陆比比皆是,而在台湾几乎看不到大陆产品的影子。台湾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大陆。如果台湾真的与大陆分离,不利于台湾的发展,所以统一永远是潮流。
台湾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统一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所谓台湾问题,指的是从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和大陆政权的主权领土之争。台湾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必须要从历史角度去观察,不应以一时之得失,一隅之利弊匆忙断言。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原生力量,经济因素又是社会各方面确立的决定因素,所以本文将重点从经济的角度,并以香港澳门作对比,浅析两岸关系的发展。
香港1997年回归的时候,gdp占全国16%,到2014年只有3%,北上广深任一城市gdp总量都高于香港,回归18年基本没什么进步,于是很多香港人把这个问题怪罪到大陆身上。下面分析香港停滞不前到底要不要怪大陆。
再来说说澳门。我们会听说很多台湾人和香港人对大陆不满,但是几乎没有听过澳门有所抱怨,为什么呢?还是要回归到经济上来,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85.7%依靠的是博彩业,也就是赌博,这项权利是中央政府特许的,没有第二个地方,因此在澳门赌博是合法的,正是赌博行业造就了澳门的繁荣,所以澳门很感激大陆这一点;其次在澳门回归之前,社会治安很乱,白天警察管,晚上黑帮管,人民惶惶不可终日,回归之后治安问题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澳门离不开大陆游客造就的博彩业和旅游业,同时和大陆经济没有什么竞争,所以无论是澳门特区政府还是人民,对大陆更多感激之情。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只要大陆的经济不断继续发展,台湾回归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重点要考虑的不是什么时候回归,而是在什么条件下回归,怎样的条件下回归对大陆最有利。首先这是我对比香港和台湾的原因,香港回归大陆后,保留着英国人留下的那一套统治理念和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香港的发展,香港问题更多的是其内部的问题,但是很多港人归结原因在大陆身上,对大陆怨气很大,事实上大陆对于香港已经做了很多让步,给予财政补贴,小小的香港尚且如此,如今的台湾处在下坡路的拐点,倘若现在回归,将来台湾衰落,台人必定像如今的香港一样怨恨大陆,大陆为了维持政权统一,不得不抽14亿人的血去养活岛内的2300万人,并且给大陆带来更多的消耗,这样收回来的台湾是不稳定的,成本很高,那么大陆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下收复台湾呢?总结一句话就是,台湾现在还不够乱,不够惨,台湾需要自己把自己折腾得经济萧条、政治混乱、意识形态分裂,才会意识到自己更需要大陆,而不是大陆更需要台湾,到时台湾将会哭着喊着回来,重新成为中国的边陲小省,和别的省份地位相等,这样的时机才是最好的,成本最低,而且永绝后患,届时香港对大陆的态度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其次不得不说的是台湾回归对大陆意识形态的影响,前苏联的前车之鉴不远,意识形态分裂是国家衰败和分裂的开始,中国人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台湾的回归将是一个反面教材,台湾走了邪路、朝鲜走了老路,台湾的回归将更加鉴定中国人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几十年的意识形态之争将被终结。
综合上述两点,台湾回归是一个两头吃的问题,根本的解决在与大陆自己的强盛,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是解决内部过剩产能和去杠杆问题,发展新的能源,改变经济结构,只要大陆能度过这一关,台湾最好的收回时机已经不远。
内容提要: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有国际背景的国内问题,由于台湾当局的挑衅和港澳的相继回归,台湾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陆对台湾挑衅的现有回应模式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路应当提出以50年作为两岸统一的时间表,分两阶段解决,第一阶段以政治压力为主,军事威慑和舆论宣传为辅;第二阶段在和平统一的方式不可行的条件下,只能被迫考虑其它方式,但统一不能无限期拖延。
关键词:台湾问题统一一国两制军事威慑两岸关系。
作者简介: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台湾问题是一个国内问题,但又是带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的国内问题,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是有紧密联系的。考虑台湾问题不能不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一最核心的利益相联系,要从整个中国外交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
应当说,在海峡两岸的对峙中,大陆提出的许多善意的主张没有得到台湾善意的回应,相反,台湾当局却一再打破现状,一再挑起事端,先有李登辉1995年的美国之行,要为台湾当局开拓“外交空间”,1999年7月又有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引起两岸关系不断紧张,也使得台湾在向台独方向不断滑行。对台湾当局的这些挑衅,对台湾当局的分离主义的政策和倾向,大陆必须对此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必须显示大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力和决心。近年来大陆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陆对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言论的批判和针对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动进行的军事演习,在世人面前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强决心,有力地警告了台独分子,打击了台湾当局的嚣张气焰。
但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思考,李登辉的故意挑衅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李登辉近年玩的是一个手法,即老鼠戏猫和踩边线游戏。李登辉每次都是故意挑衅大陆,用一些分裂的言行刺激大陆,他的言行都包含着明显但又很狡猾的内容,可以被解读为明确的台独,但进行解释时又含糊地宣布两岸政策没有改变,让人觉得还是要与大陆进行统一的。前者向前迈一步,是踩危险线,后者是往回缩半步,一反一复,李登辉主导的台湾当局还是把台湾往台独方向拖前了不少。这其中也包含着李登辉的连环套:明里是为了捞选票,为稳住李登辉主导的国民党政权而显示其“勇敢”,用台湾话说是一种政治做秀。李登辉在1995年访问美国是做秀,在1996年的台湾大选中还起了一些作用;现在抛出特殊两国论,也明显是做秀,也是为了2000年的选举。但李登辉的做秀还有更大的阴谋,其一,就是要故意挑衅大陆,激怒大陆民众,刺激大陆,希望大陆在怒火中烧时做出过激的反应,激化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使美国卷入与大陆的冲突,台独分子好从中渔利;其二,就是消耗大陆,拖延大陆解决自己最主要的困难的时间,分散大陆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精力和时间,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受阻,延缓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其三,煽起台湾民众所谓大陆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以武力威胁和逼迫台湾的情绪,引起和加深两岸民意的敌对,破坏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推动台湾民众心绪向台独方向发展。
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根据这样一种赌徒心理在进行冒险和进行危险的游戏,在分裂的路上越走越远。1996年大陆对李登辉的批评和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并没有阻止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的发展,李登辉还照样当选总统,台湾当局领导人还继续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访,没有任何收敛,并导致1999年特殊两国论的出台;在特殊两国论遭到大陆的批判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后,台湾当局又一再表示决不收回两国论;李登辉还选择在这一时候在美国的《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再次表示坚持其两国论。大陆对台湾当局的挑衅的回应起什么作用也还难以估计。
面对李登辉这些挑衅手法,我们应当思考,作出什么样的回应会更有利祖国的统一的大业?有三点值得提出来进一步思考:
其一是关于台湾当局进行挑衅的方式与大陆回应方式的对应问题。
台湾当局为了造成国际轰动效应,不惜花巨金到美国和欧洲国家进行公交活动,以所谓私人身份出访外国,在国外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种分裂祖国的谬论,这些活动产生一定的恶劣的效应,一些对中国怀有图谋的国外势力也对其给予支持和同情;大陆对此则回应以长期的批判文章,并多次进行针对台湾当局的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一方面向国际宣示了中国保卫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但在效果上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用来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大陆进行攻击以制造国外公众对台湾当局的同情。从大陆的立场来看,这种回应似乎成本高效果太高。
其二是国内建设与反击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
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对大陆来说,只要台湾当局的挑衅还没有走到非要武力的程度,那么大陆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和繁荣和强大就应当始终是最根本的核心利益。现在我们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内外所瞩目,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世界前例,但下岗人数增多,国企改革难度大,反贪污腐败面临如此艰巨任务,经济紧缩,外国投资减少,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哪一个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强根固本的大事。在这样的时刻似乎不宜急于把现代化建设放一边而太过于突出国家统一问题的紧迫性。
其三是大陆回应的现有模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最初的较显著的效果?
