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

时间:2024-12-17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和观点。接下来是一些写作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一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择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现在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择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可以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案例不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二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于底乘高除以2。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群众订正。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用心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三

一、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

体会:

1、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

2、要想让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二、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例:9+5。

生1:从5枝小棒中取出1枝,和9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生2:我知道2个5是10,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5枝和右边的5枝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枝,得14枝。

生3:我知道2个7是14,就从9枝小棒中取出2枝给右边,7+7得14。

两点感受:

1、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

2、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

2、多一些自由的探索。

如何做的:

1、学生走上讲台。

2、学生来命名。

3、学生应有选择权。

5、学生可以参与板书。

6、学生可以挑战老师。

两点体会:

1、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四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五

【导语】本站的会员“瑜曦甜”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

教学。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

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总结。

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六

一、案例主题。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案例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相处,宽容以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更让教师体验到为人师的幸福。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三、案例描述。

1、抓住最初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喜欢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作为教师,在和学生第一次接触之前,就要从仪表、举止、说话艺术、授课艺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利用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最好的印象,以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次和新学生见面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和很轻松地介绍一下自己,和学生聊聊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同时也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会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告诉他们我也和他们一样,不喜欢下课拖堂、不喜欢题海战术……,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是心贴心的(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很多要求)。最后,再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最好是qq号,让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和老师说一些悄悄话、说一些真心话。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才能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2、用心备课,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学课本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可是,看看那些优秀的数学教师,他们的数学课堂却是那样的精彩: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有趣的故事、快乐的游戏、神奇的魔术中。这样的数学课,常常让孩子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根据课堂和教学的需要,巧妙地穿插一些活动,例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搞竞赛,以及完成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始终认为,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对这节课的印象才会深刻。

3、课间多和学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交往次数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交往次数越多,了解的时间越长,彼此就会越熟悉,关系就会越密切。学生和教师的交往多数仅限于课堂上,而且每次都是以授课为内容,学生对教师很少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我们相互熟悉和理解,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我们所教科目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课间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总是非常高。有一次,看到学生踢毽子,我走过去请求她们:“可以让我加入吗?”学生笑着点头答应,可还是有点疑惑的问:“老师,你也会踢毽子?”瞧,在他们眼中,老师是只会教书,不会玩耍的!我不动声色的踢给他们看,从眼角的余光中,我看到她们脸上的表情由怀疑变为喜悦,继而变为惊异。等我收了毽子之后,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叹:“哇!老师,你太厉害了!”然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老师,你怎么踢得那么多,又踢得那么好,教教我们吧!”“老师,你以后经常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好不好?”我微笑着答应她们。很简单的一件事,让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拉近了很多,很多孩子把我当成了能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凡是下课和我一起踢过毽子的学生或是看过我踢毽子的学生,在上下一节数学课时都听得特别专心,似乎觉得不认真听讲就对不起我这个朋友。而我,也从这件事上收获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

4、多鼓励,少批评,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期望。

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品质就会一天天变坏。

班里有位小姑娘,刚开始数学成绩不太理想,但是从小组活动中,我发现她非常负责任,我就建议她做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刚开始,她怀疑自己的能力,怯怯地对我说:“老师,我的数学不太好,我怕自己干不好,影响咱班的数学成绩。”我鼓励她说:“虽然你的数学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你绝对是咱们班最负责人的学生,数学课代表非你莫属,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她莫大的信心。自从当了课代表,她上课听讲比以前更专心了,做题比以前更细心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对后进生的辅导更用心了。同时,在协助老师搞好数学教学的工作中,她也做得非常出色,每天、每周、每月各小组学习竞赛的评比、总结,她总能做得井然有序,让老师没有半点后顾之忧。

班里还有个学生,每次上课都不能认真听讲,而且总是侧着身子,随时准备和后面的同学说话。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就狠狠地教训他几句,可是后来发现他丝毫也没有改正。后来有一次批改他的作业,我发现他做的方法非常有创意,我就抓住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微笑着对他说:“如果你能在上课时稍稍再专心一些,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没想到听了这话,他的脸一下子红了。从那以后,他上课听讲还真的比以前专心多了。看来,“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还真是没说错。

四、案例特点。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师生间彼此真诚地接纳对方,从而达到心理相容,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热情高涨,主体作用就能发挥出来,教学目标就能实现。

