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

时间:2024-11-21 作者:雅蕊

民族团结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共处。民族团结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典型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一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拓展阅读:金刚经总义。

《金刚经》梵文名称是:aryavajracidakaprajaparamitanamamahasudra,译为汉语是《神圣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现在的汉文《金刚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隋朝达摩笈多译作“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作“能断金刚经”。唐义净译作“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有“能断”两个字。但现在出版的金刚经就没有“能断”二字,甚至讲《金刚经》的人,也不讲“能断”二字,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是必须纠正的一个错误。藏译本严格按原文翻译,一字不差。原文中cida(裁达)是“能断”或者“斩断”之义,“破执断惑”是这部经典的精神实质。“上智闻名而知义”,这“能断”二字岂能缺少?上智就是特别聪明的人,一看佛经的名称就明白了,不需要再看文本了,“闻名知义”就是这个意思。“断”什么?就是断执著,所以叫“破执断惑”,“断”者就是破除、消除、斩断的意思,前面所说的各种年头,要斩断、破除。

《能断金刚般若经》是佛经般若系列部的一部,藏传佛教般若学家称为“般若三百颂”。《般若经》按内容的繁简、部头的大小,分为大部般若、中部般若、小部般若,大部十万颂、中部二万五千颂、小部八千颂。介于中、小部之间的还有一万八千颂和一万颂。一颂略等于32字的八言绝句一首。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大部般若百万颂被因陀罗请在三十三天,不在人间。中部十万颂曾经保存在龙地——“龙地”绝非传说中的龙宫,很可能就是佛灭度后大乘佛教一度很发达的大夏即新疆境内。

龙树大师从龙地把十万颂般若重新带到了印度,故称“龙藏”。“龙藏”在人间出现时,就是在佛寂灭420年后,也就是龙树的时代。历史上对佛出生的年代一直有争议,现在一般说是2530多年前,实际上这是巴利文佛教小城佛教的说法。由于世界上承认的人多起来了,佛的诞辰九算作(到1956年为止)是2500年,这是根据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小乘佛教的历史记载来的。实际上按中国古代的说法是佛生于公元前869年或867年。若依这两种说法,佛出世到现在是2800多年(大概在周灵王时期),这和时轮部的说法很相近。般若部在佛经里藏族学者称“母子十七部”。“母经”这般若内容样样俱全的经典,如上面所说的大、中、小各部;“子部”指从“母部”分出来的卷本,如“七百颂”之类。

佛陀说法共分三个时期,称“三转法轮”。初期法轮主要说“有”,说一切都是存在的,一切都是有的,这就是“有”部;中期法轮主要说“空”;末期法轮分别三性有无,故称“分别*轮”。般若部属于中期法轮。“轮”是运转之义,分三个时期是质的区别,不是截然的时间上的区别。三转法轮三个时期所说得法就包括佛法现存所有的内容。佛陀传法,启迪众生的智慧就是法轮运转之义。佛法这种智慧深入人心之时,就是法轮运转之时,也就是说:真正的佛的思想传播开来,对人的思想行为起到作用之时,法轮就算运转了。

“般若”指的是超凡脱俗的开悟大智慧,它是八万四千佛法的核心。佛曾对弟子说:“我涅磐后,佛法存在不存在,就看世上存在不存在般若法。”佛在因地(因地就是佛的前世,佛在未成佛前)的无数世的觅法、修持、利众大行、受戒、施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证悟大法。佛降生圣土,如抛弃粪土似的抛弃了尊贵的王位和金钱财富、娇妻爱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三太子)29岁出家,苦修6年,35岁开始转法轮度众生,说法45年。他曾苦修、行乞,当过叫花子。斯里兰卡、泰国的僧人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僧人没有一分钱。不管旅馆、车站、饭店,又要僧人去住,就可以住,不要钱。

“比丘”(僧人)就是乞丐。为什么释迦王子要当乞丐呢?因为他把世间的荣华富贵都看成是虚假的东西、表面华贵的东西,所以都抛弃了,才成为人天导师。佛的一生都是为了给世人言传身教修证般若大法。佛的衣服为什么是黄色的?在中国僧人为什么穿蓝色的?律里讲佛的衣服是“坏色”,坏色也就是最下等的颜色。在印度高贵的服装是白色,因为天热,国王等有钱人穿洁白的衣服,最下等的是黄色、红色。为什么法衣都是片片扇扇的呢?因为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百家衣。学佛的人不能有隔夜的食品,不能有钱,不能用手摸金银,衣服不能多有一件,但后来的僧人不是这样。中国皇帝为什么穿黄色龙袍?因为他们认为黄的、红的是最高贵的颜色,僧人不能穿,所以,一般的出家人只能穿最下等的灰色、蓝色。藏区的喇嘛为什么穿红色?因为在藏区,红色是最下等的颜色。然而发展到后来,佛的黄色、红色就成了最珍贵的颜色。

学佛法,做人都要真正按节律的要求来做。当时佛能放弃三太子的地位而去当乞丐,就充分显示出了佛教的一种精神,也就是为了言传身教。

《金刚经》总说的祗园精舍是施主给佛修的说法的场地。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很长时间不去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很伤心,捎信去一再请求,他才回家看了一次,这也是一生中回家的最后一次。佛生下后7天,他的亲生母亲去世了,由姨母抚养。佛的姨母和妻子在佛回家时,都同时出了家,他的兄弟一个随他学法去了。般若是揭示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理性的无上智慧,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根本大道,并非净饭王子经过6年苦修发明创造的。有些人不知道,认为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法不是佛创造的,而是客观存在、被佛发现并悟证到的无上大道。因为每一个要成佛的人都必须按佛法来修炼、发心、修行,才能成佛。如果是某一位佛发明的,那他又是靠什么来成佛的呢?所以说佛法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法。

有的人说佛在菩提树下苦苦修行49天或6年就成了佛。这种说法不对,这是因为没有看佛经才有这样的错误说法。资粮道的三个阿僧劫他都是在修,无数世以来不断的修慧、修福,最后才成了佛。若仅仅6年或者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悟出这样的大智慧,恐怕这个世界上成佛的就不只是一个净饭王子了。所以大乘经典中说,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只是说法度众的千千万万个佛的一个化身,他的出家修行之举也是对世人追求超脱的示范。示范应该怎样修,应该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应该和世俗决裂。有人还说,释迦牟尼既然已经成佛,为什么死了呢?释迦牟尼示寂,正说明了“诸行无常”——四法印里的一个道理。“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即因缘形成之物。凡因缘形成之物都有生有灭。作为净饭王子的释迦牟尼也是肉体身怎么会不死?佛法中从来没有生而不死之道,肉体幻化、成就之说是旁门邪说,佛经中无此说法。我看了一本叫《金刚经说什么》的书,书中说“过去的山还是现在的山,现在的山也是过去的山,太阳、天空、月亮都没有变,山都没有变,水都没有变”。哪有这样讲佛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太阳、山川时刻都在变,科学是这样讲的,哲学也是这样讲的,佛法更是这样讲的。