我们在指出大陆对台回应模式产生的积极作用时也要看到,大陆对台方略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台湾当局并不因此而收敛其台独倾向,反而一再对大陆的善意采取挑衅,现在,台湾当局和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还未了,又有人提出什么“台湾新生论”的观点。可以预料,今后台湾当局的什么登辉们会不断地在分离的路上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会有各种谬论出笼,使台湾在台独的方向走得更远。
应当说,大陆回应模式在第一次第二次产生的效果还是很重要的很显著的。但1996年大陆对李登辉的批评和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并没有阻止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的发展,李登辉还照样当选总统,台湾当局领导人还继续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访,没有任何收敛,并导致1999年特殊两国论的出台;在此谬论出台后,大陆仍以大批判+军事演习回应之,希望借此使其收回两国论,但看来大陆也再次难以达到目标,台湾当局一再表示决不收回两国论。
所以,现在大陆实在有必要反思对台方略。拥有12亿人口的大陆,在国际上是代表整个国家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的许多事务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却要被一个象李登辉这样一个地方当局领导人的举动所影响,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的形象不相称。
其实,对台湾当局的挑衅言论,一定的有份量的正面的批判文章是必要的,但大批判从根本上说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希望他收回特殊两国论恐怕也是对牛弹琴;对李登辉这样的拿台湾人民的福利作赌注的的顽固的分裂分子,保持一定的军事威慑是必要的,但每次都以规模较大军事演习作为回应恐怕也不对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喊打声在大陆逐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大陆也应克制台湾问题上的急躁情绪,现在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并不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大陆在与海峡两岸的关系的举动,也应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在与台湾当局的周旋中,在处理台湾事务方面,也要树立这样的形象。
在统一台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中国一定要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基本原则,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这首先是指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在中国,中国在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大原则时不放弃最后使用武力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台湾是一个带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的特殊的国内问题,对中美两国和亚太局势乃至于世界和平都有重大影响。台湾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正是因为外部势力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台湾事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这就产生了两个使用武力的前提:
第一,在国内和平方式的潜力没有用尽之前,决不要轻言“打“字。现在海峡两岸可以说还没有进入到实际进入政治谈判的阶段,台湾当局一再提出所谓双方政治实体的对等谈判等进行政治谈判的前提,为政治谈判设置障碍。
其实,大陆提出的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的主张,其实是包括着和平统一的许多可能性的。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设想,它在港澳的实施证明这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而且,一国两制的思想首先运用于港澳但又不局限于港澳模式。一国两制思想还会在实践中产生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所以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一国两制和一个中国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的思路,但思考问题时思路要更广阔一些。甚至一国三制的设想也是可以考虑的。当然这里的一国三制是指国家形式和国家制度,而不是指根本的社会制度。
第二,在考虑动武之前,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国际影响。这首先是指大陆最后对台湾动武除了国家主权和内政问题等根本的依据外,还必须考虑最大限度的合理合情。如果台湾当局仅以分裂言论或其他一些小动作挑衅大陆就实施武力解决,恐怕不是最好的方案。
这里值得考虑的就是中东和谈进程的例子。当矛盾的双方在和平谈判上陷于僵局时,外部的善意中立卷入可能会对打破僵局有利。当然,中东和谈与台湾问题有不可比性,就是前者实际上两个国际主体之间的谈判,而台湾问题则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两方的谈判,但两者的共同性是都由于大国的卷入而复杂化。就这一点而言,也许中东和谈进程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台湾海峡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差得太远,台湾当局不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要打破这种僵局如果没有外部的善意中立进行调解恐怕难度太大。
所以,我们以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也要使用一切方法,其中既包括运用国内资源,也包括运用外部资源。任何方式,只要有利于和平统一台湾,都是可以采用的,不必太拘泥于某些原则。
同时,要从被动接受外国强加于中国的对台湾问题的消积影响,转变为争取外国对和平统一台湾进程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应当把台湾问题上的外部因素外部势力和外部影响,以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是否有利于台湾和平统一为标准,区分为对华友好的,敌对、恶意和怀有不轨图谋的,中立的和善意的三种;中国也应当以此为标准把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的立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把争取外部介入的主动权完全让给台湾当局,而大陆只是对台湾在国际上的攻势做出被动地反击、拒绝和说“不”。
从美国已经卷入,从台湾当局积极地让那些对台可能有利的势力的卷入的图谋和行动看,我们似乎不应简单地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由把所有的外国因素完全加以拒绝(要拒绝也拒绝不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当不惧怕外部因素已经深深地卷入台湾问题这种复杂的局势。
现在台湾问题的复杂化是对台湾当局有利,中国作为大国,不妨让它更复杂一些,使这种更复杂化的台湾局势变得不完全对台湾当局有利。
既然台湾问题并不因中国宣布它是一个内政,任何外国不应进行以干涉而使外部因素消失,既然台湾并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总想把更多的有利于台湾的外部因素引入其间,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考虑修改一下游戏规则呢?过去我们总因为台湾让外部势力卷入而担心,为什么我们大陆不能改变立场、让那些有利于我们,有利于台湾和平统一的势力卷入而让台湾当局也对此担心呢?大陆作为全中国在国际上的代表,拥有比台湾更多的外部资源,应当有信心在外交战线上压倒台湾所谓“拓展国际空间”的攻势,使外部势力卷入台湾问题的总趋势变得对和平统一台湾有利。
中国应当从拒绝一切外部卷入转变为拒绝一切敌对和恶意的外部卷入,转变为争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台湾的外部势力的卷入,争取让那些支持台湾的外部势力转变为中立,从反对阻挠和平统一变为支持和平统一。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有过借用外部力量促进国内革命进程、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国内和平等目标的思想。孙中山曾谋求外国支持来进行反清革命;抗战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曾设想,从中国抗战的民族大义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利益出发,从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立场出发,成立由美国军队,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组成的统一指挥部,由美国将军担任司令官。
在所有影响台湾事务的外部因素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不仅已经干涉了台湾事务,而且卷入很深,是台湾统一的一个关键因素。既然如此,那么中国政府向美国表明中国政府和平统一台湾问题的严正立场并进一步交换有关的观点就是绝对有必要的。
现在人们都看到了美国可能军事卷入的前景。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向美国表示,中国人民将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任何外国的干涉都必将失败;另一方面,也不要认定美国一定会始终支持台湾当局。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是两面派,一方面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另一方面又压中国承诺不使用武力,同时还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是注重自己的利益的国家,支持台湾并不一定是美国最重大的利益,美国的利益在不同时期也是会有变化的,所以,中国也要以各种方式做美国的工作,试探美国在和平统一台湾问题上有没有可能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在必要时可以在不牺牲原则的条件下,在某些问题上做让步。中国政府可以向美国表示有条件不使用武力的承诺:只要台湾当局不宣布独立或采取独立的实际措施,只要外国不进一步军事卷入台湾局势,中国可在最近20—30年内不对台湾动武;同时,中国还要向美国表明中国重申以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台湾的立场,但中国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拖延统一问题。
克林顿政府近几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多次表明三不立场,也表明美国政府并不完全是反对中国政府而支持台湾的。中国对克林顿政府在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坚持三不政策并批判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的立场是欢迎的,这也是中国政府争取改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敌意卷入的一种尝试。
美国是和平统一的关键,但不等于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中美两国的立场的协调上来,要开辟新的外部渠道。既然台湾局势事关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东亚不少国家既支持一个中国,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又关注台湾局势的和平解决的前景,不少国家既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又与台湾方面有较多的经济关系,所以,中国也可以邀请一些有意在台湾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政府或有影响的政治家,就和平统一问题做一些穿针引线的工作,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秘密进行。现在有报道说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曾提出联合印日对抗中国,也表明台湾一直在做东亚国家的工作。
我认为,大陆在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上,要充分考虑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如现在大选后印尼的新领导人表示出重视发展中国与印尼关系的意向,中国可以在恢复中印两国关系上采取更积极的立场,最好能恢复到毛泽东--苏加诺时期两国兄弟般的睦邻关系。在与其他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时,也要有意识地从处理台湾问题统一的角度来思考。对日本也是这样。俄罗斯在中国和平统一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尤其不能低估。
欧洲也是应当考虑进来的一个因素。中东和谈的成功经验证明,欧洲中立国家从外部善意的参与和平谈判的进程可能对和谈的成功起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两岸关系中,大陆应改变对台工作的战略思路,打破那种台当局挑衅-大陆批判+演习---缓和---再挑衅---再批判+演习-再缓和的被动模式,打破台当局以金钱拉拢小国变节承认台湾---大陆与之断交,设法以经济援助使之承认大陆---台湾再拉---大陆再压的被动模式,变成大陆主动的大国模式。要从有理有利有节,合法合理合情,利大陆利台湾利东亚来考虑问题的解决。总的来说是要有时间表,要有明确的政治进程,要有政治军事压力,要考虑祖国统一的根本利益,但也要考虑大陆的现代化建设;以和为上,争取最好前景,但也做好最坏打算,做好两手准备。
大陆应宣布:在新中国建国100年以前以50年为最后期限分两阶段解决台湾统一问题(毛泽东在70年代曾经认为,台湾问题很复杂,没有100年解决不了)。
第二阶段从2025年到2049年,在和平谈判的潜力已经用尽而没有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大陆应宣布采用各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其中还包括和平方式,但对台进行封锁包围,另起炉灶成立台湾临时地方政府,考虑利用各种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并在建国100周年前完成中国再统一的伟大事业。
这种模式等于正式启动台湾统一进程,使台湾统一走上不归路,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不管台湾当局是否同意,大陆应当强拉硬拖把台湾推向统一轨道,而不是让台湾当局一步步把台湾拖向独立的道路,同时在第一阶段从现在的军事威慑、舆论批判为主的被动模式变为政治压力为主辅之以军事威慑主动模式。
第一阶段是和平为上,攻心为上,不战为上,双赢为上,是上上策,对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都是仁至义尽,做了大陆应当做的一切;第二阶段表明和平统一不等于不考虑非和平解决办法,不等于统一无限期拖延。虽然这会造成巨大损失,会带来流血牺牲,是下策,但为了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又而不得不为之。
在此同时,大陆还要宣布,台湾当局宣布独立,或操纵民意表决台湾独立,或通过金钱外交使“承认台湾独立”的国家超过一定数目等使台湾独立成为既成事实,使台湾独立走向不归路的任何行动在任何时候均应被视为自动对大陆宣战。
这种模式的主要之点就是以50年为统一进程的最高限度为政治目的,把舆论压力、政治压力与军事威慑结合起来,以政治压力为主体,以宣布启动统一的政治进程作为保持长期的政治压力的方式,以时间作为施加压力的主要手段,离设定的时间期限越近,压力越大,以政治压力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认真考虑政治统一问题;军事威慑要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正常的和长期的进程联系起来,一定规模的适度的军事演习要常规化例行进行;舆论宣传要以理服人,少批判多讲理,以争取台湾民心为主;新模式是以政治解决和平解决为先,但又不允许无限制拖延。
这样就把球抛到台湾一边,要和要打自行选择,大陆今后不再跟着台湾当局跑,一切以两条大限为界,对台湾的许多小动作和挑衅都不必太理睬。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有充分的自信心:只要大陆不承认台湾独立,台湾任何时候也不能独立;只要中国不承认台湾独立,任何大国也不能压服中国作出放弃统一台湾的决定;时间的延长虽然充满变数,但这种变化不一定对中国多么不利。台湾统一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但也实在没有理由太着急,目前也没有走到台湾独立不可逆的程度。
从今后,大陆的工作要把统一台湾问题提上日程,以此团结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图精励治,为这一伟大目标而奋斗。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争霸向多极化发展,和平的力量有力地制约了战争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战争的根源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与此相伴随的强权政治,构成了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一)帝国主义称霸野心日益膨胀。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一些西方大国把冷战后国际力量严重失衡,视为其扩张霸权的大好时机,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实力,科技水平和经济优势,霸气上升,加紧推行称霸全球战略,常常打着人权、和平的幌子,到处插手热点问题,谋求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他们为了取得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反复对伊拉克进行制裁和武力打击;为了肢解南联盟,加强对北约和欧洲的控制,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染指有着21世纪能源基地之称的里海沿岸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再次策动了野蛮的科索沃战争。近年来,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正着力建设一支全球进攻性的军事力量,谋求保持其绝对军事优势。他们不断增加对军队建设的投入。其1999年的军费开支就高达2879亿美元,相当于欧盟、俄、中、日军费总和的近两倍,占世界军费总额的三分之一。他们还加快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等高技术武器,构制空间防御盾牌。此外,美国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保持着数百个军事基地,扼守着全球海域的16个咽喉要道。为了加紧推行其称霸全球的新战略,美国还企图把北约变成了自己的战略工具,目前已完成了在欧洲的首轮东扩,接纳了波兰、匈牙利、捷克等新成员,使北约成为一个拥有19个成员国、25个“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庞大军事组织。南联盟战争就是其推行称霸全球新战略的一次尝试和预演。这些都给世界和平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加剧。由于霸权主义的本性没有改变,战争的根源没有消除,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愈演愈烈。据军事学家统计,冷战期间,苏美长期对峙,世界共发生过182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年均4场;冷战结束后,从1991年今,世界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92场,年均近10场,比冷战期间高出2倍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常常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采取战争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的手段,恣意侵犯别国主权,粗暴干涉别国内政,随心所欲地对小国、弱国、无核国家发动战争。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对外出兵就多达60余次,平均每年6次,也就是说,冷战后的武装冲突和战争,有60%是美国参与和挑起的,大大超过了其在冷战时期对外用兵年均2、8的纪录。活生生的事实表明,霸权主义者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倾向在不断发展,战争的危险时刻存在。
