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

时间:2024-09-12 作者:碧墨

读后感是对作者观点和思想的思考和评价,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里整理了一些饱含情感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共鸣。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一

延续亦舒一贯的风格,简洁的语言又不失幽默,独特的见解,看着看着,常常大叹惊奇,真正金玉良言。书中写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西医太太,结婚十来年,生有一对儿女,过惯了富裕,安逸,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遭到丈夫的.抛弃。

男女主角的姓名与鲁迅《伤逝》中一样,子君和涓生。但是他们的际遇却截然不同。亦舒中的子君,没有沉沦,离婚后,重新进入社会,慢慢的摸索,重新找回自己,在事业上也小有发展,最后重获爱情。很完美的结局,呵呵。情节看似有点旧,最重要的是看写的人如何描述。没有慷慨激昂,没有颓废阴暗,娓娓道来,中间穿插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对白,很精彩。

不过毕竟是小说,亦舒笔下的男女总是完美的让人觉得生活中难以找到。不过个中的为人处事态度还是可以借鉴的。做人如果能洒脱如斯,多好啊。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二

我很喜欢的两位作家一位是亦舒,另一位是辛夷坞。大学时候把她们的作品读了又读。既然开始写影评和书评的文章,当然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入门。今天想分享的书是亦舒的《我的前半生》。

女主是罗子君,一位美丽又好运的女性。大学毕业后就选择结婚,老公是学医的史涓生。子君从学校出来后工作过一段时间,先是做了小学老师觉得小孩子实在是太顽劣,然后又做了一段时间书记员,觉得要仰人鼻息不习惯。最后在涓生建议下,干脆不工作做了全职太太。医生的福利很好,入职就有还算宽敞的宿舍,收入也能供的起一家开销。子君婚后孕育了两个可爱的小孩,老大史安儿是一位漂亮有活力的女孩子,老二史平儿一个是纯真憨萌的小男孩。涓生后来自己开了一家诊所,随着运营逐步进入正轨,他们也成为了中产阶级,住宅宽敞,生活富足,家里有两个保姆,一个专职司机。此时的家庭主妇罗子君每天的生活就是买买买。她以为日子就会这样一直下去,从没有想过生活中还会有意外发生。某个平凡的一天,涓生突然告诉她他要和她离婚。自此,罗子君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医生太太步入了职业女性的道路。重新进入社会,体验职业女性的劳苦心酸,学习职场处事之道,报名各类兴趣班打发寂寞时光,同时生命又因改变而焕发生机。

罗子君运气很好,她的道路其实比其他女性要顺利很多。十三年的婚姻,史涓生给了她富足的生活,使她免遭职场磨砺。离婚之后,作为职场精英的闺蜜唐晶又忙前忙后帮她搞定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罗子君毕竟受过正规教育,智力和情商也是不差的,那份行政类的工作她很快便适应了。工作得心应手之后,便开始报名了很多特长班来驱赶孤独寂寞的时光。众多特长班里,她发现自己对泥塑很有兴趣,而且师傅老张对她颇有赞誉,夸她有艺术天赋。觉得工作中人事关系难以处理,她索性辞职跟着老张一起搞泥塑创作。有时候天赋真的是气死人的一样东西,老张从事艺术多年,竟不如半道出家偶有灵感的罗子君有市场价值。她创作出来的泥塑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为两个人的工作室带来不错的收入。有钱有闲之后,她就到加拿大看留学的女儿安儿,结果就在女儿男朋友的家里遇见了优质单身男翟君。翟君是一个建筑师,工作范围在北美地区,为了罗子君回到香港发展,最后两个人喜结连理。罗子君说,她还是无法过一个人的生活,她需要婚姻,幸运的是她得偿所愿。

罗子君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坚韧的。试想,一个脱离社会十几年之久的家庭主妇,一朝被丈夫赶出家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她很快接受了现实,盘算了自己的物质基础后,决定工作养活自己。面试时要和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竞争,入职后兢兢业业,被上司刁难也毫无怨言,该加班时就加班,让把文件改多少遍就改多少遍。和同事相处不八卦别人隐私,和大家和平相处,疏离又不高冷,很注意分寸。很快,罗子君享受到了作为独立女性的快乐。思维活跃,神采奕奕,自由随性,比起之前,做一个买一袋盐都要向老公伸手要钱的家庭主妇神气太多。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大把大把一个人的时间,下了班不想回到空荡荡的家里,所以就给自己报了很多课程,语言,插花,绘画,泥塑…最后竟然发掘了自己的一项天赋。我们不能说怎么,挤了公交,步入职场,考了驾照就算坚韧不拔了。她可是做了十几年富太太的人,出入有司机开着豪车接送,车子要停在自己面前,否则就当看不见的矫情小女人。离婚前,她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婚前有父母关爱,婚后有老公宠爱,她就像是玻璃房里的娇嫩的花朵,只管享受阳光雨露,自有人帮她遮挡凄风惨雨。她能够在遇到变故后,不是一直沉浸在自怨自艾当中,而是接受现实振作精神很快投入职场当中,并且在工作之余想办法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她真的很棒。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罗子君的幸运,但是命这个东西不能强求,出生在大城市和出生在边缘山区已经是天差地别的起跑线了,这个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运命。不管手里的牌有多烂,就是要仔仔细细的盘算出招,用脑用心分析牌局,努力把一手烂牌打出最好的水平。罗子君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融入现实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亦舒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对,她说时间用在哪里是看的出来的。是的,有人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外语,一两年之后他们可以拥有熟练的口语,可以不看字幕欣赏外语片;有人坚持运动,瑜伽,跑步,游泳…...半年之后,身姿挺拔,瘦而不柴,精神饱满,眼神明亮;有人一心扑到工作当中,时刻想着抓住客户的心,怎样才能更好的介绍产品,这样的人不出业绩才怪。就像书中的唐晶,毕业之后一直在职场之中打拼,当罗子君落魄离婚时,她已然是一个管理着百号人的酒店高层,独立又骄傲。从书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唐晶走到这一步有多么不容易,废寝忘食的工作,小心避开职场中的明枪暗箭,哭过之后继续努力。我真心觉得,在自己行业取得不俗成绩的人就是铠甲勇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祖宗的话不骗人。如果不想被动吃生活中的苦,只能主动吃工作和学习的苦。路是越走越宽的,停下了,再宽的康庄大道很快就会变成死路一条。往前走,即便是沼泽地,也终会有踏出去的一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三

