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角色区目标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精选6篇)

时间:2024-11-23 作者:MJ笔神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园区域活动角色区目标篇一

近年来,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愈小,他们愈容易从非正式的,主动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就涉及到了课程实施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结性的,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而区域这一具有低结构性、非正式性恰好满足了这一条件。我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力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参与、互助的.合作、积极的探索。因此,我园在课程实施的方式上除了结构性高,正式的集体教学活动外,在区域活动、建构活动、戏剧扮演活动方面,重点做了许多研究。本园以主题为主线、发挥领域、区域的优势,有机融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究创索,在各方面的水平发展起重要作用。总结我园成功开展区域活动,我认为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工作:

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时候操作材料的投放。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可隐含在投放材料中,渗透在教师可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老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活动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投放的资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还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观察幼儿,分析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材料所呈现出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多地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另外,投放的材料要有探索性,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必须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另外还应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应进行有实效的指导,引导幼儿进一步地探索,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指导应全面具体。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也是区域活动成效落实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况,适当地调整活动计划,幼儿的兴趣如何,幼儿的参与情况,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间的互动,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都应是教师关注指导的重点。

活动结束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在一起或分散在幼儿选择的活动区域内交流活动的“成果”,分享幼儿不同的经验,分享交流作为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在分享交流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分享交流,幼儿能积极地展现自我,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思考讨论,激起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通过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将学习经验迁移应用。分享交流中,幼儿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吸收内化,并将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去,孩子迁移应用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分享交流,幼儿可以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才能,教师也可以了解幼儿在动作、思维、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更好地指导。分享交流的方式可以通过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也可以采取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交流的方式可利用小组型、集体型、全园型,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即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遇到了问题,可以让幼儿做即时的讨论。总之,分享交流是贯穿整个区域活动的。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实施都面临着新的境域,区域活动在其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幼儿园区域研究,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学习新理念,寻找更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

幼儿园区域活动角色区目标篇二

区域活动可以把幼儿园孩子的潜力挖掘出来。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幼儿园区域活动随笔,一起来看看。

根据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区域的更换,本周所设置的区域有——小医院、探索区、建构区、图书角、数学区、健康区。在每个区域中也相应地投放了不同的材料,有探索类的玻璃纸,小电筒,电线等,还有各类书籍,在绘本分享区中有各种材质精美的绘本故事。每个区域的设置我们班内老师都进行了周到的考虑。

和往常一样,幼儿在自主地进行着区域活动,我观察着各个区域中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从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对于自己进入的区域都是自由选择,但缺少对区域的认识性,存在着几个区域乱玩的现象。这样一方面各区域的活动情况显地比较乱,没有规则性,另一方面区域的材料也会随幼儿的到处更换而变换到另外的几个不同区域中。在活动进行中,我也给予了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及时的指导,希望在对本次活动的反思中吸取不足之处,在下次的活动中一定会考虑地更加周到,让区域活动更加地完善。

区域活动是孩子演绎生活的大舞台,孩子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感兴趣的事情,都在表演区展现出来,今天表演区的孩子们在玩“扮新娘游戏”,吴海平小朋友扮起了“新娘’,孩子们在她的头上戴上了红花,盖上了红头巾,旁边的孩子又是分糖,又是唱歌、跳舞的,玩的不亦乐乎。

忽然,我的衣角被拉了一下,我低头一看是朱梦雨小朋友。梦雨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但今天的她显得十分的害羞,我赶紧低头问她出了什么事。她羞羞涩涩的闷了半天,才说出了一句:“老师我也想扮新娘!”