昨天的山就不是今天的山,昨天的水也不是今天的水。古代有一位希腊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过来时的河就不再是过去时的河了,因为水以流下去了。任何东西都在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佛法的无常不只是指人的一生活上几十年后死了叫无常,这是非常粗浅的理解。无常是指每一刹那之间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客观规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佛也是一种流,就像人的思想意识一样,是一种过程,像水一样,也有前后相续、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诸法无常就是将这个道理。有些人说“肉体幻化”,实际上密宗理论里说肉体是幻化不了的,业身肉体是决定了的,“幻化”不是指肉体,是指自己的元身。密宗里有元身幻化,肉体已经是些肉之躯,定型的东西无法改变。佛爷没有办法改变,难道还有比佛更高明的吗?释迦牟尼只活了80岁,也没有改变这个肉体,最后还是火化了。

“般若”的读音是“班甲”或“班呢啊”,意为“智慧”;“波罗蜜多”读作“巴日阿咪大”,是到达彼岸即“超世”或“超时空”之义。般若波罗蜜多,从其所指对象分:1、般若波罗蜜多,是指一切事物的性空理性(即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质);2、语文般若波罗蜜多,也称文字般若,是指般若经典和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俗智范围内的般若概念,般若义理不是真般若;3、道般若波罗蜜多是指见道位以上至成佛前的无漏分别智。“见道”即修到正式产生般若正见的层次,修到超世的地步。这一阶段尚未彻底干净的破除二障,定中无分别,出定后仍有分别心。从入菩萨位到成佛前这一阶段的智慧还不是正般若,只是准般若,因为真正的般若是指佛的智慧。真正的般若智慧是“无分别心”的、“无漏”的。什么叫做“分别心”?什么是“漏”呢?“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智力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观的分离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经常见到的亲人——母亲,眼睛一闭,脑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这是思维的特点,不可能像照相那样清晰和用眼睛直观那样具有真实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别思维始终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观是分离的。我们想问题时需要一部分一部分来想,想一个人,想他的头时,就想不到他的脚,想眼睛时想不到鼻子,这也是思维的规律所决定的。

把客观对象分成一点一点的东西,分隔开来思维,所以不是全面的。但是直觉的器官(如眼睛)一睁开,前面的东西是完整的,没有排他性,而思维做不到,这是直觉的特点。因此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永远达不到直观的清晰度,达不到直觉所把握的具体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务始终是抽象的,凭习惯和经验才能理解。就像电视这样的东西,若从来没见过电视电影的人,对他介绍电视,无论怎样讲、写多少文章都很难说明白。人的理解要靠经验、语言只是辅助工具。般若波罗智慧是通过修定产生的一种高级的直观智能,在它面前,一切事物都像眼看事物一样清晰、具体、真实。对没有得到这种智慧,没有体验过这种境界的众生来说,讲般若实相就像给先天性的盲人解说壁画一样无法理解。佛经上有一个例子:有人给一个先天性的盲人讲白色,说白色像白面一样,盲人不理解,因为白面他看不见。他去问另一个人:白色是什么样子?别人告诉他说像下的雪一样,他更不理解。

又去问养白鹅的人说白色像什么?这人说像鹅,瞎子就去摸鹅,鹅就“呱、呱”叫开了,这瞎子说我理解了,白色就是“呱呱呱”。这个故事说明,语言文字讲解始终是抽象的,没有真正体验过般若智慧的人,就像先天性的盲人,给他讲壁画,任何概念都无法形成。也像瞎子摸象一样,有人摸到耳朵,说大象就像扇子;有人摸到腿,说大象就像柱子。世俗的人理解般若智慧也是这样。因此《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分别思量无法解释,因为那是一种直观的修到那种程度才会出现的体验,是一种境界。就像眼睛看到事物一样,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具体的境界,只有修到那种境界的时候才有体会,所以无法解释。佛法经典般若就像地图,比如到某一个城市去,买一幅地图比没有好。但究竟哪些街道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地图上不能形成具体的概念,还必须亲自去找,找到后和你脑子里想的就不一样。文字般若就是地图一样的东西,但一些人因此而否定文字般若也是错误的。地图必须有,否则干脆连什么方向都不知道。“漏”有二义:一指贪、嗔、痴等诸惑烦恼,不除掉这些烦恼习染,人的认识始终受其影响,得不到真知;二指分别心思想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妨碍正见的。

般若智和般若行是度脱苦海的航船,船怕漏水,漏水就会沉船,所以将烦恼和世俗分别心称作“漏”。4、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位的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界。融为一体怎么讲?举个例子,就像梦境一样。梦里走的地方,或碰见的人,或见到的好多东西,实际上醒来不都是你的思维活动吗?既没有另外的人,也没有另外的地方。这就叫主客观融为一体,无二见。但我们一般人的主客观是分离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有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任何时候都得不到主客观合一。但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无阻无碍、清晰透彻、明见事理二谛的遍知一切的无上智慧,也称“智慧法身”。遍知一切就是知道事相和事物的性质、本质两个方面,包括一切事物。得到这种智慧,也就有了法身。法身是遍知一切的智慧、神通。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能断般若波罗蜜多》这部经典的价值。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二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拓展阅读:金刚经仪轨。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

净三业真言:

唵。娑嚩(wa)婆嚩秫(su)驮。娑嚩达摩。娑嚩婆嚩秫度憾。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多。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

唵。誐(ye)誐曩(nang)。三婆嚩韈(fa)日啰斛(hong)。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三

《金刚经》所阐扬的般若性空智慧是成佛的根本,所以说《金刚经》是诸佛之母。学《金刚经》有何用途呢?一起看看吧。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裡存着阿弥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裡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裡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裡统统讲出来哩!