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也已经来不及,即使你肯沦为劣马,不一定有回头草等着你。

一直没有看过亦舒写的东西,因为从来都是听说她的书多以爱情为主。今晚上窝在沙发里,把她的《我的前半生》看完了,另有感受。媒体习惯把她写的东西叫言情小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觉得她是很有思想的人。因为这样,所以决定靠自己的感觉来走,看了再说。我是一个易于受影响的人,这提醒我,任何事都要自己去体会,不要人云亦云。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这本书的女主人公是子君,很早便嫁给涓生为妻,成为职业家庭主妇。十三年来一直在丈夫建造的城堡里安逸地生活。突然有一天,丈夫对她说,外面有人,要与她离婚。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亦舒详细地写这位近乎黄脸婆的主妇如何从依赖丈夫转为自信自立的女性。而抛弃子君的涓生最后又是如何悔不当初。子君最终找到命中的那个人,为她的前半生划上一个句点。虽然子君又为人妇,但此时的她已经与原来的那个毫无自信、不谙世事的她完全不一样了。

曾经的她乐于当家庭主妇,悠闲的过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个西医,整日与她的孩子打转,她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她的家庭,这使得她生命的重心几乎瓜分殆尽,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亲情,哪怕爱情的感受力。比如,称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亲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好在有了转变,虽然这转变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离婚,而且他的婚外情持续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是这本书中一个极可悲之处: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儿)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对她的不忠,只有她一个人被保护得好好的,龟缩在家庭主妇的这个壳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别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群的也在其中。可是离婚了,她不得不工作,变得市侩,麻木,过着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小职员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实说,我苍老得多,我学会假笑,笑得那么逼真,简直连我自己也分不出真伪,假得完全发自内心,涓生,你想想,多么可怕。《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这个意思?”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也写过叫涓生与子君的一对小夫妻,子君与涓生分手后,憔悴落落而死。亦舒当然是不忿这个结局,才写了《我的前半生》。她让子君离婚后开始自信,而且美。并且给她安排了一个happyending:嫁给才貌双全建筑师翟有道。――这一段让我想起嫁了范柳原的白流苏:“你们以为我这一辈子完了吗?还早着呢”――不管怎么样,子君重新回到原点,可以当作一切没有发生过。

读完这本书,不可能说看透爱情看透婚姻,但至少在其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越发的了解到女性唯有独立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与爱戴,因为贪欲享受早晚会被男人厌烦。

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着健康,也是好的。

送给每一个女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四

我的前半生写出了末代皇帝的家世经历,光荣与屈辱。我们读了都有哪些思考?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名著,先后印行近二百万册。在中国,它曾经引起上至毛泽东、周恩来,下到普通读者的极大关注。在外国,它同样拥有众多读者(有十几种文字的译本流传),有些西方人甚至称誉它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和最有趣的传记文学。可以这样说,让溥仪获得妇孺皆知般的国际知名度的,不是他曾经三度做皇帝的特殊经历和地位,而是这部《我的前半生》。

但是,中外读者并不知道,他们所读到的《我的前半生》本子,并非“全本”,而是吸收了各方人士意见的“改定本”,或称“流行本”(初版于1964年3月)。现在,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全本”,则是听取各方人士意见之前的“原本”,又称“二稿大字本”。换言之,现在读者所看到的“全本”,是该书的原貌。

当然,所谓“原貌”,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在“全本”之前,还有所谓“稿本”、“灰皮本”、“一稿本”。但无论怎么说,“全本”是作者最初确定的版本。就此而言,说它是“原貌”,并不为过。

那么,“全本”的推出,是否表示原先流行的本子就可以作废了呢?并非如此。因为,流行本不仅包含了各方人士的修改意见,也含有溥仪本人的意愿。而所谓各方人士的意见,完全是从技术层面提出的,并不涉及所谓政治上的“忌讳”。例如老舍,就着重从文字表达的角度对书稿的写法提了若干修改意见。当然,这些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有的史学家从历史学科的实证特点出发,觉得书稿不宜于文学性太强,而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的郭沫若,则肯定了此书的“文采”。其实,这类问题见仁见智,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总的来看,流行本与全本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所叙述的史实和线索也是一致的,两个本子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并行不废。

不过,依笔者的情趣,还是更喜欢“全本”。

所谓“全”,一指内容全,恢复了原来删除的内容,比流行本多出十多万字;二指内容更丰富和丰满,有许多流行本没有的细节。这些细节,除本身吸引人外,在写法上也极富可读性,起到了烘托对象、感染读者的作用,以至笔者在阅读中时常忍不住拍案称奇。

