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人类与众生的差别之一,也是我们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思想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一
《秋天的保健》是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个单元主要以秋天的景色,果实,秋天的疾病,以此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融合了热爱环境,热爱粮食,热爱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
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进一步培养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就设计了三个版块的内容:一,认识秋天的天气特点;二,秋天的麻烦,让学生认识秋天的疾病及原因;三,秋天的保健,怎样让自己更健康。
我在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意图:
课堂教学源于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我们的课堂就应该落实这一理念。秋天是一个传染病高发的季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秋天生过哪些疾病,说说生病时的难受的感觉,再让学生学习秋天的保健知识。这样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较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生活中指导生活。
品德与生活应当源于生活,但绝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学意义在于"高于生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从"认识秋天的特点","秋天的麻烦"过渡到"秋天的保健"逐层深入,实现了质的飞跃。学生从课前调查以及课内医生的介绍,老师的指导,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秋天保健的知识。这就是"在生活中指导儿童生活",一定会给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帮助。
用"综合"的理念设计课堂活动。
品德与生活是综合课程,就要运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以"综合"的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整体发挥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的准备活动中让学生向社区或家长了解秋天容易得的疾病,了解秋天关于饮食,起居,运动方面的知识,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保健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认识秋天"这一环节中采用优美的图片,在《秋日私语》钢琴曲的烘托下,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环境的情感。"秋天的麻烦"里出示一些疾病的照片非常直观,能唤起学生的记忆,"秋天的保健"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秋天保健知识大比拼活动",把小朋友分为"运动组","水果组","蔬菜组","起居组"四个组,分别用实物呈现,图片展示,儿歌吟诵,自由讲述,现场采访等形式让学生而"其他食品组"则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原本枯燥说教的知识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呈现在儿童面前,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其中的拍手游戏中,在《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轻松了解秋季日常起居的保健知识的同时,又同时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送健康大礼"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了"演一演,唱一唱,选一选,辨一辨"这四个活动,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思考,全体参与。在"演一演"这一活动后,让他们说说"看了这个活动后的想法",对学生又进行了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总之,在这堂课中,我没有纯粹地进行思想教育,或者简单地将课程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起来,而注重了知识性,人文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恰当地把握了课程核心,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了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二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及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课本主要内容讲完后,我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了小结,并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的升华中,完成对全课的解读。
五、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基本都是我个人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几个环节设计还不到位,比如课前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学生并没有完成预期任务,我没有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使政治教学更好的为生活生产服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三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活动的气氛,体验课堂的快乐和幸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任务能独立完成。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一下好的学习方法;。
2、学生根据42页三幅插图自己创编小品;。
3、师生共同收集关于“一分钟的价值”的有关资料,收集勤学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学习上,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困难”。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主要困难。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好的学习方法。借他山之石来攻玉。
二、小组进行小品展示。
1、相互欣赏。
在看小品的过程中,思考同学的表演意图,小品诠释了什么思想主旨。
2、自主探究。
在对小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启发,并从中感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
三、师生共同探讨。
学生结合课本第43页下方三个孩子遇到困难的插图,讨论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好的习气。
四、体验活动。
1、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一分钟时间有多长。
2、结合收集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关于一分钟的价值。
3、分小组进行一分钟写字比赛,一分钟口算比赛,把成绩记录下来,把成绩展示一下,共同感受一下一分钟的价值。
五、小结。
1、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
2、要合理利用每一分钟,快乐学习,尽情潇洒,充分休息,不要让时间悄悄地溜走。
六、师生交流。
1、看图想一想,说一说。
(1)学生看课本第46页三幅插图,说说自己大胆提问的收获。
(2)学生把自己不敢提问的顾虑说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克服。
2、名言激励。
(1)学生说说自己创编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互相交流,相互启发;。
(2)教师小结,学生朗读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七、活动拓展。
1、有关时间的感受,还可以使用模拟表演的形式,如请学生扮演时光老人,帮助学生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时间,学习习惯方面的名言警句,自己办一张手抄报。展示自己这堂课学到的知识和明白的道理,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里除自己的老师以外的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感想。
2、学会以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3、理解这些人们的工作对自己在学校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4、萌发对这些人的感激和尊敬。
教学重点:
1、以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学习,并把自己实践的结果向小组汇报和交流。
2、通过对这些人工作的了解,激发对他们的感激和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懂得学校里其他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不可缺少的,萌发对他们的感激和尊敬。
课时设计:两课时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一些校园的图片。
干净、美丽的校园;学生读书、游戏的画面;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情景等等。
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你觉得需要哪些人的配合呢?
2、读p50提示语:你了解在学校里工作的人吗?知道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吗?
出示课题: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在学校里工作的人)。
3、上节课结束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今天的任务,各个小组还做了准备。现在,请各个小组说一下,你们准备问些什么问题,联系的情况怎么样?各个小组汇报。
二、采访调查学校里工作的人们。
1、各小组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进行调查访问。
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遵守采访时间,讲礼貌,认真观察、详细了解在学校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的工作情况,并做好记录。
三、学生汇报调查的情况,并谈感受。
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调查访问所得。
比如校工叔叔、清洁阿姨、校长、大队辅导员、图书管理员、食堂伯伯等在学校工作的人的具体工作情况,并谈感受。师适时点拨。
四、想象假如没有了他们,我们会怎么样?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我们健康成长,我们真的是非常感激!