我把昕蕾带到了表演区那里,孩子们不愿意和她玩, 我试图说服孩子们,只见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我们不和梦雨玩,他很脏!”我恍然大悟,看了看正在扮新娘的海平。确实,海平很干净,从入园起,海平的衣服总是干净的,我还曾佩服过海平的父母呢 。看到脸红的梦雨眼里挂满了泪珠,我赶紧蹲下去说:“梦雨乖,不要哭,梦雨想当新娘的话一定要做一个讲卫生的新娘,不然把旁边的人熏跑了,不看新娘了怎么办?”“嘻嘻···”梦雨不好意思的笑了,旁边的孩子也笑了,随后,梦雨抬起布满泪痕的小脸说:“老师,我以后一定会讲卫生的!”从梦雨的眼里,我看到了坚定。果真,梦雨变了,变干净了,脸上依旧挂着笑,改变的是旁边的小朋友多了,他的笑声更频繁了。

又一次的区角活动,我急忙的寻找着梦雨的身影,怕她再是一个人,可是当我往表演区望去时,看到的新娘竟然是梦雨。我很高兴!

有时身边的一件小事,便是改变一生的开始!

一天下午,我们班开展区域活动,小朋友都在各活动区玩,只有张池在哪儿趴着,我问她:“张池,为什么不去参加活动?”

她说:“不愿意玩。”

我对她说:“你为什么不愿意玩呢?”

她却说:“老师我趴着行吗?”我想她是不是病了,用手摸摸她的头不发烧,如果硬把她推到活动区,似乎违反了尊重幼儿意愿的规则,我该怎么办呢?我决定在不违反《活动区规则》的情况下,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使张池以大家能接受的理由进入到别人活动的区域,这样既能有效的保护幼儿的游戏热情,又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让大家来想办法帮助她。

于是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和张池一块玩呀?”“张池来我们这儿玩吧”“来我们这儿玩吧”......别的小朋友争先恐后的邀请她。最后她加入到“娃娃家”去玩了。

我觉得老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引导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心中眼中都有孩子,多为孩子着想,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幼儿园区域活动角色区目标篇三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由蒙台梭利首次提出,即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自由组合,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内容和进度,开展适合个别需要的活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欢迎阅读!

首先,区域空间根据需要调整和拓展,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改善拥挤现象在区域布置上我园倾向于“四周划分,中央留白”的格局,即将教室四周划分一个个区域,投放相应材料,区域间用矮柜隔开,教室中央留出大块空间以备集体活动之用。但经常面临的状况是一些区域幼儿很少进入导致闲置,一些区域幼儿非常喜欢,过于拥挤,中央留白处也处于闲置状态。如何解决空间浪费与空间匮乏并存的问题?我们尝试了打破区域界线、拓展封闭的区域空间的方法,根据需要将区域活动延伸到教室中央或其他角落。

建构活动区能容纳的幼儿有限,更多的孩子只能选择别的区域,在区域布置时又不可能挤占其他区域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将建构活动区细分为搭建区、拼插区等,搭建区设在走廊外,主要以木质积木的投放为主,辅以其他废旧材料;教室内设拼插区,但只有放置材料的矮柜,没有设置具体的界线,想加入的幼儿可自取地垫,自选建构材料,自选位置,将区域空间延伸到教室中央和一些闲置的区域。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

其次,在区域活动的时间的安排上,我们采取“制度化与灵活化结合”的方法,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由于大班幼儿面临升小学,集体活动占据了大块的时间,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只有半小时。时间的限制使得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刚在活动区“渐入佳境”,没过多久老师就宣布“时间到”,孩子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离开,第二天重头再来。很明显,规定的区域活动时间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但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制度化的,不能轻易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做法,在主题背景下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有目的性。

如在“我的班级”主题活动中,有的孩子建议在建构活动区搭建我们的班级,得到大多数孩子的赞同,纷纷跃跃欲试。这时,老师看到孩子活动的兴趣点已经发生转移,于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提前结束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一步步将“搭建班级”这一理想落实到行动中,将本来预设的几项内容“画班级”、“班级口号”等内容与孩子生成的兴趣相结合,放到小组区域活动来渗透。通过讨论,孩子们想到了盖楼前要画图、要有招牌等,于是自发分组,美工区小组设计班级草图,语言区小组设计招牌和口号,最后建构活动区小组根据“图纸”来搭建和设计班级,通过小组合作,幼儿经历操作、建构和设计的过程,实现了最初的构想。

