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论文免费(优秀8篇)

时间:2024-09-08 作者:MJ笔神

无论速度还是力量,我们都是冠军的候选人!作为组织者,我们应该如何激发运动员的热情和斗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动会宣传语,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宣传语的精心设计,能够吸引更多同学积极参与,让我们的运动会更加出色。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一

第一课堂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开放性活动,二者存在着一般与特殊的、理论与实践、智育与非智育的关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组成科学教育,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在课堂实施方面

学校在科学课程的设置上比较分散,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学校的科学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试着将多节科学课程合在一起教学,这样,学生可以一次性搞清当堂课所涉及的所有科学知识,如果时间有剩余,教师还可以就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元化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第一单元《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学校认识生活环境中的植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当天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后,回家找到相关的科研制品,就其工作原理和功能效果进行简单解释,以巩固新知识,为第二课堂的实施提供深厚的知识积淀。

二、在青少年心理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和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独立意识强烈,爱好广泛,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容易接受新信息、新事物。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提高他们对待科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摆脱科学课堂上死板地接受知识,进而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三、在行为表现方面

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科学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他们经历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科学学习过程。第二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外利用周围环境条件,扩充科学知识的开放性活动。这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而且学校经常开展第二课堂,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了解第二课堂并参与到其中。比如,学生可以每两个周以个人或者邀约同伴,在家长的带领下,参加非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当量化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即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第二课堂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开展第二课堂是学校及教育机构应担当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科技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提供科技培训的基地和实践场所,通过有效的科普活动,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康宏升。科学素养贵在养成:浅论小学科学的教育观.中国少年,(09)。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二

摘要:统计工作是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本文就怎样做好统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统计工作建议统计创新

统计工作,是企业进行统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科学有效的统计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评价、考核、监测、预测和决策的依据,因此,做好统计工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统计职能,科学、认真地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真正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此,本文对如何统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实行科学化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机遇,这就要求企业对统计工作实行科学化管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结合起来,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企业统计管理要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吸取国外的统计管理经验,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适当变通,以应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新难点。同时,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统计指标体系,适当完善调查内容,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自身运营的统计指标体系。

其次,实行规范化管理。为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统计部门要遵循全国统一规定的各类标准,由统一管理部门负责实行统计工作,工作的重心放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统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密切配合,善于协调,驾驭全局,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对数据的管理,统计部门要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资料整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中的风险,要做好防范工作,及时处理。

二、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从目前我国的统计工作情况来看,很多统计人员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已不能适应企业对统计人员提出的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展。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加强对现有统计人员的培训。我国统计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借助统计教育,加快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胜任统计工作的人才。其次,统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统计人员应该精通统计业务,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拥有良好的.统计职业道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再次,重视统计人才管理创新。企业统计人才只有不断地进行素质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

三、树立依法统计意识

我国是法治国家,一切活动都要依法进行,统计工作也不例外,要想提高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依法进行统计工作。

首先,加强《统计法》的学习宣传。《统计法》是规范统计行为的基本法律,我们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加强对统计调查对象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宣传,使统计普法宣传深入千家万户。统计人员要带头学习《统计法》,模范地遵守《统计法》,要把统计法制的学习、宣传教育与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自身统计法制意识,自觉地遵守统计法规,依法统计。

其次,加大对统计行为的监督力度。我们要加大对统计工作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行为,在实际工作中,统计人员要自觉维护《宪法》和《统计法》,严格执行统计工作制度,以《统计法》等法律法规为武器,切实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做出努力。

再次,重视对地方统计工作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统计制度改革的变化,强化统计基础建设,重视各乡镇、党委、政府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确保统计工作权威性。

四、全面加强统计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统计工作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创造者,应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行全面创新,迎接严峻的挑战。

对统计人员的管理,要做到责权明确、激励得当,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积极性,确保统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确立合适的培训目标,建立统计人员培训规划,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进行效果考核。

其次,统计管理方法的创新。企业要重视抽样调查方式,充分发挥抽样调查的省时、省力、及时、高效等特点;适时调整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调查内容,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监督和预警功能;建立严格的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加大统计检查力度,依法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

再次,统计手段的创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严格,这就要求企业统计手段必须加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的现代化、高效化,使经济活动与信息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大缩短了加工数据的时间,有效提高了统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企业统计网络建设,提高计算机综合处理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在加工处理统计资料中的优点,提高企业统计信息综合利用率,实现统计手段科学化、规范化、效率化,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

结语

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统计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统计工作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利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快捷、方便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反馈信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使统计内容更加完善,信息提供更加及时,服务更加到位,使统计工作在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继梅.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5).

