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

时间:2024-11-25 作者:笔尘

阅读范文范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作品的结构和框架,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如果你对范文范本的写作感到疑惑不解,那么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范本,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和启示。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一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2)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体验情感美。

(1)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感悟意象美。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2)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3)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更多。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二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我此去虽归乡土,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三.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课文。

二.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牧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五.朗读课文,体会它的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之美?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四.总结全诗——“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五“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作者邮箱: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三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四

(本教案根据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教学思路整理而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诗人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五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诗人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诗人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诗人精神世界,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诗人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诗人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诗人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诗人的“梦”。诗人19赴美留学,19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诗人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诗人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诗人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诗人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诗人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中国海上。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六

导入:

在上堂课中,我们学习了戴望舒的《雨巷》,那么,下面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下在《雨巷》中诗人重点写了哪两个意象?对,是“丁香”和“姑娘”,那它们还是单纯意义上的丁香和姑娘了吗?显然不是,这里诗人已经把它们赋予了一定的象征含义和比喻意义。我们把这类意象称做“象征性意象”(板书象征~),其实呢,在诗歌中更常见的是另外一类意象,叫描述性意象(板书描述~),那么什么叫描述性意象呢?顾名思义,就是诗人通过描绘意象的形态、色彩等来构造画面、营造意境。举个例子,比如说大家熟悉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松、清泉就属于这一类。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一首也是以写描述性意象而著称的现代诗歌名篇,也就是《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再别康桥》。(大家把书翻倒第八页,同时结合注释1了解下诗人的简介)。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下诗的题目,一个“别”字从诗歌题材上暗示我们什么?对,这首先是首离别诗,但是又同我们以往学过的离别诗一样么?我们之前学过的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别的都是人,而这里呢别的是康桥,是物。大家相信:诗人要离开曾经留学过的母校,没有向同窗故友告别,而是呢前来跟康桥里的景物来告别。这能说明什么呢?对,说明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如今诗人要与它离别,内心应该是怎样的呢?嗯,同学们根据日常的经验推断的出:诗人应该是十分的不舍和依恋。那好下面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看看那个在诗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康桥是什么样的,诗人又是如何来抒发他的不舍与依恋的。

感知课文首先,我们先来听一下名家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呢可以跟着读,体会下诗人的情感。

板书,那个大拱形。

好,时间差不多了。

那么谁能说说你读完了这首诗、听完朗诵后,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什么样的呢?

画拱形中的7个点。

对,主要是第2、3、4小节,在这三小节里诗人集中写了哪些意象呢?(停顿)。

对,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有河畔的金柳,有软泥上的青荇,还有树荫下的潭水,在这里呢,老师重点给大家分析下“金柳”这一意象。

我们先找同学读下本小节(停顿)。

大家看下诗人是如何写这柳的呢?先交代了是“河畔的金柳”,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试想下你是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想到什么啊?同学们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老师呢也只会联想到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罢了,古人也不过说成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可我们的诗人竟大胆的把它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板书新娘)。

大家知道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下?

对,是美丽的,迷人的。

那么夕阳中的新娘也就是黄昏中的新娘呢?是不是除了美丽、迷人之外,更增添了几份娇羞与恬静啊?是的,而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什么啊?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那么大家考虑下,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呢?--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在现在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的分外妖娆和迷人。(停顿)。

嗯,同学们说的都颇有见解。

老师呢来进一步明确下,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到这啊,老师就带领大家赏析完了金柳这一节,不知道老师的分析思路是否给大家带来点启发,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自己来尝试着欣赏下后两小节中的意象老师在这里提示一下,大家在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从炼字入手并注重诗人主观情感的渗透。同学间可以相互讨论。

第三节里诗人主要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招摇(板书),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

第四小节通过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板书)般的梦的联想。

在第四小节里,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大家观察下--是天上虹后面有没有标点符号啊?”大家知道标点是用来表示语意的停顿的,而这里呢没有用,那么这里是否意味着诗人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呢?大家可以尝试着把“是天上虹”与下一句连起来读,变成了什么?“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这样“揉碎”的主语是虹,所以啊才会沉淀出彩虹似的梦,这样的意思是不是更好理解了呢?当然了这只是老师的一种解读方法。可能有的同学要问了,“老师如果你说的对,好端端的一句话,诗人为什么非要拆开呢”。老师呢,在这里先卖个关子,请同学们针对这个没有标点的问题,回去写下自己的看法,赞同的或不赞同的都说下自己的理由,我们在下堂自习课上,再来解决他它。

