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汇总10篇)

时间:2024-09-10 作者:梦幻泡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利用电脑,演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电脑演示从直线上截取线段、截取射线。将线段一端延长变成射线。这样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三条线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利用红外线电筒演示射线和无限性,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理解概念。如何感受无限。射线可以向一边无限延长的特征,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解决的一个知识点。按照我们的理解射线在我们生活中的原型是没有的,即使比如像太阳光、宇宙中的光线,它们也都会射向地面、射向宇宙中的某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线段。没有生活中的原型,我们是用激光电筒照到到窗外,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任何物体的遮挡,一直照下去照下去……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这一句话,头脑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射线的无限性。

如何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很容易被别的因素所左右。在教学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在角的形成阶段,问学生角的边还能画长些吗?为什么可以?用电脑演示,将边延长或缩短,这都是因为角的两条边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射线是可无限延长的,那么角的两条边也是可以无限延长的。第二层制作玩耍活动角时,通过角的变大变小,在演示中观察讨论得到角变大了,变小了,角的两条边的长短都没变,只是角的两条边的叉开的大小变了。第三层比较角的大小时,用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角来比较角的大小。大小一样而因为颜色的不同,让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经过猜测,争论,最后想办法验证(重叠法比较)。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得到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在辨析直线、线段、射线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关于射线的知识既可从书上得来,又可从同学中得来。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了。

在学习无限性时,用红外线电筒演示时,一般学生都赞同射线是无限的,但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不是。因为当红外线投射在墙上时,就是有限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明白了,当红外线投射在物体上时,它确实是有限的,具有两个端点,是线段。只有无阻挡,投向太空,看不到尽头时,才是无限的,才是射线。

在比角的大小时,学生通过猜想,想办法验证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了两个大小相似,既不能直观看出,又不能重叠比较的角,怎样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下节课角的度量打下了伏笔。

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要善于放手,敢干放手。如果控制得太紧,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生的变化来看,课堂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同时,精心指导,以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1、营造有利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的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持续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过去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四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我初一下上半学期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1)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2)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反思四: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持续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过去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五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7)班中,(7)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7)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六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课中,理解的内容多,记忆的内容少,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另外家庭实验动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析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当然,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把新课标的精髓渗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七

原以为有了几年教学经历了,上教研课不会紧张的,可是随着上课铃响起,我还是心怦怦直跳。也许是我太在乎了。

为了上好《8和9的组成》,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我由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识,还设计了生动、活泼的竞猜教学环节,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学生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课堂40分钟完成了课时计划的任务,学生也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相对于试教的效果,好多了。

即使自我感觉良好,问题还是存在一些。例如: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的时间太少。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怕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习题,学生摆小棒探究9的组成都非常仓促,另一方面的原因更是担心驾驭不好课堂,怕学生沉于玩小棒不再跟着一起思考;作为数学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也担心自己表达的意思学生不能马上接受,喜欢重复;课堂设计的内容就是8和9的组成,显得单调,容量太小。

就当自己觉得可以稍微松懈一下的时候,我们数学组的其他3个老师挤出时间为我的课进行了讲评,我的心又悬了起来。现实终究是要面对的,我也虚心的记下了她们提出的一些宝贵意见:

3.准备的练习缺乏层次,也就说明了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

事实虽不容乐观,但是我并不气馁。如果没有这样机会,我就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也听不到其他老师的指教。我的学习历程中有这么多乐于助人同事的帮助,我的明天会更好。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八

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上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初一数学下教学反思3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学年的时间过去了。从初来乍到的懵懵懂懂,到现如今的逐渐上手,多亏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所任教的三四班数学,上学期片区排名23和21,下学期片区排名23和16,虽然一个班稍有进步,但另一个班却原地不动。为此,应该对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做一深刻的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查找不足之处,继而制定措施,从而争取更大的进步。

1、优生成绩要求稳。通过诸多次的考试发现,有些优生同学考试成绩不稳定,时高时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部分优生粗心大意,经常犯低级的错误。二是细节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不扎实。利用课间或者中午的时间,找他们谈话,加以辅导。

2、对于练习册答案的使用。上学期答案集体上交,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来更正答案,这种方法一来耽误了宝贵的自习时间,二来导致部分学生抄袭未学内容的答案。下学期,我改正策略,答案不上交,留在学生手里,晚上布置的练习作业,做完之后务必自己更正答案,把错题改正过来,不会做的题标注下来,一来节省了课上更正答案的时间,二来可以督促学生立即改正错误。但是,这一方法必须严格控制好学生不抄袭答案。我通过让学生在练习册后面写承诺书,保证不抄袭答案以及抄袭答案的处罚措施,第二天抽查学生作业,查看有无抄袭答案现象,一经发现,答案撕掉,绝不姑息,从而敲醒其他同学的警钟。可以允许不会做的,坚决不允许随意抄袭答案。