(三)美国对华遏制变本加厉。苏联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而且,直接把矛头转向了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一中国。他们在1997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称,到2020年前后,中国可能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对手。对此,有专家估计,21世纪的头10年,美国将会采取打压和遏制政策,把防止中国经济、军事强大作为主要目标,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从近10年来的情况看,可以讲,美国在我周边国家和地区下了很大功夫,企图构建起新的反华包围圈。在东边,美国加强了与日本的防务合作,经常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在南面,美国和菲律宾、越南建立了军事、经济同盟,租借了军事基地,特别是在我南海争议地区搞合作和共同开发,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在北边,美国突破性地与蒙古建立了军事联系和合作关系;在西面和西南面,美明里暗里支持民族分裂势力,放纵印度进行军事扩张。这些情况都使得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虽然世界大战在短期内打不起来,但作为战争根源的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天不退出历史舞台,世界就不会安宁,战争的危险就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提高警惕。
一个国家的安全状况,与周边的安全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就周边环境来说,我国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仅与我国直接接壤的国家就有15个,属于我国周边范畴的国家在30个以上。我国与大约10个邻国曾经有过或目前仍然存在陆地边界和海域划界方面的主权争端,加之一些西方大国插手我国陆海疆域的某些争端,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造成矛盾的局部激化。多年来,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周边安全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我国安全环境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除不丹外,我国已同所有邻国建交,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外部强敌对我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周边还存在着许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依然存在。旧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西方列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造成我国与周边大多数国家存在着边境领土纠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同周边大部分邻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但有些边界问题到目前还未完全解决。一方面,从陆地边界现状看,我国的陆地边界约有22000公里,现在与印度、锡金、不丹等国还有近4000公里的边界尚未划定。我国与印度之间陆地边界的争议领土达12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不仅是我国本身,而且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面积最大的陆地争议地区。虽然双方同意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尚未在边界问题上进入具体的实质性谈判。这就给我国的边境安全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从海洋边界状况看,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利用价值的提高,使过去局部的或基本不存在的海洋争端日益变的突出起来。南中国海海域和南沙群岛的争端,现在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南海岛屿及其海域正在被瓜分,30多个岛礁被外国非法侵占,使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已经露骨地插手了南海争端,妄称应将南海问题纳入多边范畴,企图引导南海问题趋向国际化。这些争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局部激化。
二是地区性军备竞赛仍在持续升温。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以往就有军事强国多、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多、购买先进武器装备的国家和地区多、军费增长绝对值多的“四多”特点。现在,这种情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突出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三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是日本,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有所抬头,他们已不满足仅仅作一个经济大国,急欲依靠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他们不断提高军费、扩军备战,其军费开支已由1990年的不到300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近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已建立起了一支超出本土防卫范围的武装力量。近年来,他们还不断向外派兵,执行“维和”任务,企图走出国门,扩大影响,恢复昔日军事强国的地位。另一个是印度,印度一直怀有称霸南亚、争当世界大国的野心,并且对我存有“报复”心理,虽然其经济实力较弱,但其军费增长较快,目前,已由1995年的79亿美元增加到了160亿美元。其军队装备了航空母舰、潜艇、第三代作战飞机和先进的作战坦克等。此外,他们还加紧了对核武器和导弹的研究,并多次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射。在军事上公开与我国“叫板”,谋求与我对等的核威慑。再一个是东盟各国,近年来,他们的扩军备战势头也有所增强,九十年代前半期,其军费年均增长率一直高达7%,也是我周边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俄罗斯,虽然解体后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不如前,但他仍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正在致力于“全面提高军事能力”。上面讲的这些新的军备竞赛,不仅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而且也对我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
三是霸权主义干涉我国内政、插手我国周边纷争。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出自其称霸世界的需要,历来把亚太地区视为利益攸关的地区,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他们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崛起。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就把遏制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以中国为主对手的“接触与遏制”政策逐步确立;90年代末,以北约东扩、日美防卫合作协定重新修订及日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启动为标志,已形成了对俄罗斯和我国呈两翼合围态势的战略布局。此外,在亚太地区,美军一直保持着10万兵力,经常有2至3个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水域游弋,并在从日本到南中国海,形成了意在封锁中国、降低我制海权的“岛屿锁链”。在这种格局下,虽然还不存在外部强敌对我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危险,但仍有可能发生有西方大国暗中插手或直接介入的局部战争。特别是美国,可以说只要是与我国有争议、争端的地方,总有美国的插手。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一直把台湾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明里暗里支持台湾,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和遏制。为了使我国失去最接近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基地,从而进一步失去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力,美国千方百计地插手我南海争端,暗中或公开支持我国周边国家对南海提出的主权要求,企图动摇我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地位。
(一)中华民族历来是喜爱和平的民族。从中国的历史看,我们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统一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的时间,各族人民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可以说“统一”也仍然是我们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涉和破坏,我国的统一大业至今仍未完成;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分裂祖国的破坏活动更加獗,有时这些矛盾还有可能发生激化,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二)台湾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最大内患。解决台湾问题,既关系到祖国的统一,也关系到我国的整个安全。近年来,随着国际“大气候”与台湾岛内“小气候”的变化,台湾当局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在加紧推行“台独”政策的同时,大力整建军队,扩充军备,以作为抗拒统一的筹码和实力。为维持其与祖国大陆抗衡的军事实力,台湾的军费开支多年来一直高居不下。1999年高达120亿美元,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武器进口地区。台军现已装备了第三代作战飞机约300多架,先进的作战舰艇约460艘,还有“爱国者”防空导弹和预警飞机等。台湾当局在完成守岛作战兵力部署的同时,还提出了所谓攻势作战的军事战略,大力发展制空、制海和抗登陆力量,加强联合作战训练,企图武力拒统。种种迹象表明,台湾问题非军事手段难以解决。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台海战争一旦发生,印度和东盟国家必然会有所动作,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也可能会乘机作乱,这必将置我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军事准备。
(三)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不容忽视。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猜疑、隔阂和不信任感严重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怂恿下,极端宗教势力与“台独”“藏独”、“蒙独”和民运分子相互勾结,活动十分猖獗。尤其是在多民族聚居和民族宗教问题比较敏感的西北地区,境内外分裂势力积极筹组武装力量,大搞颠覆、分裂宣传和非法宗教渗透,在组织上趋向联合化,在对抗上趋向武装化,在手段上趋向多样化,形式上趋向暴力化。在一些地方,民族分裂分子的暴力犯罪升级,被他们所伤害的不仅仅是汉族群众,还有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有时甚至把爆炸、凶杀矛头专门指向少数民族爱国宗教人士和基层干部,以破坏党同各族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些情况表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化剑为犁”的时代还远未到来。作为驻西北地区的官兵,不仅要把反侵略扩张作为根本职能,而且还必须把反对民族分裂作为重要责任。作为新时期的民兵,我们一定要看到,现在的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是武力对峙下的和平,是包含和孕育着战争因素的和平。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我们更要冷静观察,透过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正确分析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真正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关键时刻,军委一声令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四
台湾省,简称“台湾省”设置”,台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会和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临东海,南临巴什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
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去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二是“习朱会”。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2016年举行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五
马上大四的我们有时候总有一种“老年”的感觉,看到过两级新生的到来,每次好像都会从那些新来的师弟师妹身上看到自己刚入学时的影子。整个校园都是新鲜的,处处都想去探索一番,事事都想去尝试一次。似乎很有开始享受的准备。当那种新鲜感过去之后,就开始发现大学生活不是和高中所期待的那样舒服。在没上大学之前,我们憧憬着,期待着,努力着。而当我们熟悉之后,突然有种失望涌上心头,我们疑问为什么大学生活会和想象中的相差如此之大。
在收到高考通知书后,我就开始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觉得要做什么,什么好多的事情。到现在,三年过后,回头看看才发现很多那些美好的愿望都已随风飘远,留下的只是一段段残缺的梦。有时候拿出大一时自己所做的职业规划,看到自己还在坚守着那个梦想,而且自己的经历也基本上符合了规划时的路线,心里还能有些许欣慰。
“说到不如做到”,有这句话应该是说明很多时候大家只会说到,而做不到。我在想每年那么多毕业生,毕业时会有多少不后悔自己那四年的大学生活的。我现在都后悔,后悔自己没多看些书,后悔自己没把握更多的锻炼机会,后悔自己没有听师兄师姐的一些建议。有时候会想,我要很好的提醒那些师弟师妹一定要怎样怎样。这会不会是一个循环?一届提醒下一届,下一届做不好,又提醒再下一届···生活就是这样,只有体验过了才有有深切的体会。无论是好是坏,都要自己承担。
我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管理者,我觉得自己过去好像无缘无故的就浪费掉了很多时间。平时的生活学习没有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计划,基本上都是一天安排一天,而且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自己是相当的宽容。有时候发现有好多的事情该去做,可是无头无尾,不知该做些什么,然后就费掉了很多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什么大道理每个人都懂,只要你不是弱智。我们更多的不是进行说教,讲一大堆空洞的道理,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说教。需要做的是引导,大家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想法,是执行力!现实是一种什么情况,这个人讲一堆道理,那个人讲一堆道理,大家已经听得麻木了。更多的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大家去执行上。
再说说人际交往。生活当中肯定要有几个朋友,不然会孤独致死,除非他是自闭症。人际关系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平常很自然的一个社会关系。但是,现实生活目前的社会人向其中加入了太多的功利性。就像“人脉”这个词,无论是师兄师姐还是老师,都会经常谈到。本来多交朋友该是追求“天涯若比邻”的感觉,而太多的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充满了功利的交所谓的朋友。我想这些人应该算是“势利眼”吧。过分的强调它的重要性,让它更多的充满了功利性。这是不是教育的一个失败?在学校都经常听到同学的抱怨说“黑幕”,为人师表啊!!!
