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一
此课选自湖北省华师大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六册第10课。是让学生熟练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制作演示文稿,为后面幻灯片切换、设置自动放映等学习内容提供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一定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会下载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他们经过前面2个课时的学习,会在powerpoint中给图片加入简单的动画效果,为本课的学习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并且学习兴趣浓厚。
教师根据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体验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以下梳理:
知识与技能:学会应用设计模板快速制作演示文稿;能给对图文对象加上动画效果;获得技能,探索学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和开展制作贺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精神。
确定教学重、难点为:给图文对象加上动画效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出色完成电子贺卡的制作任务。
为教学准备了:一张端午节和一张儿童节电子贺卡,一些节日图片和文字素材,提供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课中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为辅,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协作学习、体验交流的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情感,以制作一张生动有趣的电子贺卡为任务主线,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情感;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分组活动,集思广益;展示交流,评价欣赏;再创情景,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从易到难,螺旋上升,逐级发展。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第2个教学环节体现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落实在第2个和第3个教学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我的小档案”》。
是我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五册第5课中的内容,是powerpoint知识铺垫的延伸,是在学习了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学习这一课,对于帮助学生能够制作表格形式的幻灯片,掌握修改表格的方法有着重要的帮助。本课时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大,并受到学生的喜爱。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在课前我制作了一个学件,发送到每台学生机的桌面上,并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今天想告诉你们一些老师私密的东西,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想不想知道?
出示老师的个人档案,以聊天的语气,请学生算下老师的年龄,是否标准体重,询问同学们的爱好,最喜欢的明星,最爱吃的东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现在请同学打开“学件-我的小档案”选择第二张幻灯片切换到学件第2张幻灯片,根据所学知识结合word插入表格的方法找一找,尝试着插入一张2行7列的表格。
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这里我即复习了以往学过的知识,又引导了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
3、当部分同学已经完成插入表格时,请一个已经完成好的同学演示,并指出word和powerpoint中插入表格的小区别出示第五张幻灯片,再让没有完成插入表格的同学继续完成,由小组长汇报完成情况。
这个步骤比较简单,让学生教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差异较大的同学,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出示第六张幻灯片表格设计好之后,请同学们完成学件第三张幻灯片的任务,切换到学件第3张幻灯片在空白的单元格中单击鼠标,可以参照老师的档案在单元格中输入自己相应的文字,并对文字进行对齐、颜色等美化操作。这里也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5、接下来是本课的难点了,调整表格边框。
出示第七张幻灯片。
6、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找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完成学件中第四张幻灯片的任务。
切换到学件第4张幻灯片。
在对外侧框线进行调整这个难点出示第8张幻灯片,我采用了教师演示---选个别同学尝试操作并演示---所有同学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帮助完成并汇报本组完成情况。再配合学件的任务提示,来实现本课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完成第五张幻灯片的任务。
切换到学件第5张幻灯片。
7、除了改变外部边框,还有能改变其他边框,还可以设置好粗细颜色后,直接点击线条,就能改变单条边框的颜色了。
出示第9张幻灯片。
8、这个内容也相对较难,我也采用解决难点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完成第六张幻灯片的任务。
切换到学件第6张幻灯片。
9、所有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小档案。
出示第10张幻灯片。
再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在powerpoint中设计一张课程表,展示评价,比一比看谁设计的课程表最漂亮。
出示第11张幻灯片。
最后回顾本节课教学要求,归纳总结,并提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应用表格功能完成更多的实际应用。
出示第1张幻灯片。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的呈现,还是课题的引入,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学习中应用,配合课前我准备的学件,分步任务驱动学习,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感悟,是一定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
谢谢各位,我的说课完毕。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三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十一课《大海行船》,主要介绍了如何制作元件和让元件动起来。绘制元件也是此环节的一个重点。动画既要画图,又要设置运动效果,动画元件绘制的不理想,会影响整个动画的效果。实际上,这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动画的实质部分。
通过前面第九课和第十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制作小鱼的元件,如何在场景一的舞台上,制作小鱼的简单动画。学生会急切地想接触到真正动画,但这种心情也会使学生过于毛燥,忽略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无论是制作帆船元件,还是在场景一中制作动画,为了制作得又好又快,必须养成一个元件或图形占用一个图层的好习惯。在制作帆船图形中,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对奇思妙想只要没有知识错误就要给予鼓励。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件的三种属性;能利用矩形工具或椭圆工具画帆船并调整线段的弯曲度;用颜料工具为帆船上颜色;学会插入关键帧;和创建元件移动动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动手实践的东西较多,可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从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丰富想像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同时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以网络课件为依脱建构民主、探究、合作、快乐的课堂。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2、分析作品,理清思路。
3、尝试操作,体验成功。
4、解疑答问,完成新课。
5、评价过程,作品展示,课外延伸。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看电视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呀?
