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对自己所取得成就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的过程,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和动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一
数学是一门普及面广,应用性强的学科,在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等著作中,就有较为完备的数学理论。中国数学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大衍历法和周髀算经。此后,数学在中国经历了不少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也在不断完善。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数学教育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主要注重实际应用,重视计算和应用。如《算经十书》就包括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主要内容是改善计算方法和应用,以方便生活实践。教育方式以传统的师徒制为主,学徒需听从师傅的指导,居于下位,这也为后来的官方教育奠定了基础。
现代数学教育起源于19世纪,当时的中国对西方的文化、思想有所借鉴,数学学科也有了新的视野。进入20世纪后,更多的数学教育模式和方法被引入到中国,研究生教育得到提升,各大名校的数学学科也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对数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提高科学素质,强调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推陈出新,将实用性和抽象性相融合,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中国数学事业继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教育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并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等奥林匹克竞赛中不断获得佳绩。
第五段:结语。
中国数学教育如今走向世界,正以新的姿态继续前进。数学教育不仅仅有直接经济收益,更能人们的思考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培养人们有解决和创新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作用。与此同时,数学教育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我们的数学事业薪火相传,走向全新的境界。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二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当然,仅粗略读过《中国教育史》的我远未达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识具有力量,历史的确让人深受启发,我深刻认识到两点:
首先,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清末新政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全盘否定孔教直至后来的全面推崇“西学”都是走极端的体现,倡导者虽出于改良社会现状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说矫枉过正了。或许如陶行知先生那样,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结合我国当时社会现状,在理清“教育”与“生活”关系之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国实情的教育实践理论才是可取的。生活在被各种信息包围的时代,批判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信息,批判地采纳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不盲从,不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有效地实践,这是多么重要。
其次,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近现代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等无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进教育思想又关注国内社会现状、善学善思的才学满腹之人。身为教师,我们当向前辈学习,敞开心胸,不仅关注教育领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个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当前的方寸之地,开阔眼界,吸收并蓄。这不仅为提升个人素养,更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一丝精彩!
上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人士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接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一思想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我想教师基本是我一生的职业了,我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书”教好,可是,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积累作基础,教好书谈何容易!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三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1、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近代中国的特殊遭遇下,时代赋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承担救国救民任务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时代精神,将知识用于实践,成为具有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目的反映到语文教育中来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德育功能。语文学科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语文基础以及语文能力,还在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上进,成为对社会负责的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课程论。
“活教育”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突破书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脱离事实的弊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中寻找“活教材”。这样适应了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逐渐扩大和丰富了儿童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了解,使儿童获得真实亲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儿童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投身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在强调向自然学习的同时,“活教育”思想并不机械否定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教材的内容。认为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而这种间接经验的习得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认为学校教育是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的辩证统一体,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贯彻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教育”的课程论反映到语文教学之中即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涉猎广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在教材与实践的共同作用之下发挥作用。
3.“活教育”教学论。
“活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明显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教学方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实践。只有儿童做了,才能与事物有直接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过程和本质,由此产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发现“真的世界”,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独特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知识逻辑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经验不足,目的不明确,无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放任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体。突出教师正确引导和有效辅助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批判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是一种有改造有创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对现代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四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鸦片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五
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迁,我翻阅了大量的教育史书籍,对中国教育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此,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教育史的阅读心得和思考。
首先,在中国教育史上我看到了千百年来教育的重要性无处不在。从古代的儒家教育到现代的义务教育,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古代,读书人被看作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他们拥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掌握知识。这种传统对教育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古代科举制度,还是现代高考制度,都显示了中国人对教育的追求。