我们回头看下黑板,这三节诗为我们展示了康桥特有的迷人风光,那它寄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对,是对康桥美丽景色的喜爱与眷恋之情。那么诗人的情感是否就只停留在了这一层面上呢?(停顿),显然不是,寻梦(手势,板书)这一节诗人紧承着上节诗意,对“彩虹似的梦”加以引申。那么诗人的梦是什么样的呢?概括地说,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板书)。

诗人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曾提过,他在康桥留学的时候常去康河里撑船游玩,也常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所以啊这里既是对理想梦境的一种想象,更是对逝去的美好的时光的一种追忆与留念(板书)。但是第六节(手势)开头的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板书那个大横线,可以画写竖条)这里呢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板书)之情达到了高潮。

对,正如这位同学说的那样,两小节的语意很相似,都表达了种告别的依依不舍。像这种安排不但使全诗在结构上收尾呼应(板书),也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圆环。

好,到这呢,这首诗呢就大致分析完了。我们回头来看看黑板(手势)。

诗人选取和康桥里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描绘,善于搭配具有色彩的词语,如金柳、青荇、彩虹,具有很好的色彩感与画面感,我们管这种美感叫做绘画美(只说,不写出来)。

而首尾的幻,是的全诗充满了节奏感,仿佛一首优美的乐曲,我们叫它音乐美(同样不写出来)。

其实本首诗啊,还有一美,就是结构上的建筑美,(板书)大家在读诗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节之间乃至小节内部的排列组合是很讲究的,但老师为什么没有具体分析呢,因为结构美这点呢,就是我课堂上留的思考题的切入点,我的思考题是什么来了“为什么是天上虹后面没有标点”希望大家回去能以此为切入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发散性的思考。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七

3.培养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出徐志摩,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xx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相关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4.学生再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描绘了康桥的秀美风光,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确:诗人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2.课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建筑美)。

明确:课文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课文语言有何特点?(音乐美)。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4.小结。

本诗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要多读多体会。

5.学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乐美,争取当堂成诵。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后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

附:板书设计。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乐美。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八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理解诗歌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

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

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1、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阅读交流中国文学史上因为作家的理想不能实现,却造就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例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读诗歌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或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

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或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

练习举隅。

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

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九

1、“三维”要求,让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读为主线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接受规律;原始体验、基本体验、终极体验。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导入——参读——情读——品读——比读——小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对母校的眷恋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意境之美和“三美”艺术主张。

诵读法、涵咏法、讨论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参读: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齐、华美,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的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92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写下了《再别康桥》。

让我们直观感受一下诗人和康桥——(题板图片)。

诗人曾深情地说过(见题板)——生读。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中国是诗人的母亲,康桥是诗人的母校,诗人因康桥而华彩,康桥因诗人而绚丽。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而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在于抒情”,惟有诗人是生活的情人,让我们走近情人——徐志摩,情读《再别康桥》。

三、情读:

轻轻的/我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揉碎在/浮藻间,我挥一挥衣袖。

作别/西天的/云彩。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寻梦?/撑一支/长蒿。

是/夕阳中的/新娘;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波光里的/艳影,满载/一船/星辉,

在我的/心头/荡漾。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软泥上的/青荇,但/我不能/放歌,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在康河的/柔波/里,夏虫/也为我/沉默,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学生自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中感情,什么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欢喜留恋。

2、说出每节诗中最主要的意象,哪些意象侧重表现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哪些意象侧重表现对母校的欢喜留恋之情?并注意各意象的特征,读出相对应的感情。

明确:云彩作别;夏虫沉默;笙箫悄悄;金柳新娘;青荇招摇;潭水虹;星辉斑斓。(以上内容板书)。

3、通过这一个个意象,读出诗中的欢喜、留恋和依依惜别之情,选你喜欢的一节来情读。

学生读,学生来点评,老师相机辅导。

4、老师配乐朗读。(使用超链接播放《秋日私语》伴奏音乐)。

5、学生配乐情读。

四、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方法:(见题板)。

参读,知人论世参照读;情读,意象情感动情读;

