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计划的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一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二
曾经有一篇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说明文字是这么写的:“由于火箭的逐节点燃,飞船的速度越来越快,当达到每秒11.1公里以上时,飞船就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遨游于太阳系。”
教师:大家看,11.1如果改成11.3,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叫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如果改成11.3就不准确了”。
教师:我们看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段文字就没能准确地说明宇宙飞船的速度。可见,在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
分析探讨:课外资料的运用、问题的提出是否合理?
既然教师设计的目是要告诉大家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师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语言也应该是针对这段文字说的。这段文字的的意思是说,11.2以上的速度,飞船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应该以“11.2”为基础来提出问题。所以我觉得问题设计欠妥。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学生说不准确,到底怎么不准确呢?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也没有说到,更没有强调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只是很短的时间,用很快的速度将这个问题一带而过。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看的太清楚,老师就讲完了。给我们的感觉是,教师出示这段课外资料效果是不理想的。
教师的提问,毕竟不是课文中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加上光线太强,字体颜色又不好分辨,学生要看清楚上面的字比较困难,时间也短,听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是不是可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导入,然后直接用文章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会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呢?或者把这个例子放在分析课文中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呢?因为课文中语言的特点还没有分析,在学生熟悉了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就很容易理解老师设计的这个问题了。
(一)、教师:让一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哪里
1、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1)、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梅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5、6天。
如果去掉加点的字“左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如果去掉加点词“许多”,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3)、在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生1:左右是个约数,表示不确定,比10天稍多或者稍少,如果去掉,就成了刚好10天,这样反而和实际不相吻合。
教师:给予肯定。
生2:许多说明很多,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教师:给予肯定
生3:说明范围、程度,时间上比较准确。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说明事物不仅要求在实际、数字上准确无误,而且在空间、范围、程度等方面准确无误。
2、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语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自主探究,发言,教师小结
生1:第5自然段的“可能”表示不确定。
生2:第10自然段“迟早”表示限定。
生3:第8自然段“若干天”表示限定。
分析探讨:教学目标的展示、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值得肯定的地方:
1、首先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且让学生朗读了解目标,这个应该值得肯定。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就以此为依据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先把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类似语句分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于准确性先有了个认识,再去课文中找就不难了。教师这样处理教材还是感觉比较合理的。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说明文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兴趣,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是在准确基础上的生动。语言的准确就是说明文的生命,所以语言的准确性的分析就应该是重要的。但是教师在分析课外资料和书上语言准确性时,也许因为这些学生参考资料比较多,回答起来都很准确,所以时间分配都太短,太仓促,没有很好地强调和体会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教师用一段多媒体给出一段文字:
一年又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齐读这两段
教师:哪个写的好?
学生静默一会儿,教师叫起一个学生
学生:书上的好。
教师:怎么好呢?
学生:改写的平实。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教师适当点拨
生1:第2自然段,“布谷鸟开始唱歌”
教师:拟人的手法
生2:第1自然段,“草木枯荣”、“衰草连天”
教师:运用成语、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
生3:第1自然段,“簌簌”
教师:运用了象声词
生4:“大地”“苏醒”
教师:拟人的手法
生5:“次第”、“渐渐”不重复
生6:“渐渐”说明花开的顺序,“簌簌”写叶子枯黄的过程,秋天的生动。“风雪载途”的“载”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教师:这些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生7|: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了大地“苏醒”给人们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教师:老师改的那段和书上的这段不一样,改写的比较平实,书上的比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1-2自然段,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四季图。为什么不用平实句而用生动句?
生1:引导读者的兴趣
生2: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阅读兴趣。
生3: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说明文比较抽象,作者用通俗易懂的句子使读者容易理解。1-2自然段长短句的交错,给人错落有致的美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作者严谨求实,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作,使文章生动。我们以后写说明文也要严谨。
分析探讨: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平实和生动
1、教师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首先会觉得,既然是国家选定的课文,一定是原文要比教师改写的好。学生也许会想,老师这样设问,是不是教科书上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呢?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教师然后换了一个问法“哪个写的好?”,学生脱口而出“书上的好”。至于为什么好,学生只能说出改写段语言的平实,因为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分析课文,教师的设计也是在这个问题之后才分析课文语言的生动性的。教师后来的点拨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学生了,好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考学习变为直接灌输,把学生的学而代之为教师的教。
是不是应该这样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好?好在哪里?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放在分析课文语言生动性后会好一些。教师不应该把这个环节取而代之。另外,教师如果能找另外的语言片段我想一定会比改造原文效果更好。
2、教师在处理语言的生动性时,只抓住文章的1-2自然段,找生动性的词语,就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加上教师上面的改写问题的处理,带给人的误导是,说明文的语言还是生动的好,平实的不好。大家都知道,说明文给人以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比如拟人等修辞手法,象声词,成语,长短句,等等。平实也是说明文语言的一个特点,任何一篇说明文,具体运用哪种语言特色去说明,要看具体说明事物的需要。
拓展训练:
教师给出材料《燕子》,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燕子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别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比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学生构思写作
教师选几个同学读自己写的片段,其余同学评价。
教师: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和平时的观察。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1-2自然段
作业布置: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分析探讨:学习目标的设计与时间分配以及授课内容的调整
1、这节课的目标是学习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时间比较均匀地分配在体会语言的准确想性和生动性上。教师把分析1-2自然段语言生动性作为重点,并且分配了大量的时间,几乎一节课都是在分析1-2自然段语言的生动性,教师这样处理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太偏重于1-2自然段,太偏重与语言的生动性了。
2、学生构思写作这段时间感觉太长。能够当场写出的同学只有寥寥几个,教师在完成这个写作评价的过程后,教师稍稍停了一会儿,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自然段。这个过程,教师的犹豫和停顿,教师流露出的些许慌乱和空闲感,让人觉得教师是在慢慢地拖,抱着几分无奈,几分慌乱在等待下课的到来,整节课感觉前紧后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备好教材,还要充分备好学生。弄清楚教师要怎么教,学生要怎么学,根据具体学情,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合理地处理课堂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总体感受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处理。
教学目标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学习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习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目标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具体体现在:
(1)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起点,适合学生的水平,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课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句子、字词,都是学生能够找出来,并且能够分析出这些生动的词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来说难易适度,能够给学生以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是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是外显的、可观察的,比如,用多媒体展示的一则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材料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句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多媒体显示教师修改的段落,让学生体会与课文的区别;拓展训练时教师给出的材料《燕子》,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这些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由此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从教学过程就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心中有目标,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内容。但是授课教师在这节课中,为了突出生动性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不太合理,太偏重于1-2自然段,使得课堂教学前紧后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在让学生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时,应该启发学生积极去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出某些词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生动性的,不能只是借助参考书上现成的语言,其实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证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达到教学目标了。
