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宋词和元曲教学反思 教读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4-09-29 作者:笔尘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宋词和元曲教学反思篇一

不同的选修模块有各自的学科个性,即使同一个选修模块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式必须契合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是形式上变变花样,玩个技巧,而是把选修教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筛选出来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不少老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不可谓不花力气,一会儿放段影像资料,一会儿让学生分组讨论,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是对这门学科该教什么知识并不清楚,在教学设计上功夫下得不够.我们应该在对教学方式起制约作用的设计上动脑筋,开创选修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曹勇军作者单位:江苏南京第十三中学,210008刊名:中学语文教学pku英文刊名:languageteachinginmiddleschool年,卷(期):“”(10)分类号:g63关键词:

宋词和元曲教学反思篇二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光耀古今,彪炳千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鲁教版特别采编了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这一选修文本,让学生欣赏到了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了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歌咏了北宋的旧曲新声,倾听了南宋的乱世词心。

不知不觉中,半个学期的授课已经完成,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更给我们的授课者和听课者带来审美的体验和创新与反思的机会。

首先,《唐诗宋词选读》具有经纬交错,逐层推进的文本特点。

从初盛唐到中晚唐,从北宋到南宋,以时间为“经”。本套选读文本在初盛唐诗坛上选取了8位诗人18首诗歌,在中晚唐诗坛选取了12位诗人24首诗歌,在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4首词作,在南宋词坛选取了11位词人21首词作,目的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星辉,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细微地感受研读名人名篇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节奏,从联想到诗眼词眼,以鉴赏为“纬”。本着〈〈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的要求,本套选读文本,以“诗歌入门”系列为纬。以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开始,首先介绍了有关“意象与意境”的感性知识;然后从诵读出发,了解“格律与节奏”帮助学生深入地欣赏诗歌的音乐之美和谐之美;“联想与想象”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既能够进行分析鉴赏,又能够学会应用;最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寻找诗眼和词眼,理解用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纬度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轻迈,分层推进的方式,力求推动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深入研读文本,最后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诗宋词选读》具有歌咏吟诵、多元解读的鉴赏特点。

当学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风中有朵雨作的云》《浪花一朵朵》等当代通俗曲调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时,我们不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钱塘江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人民的安详生活,更为孩子们突发奇想的音乐天赋所震撼,词字添配的丝丝相扣,旋律与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词作画面相得益彰,学生们精彩的演绎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欢呼声。

在歌咏吟诵中,学生不但读出了诗词的音韵之美,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同时学生发挥个性的独到见解,疑义相析对文本进行了多元的解读。

在解读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时,对词中的“那人”,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情人”,有的说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说是“孤傲、不趋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说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目标”等,不同的拆解,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个人体验,表现了不同人对诗歌内在情感的心领神会。

在学习《长恨歌》时对杨贵妃这一人物的评价是“讽刺”?是“同情”?还是“无辜”?学生们也议论纷纷,有的说“杨贵妃恃宠而娇,一人升天,仙及鸡犬”该唾弃;有的说“杨贵妃与李隆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此真情专一的爱情值得歌颂;有的说“杨贵妃只一女子无意于专权弄政好于武则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于朝政,才导致国灭”杨妃何德何能能够挽回败局值得怜悯-------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自己通过互联网找寻的相关资料也非常的多,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时都能侃侃而谈,而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能按照自己的体味,有自由,有个性的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独立体验的自由和空间。

最后,《唐诗宋词选读》也给了老师授课更大的个性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本套教材文本的编排分阅读和课外自读两个部分。阅读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读内容,课外自读文本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外自由诵读,教学中不作要求。因此文本的选用选讲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在气势恢弘的初盛唐诗歌的第一单元,老师可以利用学案详讲《将进酒》《蜀道难》《登高》等,用多媒体详讲《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们将课外自读13首诗分成三类,其中李白诗二首,杜甫诗三首跟必修李白和杜甫专题同时教授,剩余8首归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两类进行专题性质的提纲挈领式的讲读,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达到了归纳总结方法的效果,不错!