品读,诗中妙处须品读;比读,延伸拓展比较读。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

教学重点: 。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

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

二、媒体设计: 。

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

一, 导语 : 。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

提问: 。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

明确: 。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

1, 。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六、小结本文。 。

七、作业  。

1, 背诵课文。 。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场娜拉! 。

附:板书设计  。

云彩 。

星辉 。

金柳 。

作者“悄悄地”走       作别 。

青草 。

柔波 。

青荇 。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一

1.教材特点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它不同于学生接触、学习最多的古典诗歌,在字数、句数、声韵、节奏等形式上,用词和语言表达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同时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也有继承性,他们有着某些一脉相承的联系。

《再别康桥》中,诗人描写了康桥柔美的风光,运用想象和联想和暗喻等的修辞手法,把康桥的景物描写的妖娆有情,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感恩、怀念之情。学生要领会诗人描写的画面的意境,深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谊。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文中学习的诗歌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整体一贯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现代新诗《再别康桥》具有重要意义。

1.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怀念、惜别之情,品读诗人个性特征。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感恩、怀念之情。

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一课时。

多媒体渲染,小组探讨,反复朗读涵咏。

同学们,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同学们能够猜出这个人是谁吗?对,这个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欣赏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桥。

请学生介绍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我们看,徐志摩一生短暂,但是他在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给现代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在现代文坛上始终是一颗皎皎明星。他的婚姻爱情故事也非常动人,三个女性与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们说道,甚至还被拍成电视剧《人间的四月天》,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关信息和诗歌作品,或者通过购买纸质书籍放在案头时时欣赏,了解一下这位传奇的诗人。

解析题目:为什么作者说是“再别”?

徐志摩三次旅行欧洲,在剑桥大学学习两年,也就是诗歌中的康桥,他在剑桥大学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流派的影响,结识了许多有名的文学家,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在这里他的诗情得到触发,进入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康桥成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1922年离英前夕,写有长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途经英国,没有留下告别康桥的诗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游,在归国的海上,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初次朗读,注重朗读技巧。

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大家听听他的朗读并作出评价。

朗读技巧:重音,快慢,声调高低,欢快或低沉。

金柳(重读)新娘、艳影(欢快愉悦)荡漾(徘徊萦绕延长读)招摇(延长)柔波(轻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适当读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梦幻空灵的感觉)。

第一、七节读轻缓调,第五节适当高昂,第六节低沉。

这首诗第二、三、四每节中,两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后续部分,一三行是主语部分,是一些具有宁静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谓语部分,是对宁静柔美性质的事物的进一步、具体的描绘,因此一三行重读,二四行轻读,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扬一抑的咏叹效果。

现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吧!

再次朗读,划分诗歌层次。

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由哪几节构成,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本诗四行一节,一共由七节构成,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三次朗读,研读揣摩康桥风光景致。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徐志摩为我们呈现的康桥风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主要意象。

波光里的艳影(拟人)—————————心头荡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头萦绕、摇荡不去,美!

移情解释:作者主观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并发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征着作者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的回忆,作者认为这榆阴下的潭水承载着自己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回忆,这潭水就在作者的强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辞》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作者看到漫天飞舞的杨花,引发离别的伤感之情,眼前的杨花在诗人离愁的强烈伤感情绪下,移位成离人的眼泪。

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些景物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运用了暗喻、拟人、移情、想象、联想等手法,描绘出笔下的这些景物,富有生机活力,充满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温柔妩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对旧日梦想的怀念。

1.作者在第一节连用三次“轻轻的”,有没有累赘重复之嫌?

三次“轻轻的”是作者对自己离别时动作姿态的描写。作者面对康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做出了这样优雅潇洒的姿态,实在是一种离别的乐观的情绪表达。

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是诗人形象呢?

乐观,飘逸,洒脱,优雅的绅士形象。

2.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作者在离别康桥的那天,沿河划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虫也都陷于沉默,康桥的周遭环境是那么安静肃穆,而作者在康桥景色的描绘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不时陷入对过去学习、创作、爱情等生活的美好回忆,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是静悄悄的进行着的,是属于个人的独家回忆的,是不可以用歌声表达出来的,是作者洒脱、优雅的性格的写照。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对康桥进行了一番游览,感受到了康桥的美景和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深深的怀念,还从诗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洒脱、优雅的性格特征和诗人的人生理想。那么老师希望你们课下,认真回忆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或者反观我们现在的校园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触发点,写成一篇小诗。

