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新疆四史心得体会(精)一
- 春的散文 推荐度:
- 月亮的散文 推荐度:
- 春天的散文 推荐度:
- 清明散文 推荐度:
- 赞美教师的散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九五六年,我们的学业结束了。这所学校,最初是黑龙江省的财经干部学校,后来划归中央财政部,不久又划归石油工业部。这样一来,它的毕业生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工作了。当年的石油企业,除东北辽宁省的几家炼油厂之外,还有玉门、新疆、青海等省的油田。于是,就有一些同学要离开家乡直奔大西北去了。作为一个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十七、八岁的孩子,从家乡黑龙江一下子分配到大西北,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是我们并没有想那么多。不管是新疆的克拉玛依,青海的柴达木,还是甘肃的玉门油田,同学们都服从分配,不讲条件,快乐前往。然而,毕竟是要分别了,三年同窗,耳鬓厮磨,情同兄弟姐妹。快毕业的时候,互相送一个小笔记本,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贴一张半寸的小照片。关系密切一点的,两人或三人一起到照相馆照个一寸的合影,算是临别的纪念。当一批同学出发,火车起动的时候,站台上哭声一片。来送别的不是自己的家人和亲属。我们都是住校生,亲人都不在身边,行前也没有时间回家告别。难舍的是同学的感情。
去新疆的路是漫长的。从黑龙江乘火车出发,要在北京和兰州换两次车。兰州乘火车只能到河西走廊的清水镇,前面再没有火车了,要改乘汽车。汽车都是带帆布棚的卡车。乘客们一排排坐在自己的行李上。从清水镇出发,晓行夜宿,颠簸十五天以后到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
我报到的单位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在财务处作实习生。我报到时,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局长是张文彬。他是我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管理局领导。
那一天,张文彬局长召集管理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开会。我所在的财务处领导因为有事脱不开身,让我去参加会,跟我说,你带两个耳朵去就行了,有关财务上的事记下来,回来告诉我们。
我不记得那次会上都说了些什么事。但有一个细节至今记忆犹新。那天,运销处长晚来了几分钟。张文彬问他,你干什么去了?开会不知道吗?运销处长用开玩笑的口吻说,我知道开会,可是来了几个人,我得处理一下,看是该枪毙还是劳改,把他们打发走了我这才离开。张文彬没说什么,就开始开会了。
那一年的年底,财务处召开了一次专业会议,会后草拟了一个文件请张文彬局长签发。局长看完后打电话叫财务处去取,处领导让我去了。我来到局长办公室说明来意后,局长指了一下办公桌上的几页稿纸。我拿了稿纸转身要走,局长叫住了我:“小鬼,你是财务处的?”我回答:“是。”他又问:“新来的?”我说:“是,我是实习生。”他说:“噢,去吧。”
离开局长办公室,我边走边看文件,没有什么改动,只把“认真学习了上级文件”那句话前面的“认真”两个字划掉了,另外还在别处划掉了“极大的”、“有力的'”、“高度重视”中的“高度”等几个词汇。我对这些并未在意,只对我第一次被叫作“小鬼”感到新鲜。后来知道,在新疆对男孩子都叫“小鬼”。
一九五七年春节,我是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度过的,那是我离开家在外面度过的第一个春节。除夕之夜,管理局职工在石油俱乐部联欢。那是个很小的俱乐部,一排排的木头椅子。我在俱乐部里看见了张文彬局长。他身穿军大衣,头戴鸭舌帽,一个人在各处走走看看。大家似乎也没在意他的到来。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与张文彬局长接触,只有上下班时,在大门前或楼梯口偶尔看见他的身影。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我只是个实习生而已。不过,我既在新疆石油局机关工作,也就能感受到这个单位的脉搏。
全局的大事我不知道,但一些小事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不忘。
春节一过,管理局机关就成立工作组,到石油管理局所属克拉玛依和独山子两个油田去落实一九五七年的原油生产计划。我也被抽去参加工作组。这是给我的一个了解企业的机会。第一次实际地接触让我感觉到,每个企业都把完成生产计划以及执行政策和遵守纪律,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因为这一切都关系到国家利益。企业上下,无论局长、厂长还是普通员工,都认同这一点,并且身体力行。
有一次赛福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来石油管理局视察工作,到了吃饭时间竟没有留下他吃饭,因为财务制度不允许有这种开支(这里说的是原本意义上的吃饭,不同于现在为接待贵宾和领导所作的各种“按排”)。对此财务处领导很过意不去,可是又不得不这样做。
国家规定,单身职工每四年回家探亲一次。探亲是不能乘坐卧铺的。兰新铁路通车以后,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坐火车要四天三夜七十七个小时,下车的时候两脚都会肿起来。尽管如此,也没有人编造理由以出差的名义报销探亲的卧铺票。
新疆地域广阔,出门动辄上百公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汽车,外出搭车是常事。要搭车时,你往路边一站,车来了招招手。只要车上能坐人,司机会停下来问你要到哪里去,只要顺路,他就会叫你上车把你带去,也不跟你要钱。我在新疆工作期间就常在路边搭车。有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司机在半路让我搭他的车走了几百公里。
