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结构、表达和逻辑,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总结,那就赶快阅读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吧。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一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脸谱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传说、人文故事、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总结。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适宜性非常强的语文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二
围绕“阅读与欣赏”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要让学生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个性、经历、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这是常见的作品阅读导入策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占用时间不长,如何用好有限的时间拉近作家和学生的距离呢?对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做足“功课”,阅读作家的背景资料,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在导入环节中讲好“写作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展现“作家简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该文以不动声色的写法,把鸟儿对诺言的遵守与执着很好地表现出来,使这个悲伤的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爱的温暖。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淡淡的叙述,悲伤的基调,美和爱的内核,这与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课前,笔者阅读了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家乡的月夜啊,谁在吹笛?》一文。这篇文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美南吉的一生娓娓道来,也表达了新美南吉的创作初衷与追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读给学生听,笔者设计了“作家聊天室”的形式,将文章的精华语句抽出,改写成徐鲁与新美南吉的对话,将新美南吉作为“美的寻求者、发现者和爱的颂扬者”的形象和作品中“为世界送去光明、友善、欢乐和信心”的努力,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后,笔者还将徐鲁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与学生分享。这些做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走进新美南吉创作世界的钥匙。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与领悟文学阅读特别注重体验和领悟,作者的匠心和作品的亮点,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分析”,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领神会。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创作了很多颇具童趣且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常常让人产生“出乎意料”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作家介绍”中点明这一创作特点。那么,如何将“出乎意料”的趣味性和美感放大,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课堂实录2:罗大里的儿童诗《需要什么》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乍一看,这首诗非常简单,但认真分析,这首诗颇具童趣,最后的结论很接近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且充满审美张力。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一开始就把全诗呈现出来,让学生照着文字吟诵,那么这首诗一环扣一环的问答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结论,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呈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展现“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这几句,然后,以“你(学生)问,我(教师)答”的形式,将这首诗逐渐“创作”完整,等“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完成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继续提问,教师及时收住,以俏皮的口吻,将最后一句表现出来,这个结论“出乎意料”的趣味,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了。随后,教师启发学生循着这样的结论展开想象:“一张桌子是一朵花,这一大一小的对比充满了张力,让人过目不忘。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桌子,不就相当于我们身在鲜花丛中了吗?”这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创作“现场”、填补创作“空白”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罗大里儿童诗“不按常理出牌”的巨大冲击力和“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张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多部作品的关联与比较课堂上可以就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纵向分析,也可以链接多部作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展示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深化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展现与作品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明了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取材角度、叙述手段等。笔者曾借鉴“主题教学”的理论思路,设计了一堂以“陪伴:亲子之间”为主题的作品阅读课。“陪伴”();是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笔者将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串联起来,如儿童诗《流萤》、图画故事书《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和长篇童话《火鞋与风鞋》选段。《流萤》起了导入的作用,这首诗非常细腻地将亲子之间置身大自然、共同发现、共同游戏的欢乐和温暖表现出来,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讲述爸爸为了帮助孩子解决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一次次“变身”成鸟的故事;《火鞋与风鞋》选段叙述的是爸爸妈妈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同解决心理烦恼的故事。这三部作品层层递进,展现了“陪伴”的不同层次,使学生对“陪伴”形成立体化的感悟与理解,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
(五)用其他艺术手段深化作品阅读分角色朗读,将作品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作品中的想象世界、选择适当的音乐来传达作品中的情绪,让学生观看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情节冲突明显、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类作品,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和微型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字逐句揣摩和理解角色的个性、情绪和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运用儿童文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
三、结语。
早在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达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了。”教师要注重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形成正确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设计灵活多变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让充满童真童趣、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切实地点亮语文课堂。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三
随着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阶段的学习成为现代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语文这门学科,与我们的母语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学习显得极为重要。在许多人看来,语文就等同于汉语,虽然这样的说法不够科学与全面,但仍然道出了语文这门学科与母语之间关系密切,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极为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因其具备的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儿童文学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主要有:好奇心较强、好动、好玩及理解能力较弱,而语文作为一门富含文化底蕴的学科,学科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小学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对小学生而言,对于图画的喜爱要超过文字,所以大多数的小学生不喜欢全是文字的书籍,而更加喜欢看连环画。在小学生的世界里,较为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更加为他们理解与接受。儿童文学的设计与制作,主要就是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性格、学习能力等特点来完成,极大的符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帮助教师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儿童文学的存在,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3.儿童文学是小学生的重要陪伴者。
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是现代人一定会经历的一段道路。小学生在参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是重要的陪伴者,一直陪伴在小学生学习拼音、认字、读文章的路上。当小学生接触拼音时,儿童读物中丰富的插图加上拼音注释,在丰富学生文化世界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拼音;当学生跟随自己喜好,走进儿童文学营造的世界中,了解了一个个美丽文化故事,学习了优美的汉字。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凭借着对小学生心理认知的了解,按照年龄、喜好的不同推出各式各样的读物,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经意间学习了相应的语文知识。
1.儿童文学的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因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小学生接触、了解这个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这也从侧面说明,小学生被误导的几率将大幅上升。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是希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期望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文学的存在,促成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市场上能够得以流通的儿童文学,它营造的世界及宣扬的思想都是更加侧重正能量的,以及能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的,因此,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儿童文学,学生能够逐渐对这个社会的各类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
3.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往往精力极为旺盛,具备极强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许多事物,对学生而言都是极为新奇的,所以,一般而言,小学生喜欢提问,而且经常脑洞大开,对于这个世界存在许久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猜想,这就是小学生发挥想象力的体现。在现阶段的儿童文学读物中,蕴含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创造者在创造文学读物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为参照,将有关于我们生活着的世界通过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宽了自身认知的视野,事物了解认知的增多,也导致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得到了极大的平台。因此,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重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兒童文学,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帮手,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过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它的存在,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四
教育工作者在编辑教材时一定要注意挑选艺术性强,同时又可以让小学生充分理解的文学作品。让小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又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基础。同时,可以具有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可以将课内文章适当的向课外延伸,比如,老师可以将今天所讲的课文在最后留下一个有关于课文的题目,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喜爱。
2、对儿童启蒙阶段做出贡献。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首先要满足儿童需要,才能进行道德培养。儿童文学的编制发展要同儿童本身的发展阶段有相似的结构。随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应用中不断成熟,为儿童的启蒙阶段划分了不同的层次分类,符合儿童的心里成长和不同年龄,比如在3到6岁的幼儿前期可以配备诗歌、寓言,6到10岁的幼儿后期可以融入童话、大自然的故事,10到15岁的少年时期可以是古代传说、戏曲,儿童文学的层次划分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素材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分类法在如今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肯定和重视,也是为日后儿童文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从而促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快速发展。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十三课《乌鸦喝水》,通过一个短篇童话故事,让孩子意识到,想做到什么事,不能用蛮力,要用智慧去战胜险境。
四、结语。
一位日本的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经谈及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往往是小学生构建人性的一种基础方式,如若在儿童时期受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熏陶,那么,儿童的人格将会相对保持基本的完整。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于小学生在逃逸情操、增长知识、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和儿童文学坚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小学语文带动儿童文学,以儿童文学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以此形式创办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改革,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好的配合小学语文教育,为小学教育的以后有质量的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3]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61-63.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五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年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