创设积极、适宜的区域环境,是幼儿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的建构活动区与角色区紧邻,美工区与自然角相连,这种相关区域空间的邻近设置,有助于引发促进相关活动的互动与交流。另外在材料安排上,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弄清材料的功能和教育价值区域活动的核心教育价值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建构活动区为例,要让孩子玩积木,教师只有对积木有足够的认识,在亲自搭建、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分析不同搭建活动中所蕴涵的关键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着手对建构活动区进行安排和布置,才能在面对问题时自如地给出适宜的指导。

1924年,美国教育家卡洛琳·普瑞特(carolinepratt)设计发明了一套积木,被称为“单位积木(uniteblock)”,我园配备的正是这种单位积木。其特点是保持木质的原色,并且以精确的比例设计了“基本块”、“双倍块”和“四倍块”,这三种积木的高度和宽度都一样,其长度则呈倍数递增。随后,又增加了许多弧形、圆柱体、三角块、叉路、半拱门、双拱等共计38种单位积木。

充分的活动需要有充分的材料、充分的操作和充分的时间,建构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在操作过程中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初步的立体空间和数理概念、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学习配对等。当他们搭建出自己的世界时,就会获得成就感。他们还可以展开角色游戏,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说,建构活动区积木的奇妙之处在于为孩子提供了整合性学习的途径和工具,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探究性融于一体。

其次,把握材料的选择、投放和运用策略,充分发挥材料的“活”价值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是幼儿发展的媒介,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是教师影响幼儿行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

以建构活动区为例,建筑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我班从数量、种类等方面为幼儿的建构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不但给孩子投放了单位积木、塑料动物、小汽车、小火车、轨道等成品玩具,还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充足、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多样化的材料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创意和构思。

废旧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孩子和老师自主收集,通过组织孩子讨论“废旧材料从哪里来?”“废旧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话题,帮助孩子拓宽思想,觉得收集废旧材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喝了的酸奶瓶洗干净,就是建构活动区所需的柱子;家里喝完牛奶,剩下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城堡”;买了新电器,包装泡沫板可以在搭建阳台时使用……因为这些材料是幼儿自主收集的,他们也格外爱惜,玩过后都自觉收拾好。在美工区,大家对废旧材料进行加工,使它们更适合在建构活动区使用。如烟盒做的砖块、薯片筒做的柱子、牙膏盒做的楼梯、果冻壳做的路灯、蛋糕盘做的花坛等,都成了孩子们搭建必备的“宝贝”。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研究了每种材料所蕴涵的教育目标和价值,通过观察幼儿平时活动的表现和经验,分层次投放建构材料,使建构作品形象生动,使幼儿的搭建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孩子在搭建“立交桥”时,需要搭出斜坡,但没找到可以支撑斜面的`材料,经过几次失败的体验,孩子对搭建斜面兴趣减弱了。老师及时看到已有材料的局限性,拿出“多米诺”骨牌供孩子们选用。不一会他们就想出了办法,将骨牌搭成楼梯状,再把路面斜搭在上面,做成了让小汽车畅通无阻的斜坡,解决了“技术难题”。

另外,在搭建中遇到材料不足时,老师会提醒孩子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怎么去代替,也能搭出效果。通过巧用辅助材料,孩子学会大胆探索、一物多用,不但提高了搭建水平,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引导幼儿有序观察生活经验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建构活动区为例,平时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由上至下、由近及远、由整体到细节来观察事物,观察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如观察“桥”,先观察各种桥的图片,不同的桥造型不一样,有拱形桥、立交桥、铁索桥、风雨桥、浮桥;材质不一样,有石质、木质、混凝土;结构和组合也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感知其各部位的名称、形状,引导幼儿思考用哪些积木来替换桥的什么部位,怎样用积木来表现桥的结构特征和组合关系。

