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竖式教案设计 小学竖式加法教案(精选六篇)

时间:2024-12-18 作者:储xy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设计小学竖式加法教案篇一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竖式。教师首先通过6个小朋友跳绳,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的图画列出除法算式:62=3。然后指出: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随即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和各部分表示的含义,最后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一般算法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教材安排上学期先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接着认识除法竖式,下学期再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不够恰当的。首先,它使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颠倒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次序;其次是用成人的思考代替了儿童的思考,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沿袭这样的思路反复模仿,降低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功效。

因此,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顺序进行了灵活地调整:先学习没有余数的除法,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并与前者加以比较,最后学习认识除法竖式。认识除法竖式时,从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入手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继而推广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达到真正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它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丰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的 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显然,除法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除法意义的本质。平均分的结果又存在两种情况:正好分完和留有剩余。除法竖式正是可以很好地表达这两种情况。因此,在教学除法竖式之前,我提供了分桃子、分铅笔、分花片等大量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怎样分物体才是平均分,再逐步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存在的两种情况。

例如:先出示 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这道题目,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实际分一分,得出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四种情况,从而知道像分成4和4这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掌握了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后,再出示 把9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该怎样分这类的题目,也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掌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这样做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清晰的感性认识,又对两种情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还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除法竖式时能结合实际操作来正确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丰富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数学活动,就为学生学习除法竖式时的自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数学具有简约性的本质特点,学生也毫无必要重走人类认识史这条艰难之路,但在一些关键点上不应该急于用人们已经规范好的法则、做法去束缚学生的思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如此写竖式不合理之处为两点:一是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如何能得出余数;二是竖式中的四个数均为一位数,应做到个位和个位对齐,显然第一个竖式中余数1并未写在个位上,有违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一般要对齐的要求。

最后,当学生写出除法竖式后,我又让他们深入思考: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其他三种方法竖式不同,必须要这样书写与计算呢?以此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我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按这样三步进行,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自我体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智慧。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设计小学竖式加法教案篇二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 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 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设计小学竖式加法教案篇三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1.表内乘、除法口算:

7385204

72987366

32463796

4342656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2.教学例6.【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6横式:59=

(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①先写被乘数5;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7挂图

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板书: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65=84=279=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6396789

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乘、除法竖式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设计小学竖式加法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跑步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比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比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利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利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继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

谁愿意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利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巩固一周的概念)

(6)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比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比赛的树叶图片)老师给每个同学们也准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示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才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 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 动手操作、认识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才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如果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设计小学竖式加法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3。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学具:活动角的模型、不规则纸张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想无限, 激趣导入

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甜甜的生日,你们想一起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吗?让我们去快乐一下吧!(课件:甜甜的生日晚会并展示礼物)

师:(这些图形中有角吗?)关于这个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师: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角呢?快来说一说。

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谈到了各种角。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种角,通过学习,我们再来判断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角是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角。

(评析:新课伊始,许老师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甜甜过生日”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并利用课堂再生资源,留下伏笔:同学们的举例是不是都是我们今天学的角?)

二、观察感知,出示课题

(电脑出示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六角形。)

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来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角?(生来回答,师随之指出图形的角。)

(课件出示闹钟、剪刀、扇面等物体中大小不同的角,电脑闪烁。)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它们的表面上有角吗?,我们一起把它们的角找出来吧!

师:让我们把几个角从物体上搬下来看看。(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留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同学们,这些在图形上、在生活中所找到的角,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 认识角)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图形上、物品上找角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而设计的,是为使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是数学的`蓝本而设计的。)

三 、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1。演示操作(折一折、摸一摸)

师:看着角的样子,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角来呢?(同学动手折一折)

师:我也折一个角,同时教授角的“顶点”和“边”。)

师:同学们,拿着你自己折的角,请你和同桌说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和“边”,并摸一摸它,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一边摸角一边说感受:顶点是尖的,两条边是直的。)

(评析: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体验的过程。教师设计“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的这一环节,体现了这一理念。强化了角的特征的认识: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2、演示操作(画一画)

师:你们会折角,那你们会画角吗?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好吗?(师示范:先画一个小小的点,它的名字叫“顶点”,再分别从顶点出发画出两条直线,它们的名字叫“边”,我们用“∠”表示一个角。小朋友,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这个角我们把它读作:角1。)

师:这就是我们的平面图形——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认识“顶点”和“边”这两位新朋友高兴吗?现在请同学们用笔和尺子跟着电脑一起来画一个角,别忘记把角的“顶点”和“边”写上。