人与人交往最重要是一个“礼”字,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礼尚往来”。无论知识水平如何,为人处事都要“礼”字当先,这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现在大学生很缺少的就有礼仪。我想这也跟我们生活的群体有关,大家都是同学朋友,那些可能不是很在意。但是一出学校就不行了,甚至丑相百出,遭人鄙视。
看了那段关于谈当代大学生缺少什么的视频。当代大学生缺少什么?缺少心态,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对社会对集体的关心。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力好像很高似的,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别人指手画脚,对这个不满,说那个不对。纵然你能力真的很强,但也该在工作学习中体现出来,而你体现的是什么?是一颗轻浮、焦躁不安的内心。有能力的人多的是,关键还是一颗平常心。
想起那天的实习面试,本来很紧张,担心会问什么问题。结果当天却是很简单,三个问题有两个问你能不能吃苦,能不能坚持。当然这个和他的工作性质有关,但是没有几个工作会轻松的吧。能吃苦也是一种素质和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想这和自闭患者差不多吧。社会越来越复杂,或者说社会一体化越来越强,各个方面都是有着某种联系的,并不是要多精深,而起码是需要有所了解,有自己的思考。一个没有思考的人,就像一个木头或者说木偶,只能机械重复的工作。无法提高集体的水平和质量,甚至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不了。这不是平凡,而是平庸。
总之,无论如何我们总是要去适应社会,环境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我想到在一次班会上我只讲的那一句:不要将来为今天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后悔!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无论经历什么,我们都要对自己负责,承担那些失败与挫折。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道出了无限的愁绪,也引出了一个中华民族亟待解决的问题——台湾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一名大学生,台湾问题一直都是我关注的问题。对于台湾问题,我想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出来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中国政府一直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近年两岸关系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1988年台湾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到1997年两岸启动直航,再到2005年两党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最后到08年两岸实行海、空运直航,都标志着两岸关系跨越性的进步。而近期发生的,关于两岸关系的大事当属台湾大选。国民党籍的马英九继续连任,在政治方面,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无疑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在和平的氛围中逐步解决。对于未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台湾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台湾政府是否存在?很多大陆人都认为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一个省,他们对台湾政府采取的态度是“不承认,不存在”,我认为这样是不理智的。如果台湾政府不存在,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谈“三通”问题是跟谁谈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台湾与大陆政权分离的这个事实,承认台湾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政治、经济等体制的事实,承认台湾政府。我们不能够回避这个问题,况且承认台湾政府并不等于承认台独,因为这里面的关键是你对于这个政府性质的看法和态度,而不是是否承认台湾政府。我之所以强调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台湾政府,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明白两岸关系的现状,和它问题的根源,明白到与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的究竟是谁,怎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我们要坚定贯彻落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是指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我之所以强调要坚定贯彻落实这个方针,是因为我时常能在网络上、同学中间看到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少部分人希望中国政府能动用武力尽早收复台湾。纵观现在的局势,两岸关系走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大陆和台湾都在为两岸的发展不断努力着,如果现在中国政府贸贸然对台动武,肯定会引起国内、外社会的不满,更重要的是引起台湾人们的不满,显然武力解决问题是最不得人心的。另外也有不少人不太同意“一国两制”,他们认为只要台湾回归就应该改变社会制度,和大陆一样实行社会主义。正如上一段我所阐述的一样,我们首先得承认台湾作为一个与大陆分离的独立体已经很多年了,而且一直发展良好。在将来回归后,台湾只有保持自己的社会制度,才是对台湾最有好处的,香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知识分子,我们一定要坚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维护两岸人们的利益。同时要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清楚一旦日后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应该给予台湾怎样的待遇,怎样更好地维持两岸关系。
虽然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还会有坎坷和曲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把握总的方向和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提出灵活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引导、创造导向事业成功的有利因素,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实现两岸统一是完全可能的。我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和台湾人民共同努力,台湾问题迟早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实现中华的统一。
今年初春,单位开展形式与政策教育活动,作为我们政府机关财政部门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多少年来我们都以“服务三农”为具体工作,对于形式与政策的了解与宣传做的甚少,借此机会进一步去学习、去做.....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行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近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对加强公务员形势与政策教育越来越重视。
首先,加强机关公务员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使工作人员思想上获得全面发展,明确“以人为本”是加强和改进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促使人们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我们这些公务员应该把握形势政策,但是,一些情况可能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有些工作人员忙于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了解;有些工作人员不关心政事、时事,上网只是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其中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时事常识也不明白;有些公务人员虽然关注形势政策,但由于自身学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因此,加强政府机关人员形势与政策教育,才可能比较好地解决公务员正确把握形势政策的问题。
其次,加强政府机关公务员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国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实效性。有实效才真正解决问题,才有质量,才有素质。因此,体现实效性成为我国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奋斗目标和评估标准。努力提高政府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加强机关公务员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形势与政策教育往往是就国内外重大事件及其对策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是具体的、生动的。人的认识总是从具体走向抽象。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使人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印象深刻,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形势与政策教育。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公务员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拥抱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学习《形势与政策》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虽然这个学期的课较少使我们感觉意犹未尽,但我的收获却很多,尤其是在一些现在很敏感和热门的话题上有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且是我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对问题的见解也更加客观。
这学期的形势政策课涉及到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老师通过滔滔不绝的讲述和丰富多彩的素材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真正思维活跃的人的不凡表现力,形势政策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解当今局势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大发展早以成为决定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又是受社会的大环境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我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利用形势与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握住当前的发展方向,让其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和能力。
在学习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时候,我有更多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讲,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城乡要一体化发展。
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如果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割裂开来,使它们失去相互联系,形成两个封闭的体系,那么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就会遇到极大障碍,农业和农村就发展不好;工业和城市的健康发展也会遇到极大困难,工业和城市也发展不好。也就是说,城乡分割,城市和农村都发展不好。只有城乡一体,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业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学期我们的形势政策课学习了《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十大关系分析》这两讲,通过这两节课老师的讲述,我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又有了新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下面我想谈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讲是《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着重总结了我国“十五”计划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十一五”规划做了分析和展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在过去五年,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经济方面,无论是贸易额,还是生产总值,我国取得的成就都异常喜人,空口无凭,看看教材上的数据支撑就足以使人信服。在科技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实力节节攀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神舟”号系列飞船,从20xx年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到20xx年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再到20xx年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表明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以及“神舟”背后无数的工作人员都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新的“十一五”规划不再是“计划”,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现在正在全方面去除计划经济的残留,全面与市场经济接轨。展望“十一五”,综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形势一片大好。
在第一讲里,老师还讲了教材上没有的问题,主要有国民幸福度的问题。最近联合国已经把国民幸福度确定为衡量国家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可以与gdp齐名。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媒体纷纷就国民幸福度展开调查,结果得出我国各地人民普遍幸福感较高,尤其农民比城市人更觉得幸福。其实我感觉这也和我国“十五”以来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关,国家富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安居乐业了,自然幸福感就高了。
第二讲是《当今世界形势十大关系分析》,主要讲解了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一些新的变化。这段时间概括起来就是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或者说是处在由二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过渡时期。学了这节课后,我感觉世界并不是完全和平的,虽然世界大战不会再次爆发,但小规模局部的战争也会不停地发生。虽说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会被撼动。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唯一超级大国,它认为应该由它来主宰一切国际事务,因此它向全世界推行它的价值观,美国的外交处处凸显单边主义,全然不顾其他国家的想法,并时刻推行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也许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美国以种种借口打击了它认为邪恶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两个国家,并还一心想除掉朝鲜和伊朗等“心腹大患”。美国与我国也有很深的矛盾。
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殉职;20xx年,美国的飞机驶入中国的领空,我国的飞行员王伟去拦截,被美国的飞机撞到,坠入海中,以身殉职。在这两件事上,美国找了很多借口搪塞我们,总说是“意外”。可是究竟是不是意外,我想明眼人应该能看个清楚,就更不用说美国对纯属我国内政的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了,它的企图任何人都应该看得很明白。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国家一定要努力发展高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世界形势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振兴我们的民族。“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如此。上面的“神舟”号飞船成功的事实,已经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了祖国的未来,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培养和期望。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些心得体会。有些看法可能还很肤浅,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二十四个节气中哪个节气最温馨?这当然数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了。在我们南方,冬至象征着团团圆圆。这天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与家人团聚是最幸福的事了。
教室外面寒风习习,冻得人直打哆嗦,而教室里却温暖如春,大家的脸上都挂着幸福温暖的笑容。这时,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我们每个冬至都会吃汤圆,可是北方人却不同,他们冬至吃的是饺子。虽然吃的食物不同,但汤圆和饺子同样象征团团圆圆。“我有些惊讶了——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片土地,节日习俗竟有差异!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讨论:“在冬至这天,太阳正好到了南回归线上,所以这天的.白天是一年之中最短的。”这使我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搓板汤圆活动了。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各路“人马”都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了教室。
所有人都想着马上能搓汤圆,就以最快的速度把手洗干净,“嗖”的一声又冲回教室。只见我们的桌子被分成了五组,每组都铺好了桌布,准备好了面团,有白、红两个颜色。先到达“战场”的同学已经开始搓了。我连忙抓起一把面团搓了起来。家长们都把面团搓成条状,再把它分成许多小段,后沾点面粉,便开始搓了。我也按着他们的方法搓。两个颜色的面团混在一起就能搓出“双色汤圆”。我只听“叮叮咚咚”的几声,汤圆们顽皮地跳入了铁盘。接着,几个家长抬着一个大锅上来了,哇,原来是食堂阿姨们煮的汤圆——有包着芝麻、花生馅的大汤圆;有和我们搓的一样白、红小汤圆;有胡萝卜做橙色汤圆;还有玉米做的金汤圆;菠菜做的绿汤圆……当然,还有我们最喜欢的芋圆,那可是用木薯粉做的,吃起来那是很有劲道的。
家长们见我们搓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煮汤圆了。他们先把汤圆倒入沸水中过一遍,再把汤圆盛回带有面粉的铁盘中,不断重复这一系列动作,这样煮出来的汤圆才有嚼劲,而且不会粘锅。几分钟后,汤圆终于正式入锅了,家长们在锅中加入桔皮、生姜。据大人们说,吃了这样的汤圆,冬天才不会感冒,一直暖暖和和的。
在大家的期待中,汤圆出锅了。吃着自己亲手做的汤圆,心里暖滋滋的。
回到家里,我发现餐桌上摆着一盘饺子。我顿时感到奇怪了,我们不应该是吃汤圆吗?怎么回事?妈妈说,现在北方的习俗与南方融会贯通了,我们也学北方人吃饺子吧!是啊,同在一片土地上的人当然要互相学习!吃了汤圆和饺子,冬至原来如此温馨!