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过程中自然介入,适度点拨,整体指导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的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原有经验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在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引导。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搭建经验,也更注重细节,并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开始考虑布局,能使所造物体的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并能与同伴商量、分工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指导重点可放在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方面。但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相应地,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现场指导需要较高的技巧,既要基于预期、全面的考虑,又要随机应变、灵活调整。

区域活动前,要明确建构主题,使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布局、分工以及活动的顺序做到心中有数。主题可以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是师幼共同讨论决定的,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主题:“我生活的社区”、“我们的航天基地”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如“长城”等。对于幼儿暂时没有关注、但很有价值的预设活动,应通过多种途径将其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建构活动过程中,由于建构过程复杂,对智力和动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指导,可能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操作技巧丧失信心,放弃建构活动或长时间停留在敲敲打打,推来扔去的低水平游戏状态。因此,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进行观察,在了解幼儿建构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引导方向,设置渐进性、建设性的问题,自然地进行随机教育,恰到好处地点拨,进行整体指导。

区域活动结束后,可请幼儿自评,如让幼儿说说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搭的、搭的时候克服了什么困难,既满足了幼儿表现的欲望、增强了信心,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是教师引导下的群体评价,则要善于捕捉对大多数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点评,提升评价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如教师在评价“太空基地”的造型时,许多孩子争着说自己搭的部分,老师依次问完后说:“怪不得搭得那么棒!原来你们合作得好呀!”简短的评价使全体幼儿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用图谱记录幼儿的建构作品,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张贴在建构活动区。

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一个群体中只要有一两个孩子搭建水平较高,这个群体的搭建技能马上就能很快提高。孩子之间的以强带弱、互相学习能力在建构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趋向于群体化,大班孩子甚至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设计建构复杂的造型。这时教师应能及时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作品。

同伴间的相互接纳是成功合作的保证,但在共同游戏时,各有各的想法,当彼此间发生争执时,要想使游戏能够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做出让步,并且协商解决争执,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学会用他人眼光看问题,增强儿童对自己行为给别人带来影响的敏感性,从而促成积极的同伴关系。但是有时候幼儿之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引导,既妥善解决冲突,又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总之,通过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和对幼儿活动细致的观察,通过对区域活动的空间、时间安排的研究,通过对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的实践,教师采取了跟进的相关策略,对教育行为、相关区域进行及时调整,由此促进区域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使幼儿在协商、谦让、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角色区目标篇四

我班开展区域活动依据自己班孩子的能力以及平时去别的园参观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方法,还比较实用。

首先要做的是带孩子来到开放的区域前,介绍今天开放的区域,让孩子熟悉区域里的物品,介绍我们要进行哪些活动,讲清楚就可以让孩子有目的的活动,老师的教育目标也达到了。

在区域活动中看幼儿的状态,当孩子的活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教师要给与适当的指导,给孩子提要求找线索,“孩子,这样干行吗?”“老师想要个xx,你能帮我吗?”“现在已经很好了,如果能把这里变个样子,它会看起来更好。”“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换换吗?”“你们两个一起玩会是什么样子?”教师不断的抛出问题,引导孩子不断的进行尝试。

结尾精彩环节展示,这一环节可以介绍作品,也可以给孩子机会说说你们小组最爱玩的是什么,以便下次多投入这个材料。这个环节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参与下次活动的兴趣。

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虽然活动材料不能全是有关主题的,但每个区有一到两个涉及点,我班教材有《车来了》《1到5的认识》依据这些添了组装小汽车,小夹子变变变,孩子们通过玩复习了学过的知识。

区域收放找“能人”。区域材料的收放对大孩子来说不成问题,但对小孩子来说注意力广度不够,东西一多眼花缭乱。这就需要几个“能干”的宝贝协助能力弱的小朋友来收拾,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其它宝宝也会收放自如。