教师:通过折角、说角、画角,谁来说说,角的组成。(角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

(评析: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 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角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感到了兴趣,并且记忆很牢固。通过画角,总结角的组成,使学生对角形成完整的认识。)

3、判断并标出角

(2)师:现在再回想一下,同学们刚才所举例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评析:这个过程是请学生进一步感知,角在我们身边,并与导入呼应。 至此,对角的感知与认知这一条主线流畅而突出。)

4。角的大小比较

(1)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识别角。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几个钟面,你们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每个钟面都有角,并指出这几个角有大有小时,教师切入。)

师:这四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多媒体出示)

当学生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时,诱发思考:“你是怎样判别的?”学生如果说出“张口大,角就大”时,要强化这句话,多请几位学生说说。同时,老师取出一个活动角说:“谁告诉我,怎样演示张口大小?”当学生演示正确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边演示边说,“张口越大,角越大”。并多请几个学生说,最后请全班学生拿出活动角,互相说说,一起说说。并应用评价、鼓励的语言强化这一结论。进而给出板书: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师:根据同学们说的结论,我们来做个活动吧,请组长给组内的同学发一个活动角。接下来要按老师的要求来做:①师先做一个大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小的角;并请一位学生说说是怎样判别的。②师先做一个小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大的角;③同桌同学一起做角,比比大小;④请两个同学上去快速地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根据张口大小判别)

(2)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说说它们谁大谁小?(出示两个角的模型:a角,两边虽长但开口小;b角,两边虽短但开口大。)

如果学生说b角大,教师可故意说:“你怎么说b角大呢?我觉得a角大,瞧,这边多长啊,我得用两个手拿,咱请全班同学说说哪个角大?来,同意××同学说的请举手,同意老师说的请举手。然后请不同意见的双方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当学生说道b角虽然边长短,但张口大,所以b角大时。老师再强调:可是a角的边长啊。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然后,老师再多请几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究竟哪种意见对?待统一认识后,再请全班同学互相说说,最后利用评价来强化这一结论。并给出板书:角的大小与边长没有关系。

(评析:在这个环节,老师创造了知识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提供了探索的素材,将大量的时间、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出判别角的大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学得有味,学得开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环节的设计中,还突出了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视、把握与应用,突显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5。找角活动,丰富表象

请看要求:(1)可以离开座位去找角;(2)找到角后,请你摸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再和你的同桌同学说说;(3)音乐结束时就回位坐好。(学生活动,在教室里面找角)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交流反馈。

(评析:这样的活动练习,有趣味,有新意,让学生再次感觉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老师别具匠心,为每个孩子提供均等的机会,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6、德育教育

师:生活中角是丰富多彩的,这有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我们欣赏它们表面上的角。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展示各种图片(南浦大桥、金字塔、房屋、小饰品等),并尽可能的让学生们说说他们从上面所能找到的角。

(评析:利用网络,把大千世界浓缩进课堂,让小数学变成大数学,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美与创造美。)

师:多美啊!生活中的角的确是多姿多彩的,它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了。尽管角很美,可有时候角又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比如这个讲台上的角这么尖,小朋友们走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它撞伤了。在我们小学楼梯口的安全宣传教育图片中,就有这样一则儿歌。我们大家一起念一念:小小硬硬尖桌角,碰到它啊痛弯腰,走路游戏多注意,免得碰得哇哇叫。

(评析:利用校园文化,适时、适当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孩子,时时关注孩子的美德,也彰显了教师数学文化素养的魅力。)

7、数一数角

(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个同学发一张练习卡,请你认真地数一数,并填一填。)

① ② ③

学生汇报交流找角的情况,并通过幻灯展示解释。

交流时,如果学生从②找出两个角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三个角,一边要高度评价,另一边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也初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同样如果学生从③中找出三个角时,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6个角时,就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进一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

(评析:这是引伸题,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提高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特别的找角的方法:有序、有规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感知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的韵味隽永。)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评析: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探索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得出理论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们得到的结论。)

五、全课总结

制作带有角的折纸工艺品,再将他们的作品进行现场的展示,最后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评析: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学生们创造性地想像和灵活的动手能力,对于被展示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设计小学竖式加法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课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动数学列车——复习铺垫

1、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

30×40= 80×30= 900×10= 60×70=

21×20= 88×10= 13×30= 32×20=

2、笔算:

24×3= 38×2=

二、进入儿童乐园——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整理算法

6、生尝试用笔算方法计算

7、师生共同分析24乘12的笔算方法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8、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回顾反思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