没有读过此书的人,大概想不到书中的文笔居然那么流畅和富于动感。作者非常善于调动形象、运用隐喻,在字里行间播撒出感性的美,给人极大的阅读享受。例如讲到溥仪的乳母,书中说,二两月钱,就“把一个人变成了一头奶牛”。谈到选后妃,说照片上的姑娘,“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丑俊来”。提到北京小朝廷的近臣,则以“那群蝇子”称之。书的后半部分写溥仪等人被押送回国后,为假装进步,便在读报时故意把嗓门放大,“好像一大群蝈蝈似的嚷成一团”。特别是如下一句:“关东军好像一个强力高压电源,我好像一个精确灵敏的电动机,吉冈安直就是传导性能良好的电线。”直脱脱地把溥仪这个傀儡“皇帝”和日本关东军以及关东军安插在他身边的所谓“帝室御用挂”的关系展示了出来。

书中还善于调动张力,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对象假矛盾、真虚伪的特点。如讲到日本大特务头山满,说此人以佛教徒的身份,在玫瑰花香气的氤氲中,捋着银须,面容“慈祥”地冥想出一个又一个的骇人阴谋和惨绝人寰的凶杀。书中多处说到溥仪本人如何吃斋拜佛,如何不杀生,连苍蝇蚊子蚂蚁都不打,却时常打人,因而是“一只带念珠的狼”,等等。这类描写,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不过,这样的写法,很容易遭受批评,说它有失严谨,不真实,等等。笔者以为,这样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真实,应当首先看作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其次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发自内心。就事实而言,书中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容或存在讹误。但是,它所涉及的基本事实,却是完全可信的。而具体细节上讹误,一来并非出自作者有意作伪,二来并不伤害基本事实的成立,三来以传记作品而论,此类小毛病本难于避免,故而值得谅解。实则,任何一位通读全书的人都不可否认,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完全是真实的。所以,所谓此书错误百出云云,并不符合事实。

以近年来俄罗斯披露的档案文件来印证,就足以看出此书所写溥仪在苏联的经历,是完全真实的。例如1945年溥仪等人被苏军俘获的情形,溥仪在苏期间所受到的相当优越的人道待遇,以及溥仪如何依旧在下属面前做“皇帝”、如何试图留在苏联、如何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等等,书中所写和档案所录,都是吻合的。甚至溥仪说他在苏联曾经学习《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将此话与他当年写给苏联领导人的信相对照,发现信中提到的正是这两本书。

应该说,此书所运用的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不但无损于该书的真实性,而且使其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这种写法非但不缺乏深刻性,而且能够使人在形象中感受深刻。

溥仪本人说过,对于历代最末一个皇帝的命运,从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商纣自焚于鹿台,戎弑幽王于骊山之下起,一直数到朱由检煤山上吊,他都格外熟悉。而他的命运,应该说只是从真心接受共产党的改造那一天起,才真正得到大解脱,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幸福。此前,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封建皇权观念的奴隶而已。经历了满清家国、北洋军国、国民党的党国和民国以及他自己做傀儡皇帝的伪国,几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政权形式,只有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他才真正认识到,他原先拼命要夺回的那个皇帝宝座,不过是一只垃圾箱。这样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对人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的。

有时人们可能会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应当说,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20xx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

也许,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

国学。

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这本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具有“解构”的功效。他解构了封建帝王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

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xx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xx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20xx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20xx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20xx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工作思路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五

本文开头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小家庭。女主人公子君是个全职的家庭主妇,丈夫史涓生是名抢手的西医,儿子平儿和女儿安儿都是学生。日子一天天地过着,就这样看似平静祥和的家庭却即将发生一场巨变。

一天涓生回到家说要和子君离婚,原因是子君根本就不了解自己,所以他已经爱上别的女人了,并且要与她结婚。子君做梦也没有想到,和自己相处了十二年且性格一向温和的涓生会对自己说出这样的话。她也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丈夫会出轨,而出轨这件事别人甚至自己的女儿都知道了她却全然不知。开始虽然子君内心几乎快要崩溃却任对涓生抱有幻想,她相信涓生只是在生自己的气,怪自己不够了解他。但当涓生把离婚协议书递给子君时,她彻底醒悟了,她知道眼前的这个男人已经铁了心不要自己了,即使内心千万个不愿也无可奈何。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打击:母亲与妹妹的冷嘲热讽、不管不顾;女儿出国念书;儿子由涓生父母亲照料;自己被赶出史家…更是让子君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就那么一会儿工夫子君的人生彻底洗牌。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子君离开涓生会无法生存的时候,子君让大家失望了。靠着涓生每月给的生活费、房子和好友唐晶的帮助,子君找到了一份文秘的工作,虽然月薪只有600元并且工作劳累繁琐,但子君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知道自己虽然有张大学文凭,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再加上不工作只有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所以她别无选择。渐渐,大家发现了子君的女性美,她为人善良,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还吸引了公司的一名外国经理可林钟斯的注意,并且最后可林钟斯还向子君求婚了,但是由于子君的排外情节所以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文秘的工作也让子君明白了许多事,以前靠涓生养着无忧无虑还过着奢侈的生活,而现在即使站在名牌店门口也只能望而却步,才知道以前的日子是那般安逸幸福。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后,一位叫张先生的人看中了子君的绘画才能并邀请她与自己合伙经营一家彩绘店。犹豫再三子君答应了,与其在现在的公司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还不如去闯荡下,子君是这样想的。事实也证明子君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有了子君张先生的店子生意慢慢火了,而子君的日子也渐渐好转。