[2]李茂春.浅谈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j].现代商业,2008(4).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三

摘要:钢琴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性,更要注重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就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素养;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钢琴艺术的完美表达需要演奏者拥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高超的曲谱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钢琴演奏者热爱钢琴艺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情感,可见,钢琴艺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职业生涯以及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也正因如此,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文化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修钢琴专业,高校钢琴专业也由此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看,钢琴教育过于强调钢琴知识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甚至教师在以学生的钢琴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钢琴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钢琴专业素养,也要了解一定的钢琴人文艺术知识并具备钢琴音乐的审美情趣。总之钢琴音乐素养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均是目前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实现学生钢琴专业技能与高尚情操的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钢琴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将相关建议和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阶段内,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就要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则需要教学人员充分明确当前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大量教学工作经验表明,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钢琴专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钢琴艺术氛围。教师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曲目的专业性和教学难度,还要考虑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情绪渲染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努力发掘钢琴曲目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表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钢琴音乐曲目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被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所打动。学生选择进修钢琴的原因多样,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主观层面的热爱。而且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过于重视技巧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单一的训练过程中失去了学习钢琴的耐心,在钢琴技艺层面也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而通过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偏好,在钢琴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大程度的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才能。钢琴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不同节拍、旋律、调性均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乐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和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提高对钢琴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在目前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开设一些与钢琴音乐在专业上相关的音乐鉴赏课程,借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其次,钢琴专业需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认知能力。很多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虽然表面来看,文化课知识与钢琴专业知识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钢琴训练过程中所需掌握的一些思维和方法与文化课程中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对钢琴专业的学习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钢琴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钢琴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课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钢琴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表现程度的好坏可以被视为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除了要培养其钢琴技能和钢琴情感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大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判断,但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面对一些复杂的事物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有可能会走入误区。因此,高校钢琴教学一定要担负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将自身的钢琴技艺与丰富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要做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二、创新钢琴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高校钢琴想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教学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因此逐渐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也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钢琴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钢琴实践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实际演出的经验,难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钢琴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注重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特点,对理论、实践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节与安排。大部分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可能尚未形成独特的钢琴演奏体系,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也尚不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音感,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感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将钢琴知识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培养起学生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综合鉴赏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其兴趣爱好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钢琴专业特色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现在普遍流行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更多的开设一些实践活动类型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音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钢琴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除了舞台表演能力之外,高校钢琴专业也需要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钢琴艺术创作性思维。在高校钢琴教育的这个阶段内,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钢琴创作能力。

三、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钢琴教育团队

在高校钢琴教育阶段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的价值。作为钢琴专业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督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把握时间和利用时间。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钢琴练习的过程感觉到厌烦,想要放弃钢琴音乐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以正确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钢琴学习和练习,保持对钢琴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钢琴知识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在练习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扎实、牢固的音乐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钢琴专业在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钢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钢琴教学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不利局面,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符合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璐璐.浅析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刊),2011,(05).

[2]敖欣,肖杨新.高师数码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

[3]孙静.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包慧琴.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4,(03).

[5]倪静.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19).

[6]赛欢欢.关于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雪莲,2015,(08).

[7]张文.浅谈学生音乐素养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的提升策略[j].文史月刊,2012,(09).

[8]王潇.试论职业院校钢琴学生学习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联―――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

文档为doc格式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四

一、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

(一)教育行为与教育目标不一致

教育目标是拟通过一定时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运用软、硬件设施让接受该种教育的人具备某些能力的规划。教育行为是指为实现该目标而施行的一系列活动。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教育目标与教育行为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目标与教育行为仍然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本科教育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目标不一致。

综观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简介和专业目标,几乎所有的高校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有共识,但观其教育行为,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软件工程的打造(如: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投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能够良好地践行此会计教育目标者寥寥。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1.学校大气候对专业课程导向不合理

绝大部分高校片面强调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各种资格证的做法,造成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利于潜移默化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加之社会对英语和计算机以及各种资格证的片面追求,严重冲击了学校的教学。热衷资格证的做法导致学校师生忽视了会计教育的本来目的。缺乏完备知识体系和学科群基础的熟练“技工”,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是以宽厚的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德才兼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基础,并非只居其一便可。