五、表达敬意。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和敬意)。
六、总结。
齐读课后总结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把学校办好,离不开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关注、尊重他们,特别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教学目标: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称呼他们。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父母长辈的关爱之情,体验家庭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难点:
家庭成员之间和关系及称呼,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
让学生收集一些和家人合影的照片(全家福、生活照);准备一张用彩色纸。
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家的温馨气息。
生1:我的家住在……。
生2:我的家住在……。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家。(师板书:我的家)。
生:左下角那个扎小辫的。
生1:你爸爸。
生2:你妈妈。
生3:既像你爸爸又像你妈妈。
师:为什么呢?
生1:你是他们的孩子。
生2:你是妈妈生的。
师:对,我是爸爸妈妈的骨肉,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
师:(边讲边在全家福照片的周围画)那时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小乡村,屋前有一条公路,公路的右前方有一个小水塘,夏天,我们常去那儿游泳。屋的后面有一个绿色的竹林,我的姐姐常去那儿看书。对了,还忘了告诉你们,在公路边上还有一块空地,我和小伙伴们常在这儿做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家周围有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去?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把自己喜欢去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再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动笔画自己家周围景物,师巡视)。
生1:(指照片)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我长得像妈妈。我家周围有一个小花园,我常在那里玩!
生2:别人都说我长得像爸爸,特别是眼睛。这是我家,前面有许多草,后面有一个小水池,我常去游泳。
生3:我不知长得像谁?
师:大家看呢?
生:既像爸爸又像妈妈。
生3:我家附近有一家餐馆,我们一家人常去吃饭。
二、师生共同谈自己的家庭生活。
师:(展示书上家庭生活的范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位同学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生1:他们在一起吃饭,打扫卫生。
生2:他们有时闹别扭,有人生病了会着急。
师:(出示自己的家庭照片)我们一家人最喜欢在一块儿聊天,爸、妈只要他们一回家,我们兄妹三人就会围在他们身边叽叽喳喳地讲学校的故事,爸、妈也会告诉我们他们每天的新鲜事,这时一家人最开心。
师:你们一家人平时都在家里做些什么?
生1:一起看电视。
生2:我们一家人喜欢在一起打扑克。
生3:我们一家人平时爱唱歌。
师:对了,同学们都带了自己和家人一块照的照片,这照片后面有什么样的故事,先说给同桌的同学听听!
(生同桌相互讲照片后面的故事)。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
生1:(展示平台上展示的照片)这是我们一家人搬新家时照的,全家都十分开心,因为我们的新家又宽敞又明亮,比以前好多了!
生2:这是我们家第一张全家福,那时我三个月,我第一次能用眼神与爸爸交流,所以照了这张像。
师:看爸爸笑得多开心呀,真是幸福的一家。
生3:这是我们全家人在外公去世前一起照的,有大姨、小姨、妈妈、爸爸等许多人,那时外公生病了,我和姐姐去把他从医院接回来给他过生日,除了我,大家都知道外公是最后一个生日,于是我们一起照了这张像,没过半月,外公就去世了,但我看见这张像,就想起外公。
师:是啊!这张照片中有你们一家人对外公的怀念。
师:我的这张照片后面也有故事。看,我们一家人的表情多严肃啊!那是因为我的哥哥照完这张像后将离开家,到部队去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因为哥哥平时很疼我们,我们真舍不得他走,这严肃的表情后边包含着我们一家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后来,远在山西当兵的哥哥常给我们写信,他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牵挂着我们,牵挂着我们的家。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对,我们是一家人,不管怎样,大家总是互相关心,互相惦记,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家,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板书:我爱我的家)。
三、出示调查表,谈感想。
师:对了,说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了解家里人吗?了解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吗?请拿出你们的家庭调查表,汇报一下你在调查中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事。
学生汇报交流。
师问:了解了这一切,你有什么感想?
生1: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好,我们应努力学习。
生2:社会变化快。
师:大家想对爸妈说些什么?
生1:感谢爸妈对我的关心、照顾。
生2:爸、妈我很喜欢你们!