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
“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
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
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
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
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
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
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
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六
人生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在对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在不断反省和调整中,最终形成的对人生价值的态度与看法。
儿童文学中彰显出的人生价值观丰茂多彩。
因此,探讨儿童文学中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文学中以世俗成功证明自我价值。
世俗成功是指符合社会大众的评价标准,为社会大众接受与认可的成功,主要倾向于金钱、地位和名声等表象方面的成功。
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肯定个体在艰难困苦中体现出的坚韧意志与进取精神,让人们相信只要坚持奋斗,对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终会克服一切阻碍获得成功。
骆茜茜是母亲被父亲用强后生下来的,父亲因此住进监狱,母亲对其冷漠冰冷,家庭中缺少温暖。
骆茜茜受母亲影响,性格沉默寡言,曾自杀未遂,成为自闭冰冷和离家出走的问题少女。
最终,邓先子的梦想实现,清华毕业后留学南加州,并在完成博士学业后留校任教,而骆茜茜在成年后生有一子,自己童年的阴影传给了儿子,使得其性格向骆茜茜童年一样麻木和冷漠。
最终作者借“我”之口给出了自己的价值评判:“像你这样一个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拥有无限宽广的世界。
”作品从对主人公命运的安排上,倡导对生活需要采取乐观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成功。
个体在生活中和人生中始终保持独立性,不因外界变化或者他人评论而改变初衷,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如果个体失去了独立性,便“背叛”了原来的自己,而自我价值自然无从谈起。
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正是以“坚持初心”来彰显自我价值,向社会传递敢于做最真实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在儿童文学作品《藏在名画里的猫》中,猶咪因为没有在名画中看到自己而愤愤不平,并让主人公菲莉西玛在名画中加入猫,既让菲莉西玛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又满足了猫咪的自尊心。
但是主人公菲莉西玛最终发现自己迷失了自我,认识到从前的简单舒适生活才是自己的追求,并向猫咪表明了自己对自由和价值的看法:不是画家忘记画猫,而是猫咪们生性自由,不愿意在画上,因为“猫就是猫”。
最终主人公菲莉西玛重新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中作画,内心平静恬淡。
作品描绘了主人公从默默无闻到身负盛名,最后回归平凡的生活历程,向人们传递了只有坚持自我本色,不在繁华生活中迷失自己,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七
摘要: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显示了卓越的心理分析艺术,通过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安娜具有两种强有力的情结——爱欲情结与死亡情结。安娜的离家出走与最终的卧轨自杀正是由于这两种情结驱使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的分析,试图得出安娜的死亡情结是她悲剧命运又一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
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征,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我们谈论一个人时说他有一种自卑情结,一种与性欲有关的情结,一种与金钱有关的情结,一种“年轻一代”的情结或与其他一切事物有关的情结等等。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按照荣格的心理学说,这情结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驱动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安娜的爱欲情结。
世界文坛上的许多的作家都在心理描写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托尔斯泰则博采众家之特长,不仅有效地接受了俄国文学前辈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西欧文学前辈的传统,把文学的心理描写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地表现了安娜潜意识中对爱的渴求,即爱欲情结。与此同时,托尔斯泰还十分准确细致地刻画了在意识的作用下对这种爱欲的压抑的矛盾心理。安娜的内心矛盾集中表现为:一方面渴望达成有爱情的婚姻,一方面又时时理智地否定爱情的冲动。不谙世事的安娜身不由己地嫁给了卡列宁,从此进入了不幸生活的轨道。卡列宁是一个缺乏感情的“官僚机器”,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官晋爵,对生活毫无激情,和安娜更没有任何的爱情可言。迫于上流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压力,安娜在毫无感情的家庭中生活了八年。安娜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女人,她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内心深处始终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拥有真正的爱情。这份对爱情的期盼与索求使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欲情结,并且执意地沉溺于对爱的追求以致不能自拔。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这是她走上无家可归之路的真正起点。
在小说开头当渥伦斯基与安娜第一次在车站相见时,安娜那迷人的脸上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他感到那上面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全身,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里,安娜的内心世界通过渥伦斯基眼中的映照被真实地揭示出来。在这一段肖像描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安娜一些美丽的外貌特征,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觉察到了安娜内心深处所隐藏的对爱的渴求和对它的压抑:她热爱生活,却受着压抑;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却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接着,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样,“一瞥”之后,即陷入猛烈的感情漩涡之中,但是,她不可能像渥伦斯基一样,那么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因为她有丈夫有孩子,道德的责任、宗教的观念、舆论的压力时刻在警示着她,但她又无法压抑刚刚萌发的、汹涌而至的爱情,所以她在爱欲情结与道德责任的警示交替袭击之下,既欣喜渴求,又恐惧回避。
在奥伯朗斯基家里,安娜在同渥伦斯基跳舞时,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兴奋”,起初她还“仿佛在竭力克制”。后来,她的青春火焰又被点燃起来,以至于“她的.眼神和微笑中闪动着难以克制的光辉”。在第二天乘火车回彼得堡途中遇到渥伦斯基时,她对渥伦斯基的问话好一阵没有做出回答,“垂下正要去抓门柱的手”,想要装作严厉的样子,“却又焕发出掩饰不住的欢乐和生气”。通过这些动作、神情及内心的描写,安娜既欢乐又矛盾的心理,跃然纸上。她想要摆脱渥伦斯基,但见到他又非常的高兴,因为她不能克服自己被追求的愉快,她明知渥伦斯基是跟她而来的,却又明知故问。这一切都精彩而细致地表现了安娜那种想爱却又不敢爱的心理。
从以上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压抑着的生气”、“过剩的生命力”无疑是安娜爱欲情结萌动的外化。另外,在提前回彼得堡的火车上,安娜看着小说幻想着同英国小说的男主人公一起去享受的幸福生活。这说明“她自己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在爱欲情结的驱动下,安娜终于坠入爱河,并且公然向丈夫挑明一切,直到最后的离家出走。这时安娜赋予爱欲的心理值远远大于死亡的要求,在无意识中,爱欲情结压抑着死亡情结,但死的阴影始终萦绕在安娜的心头,正是这种死亡情结才是最终把安娜推向死亡的心理力量。
二、安娜的死亡情结。
精神分析学认为,爱欲是生存本能的要求,与爱欲(生的本能)相对的是死的本能,爱欲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有相合又相斥的作用。当人生的欲望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并且逐渐会出现趋死的欲望,也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趋向死亡的努力,它源于死的本能。而安娜正是由于爱欲被压抑,它就被另一种强烈的自我虐待和自我压抑所替代,加之本我对爱欲的追求所形成的不道德的焦虑感、犯罪感,最终会表现为一种自毁的倾向——即强烈的死亡情结。
安娜的死亡情结最初就是表现为她无意识中经常出现的恐惧。如火车轧人这一事件在安娜无意识中引起的恐惧,文中这样写道:“奥伯朗斯基惊讶地发觉她颤抖着嘴唇,强忍着眼泪。”安娜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并且“摇摇头,似乎想从身上赶跑某种妨碍她的赘物”。但安娜无法“赶跑”这种残酷的预示,这件事始终留在她的脑海里,“她想起此事就不愉快,她总觉得那好像与她有点什么关系”。当她终于下定决心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并把一切都交给他的时候,她又充满了惊慌和绝望,她想到的也是只剩下他这根救命稻草了,“一切都完了,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了”。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除了俯首求饶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即便是正当爱欲(生的本能)的上升阶段,爱欲占据着她整个意识,她感到“自己是不可饶恕的幸福”,“充满了生的喜悦”之际,安娜依然是经常噩梦缠身。
随着上流社会开始排斥并围攻安娜,当渥伦斯基对安娜开始冷淡的时候,本来就建立在不平衡的脆弱基础上的爱欲遭到严重打击,爱欲心理能量大大受损,对死亡的自我压抑力随之弱化,于是死亡情结又蠢蠢欲动,越来越强烈,并表现为热烈的趋死欲望。例如在他们“破天荒头一遭”地闹了一整天的别扭之后,安娜回想着他说过的所有冷酷的话,同时想象着他显然想说却没有对她说出口的其他话语,“我不会拦着你,你爱去哪儿就去哪儿。你或许不想同你丈夫离婚,这样你就可以回到他身边去。回去好了!如果你要钱,我可以给你点儿。你想要多少钱?”做出这一假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刺伤自己的心就怎么想,这种有意的自伤,也是一种对死的回归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的积郁致使安娜精神几乎失常,乃至近乎歇斯底里。
弗洛伊德把人的死亡本能细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当它对外界的发泄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死的本能会表现为向外侵犯的倾向。破坏性、挑衅性、侵略性、争吵等都是由内向外表现的死亡本能决定的。当它受到外界的条件限制无法向外发泄时,便表现出一种向内的倾向,退回自我内部,形成所谓的自我谴责、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杀倾向等。如果说,此前渥伦斯基和安娜在一起时她所有发向渥伦斯基的歇斯底里——无端的嫉妒、猜疑和争吵等都是前一种倾向的体现,那么现在随着爱情的消失、渥伦斯基的离她而去,她所能选择的只有后一种倾向了。安娜乘车去火车站寻找渥伦斯基,神志开始癫狂,她把每一人都看得“怪模怪样”,强烈的绝望和死欲使安娜的心理产生了变态,心灵失控。月台上安娜突然回忆起与渥伦斯基相逢那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这一刺激具有如此的震撼力,死欲终于冲进了她的意识,“她醒悟到该怎么办了”,“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于是“什么巨大无情的东西撞在她头上,从她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强烈的悔罪感一闪而过,安娜走向了死亡。
安娜虽然无力抵抗残酷的生活给她带来的心灵创伤,但她试图用个人的力量去根除失去意义的生活,她是勇敢的,也是不幸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在生存的同时就清醒地预知到死亡。因此,生命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人的一种悲剧。托尔斯泰对死亡格外敏感,他有不少作品涉及到死亡的主题,而他对人性的这种悲剧心理的洞悉,在安娜身上得到了最为真切、细腻、有力的体现!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八
高职学生是“准职业人”,其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需要具备的素养,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职业生涯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套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即个人的专业素养,这是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习得;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即非专业素养,具体表现为“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1],这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长期不断地涵养。本文所谈及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指的是隐性素养的范畴。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实训习得,也就是说,显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而隐性职业素养的涵养却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漫长的时间,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需要不断地从生长环境中汲取养料。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同学间的相互感染,都是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但同时,不能忽视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泉州的高职院校来说,尤应重视闽南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
2闽南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闽南文化是由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和闽越原住民的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进而相互融合,并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变迁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历朝以来的移民在异域他乡艰难求存所形成的性格,闽南百姓在靠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中辛苦谋生的意志,以及宋元至近代以来对西方多元异质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使闽南文化融“中原文化与闽粤土著文化、故乡文化与异乡文化、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科技文化与信仰文化为一体,多元文化异质并存,同质融合,构成一个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结构。”[2]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泉州当地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掘闽南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为提升泉州当地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发挥有利的影响。
2.1移民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拼搏进取、砥砺意志。