设计理念:通过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于想尝试操作。
2、分析图画,理清思路。
出示动画:
动画中已经有了大海、小鱼、海草……启发学生觉得是不是少了点什么,让同学想到要是有条船就好了。从而点出本课学习内容。
设计理念:通过动画,引出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一个帆船在海上行驶的简单动画。同时引导学生理清了制作动画的思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尝试操作,体验成功。
让学生通过前一节课制作鱼的元件相互对比,用矩形和其它工具画出帆船,并为帆船上颜色,改变帆船的顶点位置和直线的弧度。
设计理念: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学。
4、解疑答问,完成新课。
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再演示。
学生继续练习,此时要注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借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同能力。
教师要强调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需要的条件,对关键帧的概念和作用交待清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提出的问题来决定)。
设计理念:积极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同能力。
5、评价过程,作品展示,课内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自己构思一个动画。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解决思路要及时反馈,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设计理念: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内延伸这一环节,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设置动画效果》。下面我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设置动画效果》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第40课,教学对象为中高年级。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powerpoint,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能对制作好的幻灯片进行播放和浏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powerpoint一教学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同时《设置动画效果》这一课趣味性较强,学生也较感兴趣。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掌握powerpoint两种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能制作动画效果的幻灯片,了解插入声音等多媒体的动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的方法。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师生讨论----任务完成----自主实践----效果评价”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本节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的学习是有效学习最有力的保障。(这一点在我的这个网页课件中将着重体现)。
学生选择出喜欢的幻灯片(学生会选择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因为它比较新颖、生动、各吸引人。)。
在第二张幻灯片中我运用了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中的效果设置,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研究的问题。(揭题:板书“设置动画效果”)。
请大家帮我将第一张幻灯片也设置成的第二张幻灯片的效果吗?使它变得和第二张幻灯片一样吸引人。
这些动画和声音是怎么做的呢?(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我这里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过程中,把总任务细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任务一:布置探索学习任务,寻找有关“动画”命令。
师:要想设置动画效果,那首先要找到有关“动画”的命令,这些命令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这里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不将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如何尝试的方法告诉学生)。
任务二:学习使用“预设动画”命令。
找到命令后,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预设动画”这个命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
1、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将“盼盼的生日晚会”这几个字设置成“预设动画”中的“空投”效果。并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动画效果。
教师指出注意点:设置动画之前,必须先选定对象,然后才能设置动画效果。
2、学生操作练习,分别将“小兔”的图片和“蛋糕”和“生日快乐”设置成“飞入”、“溶解”、“照相机”等效果。
教师循回指导,不会的同学可以单击“操作演示”的视频演示再次学习,最后都能独立做出来。(注重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3、学生上台演示,表扬奖励。
任务三: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盼盼过生日,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大象康康拿着一串风铃走来了。既然你们现在会做动画了,那老师请你们做一件事,用“预设动画”命令把“大象康康拿着风铃”图片设置成“从右侧缓慢移入”效果,并且还带有“风铃声”,试试吧。(学生试做)。
发现问题(用“预设动画”不能完成),请做出来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出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学生操作(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也可以单击“操作演示”来自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在学生练习、学生思考中,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这时小猫乐乐“喵喵”地走来了,小羊奇奇也“咩咩”地走来了。
1.练习:利用“自定义动画”将小猫和小羊的图片和文字都设置动画效果,并伴有他们的叫声。
2.讨论:怎样改变动画播放的顺序,把第二张幻灯片的小猫文字先出来,图片后出来。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练习:把小羊的图片和文字的播放顺序也改变一下。
3、老师通过演示提示注意点:如果对象没有动画效果,就用不到“顺序和时间”命令,只有对象被设置了动画效果,“顺序和时间”才有用。
师小结:好,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设置效果的两个命令,一个是预设动画,还有一个是自定义动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创作一个作品吧。
(结合时事)在刚刚结束的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上中国队夺得了全部14枚金牌中的8枚,在奖牌榜上傲视群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高兴吗?(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我们中国体操运动员的图片和资料)那就用你们的作品表现出来吧,主题就是关于体操世锦赛方面的,要求有两张幻灯片,有动画和声音。
给学生留有创新的开放空间,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这个环节我希望能把学生课堂上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并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习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师利用广播教学,展示几幅学生作品。先请同学互评,并请制作比较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然后教师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纵观全课,本节课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中心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计划文字》。下面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美化计划文字》是省《信息技术》教材小学版第三册的第4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课内容是文档处理知识铺垫的延伸,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字符等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丰富的文字变化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文字修饰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在此过程中,还可结合美育进行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我设计了这一课时,进一步让学生掌握wps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并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文档处理知识的教学综合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的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自主实践或通过互相协作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从而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地学习,让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尝试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说、敢探索的优良品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情感,设计本教学流程。
(一)设计理念。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1.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科整合。更新观念,践行新课程,依据大教育观。本课我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知识内部的有机整合。
3.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wps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重难点,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提高技能。
4.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5.分层教学的实施。学生不仅有鲜明的个性,而且有差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分层教学,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6.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实践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修饰文字的字号、字体、字形、颜色以及字符间距离等其他格式的操作方法。
2.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在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使颜色搭配合理、字号大小搭配适当,编排美观,进而得到美的教育。
3.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继续培养学生“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文字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字号的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
2.文字颜色的设置方法。
难点。
字符间距的设置方法;通过字体对话框美化文字的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1.放大冲突,生成问题。