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两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六类构成。虽然近来,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在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始终是放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对其他类别的课程则关注不多。即便是对专业主干课的改革,基本上也还是在开课门数的多少上做文章,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会计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增加新课程,改造老课程,结果是课程越改越多,原先遗留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又增加了专业主干课程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出现会计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学科课程比重较小,有的甚至是空白;会计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会计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会计理论课程中则是会计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会计前沿边缘学科理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国内会计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际会计理论课程所占比重。

3.会计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

教材和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实务更新的步伐,不利于学生及时接受新的会计知识信息。加之各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者的重复关系为例。据对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教材比较,结果表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从总体上看,3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此外,经济法和税法也有类似问题存在。虽然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但在课程设置上却是各科目间各自为政,忽视彼此的联系,在课时数量的安排上完全按独立的课程来排课,严重侵占了课时数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此外,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无论是教材安排还是课程设置,都严重地忽视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为人处世是学生们从小一路学着过来的,那么职业道德教育是否也应该在学生们选择自己的专业的那一刻起就让他们认真对待呢?遗憾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几乎不纳入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是老师偶尔提及或自己零星了解到的违法犯罪的否命题。那不是职业道德,而是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是应该高于法律的,合格的会计人员不应只是行走在法律边缘的边缘人。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落后

1.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的会计教育目前基本上仍然是“满堂灌”的知识传输型。在目标上只注重“应知”、“应会”,即只要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有效的能力训练则开展得较少。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托。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记,以致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走神、打瞌睡甚至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除存在上述情形外,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做得也很不够。会计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得最多的就是以幻灯片的形式来表现课本内容。虽然其中不乏有经过精心锤炼的教学样本,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将书本内容扫描进电脑里,“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不能改变其照本宣科的实质。相反地,由于速度的掌握随心所欲,学生在这些快速切换的镜头前,连“似懂非懂”都顾不上就‘囫囵吞枣”了,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理想。

2评估系统落后

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学校的一切教育面向考试,学生的唯一目的似乎也就是应付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却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以致出现学生学到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大量地在经济生活中无处应用,也不会应用。学校考核方式的放不开,教师对考核方式的墨守成规以及学生、教师、学校对考试成绩的共同关注,让学生能力的培养屡屡陷入被动局面。

对教师的考核方面,从我国会计教育(包括其他教育领域)的实践来看,一直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没有明确要求,而对教师的科研则有明确要求。教师的考核、晋升、晋级、待遇等无不与科研呈正相关关系。从当前各大学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上也可明显地看出,基本上是科研“一票否决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待遇并没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学校到底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还是培养学术大师,这看起来是统一的,但实际上己经出现了矛盾。

二、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转变对英语、计算机以及各种资格证的片面追求风气,在强调英语、计算机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更应强调专业性特点和学科群建设以及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来给予合适的引导。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学生毕业时都有对其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硬性要求,使得对毕业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在宏观上有了保证;而对于专业知识则几乎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虽然一部分原因是无从量化或不好量化,但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专业知识的懈怠心理。如果再过分宣扬对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重视,则专业教育将会被这两门学科“反客为主”。我们应该明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会计“通才”,而不是英语、计算机专才。

(一)改革课程设置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科学、交际沟通能力训练,在增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引入导师制度。大学作为许多人职业生涯的开端,其所强调的专业和职业道德概念对初入学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全新而陌生的,这时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式的帮助,他们渴望通过师长和学长的引导尽快地适应环境和认识专业,并在对环境和专业把握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导师制就是适应这种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在导师制里,导师就所带学生的品格、学习和生活等给予全方位的关心,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作为一位高级职业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品格、工作、人际交往和学习的能力。

2.增设会计导论课程,其目的在于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让初识会计的学生对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未来及所面临的问题都有一个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投资和决策中的作用。

3.以企业管理置换现有的管理学课程设置,用具体的企业管理流程让学生从枯燥的管理学原理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对企业、对会计工作环境和在企业中所处位置的认识;安排学生进行工商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形象化和具体化。具体做法可参照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课程设置中的企业管理课程设置。

4.加强法律教育,在强化经济法、税法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会计法等相关法律课程提高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整合交叉、重复的课程内容,在学时安排上予以调整。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程交叉重复部分——管理会计进行分解与成本相关的纳入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则纳入财务管理,在学时上取消对管理会计课程的安排,适当增加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时.此外增加逻辑学的课程,加强对思维的有效训练.