做任何工作一定要有想法。能干加巧干才会有效果,前提是老师得付出,这个过程是要相当有耐心的,苦过才有甜。

幼儿园区域活动角色区目标篇五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能满足不同发展中幼儿的需要,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成了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正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限定的目标,在设置区域角活动时出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有的区域材料新颖好看,但却不中用;而有些只是一时好玩,却没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更有甚者,孩子们“自由放松”,教师“袖手旁观”。那么,怎样才能使区域活动更有效呢?我们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秋瑾幼儿园的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深刻地感悟到开展区域活动应以贴合幼儿认知、满足幼儿兴趣、立足幼儿发展为指引,同时把握好资料、环境、过程这三个方面。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整体性的发展?关键在于资料的选取。我园主要围绕主题活动、地方特色、幼儿兴趣的相互渗透来选取区域活动的资料。

1、与主题活动相融合。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具有共存性、相融性,这两种教学活动都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两者的开展形式都比较灵活多样。从教学与发展的整体效益上看,两者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宽松自主的区域活动往往能很好地配合、补充主题活动。所以,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立足传统,兼容并蓄,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根据需要把主题活动的资料提前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或把主题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两种活动资料互相融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兵器”中,我们在建构区请幼儿搭建兵器,在计算区给兵器分类,在语言区展出“各式各样兵器的图片”,在美工区开展“学做兵器”、“设计未来的兵器”的活动,在科学区进行“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入海底”、“军舰为什么会浮在水上”的探索。这些活动不仅仅促进了主题活动的开展,而且使区域活动的整体性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们幼儿园在印染厂、纺织厂工作的家长比较多,幼儿对于纺织、染色、销售已耳孺目染,积累了必须的生活经验,期望能亲自尝试一下。因此,我们投放了废旧的喷瓶、积木、颜料、毛笔、水果、蔬菜、细铁丝和家长带来次品布、小染缸等作为“印染”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活动时,孩子们在吴妈印染坊中印的印、染的染、喷的喷、画的画,一派繁忙的景象,激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每次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总是意犹未尽地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我们还想玩一会。”“老师,什么时候再让我们玩?”“这天我交了三个新朋友!”……这些活动不仅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潜力,增长了见识,而且对孩子的社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与幼儿兴趣相匹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设计活动资料时,常常会顺应幼儿的活动进程及他们的兴趣点,尽量多带给这方面的机会。比如,在益智区小朋友们很喜欢拼图。我们想到了让幼儿用自己画的作品、废旧书封面、广告图片等作为材料制作拼图,教给他们制作拼图的基本方法:先画后剪再塑封。玩自己做的拼图是何等的急切,但在兴趣盎然中,却突然发现有的很难拼,是因为构图太乱、剪的块数太多……这些问题都是小朋友在自主操作时发现的,所以他们会自觉地、有兴趣地探索、思考,这时教师要不时地关注他们,引导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

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除了预定资料外,许多时候根据幼儿的需求,运用生成的方法,从幼儿兴趣中产生、确定区域活动资料,这些资料往往是由幼儿的兴趣热点拓展而来,这样,幼儿的学习动机直接来源于自身的需要,学习时会表现出很强的探索愿望和自立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透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用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要根据教育主题的具体要求、幼儿的发展水平、活动室的地理位置等实际状况出发,开辟出一个个可供孩子们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又互不干扰的小天地,让他们在模拟环境中成为活动的主人。

1、区域设置要注意适宜性、趣味性。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带给适宜的环境。”因此,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打破了班级及年段的界限,根据本园的建筑特点——长走廊,想方设法“变废为宝”,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鲁镇风情”全园性区域。如用稻草做成古朴的农家屋顶;废蛋糕盒叠放起来,包上家长们拿来的次品布做成漆黑透亮的台门柱子;泡沫板涂上颜色、割成古色古香的窗格子;废旧席子添上几笔做成一道道幽雅的窗帘和屏风……那里的环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他们看看、问问、摸摸,在充满古镇风味的小街里充分感知、尽情模仿、大胆交往,这些都成了他们自身探索的需求,常常流连忘返。各班则充分利用阳台、衣帽室、午睡室以及教室的四角,科学合理地设置“鲁镇街景”“手工作坊”、“义卖”等区域,小朋友们可在教师的视线内活动,指导方便、互不干扰。