在南宋的乱世词心的第四单元,我们用仿句的方式将《声声慢》写成以“愁”为主题的句子进行仿写“若有所失是愁,环境孤寂是愁,心情空虚是愁,乍暖还寒是愁---------”以此完成对全词的理解,用对比的方式和课外自读《一剪梅》比较“愁”的不同;用通俗歌曲填辛弃疾《水龙吟》词,通过吟唱体会词中写景、典故的深意,通过探究式去拆解辛弃疾《青玉案》中“那人”的不同理解,最后用一词一对应鉴赏题的方式完成课外自读诗词的学习。

总之,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无论是教学思路、教学设想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追求,文本的特点给教授者提供了选择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同时打破传统,大胆改革,积极创新,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徜徉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总之,回味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我深深的体会到——

在吟诵中可以体味音韵之美,

在歌吟中可以唱出意境之味。

在品赏中可以感受精妙之处,

在探究中可以感悟审美之娱。

宋词和元曲教学反思篇三

摘要: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历年高考情况看,学生得分不高,为此教者在讲授《唐宋诗词选读》选修书时,巧妙地联系“两考”,落实“两线”,重视“两基”,针对“两头”,四“两”拨千斤,教学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关键词:唐诗宋词;教学;策略

一、联系“两考”,引起重视

“两考”,是指“考试说明”和“考试试卷”。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服务于高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高考就是他们的学习目标。所以要想教好《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知道它对高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之初,先联系“两考”,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教学的第一节课,就给学生投影了:《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规定古代诗文阅读“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的内容。又告诉他们最近三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无一例外地考查了唐宋诗词的鉴赏。

通过联系“两考”,学生普遍认识到《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的重要性,从而消除了他们的轻视心理。学生能从根本上重视学习,改变了以前几届学生的厌倦心理,学得主动,问的勤快,我的教学也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落实“两线”,条理清晰

做好古诗鉴赏题,重要的是要知人论世。在教学中我坚持“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两条线并重。

首先是抓好“时代背景”这条线。唐诗部分,从“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到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再到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最后到诗国余晖的晚唐诗;宋词部分,从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到“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每一条时代的线,都蜿蜒绵亘,若隐若现,但又有迹可寻。学生如能把握每个时代社会背景,大到政治风云,社会变革,小到皇帝喜好,吏治民风,从而就可以掌握每个时代的诗歌内容和风格,那么将来做每个时代的诗歌鉴赏题,都能胸有成竹。

所以教学中我首先安排学生读背目录,整体把握。《唐诗宋词选读》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先从时代脉络上整体把握,我一开始教学时,并没有立马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正好第一天是连排课,于是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跟学生共同学习并尝试背诵目录。学生开始不是十分了解,我跟他们强调,我们在具体阅读一本书时,目录是能帮助我们宏观了解书本的结构和内容的,同时《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的目录又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选取每一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来编排的。掌握目录就是从大框架上了解时代特征,了解诗歌风格。如盛唐社会国势强盛,诗歌风格也表现为“声律风格兼备”,大气磅薄;晚唐国势衰颓,诗歌风格也仿佛“落日余晖”。

其次是抓好“作家经历”这条线,在讲课时,我并不死板地介绍作者,而是尽量讲得言简意赅并富有趣味。比如说,提到初唐诗歌时,我马上对同学们讲,这个专题里的第一首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可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的,描写思乡之情特别到位,马上就有很多学生往后面翻书看具体内容;再如说到晚唐诗歌时,我又提到,这个专题中的《长安晚秋》的作者赵嘏可是咱们楚州人,学生立刻激动起来;又如,提到南宋李清照《醉花阴》词时,我又故作惊叹地告诉学生,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为了她一比高低,在家埋头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结果还是甘拜下风,学生又惊呼起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这样,在欢快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很多作者的经历,这样就对于我下一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视“两基”,强化感悟

诗歌鉴赏的功夫,说到底也还是“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问题。学生能夯实“双基”,重视“双基”,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了。

什么是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根据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诗歌鉴赏考查内容为“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基本概念。