一次长假,子君决定去拉斯维加斯看女儿安儿。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在拉斯维加斯,子君邂逅了安儿男友的舅舅霍君,两人从此坠入爱河,并在亲人朋友的祝福下修成正果。这就是子君的上半生,相信在霍君的陪伴下,子君的下半生也会像众多夫妻那样会美满幸福。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六

我今生最喜欢两位女作家,一个张爱玲,另一个当数亦舒了。

我喜欢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澈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藏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绝对的冰雪聪明,绝对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却独独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掩藏着,对爱情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无奈犹豫渴求怀疑冲动理智。她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读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没有什么感情之事是严重到要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今日看到一篇关于她的小说《我的前半生》的感想,很是欣赏,恰巧我前几天才读过,于是在这里摘抄下来。

《我的前半生》的简介是“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子君尤如大梦初醒。在以后的生活中,子君自食其力,不断战胜软弱与自卑,并发誓不再结婚。就在她开始适应离异后的生活并有所成就时,一位成熟的男子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许是受鲁迅《伤逝》的影响,丈夫和妻子取名为涓生和子君。周末又重温此篇,看罢想起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是谁说好花不常开我要把心藏起来藏好我的思念交给你的未来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是谁说好景不常在我要把梦留下来留到海角天涯都是你的色彩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曾几何时星辰特别灿烂。

紧握的手永远不会更改。

有你陪我走出黑暗。

带我飞进一片蔚蓝。

不再问潮去潮又来。

倦尽多少情和爱。

守住我的誓言。

换走你的悲哀。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前半生再是无奈,但我仍有期待,我想我的后半生会更好。你呢?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七

看过亦舒很多本小说,但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播出后,才发现走马观花的看书真是不应该,编剧的妙笔,男主角贺涵、女主角罗子君、女二号袁泉,还有“朱七七”、“薇薇安”,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硬是把沉闷的原著改编成全民热衷的电视剧。再来看一遍原著吧。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乐于当家庭主妇。悠闲的过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个西医,整日她她的孩子打转,她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她的家庭,这使得她的生命的重心几乎瓜分殆尽,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亲情,哪怕爱情的感受力。比如,称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亲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

好在有了转变,虽然这转变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离婚,且他的婚外情持续已有一段时间,这是本部作品中一个极可悲之处: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儿)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对她的不忠,只有她一个人被保护得好好的,龟缩在家庭主妇的这个壳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别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群的也在其中。可是离婚了,她不得不工作,变得市侩,麻木,过着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小职员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实说,我苍老得多,我学会家小,笑得那么逼真,简直连我自己也分不出真伪,假得完全发自内心,涓生,你想想,多么可怕。《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这个意思?”子君离婚后不得不自立自强,生活的重心又回来了,她不再是依附于谁而生存的,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涓生最后要求复合,她凭着自己的傲气,拒绝了。她终于找回了丢失了多年的自我。“一年多来我见识于人,真的要有自我,不能只想着靠某人而求得过好生活。要想过有档次的生活,一定要自己奋斗,这样的果实,尝起来才是心安理得的。人,要脚踏实地才行。其实,子君对自己半生的评价:“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这何尝不是在说我?她能振作,我也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万丈高楼平地起,现在要好好学习,不浪费学费,这才是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了。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看别人离离合合,习以为常,但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会帮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会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做小职员有小职员的安全感,就算上头震得塌下来,咱们总有法子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在那里缩着躲一会儿,风暴过后再出来觅食”、“跳探戈需要两个人,不见得全是史涓生的不是”、“无论什么人,在环境困难的时候,都会想到死。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不应长久持续,死是很浪漫的,故此有点吸引力,然而我是一个很踏实的人,我只想如何改良环境”、“血浓于水,亲情不需学习锻炼,一切发自内心”。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比原著好看,是因为片中的人物都是观众所喜爱的,而且剧情也符合大众心理,婚姻不是儿戏,不能用“换人”的思维去解决婚姻中的难题,而是双方都要自立自强,懂得爱人,自爱,经营爱,不是面对婚姻里的“一地鸡毛”手足无措。而“换人”的婚姻是不被人祝福的。不管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都是一样的。愿天下未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已婚的有情人更要互相珍惜相伴的另一半,男人像胡适,女人像杨绛,都懂得宽容爱一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八