师:通过调查,我们对爸爸妈妈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你们会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更爱自己的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四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让我自己来吧》是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三个主题。本课由“我会打扮我自己”、“我会管好我自己”和“我来当个小帮手”三部分组成。其中“我会打扮我自己”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会管好我自己”中的“展示台”是督促学生实践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记录。实际上,一年级的学生能管好自己,就已经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了。本课的最后以“我来当个小帮手”为主题,用编儿歌和模拟生活场景等形式,再次强化了学生积极主动为家服务的情感导向与能力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课前向学生和家长调查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见调查表),其中会整理书包是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要学会做的事情,差不多的学生已经能做到;另外自觉锻炼身体,是《家校联系册》里的内容,根据批阅情况,学生的习惯也还不错。这两项在本课的教学中就省略。另外,根据调查,扣扣子学生全会;出门要关灯、玩具换着玩、转告电话大部分的学生能做到;理被子,也是多于半数的人都会理,而且是课堂上不易操作的;这几部分内容也省略。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课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乐于为父母做事,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知识与技能:懂得系鞋带、刷牙、整理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穿衣能力。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努力使家变得更可爱,更温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学教法:
本教案设计力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通过竞赛、评判、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讨论等各种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则在徒手操、个别示范中学习;在评比、鼓励中纠正;在竞赛、唱儿歌中巩固;在表演中体验、提高。整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活动过程。
活动一:置身好孩子乐园。
课上,将学生分六组沿教室一圈坐好,中间留空。教师带鸟的头饰飞来:小朋友们好,我是从好孩子果园里飞来的一只快乐鸟。秋天到了,果园里桂花飘香,黄澄澄、金灿灿的果子都成熟了。我从那里捎来了一些,专门奖励给积极参与,认真听课的好孩子。你们准备好了吗?(教师拿出奖品)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创设美丽又轻松的氛围,为一年级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提供方便,同时让一年级的学生觉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很愉快的事。
一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缺点往往容易忽略,而对别人的缺点却看得很清楚,所以通过看其他小朋友起床时要爸爸妈妈为她穿衣服的录像,让孩子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心底里发出:爸爸妈妈,让我自己来吧的呼声,以此引出课题。
活动二:自己的事自己做。
通过课前的调查,一年级学生会穿衣的占大多数,但真正是自己穿衣的44人中只有12人,所以提高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是本环节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以小组进行穿衣比赛,评出每小组的优胜选手一名,在采访优胜选手时,为在家都自己穿衣服的优胜选手戴上成熟的红苹果头饰,为在家不能自己穿衣的优胜选手戴上未成熟的青苹果的形式,鼓励并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二的第二环节是学习系鞋带,课本当中安排的是“系鞋带、扣扣子-我是巧手好孩子”。这里做了两个改变,一是扣扣子省略,因为调查时发现所有孩子都会扣;二是将课本系鞋带的穿鞋带步骤省略,因为调查中发现就光光系鞋带,会的只有22人,占半数,平时自己系鞋带的只有14人。而穿鞋带的方法过多又复杂,一节课中既要学会系鞋带还要学会穿鞋带,要求过高。所以本环节只选取单纯的系鞋带为知识技能训练目标。通过小组内选出系鞋带小能手,让他们介绍不同种的系鞋带的方法,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来掌握系鞋带的要领。运用可爱的水果贴图(自制吸铁石),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活动的设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课堂中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增大了每个学生发出和收取的信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师生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变得更加活泼。
活动三;照镜子。
这一活动通过两两照镜子的游戏,即一人做动作一人当镜子的游戏(模仿他的动作),在学习简洁易懂的儿歌中,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仪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镜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可以正衣冠,而小伙伴、家人和老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除了可以正衣冠,还可以正言行。
活动四:自己的事争着做。
活动五:帮助爸妈做事。
本活动的第一环节也由身边的榜样入手,让两名学生演一演《妈妈回来后》,其他学生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位小朋友是妈妈的小帮手?并且夸夸这丙位孩子。
本活动的第二环节,让孩子们交流一下遇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a、爸爸下班回到家,很累了,你会怎么做?
b、妈妈做好饭了,你会怎么做?
c、妈妈要去洗衣服,你会怎么做?
d、爷爷在家闷得慌,爸爸妈妈工作又很忙,你会怎么做?
第一环节的表演是生活的重现,体现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第二环节将学学到的知识又回到生活中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交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师双向互动,彼此融洽,课堂变得更加活泼,并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小结、导行。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知道,我们虽然是做自己的作业、帮妈妈拿碗筷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加起来会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可爱,更温暖。
习惯养成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所以课堂的最后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择项目填入表格,在平时的生活中,让父母来评一评。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努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在现有的生活中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行为得到巩固。
《小手拉小手》。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五