自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至12世纪宋高宗南渡和元人南侵,在这纷扰的800多年之间,一波又一波的中原士民,离乡背井,不远千里,不畏艰辛地迁徙入闽,在此地艰难求存,落地生根。明朝以降,闽南人为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远涉重洋,到异国他邦开荒拓殖,辛苦谋生。离乡背井的家国之思,以及在异国他乡求生存谋发展的辛苦艰难,塑造了闽南人民坚韧勤劳、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品质。今天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养尊处优,生活安逸,因而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工作,都往往趋易避难,不愿辛苦付出,却想坐享其成。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先民的移民历史及其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的经历,从中体会闽南百姓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对于塑造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提升其隐性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2山海兼济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闽南素有“三山六海一分田”之说,地少人多,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废农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求新的生产方式。在山区丘陵地带,则积极发展林副业,遍植林木茶叶,播种瓜果蔬菜;滨海者则以渔盐为业,甚或相率航海,贸易海外。大海为闽南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条件,一并带来的还有海上的风浪和灾难。依山枕海的地理特点,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使闽南人民“既重农敦本,守成俭约,同时又注重诸业并举、重商求富;既崇尚正统,慎终追远,同时又慕异求新、灵活适变”[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闽南百姓,形成了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既有立足根本、因地制宜的务实品质,又有蹈险犯难、先行先试的开拓创新精神。而闽南悠久的移民历史和海外商贸历史,一方面使得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汇聚于此,在这里碰撞交融,涵养出闽南人民胸襟广阔、兼容开放的品性;而另一方面,异地生活和海上谋生的艰难和风险,使得闽南百姓自然而然地采取抱团求存的生活方式,形成相携相帮、同舟共济的群体意识。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百姓突破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实践,认识闽南人民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对改变高职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培养其踏实稳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2.3重德尚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提升人格修养。
闽南文化的基础是数百年来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带来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因而,闽南地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熏陶。自唐人欧阳詹首开泉州进士之先河,闽地文士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及至宋代,儒学在闽地普及发展,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3~1157)这五年之间,朱熹在闽南兴办书院,讲学授徒,其执着于重教兴学的思想和实践,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其孜孜以求、严谨治学的精神,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之后,闽学在福建世代相传,虽流派各异,然总不离孔孟之道的根本。儒家思想长期的教化熏陶,思想家不慕功名、安贫乐道、严操守、重气节的品质,及其重视心性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人生诉求,逐渐渗透进闽南文化中,对闽南百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八闽文化先驱者”欧阳詹,还是“集诸儒之大成者”朱熹,无论是敢于蔑视权威、批判权威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还是抵抗外来统治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高职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都具有感染和激励的作用。
2.4重乡崇祖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感。
无论是间关万里迁居闽南的中原士民,还是辗转漂泊流落异邦的闽南百姓,远离故土家国不仅没有割断他们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家国乡土的情感,这种情感衍化而为闽南人民深厚的重乡崇祖的祖根意识和饮水思源回报乡梓的行为习惯。闽南百姓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条件允许,每逢节庆日必不远万里回乡祭祖。他们重视血缘纽带,敦亲睦邻,认宗修谱兴建祠堂的风气盛行。移居海外的闽南乡亲,竭尽所能,回报乡里:他们捐资兴业,使闽南的经济发展拥有独特的侨缘优势;他们注资办学,发展教育;他们关心公益,积极促进故乡医药卫生体育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4]。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祖根意识和乡土观念,海外侨胞回报乡梓的行为及其为故乡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心,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具有重大的意义。
2.5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涵养人文情怀和包容气度。
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闽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资源。无论是民居祠堂、寺庙宫观,还是桥梁牌坊,亭台塔幢及海防建筑,无一不体现出闽南百姓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以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厝”建筑,既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又吸收了域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闽南百姓在建筑设计上既有符合生活环境的务实品质,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徜徉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鼓浪屿,能欣赏到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漫步于泉州涂门街一带,当你看到仅仅方圆几里的街区,就分布着儒教的文庙、道教的元妙观、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及佛教的承天寺,还有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和天后宫时,便能明白何以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称。闽南既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民谣、童谣,拍胸舞、骑竹马、车鼓弄、舞龙舞狮、赛龙舟和博饼,又有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打城戏。既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如厦门的漆线雕、泥塑、面塑、皮影、彩扎和珠绣,漳州的木版年画、棉花画、漳浦剪纸,泉州的刻纸、“妆糕人”、惠安石雕、德化瓷雕、永春纸织画、安溪竹藤编艺和蓝印花布,泉漳的木偶头雕刻;又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服饰文化(惠安女服饰、鲟埔女服饰)和武术文化(五祖拳、南少林)[5]。闽南地区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艺术,皆源于闽南人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对闽南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够涵养心性,培养崇真尚美的人文情怀。
3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这是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若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的持续性发展角度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闽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内容,充分挖掘和运用闽南文化资源,不仅能为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鲜活有效的教育素材,而且对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1让闽南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
将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融入高职的课堂教学,使闽南文化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鲜活有效的素材。可以开设如《闽南历史文化》《闽南民间工艺美术》《闽台民俗文化》《闽台民间文化》等有关闽南文化的系列通识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闽南的历史风俗,感受闽南文化的神韵,体会闽南文化的深刻内涵。除了独立的闽南文化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将闽南文化及其优秀的德育美育资源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比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此外,还可以聘请闽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开设讲座,或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就闽南文化进行探讨交流。泉州高职院校应发掘和运用闽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建设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校园网站等设施媒介,宣传介绍闽南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
3.2通过实践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泉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通过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引导学生去参观考察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闽台缘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一窥闽南的历史;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群和崇武古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清源山上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教并祀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表演梨园戏、木偶戏、拍胸舞等,让学生对闽南民间艺术有最鲜活的感受。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了解闽南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制造中蕴含的辛劳和智慧。鼓励学生收集并分享闽南百姓口耳相传的民谣和传说,留意闽南百姓的生活习俗,端午节时看一场赛龙舟,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之日看一看舞龙舞狮,听一曲古韵天成的南音,品一壶功夫茶,打一套五祖拳,学生能从中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3.3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网络超越时空限制,使得网络搜索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常使用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6]。高职院校应构建发达便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创造条件。学校图书馆应建设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电子资源库,建立电子资源导航系统。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其他高校及从事闽南文化研究的有关机构建立闽南文化资源共享体系,为学生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查询服务。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极为丰富的闽南文化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能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无疑拓展了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3]刘冉.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6]蒋琪纯.闽南文化在高校德育的运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3.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九
小学语文教育价值里面包含了文学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引申为儿童文学的潜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满足和实现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得到不同的教学收益,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上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存文学的依托,基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儿童文学的特色,满足儿童的需要,使得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的显现,起到提升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个体系而言,儿童文学是基础体系,是与其他部分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的。在儿童的小学时期的教育培养方面,对于智力和各方面的能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完善,都是充满了童趣和对于文学的萌芽。在对于后期的文学的理解与认知,在理论体系和教育价值上有了前期的启蒙,对于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认知过程,都是一个质的突破。近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热潮,中国语文教育界新课标的推行,让大家意识到儿童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殊需要。儿童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目当中的印象,充斥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儿童文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步入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从儿童本位出发探讨问题,“教育”并不是狭隘的教育,在儿童文学的思辨基础上,给了小学语文教育在价值体系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儿童文学家在这个激情迸发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学语文教育是孕育于儿童文学体内的一分子,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的发芽生长。儿童文学的生长环境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发展了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价值的体现上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研究,有其相悖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文学艺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奠基石。培养儿童最重要的便是进行文学熏陶与教育,儿童教育是需要贴近儿童生长变化的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要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是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变化而转变的,是一种真性情的情感的的自然价值。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统一平衡,尤其是在教学法上的不同,使得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往往呈现多样性。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对于儿童文学的评判和对于儿童文学转向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认识,在基本性质上是落在了儿童的本身,具有现实意义的。
1、阅读指导法。
与儿童文学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过:“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文学需要一种模糊阅读。对于把握文学的本质,促使感觉具有了无比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精神品质。儿童文学是与儿童精神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与中小学生基本相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也最为直接。儿童是未来的缔造者,是祖国的栋梁,儿童的发展方向的决定,源自本身的品性和纯洁。儿童教育正如一弯明月,清澈的照耀着整个教育体制,对于儿童文学的撰写和引导,都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阅读里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含义深远的。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多样化的阅读模式的产生,给了儿童文学注入的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文化带来的反思也是巨大的,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引导是显得尤为重要。