首先展示一个未经过文字修饰的排版不合理的文档,而后以变魔术的方式把这个文档变成文字修饰过的文档作品,让学生评判。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未经过文字修饰的文档作品由于缺乏变化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教学内容:你们想学会让文章变得漂亮起来的本领吗?那好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学习如何美化计划文字。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2.策略导航,自主建构。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点击工具,认识菜单。
我们要想把《课余计划》也变得那么漂亮,就得先认识格式工具栏的各种菜单,尤其是字号、字体、字形、颜色等工具栏的使用。教师一一介绍菜单的作用,介绍时边演示边介绍。
本环节我先让学生熟悉各种文字修饰的方法,积蓄经验,为培育学生的成功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重视双基的教学理念。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合作交流。
教师选定一个文件,根据文件的特征,让学生提出文字修饰方法,而后学生尝试自主操作。学生操作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修改修饰。
教师通过示范性的操作、教学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创新动机的形成奠定物化的基础。特别是为学生形成操作策略提供帮助。
第三层次:分步跟练,尝试使用。
推选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点,各自修改。
1.美化标题:选中标题文字,设置其字号为“一号”。字体为“华文彩云”还有颜色设置为“绿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进行文字修饰。
2.正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集体探究,提出修饰的最佳方案。教师组织学生操作。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整个课堂结构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同时,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我的设计侧重学习的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3.提升技能,合作探究。
选定一篇未修饰、编排的文章,让学生尝试解决。遇到问题,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根据电脑教学的实际情况,一般都是学生几人一组,合用一台电脑,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学会与人合作。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新问题。)。
4.梳理经验,达成自构。
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让学生互相说说是怎样给《课余计划》“化装”的。
5.课外延伸,整合学习。
选定自己的一篇作文,进行文字修饰,文章编排,然后打印,交给家长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六
活动前一周,组长通知参加这次活动,当时很开心,这也是我工作两年来第一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满心希望在这次活动中汲取经验,当然这次活动举办的很成功,我也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很多,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思考与体会。
第一节课听的是王月琦老师的《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王老师有效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芝麻开门”这样的情境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后面的实践部分学生始终“五子棋游戏”,“人机对话”中,学生始终都很投入,只是在与机器人小i的聊天环节中,部分同学已投入其中,不能自拔了,当王老师讲到后面的内容时,他们还不亦乐乎的与小i聊天,如何有效控制学生与小i聊天这个度,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节课听的是吴海燕老师的《文件的下载》,吴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很巧妙,以下载的一般过程为主线,将文件的下载贯穿其中,这种教学方式很值得学习,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分组不明确,导致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如果吴老师分组的时候明确一点,这节课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节课听的是刘苏梅老师的《规划网站》,刘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很好的,值得我们借鉴,能把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设计到这种程度,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在课堂实践的时候,学生注意力始终不在状态,有的学生却在忙于浏览其他网页,如果这节课在教室上,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这三节课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谢谢曹主任举办的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一节课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学习这三位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希望以后曹主任多多举行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七
电脑教学的每一节实践操作课学生都十分喜欢上。在五年级学生学会了使用powerpoint软件设置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等一些操作技能之后,我设计了一节让学生学习制作贺卡的综合实践课。
贺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表达完美祝福的方式,它能够传递祝福、表示问候与祝贺,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制作贺卡不仅仅能让学生综合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表达心意,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自信与愉悦。
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自主、实践、创新”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愉快、和谐、宽松、平等的氛围中经过尝试、观察、分析、探究和实践后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本事和创新本事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1、在powerpoint软件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设计贺卡,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本事,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审美观。
2、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介绍制作电子贺卡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本事。
3、经过分析和欣赏作品,使学生对多媒体制作软件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热情。
4、经过动手设计和制作贺卡,发挥学生的设计才能和创意,并学会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点:贺卡中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贺卡中各对象的色彩搭配和版面布局。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谈话、欣赏、分析)。
二、任务驱动,实践探究(提问、尝试、归纳)。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动脑设计,动手操作)。
四、展示交流,评价作品(展评、介绍、共享)。
五、总结延伸,拓展提高(总结、巩固、延伸)。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新课一开始,我先和学生一齐开心地交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来临时,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祝福,引出课题。之后我又和学生一齐欣赏和分析了四张节日贺卡(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的主色调,资料及给人的感觉。
春节贺卡主色调为红色,再配上黄色的艺术字,色彩搭配很和谐,给人以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贺卡以蓝色为主色,配以黄色的图片、艺术字,整个页面给人以爽朗、详和、秋高气爽的感觉。
国庆节贺卡主色也是红色,以代表性建筑物广场前鲜花簇拥,营造出一片欢腾、热烈的节日庆祝氛围。
教师节贺卡上一束温馨的康乃馨,一杯浓浓的咖啡,配以清新淡雅的背景,表达对教师的问候与祝福。
欣赏教师精美的贺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自我动手制作贺卡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我设计了欣赏精品贺卡这一教学环节。
欣赏完这些精美的贺卡,我又出示了一张教师节贺卡,让学生仔细观察贺卡中都有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资料?想想它是怎样设计的?让学生分析一张贺卡要包括的各个操作要素:图片、艺术字、背景、文本框。明白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分析这张贺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制作一张贺卡并不难,都是一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资料,更加跃跃欲试,想很快就动手制作。
这时我又设计问题:如果让你制作,你会分几步?先制作什么?让学生在头脑中规划制作贺卡的整体布局。学生回答后,我加以补充,并出示课件:制作贺卡的四步操作法。
2、任务驱动,实践探究。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完成各个小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贺卡的过程:页面设置-背景设置-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保存,在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过程中,我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操作方法,并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探究,解决,尝试,掌握各个操作小任务。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操作方法之后,为他们后面独立完成贺卡制作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我将学生分成四组为学生供给丰富多彩的制作素材分别制作春节贺卡、中秋节贺卡、国庆节贺卡和教师节贺卡。动手之前,我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制作一张漂亮贺卡应当注意的事项:课件出示制作要求,同时要求在各小组中开展竞赛,看哪组的作品最精致、最有创意。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各小组同学在一齐互帮互学,营造了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伴随着课件出示制作要求的悠扬的轻音乐飘逸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优美的音乐声给课堂创设了更加简便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完美的祝愿运用贺卡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图片东挑西选,心猿意马而浪费时间,结果许久仍想不出满意的贺卡设计稿图。对此,我把贺卡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介绍给学生,让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而在讲述方法步骤时仍可结合展示的贺卡引用加以示范。在实际设计中鼓励学生打破陈规,树立独创意识,精心设计制作出具有独创风格的,新颖的贺卡。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会及时地走到他们身边,耐心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验成功后的欢乐!