活动天地(一)《我会打电话》是《品德与社会》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中的《活动天地》。学生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当父母不在家遇到困难时如何独自应对的方法,而且还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求助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活动天地(一)《我会打电话》,学生们就能更好地掌握一些常用应急电话号码,并懂得不随意拨打这些电话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
二、。学情。
三、说目标。
我在原教参的“教学目标”上作了补充,加上了“不随意拨打电话是一种文明行为”的要求,因此设定的目标为:
1、知道一些常用应急电话号码和文明打电话的方法。
2、进行模拟打常用应急电话的练习,培养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懂得不随意拨打这些电话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
四、说教法。
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媒体教学法:为使本课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并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打好基础,我在教学中将生动形象的媒体贯穿始终。
2、实践体验法:针对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还不够强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动静交替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通过实践,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体验成功的机会。
五、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六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让我自己来吧》是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三个主题。本课由“我会打扮我自己”、“我会管好我自己”和“我来当个小帮手”三部分组成。其中“我会打扮我自己”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会管好我自己”中的“展示台”是督促学生实践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记录。实际上,一年级的学生能管好自己,就已经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了。本课的最后以“我来当个小帮手”为主题,用编儿歌和模拟生活场景等形式,再次强化了学生积极主动为家服务的情感导向与能力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课前向学生和家长调查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见调查表),其中会整理书包是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要学会做的事情,差不多的学生已经能做到;另外自觉锻炼身体,是《家校联系册》里的内容,根据批阅情况,学生的习惯也还不错。这两项在本课的教学中就省略。另外,根据调查,扣扣子学生全会;出门要关灯、玩具换着玩、转告电话大部分的学生能做到;理被子,也是多于半数的人都会理,而且是课堂上不易操作的;这几部分内容也省略。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课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乐于为父母做事,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知识与技能:懂得系鞋带、刷牙、整理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穿衣能力。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努力使家变得更可爱,更温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学教法:
本教案设计力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通过竞赛、评判、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讨论等各种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则在徒手操、个别示范中学习;在评比、鼓励中纠正;在竞赛、唱儿歌中巩固;在表演中体验、提高。整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活动过程。
活动一:置身好孩子乐园。
课上,将学生分六组沿教室一圈坐好,中间留空。教师带鸟的头饰飞来:小朋友们好,我是从好孩子果园里飞来的一只快乐鸟。秋天到了,果园里桂花飘香,黄澄澄、金灿灿的果子都成熟了。我从那里捎来了一些,专门奖励给积极参与,认真听课的好孩子。你们准备好了吗?(教师拿出奖品)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创设美丽又轻松的氛围,为一年级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提供方便,同时让一年级的学生觉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很愉快的事。
一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缺点往往容易忽略,而对别人的缺点却看得很清楚,所以通过看其他小朋友起床时要爸爸妈妈为她穿衣服的录像,让孩子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心底里发出:爸爸妈妈,让我自己来吧的呼声,以此引出课题。
活动二:自己的事自己做。
通过课前的调查,一年级学生会穿衣的占大多数,但真正是自己穿衣的44人中只有12人,所以提高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是本环节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以小组进行穿衣比赛,评出每小组的优胜选手一名,在采访优胜选手时,为在家都自己穿衣服的优胜选手戴上成熟的红苹果头饰,为在家不能自己穿衣的优胜选手戴上未成熟的青苹果的形式,鼓励并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二的第二环节是学习系鞋带,课本当中安排的是“系鞋带、扣扣子-我是巧手好孩子”。这里做了两个改变,一是扣扣子省略,因为调查时发现所有孩子都会扣;二是将课本系鞋带的穿鞋带步骤省略,因为调查中发现就光光系鞋带,会的只有22人,占半数,平时自己系鞋带的只有14人。而穿鞋带的方法过多又复杂,一节课中既要学会系鞋带还要学会穿鞋带,要求过高。所以本环节只选取单纯的系鞋带为知识技能训练目标。通过小组内选出系鞋带小能手,让他们介绍不同种的系鞋带的方法,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来掌握系鞋带的要领。运用可爱的水果贴图(自制吸铁石),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活动的设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课堂中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增大了每个学生发出和收取的信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师生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变得更加活泼。
活动三;照镜子。
这一活动通过两两照镜子的游戏,即一人做动作一人当镜子的游戏(模仿他的动作),在学习简洁易懂的儿歌中,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仪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镜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可以正衣冠,而小伙伴、家人和老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除了可以正衣冠,还可以正言行。
活动四:自己的事争着做。
活动五:帮助爸妈做事。
本活动的第一环节也由身边的榜样入手,让两名学生演一演《妈妈回来后》,其他学生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位小朋友是妈妈的小帮手?并且夸夸这丙位孩子。
本活动的第二环节,让孩子们交流一下遇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a、爸爸下班回到家,很累了,你会怎么做?
b、妈妈做好饭了,你会怎么做?
c、妈妈要去洗衣服,你会怎么做?
d、爷爷在家闷得慌,爸爸妈妈工作又很忙,你会怎么做?