3、小组合作的灵活运用。上学期,小组合作只是局限于前后四人,但成效甚微,有的小组成员间关系不太融洽,学习讨论氛围不浓厚,导致4号同学毫无学习劲头。下学期,明确了1、2、3、4号同学的学习任务,1负责4号,2负责3号,这种一对一的责任制,一段时间后略见成效。后来通过参观学习李校长的课堂,学习并借鉴了他的小组合作方法,不要拘泥于原地不动的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跃起来,允许离开座位找自己信任的同学请教,但绝不允许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严格把关好课堂纪律,随时了解每一组的学习进展情况。这一方法的运用,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地使3、4号同学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4、堂堂清的坚持运用。不管是上学期还是下学期,都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开始只是利用自习的时间,一节课都用来集中练习运算,但是进步不大。后来通过李校长的指点,每节课拿出最后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两三道计算题,然后上交批阅,查看明确错误点,继而进行专项讲解练习。

明确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得过且过这一心理。在批阅上,加班加点完成批阅,不耽误教学进度。

2、对中游学生的管理有待提高。中游学生接受知识要比优生慢一点,所以对于他们,需要循序渐进的讲解与练习。

改进措施:中游学生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急不来,必须要有耐心,多次的讲解,学生还未听懂,这时要积极鼓励,决不能严厉呵斥,打击他们主动请问的积极性。

3、讲课水平有待提升。对于新授课,严格把控好讲解与学生作答的时间,改变之前多讲少练的现象,将课堂交给学生。

改进措施:加强业务学习,上网浏览,看书学习,多观摩听课,进行反思总结。

4、数学学科能力有待加强。备课不充分,没有做好课堂生成问题,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问题,不会作答的尴尬情景。

改进措施:充分详细备课,参照教参书以及练习册,归类知识点,做好课件的制作。做中考题,多做多问,不懂就问,请教他人。

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教学反思,接下来的教学,在总结经验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和自己都得以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九

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反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初一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7)班中,(7)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7)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半学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作为一名学从教数学多年的教师,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开展教学工作是我的工作本色。对于本学期的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我有所收获,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1、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教材是如此安排,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教材的编排原则,先易后难的教授学生。提到教授学生,目标新课标要求不是教学生知识,而应该说成教学生方法,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教师应该总体了解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有哪些,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2、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是主体,教会他们方法才是重要的。以画图为例,尺规作图法,不是教他们如画角平分线,而是教会他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学会了这种方法,无论是画角平分线,还是画中线,高线,或者找中点等等,提示他们用尺规作图法,学生便知道怎么做了。再如等式的性质,只要教会他们用等式的性质的方法,在解方程时他们就觉得简单了,就算是解不等式时遇到移项,提示一下,他们也能够想到借用等式的性质。

3、对教学对象的反思

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我这里重点要讲的是后进生的话题。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后进生变差的原因又很复杂,多是外在的、客观的,很难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要充分了解后进生,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将其边缘化。

4、对教学反馈意见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对本学期教学进行反思:

一: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 “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 “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四:在本学期中我还采取了激励政策,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十

《概率》这一章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对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发生地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反馈以及单元检测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演示试验来了解三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通过试验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对两种概型进行简单的计算。本章的练习的正确率和单元检测及格率在前四章中是最高的,单元检测及格率达到了70%,相比前三章上升了近40%。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运用了讨论发现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在知识的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具的'缺乏导致学生不能亲自动手试验,由于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具,我只能自制教具,导致“转盘游戏”只能有我演示,学生观看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对不确定性体会不深,且由于本人自制教具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保证转盘能正常工作,使得学生对“转盘”游戏的理解大大降低,为此,我不得不通过口述在加课件演示重复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掷硬币”游戏中,由于要求试验次数较多,并需统计,学生对此游戏的兴趣不浓,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对全班同学试验结果统计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剩余时间不多,不得对“做一做”这个游戏压缩时间,让学生不做试验去思考得出结论。在“摸到红球的概率”这个游戏中,由于事前准备的乒乓球数量有限,在分组中每个小组的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好奇性很大,导致课堂比较的“乱”,但是效果还是不错,通过试验,学生能过掌握概率的计算公式。对于几何概型的试验——“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我只有通过课件演示给学生看,效果一般。

二、对于课本上读一读讲解的用“z+z”做掷硬币实验和小猫跳转实验,我们学校没有相应的“z+z”教学软件,学生无法体验,且乡下学生家庭基本无电脑,也无法体验。

总之,本章与他章节学习进行比较的话,本章的学习有一定得趣味性、通过学生能感受到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