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篇一
四月的春季气候温润,阴雨天过后,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只要在户外发现一只蜗牛,他们就会围在一起看,并指指画画地说着关于蜗牛的事情。有的幼儿回家之后,还会从父母那里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们紧紧抓住身边的资源,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适宜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经验的获得途径,更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操作、发现来探究、关注自然,萌发好奇心,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并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动特别注重幼儿的亲自操作、自我发现和及时的总结与讨论,意图让幼儿在探究和总结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并学会从总结和讨论中不断发展。
活动总目标
1.对身边自然界的物体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探索。
2.爱观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并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和伙伴分享。
3.探索、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一:寻找蜗牛
活动目标:
寻找身边的蜗牛,发现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手掌大小的正方形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制作三角袋。
为了避免蜗牛丢失和伤亡,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盛放蜗牛的三角袋,既便于携带又便于放置蜗牛。
制作方法:第一步将正方形两角向中心点折;第二步沿中心线对边折;第三步沿中心点一角向前折一角向后折;第四步把上端两角插入袋内;第五步撑开即完成。(见图)
(制作三角袋仅用了很短的时间,由于幼儿对寻找蜗牛怀着高涨的热情,就连平时动作很慢的小林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
2.寻找蜗牛。
教师:现在开始我们去外面找蜗牛。找到以后,把蜗牛放在你刚才做的纸袋里,先找到的小朋友可以帮助没找到的伙伴一起找。
(幼儿到室外寻找蜗牛。开始在向阳的一面,幼儿怎么也找不蜗牛的踪影;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后来,有伙伴提议到西侧的种植园,还有的跑到教学楼后面背阴的潮湿地里,终于发现了蜗牛,孩子们兴奋的劲头简直无以言表。)
3.交流讨论。
教师:”你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引导幼儿发现蜗牛的生活环境,并进一步思考。
教师小结:原来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只要我们认真寻找,总能发现蜗牛的足迹。
活动二:蜗牛的家
活动目标:
尝试选择最适合的材料给蜗牛建造其生活的家。
活动准备:
花盆,纸盒,透明塑料杯,皮筋,硬纸板,普通纸,透明塑料纸等。
活动过程:1.提出问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蜗牛,让它们住哪里呢?
有女生回应:”老师,我们给蜗牛找个家吧。“
教师:”这个主意不错,哪里比较合适呢?“
有的孩子说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有的要放在自然角的花盆里……幼儿想出了几种放置的容器。
教师:”哪种物品更适合做蜗牛的家呢?为什么?“
2.幼儿探索、讨论。
幼儿有的把蜗牛放在花盆里,有的把蜗牛放在小盒子里,没过一会蜗牛就爬走了。”蜗牛去哪了?“老师奇怪地问到。”蜗牛要爬出去了,盒子很高都能爬出去。“孩子们又是兴奋又是尖叫。
塑料杯和鱼缸因为是透明的,幼儿更容易观察,他们眼看着蜗牛放进去一会之后慢慢爬了出来。一幼儿提议:”拿个东西把杯子口遮住,它就爬不出来了。“伙伴们纷纷行动,有的找来了纸,有的找来了硬纸板,盖在杯口上。
教师提醒:”不透气会把蜗牛闷死的。“
幼儿1:”那在上面啄个洞吧。“
幼儿2:”那样它会爬出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商量,幼儿决定在纸上弄出许多个小洞,然后用皮筋把纸套在杯子口上固定好。但时间不长,蜗牛分泌出的黏液把纸弄破,它们又爬出来了。
最后大家决定把普通纸换成塑料纸,蜗牛安稳了许多,无论怎样折腾依然还在杯子里。
教师反思:
1.做中学的科学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幼儿操作的思维习惯,幼儿在做前思考”哪些容器可以做蜗牛的家“、做中思考”怎样做蜗牛才不会爬出去“”怎样才不会把蜗牛闷死“等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与行为。
中班科学教案篇二
四月的春季气候温润,阴雨天过后,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只要在户外发现一只蜗牛,他们就会围在一起看,并指指画画地说着关于蜗牛的事情。有的幼儿回家之后,还会从父母那里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紧紧抓住身边的资源,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幼儿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经验的获得途径,更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操作、发现来探究、关注自然,萌发好奇心,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并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动特别注重幼儿的亲自操作、自我发现和及时的总结与讨论,旨在让幼儿在探究和总结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并学会从总结和讨论中不断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地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分享。
三、活动准备:
1.蜗牛、玻璃片、放大镜、青菜人手一份。
2.有关蜗牛的图片、视频。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4.课前让家长带孩子寻找蜗牛并带到幼儿园;
四、活动过程:
1. 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蜗牛?
教师小结:菜叶上、石头缝里、泥土里、枯叶堆里都能找到蜗牛,原来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在那里总能发现蜗牛。
2.结合自身经验说说对蜗牛的认识。
出示大记录纸
提问:你知道关于蜗牛的哪些知识?
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简笔画记录
教师小结:蜗牛有两对触角、柔软的身体上背着一只漂亮的壳······
3.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进一步认识蜗牛。
·讨论:你还想知道有关蜗牛的哪些知识?
教师介绍实验工具
·幼儿分组观察蜗牛,能轻声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你发现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 它的嘴巴在哪里?