4、展示交流,评价作品。
一张张作品制作完成了,尽管有些作品并不是十分的完美,但都是学生用心创作的作品,是学生思想的结晶,这时我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讲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展示的时候,我和学生一齐从作品的色彩、版面、创意、审美几方面评价作品,使学生明白一张精美贺卡的标准,并评出的一组为设计组。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都期望把自我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5、总结延伸,拓展提高。
在鼓励和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优秀作品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张带音效和动画效果的贺卡,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资料,激发学生将今日的学习热情持续到下节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总体上进行得比较顺利,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课前的引入,还是中间的学生制作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十分高,并且课快结束时,每个同学都设计出了十分精美的贺卡作品,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个的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八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真情告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为大家说课。
《真情告白》是新纲要云南省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三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11课的内容,其课文是通过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的标注文字,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刻感情。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完大部分word的相关知识,本节课在学生能正确地输入文字,并能对字体、字形、字号进行修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潜在的个性,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引导他们思索、质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l、学会在word中插入标注框,设置标注框格式。
2、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学会在word中插入标注框和掌握填充效果的设置。
本课在教法设计上注重四个方面:一、营造气氛,让学生树立兴趣;二、挑战自我,让学生激发动力;三、自己动手,让学生参与实践;四、互帮互学,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
我首先利用学生都喜欢在课余时间读漫画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组他们感兴趣的四格漫画播放给大家欣赏。随着一声高过一声的欢笑,我知道已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我让学生观察漫画上人物的交流方式,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有那么有趣的用处,知识联系生活,立刻提起了学生学习的想法。
:紧接着,我让情绪高涨的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知识点,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教材上有完整的操作步骤的讲解,在此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并把自学成果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学到的知识,使本来枯燥的知识点的讲述变得自然、生动。避免了老师说、学生听的老套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动于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教材,进行标注框的插入,位置、大小的调整,文字的修饰,标注框填充效果的设置,能让学生说的,鼓励学生大胆说;能让学生做的,鼓励学生放手做;让学生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计算机操作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结果,就像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解题方法多种多样,但结果可谓“殊途同归”。根据我以往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做了适度的调整,我注重分层次教学:教学任务设置由浅到深,初级任务先让学生制作一句话的配注,中级任务再制作一个对话的配注,最后高级任务制作一个故事的配注,让学生每一步都学得踏实。让学生从兴趣入手,热情高涨地制作自己的作品。
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超出了我的意料,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正确、完整地给图片中的人物配话,特别突出的几个同学不仅超额完成任务,制作了四格漫画的语言配注,还充当了老师的小帮手,在帮助同学的同时,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了知识理解和动手操作的结合。教师在巡视中能针对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地进行了辅导,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课堂的最后,我采用统计的方法汇总成果,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初级任务,有一半的学生完成了中级任务,还有四五名学生较好地完成了高级任务,再从各个任务中适当地挑出几个作品进行全班展示。教学成果一目了然,既照顾了全体,又突出了优秀,使所有学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参与者。以“生活为基础,体验为主线”,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各种活动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完成本课的意义建构,很好地体现了德育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动为基础的基本理念。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助力,再难的知识,只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够迎刃而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时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多下功夫,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达到最佳得教学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九
我是7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贴图形》。
一、教材分析:《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编辑声音》。我将分三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三教学过程分析。
《编辑声音》是《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7课,是学习和使用录音机软件板块中的第二课。在本课中,分为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两部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使用录音机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讲解如何对声音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修饰,使我们的声音作品更加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活动设计的兴趣性,活动要求的层次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我指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使用“录音机”截取声音、混合声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学习,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声音文件进行编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编辑的声音文件,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学重点是对声音的简单编辑,难点是对声音的混合与审美。
信息技术纲要中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分层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课教学设计我采用“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协作提高、观摩欣赏”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先请学生欣赏一下老师事先录制的一段声音,其中很多不同种声音混在一起。(有雷声,风声,火车声,笑声……),然后我提出: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想不想也来动手制作一件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编辑声音。板书课题:编辑声音。这样,通过欣赏编辑过的声音,知道声音可以被编辑,从而自然导入本课,学生也能顺其自然的学习编辑声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与探究心。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以任务驱动式展开分层教学。
首先播放"江雪"声音文件。提出:你们觉得这个声音录制的怎么样。
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有杂音,声音太单调,加上背景音乐会更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纠正。并确定编辑声音的操作步骤。
然后抛出任务一,删除多余的杂音。
要删除杂音,首先要确定杂音的位置。让学生先一起来听听!(边听边记录杂音的时间)接着请一位学生说说杂音的位置在哪?是怎么知道的?提示学生注意看窗口左侧显示的时间,来记录杂音的位置。
接着教师演示:去除文件前多余杂音,使用"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命令。
然后让学生完成去除杂音的任务,提示小组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也可以阅读书上的操作步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巡视并作适当指导。完成后选择学生作品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点评,互相学习。
通过这样的设计首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接着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产生互动,形成设计团队,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促进成长,使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更牢固。同时本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录音机的功能,对以后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三)、协作提高。
完成了任务一,提示学生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
提出任务2:为"江雪"录音文件配上背景音乐,使录音效果更好。
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小组合作来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好,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操作结束后,上传作业。并让学生点评。
背景音乐和朗诵的诗词意境相符,比较好!