那麼,佛在金刚经裡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这许多恆河的沙加起来,这麼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裡,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麼关係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裡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麼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麼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裡,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裡,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在这裡,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鳩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这麼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这麼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狠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裡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為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為人轻贱」,「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现在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裡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於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识,甚至是恩人。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二)加入简单标点符号,并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标点。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四

1.延寿:凡是希望长生延寿者,此经具足无量功德无量福德,能增福延寿。

2.愈病:凡是希望治愈疾病者,欲得康健者,此经有大威力,能助您治愈重病,得康健之体。

3.消灾:凡是希望得到平安者,受持此经有八大金刚,四大菩萨保佑,大灾化小,小灾化无,修行勇猛精进之成就者,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灾厄不临。

4.辟邪:凡遇一切妖魔鬼怪,之时立即,大声反覆念诵,金刚般若波罗密,此七字真言,能降服一切妖魔鬼怪。

5.超渡:凡欲超渡先亡祖先父母冤亲债主者,阴间地府最重视金刚经,此经有第一功德经之称,能渡一切先亡祖先父母冤亲债主,脱离三恶道之苦。

6.富贵:凡欲富贵者应当,常欢喜布施贫苦,供佛斋僧,布施不在钱多,贵在心诚,再加上常持念金刚经,此生一定富贵,唯除不善不至诚。

7.求愿:止恶行善之人于金刚经或读或诵或书写,并广为流通有愿必成,唯除发不善之愿及心行不真诚。

8.善终:止恶行善之人并常持金刚经,以经威神力故临终之时,无诸苦恼正念现前,安然而逝。

9.往生:止恶行善之人并常持金刚经,此经有无上的功德与无量福德,欲生天上者得生天上,为大威德天,欲生西方极乐净土者,得生西方极乐净土,不受众苦但受诸乐。

念佛为闻法,我今已闻法,如不勤心修,念佛有何益?

故有念佛者,应劝人持经,经为佛慧命。佛法僧三宝,本来是一体,勤念三宝故,方为真念佛!

我持一咒:药师咒,一百零八遍,加持与十方,谁有诸病苦,常念诵不舍。

愿我境界中,没有诸横死,乃至病苦等。虽然咒力浅,未必现成就,但我信佛语,必得净国土!

我持一佛号: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中,常念不敢懈,乃至睡梦中,以佛号自醒。

我见念佛者,不碍世间事,何况持经咒?勤修胜功德,勤念弥陀佛,皆为得佛法,皆为见如来.

一经得智慧,一咒养悲心,一号求安养.

如来大悲智,此恩何可报?愿以此深心,庄严佛净土!

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称心如意……好处多多!

诵《金刚经》已七年,受用无尽,故常劝人诵此经.

诵一部《金刚经》二十分钟,一次诵三部,仅仅一小时。这一小时,超过凡人一辈子!取快,但为去妄念,得净念相续,何似念佛!取多,因一诵一功德,真实不虚,速得受用!绵绵密密,净念相续,单修时此法最佳。

诵经时专心很重要,因为法界都在听,不能马虎应付。如此诵经,必有不可思议境界。不过你要赶紧行动,要持之以恒,方得受用!说食不饱啊!

二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

诵经之前,先读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炉香”就是心香,心香一起,法界皆香严,十方诸佛皆欢喜!

故要常存心香,法界就会被心香所熏而变得严净!反之,如果整日不存善心,长起恶念,法界就是如此被恶念熏成娑婆!

应当坚信:一念善心起,法界皆香严,念念善心不断,佛土何愁不净?只因我们妄念太多,一念善心起,无量恶心覆,才有此报——生于娑婆,轮回六道!

刚诵《金刚经》时,力求一气呵成!速灭妄念,速长功德,故不要分科(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但翻译者的姓名和真言要念。

《净口业真言》。

修利修利麻哈修利修修利,苏瓦哈!

《净三业真言》。

ong所瓦颇瓦熟陀所瓦达麻所瓦颇瓦熟度汗。

《安土地真言》。

那莫三满多母陀南ong度如度如地尾苏瓦哈。

《普供养真言》。

ong页页囊三颇瓦法子拉呼。

三《金刚经》的殊胜在于智慧,佛教的殊胜也在于智慧!释尊法中两大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示现童子身,说明佛陀依智慧生。普贤菩萨代表大行,示现灌顶王身,说明佛陀依功德成!

诵《金刚经》,既得大智慧,又修大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妙法!所以一定要有信心,要有恒心,功到自然成!

刚开始诵时,最好求快,诵经仪式从简,但要诵“炉香赞”,接着各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如来”,再念“开经偈”,就可直接诵经了。

经中的分(某某分第几)可不念,以求一气呵成。(因为分科是后人加上去的,有助于理解经文)诵完后,再念经名,念补阙真言(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娑婆诃)三遍,念金刚赞,最后念回向偈。如果连续念诵遍,中间直接念经文,头尾仪式不必重复。这样诵一部经只要十分钟,半小时就可完成三部,当然若有时间,多多益善。

刚学诵经,由于诵经功德很大,所以会身心轻安,得意忘形,一定要多念。过一段时间,会引动宿障,即前世的罪影,种种烦恼现前,这是好现象,也是功德大的表现,譬如治病服药,药力发挥作用时一定会痛,这是好现象。但要知觉,不为所动,信心不移,方可消除!要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南无阿弥陀佛!

四其实一部经念三年,清净心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平等觉也在经里面!

请一部《金刚经》,花些时间用来诵经。诵经时要快,先不要理解经义,一直连续念下去,此法可消无量业障,得无量功德,得定较快(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杂,用此法较易清静),不落魔障(因《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故,无量龙天护持故),好处多多!

【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般若经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盛行于教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流行玄学,推崇老庄,崇尚虚无,与般若经典所说的空,表面上看上去颇为相似。于是那些玄学者,也就研究起般若经典来了。僧人为了弘法的需要,也以般若经教去迎合玄学,用老庄概念阐释般若思想,形成了般若学研究浪潮,出现般若学弘扬史上的辉煌时期,即六家七宗。(1)但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当时人们对般若思想却不能正确理解。后来罗什弟子僧肇,就曾撰论对此作了批评。(2)。

罗什西来大量地翻译般若经论,在译出《摩诃般若》的同时,也译了与《般若经》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各个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就是直接依据《般若经》及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命名;天台智者创立天台宗,除了依《法华经》,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般若经》、《大智度论》。禅宗更不用说,下面专门介绍。

《金刚经》在中国虽有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而现在佛教界流行的也正是此本。大概是因为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或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本子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独行于教界。有的文人爱其文字之优美,而去读诵;有的文人喜其哲理丰富,而进行研讨;至于那些禅修者,更视《金刚经》为修心的指南,开悟的钥匙;而民间一般信徒也不甘落后,他们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灵感。《金刚经灵感记》一书就是收集了从古以来读诵《金刚经》得到感应的例子。的确,这部经典太殊胜了,才使得人们乐于接受它,弘扬它。

达摩西来弘扬禅宗,在传授心地法门、顿悟禅法的同时,并推荐《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因此经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译文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要去研讨它无疑是一大难题。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3)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五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裡存着阿弥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裡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裡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裡统统讲出来哩!

