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作文1000字实用

时间:2024-12-22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篇一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考点精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虚证多有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无力”证侯

兼证:

脾气虚:口淡无味,面色淡黄,舌淡,

苔薄白,脉缓弱。

脾阳虚: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甚则浮

肿,舌淡,苔白腻,脉缓滑无力

痰湿内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形体肥胖,苔腻,脉滑。

⒈主要见于月经过少,闭经,脏躁、经断前后诸证、妊娠小便淋痛等

⒉心藏神,主血脉,胞脉属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在气为火。

心病多有“心悸心烦,少寐多梦,

3.神志失常”

主要见于

1.经行吐衄

2.妊娠咳嗽

3.妊娠小便不通

4.产生小便不通

病理

⒈气虚证 :全身功能低下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动不安、子宫脱垂.

常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一般舌淡苔薄,脉缓弱。

⒉气滞证:全身或局部气机不畅与阻滞

血虚证:血液不足,脏腑血脉失养, 全身虚弱

----闭经、不孕.多见“头晕眼花,心悸少寐,手足发麻,皮肤不润,面色萎黄或苍白”,一般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⒉血瘀证:血液运行迟缓,或阻滞不畅,壅遏脉道

一般舌紫黯,或有瘀斑紫点,脉沉涩有力或沉滑。

3.出血证:

脉络损伤,血溢于脉外为其特征。

血上逆者有经行吐血、衄血;

血下溢者有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崩漏、

胎动不安、胎漏、

堕胎、产后血崩等;

还有内出血疾病如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等。这类以出血为主的疾病,在辩证时主要见到前述血虚证,大量出血时可见到气随血脱的危候甚至见到亡阳之候。

妊娠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因此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

本病的产生是因妇女受孕以后,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致使孕妇机体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生理状态;同时,随着胎体渐长,往往影响气机之升降,这些生理变化,多数孕妇皆能适应,但对于素有脏府气血偏盛偏衰,或孕后复感邪气,则可伤及脏府、气血或冲任,从而发生妊娠病。

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长、鬼胎、胎水肿满、妊娠肿胀、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妊娠小便淋痛等。本事就这些疾病加以论述,妊娠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情志内伤以及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其发病机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易致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等;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帆升降失润,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可致妊娠心烦、妊娠肿胀、胎水肿满等;其三,胞脉系于肾,肾主藏精而关乎生殖,因此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易致胎动不安、滑胎等;其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胎赖血养,若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等。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成为“妊娠恶阻”。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多因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导致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若呕吐日久,浆水不入,伤及气阴,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妊娠早期的轻度恶心择食、晨起恶心呕吐等为早孕反应,不作病论。妊娠恶阻为病状,大约占人群中1%。

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可由素性肝旺,或肝热气逆,受孕后血聚胞宫养胎,冲脉气盛,冲脉附肝,冲脉之气上逆,冲气夹肝火上犯逆胃,致使胃失和降所致;也可由素体脾胃虚弱,孕后经血不泻,冲脉气盛,冲气犯胃,胃失和降而致。这两种未及时治疗,可发展到气阴两虚型。

恶阻的原因主要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降低,饮食消化吸收减缓而引起反射性呕吐。精神紧张,情绪抑郁,对妊娠恐惧以及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人尤易发生恶阻。

1.中医分型

(1)脾胃虚弱型 妊娠早期呕恶不食,脘腹胀满,全身乏力,头晕思睡,口淡或呕吐清涎,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2)肝胃不和型 妊娠初期,呕吐苦水或酸水,胸满胁痛,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精神抑郁,舌淡红苔黄,脉弦滑。

(3)气阴两虚型 恶心呕吐日久,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发热口渴,尿少便结,唇舌干燥,呕吐带血水样物,舌红,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数无力。

2.西医分类

(1)轻度呕吐 呕吐反复发作,尤其在进食后,尿酮体阴性。

(2)中度呕吐 呕吐频作,不进食亦吐,吐出物为沫状黏液,或含有胆汁和血液,全身出现轻度脱水症状,可有口渴、皮肤口唇干燥、眼球凹陷,小便量少而比重增加,血红蛋白指数升高,体温略高,脉数、血压降低,体重减轻,血糖下降,尿酮体阳性。

(3)重度呕吐 体温升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精神疲乏,嗜睡,甚至昏迷、抽搐、黄疽、少尿或无尿,肝肾功能受损表现。