(1)把朗诵的声音中杂音去除。
(2)给朗诵配上背景音乐。
(3)把几段录音合成一段。
(学生实践操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质疑:几段音乐怎样合成呢(学生再探讨,交流,继续操作)。
教师提示:
(可观看资源库中自学操作视频)。
结论:可运用"编辑"菜单中的"插入文件"命令。
2、保存作品,提交作业。
3、教师播放作品,师生一起评价。
(设计理念:对练习进行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利用知识迁移来自学新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机会。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能够,能更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师:我们通过学习"文件混音",又认识和运用了"插入文件"命令,那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编辑(e)"菜单中的"粘贴混入(x)"与"与文件混音(m)","粘贴插入"与"插入文件"命令。它们的使用方法与效果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粘贴插入"与"粘贴混入"是灰色按钮(预设)。
(1)学生尝试两组命令的操作。
(2)分组交流操作心得。
(设计理念:对录音机功能学习的完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作用。同时,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四)、观摩欣赏。
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学生通过屏幕广播功能去欣赏学生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虚心地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可以使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多了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了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谢谢各位评委。
板书设计:
编辑声音。
前后。
当前位置。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十一
《奇异的绘画天地》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第二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初步掌握“绘画工具箱”中前7种绘画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色彩是小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它蕴涵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内容,如黄色象征宁静,绿色代表生命,蓝色象征高尚等,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功能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拓展“奇异的绘画”的丰富内涵--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画图知识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绘画工具箱”中前7种绘画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
难点:“奇异的绘画天地”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多姿多彩。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要求注意工具的用法。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工具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
第二层次: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自我个性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3、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1)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十二
宏观指与本节无关的内容,如个人素质,总体印象,对课程理念的把握。中观指本节的总体情况,大的方面,如重难点的把握,实施效果,总体设计,本节课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所用的手段等。微观指上课中具体的环节,步骤的点评,上下段的因果分析。
一、宏观:
对停电的突发事件,有充分准备,能妥善处理,效果较好。教学语言少数地方有不规范现象,如把任务1的要求做起来(应讲“请完成任务1”或“按要求完成任务1”);又如:把它完成掉等。语调非常平缓,语音力度较弱且几乎没有变化。对于哪些地方需要变化和需要怎样的语气和语速,力度方面能力弱,基本功能不佳。以坐式讲解为主,缺点略。应以站式为主。
二、中观:
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尽管使用很普通的流程和手段),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能有意识地利用课本。小组合作的体现不强。
三、微观:
讲如何改变修饰标题时,是提出一系列问题的开端,应使用强调的语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讲如何改变背景框内部的颜色时,因工具栏上有三个工具和颜色有关,不管前几节课是否讲到,应让学生联系并辨别三个按钮的区别,如前面几讲过多次,这里可以是以复习为目的的提问,学生可能多数能回答,如前面讲得不多,则提醒学生注意,这个问题提到几次了,如没讲过,则要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按键,并尝试功能,要求回答它们的不点。
讲图片环绕一段时,先是提问,后是教师边讲边做,后来全是教师在做,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是明显缺乏设计,也是基本功能不扎实,但相当多数教师存在这种情况,要通过积累经验来克服。教师对提问,由于记忆或掌握不好原因,学生答不出的有两处:
一是句柄,
二是用ctrl键选择进行复制。
可能前面一些课在这些方面的知识点落实上做得不理想。信息技术教师应向中考学科教师学习落实知识点的技巧。学生在保存文件时,出现几种困难,或费时较多,一类是保存的要点未掌握的;一类是因要求不明确,保存文件名反复修改,地址反复改变,犹豫不决的。
学生在这一段进度较慢(费时较多),教师未能意识到,应有时间的把握,发现问题后收集反馈信息,了解是学生的进度,了解学生的困难,及时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巡视。 关于收集反馈信息,如什么时候要做,有哪些方法,注意问题,是所有教师要详细、重点学习的基本功。
最后一阶段,因已下课,教师在课堂气氛较乱,吵地情况下讲解,有讲知识点和学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虽然这些本来是重要的,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应多讲,因比较乱,几乎没有效果。这种出现较多,是一厢情愿。正确处理方法是:用最快速度整顿纪律,选取重点(通过巡视和收集反馈),精讲,少讲,以短时间,有效为目标。