那麼,佛在金刚经裡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这许多恆河的沙加起来,这麼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裡,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麼关係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裡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麼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麼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裡,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裡,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在这裡,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鳩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这麼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这麼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狠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裡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為受持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為人轻贱」,「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现在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裡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於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识,甚至是恩人。

拓展阅读: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所以持诵《金刚经》者,当要观察内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时有无再染着,若已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中,那是有点样子了,但有点样子不就是等于须陀洹果。因佛陀说一次证得还不算是证得,当您闪神、失神时,压力大、身体有病时,可能使六根入六尘又染着了,所以是未真究竟证得。

故佛说修证过程中,对法要能不忘失、要令增长、要达最后究竟圆满;所以经过长时间锻炼后,任何状况下都能不入流,这才是真正得须陀洹果者;但就是证得此果位者,也不能心里有须陀洹的名相存在,只要知道我可能在任何状况下都已能让六根可以不入流了,不入六尘而染着了。

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六

《金刚经》帮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教给我们彻底放下,恢复自性,自性就是真心。下面是受持《金刚经》功德之殊胜,一起看看吧。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消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他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作用。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裡存着阿弥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裡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裡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裡统统讲出来哩!

那麼,佛在金刚经裡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这许多恆河的沙加起来,这麼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裡,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麼关係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裡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麼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麼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裡,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裡,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七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帝释梵转轮之报。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拓展阅读:诵读本愿经感应实录。

一位邻居对我说,她的女儿怀孕八个月了,妊娠反应一直强烈。近几个月来胎儿经常在腹中拳打脚踢,使得女儿非常痛苦。有人对女儿说念佛能减少痛苦,女儿也信,但因为她们是回民,信伊斯兰教,所以不敢念。我对她讲,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中国的道教、儒教都是正教,都是宣扬仁爱,劝人行善的。他们名为宗教,实则都是对人类的精神界进行探索、规范与启蒙的学校,只不过教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如同世间的小学、中学、专科或大学。

佛教讲的知识是揭示宇宙及人生的普遍真理,它认可和包容所有的正教,如同一所综合性大学。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所大学的校长。孔夫子教给学生的是做人的最基础知识:仁、义、礼、智、信,如同小学,他是启蒙我们的校长。老子教给我们的是在做人的基础上,如何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并开发人体的潜能。又研究天地五行、易经八卦,力求天人合一,令人生过得更和谐美满,我把他比做中学的校长。穆哈默行和耶稣基督更是世界上许多种族、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导师,如同专科学校校长或高中校长。而这些校长和导师,都是博士,或者说这些校长可能就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为了普渡众生而因地制宜,“以各种身,度各种人”,开设相宜的宗教,这也如同世间因人施教一样。因此你女儿在遇到疑惑和困难时,去向大学校长和教授求教,穆哈默德一定会高兴和支持。

因为,每一位品德崇高的老师都希望他的学生进步。我的一番解释消除了她的疑虑。我又对她说,按佛教的道理来推断,你女儿腹中之子是孽缘来聚,讨债来的,有可能是杀生吃肉的业因。请你今天就让你女儿停止吃肉,为胎儿念上一遍《本愿经》试试看,只要你女儿怀着恭敬心去念,一定会有效果。如果能坚持念上七遍《本愿经》回向给胎儿,就会消除她们之间的怨债。如果没有效果,尽管再去吃肉好了。假如我讲错话,得罪了穆哈默德教主,不但你女儿念经没效果,我也会受到惩罚的.,反之他也会加被于你们的。说罢,我送给她一本简化字的《地藏菩萨本愿经》。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八

薄荷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我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产品中都含有薄荷,还不盒最大的用处就是清新空气,所以有很多的薄荷牙膏和口香糖,其实这只是薄荷叶的一个小小的用途,它的用处还是非常多的,那么,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薄荷叶用途有哪些吧!

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服。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又可作香料,还可配酒、冲茶等。

薄荷粥鲜薄荷30克或干品15克,清水1升,用中火煎成约0.5升,冷却后捞出薄荷留汁。用150克梗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煮沸即可。

功效:清新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薄荷豆腐豆腐2块,鲜薄荷50克,鲜葱3条,加2碗水煎,煎至水减半,即趁热食用。

功效:可治疗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

薄荷鸡丝鸡胸脯肉150克,切成细丝,加蛋清、淀粉、精盐拌匀待用。薄荷梗150克洗净,切成同样的段。锅中油烧至5成热,将拌好的鸡丝倒入过一下油。另起锅,加底油,下葱姜末,加料酒、薄荷梗、鸡丝、盐、味精略炒,淋上花椒油即可。

功效:消火解暑。

薄荷糕取糯米、绿豆各500克,薄荷15克,白糖25克,桂花少许。先将绿豆煮至烂熟,再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

功效:清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

鲜薄荷鲫鱼汤活鲫鱼1条,剖洗干净,用水煮熟,加葱白1根,生姜1片,鲜薄荷20克,水沸即可放调味品和油盐,汤肉一起吃。每天吃1次,连吃3~5日。

功效:可治小儿久咳。

薄荷汤将薄荷叶清洗干净,切碎,用开水烫一下,放少许盐,香油。

功效:解毒败火。

其他食用方法。

薄荷凉茶新鲜薄荷叶少许,清洗干净,沸水冲泡,放入适量白砂糖,自然冷却。日饮3~5杯,饮用后通体舒坦,精力倍增。

薄荷冰用锅将4碗清水煮开,加入薄荷煮5分钟,放凉。将薄荷水放入冰箱冻成冰粒,咽喉痛或口干时取冰粒放于口中咀嚼,可收清凉利咽之效。薄荷酒取薄荷油10克,米酒、黄酒各50毫升,将薄荷油与米酒、黄酒兑在一起,早晚空腹饮用。