什么是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就是读题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解题技巧,诗歌鉴赏主要是学生要有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高考考试大纲,将高考诗歌的四个考点大大地写在了黑板上,即: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而且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跟学生强调最多的就是这四个点,我跟学生讲,这几个字要像烙印一样记在心上,因为这就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核心。为了便于后面的教学,我接着给学生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古代诗歌常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告诉学生,通常什么类型的诗歌很大程度上就决定它大致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对技巧的把握也比较零散,我又从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个方面为他们作了归纳,并要求这些内容全部要抄在笔记本上并定期背诵。另外,学生的基本答题步骤也不太规范,这方面我也作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基本工作做好之后,接下来的教学就相对容易了些。一般在学习具体的版块时,我总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住题材内容后,再分析形象、掌握技巧、品味语言、理解情感,这样学生在具体分析时就能更快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情感了。

四、针对“两头”,有的放矢

在语言的领悟力上,我们必须承认不同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一部分思维敏捷,成绩优秀的学生,诗歌领悟能力高;另一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较好,但诗歌的鉴赏简直一窍不通。对此,我采取了“针对‘两头’,有的放矢”的方法。首先对后一部分学生要求他们多动嘴多动手,每学一篇诗词就反复诵读、背诵并默写。对于前一部分学生,我每一篇诗词,就布置他们从四大考点中选择一两点写一篇鉴赏的文章,或者放手让他们走上讲台,做做老师,通过这些锻炼,收获良多。

宋词和元曲教学反思篇四

(一)

直到上了高中,学了《唐诗宋词选读》,我才感受到那韵味。

如果说现代诗是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讽刺社会丑恶嘴脸,是一把尖锐的匕首;那么唐诗是一杯茶。只有淡淡的品茶,宁静的看着茶水的雾气,才能知晓它的韵味,了解美丽与恬静背后诗人的思想与情绪。唐诗纵使带了太多的愤懑,伤感,豪迈不羁,离愁别绪…但在我眼中,它终究是一杯茶,一杯蕴含了无数情绪的茶。

这杯茶里,曾有一位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杯茶里也曾融入了一个诗人的豪迈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杯茶里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杯茶里也曾因边关的紧急战事而泛过一丝涟漪“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这杯茶里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已盈满热泪,只有重重的叹息…这杯茶里已融合了太多的叹息,它记录着唐朝的历史,它为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倾听着,记录者。它让我们懂得了去品诗,感受唐诗的魅力。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将那么多的情绪埋藏在心底,只为让我们去了解它内心深处的喜悦,叹息,痛苦,悲伤,秘密…我眼中的唐诗是充满韵味的,它是一位穿着古朴,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风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镇的婷婷少女,一颦一笑间有一股难以描述的韵致…这就是唐诗,它可化作千万种景象,千万种情绪,千万种风情。惟一不变的是唐诗骨子里的韵味,让人思索,让人感慨万分。

(二)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以《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主,根据备课组的计划,上半学期主要是教学《唐诗宋词选读》。虽然说是选修课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的掌握诗歌的.知识,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解答诗歌类问题的能力。但现实是:

一是由于小高考的冲击,语文停课一个月,课时减少了很多,而《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分12个专题,因此不可能对每首诗、词都作详细讲解。

二是因为诗歌不像小说那样有精彩的情节,学生对诗歌教学往往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三是学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本上的诗、词,甚至连名句默写都不涉及选修教材,因此这本《唐诗宋词选读》上不上无所谓,反正高考考不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这门选修课之前,结合平时考试成绩,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知道做好诗歌鉴赏可以拉开与他人在语文成绩方面的差距,多得一分就多了一份胜算。而高中能集中学习诗歌鉴赏,一是现在,另一就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样即使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但最起码能加深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认识。

其次,针对学生诗歌知识薄弱的情况,我初步从题材的角度介绍了诗词的分类,了解各类诗歌常用的意象、常见的思想情感等。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给专题一和专题二的诗歌进行分类。在停课之前,教学类容主要涉及到“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以及“怀古诗”。如《送魏万至京》、《春夜别友人》两首送别诗,在教学时,从读懂诗歌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物象(月、浮云、鸿雁、柳、酒、泪)、时间(傍晚、拂晓)、告别地点(灞桥、长亭)、交通工具(帆、车马)、行为(目送、眺望、牵手、泣下、想象);然后从送别的原因入手,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分析诗歌中传达的细腻情感,如同样是送别诗,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口吻不一样,李白的《春夜别友人》是朋友之间的,而《送魏万之京》这是长辈与晚辈之间,除了不舍之情,还有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诫勉和殷切期盼之情。