这样平凡的一天,竟然这样不平凡。冬至——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让所有人收获了爱和亲情!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早在2012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12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13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
2013年,两岸两会继往开来,打开两会机制化协商新局面。一是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历经两年多商谈,在去年6月新任海协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张林中森首次会谈时终于顺利签署。该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是两岸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一环。该协议的顺利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更为两岸两会下一阶段协商奠定良好开局。二是加速推动互设办事处。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及政党轮替而几度延宕,直至2008年后台当局态度转变才重露曙光。2012年8月,第八次“陈江会”将互设办事处再次提上日程。2013年3月,两岸两会在完成各自内部评估后,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将互设办事处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进入实质协商阶段。此后,两会历经4次业务磋商,就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实质内容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台当局目前已将相关议案提交“立法院”审议。两会互设办事处一旦落实,将是继两岸“三通”、陆客赴台之后的又一两岸关系里程碑。
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岸经贸关系的遗憾,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争议,迄今未被批准生效。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上海签订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ecfa后续谈判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消息传出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岛内出版、美容等行业纷纷发动大规模抗争,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竭力反对。几经周折,台湾朝野达成共识,协议“应经;立法院;逐条审查、表决,协议特定承诺表应逐项审查、表决,不得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为此,服贸协议审查要举办16场公听会。截至12月17日,已经举办完成12场,后续仍有4场未举行。根据这一进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不能通过台湾“立法院”审查已成定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尽管如此,两岸经贸交流在2013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14年,两会将商签避免双重课税、地震监测、大气合作等一系列协议,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将保持热络发展态势,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将继续巩固与发展。可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从而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部将继续推动商签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协议和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明确具体合作目标和阶段性措施,争取有所突破,提高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台湾当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陆民众赴台从事文教交流的人数超6.7万人次。两岸交流频率之高由此可见。2013年,包括美术、民俗、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交流盛宴在两岸各地不断上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同文同宗、语言相通,让两岸文化交流更为方便,深入寻常百姓家。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大陆,一个海峡之隔的台湾也跟着“疯”。台湾报纸不吝版面大篇幅报道“我是歌手”的相关资讯,还有电视台直接转播决赛,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近220%。大陆电视剧《甄嬛传》的主演接连赴台,更引发热潮。两岸文博会、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不断形成,实现定期化交流。如7月在河北举办的“情系燕赵-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增加了台湾合作单位,让已有十余年历史的“情系”品牌活动彰显出新的活力。据介绍,文化部还新创了“艺传两岸”、“艺绘两岸”、“艺游两岸”等交流品牌,以期促进青少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两岸和平统一有两大障碍、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美国的干扰。
(1)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一个大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有很大牵制作用。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但从短期看,也许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2)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将取得最后胜利。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已经有几个星期了,我们从没接触这门课程到学习了这门课程之间的思想转变真的是天壤之别。在我们没有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根本不了解这门课程是学什么的,学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意义,觉得这门课程与那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什么区别,上课的老师授课的时候肯定像上这些课程一样的枯燥、无味,可是,到我们上完了第一天的两节课之后,才发觉,原来我们的所想的、所担心的、所忧虑的都是错误的,《形势与政策》并非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枯燥、无味;也并非像我们说说的那样没什么用、没意义,相反的,《形势与政策》直接与我们现在和未来挂钩,可以说是我们未来去向的指引灯。下面是我们组集体讨论出来的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意义与体会:。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时,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包括了总结过去经验、指导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对我们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的成功人士!
另外,我们也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世界不断在更新变化,地球村里的变化也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需要的不是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四角书橱,我们需要的更是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授课的叶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说,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够到社会上走一走,走的地方、越多、越远越好,因为她总说“一个人走得越远,心就会越大”。见识多了,才能够把握好自身发展的条件。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根据如今的形势与政策,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发展自己,力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才能、有人品的优秀人才,为未来的祖国、社会、家庭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得到的总结是: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们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思想进步了,才能够把握住现在的形势,力求做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六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的发展时期,世界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识,相互激荡。这是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有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为明显的国际力量对比之变是“东升西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经济总量来说,国际量对比越来越朝着更加均读的方向发展。在世纪格局之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两级”对峙格局;20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1世纪以来,资中主义矛盾加剧。在科技之变中,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改写人类发展历史,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发展也带来新的未知和挑战,影响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演变进程。同时,我们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和国民经济体乐;建立起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其次,我深刻的会到大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同生并存。大变局催生了新的机遇。其孕育着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暖体系加速变革之机。它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新型经济全球化,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共同主导,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大变局也充满风险挑战,有大国之间博弈加剧;有国际秩序变革阵痛;有热点问题高烧不退;更有全球经济风险积聚。
最后,我们必须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发展振兴是百年大变局的重大变化之一,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岁年来,中国人民勤力同心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气甚至牺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伴随着实力的增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开创的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同,学习借鉴中国经验成为世界潮流,70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通过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最后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机制,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
制度稳则国稳,利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剥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这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鲜明结论。
当世界正径历百未自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完善度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风险挑战中推动制度日益完善。
2020年以来,实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成为2020年开年最火的关键间。随着疫情的发展扩散,“中国怎么”“世界怎么办”成岗全球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史的经验无数次证明,越是到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就越能克服各种横亘于前的困难。用3个月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这不仅仅是我们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结果,更是因为我们“中国之治”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中国能够控制好自己疫情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其他国家共度难关的关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七
《形势与政策》一书以教育部为基础形势与政策最新教学点,与大专院校相结合形势与政策本文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和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应对政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政治基础缺失,两岸持续对抗。
2016年5月民进党重新上台,蔡英文宣示将以“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它相关规定来处理两岸关系,尽管民进党自认为这是其历史上最具“善意”的政策表述,但由于仍然未能清楚地表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意涵,也未能明确表示接受或者承认“九二共识”,因此大陆方面以“一份未完成的答卷”的回应表达要求民进党当局继续“作答”的态度。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民进党当局仍未“完成答卷”。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把施政重心放在岛内政治斗争上,满足于让两岸关系维持一种“僵而不破”的态势,因此无意真正思考破解两岸政治僵局的方法。二是蔡英文及民进党主流派在意识形态上本来就主张、认同“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加之内部施政不顺导致民调支持度大幅下滑,在这种情形下更不敢得罪深绿“极独”势力而采取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突破性措施。两岸政治基础不复存在,直接导致两岸原有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国台办与“陆委会”)与两会(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中断。大陆方面重点批判民进党当局在岛内进一步推动“去中国化”运动以及阻挠两岸民间交流,而台湾方面“陆委会”则指称“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是对台湾的“限制与压迫”,大陆惠台措施是企图“掏空台湾”,“以经济利益换取台湾人的认同”。在布基纳法索与台湾“断交”后,蔡英文一改过去对海峡对岸的称呼,由“中国大陆”改称“中国”,有意彰显“一中一台”的两岸政治关系认知。2018年6月中旬,台湾检调部门正式以“妨碍安全罪”起诉新党青年军王炳忠等人,事实上将矛头直接指向大陆,国台办发言人对此严词抨击,指出这是“丧心病狂的行为”,双方用语的对抗性和严厉程度逐步上升。加之两岸在涉外事务上的斗争、相关军事演习的举行,使两岸对抗气氛不断加剧。
(二)两岸民间交流继续推进,有助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态势。
两岸对抗并未严重影响到两岸民间层面的交流交往,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依旧热络,甚至在一些方面胜过以往,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大陆方面将台湾当局与台湾民众进行区别对待,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政策,继续鼓励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两岸民间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自生动能,并非民进党当局想阻挡就可以阻挡住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两岸贸易额达199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创历史新高,大陆依然是台湾出口额最多、增长最快的市场。两岸在上海台北“双城论坛”及其它相关社会、文化、体育领域交流合作也较为热络。这种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持续发展,事实上有力地保证了两岸关系在当前的政治僵局下,依然继续克难前行。
(三)“台独”和相关外部因素成为冲击两岸关系稳定的主要因素。
两岸关系自2016年以来虽然风波不断,但截至目前总体上尚未出现引发两岸关系剧烈动荡的事件。然而,两年多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的日渐猖獗,以及一些外部势力的不断介入,使两岸关系发生震荡的风险不断上升。就岛内因素而言,“台独”活动不断走向“法律化”,与大陆方面所强烈反对的“法理台独”逐渐靠近,其中最可能严重冲击两岸关系的就是带有“台独”意涵的岛内“公投”。例如要求以“台湾”名义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公投”案已经通过台湾选务机构的核批。由于该案的“理由书”明确将台湾“领土”界定为“台、澎、金、马”,所以事实上这是一份带有强调台湾“领土范围”的“公投”案,该案通过所带来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台独”组织“喜乐岛联盟”也声称将在2019年推动涉及台湾“主权”“领土”的“公投”,一些“台独”团体也鼓吹要举行变更“国旗”“国歌”的“公投”,不论其最后能否成案及通过,影响都十分恶劣。
另外,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稳定性的冲击越来越大。美国近两年“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中有关美台军舰互泊、双方军队参加对方主办的军事演习等条款、“与台湾交往法”(thetaiwantravelact)对开放美台高层互访的规定、美国“ait驻台新馆”的设立,美国行政部门和国会议员的亲台言论,都怂恿了“台独”分子可能在两岸关系上铤而走险。最近又传出有关台湾当局可能以“人道救援”的名义将南沙太平岛租借给美军使用等消息,这在大陆方面看来,“是十分危险的”。尽管台湾当局就此议题做出了一些澄清,但未来美台双方在相互利用的考虑下,促成这一严重挑衅两岸关系的事件并非完全不可能,这就将严重威胁台海局势的和平稳定。一旦美台间的某些动作导致的此类事件被中国大陆认定突破了中美关系和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将迫使中国大陆不得不在台海问题上采取高强度应对的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总基调始终是“反对‘台独’、促进统一”,这一基调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一)积极推进国家和平统一进程。
众所周知,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最重要政策体现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在这份报告中,人们看到比以往更多有关“促统”的表述,例如报告强调对台工作根本目标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出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明确了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特别是在以往“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地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促统”表述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十九大报告涉台部分主要是在“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基础上成文的,而“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自2012年逐渐形成并不断成熟以来,一直贯穿着积极有为的大陆对台工作基调,“两岸共圆中国梦”“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等对台政策新论述无一不与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密切相关。二是十九大报告是在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出台的,在对台工作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大陆的战略自信。
为此,尽管台湾发生政权轮替,大陆方面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统一进程,其中有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的表述,更是清楚地表明,实现国家统一必须在实现民族复兴之前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的复兴。由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密切关联,又由于这两个目标有明确的实现期限,使人们对大陆方面对实现国家统一有无一个“时间表”充满好奇。且不说境外学者,就是大陆学界,目前对此问题也观点不一。大陆官方对此并无明确表述,只是强调“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首先,现阶段大陆方面推进国家统一的主首先,现阶段大陆方面推进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例如2018年2月国台办、发改委联合相关部委推出“惠台31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了惠台范围、加大了惠台力度。随后,厦门、上海、深圳、宁波等地纷纷推出配套实施细则,使相关惠台措施进一步落到实处,极大方便了台湾同胞赴大陆学习、工作与生活。有舆论认为这事实上是两岸一种经济、社会上的逐步统一,有利于推动两岸最终实现政治、法理上的统一。当然,如何使惠台措施不仅仅惠及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同时也能惠及主要生活在岛内的台湾同胞,是大陆方面今后改进相关惠台措施,以进一步争取大多数台湾民众心向统一的一个思考重点。