背景:看过顾老师发给我的亦舒经典的77句话后,我有非常强的认同感,由是上网查谁是亦舒,然后看到她的一部作品:《我的前半生》,边看边哭,4小时读完,大脑一片混乱,8小时后,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我的前半生》大致的脉络与情节是:子君结婚的第十三年,被他职业为西医的.老公抛弃,是年她33岁,之后在朋友唐晶的支持下租房,找工作;在师傅张允信的促使下开始过一种独立且有点艺术性的生活;在陈达总、可林钟斯的陪伴下明白了谁是自己生命中的过客,谁是生活中的聊天人;在她女儿安安的缘引下找到了自己想嫁的第二个男人,那年她36岁……,其间所经历的凄风冷雨式的心路历程,在她的文字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我强烈感受到了一个生命从依赖到独立的挣扎:在她的生命中,先是老公涓生抛弃了他,接着是女儿安安去澳洲上学,再接着是青梅竹马的好友唐晶嫁人,包括让她过了不少衣食无忧日子的儿子平儿渐渐适应了没有她的生活……,一次次,她终于从生不如死的陷阱中,逃生了:生命是孤独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终身的陪伴者与担当人,其他所有的人都只是过客而已。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从主人翁的生命历程中体会到:命运是有轮回的,与其兴师动众地抗挣,不如先接纳顺从,然后再顺势而为,因为她认定,被抛弃一定也有她自己的不是,连自己的女儿都瞧不起自己了。天下还真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故的恨,所以从现实的爱与恨中找出自己的活路是最重要的,或者再宿命一点:老天早就将一切命中该发生的事安排好了,是福是祸,都躲不过,当然其中也一定有值得反思与学习的地方,同时当有这种“接纳命运安排”的观念的时候,无论是谁,生命中无论有何种的悲剧,往前走,一定有路。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从她的字里行间既能感受到芸芸众生为了生活而拼搏的百态:站在一个平凡人的角度,她的父母势利没错,她的老公另寻新欢、她的哥嫂见好就收没错,三番刁难她的工作主管没错,身边几个纠缠她的男人也没有错,因为现实永远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它是构成我们生命轨迹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平凡人,能活出她那样,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再有智慧一点,当然是首先学会自爱,然后用自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自爱,即首先让自己生存,其次调节自己,让自己不断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再其次让自己能与周围的人物景保持积极开放的交流与沟通。

我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让我懂得:平常人如果不懂心理学与哲学,只要能坚持积极、主动、正面的人生态度,无论生命中有多少或多大的变故,车到山前是一定有路的;无论对父母、对生命有没有感恩的态度,只要是坚信靠自己,也一样能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无论日子有多孤独、多悲凉,只要将抱怨的心转回到如何走好下一步上来,上天的美意她就一定能收到。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九

当然不是我的前半生,是人家末代皇帝的。套用王蒙老先生的一句话,半生,多事。

这是一本书的书名,知道这本书是是好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看见这本书在市面上有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买到了这本号称是大陆唯一的正式授权版本。那叫一个贵的,看上去不怎么厚的卖了50块。我只能自我安慰着,话说这里面大部分的成本不是作者的书写,而是历史的积淀。买回来的时候就随便的翻了几页,现在有空都看了一下。

放在桌上的书,黑色的封面,那是末代的皇帝和末代的妃子。一个消瘦的年轻人,戴着厚厚的眼镜,怎么都看不出来曾经也算是统领天下的帝王,在历代的帝王里,我似乎想不出来哪个是戴着眼镜的,虽然看上去很有学识,但怎么的都缺少了君临天下的气魄。戴眼镜的人,在我看来,心底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丝的柔弱,而柔弱,恰恰是领导人最不需要的美德。

书自然就是显摆着末代皇帝的家世经历,光荣与屈辱。不想谈这本书的内容,最讨厌写的就是读后感。

小时候看书的时候就能倒背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对清朝我也有史无前例的好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太喜欢汉唐盛世,谦和大宋和金戈铁马的铁木真忽必烈。就对这个朝代,感觉不错。虽然它曾经闭关锁国,丧权辱国带给古老中国沉重的伤与痛。但这毕竟是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相对较短的时间差距或许增加了我对它的判断力,相对空间的某些能遗留至今的痕迹能够加深我对它的感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北京的原因。康乾盛世自然远不能和汉唐盛世相比,同光的中兴或许也只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溥仪,就是这个王朝最后的终结。

我有一本书叫做《历代皇帝之陵》,生时享受万丈荣光,死后还霸占一大片的土地做地下统治者,这就是皇帝的待遇。清帝们的陵墓是分东陵西陵的,传说也很多,像陵墓里的皇帝都是隔代的,比如康熙和乾隆是一个陵群的,起因仅仅是因为虎视鹰啼的雍正不敢和他龙骧虎步的老父亲葬在一起,说是怕地下不宁,就不一一细数。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或许不是历史的先例。所拥有的国土从泱泱九州骤减至小小一隅,或许早已有先辈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但退位后仍在宫中无忧无虑的长大,丝毫不知外面世界的艰辛,长大后又被夷狄掳去,去当伪皇帝,又被打败投入监狱,最后再经历改造,这么曲折的经历。我想,是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吧。这个丧钟响起时候的最后一位封建统治者,我所能说的就是,兄弟,你生的不是时候。

记得多年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川岛芳子》,印象最深的不是阿姐梅艳芳,不是小阿飞刘德华,而是那个戴着眼镜,却从镜片后面投来不知是无怨无悔还是无奈眼神的溥仪,已经当上伪满州国皇帝的溥仪,不管日本人之情还是溥仪所愿。我相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溥仪想想曾经的神州大地,八旗之天下,今日却尽遭日本人和北洋军阀的侵蚀,心中的那般滋味,或许比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更甚吧,嘴角流露的苦涩,应该比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更像刀子般刺向心肠吧。

史学家们总喜欢把历史和一些命运啊宿命啊连在一起。说什么满清是摄政王始,必定摄政王终,其实要让载沣去接多尔衮的班,似乎难为他了。又说什么在溥仪的登基大典上,载沣为了让哭闹的溥仪安静下来,就在一边说“快完了,快完了”,导致最后清王朝的完蛋,封建王朝的覆灭。其实,一句快完了根本改变不了局面,重重历史政治注定的结局。可溥仪,却注定因此被人铭记。

买书的时候还附赠了一本溥仪的十年日记,写于人生的最后十年。第一遍翻的时候,已经“长期”困于经济学的我就在那边算,那么大号的字体,而每天的日记只有寥寥数笔,这本书基本上它是卖赚了,我绝对是买亏了。看到第二遍的时候,我似乎能穿越这个一个个的字,读到他的哀伤,感动,难忘。