2、材料投放要注意层次性、操作性。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透过材料来实现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带给不同难度的又便于操作的材料,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探索的用心性,让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得到发展。如小班的材料趋于生活方面,中班趋于尝试探索方面,大班趋于合作探索方面。在同一年龄段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如带给镊子、筷子、调羹、磁铁,让幼儿探索用哪种工具能较快地取出大头针。第一层次:是让幼儿取出混杂在赤豆里的大头针;第二层次,是让幼儿取出在大小、深浅不一的小口瓶子里的大头针。再如按数字夹弹:潜力弱的用调羹,潜力强的用筷子,并进行计时训练。

在区域材料的操作上,除了材料的方便可取、持久耐用以外,还应思考材料的检验性能,即孩子能够一边操作,一边检验自己的操作是否有误,以便及时调整,方便孩子自主学习。如小班孩子的“砖块图形铺路”游戏,在大小、形状不同的砖块中,让孩子找出适宜的,把坑坑洼洼的路修好,就是一个很好的材料。最后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孩子们不胜喜悦。

3、墙面创设要注意提示性、展示性。区域活动更多的是为幼儿创设、带给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因此,活动中教师不妨变得“被动些”、“迟钝些”,有些活动幼儿能独立操作完成的,教师应尽量减少显性指导,只是带给一些范例、图示即可。为此,我们在区角的墙上,设置了图文并茂的指示牌,将规则、流程很明白地告诉幼儿,提醒他们这是什么地方?在这能够做些什么?怎样做?注意什么……美工区:我们把作品的制作流程图贴在墙上,让幼儿自己按步骤尝试、探究,如碰到困难,能够把范例拆开,一步一步地跟着学;在表演区,贴上节奏图谱,让幼儿边看图谱边听音乐演奏,更好地帮忙幼儿进行演奏活动;在建筑区,透过把幼儿自己拼搭过的东西画出来,第一次、第二次进行纵向比较,展示在墙上。这样,从墙面上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

1、把好进区关。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选取区域活动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区域幼儿个性感兴趣,踊跃参加,而有些区域却无人问津,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教师往往采用“活动区分配指定法”,即教师强行指定幼儿的活动区域,这样做违背我们设置区域活动的目的本意,也影响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事实上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取和活动区资料的“新陈代谢”有关。例如在科学区,未带给玩水材料时,参加的幼儿往往达不到规定人数,但增加了玩水材料以后,材料的沉浮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活动的情景大变,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拥向科学区,大大超过了规定人数。因此,我们应注意科学地投放材料,使每一个活动区都能成为吸引幼儿的强有力的磁场。

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取还与教师的有意引导有关。教师事先的引导有利于幼儿选取意向的建立,事后的引导则有利于选取意向的巩固,在幼儿参加有关的区域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有关活动的规则、材料、情节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进行介绍。这种介绍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上的引导。

幼儿持卡入区是教师把好进区关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即教师在每个活动区根据空间的大小为幼儿设置数量不同的插卡处。活动一开始,幼儿每人拿着自己的小钥匙(小树叶或小鱼)入区卡,任意选取区,然后将小钥匙插在相应区域的插卡处,当插卡处插满时,则表示该区已满员,幼儿须另选其它区域进行活动,有空档时,幼儿可随时持卡换区。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又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2、注意观察指导。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善于观察是一个成功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观察指导是教师把握区域活动过程的重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构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在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自我尝试、探索和同伴交流、讨论中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自主学习。

