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数据若特殊可以选择计算周长的不同解法;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图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活动一:游园
(1)出示黑板,创设情境:
奇奇和爸爸,妈妈到动物园游园,他回家后就来找我,边指着门票上的示意图(黑板代替)边告诉我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出示黑板)原来在这里住着许多动物,有:老虎,猴子,狮子,长颈鹿,海豚,熊猫等等(贴自制动物图片到小黑板上)还有一些游乐设施。全家人坐在电动车上,沿着小路环绕游园。
(将课本上的插图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他们的注意以及学习的兴趣)。
我原先以为他只是玩得开心,后来才知道他学得更开心。为什么呢?原来他和你们一样都上三年级,都刚接触“周长“的概念。趁这个游园的机会,就想动手算算。
(由情境引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复习)。
奇奇先想:这个园子的周长是那部分呢?谁能上台指指?(复习上节课知识点)
——奖励动物图片
(由课堂再回到情境中,学生被激发起的兴趣此时急于表现出来)。
(为避免出现小路是面不是线,而引起园子周长的争议,在之前的小黑板上画的小路就画成线)。
(2)我们准确找到了它的周长,就和奇奇一起来计算一下吧。(标数值)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
a.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b.190+410=600(米)200+200=400(米)560+240=800(米)
600+400+800=1800(米)
c.190+410+200+200+560+240=1800(米)
(1.像a这种算法,学生易以为起点不同就是不同解法,老师需指出入园子和出园子的点不同,但是都是一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不要重复。
2. 用不同颜色粉笔在黑板算式上划出学生运算时的顺序,引导他们观察数据找方法。)
(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先说,老师再总结)
——奖励动物图片
2、 活动二:算一算
(1)课本46页的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算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对边相等图形时有简便算法。在于为下节课铺垫。)
(3)全班交流
3、 活动三:动物做客
动物和人一样都喜欢到朋友家做客,长颈鹿,熊猫,猴子和老虎就是这样。看!(将动物卡片贴在小黑板上,并标数值。)
400m
500m
长颈鹿图
猴子图
300m
老虎图
熊猫图
看图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学生上台先根据问题,指出路线,即找出周长部分。再列式计算)
学生活动:一学生提问题,点另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并列式计算。(情况不,不回自己家的问题可以不提,重点练习出去后再回到自己家的情况和三家都去最后回到自己家的情况。
在互动中你问我答,老师对其奖励。)
活动四:谁的周长最短?
学生先上台勾画图形的周长,再回答问题。
(再次强调周长的概念,不包括里面的线段。判断周长的时候数一数外面的线段。)
4、课后练习
练习六第1题。
5 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
今天,袁老师觉得你们和奇奇一样,都能将我们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仅玩得开心,而且我们学得也愉快。大家都很棒!(出示大拇指图片于黑板中间)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4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5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76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如第76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1、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2、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于底乘高除以2。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群众订正。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用心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87例1,p88课堂活动,p90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圆形,三角形图片。
学具准备:
两种颜色的圆形和三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
1、创设情境
(电脑出示由图形拼成的一幅画)
师:这幅画中有你认识的哪些图形朋友?
生:……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各有多少个呢?
生1:我们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怎样数才不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2:先分类,再数。
(电脑演示把图形按形状分类的过程。)
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数图形个数的时侯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分类。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独立思考:
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例1的要求,结合学具操作,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具体分类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7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88课堂活动。
2、学生汇报。(按硬币、纸币分,可分为两类,按元、角分,也可以分为两类,按面值分,分为三类……..)
七、练:
p90练习十八第1、2题。
【板书设计】
分类
例1(略)
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88例2, p90练习十八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卡片。
学具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
1、师:昨天我们学会了对图形等事物进行分类,谁能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吗?(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2、独立思考:
出示例2,让学生根据例2的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具体分类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8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90练习十八第3题。
2、学生汇报。(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奔跑和站立分……..)
七、练:
p90练习十八第4题。
【板书设计】
分类整理
例2(略)
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89例3,p89课堂活动, p91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的能力。
3、经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并能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并能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
1、师:我们学会了对图形、数据等事物进行分类整理,谁能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吗?(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整理。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表格表达整理的结果。
2、独立思考:
出示例3,让学生根据例3的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表格表达整理的结果。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具体分类整理的方法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类整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类整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是否戴帽子、是否穿裙子等)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9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整理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89课堂活动。
2、学生汇报。(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高矮分、按衣服颜色分……..)
