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岩石的组成课后反思篇一
本课我从学生熟悉的20以内的数数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口头数到100多,基于这点,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里的小棒。在反复的点数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也是基于2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让学生数出35根小棒,42根小棒。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摆放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35,42。即让学生把小棒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从而使他们透彻的理解数的组成。
这节课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拐弯处数数处理不妥,强调不够,如49数到50的数数。因为在课前的数数训练中,学生基本都能数到100多。因此,在课中就忽视了这一点,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很多学生都在滥竽充数。而事实上,这正是学生的难点。所以,以后每一堂课,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到心中有数。
2.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小结不够。这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
3.表扬性语言用的比较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表扬。就是表扬起来也是生硬,不自然。课堂教学上,缺少了点艺术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岩石的组成课后反思篇二
本单元的内容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是起始课,通过“白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比以前学的20多得多。
这节课第一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从1数到20,从20数到1,引出课题,接着呈现“白羊图”,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羊,感知比20多得多。最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第二个环节:
课前已经准备了100根小棒,使学生学会口手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整体感受100的大小。
先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并回答:一捆是( )根,一个十是( ),10个一是( )。
接着再一根一根地数,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并接着提问,现在是( )根,( )个十。
接着数出1根,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有( )个十和( )个一组成。(21里面有( 2 )个十和( 1 )个一。)
在摆小棒的同时学习了数的组成。
.....2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39,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添上1根( )。
......突破
9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在添上1根是( ),10个十是( ),十个十个地数,十个十是( ),100里面有( )个十。
从直观、无学具到直观有结构的学具,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10根捆成一捆),加深对计数单位“一”(个)和“十”的认识,在摆小棒时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
在课后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课后第2题,数出小猪吹了几个泡泡,可以一个一个挨着数,也可以数出10个圈一圈,不管用那种方法都给予肯定。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一步步地追问,让学生勤于思考;小棒的操作,让学生手、口、脑并用,并突破重点难点。
岩石的组成课后反思篇三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建立数感,这是《新课标》中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数感是一种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它是数的意义和有效计算等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座桥梁。《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需要,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基于学生已学的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而《数数、数的组成》这个内容是为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做好铺垫,也是为了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从已学的20以内数为出发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数数,数的组成这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地说出数的组成,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的含义,能将数字形象化。难点就在进位。
一、《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过程
1、数数教学中,我借助小棒进行数数,出示图片:19根小棒,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1个十9个一组成19。问:19添上1是多少?学生答:9加1等于10,10加10等于20。接着带着学生一起数20 以后的数,当遇到29时,问:29添上1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9添1是10,强调满十进一的思想,注重学生学习数数的方法。从中让学生发现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2、当学生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百羊图数一数,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又快又准的数出图上有多少只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一百到底有多少,初步建立数感。
3、口答大比拼,说一些数让学生来数一数和猜一猜,通过这样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在课堂上设置小组比赛抢答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巩固练习,层层递进。
(1)出示小棒,看看组成了数几?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
(2)数数:有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发挥多样数的过程。
(3)判断对错。突出学生的学困点。
二、教学反思
整堂课难点进行了突破,但是重点并不突出。
1、在数百羊图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猜一猜、估一估,所以学生对于100的大小不是很敏感。在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是10只或者20只,让学生感受到10有多少,20有多少,100又有多少。这样对于学生的数感建立很有帮助。
2、数数的过程过于单一,在新授部分没有进行多样数,以至于在巩固练习时,学生们遇到了困难,无法很快的回答出答案。在口答大比拼时:就可以进行小组竞赛,一组一组的数,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有十个十个数的,有倒着数的,有分段数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气氛,并且重点进行了突破。
3、判断题可以改成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又把重难点进一步的突破了。
我找到了自己本课的不足。因此,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多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注意时间的分配,题型的搭配,利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消化当堂所学的内容。
岩石的组成课后反思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
《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使孩子们更爱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对他们学好数学有积极意义。
本节课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了解了大部分学生能够口头数数,并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数数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玉米和大豆的种子,旨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数的概念,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引伸。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出现一些错误,笑声、掌声不断,这些错误在我们成人眼中简直是幼稚的、没有道理的,但对小学生来说,它们是美丽的错误,课堂本身就是可以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最后,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占用的时间多。而现在,以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孩子们是多么的快乐。而且学生在尝试中会有所发现,在讨论中会明白道理,在合作中能享受成功,在质疑中能发展自我。
岩石的组成课后反思篇五
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
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在此,仅简单谈谈我的想法。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希望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
岩石的组成课后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水的组成。
2、电解水所得出的结论。
3、了解化合物,单质的区别。.
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问题。
难点:化合物,单质概念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
1.强化学生的“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的能力。
2.加深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2.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提示他们去看p50页图3-12,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要注意单质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个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不少同学会以为空气是一种化合物,因此,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练习.
4.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实物练习,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