2、欣赏指导法。
童年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阶段。对于童话世界的幻想和对于新事物的欣赏与认知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对于儿童文学的欣赏也是在一个逐步影响的阶段下过渡。儿童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象构成的艺术世界,在童话、寓言的世界里孩子们自由的驰骋着想象的翅膀,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理解,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学会欣赏童话世界里的文学性和教育性,在教育教学体系里传承和指导好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各种欣赏指导,润泽和美化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缺的。
3、情感熏陶法。
如果一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就要顺着学生心灵的走势而行,这样才能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一旦教师要强扭到自己备课时的教学思路上来,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心灵沟通就会被打断,这就需要另一个契机的重新唤醒,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心灵唤醒心灵,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对于情感的理解源自苏珊的解释,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而言,儿童是情感最好的表现。儿童的心灵清澈透明,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正是一个心灵启蒙的过程,对于养成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是需要情感的熏陶。文学是艺术的基石,任何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研究,只能是建立在对于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之上,以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石,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是儿童文学的延伸与拓展,在新的领域上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认知与批判。学校社会的功利性带来的思想僵化、保守,儿童文学正是对立的与其存在,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叶圣陶谈教师“自己不明白人生的究竟,也就不明白儿童的究竟。”儿童文学便是源自儿童的心理,追寻文学的本源,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儿童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起航。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
与取得的成绩相比,儿童文学出版工作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对于其中的弊端和危机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儿童文学出版的问题主要是作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个别出版社一味求多、求快,忽视了图书内在的品质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速度和数量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是“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4]再如,我国的一些小学生题材儿童文学小说作品中出现了雷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极为不利,对出版工作更是如此。此外,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逐渐呈现出浮躁的趋势,归根结底是创作者和出版者自身浮躁的结果,如果儿童文学创作者潜心创作而不受外界影响,何来浮躁?如果出版者坚守自身的底限,浮躁之风何愁不散?作家自身的问题也是儿童文学出版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儿童作家与出版社往往难以达成长期合作的默契。如果双方达成默契,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地投入,不必为签约优秀作家而犯愁,可以按照某一优秀儿童作家进行详细规划,其中包括针对该作家作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图书投放市场的力度和节奏。另一方面,作家也可潜心、不浮躁、从容地进行创作,不愁作品找不到“娘家”。这样,出版社和作家的工作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都难以达到上述理想境界。
出版社为了发展,开出各种条件来吸引优秀作家的注意力,如高昂的版税、高频的曝光率以及数量巨大的印数。我们的部分优秀儿童作家因此而逐渐浮躁起来,徘徊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紧盯市场、待价而沽,有时甚至唯利是图,如此不顾长期发展的想法和做法很难使他们静下心来创作。再有,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扩大,图书的销量不断攀升,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资源相当有限,难免会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令人心痛,由于作家的作品数量有限,他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出版社重复授权,有的作品稍加改动便重复出版。版税逐渐增多,合同期也越来越短,但作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他们只有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使儿童文学出版获得健康的发展。儿童文学出版的外在问题主要是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首先,由于市场混乱,造成出版成本攀升,导致出版风险增大,而非专业少儿出版社也试图从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就使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压力倍增。其次,某些儿童文学创作者并未坚守文学格调并形成一己特色,而是出于纯粹的商业考虑,瞎编乱造,损坏儿童文学的名誉。
首先要强化儿童文学作家的定位。作家是儿童文学的主题因素,更是儿童文学出版的源头,离开作家的创作,儿童文学出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层意义上说,作家是儿童文学出版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作家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离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的操作流程再规范、宣传策略再得当也无济于事,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但从长远看,势必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因此,作家需要明确的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争取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并赢得他们的信赖。优秀的作品是儿童文学出版社在市场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作家最主要的精力应放在优秀作品的创作上。在与出版社和编辑的沟通中,作家应牢记自己在儿童文学出版中的地位和使命。力争在自己的环节内把儿童文学的工作做到极致,创作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扩大儿童文学原创作家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另一重要举措。当前儿童文学原创队伍相对较小,导致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成为出版社的竞争对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随着原创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涌现,市场上优秀作家短缺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更多的优秀作品将会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有利于作家之间的良性竞争,彼此之间相互促进,避免市场上出现一家独霸或几家垄断的情况。当然,优秀儿童原创作家队伍的壮大离不开各方关注。社会各界应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提供发展平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的成长,如在专业文学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他们的作品等。只有作家队伍得到壮大,才可能出现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之间才能竞相潜心创作适合儿童口味的文学作品,出版社也会在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对作家和出版社而言,读者至上的原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儿童文学作家的根本任务是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这是检验儿童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作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作品目标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读者至上的观念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名字在青少年中间广为流传,杨红樱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究其原因,她的作品针对性非常强,能写进儿童读者的心理去,也就是说,杨红樱老师的写作的目标性很强。对出版社而言,更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出版图书除了育人这一目的外,还需维系出版社的正常运转和赚取必要的利润,这也是出版社作为商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推向市场的图书如能受读者青睐,销量自然不成问题;读者不买账,再漂亮的宣传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读者至上是一条金科玉律,也是解决儿童文学出版的重要环节。出版社要遵循出版规律。出版社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与作家合作的同时又要面对读者,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出版社和作家合作的目是将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目的。这两重目的既是作者的追求,更是出版社的追求。作家通过创作去影响别人,让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获取必要的版税,这是必要物质追求。他们只有精诚合作才能给读者提供好的文学作品,得到读者认可。作家、出版社、市场和读者之间任何环节都需通畅,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不会达到各自的预期目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社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关爱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儿童文学出版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问题也非常突出,作品、作家、出版社和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儿童文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推进儿童文学出版的快速发展,作家必须在出版社、读者和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创作适合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适合青少年读者口味的优秀文学作品。原创作家队伍的扩大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
加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关注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的共同关怀、监督与配合,只有这样,儿童文学出版工作才能有序地向前推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广大青少年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一
随着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阶段的学习成为现代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语文这门学科,与我们的母语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学习显得极为重要。在许多人看来,语文就等同于汉语,虽然这样的说法不够科学与全面,但仍然道出了语文这门学科与母语之间关系密切,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极为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因其具备的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儿童文学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主要有:好奇心较强、好动、好玩及理解能力较弱,而语文作为一门富含文化底蕴的学科,学科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小学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对小学生而言,对于图画的喜爱要超过文字,所以大多数的小学生不喜欢全是文字的书籍,而更加喜欢看连环画。在小学生的世界里,较为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更加为他们理解与接受。儿童文学的设计与制作,主要就是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性格、学习能力等特点来完成,极大的符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帮助教师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儿童文学的存在,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3.儿童文学是小学生的重要陪伴者。
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是现代人一定会经历的一段道路。小学生在参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是重要的陪伴者,一直陪伴在小学生学习拼音、认字、读文章的路上。当小学生接触拼音时,儿童读物中丰富的插图加上拼音注释,在丰富学生文化世界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拼音;当学生跟随自己喜好,走进儿童文学营造的世界中,了解了一个个美丽文化故事,学习了优美的汉字。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凭借着对小学生心理认知的了解,按照年龄、喜好的不同推出各式各样的读物,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经意间学习了相应的语文知识。
二、儿童文学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1.儿童文学的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因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小学生接触、了解这个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这也从侧面说明,小学生被误导的几率将大幅上升。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是希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期望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文学的存在,促成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市场上能够得以流通的儿童文学,它营造的世界及宣扬的思想都是更加侧重正能量的,以及能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的,因此,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儿童文学,学生能够逐渐对这个社会的各类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
2.儿童文学的存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3.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往往精力极为旺盛,具备极强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许多事物,对学生而言都是极为新奇的,所以,一般而言,小学生喜欢提问,而且经常脑洞大开,对于这个世界存在许久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猜想,这就是小学生发挥想象力的体现。在现阶段的儿童文学读物中,蕴含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创造者在创造文学读物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为参照,将有关于我们生活着的世界通过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宽了自身认知的视野,事物了解认知的增多,也导致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得到了极大的平台。因此,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重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兒童文学,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帮手,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过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它的存在,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二
