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

时间:2024-11-03 作者:翰墨

优秀学生是指在学业上成绩突出,积极进取,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一

今天,我要写分数。第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就是它的.几分之几。第二,我们把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第三,在比较大小时,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就越大。第四,在比较大小时,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分子越小,分数就越小。

我和妈妈一起去买地砖。妈妈来到瓷砖店,即兴给我出了道数学题,妈妈说:“我们的房间要铺上地砖,房间的长是7米,宽是5米,你能告诉我铺地砖的面积应该是多大吗?”我想: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的,它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等于7×5=35平方米。于是我大声地回答妈妈:“面积应该是35平方米。整理”妈妈听了很欣慰,笑着点了点头,在回家的路上还买了一个小礼物奖励我呢!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二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每天我们都得面对学生五花八门富有“创意”的错误,如何处理才能使错误变“废”为“宝”,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学会对数学问题深入思考,让错误成为学生发展的“财富”?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老师睿智的处理。

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

三年级,在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计时法转换的方法后,老师设计游戏的形式加以巩固。出示第一题:“上午7时是几时?”有学生马上举手:“19时。”老师愣了一下,马上接着说:“哦,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一题。19时就是晚上7时,我说得对吗?”全体学生齐答到:“对”

老师又接着问:“为什么对?你们是怎么想的?”有学生回答:“19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了,所以要加上“晚上”,还要减去第一圈走的12个小时,就是晚上7时。”老师表扬:“说得好极了。那么请各位小老师判断一下,上午7时是19时吗?”刚才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笑到:“错了,应该是7时。因为上午7时表示时针走第一圈,如果用24时计时法表示,数不变,只要把“上午”去掉就可以了。”师:“我明白了。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一次比赛,我们互相出题,比比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好吗?”生兴奋地说:“好!”

课堂上,面对学生发言出错,我们习惯的做法是纠正偏差,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向这样“你是想考考老师是吗”,以学生错误的回答为题,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对错,在判断的过程中发现原先的错误,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保护了发言的学生,又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了理解,拓宽思路。实现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双赢。

“到底是两条,还是四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长方形的对称轴是2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应该是4条。”……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到底是2条还是4条,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过了两分多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是2条!”。“是2条!”“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应该能完全重合。”学生的确很聪明,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还显示出了他们非凡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觉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理越辨越明,思路越辨越清晰。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妨延缓评价,把皮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争辩、动手操作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在争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争辩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建构。

“书上的结论有错误?”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各小组分头操作,之后交流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结果答案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说:“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还有的说:“我们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老师说:“答案怎么会各不相同呢?老师也来做一做,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老师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一次,两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学生议论纷纷起来……老师说:“你们说怎么办?”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的圆柱太大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结果三次正好倒满。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用了一个大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一两个关键字的改变往往决定了概念的正确与否。精心设计美丽陷阱,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错误中经历认知冲突,经历大起大落。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的孩子们对这个概念的建立一定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

我们当老师的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课堂教学能一帆风顺,学生错误能越少越好,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愿望。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不出错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忽视了学生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教学契机,错过了最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过了最精彩的动态生成。面对错误,让我们学会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睿智,少一些批评,学会宽容,学会运用,巧妙、合理地处理好“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增效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三

本班学生共3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2人,他们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热爱劳动,拾金不昧。就上期期末检测,班平数学成绩优秀,如唐戬、何小雨、刘佳等,十名同学语数各科96分以上,但也有少数同学年龄偏小,反映较慢,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和怎么去学课堂纪律较差,想说就说,甚至个别同学上课玩玩具,常常拖欠各科作业,如张艳琼等连乘法口诀都不熟,相当大部份同学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正确管教,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本期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当前的教改动态,择其良好的教学方法,耐心指教学生,力争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在编排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2、倡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

4、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5、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6、提示学习活动的线索和学习方式。

7、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9、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4、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填写统计表和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数学思考:

1、经历初步认识小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乘除法计算的过程,发展数感。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4、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时,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三)解决问题:

1、在各类口算、笔算、估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2、能运用本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评价。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3、经历探索数学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5、在学习中培养计算仔细,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环境保护的有机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品质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3、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认知需求。

4、教学内容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5、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到明显、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6、经常了解学生和分析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现实情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7、教师应以身作则,坚持做好"六认真"工作,充分运用好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灵活运用优良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哪些不明确学习目的,应多花精力和时间,耐心指教,使他们不断转化。

8、努力做好与家长联系工作,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了解和解决本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教导学生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争当优秀学生。

10、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11、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话,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

12、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完成思考题或一题多解。

13、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对学生的双基进行落实。

五、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5课时。

四、统计……………………………………6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六、轴对称…………………………………5课时。

七、总复习…………………………………5课时。

合计……………………………………68课时。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四

在昨天傍晚,我和姥姥去买西瓜,这次我的任务是自己跟瓜农讨价还价,买到好吃的西瓜。

小区门口有一排卖瓜的摊子。我先来到第一家瓜摊前,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独立买西瓜,我轻轻地问她:“西瓜多少钱?”“7毛。”我心想:西瓜怎么这么便宜呀?!我就说:“1元钱我买两个,行不行?”瓜农笑了:“一个都要五、六块钱呢,你一块钱就想买两个?7毛是一斤呐。”“哦。”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突然,我发现前面有一个瓜摊卖的是黄瓤西瓜,是我最喜欢吃的。“哈哈,这下帮我解围了!”我立刻拉着姥姥:“姥姥,我们去买黄西瓜吧。”然后,我飞快地跑过去。

这回,我有点经验了,我知道瓜农说的7毛钱是什么意思了!我立刻要去和他讨价还价。可姥姥说我不会,她就去买了两个西瓜,可也只便宜了5毛,也就是6毛5分一斤。

把西瓜送回家后,我还是不甘心,又自己去了另一个瓜摊。这次,我成功地谈好了价钱,我的成绩可比姥姥的好多了:原来也是7毛一斤,我砍到6毛5分一斤,挑了一个西瓜,一共是9斤,也就是元),我又顺利地谈到5。5元,成交。

这次买瓜收获可不小啊!

在喜来登知识培训营里,有一件事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野炊中的数学。

那天早晨,我们队来了12个手拉手小伙伴。为了让小伙伴得到相应的互助,我们营就给每个小伙伴一包有48个的湾仔码头的饺子。

一眨眼就来到了中午,我们就连跑带跳地去烧烤场,可是还没等我们踏进去半步,就被老师拦住了,说:“这些同学,请问,我们组有12位手拉手小伙伴,那一共有多少个饺子呢?每个人大约能吃到多少个饺子呢?”这时,全场鸦雀无声。过了30秒钟,突然,我叫了起来:“老师个),求出一共有576个饺子个),求出每位同学大约吃到20个饺子。”“哇塞,这么多呀……”“是呀是呀,我们吃不完呀……”其他同学都嘀咕了起来。老师说:“这位同学说的没错,每人吃到20个饺子,那么至于576嘛……就不用吃完。”随着一声铃响,大家开始烹饪,吃饭。

这已经是在培训营和不相识的朋友渡过最美好,最后一个时光了。我们眼含泪水,依依不舍地告别伙伴们。虽然我们的连心锁断了,但是我们参加了这次活动——野炊,并且从数学海洋里捕回了一条智慧的小鱼。

今天,我一早就做写完了作业,妈妈见了,便走过来,对我说:“紫妮,跟你玩个游戏吧!”“好呀!”我爽快地答应了。

妈妈拿来了一块圆纸板,纸板中心用钉子固定一根可以动的指针。纸板被平均分成了24个格,格内分别写着1—24个数。“妈妈,游戏规则是什么?你快说呀!”我心急地说。“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指针到单数格或双数格,都要加上下一个数。假如加起来是单数就是我赢,假如加起来是双数就是你赢。”妈妈笑着说。