其次,中国教育史也展示了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中国的教育在早期是受限于儒家思想的,学校的数量有限,只有上层阶级的子女才能受到教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使教育变得更加普及,学校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
同时,通过阅读中国教育史,我也看到了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挑战。历史上,中国的教育一直承载着太多的压力和期望。由于家长和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高要求,过度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现象。这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和作用的曲解,许多学生仅仅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由于教育资源不均等分配的问题,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常常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我在阅读中国教育史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性。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将学生的发展和动力放在首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身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总结而言,中国教育史的阅读使我对中国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基石,也是每个个体实现自己梦想的途径。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为教育打开新的道路。只有深入理解和思考中国教育史,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六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我曾听过许多人谈论中国教育史,却从未亲自听过老师的讲解。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老师关于中国教育史的讲座,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国古代教育。
在中国的教育史里,古代教育是最为悠久的。我始终认为,古代的中国教育奠定了培养人才的基础,它强调的是人格、德行和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家教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古代教育中,师父与学子之间的师徒关系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传承方式,不仅师父拥有绝对权威,更重要的是学子对他们的爱戴、尊重和信任。
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也受到了历史上的变迁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是由西方传来的,强调科学、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个时期的教育虽然强调理性和科学,但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时,日落西山的国家和民族却热衷于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忽视了中华文化长久的积淀和传承。
当代中国教育则是在新时代与新形势下的发展,中国教育也走进了世界的舞台,以更加开放、多元、创新的态度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及全球中国学子的认可和接受。在新时期,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要重视多方位的优秀品质、开发多元智能,将个性化和创新特长融入教育中,加强对教师本身素质的培养是迫切的。
第五段:结论。
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赋予了教育新的意义和使命。回顾过去,可以看到教育的历程充满了身临其境的教育情景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意义,同时也反思了当今教育中应该改进的地方。感到非常幸运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我在此也借着这篇小文章,表达了我对中国教育史的心得和感触。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七
“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教师要热爱学生,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情怀,要有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我国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虽然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华人文精神丰富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但毋庸置疑,教育发展道路今天,新的师生关系就传统的教育和新时代的教育纪委不协调,在新课程背景下我看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从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思想,到五六十年代,小学教师提出“母爱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提出构建的素质教育模式——和谐教育,乃至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异曲同工。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从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去推动认知学习的。
这些年的变化都是围绕这如何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更愿意去学习去探索,加强感情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一线教育忠我深有体会,一个学生是否愿意上你教授的科目就是看你是否跟学生有了情感上的沟通,只有了解了彼此的感情和信任,孩子很愿意上你的课,期盼上你的课,也有很多教六年级的班主任深深地体会到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教,不懂得尊重学生,确实,在过去,老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所谓的威严,往往会使用让人难以理解的手段,要知道,得不到尊重的学生,他们会尊重自己的老师吗?我认为是我们老师太不了解我们的孩子,如果在拿出以前的教育方式一味地批评相信这些孩子根本就是跟你对着干,还像以前在门缝里偷看然后抓着学生到办公室使劲批,这种不公平的关系,势必让学生讨厌老师,只有做到了相互尊重。现在看到了心理学这门课走进了学习每个老师都是心理专家,对每个时期的学生用每个时期的方法,效果很显著。
小学课本中有一则寓言叫《狐狸和葡萄》,很久以前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都是听老师讲的。到了2021年,我第二次讲这篇课文。刚刚提出问题,孩子就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是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仔细一问,孩子拥有了更多课外的学习资料,能自学了,这对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2022年,我第三次讲这篇课文,刚讲完,一个小朋友举手提问了。他说,老师,狐狸无论怎么样都吃不到葡萄,它找一个借口放弃了,不是很快乐吗?如果它一定要吃到这个葡萄,不是很痛苦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小朋友还说,我从网上看到,医院里有一种疗法叫“酸葡萄疗法”。“网络时代,孩子们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这就是学生的改变推动教师的改变、推动教育的改变。一个合格的先生首先要成为永远的学生,不断地学习”。
在以前每个学校的计算机的数量很有限,哪还有计算机这门学科,现在呢,每位老师一台,还有计算机教室,保证每个上计算机可的孩子们都有电脑用。
每个学校还配备科学实验室,所有的实验器材很全面,图书室琳琅满目让孩子们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以前的校园都是水泥地孩子上体育课游戏都会有体伤事故,引出很多的麻烦,现在每个学校的操场都是塑胶跑到,有效防止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我已经退休,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一个好老师标准,是能为孩子燃起一盏向上向善的心灯。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行,更是关乎学生的一生,关乎民族的未来。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涌现出来,他们用爱与责任,诠释出三尺讲台的全部内涵。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八
中国教育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明白了教育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与体会。
一、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
中国教育史告诉我们,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在古代,教育是贵族、士人和文化精英的专属,他们通过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落后和国家的衰弱,再加上帝制的挫败,中国的教育也陷入了低谷。这种历史的痛感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国家前进、兴盛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二、教育需与时俱进,贴近现实需求。
在学习中国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需求。古代的科举制度能够培养大量的文化精英,但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不仅要求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更需要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贴近现实需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快速变化。
