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人党员先进事迹 感动身边的人事迹材料(通用7篇)

时间:2023-10-10 作者:书香墨2023年感人党员先进事迹 感动身边的人事迹材料(通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感人党员先进事迹篇一

记忆里,只要一提及小米粥,我就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像蜜一样的味道,无论嘴里还是心里。

我喝过许多次小米粥,但却格外偏爱冬至时,母亲熬的小米粥。将小米、枸杞、桂圆肉、红枣和冰糖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时间会让粥的香气、甜味儿弥漫在屋里头,让人想赶紧去尝尝,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让时间走得快点儿,好早点喝上自己心心念念的粥。

记忆中,我有过一次帮母亲熬粥的经历。那天,母亲正好将食材按顺序倒入锅中,却忽然有急事,要出趟门,煮粥最开始那五至十分钟必须要一直搅和,不然锅会烧糊的。母亲实在没办法,就将搅粥的重任交给了我,走之前,她还不忘叮嘱:“一定不准偷吃!”我乖巧地点了点头,马上奔去厨房搅粥。呀!才不到三分钟的工夫,厨房里便有了几分小米粥特有的清香,我悄悄地咽了口口水,拿起勺子开始缓缓地搅了起来。“咕嘟咕嘟——咕噜咕噜……”火轻轻地烧着,锅里的粥不停地在那里“咕咚咕咚”地冒着泡,但不一会儿,又“噗——”地一下,破了,紧接着是一股淡淡的清香……望着锅里正在翻滚的黄米粒儿,我又不动声色地咽了口唾沫,尽量不让嘴巴和胃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可是,粥却越发甜腻,米粒圆鼓鼓的,像是在逗引我似的,连客厅都散发着一股香味,“噗——”。

我、姐姐、妹妹和父亲四个人,都围在锅前盯着小米粥,饭碗已经预备好了,就等母亲回来了。我们盼啊盼,终于盼来了母亲。母亲看见我们那副按捺不住、急不可耐的样子,笑出了声……一家五口围坐在饭桌前,一同喝下了粥。好喝——粥暖洋洋的,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和甜味伴随着小米一同滑入我的食道里,又悄悄地钻进了胃里,这下连心都被感染了,也变得暖洋洋的了。听父亲说,冬至的时候喝小米粥,就是要这种甜的、香的、暖的的味道,寓意在冬天里我们也能过得甜蜜、温暖、幸福。我听了,不禁又喝了碗小米粥。可真好喝啊!我无声地感叹道。

感动身边的人事迹材料

感人党员先进事迹篇二

小曹作为中心第一党支部的入党申请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在接到中心党委安排前往原药检所小区进行志愿服务值守的通知后,她安顿好家中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毅然决然冲到防疫第一线,与社区检测人员并肩作战,配合全民核酸检测,开展消毒消杀、检查出入小区人员的核酸检测码、工作证明、测量体温等等工作。在了解到她所居住的文苑社区防疫任务艰巨,又立刻加入到社区防疫志愿者队伍,录入小区居民核酸检测信息,协调防疫物资,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平凡的微光为疫情防控贡献温暖和力量。

感人党员先进事迹篇三

6月14日下午,朝阳医院护士长xxx接到医院通知,要求前往新发地经营者乐园,协助丰台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的样本采集。

“我们中有些人是参加过小汤山医疗队的,还有的是医院发热病房、发热门诊咽拭子采集点的,都是经过培训,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本着自愿原则参与到这次采样工作中。”xxx告诉守护君。

11个人中,有好几个医护人员和xxx一样,都是突然接到通知从家里赶过去的。下午三点到达新发地,晚上九点多结束工作,回到医院已经十点钟了。

与院内相比,室外露天的采集环境更加复杂。晚上天黑之后,只能打着手电筒去采集,这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外,前来检测的居民编号以及信息,全都要靠医护人员录入。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接到通知后立刻进入场地和角色,并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xxx认为,有了这次经历,医院和医护个人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感人党员先进事迹篇四

本文目录
  1.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
  2. 感动中国师昌绪的事迹材料
  3. 感动中国陇海大院事迹材料及颁奖词介绍
  4. 感动中国陶艳波事迹材料及颁奖词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xx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2) | 返回目录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xx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3) | 返回目录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xx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xx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xx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着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c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家,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4) | 返回目录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感人党员先进事迹篇五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人党员先进事迹篇六

xxxx年冬季的望奎疫情,给原本幸福、详和的安达市,投入了一枚定时炸弹,不快速排查,可能会引爆全城。安达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各行各业,密切配合,闻令而动;抗疫人员火速集结,逆行而上。利达医院在姜义钢院长的`带领下,一批批采样人员;核酸检测人员;流调人员;隔离点医护人员......,披上战袍,披星戴月,奔赴抗疫前线。