七、练:
p91练习十八第5、6题。
【板书设计】
分类整理
例3(略)
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分一分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
2、积累分类与整理的经验,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活动重难点:
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
教具准备:
p102的鸡鸭图。
学具准备:
鸡鸭图片(含大小)、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出示p102的鸡鸭图。
师提出活动目标:学生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学具和记录卡,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要求至少要有三种分法。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具体分类的方法及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栏喂养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类整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92、93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4、大家评比一下:哪种分栏喂养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除了书上介绍的两个例子外,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例如“超市里货架上的货物分类摆放,方便顾客挑选”、“衣柜里的夏装和冬装分类摆放,方便取用”等)
七、活动小结: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本次活动的感想,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第七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65例1,p66课堂活动第1题,p67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口答: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8个十和3个一是( )
(3)竖式计算:8+71 92+5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学生按p65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完成p65例1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归纳起来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6课堂活动第1题。
七、练:
p67练习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一)
例1
(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5例2,p66课堂活动第2题,p67练习十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口答:8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 73+6 7+52 36+10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学生按p65例2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归纳起来就是: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6课堂活动第2题。
七、练:
p67练习十三第3、4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二)
例2
(略)
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进位加法练习课
练习目标:
1、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练习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导入:
生回答后,师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二、基本练习:
1、p66课堂活动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再说说是怎样想的。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数相加是否进位。
2、p67练习十三第5题,是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巩固练习,又涉及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让学生说一说解答步骤,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
3、竖式计算: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三第6题,要引导学生先理解“一共有的光盘包括原有的和又放进去的”,照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后,再计算。
2、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先把统计表表达的意思口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男女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在明确题意和计算方法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互评、互议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练习十三第8题,引导学生思考:原来的图书包括借出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在正确列式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正确计算。
4、练习十三第9题,解题思路与第8题比较接近,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把梨和苹果的数据混淆,并正确的应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
5、练习十三思考题,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这样想:因为62-7=55,所以小于55的数都可以填在括号里;第2小题,因为67-9=58,所以只要左边括号里的数比右边括号里的数大58,这个等式就成立。比如:左边填58,右边填0;左边填59,右边就填1等等。
四、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
教学内容:p69例3,p70课堂活动第1题,p72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笔算: 35+42 35+7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学生按p69例3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笔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口算从高位加起,笔算从个位加起;笔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9例3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0课堂活动第1题。
2、p72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
例3
(略)
相同数位对齐;
口算从高位加起,笔算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二)
教学内容:p69例4,p70课堂活动第2题,p72练习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笔算: 35+47 39+28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
2、学生按p69例4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例4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六、检:
p70课堂活动第2题。
七、练:
p72--73练习十四第3、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二)
例4
(略)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 p70课堂活动第3题,p73--74练习十四第5、6、7、8、11题及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
2、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导:
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做一些练习。揭示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对口令(20以内进位加法)
2、开火车游戏
3、笔算:18+25
全班练习,一人板演。问:笔算是注意什麽?(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指导练习
1、p70课堂活动第3题。
2、练习十四第5题,既有正确计算的要求,又有计算速度的要求,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计算,评价时要把时间和计算的正确率综合起来评价。
3、练习十四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举出1-2个范例,让学生弄懂题意,再写。
5、练习十四第8题,学生正确解题后,还可以通过变换影集照片数量的方式进行练习。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你希望两本影集中各有多少张照片”,学生可以希望一本影集有50张,另一本有48张等等,然后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
6、练习十四第11题,“买玩具”可以先用实物图片给学生一定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打算买哪两件玩具、还可以怎样买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购物方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连 加
教学内容:p71例5,p72课堂活动第1、2题,p74练习十四第9、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学生按p71例5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归纳起来就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计算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六、检:
p71例5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2课堂活动第1、2题。
2、p74练习十四第9、10题。
【板书设计】
连加
例5
(略)
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计算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课后反思】
2、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
教学内容:p75页例1,p76课堂活动,p77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探讨两位是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
(2)讨论26-2的计算方法。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
2、学生按p76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例1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p75例1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6课堂活动。
2、p77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
例1
(略)
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二)
教学内容:p76页例2, p77练习十五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计算。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生按p76例2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检:
计算: 74-5 46-8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七、练:
p77练习十五第3、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二)
例2
(略)
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练习十五第5、6、7、8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开火车
2、竖式计算
32-8 56-7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为退1作10再减)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可以计算出结果后再判断,也可以不计算直接判断。例如54-9,看个位4减9不够,应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退1后就只有四十几了,因此判断此题的结果比50小;而59-4不需要退位,而且个位9-4有剩余,所以结果比50大。通过这样的判断可以加深学生对退位减法算法的理解。