我见游戏规则这么简单,就一连玩了十多次,可是每一次都赢不了妈妈,妈妈笑了起来。“为什么总是单数呢?”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想一想吧!”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终于让我想起了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公式:奇数+偶数=奇数。这下子我可明白了,假如指针到单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必然是偶数;假如指针到双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是奇数,所以,无论指针到任何一格,加起来的数都是奇数。妈妈就是利用这个规律获胜的。

在数学的世界里,有着许多奇妙的规律,只要我们学好数学、善用数学,它,就是无处不在的!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五

今天妈妈给我出了一道题,题目是:“1+2+3+4+5+6+7+8+9……99+100=?”这下可把我给难倒了,我左思又想,终于琢磨出了一个方法!喊道:“妈妈”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妈妈刚喝进嘴里的水便吐了出来。说:“郭锐秋,你想了这么久就想到了这么个法子?你存心想气我是不是?”我连忙回到:“我怎么会气您呢!这不,我只想到了这个法子。”妈妈气冲冲地对我说:“郭锐秋,你给我听好了!一字不差地给我记好了!”

今天我给你出的这道题是可以简便就算的!“简便计算?”我疑惑地问道。“对”就是可以简便运算!就拿这几个数来说吧!

1+2+3+4+5+6+7+8+9+10。

=(10÷2)×(1+10)。

=5×11。

=55。

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呀!“大的双数除以2,然后最前面一个数加上最后一个双数的和乘以最大的双数除以2的和,如果后面还有一个单数,那就再加上就就能得出最后结果了!”原来这么简单啊!

我开心的说:“今天我可真的学到了新的知识!”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六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分米,测量不像应用题那样难,也不像1加1这样简单。吃过早饭,我想测量一下我的跳绳有多长。因为没有那么长的尺子,我不知道怎样测量。我就跑过去找妈妈帮忙,妈妈说:“既然你已经学过了,妈妈相信你,只要动动脑筋就一定能测量出来。”我说:“可是我的尺子才刚2分米啊,跳绳那么长。”妈妈说:“这才需要你想办法啊,你可以把你的绳子变短啊。”妈妈的一番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想到了把跳绳对折,然后就动起手来,我对折对折再对折后,用我的尺子一量,正好是2分米。然后,我又想:一根绳子对折一次变成同样长的两段,对折两次变成4段,再对折就变成了8段,2×8=16(分米),16分米也就是1米6分米。

我兴冲冲地把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只要动动脑筋,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你要做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我明白了:有时候不让大人直接告诉我们答案,我们也可以做一次大人啊!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七

小学数学论文具有类型多样、形式活泼等特点,有的侧重于经验的总结,实验结果的阐述,包括实验过程、手段、方法和结果的记录;有的侧重于理论性的研究,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提出,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推导、论证和应用等。但不论哪类论文,主要由标题、摘要、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标题就是论文的总题目,是文章基本内容的缩影,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全篇之警策。”所以拟定标题应该力求简短、明确、质朴、醒目,既要防止太冗长,又要避免太概括,使人不明了;既要防止文不对题或过于陈旧,又要避免追求新颖、空泛而没有实际的内容。

摘要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成果或价值等,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的概貌。所以摘要应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且能独立使用。

前言也称引言或绪言,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或起点,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手段,研究的意义或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对研究的意义或价值应力求实事求是,既不可拔高,也不可贬低或过分谦虚。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作为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所占篇幅较大,有时还必须辅以必要的小标题,应力求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论据充分,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创新性,同时条理要清楚,文字应通俗简明。

结论是对正文中所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出基本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结论作为理论分析和实验的逻辑发展,是论述的概括集中和升华,由局部到一般,由具体事实、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是整篇论文的归宿,所以应力求完整、准确、鲜明,还应如实指出本理论的使用范围和成果的意义,以及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是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工作的依据,其中包括撰写该论文所参考的书籍(作者姓名、书名、版次、页数、出版者、出版年份)或期刊(作者姓名、标题、刊物名称、卷或期、页数、年份)。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八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完全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准确地定位,找到切实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4月。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十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十一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十二

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解答数学问题。

接着,我发现了这些盆栽摆放得很有序,虽然颜色各不相同,却一点儿也不眼花缭乱。我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连连点头,便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些盆栽里的花分别是白、粉、蓝、紫4种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各有几盆花吗?”