等我今天拿起看第三遍的时候,我似乎真实的读到了,末代的皇帝,也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如果没有皇帝的尊号,他本来就该平淡无奇的终老此生,可他爱新觉罗的姓氏。那顶皇冠,戴的还真不是那么的简单,那张龙椅,如果无法做的四平八稳,那就注定摔得四脚朝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

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也已经来不及,即使你肯沦为劣马,不一定有回头草等着你。

一直没有看过亦舒写的东西,因为从来都是听说她的书多以爱情为主。今晚上窝在沙发里,把她的《我的前半生》看完了,另有感受。媒体习惯把她写的东西叫言情小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觉得她是很有思想的人。因为这样,所以决定靠自己的感觉来走,看了再说。我是一个易于受影响的人,这提醒我,任何事都要自己去体会,不要人云亦云。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这本书的女主人公是子君,很早便嫁给涓生为妻,成为职业家庭主妇。十三年来一直在丈夫建造的城堡里安逸地生活。突然有一天,丈夫对她说,外面有人,要与她离婚。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亦舒详细地写这位近乎黄脸婆的主妇如何从依赖丈夫转为自信自立的女性。而抛弃子君的涓生最后又是如何悔不当初。子君最终找到命中的那个人,为她的前半生划上一个句点。虽然子君又为人妇,但此时的她已经与原来的那个毫无自信、不谙世事的她完全不一样了。

曾经的她乐于当家庭主妇,悠闲的过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个西医,整日与她的孩子打转,她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她的家庭,这使得她生命的重心几乎瓜分殆尽,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亲情,哪怕爱情的感受力。比如,称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亲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好在有了转变,虽然这转变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离婚,而且他的婚外情持续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是这本书中一个极可悲之处: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儿)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对她的不忠,只有她一个人被保护得好好的,龟缩在家庭主妇的这个壳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别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群的也在其中。可是离婚了,她不得不工作,变得市侩,麻木,过着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小职员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实说,我苍老得多,我学会假笑,笑得那么逼真,简直连我自己也分不出真伪,假得完全发自内心,涓生,你想想,多么可怕。《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这个意思?”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也写过叫涓生与子君的一对小夫妻,子君与涓生分手后,憔悴落落而死。亦舒当然是不忿这个结局,才写了《我的前半生》。她让子君离婚后开始自信,而且美。并且给她安排了一个happyending:嫁给才貌双全建筑师翟有道。――这一段让我想起嫁了范柳原的白流苏:“你们以为我这一辈子完了吗?还早着呢”――不管怎么样,子君重新回到原点,可以当作一切没有发生过。

读完这本书,不可能说看透爱情看透婚姻,但至少在其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越发的了解到女性唯有独立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与爱戴,因为贪欲享受早晚会被男人厌烦。

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着健康,也是好的。

送给每一个女孩。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一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着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二

前不久,看了1987年中外合资出品的电影作品——《末代皇帝》后,犹觉意犹未尽,经朋友介绍,又去图书馆借来了图书《我的前半生》,花了3天功夫,终于陆陆续续地把它看完了。

选择阅读《我的前半生》大半也是源于作者的缘故吧,作者是见证了一个时代天翻地覆变化的大清末代皇帝、公民——爱新觉罗·溥仪。

这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且带有忏悔性质的作品。溥仪从他的家世写起,到他童年登基与退位,伪满14年的统治,到后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

总的感受:似乎自身也已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那个魑魅魍魉的时代。

写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写到慈禧的喜怒无常时,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写到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时,有这样一些记载不仅让人颇为震撼: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我"(溥仪)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

溥仪3岁被迫登基,到后来的退位,成为日军的傀儡建立伪满洲国,最终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新公民,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溥仪出生在一个封建王宫贵族之家,其命运从被迫登基之后就已经无法自己掌控了,正如他后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时所说的那样,他甚至痛恨封建制度,使他想成为一个单纯的小孩而不得,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从小在封建帝制毒液下浸泡的溥仪,拥有了那种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之后,待到大清帝国彻底灭亡之时,骨子里那种为我独尊的思想必然导致其的不甘与复辟情绪,但当时已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怕死的心里,就勾结日伪政权建立的伪满洲国,企图复辟;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道路,是大势所趋,任何与其相抗衡的敌对势力必将自取灭亡,溥仪也必将从皇帝的遗梦中醒来接受社会主义的改造。

《我的前半生》可以说相当详细的记录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溥仪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封建皇帝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心路历程。看完此书心情也是颇为复杂的,其中不免对其的一波三折的人生感到同情,对其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同情,同时也对其最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公民的欣慰。我想中国的帝王中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那样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没有一位皇帝能够像溥仪一样有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三

相较于火得要命的溥仪那本《我的前半生》此书可简单用孟子一席良言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非是一个长得美丽的全职太太被一品相不佳拖家带口的小三打败,而离婚后愈活愈年轻成就一美满婚姻的故事。整日无任何有意义的事可做,简直安逸得过分,每日为生计奔波却能活出自我。不过简单几字“活得开心就出彩”却难以做到。值得开心的是,子君最后很开心。

