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0篇)

时间:2024-11-16 作者:ZS文王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一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解方程:(1)x-9=8;(2)3x+1=4.

3.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y与-3xy;(2)0.2ab与0.2ab;

(3)2abc与9bc;(4)3mn与-nm;

(5)4xyz与4xyz;(6)6与x.

4.能把上题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吗?如何合并?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下列方程:

(1)9x-5x=8;

(2)4x-6x-x=15.

解析:先将方程左边的同类项合并,再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解:(1)合并同类项,得4x=8.

系数化为1,得x=2.

(2)合并同类项,得-3x=15.

系数化为1,得x=-5.

方法总结:解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探究点二: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析:遇到比例问题时可设其中的每一份为x,本题中已知黑、白皮块数目比为3∶5,可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然后利用相等关系“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列方程.

解: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根据题意列方程3x+5x=32,解得x=4,则黑色皮块有3x=12(个),白色皮块有5x=20(个).

答:黑色皮块有12个,白色皮块有20个.

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相等关系为: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并能用x和比例关系把黑皮与白皮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板书设计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步骤:

(1)合并同类项;

(2)系数化为1(等式的基本性质2).

2.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并作答.

教学反思

本节从复习入手,帮助学生回顾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做好铺垫.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课堂训练中鼓励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三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求下列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3.8dm,高1.5dm。

(2)底面直径20m,高12m。

(3)底面半径6cm,高18cm。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3)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有什么不同?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2.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1)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材14页做一做(强调作业格式要求:分三步,首先分别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最后求表面积)

(2)底面直径6分米,高2分米。

(3)底面周长12.56米,高3米。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14题求表面积部分。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四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五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六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七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八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九

逻辑推理成功的愉悦感;经历了从认识到害怕、到再认识、到小的成功的过程,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作业质量日渐提高。这一良性变化证明了教学中几点收获:

1、适时多给学生唱赞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2、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可递进式的逐步提高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缓冲地带,不可一步到位。

3、精心备好几何入门课的同时,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优化;使之最贴近学生;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体现从单一到运用再到综合的循环上升。

4、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辨析,多对学情分析反馈;

5、强化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让他们一题一得,落到实处;分层作业,共同提升;

我想突破求新,希望引入设计能比较自然的引出概念并揭示内涵。一开始有个问题纠缠着我,那就是对顶角的大小关系是由位置关系决定的,但是我刚上课就让大家画大小相同的角,合不合乎逻辑。经过反复揣摩,我终于下定决心仍然如此设计。原因是我想首先学生是47中重点班的学生,加上该学校在搞自学模式,所以不会不预习,所以他们会自然想到作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得到所求角,另外作反向延长线的过程就是位置决定大小关系的过程,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了。再者我想作为区级观摩课,大家都想听听新鲜的东西,哪怕它不一定好,但至少给各位老师一个讨论的话题和空间,这样就算是课上失败了,也是有所值。于是开头就定下来了。

对于学生上黑板作出的'等角,我立即强调相等是观察想象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对顶角的概念出来后,立即找到生活原型,以加强认识,联系生活。在辨别给出图形是否为对顶角的一组题目中,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原因是几何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养成好习惯。在这个题目中我始终让学生对照定义辨别,加强认识。在第二个问题中,对于如何有条理地不重不漏地找对应角这个问题涉及分类策略问题,为防止跑题,所以简单提及,并未在课堂上解决。

探究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叫学生记下角的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因为证明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具体的度数计算以作铺垫。结果证明这个设计是利于学生的思考的,因为在证明时我听到他们说出“和刚才计算一样”的话。

练习题的设置一来是巩固,二来是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圆锥顶角的测量设计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它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预设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结果也是如此,他们想了很多和本节课知识联系不大的设计,比如测母线长和底面圆的直径并还原画出横截面等腰三角形,然后测顶角等等,反应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鼓励求异思维和创新思想,我对此表示认可和鼓励。

由于课前我精心准备,因此本节课堂预设是充分的,课堂生成是自然的。通过这节课让我体会到越是看起来简单的课,越是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蕴含的数学思想。

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辩证的,对于这样“反传统”的引入设计到底弊利几何,在圆锥顶角测量中要不要引导学生想到利用对顶角知识?给定直尺这样的工具到底是引导还是暗示都需要反复考虑,合理取舍。希望自己能通过公开课公开暴露问题,以求更多的同行给我更多的建议和帮助。

数学七年级教案篇十

指导思想:

执教七年级数学有3人(七年级有6个班,一人带两个班),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制订此计划。

一、集体备课的目标任务

1.通过备课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教学中推进“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二、加大集体备课力度

1.定时间、定地点。根据学校安排每周星期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在小会议室。

2.定内容。每次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下一周的新授课。

3.定中心发言人。期初将本期讲授内容分配到本组各位教师,每位教师只备他分配到的内容,形成讲学稿,这位教师就是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

4.集体讨论形成最终教案。(注:每个人也可以根椐自己的特点增补内容,形成个性化教案。)

5.具体安排

全期任课教师集体备课任务如下:

三、加强教学研究

1.进一步探究“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初步形成科学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继承我校教学优良传统即严谨教风,课堂上追求大容量高思维量,备课时特别重视精选习题,平时多测精讲,要把这一思想渗透到七年级每一位数学教师心中,在常规教学中有意识去执行。

3.扩大教师中的交流。一是多向本校名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二是走出去,向外校名师学习,领略外校名师风采,让每位教师努力有方向;三是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4.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示范课、研究课,探讨不同类型课如何讲授效果最佳,最后归结成模式,加以推广。

四、要求教师加大学习的力度。

1.学业务知识、学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水平,做到教学游刃有余。有计划地做中考题,提升自己解题水平。

2.熟练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