我思考了一会儿就得出了答案:“这些花从外到里一共摆312圈,最外圈有25盆花,最里面只有3盆,每圈隔2盆花。每种颜色都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最里面4圈是白色的,接下来3圈是粉色的,再是3圈蓝色的,最后是2圈紫色的。如果按每圈隔2盆花计算,第二圈紫花是25-2=23盆,一共是25+23=48盆。而白花是3+5+7+9=25盆。按这样计算,粉色和蓝色分别是39和57盆。“题目虽然不难,但很考验心算。妈妈点了点头,又问:“你知道这些花占地面的百分之几吗?”我看了看四周,发现地面是个正方形,边长为15米,而圆的半径大约是3米,面积是32×3.14=28.26平方米。地面面积是15×15=225平方米。于是我很快给出了答案:“盆栽占地面的28.26÷225=12.56%”妈妈敲了敲我的脑袋:“嗯,学的不错。”

最后,妈妈帮我买了一盆月季花,递给了营业员一100元人民币,于是她转过头来问我:“如果一盆月季花的价钱78.5元,那么它的价钱比我给的钱少百分之几?”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到:“100-78.5=21.5元,月季花的钱比你给的钱少21.5元,再用21.5÷100=21.5%。”妈妈再一次摸了摸我的脑袋。

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学以致用,将学过的东西和生活联系起来。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十三

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对)喇叭花似的小耳朵,(一张)桔子瓣般的小嘴巴,几道银白的胡子挂在脸的两旁,这,就是我家的小猫咪——胖虎。

胖虎,是妈妈从同学家要来的。它刚来的时候,(还没有名字。)玲珑的小脸袋不时地从纸箱里探了出来,四处地张望着,惊恐的眼神乱扫,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看着它那天真可爱的神态,我“噗呲”一笑,又爱怜地抚摸着它的皮毛。

而猫咪似乎已心领神会,冲着我摇了摇尾巴,“喵喵”地叫着。“你怎么这么乖呀?好可爱呀!”我的心被它的样子萌化了,一把将它搂进了怀里。“哎呦,你还挺沉!”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它抱起。猫咪在我的怀里蜷缩着,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顿时,我灵机一动:“那你就叫胖虎吧!”(小猫咪)胖虎似乎很喜欢这个名字,又亲切地喵了一声。

我抱着胖虎,如离弦的箭一样冲向了厨房:“妈,看我给猫咪起了个什么名字——胖虎,多好听啊!”“哎呀,就你鬼点子多,快去写作业!”妈妈用几句话就搪塞了我。亏了我给胖虎起了这个好名字。哼,你不理我,胖虎理解我!

别看胖虎小时候特别温顺,长大了它可是出了名的“淘气鬼”!

一天,胖虎吃饱了,喝足了,便开始“散步”。看!它挺着个大肚子,(用爪子)梳理梳理毛发,(然后)不紧不慢地向前走,好像一个举止优雅的“猫绅士”。(可)别以为它举止文雅,它要是撒起欢来,比谁都野。

“女儿,给妈妈买瓶酱油!”厨房里传来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命令谁敢不从?我只好放下手里的玩具,拿着钱飞奔下楼。我以闪电般的速度买好了酱油,(来到院子,)刚要走进家门,却没有注意到正在“太空漫步”的“胖虎”。就在这一刹那,胖虎不知怎的了一跳,猛扑在我的面前。我没来得及躲闪,就被这突出起来的“惊喜”扑倒了。酱油瓶清脆地响了一声,玻璃碎片躺在了地上,阳光一照射,(耀眼的)玻璃碎片被照得锃亮,好像在说:“看你怎么和妈妈交代?完蛋了吧!”