三、教育要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史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注重经典的传承和德育,而忽视了个体的多元发展。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教育应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应该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教育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习中国教育史让我明白,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古代的私塾教育,还是现代的学校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离不开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智慧,离不开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教育史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的深入思考和领悟。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我明白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需求,教育要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应弘扬中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总结和实践这些经验和启示,我们才能够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九
中国教育史悠久,拥有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对于老师讲授的教育史,我有着深刻的体会。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积淀对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从中汲取到了不少启示和建议。
中国教育史是从古代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至今已经有了2500多年的历史。从古代的家庭教育、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永乐大典的编写直到现代的学制改革,中国教育从未间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不断推动着教育进步的主要力量。
第三段:教育史对教育现状的影响。
教育史是一部教育的“活化石”,不仅记录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更蕴含着无数智慧和启示。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加强汲取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到发展和改进的思路。而教育发展的目标、方法、手段和理念等也都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这既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关,也与当代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需要有关。
第四段:借鉴教育史得出的启示。
中国教育有很多亮点,例如孟子的“性善论”,“教学相长”的思想,教育儒学的长盛不衰,大明文教的高扬。学习教育史可以深入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和创举,汲取到其中的教育精华,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从教育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进步较缓慢,因为教育是一项非常综合性和长期性的事业,其进步往往取决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恪守信仰和底线的责任感、使命感等时代精神,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段:总结。
教育史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教育史的学习是我思考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一步。总的来说,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可以看到其中历练和积淀,领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教育的优化和改进的思考和成果。同时,也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对教育史的细究,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前进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的教育,为未来的教育探索出一条更加美好的路。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数学领域也不例外。中国的数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中国数学教育史的心得体会展开,从数学的起源、古代数学、近现代数学和当代数学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数学的起源。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早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已经能够找到简单的数学记录和问题。到了商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五行”、“六十甲子”等数学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逐渐成为了学科,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在古代,中国的数学能够做到让人们对大自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经济、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次,我们来看看古代数学。古代中国的数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的数学主要涉及到算术、几何和代数三个方面。古代中国中的《九章算术》著作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视为是古代数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九章算术》不仅在算术运算方面达到了高度,而且几何和代数也有着非凡的成就。此外,古代中国的数学应用也处处可见,比如在航海、天文测量、开矿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近现代的数学。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的数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和更加科学的方法。在清朝时期,盛京数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视为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山之作。随后,在南洋数学的推动下,几位数学家的突出贡献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比如华罗庚、陈省身等人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成就成为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丰厚遗产,让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舞台上有更加鲜明的声音。
最后,我们来看看当代中国数学。在当代,数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而向着更加宽广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已经让数学教育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比如在数字技术、网上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都是当代数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同时,当代中国的数学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耀眼成就,比如华罗庚方程的解决、梁灏斌松弛算子等等,他们的贡献被称为当代数学的重要里程碑。这些成果都为中国数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和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都是与国家的跨越发展相伴而生的。中国数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世界级的学术成就在世界各国间熠熠生辉。回望历史,不论是古代数学还是近现代,中国都有很多的数学大师和杰出的作品,为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加蓬勃和繁荣,为中国甚至世界数学事业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一
中国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阅读《中国教育史》这本权威著作,让我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阅读中,我深感中国教育史对于我们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教益是不可或缺的。以下将结合我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从宏观层面出发,分为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史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中国教育史展示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儒为师”的观念,将教书育人视为至高无上的伟业。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教育制度改革,都体现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国教育史中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如孔子、程颐、朱熹等,他们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卓越的教育思想,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现代教育需要借鉴这一传统,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将教育视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其次,中国教育史提醒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古代中国的教育有一种"人文教育"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塑造。