第三,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对于设计到的手法,往往只分析最主要的或是最典型的,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

曾经有人在新课程改革不久说:“新课程改革新在选修,难在选修,突破点也在选选修。”用好《唐诗宋词》,就能让学生诗歌阅读方面有所突破。

宋词和元曲教学反思篇五

摘要:《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太难,学生兴无兴趣,注意力分散,课堂不再活跃。如何结合教材教学实际进行有效教学?笔者对自己所教内容进行反思并意识到,教学《现代散文选读》,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教材的特点和选修课的特点,来寻求突破口:探寻创作意图,激发学生思考;用好资料链接,拓宽学生视野;超越文本解读,提升学生能力。

关键词:现代散文教学激发思考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再一次教学《现代散文选读》,我发现现代散文太难教。《现代散文选读》是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关选修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选修课教科书,旨在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激起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外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有大概的了解,对中外散文名家名篇有一定的积累,掌握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并且唤起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进而以散文化的方式表达自我的热情与勇气。可是教学实际告诉我,达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高二学生在学完《史记》《唐诗宋词选读》后再来学习现代散文,觉得文章一读就懂,没什么可抓了。于是,上课时,学生的兴趣淡了,注意力分散了,课堂变得不如以前活跃了。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人只有通过主动加工信息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这样的状态无疑会影响学习效果。于是,我对自己所教内容进行反思并意识到,教学《现代散文选读》,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要针对教材的特点,要针对选修课的特点,来寻求突破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探寻创作意图,激发学生思考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己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作家创作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散文更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能使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散文作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人生,坦诚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最捷近的认识和体验的桥梁。

《现代散文选读》中,很多文章都渗透了作家的深度思考,如《翡冷翠山居闲话》《云南冬天的树林》渗透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寒风吹彻》《大海和吹拂着的风》渗透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春意挂上了树梢》《雷雨前》渗透了作家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鞋的故事》表达了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命运的理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当然,对作家来说,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有趣的烦恼。作家既希望读者读懂作品,但又不愿意让读者很快抓住文意,因为直白表露既意味着浅薄,也意味着文学性的丧失。这样,学生很难一下子把握散文作品的意旨。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优秀散文作品的培养,而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并非不言自明,作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体验,作家的创作意图对学生来说都可能是挑战。

阅读散文,读者应该“披文入情”。要调动自身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去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要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读者不仅可以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理的世界,了解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等,而且可以领悟到自身可感却难以言传的情感反应,从中找到了自己。这样,阅读散文既有理解作者的愉快,审美的享受,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获得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在这些方面深入思考,创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探秘。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读出一些东西来,品出一点味道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应该多思考,善于思考。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就有探究的动力,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能体会到学习的甘甜,而这又能激发他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在探寻思考的过程中,思考的方向、方法很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根本应是语言本身,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着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文学习就得重视语言涵咏,感受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作家的情感体会、思考认识,从而学会借助语言来表达与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二、用好资料链接,拓宽学生视野

《现代散文选读》这门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使他们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认识社会、理解历史、思考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丁帆、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8版)“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创作”。(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10页)《现代散文选读》包括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和议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专题名、导语、文本、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组成。其中各专题的“资料链接”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与课程、教材、教法密切相关的。全书共精选了鲁迅、叶圣陶、老舍、梁实秋、梁衡等名家大师论散文及文学的经典片段33则,这些可供“链接”的“资料”,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凭借。