一本书最有价值的不在于书得本身,而在于读者自己本事的领悟和应用。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孙少平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在学校中不仅学习成绩好,运动也很好。看到他每天在学校角落里偷偷吃干硬的窝头,为了节省钱,从来不去食堂买菜吃时,感到很凄凉。虽然经过了许多努力仍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少安并没有放弃自己。在帮助哥哥把窑厂搞起来之后,就外出寻找工作,做了工地上的工人,很巧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同学田晓霞。田晓霞是县委副主任的女儿,现在时一名记者。在小霞的帮助下,孙少平阅读了大量的名著,继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即使是一名微不足道的煤矿工人,也从来没有怨恨过。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少平与小霞成为了一对男女朋友,但是好景不长,小霞在一次洪水采访时,不幸遇难死了,少平很痛苦,再一次煤矿事故中受了重伤。但是少平并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好好地或者继续奋斗。

将将离婚之时,子君一脸愤然,一肚苦水,一脸愁绪。亲人的势利数落不必放心上,离婚是自己的事。却也忍不住朝好友唐晶吐苦水,唐晶却打断她,“每日只准诉苦十分钟。”她笑,“你不能沉湎在痛苦的海洋中,当做一种享受,朋友的耳朵耐力有限,请原谅。”这番道理当牢记心上。“不要为泼洒的牛奶而哭。”

在英子纯洁而无知的童年里,她和蹲在草丛中的“小偷”成了好友,那时英子分不出好人和坏人,直到小偷被抓。这个小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才走上了不法之路。

“关于离婚这件事,一般人不外只有两个看法,一个是即时离异,不必犹豫,另一个是决不能离,拖一生一世。”

离婚的阴霾过去许久后,子君做了个萌,梦见自己,细细的过了时的瓜子脸,大眼睛,微凸的鼻子,略肿的嘴巴,脸色憔悴。她看清楚了自己,像卫斯理一般,看到了自己,并没有痊愈。看得见自己,是种幸福。知晓自己的状态才好继续前行。谁都无法真正放下过去,能做的只有不理,不强迫,也不能想念。这样,它便就不缠着你了。如同事情,想通了固然是好,想不通,不去想便也是一种通了。

离婚后,子君生活不坏,可传统上说,女人嫁不到好老公,居然还自认为过得不坏,那就是有毛病,独身女人有什么资格言快乐?装得再自然亦不外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传统真恨死人。看到这,正巧在听一首名叫《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歌,人到底是群居动物,离不了伴。人都一定要有寄托,于女人是依靠,于男人是牵挂。人们一直说:女人在恋爱中到底不一样。但书中解释道:这完全与恋爱无关。子君之所以容光焕发,有一种胜利的'快乐感觉所引起:仍有人欣赏我,我不寂寞,我有了寄托。”

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即使林则徐主持战局,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抛开一些客观因素,战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在这种不知彼的情况下自然是一败涂地,其实英军在各地进攻形式也比较单一,经常是利用己方炮火射程远,由军舰在清军炮台射程之外轰击,然后陆军避开炮台的正面攻击,绕到炮台的侧后方登陆(清军大炮均无法转向),占领至高点居高临下开炮。而清军却从未采取相应措施,仍然在原有的模式下组织防御,并且盲目自信,等敌军轻易攻破防线又仓皇逃窜,厦门、镇海、乍浦等地的战斗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失败。

此书所言道理倒直白地都写了出来,什么“朋友之交要淡如水才长久”什么“自嘲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又如“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时也已经来不及,即时你肯沦为劣马,不一定有回头草在等着你”又如“活一把年纪,什么叫爱,什么叫恨?”充其量不过一句“有好感”罢了。前两句乍一看与常理思维不同,细细一想又觉得有道理,后两句是大家都明白的视力,写出来却仍能直捅心底。我一直认为亦舒的笔是有魔力的,要细说的话也就应该在此吧。

“每个人都应该结两次婚。一次在年轻的时候,另一次在中年。少年时不结一次,中年那次就不会学乖,天下没有不努力而美满的婚姻,所以要争取经验。”所以子君的再嫁成为必然。亦舒本人也结过两次婚,她应当过得十分幸福吧!如黄小琥《伴》中所唱“没说爱,却早已认定一辈子的伴。”这种平淡而恒远的幸福只有两个成熟的人才会拥有罢!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四

这本书挺好看的,第一次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三天我就看完了。

本来我是规定自己每天阅读一个小时,在看这本书期间,我忍不住的就会多看半个小时。而且在第二天看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期待。

整个故事很简单,所以看起来很轻松,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就主要的几个人物就凑成了一个故事脉络。

子君和涓生是两夫妻,他们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涓生是个西医,也算有钱有地位,自从结婚后,子君就变成了家庭主妇,带孩子,逛逛街,打打麻将。生活过的逍遥自在。

忽然有一天,涓生说要跟她离婚。子君一听这个消息就懵逼了。她奔溃,沮丧。连她最好的闺蜜和女儿都说是她自己活该。

因为子君从来都没关心过涓生,没把涓生放在心上。但她心里其实是爱涓生的,可能只是被涓生宠坏了,家里有保姆,不用干活,接送孩子又有司机,她能做的就是逛吃玩玩玩。涓生跟她说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涓生对她说,给你五十万,你走吧。

五十万能买什么,买套房子也只够首付,对于毫无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她来说,要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是一种难题。

虽然一开始她很沮丧,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走向独立,最终让别人刮目相看,最后连她的老公都变得后悔跟她离婚。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女生看,她会告诉你,女人不能单单靠男人,即使结婚后,也要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只要经济独立了,才不会被生活牵着鼻子走。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感悟。就是写书,并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多么宏伟的场面,简单故事也可以写的很好看。