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作为教育的重要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而传统学堂的"鞭挞式"教育也有其反面教材意义,提示我们教育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关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中国教育史告诉我们教育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中国教育史中有很多教育思想家和改革者,他们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和反思,并尝试创新教育模式和理念。例如,黄宗羲提出了"通古今、贯古今、明古今"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近代的教育改革者如严复、林则徐等,也积极倡导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改革需要更加积极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第四,中国教育史教诲我们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史中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识的培养,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譬如近现代的科学家和管理者,他们立足于中国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着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现代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更好地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中国教育史提醒我们教育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强调修身立德,讲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强调了人的品行、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和谐发展。而近现代的教育改革者如黄兴、蔡元培等也一直重视德育的重要性。现代教育需要将道德教育纳入全方位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阅读《中国教育史》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教育发展的伟大历程和深刻内涵。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使中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二
中国教育史悠久而丰富多彩,五千年的历史令人感叹。学习中国教育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中国教育史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借鉴。总结起来,我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与使命以及教育的未来与展望。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着文明与智慧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一直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中国教育也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技能。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每个人都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的教育相对较为普及,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农民的子女也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思想中,教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繁荣和国家富强的基石。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不仅仅是少数贵族和士人的专属,而是普及到一般民众中。这使得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在全民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中国教育史中的重要内容。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都进行过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包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创新和思想解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大发展。这些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使中国教育树立了科学、普及、全面、义务和差异化的原则,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的价值观和使命是中国教育史中的重要议题。中国的教育一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强调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提升,并能在社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的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同时,教育还要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中国的教育会继续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教育史让我深感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将其价值观和使命融入到当代教育中,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责任感强的人才。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探索,中国的教育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三
巴茨在《教育文化史》一书中说:“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为聪明地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研究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看出目前的重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是怎样出现的,过去曾怎样解决的,过去解决的办法能否用来解决目前的问题。”的确,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几乎都无法与教育史截然分开。举例来说,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决非空穴来风,它实际上与二千多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脉相承的。翻开教育史著作,我们可以找出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线索。该理论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提出,后由人文主义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再由欧文奠定理论基础,最终由马克思发扬光大。再如,关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洛克、赫尔巴特、斯宾塞等大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参与这场争论,争论双方各执一端,难有定论。其实,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究竟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优孰劣,孰对孰错,完全可以从教育史中寻找答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鉴古知今”、“往事不忘,今日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些古今中外的格言和警句是对历史学科的肯定,也是对教育史学科的肯定。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只要教育科学具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教育史的存在就是必需的。
朱永新说过:“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接触到终生致力于幼儿教育研究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教育专著的克鲁普斯卡娅、提倡集体教育的马卡连柯、提出“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赞科夫、写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名著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还可以接触到现代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新流派,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等,与这些大师对话、与这些现代的思想流派对话,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杜威——“教育无痕”
我相信,教育是建基于人类本能活动之上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样说不仅不会破坏“教育”的神圣,而且恰恰言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当教育被狭隘化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置于“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逻辑拘囿时,它的很多意义已经消遁无形了。“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再超越的化人润物的无形大象。联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制度化的教育框束中的战战兢兢惟惟诺诺诚惶诚恐,大言无声的无痕教育多么让孩子们翘首以盼。
我相信,教育是一种生活,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因此,教育的丰富性只有靠生活才能展得开说得明。离开生活的教育是驯养,除了造就不会生活的木偶外不会有其他收获;离开生活说教育,除了教条以外不会有更多其他内容。当我们以生活来诠释教育,教育知识才具有人性,才具备灵性,才拥有亲和力和趣味性。
我相信,教育是沟通的函数,而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育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驯化,教育是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影响。有了充分的沟通,才会有教育的创造、教育的快乐、教育的享受与富足,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发展。