第一环节的表演是生活的重现,体现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第二环节将学学到的知识又回到生活中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交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师双向互动,彼此融洽,课堂变得更加活泼,并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小结、导行。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知道,我们虽然是做自己的作业、帮妈妈拿碗筷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加起来会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可爱,更温暖。
习惯养成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所以课堂的最后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择项目填入表格,在平时的生活中,让父母来评一评。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努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在现有的生活中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行为得到巩固。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七
一、内容说明:
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教材中让学生认识残疾人在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以及了解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事迹,这些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让学生换位体验,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教学目的:
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真实困难。
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3、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真实困难,并从中得到感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尊重、帮助残疾人。
三、教学设计意图: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整堂课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丝巾,课件,100元人民币,学生搜集残疾人的故事。
五、教学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1)、谈话导入,出示图片,说说图片上的人跟我们长得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个个是健康、活泼的孩子,得到老师精心的培养,父母的疼爱,多么幸福呀!可在我们的社会中还生活着许多残疾人。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叫残疾人?(板书“残疾人”)。
2、通过活动,加深体验。
(1)、虽然同学们可能都见过残疾人,但是对他们不一定有很多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老师先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做蒙眼走路的体验活动,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体验盲人,一人明眼走完全程,路线是教室一圈。)。
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2)、下面,我们再来体验一下“单手戴红领巾”,一只手不准动,只能用另一只手来戴。
请同学们谈一谈刚才的感受。
(3)、刚才,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小朋友们就感到了许多的不方便,对正常人来说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残疾人却不是那么容易。而残疾人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多么不容易啊。尽管如此,许多残疾人像我们一样地学习、工作。(师出示张海迪的画面及介绍)说说你还了解哪些这样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残疾人?小组讨论,交流。
(4)、由此可见,残疾人不但值得我们去尊重,他们那种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呢?(板书:关爱)那么他们的做法对不对?(出示课件)。
(5)、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帮助残疾人的做法,你们知道我们社会对残疾人有哪些关爱吗?(引导学生认识盲道、无障碍通道、人民币上的盲文,电视台的哑语新闻,助残日等)。
3、情境表演、巩固深化:
(1)、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的进步,是社会闻名的表现。小朋友们,那么当你在公园里遇见聋哑人向你问路时,遇见坐在轮椅上的阿姨要过小水沟时,如果你在大街上看见盲人急着要过马路时,你会怎么做呢?(出示课件)让我们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做一做。
(2)、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关心残疾人?学到这里,你懂得了什么?(板画:爱心)。
4.总结激励,延伸导行:
在这世界上,我们人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世界都充满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世界将永远成为美好的春天。让我们努力去行动吧!回家去约上爸爸、妈妈,约上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来关心残疾人。
跟录音齐唱:《爱的奉献》。
板书:
六、教学反思:
通过《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地感受到,课堂要充满活力,师生的创造是很重要。而实验教材正好为师生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挖掘,如何去运用了。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活动性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不再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而是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学习,其中行为体验正是一条绝好的途径。
1、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活动一开始,教师通过看残疾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残疾人,初步了解残疾人,从中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与此同时,我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搜查一些感人的图片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如:盲人画、断臂青年的篆刻及口书,还有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的精彩画面的选用,使教材的功能得以拓展。
2、参与游戏,亲身体验。
传统的课堂上,我们要求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不插嘴,专心听,孩子成了学习的容器,个性被磨圆,创新的火花被掐灭。为此,我们要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成为活动的细胞,活动的主人。如“换位体验”中的“蒙眼走路”、“单手穿衣”这一活动形式是令学生喜爱的,强调全体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人人都得到体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内心的同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残疾人。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由地进行体验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及相互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并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了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八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认识并了解春天的特征。
2、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喜欢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
3、行为与习惯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养成观察、比较、记录、收集整理等学习习惯。
4、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听春天”、“找春天”、“赞春天”等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看、听、说、画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春天的脚步》:通过郊外春游踏青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欣赏春天的景色,激发学生爱春天、爱家乡的情感。充满生机的大好春色,又能抒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从而去感受自然的美。
学生准备:观察自然的变化,积累有关春天的生活经验。准备彩纸、剪刀、彩笔等学具。
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歌曲、春天的图片等。
三课时。
第一课时春天,你好。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春姑娘”吗?她已经悄悄向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她的脚步近了。(这时用课件播放小河流水的声音。)。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吗?刚才那是什么声音呀?
生:小河流水的声音。
生:小河水的冰化掉了,现在已经是春天了!
2、师:同学们,大家快来想一想,还有什么声音可以告诉春天来了?(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春雨沙沙沙,春雷轰隆隆,青蛙呱呱呱,小鸟唧唧喳喳,泉水丁丁冬冬等)。
3、师:同学们,大家来看看书上哪些画面表示春天来了?
生: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生:柳树发芽了。
生:小草绿了。生:桃化和各种野花开了。
生:少先队员在队旗的引领下走向田野。
生:远处的山绿了。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到处能找到春天的足迹,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赞美春天呢?
生:用歌曲。
生:用古诗。
生:用故事……。
师:好,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不同的形式来赞美春天吧!
学生分组发言,歌曲《嘀哩嘀哩》故事《春天的快乐》古诗《春晓》《咏柳》等。
设计意图:这一课主要通过观察来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愿意把他知道的、听到的、想到的、甚至猜到的告诉给大家,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听觉感官,“春姑娘”与学生亲近了,同时也是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第二课时找春天。
提出活动要求:
(1)进出教室要守秩序,要谦让,体委负责整理队伍。
(2)找到一个春天里的动植物,想象它在春天里会说出哪些心理话?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二、共同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闻一闻春天的味道,摸一摸春天的柔嫩,调整视觉的焦距,微观的看世界:小花小草,小虫小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到大自然才真切的感受到春天的脚步已悄悄的走来,春天的大自然里还有许多朋友正注视着我们呢!
生:我看到小树发芽了!
生:我看到柳树上长出了那么多小嫩芽!
生:我看到池塘里的冰融化啦!
生:我看到果园里的桃花开放了!
生:我看到树上的小鸟唱起了动听的歌!我还看到小草钻出嫩芽了………。
生:我看到操场上的小朋友多了!
生:我看到一只蝴蝶!我还看到一些不知名的小虫!
生:我闻到小草的清香了!