下课。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二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讲读篇目。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影片,以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相伴,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不多,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采用的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预习内容设计:。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查找些写离别的诗作。

2、创设情景。

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展示作者头像,让学生陈述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学板块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教师活动。

一、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老师的导入内容,并通过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在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

初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慢慢走进课文。尤其是校园图片的直观展示和徐志摩的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眷恋和不舍。

二、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播放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欣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诵,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课本上标注字音。

2、在听完老师朗读后,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

听读和自己朗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先听后读,并且要不断尝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师活动。

2、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自然景物。

指导学生进行炼字训练。可以对比练习,让学生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关于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意在引导学生和高考考点进行对接,锤炼、推敲词语,鉴赏诗歌。

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教师活动。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2、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师点评。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展开诵读小赛,

在诵读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徐志摩进而了解新月诗派和改派的特点。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喜欢诗歌,从而尝试鉴赏诗歌。

2、意在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诗派。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篇目,所以诵读是本课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重点,通过诵读和把握意象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也是以诵读和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辅导,让学生走近康桥,走进作者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和眷恋、不舍。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三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四

3、学会朗读。

揣摩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涌动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2、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

活动1【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活动2【导入】朗读。

深情美读,整体感知全诗:

背景简介-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朗诵。

活动3【讲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1、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2、课文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河以其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诵读中去感悟他的万千思绪。

诗歌鉴赏方法启示一:鉴赏诗歌我们要关注诗人及背景,联想当时现实。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教师纠正范读全诗,学生聆听,体会音节和旋律上的特点。

(四)学生观察诗节和诗行排列上的特点。

教师补充: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五)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全诗:

(从诗歌的意象,意境作为切入点赏析这首诗歌)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提及离别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

生: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写告别母校你会怎么写?

设想:再见了嵩明一中,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崭新的教学大楼和宏伟的科技楼,再见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再见了朱红的大门......再见了我每天黄昏坐在上面背英语单词的大石头。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云彩等自然景物转移,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同是离别诗,那么诗人送别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

三)这些意象、意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诗人将意象写得越美,表达的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越浓)。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为一体,因而造成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体现了绘画美。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活动4【活动】感悟拓展。

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以"徐志摩与康桥使我想到的"为话题写片断。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五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教师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谈谈初步印象。

1、(1)语速:舒缓(2)语气:低沉(3)情感:不舍。

2、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这里也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诗人1928年秋重回英国,康桥的一切,早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由于他当时要赶着去见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归国途中才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

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哦,原来徐志摩是爱上了康桥。“金柳”是代指康桥的。由“金柳”联想到“新娘”就可以理解了。不仅本诗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难舍难分之情。“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情感的形象,叫做意象。

艳影——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学们有过“荡漾”的体验吗?(手机)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用词之妙。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五、进入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感情有变化,感情更强烈了)。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招摇”是什么意思?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朝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诉说彼此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水草是这一节着意表现的“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轻轻地读。

5、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六、请学生朗读第四小节,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写错了。是不是?哦,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梦。

2、“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

“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

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于物”。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哥抽的是烟,吐出来的是寂寞”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最仰慕的女子林徽因,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是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七、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节。

1、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景。

2、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闭上眼睛,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3、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八、分析第六节。

1、诗人沉浸在梦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

2、夏虫真的能为我沉默吗?怎么理解?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眼看诗人即将离去,受到诗人离情别绪的感染,夏虫也黯然神伤:似乎这时康桥的一切——风也不再刮,树也不再摇,一片沉默——都在“悄悄”地和诗人告别,全都沉浸在眷念惆怅的离情别绪中。这里也是移情于物,赋康桥以“性灵”,使它具备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3、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忧伤)。

九、分析第一节和第七节。

1、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突出“沉默”的特点。怎么理解?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就这样走了。诗歌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教师模仿踮着脚尖走路)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那份敬仰跃然纸上。

2、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回环复沓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十、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示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六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是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表达得情感息息相关,诗中典雅柔美的意象让人陶醉,因此我将采用知人论世法,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又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因而我将朗诵诗歌贯穿于教学中,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画面,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美。

2、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张力,用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学习鉴赏诗歌。以诵读为主,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从古代离别诗导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自古以来离别的诗数不胜数,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诗人“摆脱哥伦经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国留学。21年,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诗人在此树立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并接受了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开始新诗创作。

作品成就。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关于徐志摩的死亡。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康桥对徐志摩的意义。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诗人,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为学生情感的融入创设情境,为诗歌诵读鉴赏作铺垫。

三、播放《再别康桥》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设计意图:如画的风景,优美的音乐,动情的朗诵,立刻将学生带入情境。

四、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

1、《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竹篙等自然景物。

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在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并简要分析。

提示:首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句中的“轻轻地”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和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提问: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盏盏夜光酒杯,每一盏酒杯里都满注着诗人用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酿造而成的美酒,“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提问:假如将“漫溯”改为“慢溯”,效果哪一个更好些?为什么?