我相信,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社会标准件”的,教育是张扬个性、培育个性、保护个性的方法而不是抑制个性、抹杀个性、消解个性的手段。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个性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欣赏和悦纳,更需要宽恕和包容——宽恕个性发展中的失误和错误,同样也要包容个性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
我相信,溶融于生活中的无痕教育之若拙大巧将在生命历程中刻下深深的印痕,对教育者如此,对受教育者也如此。
请参考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大班教师读书笔记。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四
于是便有了恶补的想法,一则立志终身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二则研习中国蒙学的教育方法和教材,三则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对于第一项,非一日之功,只能徐图渐进;对于第二项,目前在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古籍资料中;对于第三项,则有现成的书籍可以阅读。
在此我想向已经或者即将从事教育的朋友和老师们推荐由孙培青老师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这本书。
此书以历史脉络为轴,从原始社会中国教育的'起源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制度、教育的思想、教育的学说等,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历史和沿革、道统,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将会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和感悟,希望与更多学友一起研读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教育别人之前让我们更懂教育,以期找到适合当下幼童,乃至青少年的教育方法。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五
《中国教育史》编者孙培青、杜成宪。作为一本教育史入门书,本书编排规范,时间线索清晰。从原始社会学校萌芽说起,到夏商西周,西周的“学在官府”和六艺教育,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朝君主专制与汉初“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状况,魏晋玄学教育思潮和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宋辽金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和蒙学教育的发展,明朝的中央官学和文化专制,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和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演变,维新时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留学教育的勃兴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民国初民主科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以及封建教育的回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出现——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引进的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直到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本书涵盖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流派的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丘的儒学思想;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和教育作用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士大夫教育及其《颜氏家训》;隋唐时期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师说》里的师道观;宋元时期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朱子读书法”;明代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儿童教育论;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即提倡学生在学校议论国政),以及同时期颜元“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近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教育理想;梁启超的“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及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民国初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思想及其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内容详尽,史料充分。
阅读此书时深陷其中,然一遍而过,终因未深究其内容,待掩卷而思时,很多细节已然忘记,而有些内容却久久盘旋于脑海,挥之不去。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多孩子留守在家里,形成了农村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家庭对幼儿监护程度的弱化和缺失,导致幼儿在生活、心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缺陷。因此,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方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当前留守幼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探究分析。
当前,大部分的留守幼儿大约在0~6周岁之间,这一阶段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对幼儿的成长和学习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导致幼儿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幼儿孤僻、自闭的性格。同时,幼儿园在留守幼儿的教育方面重视力度不够,老师缺少对幼儿的特殊关心和教育引导,导致幼儿出现行为习惯差、沟通交往能力弱等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高度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从多方面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
一、当前留守幼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树立作用,但是幼儿父母工作繁忙,缺少对幼儿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缺少对幼儿的关爱,使得幼儿在身心成长方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1]。一是父母在外打工,和幼儿之间接触少、交流少,相互之间的感情比较陌生;二是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型,祖孙之间存在很大代沟,思想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感情的沟通方面也比较少。因此,很多幼儿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闭等症状,不利于全面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以及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不周。在农村幼儿园中,留守幼儿占有整个幼儿园人数的很大比例,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充分的家庭教育,所以很多幼儿家长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寄托在了幼儿园的教学上[1]。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给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及老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这些孩子,弥补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方面的缺陷,在幼儿的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进行更加细心的引导和教育。但在很多农村幼儿园中,幼儿园设施和教学软件、硬件、教学管理等不是很完善,保教的配置也不够,而且班额偏大,使得老师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每个留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异常,从而也就不能给予留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引导。
(三)幼师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在农村中,很多幼儿教师有的从小学抽调,有的由幼儿园自主招聘,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极少。她们缺乏相关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保姆式”的看管和“小学化”的教育倾向非常明显,以识字、写字、算数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形式单板,忽视幼儿行为习惯、性格情感、交往沟通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欠缺,导致很多留守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康,认知过程严重破坏,过早地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直接影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二、解决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加强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照顾。父母是幼儿出生以来接触最多的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首先,父母不要一起突然地离开幼儿外出打工,最好留下一人在家照顾孩子,等孩子长大或心里成熟之后再慢慢放手。其次,父母离开后要特别注重和幼儿的互动与交流:定期给幼儿打电话或网络视频,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在通话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增进情感的交流。这样就算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够让幼儿充分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二)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关心和管理。学校应该提高对留守幼儿教育的重视力度,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心理教育和关爱,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全面健康发展[3]。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成立留守幼儿关爱小组,对留守幼儿进行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帮助幼儿疏导心理障碍,引导留守幼儿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健全留守幼儿成长档案,记录留守幼儿的家庭状况以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有效地做好留守幼儿的教育工作。