其次,大陆方面现在更加重视在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中讲好“大陆故事”,并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台湾同胞的相关疑问与困惑。大陆方面追求的统一是“心灵契合式的统一”(习近平语),要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两岸民众更多的交流交往,因为没有交流,就不会有心灵沟通,没有心灵沟通就谈不上心灵契合。当然,只是单纯交流也无法产生积极的认同。因此大陆方面越来越重视向来访的台湾同胞讲好“大陆故事”(类似中国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使更多的台湾民众理解大陆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并切实满足他们在大陆学习、工作与生活期间的相关需求。例如,大陆方面根据自身社情对网络进行必要治理,一些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人来大陆后感到网络通讯有所不便,进而质疑大陆的制度,一些台湾媒体对此进行扩大渲染。事实上,大陆方面已经认真研究台湾同胞这一需求并采取相关措施,台湾同胞现在在大陆完全可以使用台湾相关付费软件从而实现全网畅通。
再次,大陆方面还积极进行国家统一理论建构。两岸要实现统一,主导权在大陆一方,但若无广大台湾同胞对统一的认同与支持,和平统一将面临诸多障碍。要使多数台湾民众心向统一,就必须向台湾民众说清楚什么是统一,统一后他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变化,从而打破岛内相关势力对统一的妖魔化描述,打消台湾民众对统一的畏惧感,提升他们对统一的向往度。以前大陆方面在描述统一对台湾的好处时,更多运用“存量”思维,即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司法终审权甚至可以保留军队等,今后大陆方面将以更多地运用“增量”思维来进行国家统一理论建构,向台湾民众描述国家统一将给他们带来更多作为中国国民的尊严以及经济利益上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后,大陆方面并未放弃以非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特别是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不断进行“台独”挑衅,大陆方面也严肃思考在遏制“台独”的进程中实现国家统一。诚如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所言“台独的尽头就是统一”。当然,这种为了反制“台独”而采取非和平方式实现的国家统一并非大陆方面的首选,而是在形势所迫下的一种不得不为,所以张志军称之为“这是一种不一样的统一”。总体上看,大陆方面还是“将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二)加大反对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力度。
继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表述反对与遏制分裂行径的“六个任何”(“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后,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六个任何”,这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任何”(“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与强化,展现了大陆方面在反对与遏制“台独”分裂上更加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加充分的自信。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伎俩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都会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再次对“台独”势力发出严正警告。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赖清德自称是“台独工作者”后,大陆方面随即进行了严词批判,这也是民进党重新上台以来大陆方面对台高层首次指名道姓地批判,再次展示了大陆反对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决心。
5月民进党上台以来,已经有5个台湾原有的所谓“邦交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并转向与中国大陆建交。事实上,这些国家早已表示希望与中国大陆建交,但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大陆方面并未答应,因为当时两岸之间尚存在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作为政治基础。随着两岸在对外关系领域斗争的加剧,未来更多台湾的所谓“邦交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将不可避免。另外,大陆军方增加了军机、军舰绕台和军事演习的次数与频率,这无疑是针对岛内“台独”分裂活动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蔡英文与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其民意支持度不断下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台湾民众反感蔡英文当局无法处理好两岸关系。对此,大陆方面进一步团结岛内一切反对“台独”的政治力量,其中,国共两党之间的互动是一个重点。国民党主席吴敦义明确表示反对“台独”,也表示两岸最终走向统一是有“宪法”依据的。近期岛内多项民调也显示,民进党重新上台后,台湾民众反对“台独”、支持统一的比例反而不断上升,因此,大陆今后仍将会把“做台湾人民工作”作为“防独”、“反独”工作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大陆方面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已经包含反对与遏制“台独”的意涵,因为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就必须排除“台独”势力的干扰与破坏。
总体上看,现阶段两岸关系呈现“官冷民热”的态势,一方面,大陆方面坚持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之间就不可能恢复制度化协商与对话,民进党当局则顽固坚持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岸政治僵局仍将持续。另一方面,大陆方面不断推出各种惠台措施,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十分热络,民进党当局想要全面阻挠也力有不逮。
2018年年底台湾岛内的“九合一”选举也将对两岸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因为选举本身将引发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更多的思考,特别是有相当数量因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关系发展而经济收入下降的选民,已经表态不再将选票投给民进党。这种将两岸关系不仅与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而且也与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挂钩的思维,正越来越明显地向经济理性方向靠拢,这在总体上将有利于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两岸关系。当然,此次地方选举中一些激进的意识形态操作也有可能引发两岸关系的动荡,特别是一些涉及“台独”内容的“公投”,可能在深绿“极独”政治势力的操作和鼓动下获得通过,并被其利用以所谓“台湾民意”逼迫相关候选人在该问题上表态,从而绑架一些台湾政治精英,使两岸在事关“主权”“领土”“公投”等敏感问题上对撞。此外,选举结果可能使台湾各主要政党内部发生权力变化,特别是倘若民进党选举失利,党主席依惯例将下台负责,那么新的权力争夺将开始并直接影响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个比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较务实或者更激进的人会不会成为代表民进党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候选人,都将在不同程度影响这场选举结果,进而可能影响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
不过,诚如2018年大陆对台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尽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面临风险挑战”,但大陆方面“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长、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海峡两岸综合实力差距的不断拉大,大陆越来越有能力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主导两岸关系大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2018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的台湾各界人士参访团时引用的诗句,充分表达了大陆在对台工作上的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也充分表达了大陆会继续保持对台方针政策稳定性与延续性,推动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前进的决心与信心。
同志们,朋友们: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乙酉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我谨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国际友人,向各位来宾,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这一历史性的讲话发表10周年,深刻认识这个讲话的重大指导作用,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继续贯彻八项主张,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全面发展两岸关系,争取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作出了和平统一的战略决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后,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两岸谈判取得进展,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因素增长。但由于李登辉加紧进行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支持和纵容“台独”分裂势力,导致两岸关系中坚持还是背弃一个中国原则、统一还是分裂的斗争加剧。江泽民同志冷静观察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分析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深入思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在八项主张中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政策。
——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思想。八项主张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提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坚决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意愿,迎击“台独”分裂逆流的挑战、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发展了和平谈判的思想。八项主张着眼于克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突出障碍,提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概念,重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明确指出双方谈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分步骤进行两岸谈判、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构想,第一步先进行“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提出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愿意推动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强调我们愿意努力为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分歧、改善两岸关系、共谋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赋予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新的时代含义。八项主张高度重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作用,倡导“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呼吁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提出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深化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八项主张基于对台湾同胞的手足之情和对台湾社会民情的深刻认识,提出“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要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台湾同胞的理解、尊重和关心。
——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希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八项主张指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江泽民同志的这篇重要讲话发表10年来,两岸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10年,是中国人民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八项主张,大力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的10年;也是中国人民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台独”分裂活动坚决斗争的10年。
10年来,祖国大陆的繁荣进步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台湾同胞投身发展两岸关系的进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人员往来的规模迅速扩大,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展、产业逐步优化,两岸贸易额迭创新高,两岸通邮、通航取得进展。现在,每年有300多万人次的两岸同胞往来于海峡两岸,去年有780多亿美元的货物进出两地港口;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兴业近7万个项目,数十万台胞在大陆工作、居住。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各种联系和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越来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
10年来,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坚决反对形形色色分裂祖国的活动,开展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反对“两国论”的斗争、反对“一边一国论”的斗争,遏制了台湾当局利用“公投”、通过“制宪”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了台海地区局势的基本稳定。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愈益巩固和发展。
1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证明,江泽民同志的这篇重要讲话是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八项主张作为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我们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动和平统一进程。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工作中,它必将继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环顾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祖国大陆正从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新起点出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全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广大台湾同胞,同生活在祖国大陆、港澳和海外的所有中华儿女一样,都怀抱着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美好夙愿,期待着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这一伟大事业,不仅是祖国大陆同胞的庄严使命,也是台湾同胞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同台湾同胞共谋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
但是,“台独”分裂势力却逆历史潮流而动。他们打着“认同台湾”和“民主”、“改革”等旗号,竭力进行“去中国化”、“文化台独”、“台湾正名”等“渐进式台独”活动。他们误导台湾民意,搅乱台湾社会,煽动仇视大陆。他们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体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破坏两岸谈判的基础。他们整军备战,企图以武谋“独”。在各种不断升级的“台独”分裂活动中,最具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是,台湾当局图谋通过所谓“宪政改造”实现“台湾法理独立”,也就是妄图以所谓“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和平统一的前景,严重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成为破坏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现实威胁。
当前,坚决制止“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任务。“台独”必然破坏和平,分裂必然破坏稳定。不坚决制止“台独”分裂活动,威胁台海和平的紧张根源就难以消除,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机遇就会遭到破坏,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就会被断送。只有坚决遏制“台独”,才能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才能保证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宁环境,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才有可靠保障,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不受损害。毋庸讳言,我们需要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如果以为我们会吞下“台独”这颗苦果,那就大错特错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利益。在这里,我郑重地重申,我们愿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绝不容忍“台独”,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的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坚定不移的。不久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程序。这部法律,将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把我们党和政府20多年来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化,体现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一贯立场。它将规范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和方针;规范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直接“三通”,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规范两岸协商与谈判,体现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同时,这部法律还将表明全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共同意志。《反分裂国家法》将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法律,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法律,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情牵两岸,月共一轮,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同胞尽管历尽悲欢离合,但割不断血脉相连的认同。我们了解台湾同胞特殊的遭遇,那是近代中国苦难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我们理解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感情,那是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哪一个中国人不热爱自己祖先世世代代勤劳建设的共同家园。我们尊重台湾同胞当家作主的愿望,那是我们长期一贯的政策主张,两岸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还将和大陆各族同胞一起成为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主人。我们维护台湾同胞的权益,那是我们的责任,两岸同胞理应平等相待。我们愿意与台湾同胞一道,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实现互利双赢,那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两岸共同发展了,中华民族强盛了,全体中华儿女就能共享幸福和荣耀。
李登辉在台湾掌权后,各种“台独”分裂势力为了推行“台独”分裂路线,建构“台独”意识形态,蓄意制造两岸对立,恶意丑化大陆,肆意鼓吹“台独有理”、“台独无害”的分裂思想。“台独”谬论是对台湾同胞热爱乡土的情怀和当家作主意愿的最大扭曲,是对台湾同胞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的粗暴亵渎,绝不是爱台湾,而是害台湾,绝不是台湾之福,而是台湾之祸。只有在两岸共谋发展、共议统一、共促振兴的正确道路上,台湾同胞才能真正抚平历史的伤痕,获得更大的利益和福祉,真正赢得当家作主的尊严。在促进两岸同胞相互交往、相互理解方面,台湾同胞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提出来,我们一定认真听取,尽量采纳。
