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数乘小数验算教学反思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4-10-25 作者:雨中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乘小数验算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然后在071、075班授课,效果比以前好很多,学生掌握情况大有好转。在这个上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感悟很多,现在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我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可是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在最初上课时,我引入准备铺垫:

请看第一个算式,填写其他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56+45=

101-56=101-45=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有效平台,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后,又设计了小同学和妈妈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学生本已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又被我引入生活情景中去,导致思维的断层,降低了课堂的连贯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二次上课时,我去掉生活情景的创设,直接回归计算教学的本质,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效果要好很多。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或收获大不大”。

在备课初期,我仅仅关注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思考《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有什么密切联系,导致课堂设计处于第一层次教学,没有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修改之后,我就填括号里的数发展到方程的解法,还笑称带孩子们坐“坐飞机”,三年级的孩子就做五年级才学的内容。小家伙们很兴奋,一下就掌握了。数学学习很有成就感,课堂气氛热烈。看来,乏味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没有深钻教材,优化设计整堂课的教学而造成的。

如板书的工整性,教学语言组织…很多方面我还有待改进。

总而言之,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的理性计算教学。

小数乘小数验算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加减法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不用说自己想出验算方法了。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明白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可以用加减法的关系来验算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另一个减法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来了,至于交换加数的位置这一种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小数乘小数验算教学反思篇三

三年级下册《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在下校听课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为了验算而验算。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让验算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成为每一位执教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话题。

一位教师在例4的教学中,创设了让同学帮老师购买小的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让学生列出除法竖式,算出结果100÷7=14……2,提问: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4×7+2=100;100—2=14×7;100—2=98,14×7=98……教师请学生说出验算式子的含义,引导比较哪种方法简单,算理清晰?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了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加上余数才能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这位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的充足思考空间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知识目标的教学有效地达成了,但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小数乘小数验算教学反思篇四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验算的基础。但开展本课教学内容时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这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验算,所以在小组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验算也不一定正确,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安排练习时设计了诊断等多种形式的习题,是学生感悟到了无论是计算还是验算都需要认真仔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理解验算也是判断计算正确与否的一个方法。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加法与其减法验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没有很好的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练习时书写不规范;

3、引导学生体验验算是检查计算方法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或备课中,我会更仔细的研究教材,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数乘小数验算教学反思篇五

小学数学《除法验算》教学反思是作者在对《除法验算》的教学后,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从亮点与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对各位小学数学老师在《除法验算》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计算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这一节课,我开始用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情境引入,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让学生在模拟解决问题中感受验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除法验算的兴趣:

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同学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内容处理的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处理教材层次清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通过各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

《除法验算》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联系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