薄荷茶用薄荷叶泡茶喝,泡法同普通茶叶一样,饮用有清凉感,是清热利尿的良药。

薄荷叶真的是非常好的,用途也是非常的多,而且上文也已经为大家介绍了薄荷叶用途有哪些了,相信大家对薄荷叶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吧!薄荷叶也是可以饮用的,当成茶叶一样,对于清热利尿有非常好的功效,大家不妨试试吧!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九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拓展阅读:金刚经总义。

《金刚经》梵文名称是:aryavajracidakaprajaparamitanamamahasudra,译为汉语是《神圣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现在的汉文《金刚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隋朝达摩笈多译作“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作“能断金刚经”。唐义净译作“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有“能断”两个字。但现在出版的金刚经就没有“能断”二字,甚至讲《金刚经》的人,也不讲“能断”二字,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是必须纠正的一个错误。藏译本严格按原文翻译,一字不差。原文中cida(裁达)是“能断”或者“斩断”之义,“破执断惑”是这部经典的精神实质。“上智闻名而知义”,这“能断”二字岂能缺少?上智就是特别聪明的人,一看佛经的名称就明白了,不需要再看文本了,“闻名知义”就是这个意思。“断”什么?就是断执著,所以叫“破执断惑”,“断”者就是破除、消除、斩断的意思,前面所说的各种年头,要斩断、破除。

《能断金刚般若经》是佛经般若系列部的一部,藏传佛教般若学家称为“般若三百颂”。《般若经》按内容的繁简、部头的大小,分为大部般若、中部般若、小部般若,大部十万颂、中部二万五千颂、小部八千颂。介于中、小部之间的还有一万八千颂和一万颂。一颂略等于32字的八言绝句一首。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大部般若百万颂被因陀罗请在三十三天,不在人间。中部十万颂曾经保存在龙地——“龙地”绝非传说中的龙宫,很可能就是佛灭度后大乘佛教一度很发达的大夏即新疆境内。

龙树大师从龙地把十万颂般若重新带到了印度,故称“龙藏”。“龙藏”在人间出现时,就是在佛寂灭420年后,也就是龙树的时代。历史上对佛出生的年代一直有争议,现在一般说是2530多年前,实际上这是巴利文佛教小城佛教的说法。由于世界上承认的人多起来了,佛的诞辰九算作(到1956年为止)是2500年,这是根据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小乘佛教的历史记载来的。实际上按中国古代的说法是佛生于公元前869年或867年。若依这两种说法,佛出世到现在是2800多年(大概在周灵王时期),这和时轮部的说法很相近。般若部在佛经里藏族学者称“母子十七部”。“母经”这般若内容样样俱全的经典,如上面所说的大、中、小各部;“子部”指从“母部”分出来的卷本,如“七百颂”之类。

佛陀说法共分三个时期,称“三转法轮”。初期法轮主要说“有”,说一切都是存在的,一切都是有的,这就是“有”部;中期法轮主要说“空”;末期法轮分别三性有无,故称“分别*轮”。般若部属于中期法轮。“轮”是运转之义,分三个时期是质的区别,不是截然的时间上的区别。三转法轮三个时期所说得法就包括佛法现存所有的内容。佛陀传法,启迪众生的智慧就是法轮运转之义。佛法这种智慧深入人心之时,就是法轮运转之时,也就是说:真正的佛的思想传播开来,对人的思想行为起到作用之时,法轮就算运转了。

“般若”指的是超凡脱俗的开悟大智慧,它是八万四千佛法的核心。佛曾对弟子说:“我涅磐后,佛法存在不存在,就看世上存在不存在般若法。”佛在因地(因地就是佛的前世,佛在未成佛前)的无数世的觅法、修持、利众大行、受戒、施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证悟大法。佛降生圣土,如抛弃粪土似的抛弃了尊贵的王位和金钱财富、娇妻爱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三太子)29岁出家,苦修6年,35岁开始转法轮度众生,说法45年。他曾苦修、行乞,当过叫花子。斯里兰卡、泰国的僧人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僧人没有一分钱。不管旅馆、车站、饭店,又要僧人去住,就可以住,不要钱。

“比丘”(僧人)就是乞丐。为什么释迦王子要当乞丐呢?因为他把世间的荣华富贵都看成是虚假的东西、表面华贵的东西,所以都抛弃了,才成为人天导师。佛的一生都是为了给世人言传身教修证般若大法。佛的衣服为什么是黄色的?在中国僧人为什么穿蓝色的?律里讲佛的衣服是“坏色”,坏色也就是最下等的颜色。在印度高贵的服装是白色,因为天热,国王等有钱人穿洁白的衣服,最下等的是黄色、红色。为什么法衣都是片片扇扇的呢?因为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百家衣。学佛的人不能有隔夜的食品,不能有钱,不能用手摸金银,衣服不能多有一件,但后来的僧人不是这样。中国皇帝为什么穿黄色龙袍?因为他们认为黄的、红的是最高贵的颜色,僧人不能穿,所以,一般的出家人只能穿最下等的灰色、蓝色。藏区的喇嘛为什么穿红色?因为在藏区,红色是最下等的颜色。然而发展到后来,佛的黄色、红色就成了最珍贵的颜色。

学佛法,做人都要真正按节律的要求来做。当时佛能放弃三太子的地位而去当乞丐,就充分显示出了佛教的一种精神,也就是为了言传身教。

《金刚经》总说的祗园精舍是施主给佛修的说法的场地。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很长时间不去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很伤心,捎信去一再请求,他才回家看了一次,这也是一生中回家的最后一次。佛生下后7天,他的亲生母亲去世了,由姨母抚养。佛的姨母和妻子在佛回家时,都同时出了家,他的兄弟一个随他学法去了。般若是揭示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理性的无上智慧,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根本大道,并非净饭王子经过6年苦修发明创造的。有些人不知道,认为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法不是佛创造的,而是客观存在、被佛发现并悟证到的无上大道。因为每一个要成佛的人都必须按佛法来修炼、发心、修行,才能成佛。如果是某一位佛发明的,那他又是靠什么来成佛的呢?所以说佛法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法。