在夜间行车要会车时,尽管戈壁滩上道路很宽,哪怕附近几公里几十公里都没有第三辆车,两个交会的车也自动减速,关闭远光灯,小心翼翼地过去之后再开灯加速开走。
时至今日,我们的建设事业极大的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了。当年的少年实习生,如今已过了古稀之年。我们也亲眼看到了大发展大提高所带来的一切。然而,面对这一切我们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觉。而每当回忆起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些经历,想起那企业、那职工,他们所具有的认真、勤劳、为国家奉献、不谋私利等等高尚精神,总会感到一些温暖和温馨。但愿这份温暖温馨永远存留在我们的心里。
s("content_relate");【初到新疆的散文】相关文章:
初到兵团散文10-02
苏轼《初到黄州》的赏析及翻译09-06
新疆印象的杂文随笔07-17
林清玄散文集的经典散文10-25
林清玄散文集里的散文01-05
美好的散文08-23
青春的散文08-20
星空的散文08-20
老屋的散文08-19
错爱的散文11-14
有关新疆四史心得体会(精)二
1、大新疆的棉花光照充足,一般都比较大又虚软洁白,而普通地方的棉花很难有这种表现。
2、它的质量非常好一般都是用于做国防、医药和高档成衣类使用。一是品种,新疆的是棉花是优质长绒棉。
3、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新疆棉花的价格,棉花运出疆外就需要加上运输成本,特别是采摘耗费大量人工成本,新疆棉花种植还没有达到美国,中亚国家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新疆棉花。
4、新疆远离内地,棉花运出疆外就需要加上运输成本。
有关新疆四史心得体会(精)三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有一片1.8万平方米的神奇而肥沃的土地,这就是阿克苏市。“阿克苏”,在维吾尔语,意为“白色的水”。阿克苏河从境内流过,所以得名。
阿克苏地域,是古代姑墨、温宿国所在地,汉朝归西域都护府,唐代又辖于安西都护府、龟兹都督府。清代新疆建省后,设阿克苏道。之后设阿克苏县。1949年以后,设阿克苏专区,辖原阿克苏县。1983年,撤县建市,是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阿克苏属暖温带干旱型气候,年均气温7℃--10℃,雨水较少,但河流水量丰富,山区多雨雪,冬春严寒。
阿克苏市地势广阔平坦,土层深厚,光热丰富,无霜期长,适宜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区。阳春碧波万顷,夏秋遍地金黄。树有杨、柳、桑、榆、槐、法桐,果有杏、桃、苹果、核桃、红枣、无花果、葡萄等。瓜果飘香,四时应市。艾西曼湖、多浪水库和胜利水库,常有大天鹅、小海鸥、野鸭、水雉、大雁等飞禽栖息。盛产鲢、鲤、鲫、草、鲶鱼、武昌鱼、大头鱼和牛蛙等水族。河湖、渠系、林网、条田,景色醉人,是名符其实的“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瓜果之城”。西部阴干山一带,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具备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
阿克苏在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归属汉朝版图。自1883年建新城以来,一直是所在地区军政首脑机关驻地。现驻阿克苏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功勋卓著的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本世纪50年代初期,这支英雄部队奉命屯垦戍边。他们挺进戈壁,兴水利、治盐碱,锁住亘古黄龙;修道路、辟良田,奉献粮山棉海。军垦战士艰苦创业,建成16个大型国营机械化农场和建材、纺织、化工、电力等实力雄厚的支柱企业,修建了西北地区最长的公路桥---塔里木河大桥。农一师经济已成为阿克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克苏市是维吾尔、汉等多民族聚居区,人口达43.45万。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用智慧和汗水共建乐园,使阿克苏市这颗镶嵌在祖国西陲的明珠熠熠生辉。
阿克苏市的绿洲、河湖、沙漠、山地等多种地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晴川烟树、云悬玉峰、烟笼多浪、沙海胡杨、古寺晨唱、浑河古渡、三熟奇桑、艾湖归舟、古崖幻影、长虹旭日等10景更是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多浪文化独树一帜。“多浪巴亚万”高亢激越;热瓦甫琴、卡伦琴声优美动人;多浪“麦西来甫”热烈诙谐。阿克苏市各族人民热情豪爽,葡萄美酒待客,轻歌曼舞迎宾。
阿克苏有南疆公路贯通,东达乌鲁木齐,西至喀什,地区内各县镇、农场,都有班车。阿克苏还有民航班机达乌鲁木齐及和田。
有关新疆四史心得体会(精)四
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还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型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新疆位居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徒和交往,导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往,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
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