蕴涵东西方文化精神。人类在世界上有着共同的生存经验,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精神体系。而这些文化精神潜在于儿童故事中,渗透在各国儿童文学的深层。所以东西方文化蕴涵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文学中各种不同的文学元素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特殊性,显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如德国的格林童话,像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等不同的童话形象,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德国的社会环境、民族观念、社会历史、价值观及文学传统等。中国儿童文学也显示出中国特有的民族风貌。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更多呈现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农耕文化色彩,与西方儿童文学中呈现的狩猎文化迥异,如《格林童话》发生的地点大多是在狩猎的森林或者冒险的远方,表现出西方狩猎文化的冒险精神和勇往直前;中国作家叶圣陶、张天翼童话中故事发生地点一般在离家不远处,主人公是农民和道教的神仙形象,表现出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众的农民意识。
满足多元化的儿童审美需求。审美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文学的第一属性。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审美的重要特质。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读者视野,其审美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虽然儿童的生活阅历不如成年人,但是其审美情感的敏锐度不逊于成年人,并由其引发儿童审美需求。首先,儿童对审美对象的偏爱。儿童的审美经验多半带有主观性,儿童的喜好完全是个人爱好的表现。儿童审美总是从个人感性情感出发,熟悉和美好的事物总是他们所喜爱的对象。其次,儿童的审美具有感性特征。具有丰富情感的作品都是儿童审美的优先选择对象。情感是儿童审美活动的基础,作品的情感是否丰富是审美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儿童文学作品感情基调温柔细腻就能引起儿童的审美情感触发。再次,儿童审美情感的发展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培育作用。儿童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个体,审美情感体验获取途径也是多元化的。
儿童在成长阶段的开放心理决定了其审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多层次感知,不断积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自身所需要的主观情感资源,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因此,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儿童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样选择也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涉及到教育领域则体现为文化多元化的对接诠释。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多元文化的诠释问题,要让儿童认识和接受文化的差异性,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课程文化多元化必须辅之以相应的载体,而“儿童文学正是建立在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动多元文化互动,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之上的文学形式”,能够培养儿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他国文化,能使儿童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精髓,而又保持本民族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儿童文学多元化是实现其教育功能多级化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多元化交流是促进儿童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同文化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领域的融合有利于文化的创新,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取长补短。单一的儿童文学会丧失活力和动力。儿童教育领域的文学元素越多,文化多元性就越丰富,儿童文学的选择范围就越广,就越能引发儿童主体的创造性,儿童自身的发展可能性就越大,儿童文学也就具有了广泛的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多元文化教育与一般授课式教育有很大区别。一般课程教育与学生个体意识存在一定差距,而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教育则是另辟蹊径。不是文化的生吞活剥,而是将教育与儿童所喜爱的文学形式融为一体。儿童文学为教育改进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持基础,教育过程又促进了儿童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儿童文学以多元化的人文魅力激活我国儿童的文化情怀,促进儿童形成健全心智。
承载多元文化的儿童文学融汇教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渐入融合,是一种关联性教育,可以避免不同民族国家差异影响到教育的狭隘和误解,构建起发展和通达的`人文教育。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养分,儿童文学的多元化会让儿童终身受益。多元化的儿童文学让儿童在感动、理解状态下达成与世界的沟通,培育儿童审美情趣,与儿童成长相伴。首先,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其愉悦功能。儿童文学提供给儿童读者乐趣和快乐。儿童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体验快乐的同时提升了审美情趣,无形中实现了作品的教育意义。“高尔基说过,‘西方的儿童文学,两三百年磨练,很成熟地确信,把一个故事、一样东西放在孩子面前,有趣在前,含义在后;觉得好玩了,才会跟了往意思里走,去触摸写作人的主题目标’。”
西方儿童文学在幽默和快乐中达到对儿童的启示,东方儿童文学将社会现实教育意义放在首位。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明确了每节故事的教育意义,东西方儿童文学交互融合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其次,儿童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儿童自己意识和情感的培养。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生命意识、人生价值、道德标准有初步接融,多元化儿童文学能让儿童多层面了解社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正面价值和行为的赞叹,对儿童形成积极的引导。多元化儿童文学向儿童开启了通向未来旅程的多扇窗户。作品带给他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审美情感的激发,儿童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和智慧,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代替的。发展儿童跨文化适应能力。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长期教育逐步发展儿童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儿童能够从其他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提供条件。《格林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这种英雄救美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赞美的是骑士的牺牲精神。《格林童话》在我国的流传使我国儿童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认识了悠久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不同的观念、文化精神在儿童文学世界集结,儿童会跨越国界的藩篱,达到对异国文化的认知,并形成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奥兹国的魔术师》是一个优秀的幻想故事,女主人公多萝西被龙卷风刮到神奇的奥兹国。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小女孩开始了冒险历程。故事表现了美国多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处处印证了好奇和冒险的美国民族精神。儿童文学作为文化教育的桥梁,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姿态,通过文学教育的方式塑造儿童思维,将直接影响跨文化的适应力。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儿童发展完整的多元文化观,培养开阔的世界观,从而达到一种对自己的的认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相互沟通成为儿童教育的难点。[5]借助儿童文学,使儿童学会了解、认知不同的文化。在复杂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中,儿童教育重点在于选择文化价值,并保持文化多元与文化本体之间的必要适度距离。以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为载体实现对儿童的开放教育,以便培育我们民族下一代的优秀品质。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正处于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学生们之后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增大儿童文学的讲解,向学生们提供相应儿童文学文章,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高效完成课外阅读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语文认知能力,筛选出合理的儿童文学篇目,将儿童文学完美地融入到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们对儿童文学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提高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经典儿童文学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引导学生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狼来了》的儿童文学篇目,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环境,或者教师们以视频的形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们融入到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丰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们领会到为人不可讲谎话的道理。通过儿童文学的讲解,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教师们引导学生们课下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不断提高学生们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内涵和道理,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学生们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教师们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向学生们推荐相应难度的儿童文学,让学生们在课下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同时,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在儿童文学内涵分析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人物作为自身分析的方向,逐渐将自身融入到儿童文学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们清晰的.掌握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们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结合自身的语文思维和想象力,总结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形成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们以相应的儿童文学作为进行重点的分析,拓展学生们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质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并不进行检查,而是靠学生们进行自觉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因为自身年龄的原因,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逐渐呈现出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量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可以在阅读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儿童文学活动,引导学生们对自身印象深刻的儿童文学进行分析,进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们竞争意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当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儿童文学阅读任务之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儿童文学交流的课堂活动,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身的读后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对儿童文学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确认。同时,为学生们提供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方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个高效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最后,教师们根据学生们儿童文学内涵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相应的内涵或者人生道理进行补充,同时向学生们讲解自身分析的思路,不断拓展学生们的儿童文学分析的思维,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们从本质上对儿童文学进行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们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进而整体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四
毫无疑问,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富有儿童情趣的。《西游记》虽非为儿童而作,但通篇小说却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主要体现在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形象身上。这两个童话形象虽然没有年龄特征,但却都能在孩子们心中唤起一种亲近感。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孩子气。孙悟空像孩子一样活泼、机灵、纯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孩子们从他身上能看到自己顽皮、淘气的影子。取经路上,孙悟空从不安生,三天不打妖精手就发痒;和妖怪开战时还要开开玩笑,还爱搞点恶作剧,捉弄捉弄八戒。猪八戒的某些性格特征很像那些有点小缺点、好犯错误、控制不住自己的少年儿童。猪八戒自私、懒惰、馋嘴、撒谎,这些讨厌的缺点孩子们也会有的,他象镜子一样照出了叫小读者脸红的不光彩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猪八戒又纯朴、憨厚、爽直,往往显出孩子般的天真。这样,少年儿童就很自然把孙悟空和猪八戒当作孩子般的人物,仿佛他们是自己的小伙伴。“富有孩子气”这个性格特点,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思想感情能够与儿童相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使《西游记》产生儿童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喜爱新奇和冒险是少年儿童的共同心理。他们不爱看平淡无奇的东西。《西游记》具有神、奇、险的色彩,对少年儿童产生的吸引力是相当强烈的。《西游记》的神、奇、险是有机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它所展示的幻想世界中。吴承恩以巨大的幻想能力把神的世界、妖的世界,人的世界交融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险恶的事物、景物的幻想世界。在这个幻想世界中,天庭、龙宫、地府、人间、山水洞窟、仙境福地,交替出现,变幻莫测,引人入胜。吴承恩用幻想的彩笔绘出的环境,有的美如画,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理想;有的恶如鬼,象征着困难、灾祸。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水帘洞,生长人参果树的万寿山五庄观,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吴承恩以这样的幻想世界为背景,为上西天取经铺设了九九八十一难,展开了奇游历险的故事情节。