6.加强实务操作训练,让学生不惧实务,也不唯实务而学习。

(二)改革会计教材

1.改革教材结构顺序。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教材都是按业务流程顺序进行编写的,学生要学完一门课程后才会对一项工作有全局性的认识,不利于对课程的了解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对此,在教材的绪论中对一门课程的最终目标应有一个便于理解的、贴近实际的描述,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这门课程是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2.整合教材,改革教材交叉重复的状况。如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本教材中交叉重复的管理会计的内容分别纳入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教材中。其中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等内容纳入成本会计;而投资决策、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专门决策预算、资本成本、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等则同财务管理进行整合。

3.对专业课核心教材进行整合.首先,由于各个高校自己编写教材的能力参差不齐,为最大范围内保证高校的会计教学质量,应邀请实务界、理论界和教育界的精英共同编写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教材,并定期对其进行修改,类似于注册会计师教材的编写。其次,会计课本不应当再被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仅仅作为会计教材中的一种。

4.教材所附习题的答案也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有唯一一个,尤其是对于比较开放的问题应该多元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改革会计教学评价体系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将教师考核由过去的科研“一票否决制”转换为多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对科研成果考查的基础上增加对以下几方面的考查:增加对教案的考查(包括对电子教案的考查)以杜绝照本宣科的做法;加强教学督察听课制度,将督察的重点由查人查岗转变为查授课内容和课堂气氛;加强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效果的考查,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学成果应有因可循。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对非毕业生评价方式要增加对学生习题、实验和设计的考查,倡导情景练习,以改善目前习题形式单一、习题效果不理想、习题评价不合理的现状;改变“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加大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改善目前考核局限于试题库的做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学生最后得到的成绩必须包括课堂表现、习题、论文、实验、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中任意四门以上的综合量化,五门综合的具体比例,四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毕业生的考核,首先,要建立本科会计毕业生全国或区域性的统考机制,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内容、大纲和考核标准,从命题、组织考核到阅卷、公布成绩各环节都统一进行,其做法类似会计技术和注册会计师的统考。毕业生以通过该考核为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保证本科会计教学的质量,而且能消除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不信任感。其次,健全毕业生论文评价体系。对毕业生论文的评价应走出只局限于学校教师的做法,广泛邀请实务界人士参与毕业答辩,加强社会对毕业生的认识和认同。学校应给出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硬性规定,其中包括对思想品德、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统考成绩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以及一些日常学习生活考核标准的要求,符合这些规定的学生授予学士学位。

此外,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符合市场要求,必须接受比其他专业时间更长和更为严格的教育,可以考虑延长本科会计教育时间,开设5年制本科会计专业。

总之,会计教育问题存在于多个方面,会计教育改革也应经多方面综合考虑后抓住重点,以重点辐射周边形式展开。会计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会计制度和教育的发展,会计教育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我们应以发展和变革的眼光来对待会计教育问题,在寻求解决会计教育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会计教育水平。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五

原标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必要性及建议

收录日期:2月26日

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整个银行业收入的50%-70%左右。而我国银行业不断采取措施积极地深化业务经营的改革,使得中间业务出现了快速增长。,我国16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了4,0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6%,显着高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增长。中间业务的大幅提升在今后必将逐步成为我国银行业改善传统业务结构、优化利润构成、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后危机时代以来,世界经济局势动荡不安,国内经济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逐步恶化,传统的业务经营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提高其在银行收入中的比重,则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国的银行业一直将息差作为其主要赢利点,对于资产规模扩展的依赖性极强。20,我国的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了113.3万亿元,其中贷款占到51.34%。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中,息差收入的平均占比幅度达到了80.56%。但是,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这种传统的确定性息差收益将不复存在。

自我国开放同业拆借市场以来,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工作也开始逐步启动。10月29日起,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6月8日,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7月5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次调整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是银行开始以服务质量定价,这次调息后,银行没有全部采取一浮到顶的单一存款利率定价策略,而是根据自身的服务价值,计算存贷盈亏点,大中小银行形成了分层有序的定价格局,各行存款利率差异化初现;二是以客户价值定价,银行根据客户类型及金额进行差异化定价,用利率区分客户价值,使存款定价更加精细化。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差别利率的时代也已到来。过度依赖于息差收入而进行的粗放式的增长已不能够有效保证银行业务收入的稳定性。只有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的竞争。因此,面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挑战,银行业必须要寻找新的利润来源点,而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则适应了这一趋势。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背景下,银行业要努力增强中间业务服务水平,积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增加客户粘性,并逐步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以真正回归作为服务业的本质。