我们有信心、有诚意、有耐心通过充分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包容,加强同台湾同胞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共同化解一切“台独”分裂势力人为制造的隔阂和疏离,共同排除“台独”分裂势力制造的困难和障碍,争取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鼓励两岸人员往来,为台胞来大陆旅游、经商、交流、求学、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继续广泛开展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续大力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保障台胞投资的一切合法权益,密切两岸经济关系,增进共同利益,努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一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继续积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进程,努力排除台湾当局实施“一边一国”分裂主张给“三通”制造的障碍,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以满足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等方面的需要。今年台商春节包机的成功,再次体现了我们急台湾同胞所急、务台湾同胞所需的真诚愿望。今后,对诸如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等台湾同胞关切的问题,我们都将积极推动,努力促成。我们将继续积极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尽管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承认“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领土”,“实现国家统一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责任”。那时,双方在共同的基础上开启了协商和对话,并且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任何政治谈判都应该有共同的基础。在什么基础上进行谈判,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前途,也关系到谈判最终能否取得成效。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体现的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两岸关系现状,追求的是和平统一目标。今天的台湾当局一方面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否定“九二共识”,大肆鼓吹两岸“一边一国”,另一方面又声称进行两岸无条件谈判。其根本用心,不过是企图以“一边一国”取代一个中国作为谈判的基础,以达到歪曲和改变两岸关系现状、实现其“台独”分裂的目的。这就是当前两岸谈判难以恢复的症结所在。
台湾当局阻碍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使得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无法解决,两岸关系无法稳定和改善。我们不希望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对于同什么人谈判,我们没有任何成见,也没有因为哪个人当权就不愿意谈。我们关切的是他推行的政策及对两岸既有谈判基础的态度。不管他曾经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他从现在开始明确承认体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立即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问题和建立军事互信的问题,以共同构造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可以谈妥善解决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问题,以使台湾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的尊严;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谈判的议题是开放的,空间是广阔的。
我们也愿意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寻求协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欢迎他们来大陆开展交流和对话,就两岸“三通”、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两岸同胞关心的所有问题交换意见,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
我们一贯认为,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我们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我们还一贯认为,任何政党在台湾地区执政,都不应当谋求一党之私,而应该真正以台湾同胞的利益为重。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与之接触交往。
我们对台湾地区同外国进行民间的经贸、文化往来,从来不持异议,但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一边一国”、“台湾独立”的活动。我们历来关心、照顾、维护台湾同胞在海外的正当权益,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解决台湾地区参加有关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有利于促进台海地区以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越来越明确地表示反对“台独”。我们希望,对世界和平负有重大责任的国家,切实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履行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承诺,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中国实现和平统一,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只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历了近代以来从屈辱走向奋起、从落伍走向崛起的百年沧桑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再创历史辉煌的伟大时代。随着祖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我们发展两岸关系、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力量更加强大,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更为坚实。“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违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意志,是绝不会有任何前途的,也是注定要彻底失败的。我们坚信,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指引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台湾问题就一定能够早日解决,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受到台湾舆论高度关注。
岛内多家媒体把近三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台内容表述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没有变”,具有延续性和一贯性。台湾学者表示,大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推进两岸统一是“现在进行式而非未来式”。
a
台媒比较最近3年表述对台政策“总体不变”
关于涉台内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
台媒注意到,相较去年,今年报告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强化对反“台独”、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的表述,同时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显示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未发生改变。
《旺报》6日以头版头条刊登相关报道并指出,比较最近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台独”分裂行径的措辞,2020年是“坚决反对和遏制”,2021年则是“高度警惕、坚决遏制”,今年使用“坚决反对”,并且首次提醒“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旺报》5日发表的社评文章认为,今年“两会”主轴应是创造稳定、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说明台海情势仍在大陆掌控之中。
东森新闻云5日刊发报道指出,大陆涉台工作大政方针不变,依然是“软硬两手”。民间交流以“两岸一家亲”为主轴,并且加强台湾基层民众和青年交流。针对“台独”分裂活动,“反独促统”还是主基调。另外,报道也强调突出大陆“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表述。
台湾《联合报》同样把今年涉台内容与前两年相比较,认为大陆对台政策没变。
b
学者统一是“现在进行式”警告“外部干涉势力”
台湾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5日接受台湾“中央社”采访时分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仍强调“九二共识”、和平发展以及统一等基本立场,但用语上有变化。去年报告提到“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今年则是“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并强调“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他更指出,今年报告特别提到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外界应该重视总体方略。他认为,大陆推进统一是“现在进行式”而非“未来式”。
淡江大学战略所教授王高成接受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表示,大陆仍维持既有的对台政策,其中较新之处是强调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这应该是包括融合发展、推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等等。
王高成说,北京对台基本立场还是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同时“反独促统”。“反独”是包含批评民进党当局,“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指的是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干涉势力所谓加强“台美关系”。他认为,大陆对台大政方针还是和平统一,且把统一目标放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上。
东森新闻网引用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良的解读认为,把“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写入报告,针对的是美国现在各种涉台行为,比“台独”还要活跃。
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表示,大陆决策机制认为必须针对现在台海形势发展表达立场与态度,认定外部势力正在积极干涉两岸关系。
c
台商可安心扎根大陆发展减税降费对台商帮助大。
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大陆非常爱护台湾,非常照顾台湾同胞的感受。不管“台独”势力怎么挑衅,也不管民进党当局如何与外部干涉势力勾连,大陆仍然按照既定节奏与战略部署处理台湾问题,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依然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这个大政方针不变,显示北京的战略定力与战略自信,也让台商可以更加安心扎根大陆发展。”
吴家莹还透露,厦门台商协会今年是连续第六年组织台胞观看两会直播活动。他说,对于经济民生议题,政府工作报告有方向性、政策性描述,台胞台商非常关注。尤其是减税降费方面,大部分在厦台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家听到这个讯息都很高兴。
上海台商协会副会长蔡世明接受台湾中时电子报采访时表示,大陆把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5%,显示大陆面对经济发展的务实态度。
蔡世明还说,报告中“减税降费”内容对台商的帮助很大,较有普惠性。在大陆的台商必须要有税务自觉,且在今年外贸可能要面对难题之下,台商也必须思考如何调整转型,融入大陆内需市场。
d
岛内统派“软硬并行”争取和统台胞应突破“拒统”迷思。
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统一联盟党首任主席纪欣接受海峡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台论述不长,但言简意赅,一气呵成。
纪欣认为,“和衷共济”四个字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大陆对台政策将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政策。当今世界正逢百年变局,除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超过两年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也不断制造战乱。在台湾,民进党为骗取选票、寻求长期执政,不断地制造“反中”民粹,国民党制衡力道又衰弱。“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人民要想维护台海和平,为自己及子孙争取最大权益,共创中华民族复兴,就应该重振台湾同胞素有的爱国主义传统,突破‘拒统’迷思,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纪欣表示,台湾问题本属于中国的内政,由不得外人介入,但受到民进党“去中国化”“反中”政策及绿媒误导,一些台湾民众产生了“美国是最大靠山”“维持现状可保和平”等“拒统”迷思。台湾问题的产生、持续与外部势力干涉脱不了干系,近几年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更导致台海紧张局势加剧。她呼吁台湾民众应该省悟,与其依靠自顾不暇的美国,不如促使台湾当局及早开启两岸对话;与其担心害怕台海有事,不如施压民进党当局接受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努力让“一国两制”保障台湾民众的权益福祉。
台湾嘉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昆财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大陆维护两岸和平的诚意是不容怀疑的。“大陆走的是两岸和平路线,两岸中国人共创民族复兴,共创繁荣,同时共同严厉打击‘台独’以及外部干涉势力。”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潘朝阳认为,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反对外部干涉势力、寄希望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共同携手合作共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他也强调,面对“台独”与外部干涉势力的挑衅,依据辩证法和兵书中“阴阳奇正法”,大陆会采取“软硬并行”政策,“软”的一手促进融合促进统一,“硬”的一手“反独反干涉”。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八
台湾省,简称“台湾省”设置”,台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会和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临东海,南临巴什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
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台湾问题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研究》。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一、台湾问题的形成。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三、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政策的新特点。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四、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五、结语。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海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军事的损失,更有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义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势头并使之不可逆转。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台湾也不是任何外国的“保护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祖国统一之日也是祖国强盛之时,但这一美好的结局要求中华民族子孙付出智慧和汗水。发展经济、抓紧备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也是和平统一唯一的希望。眼下正需要全民同心协力,以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锐进精神来激励自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努力,“台独”不会成功,中国将走向富强。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告台湾同胞书》。
2.《中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3.《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5.《国家统一纲领》。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困境。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二、我们的对策。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三、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九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xxx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xxx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xxx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xxx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xxx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xxx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xxx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xxx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解决xxx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xxx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xxx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xxx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xxx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xxx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xxx同胞之所想,急xxx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xxx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xxx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xxx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十
作为新时代下的一名普通公民,我深感形势政策对个人生活以及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对形势政策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体会到了形势政策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作用,同时也明白了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形势政策的研究与执行。下面我将从疫情防控、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疫情防控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势政策对疫情防控作出了及时、全面的回应,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深感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务实性,这是形势政策的一大特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强化医疗资源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并促进了全球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每个公民都应该播种爱心和责任心,积极配合形势政策的落实,共同参与疫情防控,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国家发展是形势政策的关键目标之一。通过学习形势政策,我了解到国家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形势政策强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人民福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政府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这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国家发展中,我深感到每个人都应该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学习和提升,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人民生活是形势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形势政策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目标,关注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幸福感。政府加大减贫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通过改革创新,形势政策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医疗资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在这一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形势政策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影响。疫情防控、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形势政策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形势政策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形势政策的重要性和深刻含义。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形势政策的研究与执行,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在全国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形势政策必将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十一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二、我们的对策。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三、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十二
