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二水浒传读后感初二水浒传读后感篇一
在这个暑假中我又一次的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同样也使我收益颇丰,让我明白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 想大家也一定对《水浒传》的故事也了解不少,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水浒之中讲了太尉高球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 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使得武松、宋江、杨志、鲁智深等一批人实在被逼无奈从而揭竿起义、落草为寇进行开始反宋朝统治的故事,其中把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之间 的义气描写得淋漓尽致,其中把他们受到朝廷压迫是在被逼无奈的事情刻画的十分曲折,使人不禁便为对当时宋朝的统治感到十分不满,一种愤慨也油然而生。看完 了这本书我也记住了2个字“忠、义”。
“忠”是对祖国,对兄弟,对身边的亲人。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在宋江被困江州时,李逵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准备只身劫法场,要知道这是一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事情。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这一个“义”包含了太多太多,梁上的好汉们为了自己的兄弟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是为了这一个“义”他们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为了这个“义”。这个“义”虽然只有三笔但是想要书写他确实要付出的很多很多,甚至会以生命为代价来书写这个字。
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个个具有热血性格的汉子,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使我们的榜样,虽然我们当今是和谐社会,不能再“拔刀”相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谁才是正义的,并要帮助弱小,不能仗势欺人。
这本书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不光在于它的情节更在于它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初二水浒传读后感初二水浒传读后感篇二
某一天,语文老师上语文课,和我们讲名着导读中高尔基的——《童年》,老师讲的时候没注意听,但后面越听越入神,这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这部书的主人公是阿廖沙,他坚强,勇敢,正直,善良和充满爱心的人,但小说不会只写一个人,还有他的大舅舅米哈伊尔,他的小舅舅雅科夫,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小伙伴小茨冈,虽然是个弃婴,但是为人活泼开朗,与阿廖沙十分友好,但是后来。。。。阿廖沙身边还有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他的外祖母,为人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能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广胸怀。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虽然只有这七年的童年的生活,揭示了19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阿廖沙的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是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开始变的吝啬,贪婪,专横,残暴,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他有时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在这样一个弥漫这残酷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就在这种环境,一个缺乏温暖,一个让人心惊胆战,一个阳光里透着黑暗的世界里,阿廖沙坚强的“闯”过去了。在这个期间,他受到很多的大骂,有时他还被打昏了,但是他坚持了,虽然有时他很难过,伤心,但是外祖母一直是他温暖的港湾,在她无助时,外祖母帮助他;当他伤心时,外祖母安慰她;当他被遭到毒打,外祖母保护他;外祖母就和他的亲生母亲一样。
后来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原本的社会是多么残酷,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团结,我们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应该知道满足,知道感恩,是社会哺育了我们,让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的家庭中,我们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社会,感谢国家,我们为我们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初二水浒传读后感初二水浒传读后感篇三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述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到达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透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好处。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反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到达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初二水浒传读后感初二水浒传读后感篇四
我喜欢历经磨难,但最终修成正果的《西游记》;我也喜欢有勇有谋,人人各怀鬼胎的《三国演义》;我更喜欢那儿女情长,侠骨柔肠而又流泪葬花的《红楼梦》;可是我还是最喜欢一百零八将那尽情书写江湖侠义的《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生动而深刻的描写和反映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施耐庵老先生写农民起义,不满足于写农民起义的几个小插曲,而是企图描绘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从发生、发展到衰败、瓦解,全都收入他的笔下。从结构上来说,我个人认为作者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调来描写。在前半部,笔调是喜悦的、高昂的,充满了轰轰烈烈的气势,让人斗志满满;而后半部,笔调变成了悲伤的、低沉的,笼罩着凄凄凉凉的气氛,给人以苦涩的感觉。
在这一百零八将中,有着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有威猛打虎的行者武松,有粗鲁莽撞的豹子头林冲,有力大无比的黑旋风李逵,有愿结交四面八方英雄豪杰的及时雨宋江……在这些英雄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智多星吴用了,吴用智取生辰纲,使时迁盗甲,赚金铃吊挂,智赚玉麒麟,都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若将他与诸葛孔明先生比,那就不知道谁更胜一筹了。
《水浒传》告诉我们:封建民主专制使人们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它深刻的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血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它还告诉我们要拥有不断追求理想,实现理想,坚持到底顽强的精神。就像宋江,他立志让百姓从压迫的苦海中逃离出来,他做到了,虽然过程很艰辛,最后他也被毒死了,但,他不断的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目标永远不变!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水浒传》,你让我如痴如醉,你让我意气风发,你还让我受用无穷,我为能读到像你这样的好书而骄傲!
初二水浒传读后感初二水浒传读后感篇五
《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子。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
鲁达踏住他胸脯骂道:“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
武松是一个硬汉,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这一天,武松摇摇晃晃上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会,这时忽有狂风刮来。武松心疑,又听得背后扑的一声,回头去却见一只吊眼白额大虫,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背后。大虫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声,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闪到了一边。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时,双手抡起哨棒,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截两半。大虫咆哮,再次扑来,武松丢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武松把老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大虫”头部,终于把“大虫”打瘫了。
李逵是沂水县人,再戴宗手下当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过树林子,忽见有人涂黑了脸,拿了两把板斧喝令留下买路钱。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拦老爷去路?”那人说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战假李逵,假李逵挡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朴刀,李逵抢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说:“老爷才是黑旋风!”然后挺着胸脯走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108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刘备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