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诸己读后感 《论语》求诸己篇一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今女画 ⑶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⑵君取于吴,为同姓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
句子 类型 活用后意思 句子 类型 活用后意思
⑴修己以安人 ⑸尧舜其犹病诸
求诸己读后感 《论语》求诸己篇二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就是要审视自身的长板(优势、长处)加以提升、发展和利用;省察自身的短板(劣势、短处)加以延长和改进/或克服和避免。这也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可以表现于几个方面。
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骚满腹,情绪低落,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是积极地从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他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思索、搜寻、创造和培养使自己可以为别人知道的能力、本领和方法。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复说明,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
「求诸己」,在这里就是要立足于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求为可知也」。这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人就会自强不息,也就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而懊恼了。因此,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愠怒,不也是君子的品格吗?在现实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情形。面对这种情况,怨天尤人无补于事,甚至可能使事态朝着更加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身的根本,还在于自己有无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所以,「求诸己」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
人与人相处,常会发生种种的纠纷和冲突。通常情况下,「求诸己」是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行仁的人好像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然后发射,发射而没有中的,不怨恨胜过自己的人,反省查找自己的原因就得了;他还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爱,就要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智慧;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敬了。凡行为有不能得到应有预期的,都要回过头来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天下人就都归心于你了。有矛盾、有问题先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这是「求诸己」;反之,眼睛盯着对方,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则是「求诸人」的态度。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能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责己严而责人宽,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时期,群众组织分裂为两派,互相攻击,甚至发展为武斗。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原则,叫做「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这就是「求诸己」原则的运用。事实证明,这对化解矛盾,促进团结起了很好的作用。
社会关系的和谐,对居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十分注意这一点,对各种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兄友弟恭,等等。为了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所处的地位出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自己所应该做的,这也是「求诸己」。在处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中,我们对地方和军队分别提出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的不同的要求,大家都从自己的方面,做自己应做的,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关系就融洽、和谐了。家庭关系亦然。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是写给子女晚辈的。子女在外学习、工作,老父老母在家,要常回家看看;尤其是父母身体不适,更应回家照顾。我的一位同事,因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几年来全靠妻子照顾,妻子也身心交瘁。可是他的两个儿女,竟没有回家看过。一次与学生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有一位同学说,儿女一心在国外学习工作,事业有成,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此话看似有理,老人的心情确实如此,希望儿女一心一意专注于学业事业,不愿拖累儿女。现在不少老人不靠子女赡养,主动选择进养老院,就是出于这样的心情。可是从子女的角度来看,这样说就违背了「求诸己」的原则。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无私的,为了抚养子女成人,付出了一生的辛劳,到老还体谅子女的困难,不愿增加子女的负担,子女又要怎样回报呢?这是为人子女者所应认真考虑的。这也就是「求诸己」。
总之,要常常想想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什么,想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不是一昧盯着别人, 要求别人。这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求诸己、求诸人的「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
求诸己读后感 《论语》求诸己篇三
【教学目的】
1、 了解孔子“求诸己”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2、 积累本文设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2、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难点】
深入了解孔子“求诸己”的思想内涵。
【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参照注释,查阅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课前用蓝色笔完成学案,课堂积极主动展示、交流、用红色笔纠正学案。
【相关链接 】
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