三、板书:找春天从校园里,从果园里,从公园,从田野里……从大自然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彰显,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已经变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法)。这一环节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触觉、嗅觉、视觉等神经,用孩子们的童真去看春天、闻春天、摸春天、找春天,和春天里的动植物交朋友,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
第三课时踏青去。
一、讨论会让学生讨论“去哪里踏青”“怎样踏青”“踏青时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接着马上督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二、春游计划评比。
小组编制春游计划书,在班内交流、评比,评出最实用的、富有创意的春游计划。小组修改自己的计划方案。
三、我的收获把春游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在班内交流,与大家共享春游的乐趣。
四、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歌曲、诗词、一句话等)来赞美春天,并把自己的图画粘到黑板上,让黑板也展现出春天的灿烂与芬芳。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九
《做个快乐鸟》是《品德与生活》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的主题之一。如何面对困难解决烦恼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孩子们却又不知该如何解决。教材紧密联系生活,体现了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即生活性。在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烦恼,增强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自己或别人的烦恼的意识,使学生把这种乐于,善于帮助自己和别人找快乐的良好行为延伸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消除烦恼和关心他人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化解烦恼的多种方法。
4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怎样变烦恼为快乐”和“怎样为别人也带去快乐”的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快乐是每个人永恒不变的追求,无论是谁都希望快乐永远与自己相伴,但快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而仅仅是一种实际的感受,他们对于快乐的理解,大都停留在吃,玩这些比较肤浅的层次上,另外这一年龄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自己和他人烦恼的心理品质,具有同情心和追求快乐的心理。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贴近孩子生活的活动化教学,在游戏中,在活动的参与中,引导学生休会更深层次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关心他人,从别人的快乐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走近学生的心灵深处提升孩子对于快乐的理解与体验。
本课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激趣导入、录像演示、游戏体验、音乐渲染等活动化教学,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的性。调动每个学生内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1、制作课件:学生生活中的快乐图片。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快乐的镜头。
2、学生准备相应的凭借物如照片,奖状等。
3、“烦恼袋”
4、歌曲《幸福拍手歌》。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力图在课堂中体现本课程的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快乐大本营。
1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并配有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观看,感受快乐,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个新课的学习。
2送神密朋友-快乐鸟,揭示课题。
3引导学生从家长,教师,小伙伴及自己的角度回忆,个别说与自由交流相结合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有过的快乐的事。此处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的人和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充分体验我是一个快乐鸟。
活动(二)快乐快快来。
1课件出示几名学生说自己遇到的烦恼事,小组合作想办法排解烦恼。
2、倾诉自己的烦恼,投递到烦恼袋。
3、传快乐球活动。配有音乐,当音乐停止得到快乐球的同学就要从烦恼袋中抽取一条写有烦恼事的纸条,并读出纸条上的内容。同学们献计献策,共同解决。
在这一活动中出现的烦恼,学生所要解决的烦恼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亲切,有话说,能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进行教育,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更大。小组合作,更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他人解决烦恼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快乐。
活动(三)快乐金点子。
1采用探究研讨的方式交流快乐金点子,寻找正确的变烦恼为快乐的方法。
2教师送金点子。(详细的金点子)。
这一活动的设计使教学行为成为切实可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行为。
3师生共同唱《幸福拍手歌》,全班互动。将快乐延续。结束本课的学习。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快乐、自信、健康的茁壮成长。
由于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课堂上就会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好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去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我想,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
本单元“你好,祖国妈妈”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仅有的一篇以爱国主义启蒙教育为主旨的主题单元。“可爱的祖国”又是这个板块的第一个活动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
“20xx,北京!”这篇课文于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而且该篇课文是我国申奥成功之夜的情景,一出示图片就立即吸引了学生在脑中重现当时的情景,并且让学生边背该篇课文边回忆当夜情景。小学生的兴趣,是从对具体的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感受而直接产生的。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有利气氛,我在适当的时候充分利用了教学挂图,如:为让学生感受当时申奥成功的气氛,我出示了国家人民庆功图等。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教学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学。”本课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可爱、及怎么爱祖国。其实这些大道理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还是稍微为难理解的,所以我就引导他们从做学校的小导游引领老师参观校园风光到发现整个拉堡镇的可爱及伟大、延伸到理解整个中国,感觉到祖国的可爱和伟大。关于怎么爱祖国的问题的教学,小学生毕竟不能像伟人那样为国做出巨大的贡献,此时我就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利用多种形式讨论,如分小组讨论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有哪些地方特别可爱、美丽的。他们很积极挖掘身边资源:如校园的花圃、升旗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和体育中心等等。我也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及时捕捉他们说出的有用的信息,并向其他小组传播,激起组间竟争,同时及时点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如有个小组讨论到升旗台旁有很多花点缀很漂亮时,有个同学说他们班的清洁区也很漂亮时,有个同学就有不同的看法,觉得清洁区就那么一两块水泥地板,除了地板还是地板,有什么漂亮可言呢。我就适宜地引导他们懂得清洁区清洁干净也是一种美,并引发他们思考怎样做才能使它保持这种美或更美呢?又让他们懂得讲卫生,坚持劳动创造美。通过他们的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就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半球的协调活动、思维活动的效率就会越高,学习效果就更好。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适当调控学生的眼、耳手、脑、口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中学”,通过活动,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之不断融合,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此我设计了“能干的小画家”环节,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用一双小手勾画出理想中的家园。课文的最后还设计了“我是一名小小歌唱家”的环节。让学生边歌边舞唱出祖国的可爱,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一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教版思品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是上述两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的逻辑发展。学生通过上两个单元的学习,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迈步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所以,这个单元是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践问题,同时也为下面各单元中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作了有力的准备。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先通俗地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从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入手,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从中得出: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挫折、名人的挫折,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是难免的,要直面挫折,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关于造成挫折的原因分析。人的活动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的,因此,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教材中指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有可能是各种人为因素(即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只有明确了造成挫折的因素都有哪些,才能懂得为什么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是与人生相伴的。对于重点的突出,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方式,从学生的举例及发言中,可以看出他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对造成挫折的社会因素的理解。对于人祸(即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学生理解上可能有疑点,认为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社会因素(即人祸)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到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打击和阻碍,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因得不到公正待遇而使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可以这样理解,社会因素是人为因素的一种,但人为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因素。本教材是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归为天灾人祸,将学校、家庭和自身造成的影响归为人为因素。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选用一些典型例子,设计了形象生动的画面。一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性认识。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来自网!