(三)幼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留守幼儿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所以其成长和教育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都压在了幼儿老师的身上。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用自身的行为来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幼儿的行为[3]。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另外,加强与留守幼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幼儿的情况,有意识地增加留守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留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留守幼儿越来越多,所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被重视。除了注重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外,还可从政府的教育政策方面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例如完善相关保护幼儿的法律,在农民工较多的地方建立学校,适当地给农民工子女在学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等等。只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帮助,留守幼儿一样能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王兰单位: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赵艳杰.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辛倩玲.河北贫困三县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
[4]梁静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七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八
姓名:专业:年级:
一、填空(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2、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家庭教育时期和__________教育时期。
3、古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__________所统治。
4、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
5、古罗马共和后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__________。
6、18世纪中期俄国陆续出现了一些儿童慈善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创办者是__________。
7、_________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
8、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9、在西方教育史上,__________是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
10、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较多,如幼儿园、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特殊幼儿园、
11、1922年德国《__________》确定了德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幼儿教育不是教育制度的一环,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环。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幼教界受到西方新教育运动影响,出现______________保育思想。
14、裴斯泰洛齐在要素教育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各门学科的教学步骤,从而形成了各门学科的__________。
15、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0分)。
1、根据《______》,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教育、补偿、诊断治疗及与小学衔接的.四重作用。()。
a、巴特勒法案b、费里法案c、哈比法案d、戈勃莱法案。
2、二战后______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母育学校。()。
a、法国b、德国c、英国d、日本。
3、1934年2月______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
a、我国苏区中央人民政府b、南京国民政府c、苏联d、日本。
4、_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a、杜威b、克鲁普斯卡娅c、别茨考伊d、乌申斯基。
5、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开办了一所招收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命名。
a、儿童之家b、幼儿园c、托儿所d、白天的母亲。
6、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被誉为。
a、蒙台梭利b、克鲁普斯卡娅c、爱伦・凯d、伊丽莎白・皮博迪。
7、1926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____________》,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
1
a、教育基本法b、学校教育法c、幼稚园令d、幼儿园教育大纲。
8、1966年英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发表了一篇报告,即《______》,其中有一章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
a、哈多报告b、教育白皮书c、普洛登报告书d、巴特勒报告。
9、儿童救济基金会发起的、以为幼儿提供游戏场所为明确目标、以大城市为。
中心的英国学前教育机构是______。()。
a、保育学校b、学前游戏班c、幼儿学校d、日托中心。
10、赫尔巴特的《______》是西方最早以。
a、教育学讲授纲要b、教育学c、幼儿园教育学d、普通教育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幼稚园。
2、
3、《儿童权利公约》。
4、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
5、
6、
四、简答(每题5分,20分)。
1、简述陈鹤琴的课程理论。
2、简述1951年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所规定的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3、简述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4、昆体良专门给体罚列举了哪些罪状。
五、论述题(共25分)。
1、试论19世纪末以来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措施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3分)。
2、试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2分)。
2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十九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当然,仅粗略读过《中国教育史》的我远未达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识具有力量,历史的确让人深受启发,我深刻认识到两点:
首先,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清末新政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全盘否定孔教直至后来的全面推崇“西学”都是走极端的体现,倡导者虽出于改良社会现状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说矫枉过正了。或许如陶行知先生那样,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结合我国当时社会现状,在理清“教育”与“生活”关系之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国实情的教育实践理论才是可取的。生活在被各种信息包围的时代,批判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信息,批判地采纳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不盲从,不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有效地实践,这是多么重要。
其次,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近现代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等无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进教育思想又关注国内社会现状、善学善思的才学满腹之人。身为教师,我们当向前辈学习,敞开心胸,不仅关注教育领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个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当前的方寸之地,开阔眼界,吸收并蓄。这不仅为提升个人素养,更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一丝精彩!