提示:注意语素“漫”与“慢”之间的效果。(开放式话题由学生自主讨论)。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提问:诗人为什么别离的是“笙箫”而不是其它的乐器?

提示:此问有一定的难度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从押韵上看,“箫”与本节第四句中的“桥”构成押韵。第二,“箫”抒写出此时此刻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3、探讨本诗的主旨。

(1)“金柳”比作“新娘”的含义。

把“柳”比作“新娘”,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美丽、典雅、独特,出乎意外,联系1928年新婚的林徽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2)“水草”意象的内涵。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异曲同工:“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只要我的爱人是小鱼……”巧合的是,《雪花的快乐》中林徽因有“柔波似的心胸”,《偶然》里徐志摩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为情而傻,为情而癫、为情而狂的徐志摩。

(3)揉碎的“彩虹似的梦”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情敌是恩师的儿子。

(4)“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纯洁和豁达。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指定三名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这首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与深入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蕴,在整体领悟诗歌意境与情感,升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五、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全班同学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不能不惊叹于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

(再次播放朗读视频,整体上感受诗意美。)。

六、布置作业。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赏析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

1、对于“三美”主张的理解。

2、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

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步骤。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生于浙江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剑桥大学对徐志摩的影响极大。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事实上,对康桥(剑桥)志摩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这著名诗篇《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作品是其“爱、自由、美”的人生观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读这首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共同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1、检查预习情况(要求个别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能用较恰当的情感朗诵诗歌)。

2、播放录音朗读。

《再别康桥》是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请同学找出韵脚。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学生可自由朗读两分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诗中给你留下最深的意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这些意象完成对自己情感的表达的?

西天的云彩。云彩是非常美丽的,它可能代表了过去那些美好的记忆,也也许是朋友,或者是想念的人??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金柳。柳树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柳树披金。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

青荇。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潭水。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应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的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用水“揉”过一样。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八

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

: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80年后,伦敦,康河。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板书课题。

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1、检测读、评价读。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

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

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这个对生活、对人生完全诗意的信仰的刚刚站立在壮年顶峰上的一个人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最后再次诵读诗的首尾两节,聆听诗人内心的绝唱。

康桥教案设计: 提升文学研究者的写作能力(实用19篇)篇十九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

1、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2、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3、教学课时:一课时。

1、教师:准备一张作者的挂像,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段,乐曲《神秘园》;印发补充资料《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间部分;提前板书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以及“现代诗”字样。

2、学生:阅读课本中现代诗的。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业失职检讨书(专业18篇)

    检讨书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著名人士的检讨书,在写作检讨书时可以参考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尊敬的领导您好!我于xxxx年5

    教学秘书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医院科秘书的工作总结(实用18篇)

    通过学生会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会的领导力和服务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模板21篇)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求和规范,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小编整理了一些热门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们写作mba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请假条格式要求(热门13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优秀的写作范例,提高作文水平。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学生。请假条。是请求老师,准

    大学生励志个性签名短句大全(专业20篇)

    成功的秘诀在于自信,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能创造奇迹。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励志的名言警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激励。当你跌到谷底时,那正表示,你只能往上,不能往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学校(通用18篇)

    学校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这里有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关怀,每个人都能得到他们的成长。以下是一些学校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市场营销经理的市场调研报告(热门20篇)

    调研报告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后,用文字形式将调研结果呈现出来的一种文献资料。调研报告范文六通过对某社区的居民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社区建设和

    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的重要性(实用19篇)

    诚信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它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范文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让我们深刻理解诚信的价值。本人自愿参加全国大学英

    小学生作文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优质16篇)

    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这些小学生作文范文包含了不同主题和风格,让我们领略到了小学生的无限创造

    学生体育活动计划(汇总22篇)

    范文范本是指以一定标准或要求筛选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样品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