特别是在看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时候,故事更是简单,虽然我没怎么看懂。

但这两本书给了我一个希望。

原本我以为,写书肯定要有精彩的人物或精彩的事情才能写出一本好书,不然太过平凡的事情谁会看啊。所以我总是在想,我要哪里去找那么多精彩的事情啊,我得走遍多少地方,遇到多少人啊。总觉得不现实,想多了就会气馁。

但看完这本后,我才知道,简单事情也可以同样精彩,身边的小事情,只要稍微发挥一些想象,也可以写出一本精彩的书。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五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生》,以前对溥仪这个人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皇帝。我总会觉得悲凉,甚至会对他有些同情,王朝的覆灭也摧毁了他的“安逸”,让他变成了一个连回家都要买票的人。

溥仪在还不懂事时已经被推上了皇位,他身边围绕着太后、太妃、老师以及作为摄政王的父亲。太妃们对他进行形式上的关心,父亲则遇事不能立断,母亲对他的感情更是疏离,最后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每个人都对他表达着尊敬却又疏离的“爱意”,使他做了一个不知温情不懂疾苦的皇帝。唯一对他流露出温情奶妈,却在一生中经历坎坷,存在希冀地期盼着生活,忍受着苛刻的条件伺候着大清朝的皇帝,在最后被遣散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女儿早已不在人世,这是醇亲王府为了让她好好照顾溥仪而压下的消息。

有种悲凉之感,《觉醒年代》里陈独秀问留洋回来的博士胡适,中国该走怎样的路,胡适说不知道。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国该走怎样一条路,该走到哪去。究竟是复辟还是共和,他们磕磕碰碰地摸索着,寻找着适合中国的道路,寻找着拯救中国的一剂良方。无比感谢我们的前辈,在那般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黑暗里摸索着,双脚占满了泥泞,只为解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家。

再觉得离谱的一个点,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朝步步的衰败,却还是会为清朝的赏赐、谥号、官职……而疯狂。连进步青年胡适都不能免俗,会为见到皇帝而荣幸。在《觉醒年代》中我就不理解胡适,他究竟是和陈独秀一起的革命派还是如清朝遗老一般的保皇派,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不足,阅读书籍不多,对人物了解不够,才会有这些不成熟的见解。但是书读到这里 我想起《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中国之所以这么糟糕,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不能说谁有错,每位先贤都曾为中国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可能是立场不同。更有甚者为了谥号跳河求个“贞端”,满目荒唐。

一些凌乱的语言和不成熟的见解。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汇总16篇)篇十六

《我的前半生》是爱新觉罗·溥仪看管所中所完成的“反省式”自传。阅读这本书之前,先看了由本书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影片展现了溥仪的一生,年轻时想要统治整个中国旧社会但却被紫禁城禁锢,到老时,也才真正开始适应这个社会。这究竟是欣慰还是悲哀?带这个疑问,我翻开了由溥仪亲自写下的历史。

溥仪先生自己在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但宫禁也却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的正常生活,看起来是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实际给他造成了从心理到身体实实在在的消极影响。

还好,来自牛津大学的庄士敦先生简直是溥仪生命中的一道光。先生是个博学的人,教给溥仪许多道理和事实,同他也像朋友一般,与先生相处的日子给溥仪增添了许多美好的难以抹去的回忆,也是一生中难得的快乐。

经历了跌宕的一生,他做出了令后人产生看法的事情,当时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紧张,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让溥仪的内心开始有小小的欲望,他说:“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的宝座的明黄色的一切,复仇还有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了我的心头,不由的心如火烧。我的眼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来”。正是这仇恨的滋生,换来的历史悲剧的发生。最终。这位末代皇帝选择了日本人,将复辟的幻想压在了日本人的身上,他与生俱来的身份逼得他去冒险,去恢复大清帝国,然而他的一生也是命运的赌注,换来的也只是悲哀、彷徨、希望、失望,还有无奈和心酸。

溥仪的一生是凄苦的,跌宕的。出生时名门望族,童年时君临天下,少年时局势动荡,中年时胆战心惊,晚年终于得到原谅。然而他并没有抱怨和堕落,而是积极向上,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这也是他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和品质。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认读完整本书,不得不感叹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溥仪的坚强性格,不单只会像原来觉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而更多是对他的理解。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和自由。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一道光,谁能为我们打开心灵的那扇窗?朋友,请读书吧!不要沉迷于游戏,因为你不是王者,没有荣耀!

相关范文推荐

    个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加主动思考,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全局意识是指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全面

    用权心得体会总结(专业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

    撰写商业计划书的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特定经验或事件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教训。下面是一些作者们总结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和思考有所启发。

    出资买房协议书(汇总13篇)

    合同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纠纷的发生,通过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来增加交易的安全性。如果你对以下的合同协议范文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联系我们的法律顾问

    山东事故警示案例心得体会感悟(专业24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心得体会范文中的论点和观点可以为我们撰写自己的心得提供借鉴。近年来,空军事

    ab岗培训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总结。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第一段:引言(提出主题)。

    六一文艺活动策划方案(优秀19篇)

    策划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情况和需求。策划方案范文的收集和整理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策划工作的原理和方法。1、征文比赛:按照活动

    驾驶员承诺书不疲劳驾驶(实用19篇)

    范文范本是以某一个具体篇章为样本,可以作为其他类似篇章的写作参考。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

    冷库项目建议书(精选21篇)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建议,以期能够给予一些启示和帮助。针对公共交通拥堵的问题,我建议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和改善,提高公众出行的便利性和效率。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小班(优质12篇)

    小班教案还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