上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人士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接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一思想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我想教师基本是我一生的职业了,我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书”教好,可是,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积累作基础,教好书谈何容易!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二十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教育的意义,然而当我读完教育史后,我没有得到预期的答案,反而心有惶恐,甚至有些悲凉。我发现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大体充当着统治阶级实施政权的工具。教育的工具性质,战国时期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就是典型例子。这一学派在教育方面远没有达到像儒、墨那样的造诣,但因其毫不含糊的社会政治主张,尤其符合秦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赢得了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韩非认为:你不能指望人们自觉为善,而只能设法令人不得为非。因此他作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因此,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务德而务法”,教育如此,社会政治的实现也是如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教育便是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实施了法家学派的法治教育,“通过定名分,使人人皆知按本分言行和获取;通过禁私学、禁诗书礼乐,使言谈者必轨于法;通过形成严刑酷法的社会局面,迫使人不敢作奸犯科......”正是有这种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秦始皇才进一步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实施吏师制度以维护其君主集权的统治地位,“焚书坑儒”便是其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法家这种只讲法制而弃置人治的思想充其量是一种社会教育,然而它却不讲教育和感化,甚至认为人和人的尊严无需尊重,这实属教育史上的一大倒退!看完着实令人惶恐。
然而注重教育与感化的学派就逃离了充当统治者工具的命运了吗?非也。孔子的“礼”与“仁”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儒学思想何其丰富,影响何其广泛,然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所谓“学而优则仕”,又因儒家强调“文事武备”,这又恰恰与汉武帝的政治愿望相契合,于是儒学应时代需要登上了历史舞台。汉武帝后来施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使儒学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也帮助汉武帝实现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意识的政治抱负。不管怎样,儒家思想在汉代又得以复苏和发展这对后世是有积极作用的。至此,我又深感迷惑:到底是时代造就了儒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工具作用如此明显,从各学派思想被统治者利用,到为统治阶级选官的科举制度的产生,甚至到了近现代,教育理念虽得以更新,但教育依然摆脱不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性质。细思起来,这令人惋惜,然而,因为教育的发展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自然也需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这样想来,便也觉得合理。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强行打开以及科举制度各种弊病的出现,国人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洋务教育主张的“中体西用”思想应运而生,“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之后,维新派不仅对外派遣留学儿童,同时对内建立学制,兴办学堂;民国初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学制的改革、各种教育思潮的出现以及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进;国民政府时期“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战时须作战时看”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干部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等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教育和各大教育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各种教育思想,无不体现“教育为政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教育的功能性特征自其产生便具备,因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人,要生存。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因此,生产劳动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就占有突出地位。这说明教育从一开始就具备功能性特征,这样看来,教育的工具作用无可厚非。
然而人类的存在不仅仅为了生存,人类还具有思想,有表达自我的需求,否则人类知识何以积累,文明何以创造?纵观中国教育史,也有开明的君主或教育家,不以思想钳制人,尊重思想,尊重学术,为贤士提供思想交流的场所,他们也以此在教育史上创造了典范。这在古时有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在近代有蔡元培的北京大学。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都城临淄的稷门所设立的学宫,因此得名。其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可以发展自己的学术,各家各派不需以统治者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它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统治者也充分允许各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因此,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两千多年后,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时所贯彻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与古代稷下学宫的性质何其相似,甚至,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比古代的学宮有更广泛深刻的涵义。“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在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背景下包容资产阶级乃至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因此,蔡先生引领下的北大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教育领域。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同时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深有体会,因此积极倡导“教育独立”,其中就包括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正如蔡先生所明确指出的: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到一份责任,作出一份贡献;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利用。多么开阔的心胸,多么独到的见解,多么振奋人心的思想!深得我心。这不正契合当下我们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吗?没错,教育是全人类的事,而非某个政党的事。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二十一
拿到《中国教育史》这本书,我也不禁思考起来:教育史是什么内容?哪些教育史?原来自己在这一方面也是一片空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史一无所知,我顿感惭愧,于是决定有时间一定要读读教育史,弥补一点自己学识的不足以下是“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中国教育史》编者孙培青、杜成宪。作为一本教育史入门书,本书编排规范,时间线索清晰。