2、练习十五第6题,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性一是指该题是由图画、表格和文字等构成的一组问题;二是综合加减计算的问题。教学时应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把条件、问题分别找出来以后,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把两部分鱼的数量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求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3、练习十五第7题,用表格呈现信息,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看懂表格中信息的含义,指导学生用“还剩的船的只数=原有只数-租出只数”来解答。
4、练习十五第8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是题中给出了3个条件,而要解决问题,只需要题中的2个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题中“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p79例3,p79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p81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
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
(2)笔算
44-8 57-9
全班练习,问:计算时注意什么?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按p79例3的要求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两位数减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七、练:
1、p79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
2、p81练习十六第1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3
(略)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p80课堂活动第2题,p81练习十六第2、3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出示卡片
问:笔算是注意什麽?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当作十再减。
二、指导练习
1、p80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先估计每个减法算式的差的十位上是几,再准确地算出结果,重在强调退位的问题。
2、练习十六第2题,对学生的计算方法不作具体要求,可以口算,但这里应适当强调用竖式计算。学生写竖式时,要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并且要注意退位的过程。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练习十六第3题,可以让学生拿着算式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也可以在书上连线的方式进行练习。不管用哪种方式,学生一定要明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再看结果与下排的哪个数相同,就把这个算式和那个数连线。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连减
教学内容:p80例4,p80页课堂活动第1题,p82练习十六第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探索连减算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计算:17+25+39 15-5-4 (学生解答后,说说计算顺序)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学生按p80例4的要求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归纳起来就是:先用被减数减第一个减数,再用这个差减第二个减数。
六、检:
p80例4下面的“试一试”。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七、练:
1、p80页课堂活动第1题。
2、p82练习十六第7题。
【板书设计】:
连减
例4
(略)
先用被减数减第一个减数,再用这个差减第二个减数。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p课堂活动第2题,p练习十六第4、5、6、8题及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退位减法及连减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重难点:熟练掌握退位减法及连减的计算方法,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学生计算后,抽学生说说计算方法、计算顺序。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4题,是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里既要涉及根据条件和问题列算式,又要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学时要关注这道题的基本思路是“50元-用去的钱=剩下的钱”。然后根据这样的想法列式计算。
2、练习十六第5题,涉及减法的两种类型,一是求剩余,二是求相差多少。练习时学生要理解这两类问题都要用减法计算,特别是柚子比橘子少,就是橘子比柚子多,因此要用“橘子筐数-柚子筐数=多的筐数”来计算。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应用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在巩固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练习十六第6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第6题与第5题中的哪个问题比较接近。
4、练习十六第8题,除了连减外,也可以把用去的钱加起来,再减。优秀的学生可以用54减31与8的和来解答,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5、练习十六思考题,要求寻找算式99-81=18 99-72=27 99-63=36的规律,并写出具有同样规律的算式。这些内容既结合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这样的算式还有99-54=45 99-45=54 99-18=81 99-27=72 99-36=63。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构建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2、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和复习,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小结。
4、初步学习系统整理知识,技能体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引入。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提要求,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构建知识技能结构体系。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经历整理和复习,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小结。初步学习系统整理知识,技能体系的方法。
三、议:
自主完成p83整理与复习第1题“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全班交流、展示整理情况。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的整理和复习,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吧:100数以内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p85练习十七第4题。
七、练:
p84练习十七第1、2、3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课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重难点:
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导入:
生答,师板书:
100数以内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2、揭示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七第5题,首先学生要理解“给你”的钱是付出的钱,“找你”的钱是剩下的钱。然后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改变付出的钱与剩下的钱的方式,加大练习容量。
2、练习十七第6题,是比多少的问题,除了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正确计算外,还要用该题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等。当然也可以通过该题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一些知识,比如告诉学生云南和贵州两省各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等。(云南有52个少数民族,贵州有个48个少数民族)
4、练习十七第8题,是一个情境两个问题。面对“两个孩子都是用50元买书,哪个孩子剩下的钱”这个问题,首先使学生理解同样多的钱,书价贵剩下的钱就少,书价便宜的就剩下得多的道理,并凭借这个想法对谁剩下的钱多做一个估计,然后再通过计算证实自己的估计。
5、练习十七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让学生把表格中的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第1个小朋友第1轮跳了28下,第2轮跳了27下,两轮一共跳了多少下?”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还可以通过改题的方式,比如用表格告诉学生一共跳了多少下和第2轮跳了多少下,求第1轮跳了多少下。让学生进行减法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大练习容量,还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6、练习十七第10题,是连减的问题,要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用一共的牛奶减去两次领的牛奶就是剩下的牛奶,然后顺着这个思路让学生独立列式进行计算。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折扣》
诸暨市安华镇小楼彩丽
教学内容:
浙江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小节《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二教时(教材第45---46页)。
学习目标:
2.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
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
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120×80%=96(元)
乙商店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
价是多少元?
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110×90%=99(元)
反思: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
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
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课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的例1、例2,课本第22页的例3、例4以及课堂活动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两个连续性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仪、5粒葡萄。
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游戏啊?
有3个小朋友喜欢荡秋千,我们一起看一看。指导学生看课本第21页的例1。
新授。
减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出减法。
(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师:三个小朋友走了一个,就是原来的三个去掉一个,我们用减法算式来表示:3–1=2(板书)
师:我们来认识新的符号“-”,读作减号,整个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1=2是什么意思?
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大家拿出5根小棒,然后再从5根中拿走2根,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师:根据刚才摆、拿小棒的过程,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5–2。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算一算,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交流。
说一说,算一算。
观察图,说说图意。
解决问题。
师:看看第一个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师:请小朋友解答问题,想想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和共同之处。
比较、分析。
比较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第2题。
说图意,列算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总结。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