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通用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通用二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严重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的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认识和实践的不统一。这些错误一旦扩大将导致中国的革命的严重损失,问题很严重。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这些错误,目的就是要达成党内思想的一致,进而来指导中国革命,确保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真理的标准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真理是这样定义的:“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从其定义来讲真理已经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理的标准是衡量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从其定义来看这个尺度就是客观的外部世界。这绝对不能和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混为一谈。因为“检验”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当然这一点客观世界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外在客观世界不会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加以比较对照,因而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②。
从以上的推论,我们得到真理是和外部世界一致的认识,一致性程度和真理是成正比的。那么,怎么样来判断某一种认识和客观世界一致与否,一致的程度有多大。这里就会引申出另外的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当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完成的,这个上一段做过相应的论述。既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检验,那么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实践具有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这两个基本的特征使其承担了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普遍性很好理解,人们时时刻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实践,这种实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现实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二是实践可以使得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并检验它与客观世界是否符合和符合的程度。直接现实性有点抽象,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回到家了,你很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但是在看见真正的红烧肉之前你对它只是一个印象,想象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等等,等到这盘菜直接放到你的面前你就真正的感觉了它。这就是实践可以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
二、逻辑证明和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的领域中,逻辑证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的例子来说,“在一个平面内,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定理是靠逻辑推理来证明的。虽然大家都说这一公理是通过人们许多次的实践活动来证明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数学领域检验认识真理性比实践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这样的验证是很简便的,节省大量时间使得我们可以去从事其他的事情。当然了,我们学生所接受的书本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本上的知识从其本质来说是人类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后代直接进行学习。
其次,我们来谈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怎么样检验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大家肯定会回答:当然是感性经验活动。大家都说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非常漂亮的,只要你亲自去一趟便知道真伪了。但是,感性经验活动只是使用于判断非常简单的认识正确与否,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实践的作用。感觉经验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筷子插在水中就变弯了,其实它仍然是直的;我们看见的晚上的月亮在不停的移动,其实是我们所处的地球在自转而已;第二,相对于理性认识来说,感性认识有了自身的许多局限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更是性质上的差别。③所以说,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的标准。
三、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一过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和轻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和一致的程度的。
首先,我们得确定实践的对象,就是说实践来检验什么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的初期,我们学苏联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认为这样的道路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其次,根据实践的计划来实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依据城市包围农村这一理念来进行革命;第三,分析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现:这条道路在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国情下是行不通的。分析结果这一步是很关键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来分析现在的结果取没有取得最初的预期效果。但是我们并不能果断的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是谬误,取得了最初的效果才是真理。这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过程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其本质尚未充分暴露)。④由于实践中发生了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致使我们的实践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第四,就是要根据分析,重新制定计划。就拿城市包围农村这一路线来说,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失败后,也从其中得到了教训,改正了自己的思想使其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转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毛泽东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就是要把重新调整后的计划再次付诸实践,进行如上的过程,这样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更加的深刻。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几点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观,恩格斯称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萌芽的天才的第一个文件”,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整个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在通过这篇文章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和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活动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是其最根本的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深化自己的认识,进而提高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通用三
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对《实践论》的研读,我联想到其实自己对部门的管理,特别是对干事的培养以及干事们平时的表现是和社会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事是一样的,即认识和实践
其实在开始管理一个部门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比如会只看到干事的表面,而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一个人,只是对他们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没有上升到理性上去。只是以他们的外表和平时做事情去看待他们,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个人,去发现每个干事优秀的方面,精彩的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心智的逐渐成熟和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逐步了解,我不断的调整对部门的管理策略,同时也调整自己的状态,尝试着很多的方案,不合适的逐步该进,合适的留下来,逐步的完善,以得到一个更适合对我们部门干事的培养以及管理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干事们真正做到打成一片,到了什么都说的地步,我才逐渐的了解到每个人的专长和优秀的方面,知道了每个人的精彩,这样也方便了我对干事的管理与培养。同时在对培养与管理方案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怕错误,每个错误过后,我们会一起找出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那样我们才有了逐步的完善,同时在那个过程中,大家也做到了互相了解,增强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这样我才了解到原来实践是这么重要与有效。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通用四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 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 就 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 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
请大胆的去实践吧!
精选《实践论》全文范文通用五
ok3w_ads("s005");张建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知行合一,谱写了新阶段的实践论。集中体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价值就在于: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武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博大精深、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择其要者,我谈下面几点体会。
一、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之后历届党代会都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论述并不断深化。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以更宽广的视野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论述了新时代“三个意味着”的丰富内涵;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深刻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等,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二、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推动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2012年11月15日,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他人民目标观的生动体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生动诠释了总书记的人民利益观。谈到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时,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体现了他的人民主体观。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生动体现了总书记的人民立场观。谈到党员干部工作的衡量标准时,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体现了总书记的人民检验观。可见,习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切实解决好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从其多年的从政经验中孕育而来的,是其长期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他把人民看得很重,群众需要什么,也就干什么。办沼气池、办铁业社、办代销店、缝纫社都是从老百姓的利益考虑,解放劳力,方便村民。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率先实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建荣国府等举措,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提出“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人民。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搞好群众信访接待工作,解决了民生方面的很多难题。
三、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40周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中国的“脱贫奇迹”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党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亲自担任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运用法治来保障人民民主;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现美丽中国;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这就强化了全面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搭建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四梁八柱框架,描绘了全面改革开放的路线图。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四、创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时就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就主张“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再次强调:面对全球问题,“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同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这个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新秩序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新时代,是个气象萬千的新时代,是个激情筑梦的新征程。只要我们坚持《实践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和发展《实践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新作为,铸就新辉煌。
相关热词搜索: 实践论 习近平 发展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