中医篇二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 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20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1.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22.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23.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4.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25.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6.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27.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8.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29.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30.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31.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32.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33.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4.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3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36.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37.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38.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39.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40.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41.“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42.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43.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4.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5.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6.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47.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48.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49.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50.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51.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52.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53.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54.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55.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56.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57.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58.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59.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60.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61.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62.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63.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64.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65.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66.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67.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68.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1.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

3.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4.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①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②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③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

④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6.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中医篇三

;

第五单元

细目一

概论

瘤、岩

(一)概念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

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

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瘕范畴。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

瘤、肉瘤、骨瘤、脂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

石而得名。

古代“癌”“岩”“喦”“巖”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

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

良,故有绝症之称。

(一)病因病机

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

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

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导致瘤、岩的发生。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

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减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

读》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气。”总之,

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三)辨证论治

1. 气郁痰凝证

主症:局部肿块硬韧,尚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痛。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细弦。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常用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

川贝母、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2. 寒痰凝聚证

主症:局部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弹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伴周身

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而滑。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万灵丹加减。常用鹿角胶、熟地黄、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乌药、全蝎、浙贝

母、法半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3. 毒热蕴结证

主症:肿块增大,压痛,患处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血水,痛如火燎,

分泌物有恶臭味。伴发热、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丸加减。常用十大功劳、黄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黄连、

黄芩、夏枯草、鳖甲、七叶一枝花、龙葵、半边莲、川贝母、胆南星、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李中梓《医宗必

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

第1页

4. 气血瘀滞证

主症: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自觉疼痛或刺痛及胀痛,局部青筋显露。伴胁胀不适、

易烦躁。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红花子、五灵脂、三

棱、莪术、水蛭、虻虫、地鳖虫、乳香、没药、苏木、鬼箭羽等。

5. 正虚邪实证

主症:多见于岩的晚期。肿块增大,增多,有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渗流血水,疮面灰暗,

高低不平,易出血,久不收口。伴全身消瘦、发热、面色晚白、身体倦怠、不思饮食等。舌质淡红,苔薄

而微黄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血,解毒散结。

方药:保元汤或生脉饮合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太子参、西洋参、人参、生黄芪、当归、炒白术、茯

苓、沙参、麦冬、制首乌、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半枝莲、蒲公英、半边莲等。

(四)预防与调护

1. 保持心情舒畅,切忌七情过度。

2. 保护与改善环境,有效防止污染,避免接触放射与化学毒性物质。

3. 对于肿块及溃疡等要及时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 对癌瘤病人重视精神护理,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负担。

5. 戒烟限酒,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有益于抗病能力的提高。

细目二

血瘤

(一)概念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

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

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二)诊断

1. 毛细血管瘤

多在出生后 1~2 个月内出现,部分在

5 岁左右自行消失,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

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质软可压缩,色泽为鲜红

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抬手复原。

2. 海绵状血管瘤

表现为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状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肿物有很大压缩性,可因

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髙而缩小,在瘤内有时可扪及颗粒状的静脉石硬结,外伤后可引起出血、继

发感染,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第2页

(三)治疗

瘤体局限者可行手术切除,中医可辨证论治,或配合外治和其他疗法。

1. 辨证论治

( 1)心肾火毒证

主症:多见于初生婴儿。肿块大小不一,色泽鲜红,边界不清,不痛不痒。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

尿黄便干,易口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常用黄芩、黄连、知母、贝母、当归、白芍、羚羊角、生地黄、

熟地黄、蒲黄、地骨皮、川芎、生甘草、侧柏叶、地榆、槐角、天花粉、升麻、赤芍、枳壳、荆芥等。

( 2)肝经火旺证

主症: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呈红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发

生胀痛。可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祛瘀解毒。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常用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

荷、生地、川芎、黄连、海蛤壳、牙皂、昆布、芦荟等。

( 3)脾统失司证

主症: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色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肢软乏力、

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常用陈皮、贝母、香附、乌药、当归、白术、茯神、黄芪、酸枣仁、远志、

党参、木香、炙甘草、合欢根皮等。

2. 其他疗法

( 1)外治法

1)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2)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1 次,以促其消散。

3)若肿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 2)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液加