台湾省,缩写为“ldquo设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北临东海,南临巴什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2.影响台湾问题的新因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
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十三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十四
近年来,中国的政策形势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国内市场和社会进一步推动了发展和变革。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深刻认识到政策形势对企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影响,在此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思考。
第一段,政策形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如今,优化营商环境、引导民间投资、提高技术含量、扶持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国内外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引导企业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必须时刻关注政策变化和调整工作内容,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和政策前景,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和决策。
第二段,政策形势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政策性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基础性的政策,很多时候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收入。比如税法改革、社保制度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推行等,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开支水平,需要我们关注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理财策略。
第三段,政策形势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政策重塑了行业结构、指引了行业发展方向,导致消费结构和消费群体的变化,因此,在现阶段,企业不仅要关注行业的构成和变化,也要考虑到政策带来的深刻变革,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才能获取更大的市场收益。
第四段,政策形势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的影响。环保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绿色制造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导企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绿色环保型企业转型。环保、节能技术成为企业转型的龙头和突破口,也会成为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五段,政策形势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影响。新时期,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正在发生着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战略和商业展望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人才管理、团队合作、价值观念的建设等新的要求。政策在这个角度上的影响,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更是打造强劲企业文化的必经之路。只有在顺应政策大势,不断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和文化氛围,企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总而言之,政策形势的变化对于企业和个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挑战,也孕育了各种新的发展契机。只有企业和个人在政策形势的变化中不断适应和变革,加强政策研究和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获取发展机遇,实现企业和个人的长足发展。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十五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调查发现,在课堂上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机械化的状态,即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为了培育学生的高阶阅读思考能力,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邀请一线教师编写《问思教学手册》及《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等研习作品,并说明如何将阅读策略融入教学环节中。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作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评价项目之一,曾两次将阅读素养作为测试的主要领域,pisa2018基本构建了全面而系统的阅读策略体系,重视阅读策略教学俨然成为一种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策略的教学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至关重要。
阅读策略教学是一个体系,可以分为阅读教学策略、阅读理解策略教学。阅读教学策略,即为如何教学生阅读的策略,是一种教的策略,以教师为主体,包括合作阅读、任务阅读等教学形式。而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即为学生具体运用的阅读策略,是一种学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分为摘要/主旨、推论、自我提问等单一策略。学生结合具体阅读情境运用和调控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阅读进程。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阅读理解策略中的摘要策略作详细介绍。
1.摘要阅读策略的概述。
摘要阅读策略是一种新信息联结与整合下的产物。台湾教育部门于2003年在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将“能了解大意”或“能摘取大意”列入各年段的阅读能力指标。摘要阅读策略分为四个步骤——删除、归纳、找出主题句和润饰,通过运用这些程序即可用简短、连贯、流畅的文字形成文章大意。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检索判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再经过内化整合,形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发现,能很好运用摘要策略的大多是优读者。
2.摘要阅读策略的内容。
一、二年级:重述故事重点。低年级学生手写能力有限,所以主要让他们用重述故事重点的形式练习说大意,获得运用阅读策略的初阶能力。
三、四年级:删除、归纳主题句(四年级尚未使用“以文章结构写大意”策略,但必须“认识文章结构”)。通过具体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来整理出课文大意,形成一段能够代表文章重点的简要陈述。
五、六年级:以文章结构写大意。刚开始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初步阅读,读出段落与段落间的关系以判断文章结构;再运用中年级所学的,删除、归纳主题句,抽取文章的主要概念,再形成通篇文章的大意。文章结构包含两个部分:故事结构和说明文结构,故事结构包括故事的背景、主角、经过(问题及解决办法)、结果,每个事件由各自的问题组成;说明文结构则包括主题/列举、时间序列、比较对照、问题解决,通过结构更容易掌握段落大意,进而统整全文大意。
3.摘要阅读策略的意义。
阅读理解分为低层次理解和高层次理解。低层次理解大多与词汇的掌握度有关,而高层次理解则涉及推论、各种知识的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以及阅读策略的运用。在高层次理解中,摘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中提到,自我提问、教师提问一学生回应、故事结构分析、原型组织绘制、摘要与交互教学等策略,皆对于一般中小学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教学成效。其中,摘要策略具有最高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当下网络资源的发达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和信息量的巨幅增长。如果能掌握摘要阅读策略,就能够在众多信息中快速检索出自己想要的部分,就如同检索文献时的关键词输入一样,目标精确化才能更快速地获取相关文献。
《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手册》中提出,有效的摘要教学采用的是“明示的教导策略模式”。“明示”就是教师将自己所要教授的学习策略目标以及内容作详细介绍,通过放声示范执行策略,避免学生陷入懵懵懂懂的状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体验运用该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但与常见做法不同的是,在学生能够基本上掌握该策略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行运用策略,直至可以独立完成为止。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只会依赖教师给的线索摘取大意,也让学习策略这个过程显得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台湾小学现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有特色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将根据台湾学者以及一线老师整合的信息,对摘要阅读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1.删除不必要的信息。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删除段落中无关主题的信息;第二部分是删除段落中赘述的信息,从而提取文章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句子的删除”开始练习,再到“段落的删除”,也可以先由小组合作再到个人独立完成。删除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找重点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学会去除多余的信息,剩下的就是紧扣主题的部分。
以台湾翰林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迈向低碳生活》为例:
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一是火山、冰河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部分低海拔的陆地将被淹没;二是气候忽冷忽热,水旱灾频率增加,地球的气候与自然生态之间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这段话的结构鲜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用疑问句的形式直接点出问题;第二部分“导致海平面上升,部分低海拔的陆地将被淹没”是为了进一步阐释“火山、冰河逐渐融化”的内容,属于可以删除的细节部分;第三部分“水旱灾频率增加,地球的气候与自然生态之间会失去原有的平衡”解释气候忽冷忽热的影响,也属于可以删除的細节部分。
通过初步的删除过程,得到的摘要为:
近年来,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异常的情形日益严重,你知道地球暖化气候异常会带来什么影响吗?一是火山、冰河逐渐融化;二是气候忽冷忽热。
2.词语归纳。
在学习删除和归纳程序之后,學生对摘要策略有了大致的理解。这时就可以进行全文摘要的教学。先把学生分组,每个人用之前所学的步骤进行段落摘要;然后组员间讨论,整合每段摘要后形成一个大致的全文摘要;最后再仔细检查还有没有可以删除或归纳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读者需要判断在删除不必要信息以及归纳词语之后形成的句子是否能作为主题句。如果能,则可以直接把句子加进摘要中;如果不能,则需要自行撰写主题句。
4.润饰经由前面三个步骤形成的摘要。
为了确保摘要的阅读流畅性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得当,需要对原来的文字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形成一段通顺流畅的完整的文章大意。
在进入教材课文摘要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比较简短的单句对摘要阅读策略进行说明。比如:“爸爸和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清澈的湖边看在湖里自由自在嬉戏的大肚鱼。”教师先作示范,将自己在摘要过程中的思考呈现出来:“同学们可以看到,句中‘清澈的’‘自由自在嬉戏的’分别为对湖水以及大肚鱼的具体表述,属于细节部分,在摘要的时候可以删除;‘骑着自行车’具体说明爸爸和‘我’到湖边的方式,也属于细节部分。那么得到的最后摘要为‘爸爸和我来到湖边看大肚鱼’。这样的做法就叫作‘删除’。”从小组练习再到个人练习,从句子的摘要再到段落的摘要,进而完成“以文章结构找大意”,循序渐进。
下面以台湾南一版教材中的《奇莱鼻》一文为例,来演示摘要阅读策略的具体教学过程。
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做好垃圾场旁的海岸保护工程后,奇莱鼻灯塔即将开放为观光景点。周围已辟建滨海自行车道,人们可以边骑车边俯瞰着蔚蓝的大海及美丽的浪花;骑单车到这里时,可以眺望整个七星潭海湾;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苏花公路上的清水断崖。
删除的过程:文中“蔚蓝的”“美丽的”是对大海和浪花的具体说明,可以删除。
归纳的过程:这段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做好垃圾场旁的海岸保护工程后”这句话在形容同种性质的东西,可以归纳;第二部分中“人们可以边骑车边俯瞰着大海及浪花……清水断崖”属于比较具体的阐述部分,也可以归纳。得到下面的初步摘要:
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整建并做好保护工程后,奇莱鼻灯塔即将开放为观光景点。
周围已辟建滨海自行车道,人们可以边骑车边欣赏美景。
经过润饰,得到最终摘要:
近年来,奇莱鼻灯塔在经过政府整建并做好保护工程后,即将开放成为观光景点。人们可以在滨海自行车道上边骑车边欣赏美景。
1.教学过程不宜过快,遵循“句子的摘要一段落的摘要一文章的摘要”的过程实施教学。
学生在还未建构摘要框架的时候对主题的提取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程序一步步引导学生搭建支架。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具体的例子中清楚地感受到摘要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先从简单的单句开始,让学生开始有“什么是不必要的内容”的概念;再到段落的练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组织语言,怎样润饰句子;最后则是由分析文体结构来完成整篇文章的练习。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最后得出的摘要才能具有逻辑性、完整性和通顺性。
2.对于通篇文章的摘要,教师不应设立统一标准答案,而要让学生发散思维。
仍以《奇莱鼻》为例,对于框架的划分有多种,可以垃圾掩埋场的设立为线索(设立垃圾掩埋场前一设立垃圾掩埋场的后果-政府改进措施),也可以景色的变化为线索(原来的景色一垃圾掩埋场出现后的景色-改进后的景色),还可以时间为线索(上一代-八十年代-近年来)。线索不同,侧重点也会不同,最终形成的摘要也就有实质性的区别。
3.在形成最后的摘要内容后,应有一定的评量措施。
有了具体的评量方式,学生才知道自己的思考哪里还有不足。评量的设置是对摘要学习的反馈,而且让学生互相评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以下提供台湾冯心怡老师设计的摘要品质评量表:
摘要阅读策略作为学生从文中找重点、整理重点、理解文意的关键策略,是应得到发展的基础语文能力之一。但一种策略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塑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教师必须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有直接的体会,并给予其足够的练习和讨论交流机会。教师自身也应该梳理好每一个具体部分的内容,能够清楚地说明自己在摘要时的内在思考,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搭建摘要策略学习的支架。
实用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心得(模板16篇)篇十六
xxx县与好孩子集团,自去年4月29日在上海国际自行车展初次对接,到今年3月29日刘市长亲自带队前往上海促成该项目成功签约,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
期间xxx县主要领导先后5次前往好孩子集团进行对接洽谈,并通过电话、邮件、信函等方式联系沟通不下200余次。
(一)营造氛围,实施责任招商。
对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各单位招商引资工作情况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排队,年底严格兑现奖惩。
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压力传递下去,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抓项目、抓招商、抓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关心招商,个个热心招商”的浓厚氛围,进而使服务招商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县财政把300万元招商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切实为招商工作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宣传,扩大了我县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瞄准重点,实施敲门招商。
一是面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京津、上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集中精力,全力突破,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小团组式敲门招商,主动出击,走出去宣传xxx、推介xxx,邀请客商进来考察。
二是在每次敲门招商活动中定时间、定项目、定企业、定责任单位、定人员、定洽谈对象,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做到月月有招商活动,每个单位有招商任务,推介招商项目,寻找合作商机。
今年以来,全县外出敲门招商180余次,县领导带队先后赴台湾、江苏、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广东等地进行敲门招商30余次,效果明显。
成功促使江苏好孩子集团、xxx大尔投资有限公司、石家庄八五零电子有限公司、江苏安腾集团、天津玉泉工贸有限公司、武汉凯迪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成功落户,上海凤凰集团、江苏ab集团、霸州贝司克斯乐器有限公司、xxx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洽谈之中。
(三)发挥优势、实施产业招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xxx县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提升,同时自行车主导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水平,产业配套环境和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
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实现资源有效对接,我们以自行车产业、机械制造、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等为重点,瞄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瞄准世界500强、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展“产业招商”。
(四)借助平台、实施展会招商。
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充分利用知名大型企业、商会、协会云集的大好时机,加强与各类商会、协会的联络,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利用商会、协会人熟面广的优势开展各类活动,推介宣传xxx,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
(五)突出载体、实施以商招商。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招商载体作用,利用各种方式,调动企业的招商积极性,并帮助督促他们进行项目包装、外出寻求合资合作伙伴,或拉长产业链条,扩大规模,促其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并利用他们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捕捉关联企业的投资信息,引进资金和项目。
二是通过认真做好已引进客商的工作,将其作为xxx的名片和最好的广告,充分挖掘他们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让他们现身说法、推介xxx,介绍客商入驻。
三是为调动企业参与招商工作的积极性,选拔了6名对在支持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负责人担任招商局名誉副局长。
(六)优化环境、实施服务招商。
一是在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上,加大了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电力、供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合理划分园区产业功能,努力为外商打造优质的投资硬环境。
二是积极主动服务,对重大招商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实行县领导分包责任制,严格落实已制定实施的投资优惠政策,加强跟踪管理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
三是建立健全了政府联系企业制度,定期走访沟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盈利,进而通过企业扩大宣传xxx的投资环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