关于点拨这个问题,教师的点拨是为点拨而点拨呢,还是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在学生思考讨论无果什么情况给予点拨,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多维目标兼顾的问题。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曾经2次提到,不仅要学习说明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方法,同时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学习这种严谨的态度。从这些可以看出,教师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已经包含在了教学过程之中。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确生动这一特点,但感觉学生还是脱离不了参考书,不太会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学习气氛也不太浓。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关于朗读法,教师说课材料中提到: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着一点来。
关于涵泳品味法。教师的设计就是“在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品味的,对语言的运用尤须如此”。教师在整节课上多媒体用了四次。
两次课外资料,一次课内语言的生动性的分析,一次是教师修改的片段。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3、课后思考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想到了关于教师的成长。从教师设计的几个课外资料来看,教师利用的都是以前教案书上现成的东西,授课内容和方法没有太大的改进。现在的教学,我们的老师习惯搬来那些现成的教案,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也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课本知道掌握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一些课外的资料来强化训练。应该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补充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备趣味性,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附录:
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用一则介绍宇宙飞船速度的材料来引出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二)、出示目标: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并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体会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赏读文章1-2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的资料,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章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余同学评价,教师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三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销声匿迹()翩然()阻挠()忌讳()。
悄然无声()风雪载途()草长莺飞()。
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顺序、顺序、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四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语言说明事物。
(一)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二)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竺可桢()萌发()翩然()孕育()
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簌簌()
草长莺飞()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2、了解作者
3、思考下面问题,理清全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体裁)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意义。
5、相关知识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6、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
(2、)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叨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8、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9、细读第l段"立春过后……周而复始",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10、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五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的说明顺序和写作技巧。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语言,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一)走近作者,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
(二)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迅速准确的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那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听读课文,梳理文脉
思考:全文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有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的说明顺序上。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提问:假如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运用那种说明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近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物候和物候学现象
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其来临的因素逻辑顺序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本质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六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齐读全文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七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八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九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略)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一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二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习: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习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三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2、学习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五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鱼鳞上的圈圈,“三叶石”“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文本生动而有情趣,文章活泼而简洁的文字吸引孩子饶有兴趣的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时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情,让孩子去体会这有着无穷奥秘的诗句的意蕴和涵义。《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我们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六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七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1.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1. 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八
4.能模仿课文写1、2节诗。
难点:仿写诗句。
头饰、实物投影、喜报等。
教师发出各种动作指令,让学生完成。
“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但是,你们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人说的话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靠什么发现,你们能听懂么?”
“我们这节课就去探索这大自然的奥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课文的哪几节?
2.反馈交流。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能较快且迅速得抓住主要内容。很好]。
1.学习第2节。
(2)作者是怎样用诗歌来介绍的呢?自由读第一节诗。
作者的诗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儿?随机理解“准是”。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
(5)小结学习方法。
想想——品品——读读。
2.运用方法,小组学习选择学习3—6节。
(1)刚才,同学们读懂了白云的语言,下面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么?
四位带头饰同学表演:
蚂蚁:“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只蚂蚁,哎,好累呀,我们正忙着搬家呢,要不然……我得赶紧搬家。”
蝌蚪:“我是一只小蝌蚪,刚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没多少天呢。啊,来到这世上真好!”
大雁:“我是一只大雁,前两天,我们家族排着队飞往南方,可我不小心掉队了,我得赶快追上队伍。”
大树:“我是一棵大树,前两天,伐木工人把我锯断了,我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小朋友,你们能从我身上发现什么吗?”
选择一种并找到相应的小节,运用前面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第3节:
蚂蚁在说些什么?
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结构上与第二节相同)。
指导朗读。
第4节:
蝌蚪在告诉我们什么?
你喜欢作者写的诗句吗?为什么?(第一句是比喻句,又是反问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指导朗读。
第5节:
大雁在说些什么?
品味了作者的诗句,你有什么体会?(结构与第4节一样)。
指导朗读。
第6节:
大树在说些什么?
研究语言。理解“年轮”。
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4)评价。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奖励喜报。
1.的确,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美妙了,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仿照课文2—6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2.出示挑战题:
小组合作仿写一节诗。
小组合作仿写两节诗。
小组合作仿写三节或三节以上诗。
3.反馈交流。
评价:喜报奖励。
3.小结。
是啊,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说明大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去探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