(二)服务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1、协助中资企业参与海外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累积,已经颇具规模。截止到底,我国1.3万多家国内企业对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进行了资本投资,对外投资存量的金额高达3.1万亿美元。(表1)在国家倡导资本“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资银行也要实现同步走的战略。我国金融业要提高综合服务的水平,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国际资金的同时,也要努力提供信息情报咨询、国际结算、信用担保、企业资产增值等中间业务服务,以规避国际经济和金融风险,使得国内经济循环能够有效地切合国际经济循环周转,也为中国参与广泛的国际经济交往提供便利。

2、服务中小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中小微企业是国内数量最多、最具活力,同时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企业。以河北省为例,截止到年,全省中小微企业约为20.6万家,占到省内企业总数的85%以上,同年完成的增加值为1,057亿元,约占全省gdp44%的份额。但是,据初步测算,河北省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达到了5,000亿元左右,中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缺血”的困境已经十分突出。

小微企业可抵押物少的缺点使其很难从传统的存贷模式中获得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银行业在充当企业咨询师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为企业提供其他渠道的融资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服务,对于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型企业,要为其上市融资提供“全程陪护”式的咨询、担保、代理等中间业务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充当客户代理人,代客理财,为客户提供信托咨询、充当理财顾问。此外,要积极为社会资本提供企业评价信息,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分类,引导社会资本为成长性强的企业“输血”。

银行业要充分发挥中间业务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较为优惠的措施,以帮助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财服务,以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从提供“硬资金”到提供“软服务”的方向转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产品定价机制。近年来,佣金手续费的提升成为群众对银行业议论的焦点问题。各种名目的中间业务收费不断上涨,一方面造成群众对银行业满意度下降;另一方面也为其自身带来了更为严格的'监管,银监会计划于20实施规范银行业收费行为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消费者对于所享受的商业银行服务,付出的相应成本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而问题在于目前商业银行没有十分具备说服力的价格制定体系,这样造成了消费者对于银行业的不信任感不断增强。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由于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这样就使得其在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时,都会进行成本投入测算、供求状况调研和客户意识分析,然后制定出产品合理的价格,使成本、收益和客户满意度达到最佳的平衡。我国银行业正缺少相应的定价机制,加大了消费者的不满。(二)企业产品品牌化建设不足。品牌化建设在提高企业信誉度、锁定目标客户,以及提升客户粘性、产品的推广、业务的发展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进行品牌化建设,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是企业能够做大做强的根本动力所在。我国银行业由于没有形成从产品包装、品牌化设计直到后期宣传的完整体系,这样就直接制约了对所开发产品的有效宣传,从而造成消费者对银行品牌的认知度较低。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大型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产品之间区别仅在于名称不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以工商银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工行银行目前发行了181种不同的信用卡,而这些信用卡之间除了名称不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有别于其他同类卡片的显着特征。这种低层次的广撒网式营销,在今后的竞争必将会被淘汰。对于中间业务的竞争,各大银行比拼的是品牌、是服务,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体验,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就无法在中间业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三)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是任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于金融领域,尤其是对于急需拓展中间业务的中资银行来说,人才的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间业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其有效展开要求银行同时具有机构信誉、专业人才、信息网络等资源。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对于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考虑到现实的情况,我国的大型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员工队伍老龄化严重、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面对新组建且具有小而精等特点的新兴金融机构,大型银行可能难以保证以往的竞争优势。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中间业务所具备的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收益等特性,对于银行业的整体业务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定价机制。在现阶段,传统的成本导向定价法已不能满足中间业务的定价,对于服务这种虚拟产品的定价有很大的难度。中间业务的价格形成,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定价,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定价方法和定价模型,不仅要考虑到中间业务服务本身带来的成本和收益,还要考虑到对其他业务成本和收益带来的影响。例如,对跨行atm机取款的收费定价来说,不仅要考虑到同业结算费用以及场地租金、机器购置费、机器日常的维护成本,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对于客户的吸引力,以期能够带来其他业务量的增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在综合考虑之后才能给出相关服务项目的价格。