唐僧师徒一行在取经路上所遇之险,所游之奇,并不亚于爱丽丝在地下世界的漫游、匹诺曹的死里逃生,也不亚于多萝茜在巫仙统治的国土上的奇遇、尼尔斯的全瑞典旅行。而且,吴承恩所构思的八十一难,其变化之多端,情节之离奇曲折,又是独树一帜的。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走去,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惊险和奇特的事情,这就引得小读者们无法释手,非一口气看个究竟不可。可以说,《西游记》的环境、人物、故事都具有神、奇、险的特点,它们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有机的吻合。总之,经典名著《西游记》具有明显的儿童文学特征。环境、人物、故事这三者的协调问题是今天童话创作中的难题,这个难题在《西游记》中却得到了完满地解决。我们要重视《西游记》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好伙伴”。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五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要使用到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一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广大教师要结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好好思考如何真正做好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
一、当前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有待提高的地方。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仔细检讨自身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保障。
(一)课堂教学忽视美学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儿童和成人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的美学素养也有待提升,因此利用儿童作品教学促进学生美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将儿童文学作品和其他内容的教学同等看待。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识字程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识字教学。而识字教学只要使用一般的课文即能够达到目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少教师同样将儿童文学作品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来就将作品本身的美感打碎了。同时当前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和成人作品的教学一样的。不少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儿童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目的,也没有办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如何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其和成人作品教学区分开。儿童文学作品的想象力更加的丰富,其思维更加的活跃和开放,也更加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品中的童趣是儿童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优点,将其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学《捞月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其中童趣的价值真正的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排演话剧、课文续写等,这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课文,真正抓住课文的核心和重点。
(二)提高教师的素养。
儿童时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的形成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相关素养,因此教师要能够精确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熟悉其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相关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我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其作者都是教师学习和了解的重点。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如何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师们一定要仔细思考积极尝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2]杨细丹.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六
[摘要]名著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它可充分利用电影“图文声像并存”的特点吸引学生,给他们打开一扇学习英美文学的窗口,从而引导学生从趣味性走向探索严肃文学之路。同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建立一个系统而有效的英美文学与名著电影的教学资源网站,可以有效延伸教学平台,缓解教学内容庞杂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关键词]名著电影;英美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振兴专项计划(blrw200954)[作者简介]吕丽塔(1974-),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电影文学。
吕丽塔张葳龙莺(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83)。
英美文学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文化修养的一门重要素质教育课程。对此课程的本质目的,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遗憾的是,它一直没有面向大多数的学生。长期以来,它只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是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所设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是无从接触到这门课的,但事实上,随着学生和教师对英语重视程度的加深,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他们中有不少人的英语水平甚至高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爱好文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人数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学生。此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强,国家和社会在要求大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也要求他们提高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认知,要求他们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论文《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因此,有必要也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这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
·“英语影视教学”是一门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课程。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营造半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甚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英语影视教学”进入各高校课堂的历史远不及英美文学课悠久,但它并不像文学课一样一再被边缘化而是大受欢迎。吸引学生的是电影的娱乐与消遣功能,以及期待能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和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愿望。
英语影视片源的选择和加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有对影视资源信息收集和鉴赏的能力,又需要有专业英语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多媒体设备操作的技能。此外,英语影视课堂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已杜绝了教师省时省力地把英语影视当成一门电影放映课的现象,避免了使这门课只成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载体。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并努力组织学生进行各项活动,使英语影视教学成了一门有效的听说课或语言文化课。此外,英语专业教师偶尔也会选择一些英文原版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或辅助英美文学教学。但笔者认为,英语影视应该可以和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成为可面向包括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一门知识性和素质培养的课程。
·(一)现实意义。
·一些外语专家学者曾高度评价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金衡山指出,在一个影像阅读逐步替代文字阅读、娱乐已经渗透到脑神经、权威话语权分崩离析而众声喧哗的时代,也许电影可以让文学经典继续延续辉煌的梦想。集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予霞认为通过导入影视,可以把大部头的作品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们课后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许苗强调在电影与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互动中,必须做好前期准备,选择忠实于原著的作品,并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相结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选用忠实于原著的名著电影来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可利用电影“图文声像并存”的特点吸引学生,又利用忠于原著的电影能反映原作的特点给学生打开一扇学习英美文学的窗口。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学文学。大多数学生对电影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他们而言,电影是一门直观易懂的视听语言课,它就是娱乐、就是消遣,不像文学语言那样需要他们费劲地去进行抽象思维和理解。但看了电影、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一定有部分学生会对原著、对作家感兴趣,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解读文本。
名著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将电影和文学结合了起来,其较理想的模式是以英美文学简史为纵轴,以每个文学分期中主要作家的名著电影为横轴,利用电影辅助教师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在每个文学时期内,通过纵轴英美文学简史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这个文学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等,并将选读已存在相应名著电影的一些文学作品,通过横轴名著电影,学生将赏析到选读文本的相应影视片段或半小时内的已加工但保持了故事完整性的电影剪辑。以下是英国文学和电影的教学内容的示例。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七
暑假期间,爸爸又为我选择了一套杂刊――《儿童文学》。
当然一开始,我对她并不感兴趣,仅仅想欣赏里面的好作文,可是当我阅读她的首卷语时,却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的题目是《开掘自己的金矿》,首先,她提到了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否容易被面对和了解,还着重说了了解自己的长处比了解自己的短处更重要,因为了解自己的短处只能让你知道你不应该干什么,而了解自己的长处却可以让你知道你可以做什么。随后,她要开始引导你开掘自己的金矿,让你坚信自己拥有人生金矿,让你用思考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与财富。待你找到了金矿,还要你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开采金矿。最后,她要告诉你:开掘自己的金矿吧,趁着年轻。
看完一文后,我明白如何开掘属于自己的金矿,一个人生道理。当我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触到着本书的益处:这本书大部分文章会告诉你一些道理,让你了解人生故事,叫你如何面对困难又如何战胜困难。轻松的接受一些知识,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我有着一本书做我的良师益友,相信我的作文水平会进一步的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八
语文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儿童文学来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专门根据儿童的特点创作的,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需求,很受儿童的欢迎。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来自儿童文学,更有一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且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助手。
儿童文学侧重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问题,儿童文学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和小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小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中出现障碍。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找回童心,重燃对童年的热爱。
3、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伙伴。
儿童文学除了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外,更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由于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很大,而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各项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认知作用。
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模糊的阶段,儿童文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的描写,能够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和范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童年时代阅读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创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作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学创作,迎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重视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进行描述,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作品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它不仅在知识积累上影响儿童,还在感情上激励儿童,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例如:苏联有一篇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为《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先进少年铁木儿,这篇小说问世不久之后,成千上万的少年以铁木儿为榜样,在苏联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铁木儿运动”。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性格、理想、意志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审美作用。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尤其要重视对美的诠释和歌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内容,更要有形式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这篇作品时,主人翁艾丽莎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在解救她哥哥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忍辱负重,一直把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艾丽莎的这种勇于牺牲、坚定勇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读者,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展开教学,不断地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十九