幼儿活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用心主动地探索?是否能坚持完成某一活动?是否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尝试新的玩法?怎样在玩?遇到了哪些困难?解决了没有等等,透过观察、了解、分析幼儿,从而发现问题,掌握动态,因势利导。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我们领悟到:要学会观察,真诚地向幼儿学习,真正读懂幼儿的心。观察务必细致、深入,活动开始、结束时采用整体观察为宜,活动中要有目的地重点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选取时机,适时介入,适时参与,适时引导,与幼儿一齐协商,提出推荐或进行启发性提问;与幼儿共同探索,激发幼儿想象、思考,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享“欢乐”。

3、深入讲评。区域活动后的讲评是对区域活动的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为了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在群众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它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群众教学,充分地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以到达“以点带面”的效果。讲评时应兼顾到过程和结果:

(1)注重过程的评价。教师评价的原则是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让孩子自己成为评价的主人。活动结束后,教师能够引导孩子相互讲述自己高兴的事情。如:“你是怎样玩的?”“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也可要求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创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齐学习的,碰到困难双方是如何解决的。让幼儿在交流中明白哪些是快乐的事,哪些是不快乐的事,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幼儿充分回忆了操作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让孩子将新的认知提升为经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孩子喜欢交流、愿意共享的需要。

(2)注重结果的评价。处处有教育,人人有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肯定鼓励为主,如幼儿作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能克服困难,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等进行适当的正面讲评,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很关注和很重视的。只有在这种成就感的不断刺激下,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才能长盛不衰。

总之,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把握好环境、资料、过程这三个方面,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使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幼儿园区域活动角色区目标篇六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充满灵性、活力的区域将会给幼儿一片更加自主,快乐的发展天空,主题性区域活动经验总结。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自己选活动,没有心理压力,可获得充分的活动体会。让幼儿有直接体验的机会,并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交往,发展社会性以及健康的人格。所以,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自由的发展。我们中一班这次的区域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环境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根据这些特点,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让幼儿专注的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的探索问题。在区域划分时,我们把相对安静的区域活动安排在室内(如:看阅读区、美工区、益智区、生活区等)相对会发出比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室外走廊里(如:小舞台表演区)。

11月份我们中班组开展的主题为《收获的季节》,当中穿插了《香香的蔬菜》、《甜甜的水果》、《有用的植物》三条线索。因为主题比较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区域活动中也更多的投放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在美工区中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制作胡萝卜,巩固用蜡笔画黄瓜、番茄、青菜等蔬菜,用皱纸制作白萝卜,用撕贴的方法拼贴蔬菜以及蔬菜印章等;生活区中我们投放了拣芹菜、切蔬菜等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以及叠被子、系围巾等生活活动;益智区中我们自己制作了许多蔬菜的卡片让幼儿辨认分类,还投放了不同的种子让幼儿去辨认分类;小舞台我们也将平日活动中学过的故事图片放在走廊中,让幼儿自己讲述,幼教之友《主题性区域活动经验总结》。在认识蔬菜和美术制作活动中,幼儿知道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知道了它的营养价值,明白了每种蔬菜对人身体的不同好处,同时还体验到蔬菜也是生活中的装饰品,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进而激起了幼儿的食欲,解决了幼儿挑食厌食的严重现象。在捡芹菜活动中,幼儿不仅感知了芹菜的颜色形态知道芹菜吃的是植物的茎,还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老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的主动的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不同的活动区域,在同一活动区中还可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有时明明提供的是一个人的活动材料,但看到几个幼儿能很投入的进行活动时我们也就不打扰了,反而让他们自主地去进行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可这点我始终做的不够好,总是很追求结果,总是急于给孩子成功的体验,而不是给予他们充分探索、尝试的机会。

还有就是我们班幼儿的投入性还有待加强,有些幼儿总是这边转转那边玩玩,一次区域活动总是调换多次材料,而对于老师所投放的材料又没有好好地去尝试。这些情况还有待于我们教师的指导以便于改善。

区域活动提供了幼儿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索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总结了好的方面,也发现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日后希望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改善我班区域活动的情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