(二)从产品同质化竞争向品牌化经营转变。中间业务由于自身服务特性的存在,使得市场对银行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我国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部分产品都局限在拉大客户、拉存款等方面。因此,我国银行业可借助国外成熟的品牌策略,分析自身所属的行业地位、目标市场、客户需求,以此确定自身的品牌策略。1、产品导向。把自身产品同某一类型客户的形象联系起来,使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其针对的客户群;2、服务导向。银行通过对目标客户最关心的服务进行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建立同客户友好互动的关系;3、地域导向。利用地域间隔进行价值区分,根据银行自身占有的区位优势,树立自己地域性服务的超级银行形象。总之,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自身的行业地位,以确定自己的服务特色,在努力树立特色品牌的同时,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各家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和扩大人才的规模,迅速优化员工队伍。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计划,把过去分散、传统培训模式改良成持续、长久、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其次,进行差别化培训,在培训实践中既要区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等不同的知识需求,也要区分入门型人员和提高型人员不同的知识层次;再者,要建立岗前任职考核,无论是上岗还是换岗,都要根据中间业务的岗位要求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以保证中间业务岗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建立专门的考核体系,对于在业务运营过程中成绩比较突出的员工实行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我国银行业还应探索银校合作的模式,采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岗培训等订单式手段,建立产学一体化的模式,以增强金融人才的储备力量,为银行在创新型中间业务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eb/ol].2012.5.10.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eb/ol].2012.4.24.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六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少年正处于成才过程的素质优化期,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1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2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3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

3.2.2树立科学成才观

科学的成才观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灯。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学的成才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兴趣和爱好。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早日确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人才之所以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造性成果可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父母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确定成才之路。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廖小琴.家庭环境对成才的影响[j].人才开发,1998,(12).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化学学科教育提到了“不可替代”的高度,笔者认为这是由化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化学是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合成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生活息息相关。就化学知识来看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模糊的又是精确的;就化学的学习过程来看,它既是叙述的又是推理的,既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又是由相关理论指导的,所以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既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和情感的变化。化学学科鲜明的学科特点,为化学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化学学科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化学学科思想与化学学科教育

1.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教育的灵魂

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能力、化学学科思想构成了化学学科体系,其中化学学科思想是灵魂。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思想意识,是对化学本质、特征及价值的基本认识。它虽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但它是从具体化学知识中提炼形成的,它体现了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化学的许多内容都可在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得以解释,同时化学学科思想引导着化学的发展和完善,是指导人们去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最锋利武器。就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来看,化学学科思想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目标,它能使学生把握住学习化学的关键,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本质提供了优化的途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也必须把化学学科思想作为化学教育的灵魂,把化学最精髓、最本质的思想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去领悟,这对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增强认识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科学素养论文免费篇八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短短的40分钟内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不用说,一线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单单把探究活动组织好、把知识讲清楚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必定造成这样的现象:优等生成了课堂上的主角,中等生成了课堂上的听众,后进生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一、课前活动的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课前活动的指导一般可按不同的课型进行。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资料是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或是上网浏览、询问父母等方式去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孩子们可以了解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人体保健、环境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动植物的繁殖、食物的搭配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搜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资料,把这些资料补充进课堂,不仅可以拓展教材,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资源,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课,为丰富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有的孩子请医生家长帮忙,搜集到了食物消化的录像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极大的困难,从而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的延伸。

2、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实验材料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认真准备实验材料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材料准备中来。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及选择材料的能力。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进行沉浮实验时要用到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来研究沉浮的情况,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每一类材料至少要准备2个以上。由于材料品种多,数量多,若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有点仓促,为此,可让每个班的孩子提前在班内准备一个大箱子用来收集饮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废弃物,这个百宝箱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指导学生课前参与体验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课堂内受时间、器材的限制,若要进行全方位、多品种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制定好研究计划,再根据计划去寻找观察对象并进行独立观察或小组观察,课内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学生可以收获更丰富的知识。如教学六上《斜面的作用》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体验登山活动,孩子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课中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走坡度大的斜坡明显比走平缓的斜坡吃力,从而自然地引出了山坡路面可看作是斜面,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原理。这样,孩子们亲历了登山的过程,促使本课的难点化难为易,同时也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由此得到了提升。

二、开展课前活动出现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为了搞好课前活动,孩子们会深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做大量的调查,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时机。借此,很多孩子会走进自来水厂了解污水的处理,走进超市了解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走进田野、高山去了解植被及土壤等,使枯燥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深入社会后,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科学素养。

2、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信息,特别是在上网浏览中他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新奇的事,如科普信息、科普故事等科学资源无处不有、无时不有,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观察研究、体验活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娱乐两不误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与技能,当课上老师提的问题能对答如流时,孩子们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功的喜悦能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对自己课前还没弄懂的问题,在课中就会更专注地去听,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