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一
英国大哲学家怀特海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称它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
联想到现在苏教版教材设置的“解决问题策略”单元,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吧。希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生长智慧。
在最新修改的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里,也多了这样一个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所讲的策略是——从条件想起。
卫老师对这一单元经过了慎重深入的思考,继承了过去教材“分析法”解题的精华,又巧妙渗透进新课程的理念。
她鼓励学生将“条件”进行“搭积木”,她意识到,“搭积木”活动时,孩子总是根据自己脑海里的“图像”将自己手中的积木进行灵活组合,于是,同样的一堆积木有时会组合成英式建筑,有时会变成美式庄园,有时是中国长城。而应用题中的“条件”何尝不是学生手中的“积木”?根据最终目标,将这些已有条件进行组合,就会一步步接近目标。而在这里,卫老师通过层次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两点:
2:怎样组合,不是随意的,一定是科学的,根据问题的需要来的。
这样才有例题里学生不同方法的产生,因为不同的方法背后,是对条件的“不同组合”。
其实,小学数学学习,显性的数学知识背后往往蕴含着隐性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很多的数学老师都是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来衡量学生知识的掌握度,却忽视了数学知识应带给学生的“数学智慧”。虽然,智慧不能被表述,但是,一个高度自觉的数学教师总能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及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确定恰当的渗透要求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精神和骨髓,从而生长出自己的数学智慧。卫老师的这节课,正体现了这样的智慧!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疾病的不断出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发现新的方式和方法,以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第二段: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注意到一些新的科技产品或新发现,例如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这些新发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影响、安全性等。因此,在使用这些产品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且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例如,在电动汽车的使用中,我们可以采取减少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以及加强车辆安全等方式,以缓解环境和安全上的问题。
第三段:
除了科技产品方面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临健康问题,如疾病的不断出现以及身体健康的维护等。在这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疾病发生时,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医疗手段,同时也需要加强预防和保护工作,如定期体检、加强健康管理等。
第四段:
除此之外,环境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产生等。这些问题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也对我们的健康和未来带来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例如,我们可以推广环保车、加强环保意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第五段:
总之,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不断地探索新的科技和方法,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自身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与关注,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三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四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新的发现和问题的出现是非常常见的。我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不断地发现新的事物和情况。然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和新发现,并从中获得有效的经验和智慧,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本文将分享我在处理新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新发现和尝试
新发现可以是任何事物,可能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方法或策略,也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该积极尝试,去探索这些新发现,了解这些新发现的原理和作用,从中学习并汲取有价值的经验。
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软件和工具,这些新的技术可以帮助我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发现这些新技术之后,我会主动去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功能,然后尝试应用这些技术解决我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是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经验。
第三段: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地去解决。即使我们最初的尝试失败了,也不应该轻易地放弃,而是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多做尝试,不断地总结经验。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经验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并更有效地解决它们。
当我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我通常会先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了解解决方案,然后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失败了,我会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并对我的方法进行反思。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解决了问题,还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我在以后更好地处理类似的问题。
第四段:分享和交流
分享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向同事、朋友或一些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建议。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进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帮助他人解决类似的问题,让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
在我的工作中,我发现与同事和专业人士的交流非常有益。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也喜欢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经验和尝试,让他们从我身上获得灵感和参考。
第五段:结论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尝试、总结、分享和交流,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和智慧。当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惧怕困难,而是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多做尝试,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五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六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七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 教学内容
四(上)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 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 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 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 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习的要求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 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八
上一周我们到潼川二小听了几节非常精彩的数学课,让我感到收获很大。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仅领略了各位教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下面就从一下几点谈谈本人这几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赖老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引导到位,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肖老师语言流畅,干脆利落,问题的指向性强,认识数和数的顺序时老师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张老师课堂教学灵活,不管她的方法多样,她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他比较有经验把平时学生常出现的或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防范于未然。练习题的设计精准并体现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以后的教学做好了准备。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三、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并且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四、练习设计基础实效,新课过后的练习订正及时,这样更好的巩固新知。只有及时巩固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牢记掌握所学知识。
五、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信心。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我对此次学习感触颇深,认为短短的三天的时间,收获多、收获的质量高、学习的感悟深,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反思我的工作,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力争为我校中学数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力量。
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篇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燃眉之急、饥寒交迫”,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品读课文,在阅读、批注的过程中了解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体会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揭题设问,激发兴趣,感受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
你指导共和国有哪些元帅吗?我们曾学过哪些元帅的事迹?
毛泽东曾这样地评价过一位元帅,“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猜猜他是谁?
板书:彭德怀
说说你所知道的彭大将军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
补齐课题。这位军功卓著的将军与一个大黑骡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样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梗概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读课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要读准子字音,认清字形,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交流读文情况,讨论质疑。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炼研读主题,理清文章脉络
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你准备研究什么?
指名说,归纳,提炼本文的研读主题:彭德怀为什么要杀自己十分喜爱的大黑骡子?
围绕这个研究的问题,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指名说。
读读课文,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第三节)
齐读,理解“燃眉之急”,并造句。
现在的“燃眉之急”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读第一节)
既然是“燃眉之急”了,那还等什么呢?赶快找能充饥的东西呀?
四、品读课文,感悟将军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
现在唯一能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那还等什么呢?赶快杀大黑骡子充饥呀!
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黑骡子?自由读体会,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出批注。
讨论:“立过功”指的是什么?
“再立最后一次功”又指的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一只大黑骡子,彭德怀对他有什么样的感情?战士们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十分喜爱
既然彭德怀十分地喜爱它,他想杀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杀另外五匹马不行吗?为什么?
引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师:大黑骡子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但它却永远地留在彭德怀和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学到这儿,你觉得彭德怀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