有的人说佛在菩提树下苦苦修行49天或6年就成了佛。这种说法不对,这是因为没有看佛经才有这样的错误说法。资粮道的三个阿僧劫他都是在修,无数世以来不断的修慧、修福,最后才成了佛。若仅仅6年或者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悟出这样的大智慧,恐怕这个世界上成佛的就不只是一个净饭王子了。所以大乘经典中说,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只是说法度众的千千万万个佛的一个化身,他的出家修行之举也是对世人追求超脱的示范。示范应该怎样修,应该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应该和世俗决裂。有人还说,释迦牟尼既然已经成佛,为什么死了呢?释迦牟尼示寂,正说明了“诸行无常”——四法印里的一个道理。“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即因缘形成之物。凡因缘形成之物都有生有灭。作为净饭王子的释迦牟尼也是肉体身怎么会不死?佛法中从来没有生而不死之道,肉体幻化、成就之说是旁门邪说,佛经中无此说法。我看了一本叫《金刚经说什么》的书,书中说“过去的山还是现在的山,现在的山也是过去的山,太阳、天空、月亮都没有变,山都没有变,水都没有变”。哪有这样讲佛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太阳、山川时刻都在变,科学是这样讲的,哲学也是这样讲的,佛法更是这样讲的。

昨天的山就不是今天的山,昨天的水也不是今天的水。古代有一位希腊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过来时的河就不再是过去时的河了,因为水以流下去了。任何东西都在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佛法的无常不只是指人的一生活上几十年后死了叫无常,这是非常粗浅的理解。无常是指每一刹那之间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客观规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佛也是一种流,就像人的思想意识一样,是一种过程,像水一样,也有前后相续、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诸法无常就是将这个道理。有些人说“肉体幻化”,实际上密宗理论里说肉体是幻化不了的,业身肉体是决定了的,“幻化”不是指肉体,是指自己的元身。密宗里有元身幻化,肉体已经是些肉之躯,定型的东西无法改变。佛爷没有办法改变,难道还有比佛更高明的吗?释迦牟尼只活了80岁,也没有改变这个肉体,最后还是火化了。

“般若”的读音是“班甲”或“班呢啊”,意为“智慧”;“波罗蜜多”读作“巴日阿咪大”,是到达彼岸即“超世”或“超时空”之义。般若波罗蜜多,从其所指对象分:1、般若波罗蜜多,是指一切事物的性空理性(即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质);2、语文般若波罗蜜多,也称文字般若,是指般若经典和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俗智范围内的般若概念,般若义理不是真般若;3、道般若波罗蜜多是指见道位以上至成佛前的无漏分别智。“见道”即修到正式产生般若正见的层次,修到超世的地步。这一阶段尚未彻底干净的破除二障,定中无分别,出定后仍有分别心。从入菩萨位到成佛前这一阶段的智慧还不是正般若,只是准般若,因为真正的般若是指佛的智慧。真正的般若智慧是“无分别心”的、“无漏”的。什么叫做“分别心”?什么是“漏”呢?“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智力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观的分离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经常见到的亲人——母亲,眼睛一闭,脑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这是思维的特点,不可能像照相那样清晰和用眼睛直观那样具有真实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别思维始终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观是分离的。我们想问题时需要一部分一部分来想,想一个人,想他的头时,就想不到他的脚,想眼睛时想不到鼻子,这也是思维的规律所决定的。

把客观对象分成一点一点的东西,分隔开来思维,所以不是全面的。但是直觉的器官(如眼睛)一睁开,前面的东西是完整的,没有排他性,而思维做不到,这是直觉的特点。因此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永远达不到直观的清晰度,达不到直觉所把握的具体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务始终是抽象的,凭习惯和经验才能理解。就像电视这样的东西,若从来没见过电视电影的人,对他介绍电视,无论怎样讲、写多少文章都很难说明白。人的理解要靠经验、语言只是辅助工具。般若波罗智慧是通过修定产生的一种高级的直观智能,在它面前,一切事物都像眼看事物一样清晰、具体、真实。对没有得到这种智慧,没有体验过这种境界的众生来说,讲般若实相就像给先天性的盲人解说壁画一样无法理解。佛经上有一个例子:有人给一个先天性的盲人讲白色,说白色像白面一样,盲人不理解,因为白面他看不见。他去问另一个人:白色是什么样子?别人告诉他说像下的雪一样,他更不理解。

又去问养白鹅的人说白色像什么?这人说像鹅,瞎子就去摸鹅,鹅就“呱、呱”叫开了,这瞎子说我理解了,白色就是“呱呱呱”。这个故事说明,语言文字讲解始终是抽象的,没有真正体验过般若智慧的人,就像先天性的盲人,给他讲壁画,任何概念都无法形成。也像瞎子摸象一样,有人摸到耳朵,说大象就像扇子;有人摸到腿,说大象就像柱子。世俗的人理解般若智慧也是这样。因此《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分别思量无法解释,因为那是一种直观的修到那种程度才会出现的体验,是一种境界。就像眼睛看到事物一样,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具体的境界,只有修到那种境界的时候才有体会,所以无法解释。佛法经典般若就像地图,比如到某一个城市去,买一幅地图比没有好。但究竟哪些街道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地图上不能形成具体的概念,还必须亲自去找,找到后和你脑子里想的就不一样。文字般若就是地图一样的东西,但一些人因此而否定文字般若也是错误的。地图必须有,否则干脆连什么方向都不知道。“漏”有二义:一指贪、嗔、痴等诸惑烦恼,不除掉这些烦恼习染,人的认识始终受其影响,得不到真知;二指分别心思想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妨碍正见的。

般若智和般若行是度脱苦海的航船,船怕漏水,漏水就会沉船,所以将烦恼和世俗分别心称作“漏”。4、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位的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界。融为一体怎么讲?举个例子,就像梦境一样。梦里走的地方,或碰见的人,或见到的好多东西,实际上醒来不都是你的思维活动吗?既没有另外的人,也没有另外的地方。这就叫主客观融为一体,无二见。但我们一般人的主客观是分离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有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任何时候都得不到主客观合一。但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无阻无碍、清晰透彻、明见事理二谛的遍知一切的无上智慧,也称“智慧法身”。遍知一切就是知道事相和事物的性质、本质两个方面,包括一切事物。得到这种智慧,也就有了法身。法身是遍知一切的智慧、神通。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能断般若波罗蜜多》这部经典的价值。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十

《金刚经》能够消业、除障、增福增慧,助往生极乐,功德不可思议。

《金刚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它的功德远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力。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而受持《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受持《金刚经》之前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不必担心,这正是重罪轻报的缘故。

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为般若系经典,首要在于开发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乃是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而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

学佛是为了成佛,因为佛陀为觉者,代表着智慧的圆满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十一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

三: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四: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

五:金刚经中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教导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我们加以学习,但心尚且不应该贪着我修学了善法,何况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六:金刚经中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教导我们一切法门都没有定法,只要能利益众生就行,所以要灵活运用。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灵活聪明的功德利益。