一、宏观:
教学语言比较规范,普通话准确。在语气的变化上还要更上一层楼,使出现抑扬顿挫。能以站式为主,有这种意识。
有把握教学环节的意识,主要体现在多处对时间的把握,有设计,有落实。口头语“呢”,有,但不是很严重,还要进一步有意识地纠正。对问题的提出,针对学生某一问题讲解时,能让学生感受工厂较强的针对性,有清楚地表达意识和表现。
二、中观:
有较弱地体现小组合作,但未能深入到和编辑部发生联系。对一开始停电,能正常处理,但前半节课有因内心紧张,稍有些乱和其它表现。重点能把握,难点解决不佳。
三、微观:
用广播请学生看材料,然后讲解要求,讲得比较详细,清楚,并最后讲:现在同学们清楚这节课的要求没有?清楚是从内容上评价,但由于语速较快(可能是紧张),学生收受效果没有很好,有些可能没反应过来,再者,这种情况(讲解加上要求语言较多)下,可用一两句,或一两个短语(不一定是完整的语句)重复一下刚才要求之前的讲解要求,或要求。并在学生动手期间,不断重复,也可加以解释。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原来不理解前面的讲解,或可能因某种原因没听清楚。多处出现“明白吗?”这是好的,是在简单收集学生对刚才讲解或要求和理解程度的信息。但要使这句话不成无目的的、随口说的话,要注意:
1、有时候可用征求式语气或说“明白的同学请举手”,了解具体有多少学生表现已听懂。
2、有时可说“明白的同学…,不明白的同学…”。
在巡视时发现问题,于是开始讲解,不知意图是针对全班的还是针对部分学生的。只少部分学生在听。若对全班,则应提醒一下全班先停下来,请注意听,讲哪几个问题,若对部分学生,则提醒现在请哪些同学听一下,或有些些情况的同学请注意,现在讲什么问题,这种做法要点是:必须做到“短平快”,简单扼要。因为总体还是在练习。
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提问,并讲解。此处讲解效果较好,和其它地方综合来看,教师的讲解清楚度较好,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层次性把握强,而且能使用较恰当的语速,小重复(短句、关键词重复)。让学生讨论,能提示注意事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后半节,某段时间,也发生了讲地太多,不放松,紧张的情况,且学生参预少。在第一次让学生练习时,讲解问题层次性也强,一环接一环,师生有融洽在互动,有明确提出学生操作时间(一分钟完成保存)。课堂最后,同样有较强地时间设计和把握。讲到“剩余多少时间,一个步骤多少时间”
一、宏观:
个人素质,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亲和力,教师形象等方面比较好,也能恰当运用。上课情绪激昂,投入,总体是好的。感觉有些地方激昂程度可稍降低一点,这样能更突出重要处的效果,否则有点“刺激过大而致情绪麻木”,后半节课,因各种原因趋于正常。
再者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和教师相符合,不能只是教师本人激昂而学生沉闷,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调控能力应该是比较好,但也有美中不足,表现为顺时更好,逆时缺应变,或学生配合不好,难度较大时,调控相对较弱。能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希望以后更积极有意有探索。口头语“就是说”仍然相当明显。有必要针对、强化训练。
二、中观:
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但这个任务综合性不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平淡,和前者相比,教学环节的设计更重要,不应比激励性任务的设计低一个层次。对学生估计不足,而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调整,以致学生配合不好,有几处收放不太及时。教学设计、实践中各环节,都有很好地时间观念,但实践中感觉有点刻意或欠火候,或缺教练的经验。
三、微观:
上课一开始,提出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是谁,来自哪里,本来自我介绍,可是到这节课结束时看能否认识我……,引起学生兴奋。这种设计是很好的,但要有充分的认识:不一定都能凑效,也不一定对所有学生有效,关键应根据当时的学生反映,恰当、切合时机的推出,这里似乎有点在机械地表演,为完成这段设计而说这些话,而部分学生未能响应,最重要的是在接下去的教学却没有和这一悬念直接联系,而是等到课堂最后时,才说到“完成这一步就能知道我是谁了”,可惜那时间有点仓促,有些学生没有及时明白要求,因为学习内容和为知道“我是谁”而写的纸条任务没有直接相关,学生之前又没经验,所以任务完成不好也就情理之中。
前半节:任务一和二(要指出这个任务即不是和开始提出的任务相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只是普通的教学要求)讲解清楚,问答效率较高,提出要求明确,并设置时间,学生做到一定程度,请学生举手示意完成程度,并且经常地、恰当地、有效地又是不同形式地给学生鼓励,充分显示良好的个人素质,值得大家学习。
虽大家提到这种素质一般很难学习,但只要有决心、花时间,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是完全可以学习的。任务二后到后半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太多,延续时间长,虽然其中也穿插让学生动手,但时间很短,这种形式只适用于理论性较强,操作难度大,层次多的情况。显然这里不是,所以学生有时跟不上,仅有几次短时间的操作效果也不太好。
这种情况估计当时教师意识不强,所以后面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再到最后一个任务(任务四)出来时,就导致第一点所讲的情况。但值得肯定的是在讲解过程中,能插入短问,要求操作等,达到一定的交互性质。最后一个任务是设计中的关键和高潮,就教师本身而言,是讲清楚的,时间也规定了,也要求了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是表面上的,对合作中的难度估计不足。
2、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从前一段学习中未完全转变过来,注意程度不够。导致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3、前面已提到:总的学习任务和这个让学生揭开“我是谁”的谜底的任务相关程度不大,所以这里非常象刻意为完成任务而上课,不能融合,有浪费时间之感。
一、宏观:
普通话相当准确,经了解是上中师时努力学习纠正的。但语速过慢,缓,且无变化,语气也变化不大,经了解是对小学生上课习惯所致。对小学生应该慢,缓,但语速、语气不应没有变化,相反,应比对初中生的语言更有变化和激情。教学经验不足,缺理论认识。
出现的问题是多数新教师共同的问题,如把时间用在手段和过程上,打个很大很大的圈,对目的反而快速带过。双如教学的总体方法上,也接近对小学的方法,对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心理把握不好。有关问题详细描述请见本人《当前信息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希望积极学习各方面教学理论,创造条件多听优秀的课。个人素质较好,思维开阔,思路条理清晰,引导恰当。
二、中观:
设计新颖,吸引力强。出现术语错误,虽然不多,但表现出在这方面意识不强。设计的任务较少,难点突破不好,细节处抓落实不够。
三、微观:
1、教师做较好的是:
没有局限于课本只认识求伯君一人,而是出示多位it精英的照片,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人。有这样的认识,很好,但增加难度,需更强的能力去把握后续的教学。显然教师后面的表现说明这种高水平的能力尚不具备,甚至这种意识也很弱,这是新教师的特点所致。
2、实际上教师由于理论认识不足:
这段日本身未能把握时间和内容,相反在这个之前还增加了长长的一段对话“我是谁,我每天和大家一样来学校……”这段话离开本课具体任务,也是很有创意的,引起较高的兴趣,但它成为了本课主要学习内容的前置引导的前置引导,到切入正题用了近10分钟,有浪费时间之嫌。
让学生用google找自己喜欢的精英,找到后,让学生说说这个人的情况。教师未能认识到初一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不理想的,没有任何框架下,初一学生只能是照片文字读,不会概括,教师也意识不到要想办法缩短这段时间,相反,还让第二位,第三位学生再说,可能是想更广泛一点,这种读时间用了不说,对本节的主要学习内容作用很小,也就说明了教师对如何把握重点,时间主要用在哪里等一系列基本认识不到位。
希望要努力学习。正确的做法也不一定要去掉这部分,而是为学生准备好几个框架的问题,要求学生简明回答,学生一能清楚要求,二能做得到。教师再短评,完成这部分情感教学的目标。我们认为情感目标一般是不另外战用时间的,是在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学过程中顺带完成的,此外不能顺带完成,则要注意手段的选用和时间的安排,不能喧宾夺主。前面第一点也如此。
凡是新教师都要注意这个问题。讲保存时有“现在是不是保存在word下面了”这是术语错误。虽然它本身是一个小错误,但代表了一类常见的错误,有较多的教师犯这类错误,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特点和教师思维的不严谨造成的。类似的还有“对字体下拉列表框说:是不是点这个宋体呀?”“在这个文件夹的旁边再建一个新的文件夹”。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十三
《趣味的绘画工具》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的资料,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金山画王画图知识的初步认识,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构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金山画王中一些基本操作工具的运用,重点是掌握利用金山画王画板下的9种工具的基础操作及利用工具画图。新的工具的学习与使用,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与创作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也导致了学生内心梦想与实际技能的不平衡。所以,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欲望极其强烈。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就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和起点。基于此点,从信息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科课程整合理念,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本事,自我创新本事,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信息技术课,只教电脑操作狭隘的课程局面。争取把更多的信息纳入到我们信息课程体系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本事,从而使学生发现美,感觉美,创造美。让他们在无数的失败中寻找成功,感受成功的欢乐。
从资料层面出发,对具备必须抽象思维本事和动手操作本事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并且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经过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完成,同时结束教师适当个别指导。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画板下工具的操作。掌握对工具的综合运用的方法。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本事。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本事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本事。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无数的失败中,寻找并且体验成功。
重点:熟悉和掌握画板下9种工具的操作。
难点:对油漆桶的正确用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以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经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本事。使教学资料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40分钟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理解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经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本事,训练思维。
根据本课教学资料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设疑活力。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活力。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展示的是一幅颜色多彩较为简易的作品小胖熊。让学生经过已有生活体验发表自我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美丽而不复杂,让他们感到有成功的期望。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画一幅同样的画。紧之后教师问:画这样的一幅图,你要用金山画王里的什么去画呢?学生会说:用笔。教师:到底用哪些工具呢?都是我们今日探索的资料。
目的是创设完美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明确的任务,利用学生对完美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理解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选择画板下头,多种不一样的工具,不一样的颜色去画小胖熊。
1、同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有问题一齐讨论,或问教师。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着重汇报学生对工具的选择使用,如铅笔、喷枪、麦克笔、刷子、橡皮等。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则加以适当引导,并提出问题。比如:用刷子画小熊的身体,一不细心刷得太多了,怎样办?如何去克服?这样就顺其自然带出了,对笔头粗细的用法和橡皮的用法了。
3、克服难点,在学生汇报到如何画背景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显得重要。可让学生体会到背景很大,一笔一笔地画,太麻烦。在选用了油漆桶时,则注意让学生观察界面的变化,有出现了三个椭圆形按钮和正方形按钮。这时,让同学们再动手试试这四个按钮的作用。再汇报结果。异常强调,用油漆桶也能够用各种图案作为背景。
4、查漏补缺。在画小熊的过程中,哪些工具还没用到的?同桌合作试试看,会用吗?