这些资料涉及范围很广,有的资料是与教科书某专题所选文本相一致的经典论述,如第一专题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资料链接”中就有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熟悉的人〉序》中有关写好人物需要“识人观”的论述和李敬泽的《记忆与发现》中对写人物的要求,这些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散文都富有启发性。有的资料与所选作家作品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如第一专题梁衡《把栏杆拍遍》的课文是写古代名人(杰出人物)的,“资料链接”就选了梁衡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一段有关写“杰出人物”的方法―找寻发现。有的资料是作家对自己的文本的诠释,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如第六专题课文有史铁生的《想念地坛》,“资料链接”就选了史铁生《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中谈《想念地坛》的一段独白,言简意赅,无疑是解读文本的最好参考。有的资料是评论家针对性极强的解读或评论,如第三专题课文有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资料链接”就选了肖凤的《〈萧红散文选集〉序言》中论萧红散文因写“心”而震撼读者的一段。有的资料是著名散文家谈散文,如朱自清、余光中等,有的资料是著名评论家谈散文,如格非、郭枫等;有的资料视点集中而一语中的,如格非《有情与有心》说“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上做立足”;有的资料多点辐射而意味深长,如所选的鲁迅先生的四个片段。这些资料丰富多样,是对“现代散文”的精心过滤,是极为重要的优质课程资源。这些多元呈现的“资料链接”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特点,具有开放的态势和多样的风格,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为高效的“教”和实实在在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用好“资料链接”,能使教学过程走向最优化,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散文的特性,了解散文的艺术面貌,积累鉴赏散文的经验,激活写作散文的热情。怎样运用这些资料?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1.引导文本解读

优美的散文融入了作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资料链接”中有作家对自我文本的诠释,也有评论家针对性极强的评论或解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资料链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受散文的意境、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提高道德修养。比如教学《想念地坛》时,就可以参考“资料链接”中的《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来解读。再如教学“文字绘出的图画”专题,就可以借助丁玲《漫谈散文》和郁达夫《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这两则资料,引导学生去领略写景中所表达的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度。这样既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又会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学习状物专题“人与物的对话”时,可以借助“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罗大冈、莫言、何立伟等对于状物散文的相关论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了解这类散文以神写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走近作家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作家在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物的描写中启迪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深远的寄意。

2.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和深刻领悟现代散文的丰富内涵,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资料链接”中有著名散文家谈散文,有著名评论家谈散文,他们的视界高远,剖析深刻,如果能借助“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不仅能展开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更能开拓探究的新视野,使教学更符合选修课程的特点。如学习《葡萄月令》时,可以借助第五专题“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蒲桥集〉自序》中谈论的散文要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等观点,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葡萄月令》一文是如何追求平淡、家常的?”这一有情趣又有意趣的问题。巧妙利用“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要立足高远。所选散文语言典范严谨,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教学时可借助“资料链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引导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比如可以借助“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平淡、家常”说,把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和必修中已学过的《胡同文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领悟他的散文特点,这样学生会对这位散文大家“文化情结”及其散文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和探究水平。

3.引导写作训练

“尝试散文创作”“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是《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之一。“尝试散文创作”的关键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关键要有厚实的积累。“资料链接”中有很多关于散文写作的指导,借助《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并结合所选的文本来引导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看了叶圣陶《〈丰子恺文集〉序》,再读读丰子恺的《送考》,对记事散文选材的新鲜、亲切更感性得多;读了状物散文,再看看何立伟的《一千朵花与一朵花》,在生活中会更留意得多;读了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再看看他的《炼石补天蔚晚霞》相关内容,会对“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理解更透彻。再如现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喜欢写关于“杰出人物”的散文,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再去揣摩揣摩“资料链接”中他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的“找寻发现”说,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从而写出令自己感动的“杰出人物”来。读了几篇写景散文后,仔细品味“资料链接”内容,学生的写作实践会充实得多,收获会多得多,对自己的个性追求也会更明朗。

《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是编审者的苦心经营,正确用好“资料链接”这一极为重要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教师自身会加深对选修课程理念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拓宽教学视野,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成因子,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超越文本解读,提升学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重视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19页)学生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

阅读散文,会发现其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续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比如在阅读完第一专题的胡适的《我的母亲》、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刘鸿伏的《父亲》后,许多学生有感而发歌颂亲情、友情,进而谈到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教师可以趁机在班上组织学生互相点评,一方面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创作素材,积淀了写作情感,提升了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得到了震撼,灵魂得到了净化。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意蕴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进而思考苦难的意义?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读过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超越文本的方法很多,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散文的特点,着眼未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树立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乐于写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只要时时注意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不忘培养学生能力,就能让学生真正品尝到现代散文果汁的甘美。

总之,一切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我们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有的资源,因材施教,灵活使用,大胆超越,语文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地走向智慧的殿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