七:金刚经中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当然,无量财宝送与贫苦而救苦救难,福德甚多,这是因。于此经中能够受持、体解一切法空、更能够为他人说广度众生,当然以是圣贤境界,这是果。佛教导我们,为他人宣言本经和正法的功德无量。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八:金刚经中佛赞叹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佛教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九:金刚经中佛说菩萨庄严佛土,但不执着住在庄严佛土的功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导我们要创造人间净土,行动更应该去创造美好环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内心不邀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我们处所环境庄严的功德利益。

十:金刚经中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导我们对于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净不染,就能得证法身实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十一:金刚经中持经功德分,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佛教导我们要经常印发、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不要间断。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家业,都是得成不可思议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法计数的功德利益。

十二:金刚经中佛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佛教导我们修学本经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负侮辱,我们本来前世造的罪业,应该堕落恶道,由于被人欺负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业,即刻消灭,并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能净业障的功德利益。

十三: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导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们悟道,因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义和彻悟人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得证一切种智的功德利益。

十四:金刚经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教导我们世间变迁,不要执着眼前烦恼,自得心安。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身心安宁的功德利益。

十五:金刚经中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种法门。佛教导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十六:金刚经中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教导我们只有断烦恼,长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缘,才能得见自性如来。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清净法身的功德利益。

十七:金刚经中佛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为一切法得成于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十八: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导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有为之法的无常,我们要发菩提心,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道理,传给人们,使他们都能获得利益。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最福德的功德利益。

依《金刚般若经旨赞》开示:略显此经有‘十威力’,犹如金刚,故得此名。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十二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重要之法。然而前五度如盲人,般若度如引导。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度,不能够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

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若二者具足,则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波罗蜜也。

而般若度如心,五度如身,般若度没有五度,也不能够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如果二者都具足,那么每一度都可以究竟到彼岸,都得以称为波罗蜜啊!

金刚一经,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遍修六度万行之轨范也。以经文简略,但举布施为例耳。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布施等,故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并受度之众生相。

《金刚经》,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遍修六度万行的轨范。因为经文简略,只是举出布施度作为例子罢了。因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度,所以能够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以及受度的众生相。

则四相不生,三心叵得,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矣。以故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功德难宣,持全经者,又何待言。

那么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生,过去、未来、现在三心不得,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啊!所以受持四、三、二、一句的《金刚经》,功德难以宣说,受持整部经的功德,就更不必说了。

是以自古至今,人多读诵,其顿悟自性,彻证唯心,生预圣流,没归安养者,何可胜数。其次则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即愚成智者,更加多多也。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大多读诵这部经,其中顿悟自性,彻证唯心,在生预入圣流,亡后回归安养的人,哪里数的完。其次,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转愚成智的人,就更加多了。

许止净居士,取古今载籍中感应事迹,分类述颂,其友刘契净,又为之注。庶阅者咸知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正信心,勉效前修,随其功行浅深,亦得种种利益也。

许止净居士,摘取古今记载在书籍中的感应事迹,分类编述颂文,他的朋友刘契净,又为颂文写了注解。使得阅读的人,知道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起正信,勉力效仿前人来修行,随他们的功行浅深,也得到种种的'利益。

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倘能发至诚恭敬心受持,便堕未来诸佛数中,愿各勉旃。

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倘若能够发起至诚恭敬心来受持这部经,就入未来诸佛的数目中了,愿各自勉励。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久久不放。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有如此提要,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为其精髓?我是这样体会的。

从经的形式上看,《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佛为什么屡屡说及这些言语呢?是随意的重复吗?显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这几句经文,并着力去思索。

从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再细晶经文,全经的理论基本都是在阐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不应此具足诸相见”,“不生法相”等等。尽管种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教诲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根本相。

从经的立意上看。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经中鲜明地指出,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告诉须菩提,“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禅宗六祖也曾说过,《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在经中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弟子,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乃一语道破天机。只可怜众生迷妄于相,难以置信。

从学佛的根本目的看。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理的掌握,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创造一个完全自由觉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际就有“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时的感叹来对照读《金刚经》,不难发现佛所指的“众生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住一切诸相,即名众生。佛与众生仅一“相”之隔。推倒这堵“相”墙,化掉这堵“相”障,佛与众生一体相通。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处着力。这是一切学佛人的根本着力点。

其实,我们久读《金刚经》,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感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想,无论学佛人读的什么经,修的什么法门,行的什么方便,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必须的。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故此,佛在《金刚经》中花大气力专讲我相之弊。如,“发愿度众生人无余涅槃,不能有我相。布施不能有我相等等。为什么有的人读诵《金刚经》,一念能生净信,何以故?也是无我相。即便已经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还以自身为教,说自己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如何无我相,正因为如来无我相,燃灯佛才予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还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当庄严佛土”,“我有所说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如来一语道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个虚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牵。于此,众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转,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可悲可悯之处。

认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我以为对一个学佛人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居家学佛者,益处更为明显,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深解《金刚经》。《金刚经》的基本句式结构是,说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来说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这种句式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体与本体之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但世人读懂这句式的并不多,就连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问过赵朴初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要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读经,那必定有新的体悟,对经义才可能深解。一个未学佛的人,必然见a是a,一个学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见a非a,只有放下我相,体悟佛法的实相者,才透悟见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于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现象的真相,由此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觉者。学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时间的。但居家学佛入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特别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初步兴起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要挤出一些专门时间来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以为只要时时处处牢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可以处在一个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时代,从而随缘生活,正确处理自身所处的一切际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学佛修行之中,别有一番天地。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十三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消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他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

拓展阅读:救人于危。

金刚经由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已成为教内修持者必读之经,衍至今日,讲解持诵者益众。盖说理(空理)彻,而灵验有足征也。

金刚经共有六种译本,最善者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而即今之流通本也。

六祖大师因金刚经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悟彻心源,因而获得传承禅宗之衣钵。金刚经文义感人之深者如此。其后因读诵而彻悟者,固不乏其人,而消灾免难,化戾气为祥和者,犹累累也。

大陆沦陷时,有一道姑由四川乘汽车逃难,车行万山群中,山路崎岖,陡坡峭壁,惊险万状。驰至斜坡时,司机失慎;车坠千丈悬崖下,全车乘客,惊魂失魄,自分必死。及车抵崖下,众客虽有震出车外,或受微伤,而道姑犹安坐车中,初固不知车之出事也。众皆怪之,详询道姑日常生活情形及所携之物,始悉道姑为忠实之佛教信徒,日诵金刚经若干卷,随身并携有金刚经一部。不但自免厄难,全车乘客因此皆蒙其庥。金刚经之功德,可思量乎!