5、汇报这些工具的用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所以,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经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和体验成功,到达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学生画面资料的不协调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美术教育,展开想象。画出更加美丽可爱的小熊,异常是背景。
2、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等,操作基础薄弱者为b等,a等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等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3、团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三)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各自选择几种自我喜欢的工具说说其中的用途。
(2)教师帮忙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到达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必须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经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理解任务。
4、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很“放”地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一样对象分别对待)。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十四
《美化球赛通知》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2册第5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本课要研究的是在word2000中插入剪贴画,是在学生掌握了文字排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插入剪贴画,让学生给文章配上漂亮的图片,把文章装点得更美观,为今后学习设计和制作板报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掌握剪贴画图片的插入、选择、编辑以及图文混排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与审美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在word2000进行美化文章和板报设计,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学习在文章或板报中插入剪贴画的方法。
2、难点:插入剪贴画排版时的版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节课我主要综合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任务驱动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演示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的方法。
4、讨论法。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展现我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有兴趣才可能有探索,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上两张内容相同的门票,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哪张门票?为什么?当然学生肯定会选择这张色彩斑斓、图片新颖的门票。因为这张经过工作人员美化的门票更漂亮、更能吸引观众。紧接着顺势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播放球赛片段)看完后,同学们在电脑里写一份球赛通知,看看谁的设计更漂亮、更能吸引观众。出示课题,铺设学习任务:美化球赛通知。
(这样的导入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学习新课时我设计了两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输入“球赛通知”,结合语文教育,让学生知道写通知时应注意的格式,并运用已学知识设置版式。
(在这个环节里,既让学生复习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这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合作探究:输入球赛通知后,就进入本节课重点:为这份“球赛通知”配上合适的剪贴画。(板书:插入剪贴画)这时,我让学生懂得:刚才你们喜欢的那张门票,不仅是因为色彩斑斓、图片新颖,关键是图中的画都是本次演唱会的人物,是很多人喜爱的歌星,因此很吸引观众。那么我们为这份“球赛通知”插入剪贴画时,也得符合球赛内容,这样才能突出球赛的主题,在这基础上去美化版面才有意义和价值。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让学生看着课本“照着做”,初步了解剪贴画的插入方法及操作步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左右同学互相交流,让知识掌握比较快的同学当“小老师”和小组长,进行互帮互学。老师则加强巡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形成技能。)。
(三)信息反馈,归纳总结。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让每个小组长汇报自己组员刚才在实践操作中都发现了什么问题?我进行及时归纳。如:在插入剪贴画时,图片都偏大,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再板书:调整图片大小。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单击剪贴画,被选中的剪贴画周围出现8个小方块(叫做“控制点”)。当鼠标指针移动到控制点,鼠标指针变成类似双向箭头的形状时拖动控制点,这样就可以改变剪贴画的大小了。]演示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跟着做”,去探究,去摸索。让他们去发现在操作中所遇的困难,并提出来。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改变图片的大小只是在原位置,如何将图片移动到自己想放的地方去呢?这也是课文的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板书:移动图片位置)为了突破难点,我先是让班里的“电脑小高手”去展示自我:当当“小老师”,演示并介绍自己的做法。对于课堂的闪亮点,我先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深入感知版式有五种,分别是:嵌入型、四周型、紧密型、浮于文字上方、衬于文字下方。然后,我借机向学生提问:它们分别在文章都起到什么作用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小组讨论、探索,说说各种版式环绕方式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将领悟到的,设计好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交流心得体会。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是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四)、拓展思路,知识延伸。
当学生带着任务完成了“美化球赛通知”后,我设下这样疑问:只是球赛通知才可以配上漂亮的图片吗?紧接着让学生大显身手给前几课的例题配上剪贴画。如:整理观察日记,发布天气预报等。最后布置作业任务:写一则关于“神舟六号”的新闻,并插入合适的图画。
(这个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自己探索到的、通过自学等得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从课内到课外,拓宽思路,知识得到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现自我的操作演示机会,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懂处点拨,在学生理解的新点处鼓励,在学生困惑处指导。创设了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能力得以发展,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美化球赛通知。
1、插入剪贴画。
2、调整图片大小。
3、移动图片位置。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知识。)。
附件: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一等奖(模板15篇)篇十五
本课是海南出版社的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电子表格的特点及应用,是学生学习word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办公软件的基础上,再继续学习的电子表格软件。教材是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电子表格的应用举例,到介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再结合word文档处理软件与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进行对比,总结出电子表格特点。本课体现了从生活到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从计算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理念。本节课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教学时结合学生启动excel软件、打开excel表格工作表以及进行简单的数据编辑等操作任务,从生活和实际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电子表格特点,为学生后面继续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道电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应用。
2、学会启动excel软件和打开excel表格文件。
3、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4、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编辑等方面的异同。
2、通过学生初步尝试,初步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1、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电子表格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
对于电子表格学生在学习word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时已经初步接触,并且在为后面excel表格软件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的学习学生对word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以及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对学习计算机知识有强烈的欲望,但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可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互助合作的原则开展活动。
教学方法:
情景导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学法。
情景导学法、自主探索法。
(预设时间4分钟)。
使用“学生成绩表”让学生观看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预设时间28分钟)。
(一)初步探索:活动任务一。
:(1)、生活中常见哪个行业使用电子表格?
(2)、这些电子表格是使用什么计算机软件处理的?
给出活动任务一:
1、电子表格的应用举例。
2、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先让学生讨论电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应用,以及列举电子表格的处理软件。
学生小组讨论,先从学生熟悉的电子表格入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举例。
(二)初步尝试:操作任务二:
电子表格有什么特点?
预设答案:
1、在空白的单元格中输入数据时,使用回车键、方向键或单击鼠标。
2、双击鼠标。
让学生保存文件掌握好启动excel软件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这点对学生是较简单。
让学生熟悉电子表格的工作环境,通过上机实践,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表格的特点,
(三)初步小结:电子表格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表格,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excel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操作简单易行。
该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本课只能是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初步总结出电子表格的特点,为下几节课学习excel软件作好辅垫作用。因为后面几课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及应用中才能领会电子表格的特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和小组讨论。
学生认真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五)知识小结:比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内容、排版、编辑方面的异同。
预设问题:
学生对两种表格的异同认识时,对于语言表达方面会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引导。
比较两种表格中在内容、排版、编辑方面的异同。
(预设时间5分钟)。
通过excel提供的模板,体验电子表格的呈现形式和适用范围。
通过excel提供的模板,
1、结合教材第24页的内容。
2、让一位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个人的收获。
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够及时反馈教师教学效果。
3、使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对本“学期段考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课后的任务,让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用投影展示)。
电子表格的特点及应用。
(一)、电子表格的应用举例。
(二)、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三)、电子表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