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直面挫折。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
3、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使教学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1、自主学习法: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本课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突破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益的优势,三种人在挫折面前的常用词汇填写以及最后的谈收获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3、实践求知法:如课下实践作业(见附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2、学习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
(1)挫折的含义。
(2)造成挫折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人为因素学校因素。
生理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3)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3、学习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1)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及结果:
a:放弃者——一事无成。
b:半途而废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c:意志坚强者——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
(2)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4、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那些收获?
(2)介绍邰丽华以及《千手观音》,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遭遇挫折时,向邰丽华等人学习,勇敢地直面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5、布置实践作业(见附页)。
由于本校多媒体教室的黑板被大屏幕所遮盖,故无法板书,知识要点均在多媒体课件中。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二
请你回忆一下,你与父母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冲突。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
教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此血脉相连,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冲突的原因,理解父母。)。
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破坏正常的亲子沟通,严重的会伤父母的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清冲突的危害,意识到要解决亲子之间“爱的冲突”)。
教师:请你谈谈平时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你是如何解决的?
课堂讨论:学生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教师引导小结:化解冲突小锦囊:沟通是化解冲突的良策。课本p49。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突破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换位思考。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
时间安排:2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动人片段,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父母爱的升华。)。
2、自我反思:
自己平时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思考自己在日常行为中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时间安排:8分钟。
行动一:在家中设立一本“沟通记录本”,作为亲子双方沟通的桥梁;
至少设计两个栏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和“孩子我想对你说”
行动二:回家之后主动化解最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
行动三:坚持每天都为爸妈做一件小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常与父母换位思考,体验双方的心理状态,互相理解,消除隔阂;并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1分钟。
结束本课: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
学生聆听《让爱住我家》这一朴实又动人的歌曲,
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反思自己的不足,想象自己晚上所要做的“作业”。
设计意图:(歌曲展现的就是一个亲子之间互相礼让,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典范。学生在歌声中再次体会“理解与沟通”。引导学生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2分钟。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活动的有效性,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此解决亲子之间冲突问题,化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教师起“导”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
活动设计注重心灵体验,强化正信息,刻意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对达到三维目标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活动设计,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理念;环节安排合理、紧凑、有效;整个课堂的设计,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能充分体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因此,教学效果将很好地达到三维目标要求。
当然,一堂课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他们往往“明理”但却无法“践行”,也就是不能把对父母的爱持之以恒的落实到行动当中。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需要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在课后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继续跟踪情况,同时也要请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当中来。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宁安市江南中学的政治教师--崔日葵。今天我要进行课后说课的课题是:《诚信是金》。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借物不还、轻易许诺而不兑现等。这些现象在目前的初中生身上时有发生,讲究诚信做人,已经成为关系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讲诚信渗透在做人的一生中。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把握诚信的基本含义。知道诚信的基本要求,了解失信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诚实与守信内在关系的能力,理解诚信与做人的关系能力,辨析不诚信危害的能力,理解诚信意义的能力,提高判别具体问题上是否作出承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明确诚信意义的基础上,愿意做诚实人,愿意做讲究信用的人,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人生追求,鄙视那些不讲究诚信的现象。
三、说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与人交往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诚实守信。
教学难点:为什么诚信包括“不自欺”和不要轻易许诺?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我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2、启发式教学。
一位教育专家说:“儿童不是一个要充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由于本节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而且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有人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合作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我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互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探究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让学生进行探究诚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流程:
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内容的教学流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引用一个古老的而且家喻户晓的曾子杀猪的事例做引言,这样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引用书上“废石”主人作出承诺就自觉兑现的事例。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故事内容,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废石主人身上体现的品质及对人的意义。这样设计探究活动是引出“诚信”概念,然后对“诚”和“信”分别强以解释。通过设计“一诺千金”的由来,让学生知道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诚信道德,让学生感受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让学生努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美德。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起到导入新课作用,由此引入诚信问题,对学生进行兑现承诺的教育,这是本课的教育点,通过故事这个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诚信,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学习,实施目标(以下内容由学生分组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探讨洗盘子不诚信的事例。学生分两组对书上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表明自己的看法。
这样设计意图:这样做是为了导入失信无以立身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失信行为作出功利分析,让学生体会失信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同时让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其他不诚信的行为。
2、联想我们周围常常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结合阅读材料来完成:
(1)列举材料中的不负责任的现象,谈自己身边不负责任的现象。
(2)对比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学生讨论对“责任重于泰山”的理解。
(3)让学生讨论对人守信与对事负责的关系,剖析“对事负责与对人守信是两回事”的错误。
(4)让学生讨论对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还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个人小事,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并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求不负责任行为原因,特别是为人不诚、言而无信方面的原因。