又民族晚报白屋野语内,述金刚经震慑缢鬼之故事一则,兹抄述如下:

有名阿四者,具阴阳眼,能见鬼神。一日过黄姓家曰:‘此家日内将发生意外’。缘黄家居一贫妇,平日专靠纺织为生,某夜,挑灯独纺;邻居适有一青年亦独坐夜读,闻纺织声,欲窥视之。突在壁缝中瞥见一著红袍者,绕妇而拜,妇如苦不自胜,发于嗟叹,忽而起身欲投环,青年见状惊呼,然冥冥中身如负重物,喉亦被控,哑不成声,乃举足踢椅,足亦重千钧,奋力始及椅沿,椅上适有金刚经一册,被震落地,豁然为之惊觉,而妇亦如梦醒。问之,则云周身痉孪,似必欲投环而后快意阿四乃告人曰:此鬼欲觅替身也。人非在不得意时,鬼无以乘之。贫妇之幸免,盖震于金刚经耳。由此可知金刚经,不但能禳灾祈福,且可慑鬼,辟邪崇,其威力之大与夫关系人类生活之切要,盖可见矣!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十四

《金刚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

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它的功德远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力。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而受持《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

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受持《金刚经》之前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不必担心,这正是重罪轻报的缘故。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为般若系经典,首要在于开发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

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乃是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

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

本经旨在成就智慧,而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经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着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的一点经验可以贡献给各位的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诚的恭祝各位,迟迟早早,总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庄严美丽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谢谢各位。

热门《金刚经》功德与用途(通用15篇)篇十五

《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分别说明: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消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他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

拓展阅读:金刚念诵的要点。

1.无论念佛念咒,都要一口气一口气地念,也就是一口气能念多久念多久,比如一个咒子你一口气能念10遍那就尽量不要只念9遍,总之要念到这口气完全出尽为好。

2.一口气出尽后,要闭住嘴,不能用嘴吸气,而是要用鼻子自然吸气。同时在吸气时候最好意念也在继续念咒,而不要空过。记住这个吸气尽量让身体自然吸气,而不要刻意吸气,事实上,人在一口气出完后身体会本能地进气的,就是这样自然让肺呼吸最好。等气吸足了,就继续念咒,如果在吸气时候意念在念咒,那么念到哪里就接上继续念就好。

3.从始至终,耳朵都要认真地听自己念佛或者念咒的声音,而不要去理会其他外部声音,这很重要,念咒其实也是在修炼第二识(耳识),也就是耳根圆通法门,耳根圆通太重要了,不懂耳根圆通那想修成就几乎不可能,大家赶快去研究一下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在《楞严经》里。

4.念诵时候要尽量用胸腔或者腹腔发声,而不要用喉咙发声,因为如果你用喉咙发声很快喉咙就会哑了,而且你是声音如果不能震动你的身体,那也起不到打通经脉转化色身的作用。金刚念诵的好的人,可以整日整夜地念咒,喉咙也不会哑。

5.以上要点做好后,就开始尽量做到嘴唇和牙齿尽量不动,只靠舌头弹动发音,同时念诵时候舌头不要碰到嘴里的其他部位。这个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念诵的很轻灵,念诵的很快速,当然这是比较高级的功夫,初学金刚念诵的朋友不要苛求做到这点。

6.念诵的时候尽量不要只用一个声调,而要高低起伏最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咒音震动全身经脉,进而打通,转化。

7.初学金刚念诵的人可能会不太适应,会觉得声音压制在喉咙里出不来,甚至不太舒服,这很正常,不必害怕,以我和很多人经验,只要精进用功,时间长了你的喉咙气脉会打通,之后你再念诵就会很舒服了。喉咙打通后,你身体的其他地方也会慢慢打通,当然这非一日之功。

8.每一句咒,每个发音都要很认真地念,很认真地听,这样功夫长的才快。我举个例子,念咒如同练射箭,如果你每一箭都很用心地对着靶心射,几年苦功下来就可以成为神箭手,但是如果你每一箭都是很随意地乱射,练了几十年后多少也会有些功夫,但成不了神箭手。

9.当以上要点都做好以后,就要开始追求念诵的速度,金刚念诵一定要在高速念诵的时候才会显出最大威力,我这里说的快速不是一般的快念,而是不可思议快速,比如一句佛号或者一句咒,一般人念诵的话可能会到每小时几百遍,几千遍但如果要想通过金刚念诵做到转化色身,那就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可能是每小时几万遍,几十万遍。。。不要以为这是神话。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改革先进事迹(模板15篇)

    开场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为整个演讲或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写好开场白需要注意演讲主题的准确表达和话题引入的独特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下面这篇范文

    最新生产动员口号(汇总14篇)

    岗位职责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上所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写岗位职责时,要注重表达方式的规范和统一,符合企业的风格和要求。岗位职责的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改进

    专业督查工作计划表(案例13篇)

    员工的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的基础,它包含了员工的个人信息、工作经历、成绩评定等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

    热门节假日应急预案方案范文(19篇)

    在制定调研方案时,还需考虑到实际的应用需求和利益关系,以便为后续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看看以下优秀的游戏策划范文,了解一些成功的游戏策划案例和实践经验。

    专业八十大寿寿宴邀请函(通用17篇)

    安全标语的设置需要考虑场所特点和人群需求,以确保传达的信息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遵守。从小事做起,在细节处保障安全,如何做到细致入微?安全标语范文:安全是生活的

    专业政教处三年工作规划(汇总15篇)

    每个人都是运动会的重要角色,一起为胜利而努力吧!利用校园广播、班级会议等方式宣传,确保信息传播到每一个学生。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运动会总结范文,希

    热门村委会开的贫困证明(汇总17篇)

    文明礼仪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如何展现文明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阅读一些范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的文明礼仪范文

    专业年轻干部担当作为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过程有利于思维的整理和沉淀,能够提高我们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习心得范文六:在学习中,我学会了如何高效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与大学生谈话的心得体会范文(15篇)

    学习心得是一种对学习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阅读这些教学反思范文,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读教学实践的意义

    2023年环境保护研究性课题报告(汇总16篇)

    在整改报告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率,以便进一步提高。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典型的整改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20xx年1月——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