经玻璃碎片的挑衅,我怒火心中烧,拎(抓)起胖虎就要揍。再看胖虎,它用委屈巴巴的眼神看着我,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邻家的狗。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邻家的狗要咬胖虎,胖虎一躲闪,就扑在了我的身上。

我抱起胖虎,摸了摸它的小脑袋:“胖虎,我怎么能打你呢?”胖虎似乎听懂了,脸“由阴转晴”撒娇地叫了一声“喵!”酱油呢?只能牺牲我的零花钱,再去买一瓶咯!

谢谢你——胖虎,是你带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十四

小学数学论文具有类型多样、形式活泼等特点,有的侧重于经验的,实验结果的阐述,包括实验过程、手段、方法和结果的记录;有的侧重于理论性的研究,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提出,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推导、论证和应用等。但不论哪类论文,主要由标题、摘要、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标题就是论文的总题目,是文章基本内容的缩影,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全篇之警策。”所以拟定标题应该力求简短、明确、质朴、醒目,既要防止太冗长,又要避免太概括,使人不明了;既要防止文不对题或过于陈旧,又要避免追求新颖、空泛而没有实际的内容。

摘要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成果或价值等,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的概貌。所以摘要应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且能独立使用。

前言也称引言或绪言,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或起点,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手段,研究的意义或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对研究的意义或价值应力求实事求是,既不可拔高,也不可贬低或过分谦虚。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作为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所占篇幅较大,有时还必须辅以必要的'小标题,应力求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论据充分,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创新性,同时条理要清楚,文字应通俗简明。

结论是对正文中所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出基本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结论作为理论分析和实验的逻辑发展,是论述的概括集中和升华,由局部到一般,由具体事实、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是整篇论文的归宿,所以应力求完整、准确、鲜明,还应如实指出本理论的使用范围和成果的意义,以及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是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工作的依据,其中包括撰写该论文所参考的书籍(作者姓名、书名、版次、页数、出版者、出版年份)或期刊(作者姓名、标题、刊物名称、卷或期、页数、年份)。

优秀数学小论文小学生三年级(案例15篇)篇十五

我有许多秘密,说个给你听听——瓦房的秘密,嘿嘿,失望吧?我的秘密保密。

“大家快出去,这屋顶不安全!”我慌忙地叫道。大家也惊慌起来,不知所措。

老师安抚大家说:“同学们,不要慌,屋顶现在不会塌的,屋顶上的木头还完好无损呢?”

“老师,木头好好的也不一定就能撑得住啊?”我不解地说。

“大家仔细看看中间的木头是怎么搭的?”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一个个都睁大眼睛向上看去,并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

“对,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此屋顶不易变形,安全性也就高了。对吧,老师?”我不禁问道。

“建筑者就是充分利用三角形这一稳定性,来加强屋顶的稳固性的。”

原来瓦屋保存到现在的秘密就在这儿啊!

细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自行车的脚撑,空调室外机的安装等等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给它们投了一份份不易倒塌的安全保险。数学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我可得努力学好数学,让生活更丰富多彩。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工资收入证明书大全(17篇)

    在用工过程中,企业需要合理规划人员编制,制定用工政策,并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以下是一些用工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兹证明_______

    实用党的建设的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以下是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参考。“党的建设问题”是当前党的建设

    最新捐款申请退还申请书大全(15篇)

    申请书是我们展示自己能力和兴趣的窗口,因此需要我们从细节上做出差异化。以下范文是经过专业人士仔细筛选和整理的,每一篇都有其独特之处,希望能对广大申请者有所帮助。

    热门高中生研学心得(通用1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总结。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

    最优农田生活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并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价值,从而使我们的成长更加全面和有意义。【示例文本八】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持续积累和自我

    最新三年级做家务的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优质党务工作基本知识心得体会(案例12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总结和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得失和经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对于工作心得体会具有重要意

    专业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心得体会大全(15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学子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观看红色之路,让我深受触动。红

    热门做手术协议书(案例16篇)

    合同协议的签署是合作关系的契约,可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请大家在使用以下范文时,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和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人流术是计划生育失败的补救措施之一,由于

    实用恶意投诉心得体会总结(案例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炼重点,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示例文本四】通过这次项目的经历,我从一个事务性的执行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