结合课件验证蜗牛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根据幼儿观察后的回答):蜗牛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长的那对触角上有眼睛,短的触角是用来找食物的,每只蜗牛贝壳上的花纹都不一样,蜗牛爬过后会留下一条粘液可以使蜗牛足部保持湿润,以免在爬行时把“脚”磨坏。
欣赏蜗牛图片,丰富相关知识
·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原来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等。
5.延伸活动
设问:是不是蜗牛,吃进去红我的食物拉出来的是红色的便便。
中班科学教案篇三
1、 初步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体验观察蜗牛的快乐,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活动重点
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活动前经验的获取:寻找蜗牛大行动;蜗牛实物及挂图;观察记录表
活动过程:
1、 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你和爸爸妈 妈去哪里找蜗牛的?找到了吗?你找到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2、 观察蜗牛的外形
分组观察,并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蜗牛的什么是什么样的?
蜗牛的壳像什么?
请你碰碰蜗牛的触角,你发现了什么?
蜗牛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3、 谈话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4、进一步探索,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
孩子们事先了解了小蜗牛的主要特征,知道了它是用腹足爬行的,当下雨或遇到危险时小蜗牛会把自己缩在壳里。《蜗牛的秘密》这一活动正是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小蜗牛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我通过捉蜗牛、观察蜗牛等多种形式来认识蜗牛,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把教学合理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为了让幼儿观察更清晰,我请幼儿观看我事先找好的介绍蜗牛的视频,然后我去结合图片作进一步的知识经验的提升,使学习不显得枯燥,更具形象生动性。
在教室里观察小蜗牛的活动中,小朋友显得很兴奋,分好了小蜗牛后我让孩子们仔细的看了小蜗牛的爬行。有的幼儿发现小蜗牛是靠全身的蠕动在爬,有的幼儿说小蜗牛是不动的,只会在壳里呆着。有的小朋友说蜗牛背着壳爬行真是累啊!蜗牛爬行时是一个全身运动,强度有点大。我组织幼儿观察学习蜗牛是如何爬行的,活动中是让孩子们分组进行的。刚开始时,由于初次接触这种爬行方式,大家都觉得好玩,通过这样这一节观察小蜗牛的课,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班科学教案篇四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快乐,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活动重点自主观察探索,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活动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感知幼儿的生活习性活动准备1、关于蜗牛的视频和图片。
2、蜗牛、青菜等活动过程教学反思活动环节预设时间一、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提问:你见过蜗牛吗?你是在哪里看到蜗牛的?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二、观察蜗牛的外形
2、 教师小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谈话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讨论: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蜗牛的?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蜗牛喜欢吃什么?
四、教师结合资料,向幼儿进一步介绍蜗牛
五、进一步探索,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6分钟
5分钟
6分钟
在教学引入环节中,我首先让幼儿对已获得的经验进行分享交流,当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时,马上进入主题。为了让幼儿观察更清晰,我请幼儿观看我事先找好的介绍蜗牛的视频,然后我去结合图片作进一步的知识经验的提升,使学习不显得枯燥,更具形象生动性。
在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幼儿针对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于是,我请幼儿回家自己做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将课堂内容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中班科学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 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 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活动准备:
1、 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 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 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 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 观察蜗牛
(1)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 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 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 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 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7) 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 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 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 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中班科学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感受3/4节拍的特点,用流畅、欢快的声音唱出小蜗牛逍遥、自在的心情。
3、进一步了解蜗牛背壳的神奇作用。
【活动准备】
1、歌曲cd
2、蜗牛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蜗牛图片,引出歌名。
师:快乐的小蜗牛,背着房子去旅游,你想做这只快乐的小蜗牛吗?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歌唱小蜗牛的歌,名字就叫《快乐的小蜗牛》,仔细听听歌里是怎样唱小蜗牛的。
二、欣赏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
师:歌里唱的是怎样的`一只小蜗牛?小蜗牛想去干什么?
2、欣赏歌曲第二遍。
师:小蜗牛的房子有什么好处?
3、欣赏歌曲第三遍。
小蜗牛有很神奇的背壳,就像一座房子,风雨都不怕,它可以到处旅行,多么逍遥自在。
三、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按歌曲节拍拍手,感受歌曲。
2、幼儿跟唱,重点唱出轻松的情绪。
四、分组演唱表演歌曲。
中班科学教案篇七
1、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及习性,知道蜗牛是一只脚的动物。
2、知道蜗牛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放有蜗牛的昆虫盒,蜗牛视频,嵌板蜗牛
(顺序观察法: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整体到局部等观察法)
1、请仔细观察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有没有脚?
(1)幼儿自由回答,给幼儿充分的表达时间。
(2)小结:头上有两对触角,第二对触角上有眼睛,有一只脚粘叫腹脚,是用来爬行的等等。
2、还有哪些是一只脚的动物?
田螺、河蚌
3、蜗牛喜欢吃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幼儿回答:菜、树叶、小草、苹果、香蕉。
(2)小结:喜欢吃蔬菜、绿色植物。
4、你知道蜗牛是怎样过冬的吗?
(1)幼儿回答:一直睡觉、钻到土里、藏到草丛里。
(2)小结:冬夏长眠躲进壳里并用粘液封住壳口,十分耐饥。
现在人都养蜗牛了因为蜗牛的肉可以吃,还能治疗喉痛、耳聋、哮喘等疾病。还可以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观察。
蜗牛真有趣,它只有一只脚,他吃蔬菜和绿色植物。可是它的肉又能给人吃,所以人们要消灭它又要饲养它。
活动延伸:
1、画蜗牛
2、雨天后带领幼儿捉蜗牛。保护幼儿园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