为止。每次用药

如上法进行注射。

( 3)手术疗法 :孤立病变可行手术切除。对病在头面部者要注意美容,以防术后瘢痕过大。

( 4)冷冻疗法: 对于浅表较小的血瘤可采用冷冻方法治疗。

( 5)放射疗法: 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瘤也可应用放射治疗。

细目三

肉瘤

1%

普鲁卡因按 1: 1 混合后注入瘤体,缓慢注入,至整个瘤体稍高起

2 份,普鲁卡因

1 份,

3~6ml

。隔 1 周可再注射 1 次。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可用消痔灵

(一)概念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特点是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

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

(二)病因病机

脾主肌肉,又主运化,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脾气不行,津液凝聚为痰,

痰气郁结,发为肉瘤。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克脾土,肝脾不和,气机不畅,瘀血阻滞,逆于肉理,

乃生肉瘤。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

不变,生长缓慢,触之柔软,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多发者常

第3页

见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四)辨证论治

气郁痰凝证

主症: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绵,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

舌淡,苔白,脉滑。

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常用陈皮、半夏、茯苓、僵蚕、黄连、甘草、川芎、当归、白

芍、香附、青皮、木香、乌药等。

(五)其他疗法

1. 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2. 手术疔法

小的肉瘤可不处理,瘤体较大者,或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六)预防与调护

1. 注意合理饮食,勿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

2. 调畅情志,节制恼怒。

细目四

失荣

(一)概念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

失去荣华而命名。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

科四大绝症之一。

(二)病因病机

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如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

络,则结为肿块;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痰瘀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可发为本病。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病变开始时多为单发结节,可活动;后期肿块体

积增大,数量增多,融合成团块或联结成串,表面不平,固定不移。一般无疼痛,但合并染毒时,可有压

痛。日久癌肿溃破,疮面渗流血水,高低不平,形似翻花状。其肿痛波及范围可向面部、胸部、肩背部扩

展。

(四)辨证论治

1. 气郁痰结证

主症:颈部或耳前、耳后有坚硬之肿块,肿块较大聚结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有轻度刺痛或

胀痛,颈项牵扯感,活动转侧不利,患部皮色暗红微热,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

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化痰开郁方。常用柴胡、当归、白芍、白芥子、白术、全蝎、郁金、茯苓、香附、天葵子、炙

甘草等。

40 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

第4页

2. 阴毒结

相关热词搜索:;

中医篇四

本文为大家分享的是2017年中医助理考试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精华考点,希望对大家复习中医助理有所帮助!

①健康未病态,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④传变未病态,即某一脏器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将要影响其他器官发病但尚未发病的状态。所以,治未病应当包括未病先防和早治防变等内容。

未病先防,是指在健康未病态时,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般多从扶助正气、纠治体质气质偏差、讲究卫生、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等方面着手,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邪入侵,减少发病几率。《丹溪心法》指出:“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说明未病先防多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早治防变,是指针对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及传变未病态,要早期诊治,截断病传,防止疾病的深入发展和传变,将病理损害减少到最小程度,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属于基本治则的范畴。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治病求本是贯穿于中医治疗学始终的重要观念,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曾形象地比喻治病求本的重要性说:“本之为言,根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早已提出:“治病必求于本。”对于“本”的具体涵义,前人理解、表述并不一致。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认为“本于阴阳”;朱震亨《丹溪心法》认为“不离于阴阳二邪”;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本于表里虚实寒热;周慎斋《慎斋遗书》认为本于病因病机;而李中梓《医宗必读》则认为本于脾肾,各言其一个方面。然就中医临床实践看,病机不仅包含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及病势诸要素,也包含病原体、机体反应性、体质等因素,是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此,“本”当指疾病的病机,此与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总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体征。但病理变化的本质,有显而易见者,有幽隐难明者,有真假疑似者,有症见于彼而病在乎此者,有内在微观病理改变而症状体征暂缺如者,因此,临床就必须借助望闻问切及现代检测手段,仔细收集资料,并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准确辨析病机。只有抓住并解决病变的根本机理,才能做到治病求本。“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景岳全书·求本论》)。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看,全部基本治则都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精神,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最基本的治疗观。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勇敢的树叶作文400字四年级 勇敢的小树叶教案语言汇总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

    学校的一天作文50字(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最新中秋小学生作文100字 中秋小学生作文400字(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最新一件外衣作文800字 一件外套的温暖作文(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一件外衣作文800字

    最新雨中的芳香作文700字初一汇总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2023年瓜皮回家作文400字 瓜皮船作文优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

    2023年家乡的小吃作文五篇(精选)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2023年幸福爱情语录74条短句模板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最新游泳安全作文500字大全(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

    2023年幼儿园中班上学期幼儿评语优秀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