这样设计的意图:这样由此导入、过渡,即由讲诚信的美德逻辑地扩展到讲诚信的要求;让学生能从反例中感受不诚信、不负责的危害;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3、出示卖火柴的男孩的承诺的材料,进行思想碰撞。
(1)让学生阅读卖火柴的男孩的故事,体会他在意外发生后履行承诺的高尚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卖火柴男孩儿子怎样实现自己诺言的,是什么品质撑着这种行为。
(3)讨论如果他不履行自己的承诺,会给对方什么印象。
(4)进一步讨论人为什么要践约守信?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树立兑现承诺的典型,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承诺是一件严肃的事,兑现承诺要付出代价,因此不能轻易许诺;同时让学生懂得,一旦有所承诺,就应该努力兑现,上升到诚信价值的高度。
4、自主探究“小节无害论”
(1)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列举身边其他有违诚信的现象。
(2)组织学生讨论失信带给人的感受,探讨出现失信的原因。
(3)教师简单说明什么是“小节无害论”
(4)学生讨论是否赞成“小节无害论”,说说各自的理由。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过类似的不讲诚信的“小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设计的意图:能够贴近学生,由常见的现象导入,引导学生努力践行诚信道德,这表现于方方面面,既包括大事,也包括小事,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在做人方面实质上无大事,小事之分,即把诚信做事引申到做人的高度。
5、阅读相关链接和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名言来结束本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表达我国自古就有讲诚信的传统,暗示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光荣传统。同时要求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要求以诚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
(三)变式训练,强化认识。
(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美籍华裔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博士,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封写给中国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对一个求职者面试的经历。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表示,如果被录用,他愿把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来。
材料二:北京某名牌大学一位学生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博士研究生,成绩高得令那些招生的教授咋舌。一天下午,导师让他从两点到三点在实验室做实验,他却利用实验室的电话打了40分钟的长途,和中美国的同学聊天。导师发现后非常生气,把他叫来询问:“那天下午两点到三点,你在做什么?”“在按照您的要求做实验。”“除了做实验,还做了什么?”“没有,我一直在做专心做实验。”几天以后,校方宣布,开除这位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
阅读两则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李开复博士,你会录用那位求职吗?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留美博士研究生为什么会被学校开除?
(3)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归纳总结,形成意识。
(由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系统再现。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
诚信是金。
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使重点知识系统再现,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四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两会:共商国是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能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执政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b.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政党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以选派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政党制度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西方多党制,各党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腐败。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也不容许实行多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提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中国不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五
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
教师:就像大家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1:一样,从学前班到小学然后到初中。
教师: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不同寻常的成长道路呢?
学生1:没有想过。
学生2:想过,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样的,今后从事的职业也会有区别的。所以我要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高中,还要考理想的大学等。
…………。
教师:请根据你自己前面所分析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等等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
学生:(反思自己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设计自己的未来。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爱好、特长,但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教师:最后,送上老师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国家的有力建设者。”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六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两会:共商国是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能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执政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b.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政党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以选派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政党制度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西方多党制,各党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腐败。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也不容许实行多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提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中国不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七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研究的课题是《思想品德课中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探究》,以下结合《理想伴我成长》这一课例谈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渗透。
首先,本课依据课题论点及其实用性:本课作为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课程的最后一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特定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显得格外重要。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想,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然而,在课堂上,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即学困生)对思品课堂参与度不高,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学生的印象,思品就是划一划,背一背就可以了,忽略了思品课程的育人的功能。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要坚持全面发展,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改变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理性过程与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情感活动的非理性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思品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有一定层阶性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内驱力是非常关键的。让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乐学成为了关键所在。
基于上述的因素,研究者在课堂上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内驱力,课堂中做到三乐,即乐讲、乐学、乐练,讲学练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快乐轻松地完成课堂教与学任务。
接下来就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本课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环节设计及科研成果的体现向各位专家老师汇报:
本课围绕温故知新、火眼金睛、刨根问底、活学活用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温故知新环节,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采用小组竞赛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点评,增加课堂趣味性。
火眼金睛环节,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三个问题:
1.什么是理想?按理想的内容分为哪几类?其中最根本的理想是什么?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3.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可以找出,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渗透先学后教的理念,做到乐学。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个环节能够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问题简单化,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上让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
思想品德说课稿小学大全(18篇)篇十八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能力目标:
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