教师的一生都要和学生打交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显著提高,而且也会使我们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一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七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八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差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过中,经常会运用谈话教学,在谈话中会提出一些问题,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总是会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脱口而出,这样一些差生就会滥竽充数,不懂装懂,所以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应举手,然而我尽量关注那些差生,当我发现有的“差生”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小动作时,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洪洪亮亮的,都想争取到我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以制止他的小动作。或者就点名做小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当他不会回答时,请优秀生回答听完别人的回答后,再请他回答,如果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读下来,遇到读错的我会让他们思考一下,再讲解方法,尽量让他们有所懂。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骂他们或者打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而几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反思一:教师要备课,要备学生,更要备“差生”。

教师备课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且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后,学生抑或是“差生”能不能接受你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做到的备学生,贴近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使“差生”喜欢上数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差生”的情感,乃至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反思三: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反思四:对“差生”要满怀期待之心。

期待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差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在课堂里,教师要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并期待他们举手,给“差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希望在以后注意“差生”的情感的问题上,我们数学老师都能继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让关注“差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为是否贴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昨日我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经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忙学生构成质量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吸收了他人的精华,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些与众不一样的活动,作为这节课的亮点。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上课了,我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关于克你明白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能够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开始时的兴趣,游戏草草收了场。这节课以我充满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学应当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能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所以,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的:

1.预设不充分。

2.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该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

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呢。不防这样设计: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应当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我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明白自我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广“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日,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教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本事,预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情景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了,师生合奏一首活力彭湃的乐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从我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变遗憾为动力,在实践和反思中锻炼自我,发展自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异常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头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头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头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一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入党志愿书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二、拓展应用。

1.试一试。

2.连一连。

2×3215×416×526×8。

5×1219×560×74×30。

3×1624×252×415×6。

17×54×163×4084×5。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三、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三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

1、透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潜力、动手操作潜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潜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必须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能够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能够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此刻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貌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明白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貌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能够画出一个圆圈。

生:圆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先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齐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dd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这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日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dd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这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能够拼很多画也能够画出很多画。

师:这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dd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搞笑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透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后让学生透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dd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必须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用心评价dd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四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五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学生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六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齐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好处,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带给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必须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好处,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好处,透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能够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善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能够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必须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取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资料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此刻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取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能够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内含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思考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资料,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必须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好处和价值,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善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案例不仅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七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4页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2)看一看。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2)学生展开讨论。(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2.游戏巩固认识。(1)师生齐举左手。(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4)全班齐做。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3.师小结,全课结束。分析: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左右,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自身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4、关注对数学的理解,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尽量抓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十九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多媒体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

总结。

分割法填补法。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板书并计算面积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学过程流程图。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

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本节课是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境和具体的图形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二十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

生1:教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教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教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朱军怎样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能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够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能够解答了吗如果能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教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供给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所以,教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本事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2.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忙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教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忙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异常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首先,这节课上,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故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思考,发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供给的数学信息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整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于解决。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事,并且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尝成功的喜悦;最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源,把日常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受到震动,得到教育。这样不仅仅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能融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的研讨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驰骋,让学生创新的火花自然地喷发,要求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宽容,真诚地帮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二十一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潜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资料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好处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之后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汇总(实用22篇)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

    珍爱生命,关注心理健康范文(17篇)

    有了范文范本作为参考,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1、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

    办公室职员申请安装空调申请书(热门24篇)

    范本可以让我们对于作文的要求和标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推荐给大家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教体局领导:我

    学生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的演讲稿范文(15篇)

    学生演讲稿是学生表达对某个话题或问题见解的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和自主地进行演讲。这些学生演讲稿范文涉及到的话题丰富多样,有关于学习、友谊、家庭、社会等等

    音乐教案一年级(实用16篇)

    -一年级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教学计划,它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指导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个人研修工作计划表(模板16篇)

    工作计划表是一种记录工作任务、安排时间和监督进度的有效工具。这是一份实用的工作计划表,适用于各种工作环境和情境,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工作带来便利和效果提升。

    教育研究人员的开班第一课心得体会(专业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有更深入的认识。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安全教育是每个人应该重视的问

    秋天的美景和诗句范文(12篇)

    范本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表现,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38、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幼儿园大班教研组计划执行(优秀18篇)

    幼儿园大班的家长可以通过家园合作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幼儿园大班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范文,供大家参考。(一)定期开展小组集体备课、试课、说课,让每位老师在课

    幼儿园中班期末家长会心得分享(优秀23篇)

    幼儿园中班的学习成果应以综合评价为主,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素质的培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幼儿园中班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借鉴。

    贫困学生的申请书指南大全(16篇)

    贫困申请书是贫困家庭向社会呼吁帮助的重要方式,通过书面表达寻求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如果你正在写贫困申请书,不妨先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