从原始社会学校萌芽说起,到夏商西周,西周的“学在官府”和六艺教育,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朝君主专制与汉初“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状况,魏晋玄学教育思潮和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宋辽金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和蒙学教育的发展,明朝的中央官学和文化专制,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和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演变,维新时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留学教育的勃兴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民国初民主科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以及封建教育的回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出现——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代引进的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直到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本书涵盖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流派的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丘的儒学思想;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和教育作用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士大夫教育及其《颜氏家训》;隋唐时期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师说》里的师道观;宋元时期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朱子读书法”;明代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儿童教育论;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即提倡学生在学校议论国政),以及同时期颜元“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近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教育理想;梁启超的“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及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民国初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思想及其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内容详尽,史料充分。
阅读此书时深陷其中,然一遍而过,终因未深究其内容,待掩卷而思时,很多细节已然忘记,而有些内容却久久盘旋于脑海,挥之不去。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二十二
《中国教育史》是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教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拿到《中国教育史》这本书,我也不禁思考起来:教育史是什么内容?哪些教育史?原来自己在这一方面也是一片空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史一无所知,我顿感惭愧,于是决定有时间一定要读读教育史,弥补一点自己学识的不足。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当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我发现这本书除作为高校的教材外,也特别适合我们普通教育工作者自学阅读。全书从远古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上下3000多年的教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明确的分析,体系完整又简明扼要,便于学习和理解。这本书有515页,共15章约30万字。要如学生一样认真阅读而且书面回答思考问题确实是件不轻易能完成的事情。我用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它读完。合上书,回味读过的内容,尽管两个月过去所读内容忘记了很多,但仍然有一种甘之如饴的感觉,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也是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无论从原始社会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初步建立起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还是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兴起与衰落,以及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无不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经济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掩卷深思,倍感今天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来之不易,也深刻感觉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我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现在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追求分数,忽略素质培养,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得是高分低能的高材生多的是。不论功过,历史都已过去,先人曾在教育路上鞠躬尽瘁,留下美丽篇章,薪火相成,我们也应发扬优良传统,整顿教育中瑕疵,把这一接力棒接好接稳。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要更加具有生命力。教育的体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很多东西是模仿不来的,每个人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别人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借鉴,而不是照搬。用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影响我们的学生,也许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变得越来越好。
教育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革,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努力,对于整个教育发展史来说,我们是微不足道的,但微不足道的我们却是教育这个大链条中的一环,一直欣赏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许它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最新中国教育史心得(模板23篇)篇二十三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1、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近代中国的特殊遭遇下,时代赋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承担救国救民任务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时代精神,将知识用于实践,成为具有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目的反映到语文教育中来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德育功能。语文学科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语文基础以及语文能力,还在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上进,成为对社会负责的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课程论。
“活教育”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突破书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脱离事实的弊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中寻找“活教材”。这样适应了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逐渐扩大和丰富了儿童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了解,使儿童获得真实亲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儿童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投身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在强调向自然学习的同时,“活教育”思想并不机械否定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教材的内容。认为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而这种间接经验的习得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认为学校教育是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的辩证统一体,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贯彻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教育”的课程论反映到语文教学之中即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涉猎广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在教材与实践的共同作用之下发挥作用。
3.“活教育”教学论。
“活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明显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教学方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实践。只有儿童做了,才能与事物有直接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过程和本质,由此产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发现“真的世界”,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独特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知识逻辑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经验不足,目的不明确,无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放任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体。突出教师正确引导和有效辅助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批判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是一种有改造有创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对现代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