儿童文学通俗易懂,又蕴含一定道理,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尤其在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方面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的文学创作,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正如周作人在其演讲《儿童的文学》中所认为的那样,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儿童文学,具体出现时间已不可考,在古代老子、庄子的作品中,就有诸多以生动形象的比喻,传达一定道理的例子,如著名的鱼与熊掌之喻。《三字经》以其明快的语调、易懂的内容、浅显的道理,为古代孩童初级启蒙读物。
儿童文学内容丰富,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生活故事、自然故事、童话、传说、日记等。
1.儿童文学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
儿童文学既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便必然要怀着一颗热爱儿童的心,钻进儿童的群中去,在思想情感上他们打成一片,知道他们的愿望,熟悉他们的语言,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仔细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物、一切环境,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有思想的故事来。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有浓厚清新的儿童生活气息的。因此,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极其贴近,儿童在阅读时,能够与自身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引起情感共鸣。
冰心在其作品集《儿童文学选》中,收录了大量同学校生活有关的文章。如《小茶碗变成大脸盆》描述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和懒惰淘气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缺点;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看电视》一课,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这是一篇充满“情”和“趣”的儿童诗,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通过充满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诗句,把谦让关爱之情传达,这些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的场景,自然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上语言的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生活,更加融入集体生活。
2.儿童文学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
儿童文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新鲜有趣的故事,更多的是将道理融于故事,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涉及道德品质时,如果直接采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读者接受的真实程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讲故事的方式,间接投射出道德要求,更易使读者――尤其是孩童――接受。以《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为例,笔者在阅读后发现,收录的诸多作品,都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无法行万里路时,文学作品成为他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桥梁。冰心的诸多儿童作品,都以向小读者们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为目标。其作品集《冰心儿童散文选》,收录了《走进人民大会堂》《再寄小读者》等作品,它们为未能有机会迈出家门的小读者们,展示了北京、意大利、埃及等多国风貌,如埃及,“尼罗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右臂斜倚着人面狮身像,侧卧在地上,旁边对着一垛高高的麦穗和葡萄”;意大利是南欧一个富有文化而又美丽的国家。在人教版教材中,除了安排了许多介绍中外名胜、各地特有风俗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外,也安排了对多具有科普性的故事。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视野。但是,正如冰心所说:“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以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当儿童文学家们为我们准备好了食材,作为烹调师的教师,如何将这些食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哺育孩童们的身心成长,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冰心。儿童文学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正处于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学生们之后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增大儿童文学的讲解,向学生们提供相应儿童文学文章,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高效完成课外阅读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语文认知能力,筛选出合理的儿童文学篇目,将儿童文学完美地融入到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们对儿童文学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提高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经典儿童文学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引导学生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狼来了》的儿童文学篇目,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环境,或者教师们以视频的形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们融入到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丰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们领会到为人不可讲谎话的道理。通过儿童文学的讲解,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教师们引导学生们课下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不断提高学生们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内涵和道理,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学生们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教师们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向学生们推荐相应难度的儿童文学,让学生们在课下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同时,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在儿童文学内涵分析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人物作为自身分析的方向,逐渐将自身融入到儿童文学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们清晰的.掌握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们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结合自身的语文思维和想象力,总结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形成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们以相应的儿童文学作为进行重点的分析,拓展学生们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质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并不进行检查,而是靠学生们进行自觉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因为自身年龄的原因,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逐渐呈现出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量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可以在阅读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儿童文学活动,引导学生们对自身印象深刻的儿童文学进行分析,进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们竞争意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当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儿童文学阅读任务之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儿童文学交流的课堂活动,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身的读后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对儿童文学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确认。同时,为学生们提供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方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个高效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最后,教师们根据学生们儿童文学内涵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相应的内涵或者人生道理进行补充,同时向学生们讲解自身分析的思路,不断拓展学生们的儿童文学分析的思维,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们从本质上对儿童文学进行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们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进而整体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一
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儿童文学在小语语文中地位的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明确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将儿童文学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和生活中。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这种地位是如何凸显出来的呢?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小学语文的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
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窥探和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
1.儿童文学在教师中的地位。
首先表现在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儿童文学因其趣味性和适应儿童阅读能力等优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去了解学生和亲近学生。
儿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表现等,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性格和特点,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语文的学习。
进一步说,教师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身处地的营造一种儿童语文学习的境地,发现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兴趣爱好和理想志向所在,了解到这些,教师获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就不再那么艰难,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不再困难重重。
儿童文学对教师的儿童文学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儿童文学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小学语文教师要教好小学语文就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而儿童文学的出现对教师在这一方面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教师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进而把儿童文学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文学在对教师的影响和作用方面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作用,即其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保持一份童真和童心,从而能更设身处地的了解小学生的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格而施教。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和寓言以及语言风格等都对儿童的美好纯真一面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这样教师不仅能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同时也能使其掌握儿童的不同语言,对其教学和与学生的融洽相处都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2.儿童文学在学生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儿童本身的意义更是非凡。
将儿童文学引入日常生活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高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首先是审美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通常都有许多图画和描绘事物的语言,这些语言简单易懂,图像色彩鲜明美丽,这样就从视觉上提高了孩子的审美水平。
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系类中,不仅有对人物外表上美的描绘,同时也有对其心灵美的表述,更有穿插的人物美的图画,这些都对儿童的审美具有推进作用,使儿童不仅在外表上认识到美,也从心灵上感受到美。
其次是对儿童认知水平的提升。
儿童文学中有不少关于对社会、生活、人生等方面的反映,儿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世界和人生就有一个更加深度的了解和认识。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中有对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生活中各种美德的赞扬和歌颂,儿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事物的是非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辨别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儿童文学中对于事物和景物的描绘,比如雪白的裙子、五颜六色的花朵、泥土的芬芳等等,这些描写也能够促进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当然,儿童文学在学生中的地位远远不止这些,其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儿童文学中有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这些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能够引导小学生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学以致用。
同时,情感上的渲染和艺术上的美促使小学生在性格、理想、追求、为人方面向文学作品中被歌颂的人物学习。
儿童文学在学生中的地位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方面,即娱乐功能。
儿童文学一般都具有净化人的心灵和传达美的作用,儿童在阅读这些作品之后,能够感受到美和愉悦,以及精神的洗礼。
大部分的儿童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压力,尽管其认知水平不如成人,但儿童也有其成长的烦恼,而这些压力和烦恼自然也需要一个发泄的平台。