当病毒再次来临时,利达医院在姜义钢院长及各位院领导的带领下,迅速集结,决定实行“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听从指挥”的行动方针,姜义钢院长和参与此次疫情防控的各位院领导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坚持在前线进行疫情防控指挥,所有医护人员在凛冬时节,穿上铠甲,将自己埋在寒风中,只为换来不会迟到的春天。

有一群人,身着白衣,将人民牢牢守护在防线内,自己却只身奔赴抗疫前线,他们是子女,是父母,也是他人的另一半,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无畏前行的勇气逆行至抗疫前线,xxxx年1月12日晚19时,利达医院临时接到卫健局三中采样点的采样任务,当医务科主任何婷打通胃肠镜室护士长孟祥爽的电话后,里面传来的是孩子的哭声,她一边哄孩子,一边说:放心领导,我让婆婆过来看孩子,马上就到......,平和、坚定的几句话,夹杂着孩子的哭声,让电话两端的两位妈妈,已经满眼是泪,撇下一周岁的孩子,奔赴最危险的抗疫一线,内心的煎熬、纠结、痛苦,只有做过妈妈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得到。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曾在“非典”中被保护的孩子们,如今接过战袍,与前辈比肩,同时间赛跑。20多天内,利达40余名采样队员吃住在医院,三中、中本、万宝山、升平、金牛社区、香榭花墅、安虹社区、府城书苑......利达的采样队伍,足迹遍布安达市区和乡镇二十多个地区,其中包括数个中风险地区和望奎返安人员,共完成采样工作达三万余人次。临行前,院领导再三叮嘱,一定要做好防护,要每位队员都平安归来。所有队员在室外零下二十多度的艰苦条件,确保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符合感控要求,认真落实人次洗手,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采样任务。

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黎明有多远?在胜利来临前没有人知情,他们只知“利达在,爱永恒”就是这种信念,使人乘风破浪,大敌当前,踏马出征;将不下令,兵不卸甲的防控执行为牛城迎来了春季的皓月长明。

新冠疫霾下,采样队员常常是早上出发时,家里的单元门还是敞开的,结束工作时,就已经被贴上封条,为了确保全市防控措施精准到位,封了一个队员,第二个队员就立刻上来补位......,不讲条件,不计代价,舍小家顾大家,正是她们前赴后继,奔赴采样一线,才能够使应检尽检工作落实到位,为这场安达市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保卫战送上了捷报和凯旋。

感人党员先进事迹篇七

1996年,刘伯明在北戴河疗养时,听说要招航天员,当时对航天员也不太了解,但参加体检心里很激动,因为“能当上飞行员就很神圣了,当宇航员,那是什么感觉”!

“当时只知道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我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写作文我就用过那句话:‘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首先我对阿姆斯特朗这种精神特别佩服,他把这件事定位在全人类的事业上,当时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后来对载人航天陆陆续续了解了一些,尤其是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我的印象很深。通过这几次事件,我对载人航天比较了解了,而且认为这件事特别适合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去执行。”

神六任务 地面陪同

神六任务中,刘伯明入选了梯队。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和战友们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20__年10月12日深夜,太空中的聂海胜即将迎来自己41岁生日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面部有些红——“感觉如何?”

聂海胜回答:“很好。这么晚了,还不睡啊?”

刘伯明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回忆起这一幕时,刘伯明开心地笑了。在他看来,从神五到神七的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14名航天员共同完成的。

刘伯明是航天员中英语最好的一个,但他当年中考时的英语成绩却是零分。

他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刘伯明就读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只开半年,也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但,即使在一门课零分的情况下,刘伯明还是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并从此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功夫。

“他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单词。”父亲说。

刘伯明和妻子张瑶都爱好体育,是铁杆球迷,喜欢多种体育项目。凡是有世界级比赛,不管是晚上什么时间,两人都会爬起来观战。刘伯明经常没有时间,张瑶就代饱眼福,回来再将精彩片断讲给刘伯明听,而刘伯明也像听评书似的陶醉在一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