儿童文学的深入能够帮助孩子缓解这些压力,并从中找到童真与乐趣,进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和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范畴中,而儿童文学在多次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中却总能以不倒之势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到底是怎么样的地位呢?首先,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要顺利将语文知识传达给小学生,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即首先教材要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习语文知识和阅读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创作,深受小学生的追捧和喜爱,而将其引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在课外因为兴趣而重新阅读语文教材,这样,小学语文的教学则能顺利实施。
在我国,从19教育部将小学生的国文改为国语以来,儿童文学就被选为课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而现行的六年制义务教育中,也将儿童文学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版、苏教版等等。
这些都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次,除了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比例外,在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等辅导丛书中也到处可见儿童文学的身影。
儿童文学在辅导丛书中的出现也可激励小学生完成作业和阅读的兴趣,对其理解能力的加强和阅读水平的提高作用也不容忽视。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包括在教师中的地位、在学生中的地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但是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三者之内。
小学语文不仅仅包含课堂的教学,也有课外的延伸。
儿童文学作品也广泛存在于语文的课外教学中。
当前信息化的普及,网络和影视视野的发展使儿童文学也不再是只以书本的形式呈现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不少儿童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电影或动漫,儿童通过课外的这些活动接触到儿童文学,更加增深了对文学作品的印象。
但是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信息化有时会迫使孩子被动的接受儿童文学,从而使孩子对有些儿童文学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和孩子应该把孩子引入一个正确的轨道,可以采取带领孩子阅读儿童诗和散文的形式,或者老师组织和开展儿童讲文学故事等活动来使孩子对儿童文学进一步了解,也进一步从儿童文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准则。
三、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的简要分析和概括,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儿童文学在开阔小学生视野,增长其文化知识和培养他们的情操和品格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去,小学语文教育将迈入一个更为健康和广阔的领域。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二
死亡,包含了黑暗、消极的色彩。但是死亡又和我们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儿童文学作家用他们的作品对儿童进行了死亡观的教育。既避免了直接地说教给儿童带来的烦躁,也符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彰显了人文关怀。
由于儿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对死亡话题的处理上,必须要契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的叙述层次特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作品表现出的美好希望来说明死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关怀。
(一)由“疑惑”“悲伤”到逐步“接受”的叙述层次特点教给儿童积极的生死观。
在阅读中,儿童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他们随着主人公一道疑惑、悲伤、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对死亡的认知。例如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最初的“疑惑”阶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伤心。“狐狸带来了伤心的消息。獾死了。狐狸把獾的信念给大家听。信上说:‘我到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儿童读到这儿,都会产生疑问。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说去了长长隧道的另一端。“长长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饭以后,坐在书桌前写信。写完以后,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地摇,静静地摇,最后,便沉沉地睡着了。”作者用“睡着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向儿童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悲伤”阶段的叙述:那天晚上,土拨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泪水流经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湿了。每一个小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伤心。这也是儿童习得悲伤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体会到书中小动物最初的那种悲痛。书中并未向儿童描述死亡的状态,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叙述:獾死了,其他小动物的生活还得继续。“当雪完全融化时,动物们的忧伤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会一边谈一边会心的微笑。”时间可以治愈伤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会怀念它。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将冲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给儿童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教给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以死亡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这种叙述层次结构,契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作者们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
(二)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优美的景物的描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中,儿童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这种对比同样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天蓝色彼岸》,文中是这样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处是晚霞的颜色,黄色、红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道长长的夕阳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来了!”沉重的话题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读到这儿,就会发现原来另外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什么区别,还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含有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叙述秦大的死亡时,也有一段优美的早春风光,“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这样的景色描写实在让人无法想到死亡的凄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借鉴,告诉儿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儿童认知的冲突,这既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死亡话题中都表达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礼物》中更是以大家回忆獾曾经给予他们的快乐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最后,布鲁诺认为“爷爷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米琪阿姨还生了小宝宝,大伙儿都觉得爷爷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这暗示着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怀。虽然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仅仅需要的是事实,同样也需要理想。
二、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获。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儿童接触到了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这对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有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其次,儿童通过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关于死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都向儿童传达的是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浅显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积极的生命观,这有利于他们看到积极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正确温暖的死亡观,并且把握好表现死亡的恰当方式。这不仅仅是儿童需要的,我们现实社会同样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珊华莱.獾的礼物[m].北京:明天出版社,.
[2]艾利克斯希尔.天蓝色彼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3]曹文轩.草房子[m].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优质儿童文学论文(通用23篇)篇二十三
由于儿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对死亡话题的处理上,必须要契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的叙述层次特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作品表现出的美好希望来说明死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关怀。
(一)由“疑惑”“悲伤”到逐步“接受”的叙述层次特点教给儿童积极的生死观。
在阅读中,儿童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他们随着主人公一道疑惑、悲伤、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对死亡的认知。例如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最初的“疑惑”阶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伤心。“狐狸带来了伤心的消息。獾死了。狐狸把獾的信念给大家听。信上说:‘我到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儿童读到这儿,都会产生疑问。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说去了长长隧道的另一端。“长长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饭以后,坐在书桌前写信。写完以后,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地摇,静静地摇,最后,便沉沉地睡着了。”作者用“睡着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向儿童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悲伤”阶段的叙述:那天晚上,土拨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泪水流经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湿了。每一个小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伤心。这也是儿童习得悲伤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体会到书中小动物最初的那种悲痛。书中并未向儿童描述死亡的状态,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叙述:獾死了,其他小动物的生活还得继续。“当雪完全融化时,动物们的忧伤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会一边谈一边会心的微笑。”时间可以治愈伤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会怀念它。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将冲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给儿童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教给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以死亡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这种叙述层次结构,契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作者们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
(二)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优美的景物的描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中,儿童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这种对比同样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天蓝色彼岸》,文中是这样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处是晚霞的颜色,黄色、红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道长长的夕阳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来了!”沉重的话题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读到这儿,就会发现原来另外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什么区别,还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含有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叙述秦大的死亡时,也有一段优美的早春风光,“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这样的景色描写实在让人无法想到死亡的凄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借鉴,告诉儿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儿童认知的冲突,这既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死亡话题中都表达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礼物》中更是以大家回忆獾曾经给予他们的快乐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最后,布鲁诺认为“爷爷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米琪阿姨还生了小宝宝,大伙儿都觉得爷爷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这暗示着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怀。虽然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仅仅需要的是事实,同样也需要理想。
二、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获。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儿童接触到了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这对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有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其次,儿童通过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关于死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都向儿童传达的是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浅显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积极的生命观,这有利于他们看到积极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正确温暖的死亡观,并且把握好表现死亡的恰当方式。这不仅仅是儿童需要的,我们现实社会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