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4-12-21 作者:QJ墨客

读后感是对读过的书籍或文章进行感受和思考的一种方式。接下来是一些经典作品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一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12年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将决定着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还是关闭一扇大门。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是片面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老师、家长逼着提高一点点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给老师家长带来一时的喜悦,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创伤,而且这种提高是没有源动力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教育需要唤醒,唤醒后进生的喜好、唤醒后进生的心灵,让他们先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对待学习怀有快乐,才会有信心去面对,才会取得真正的转化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二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颇深,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教育,这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

而“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让家长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以及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等,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数学生活知识的教学,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它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去探究其实质,付之于行动,进行成功的生活教育。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三

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我的感触也是异常的深。这本书大致讲的就是多多劳动,为国家,乃至世界造福。

就比如说发明青蒿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不断努力,从黄花蒿中提取到了这种世界上目前抗疟的最强的,唯一绝对有效的药品。

还有从前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读书总要一探究竟,非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懂才行,因此,他通过满肚子的学问,带领全中国,一起进步。

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也不胜枚举,就像勇敢守护祖国边疆,两三年才回一趟家的守岛部队,他们的精神也是令人感动又佩服的。

更是有些在社会中默默无闻的人,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地付出着,他们有的是放弃城里的美好生活,在贫苦乡村扶贫支教的;有的是在火场救火的消防员,还是在边境不顾危险,扫雷的英雄;还有更多的人,各行各业,大到富商、董事长,小到医生、护士、服务员、营业员、小卖部店长,甚至是早上凌晨就到马路上扫大街的环卫工人。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也不过还是一塌糊涂,整个世界就会一团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可谓缺一不可。

据科学测试,以后的大部分孩子率领的将是更多的新领域,然而机器人则会慢慢地,更加多地走到我们的身边。到时候的将来,那些没有任何学识的人,最终无一技之长,生活将被机器人替代。

可是,机器又不是人,它不会仔细思考,一旦我们的生活被机器取代,大概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罢了。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类,人类不能因为有了机器人,就越来越不爱劳动,越来越懒惰,机器人也同样警醒着自己,要想有更幸福的生活,就要学习,将来劳动造福人类。

所以,我们只能好好学习,创建城市,领导人类文明来到一个新时代!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四

扬起快乐的风帆,挺进羊年温暖的港湾;奏响梦想的号角,驶入羊年幸福的殿堂。寒假里读完学校推荐的一本教育经典――《教育与美好生活》,感受颇深。

伯特兰・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它太值得所有希望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人一读,至于涉身教育行业的我们,就更不应轻易放过。本书提出的一些主张是极有价值的。如: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教育是开启新世界的窗户,与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必须克服传统偏见,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新成果来改进教育方法;重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要给儿童以较多的自由,反对压制和强制……此书虽是20世纪早期作品,然而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只感觉一股清新的晨风扑面而来。作者所针砭的弊病,仿佛是针对我们随处可见的教育弊病而发,其言论足以让人振奋,让人思索,让人回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根源。一切教育的内在主导思想应是从孩子来、到孩子中去,一切教育行为的主导更应是从孩子意愿和需要出发、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我们学校的教育对象就是孤儿孩子们,面对这些有许多缺少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孩子们,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有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到孩子,有没有重视这些孤儿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我相信每个孤儿学校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都会不断的思考:孤儿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肯定是要关心爱护孩子们的,但绝对不能放纵。关爱孩子的身体,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关爱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关爱孩子的每一个想法,让他们自信地成长。但,不能因为爱他们而使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孤儿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中心,更不能因此而使他们目无尊长,觉得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对社会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视而不见。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要果断拒绝并给予其合理的解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时,从小就应使孩子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老师率先垂范。应该说与孤儿孩子接触最多的非孤群体就是常年夜以继日的工作在这里的老师们。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孤儿孩子们成长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所接触到的老师影响。如果他接触到的老师精神状态良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孩子们也会受其影响,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反之亦然。所以要想让孤儿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成长,必须要解放老师们的思想。老师们不能每日机械的应付日常工作,要利用充分利用好教学闲暇时间自修提升自己,保持神清气爽、思想活跃的精神状态,从心底里接受、热爱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能够“想到孩子”、善待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改变僵化教条的训导、填鸭授课方式,增加“讨论和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参与、互动、协商。它本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日后如何生活的一种方式。

春天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所有人心中的梦想,或许我们孤儿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会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师生互动、共同协商,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和发展量身定制成长计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创新的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打造孤儿学校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全力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让全体孤儿孩子不仅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更接受到一流的教育、享受最真的爱的滋养!

聆听春风的歌声,描绘羊年灿烂的画卷;触摸心灵的颤动,传递羊年温暖的祝福。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用阳光之心努力培育阳光之人,培养孩子们完整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愿我们的学校内的每一位老师、每个孤儿孩子的生活都能变得更加美好。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五

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书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经常浏览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并情不自禁的重读了令我心醉沉迷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读书可以赏心悦目、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当我们以快乐的心态读书时,读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读书能够为我们答疑解惑,我在读过《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后,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读书能够让我们心境平和,如同泛舟于静静的湖面,周围绿色相伴。在喧闹的城市中,在重重的压力下,一杯茶,一本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在工作中延续幸福。工作中的幸福体现在为自己建立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应是自愿的,可实现的,体力上、精神上可以承受的。曾经有人一度提出“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可能很多人为此而奋斗,可能这些人因奋斗无果而悲伤、失望。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四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教育与美好生活》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是选拔式教育,选拔就要淘汰,淘汰必然导致一些学生学业上的不成功,老师不能因这一永远达不成的理想而承受相应的压力。解压是在工作中延续幸福的焦点,也许在工作中解压并不如电脑中解压那么方便,简洁。但为了我们的幸福,请学会解压。

在生活中展示幸福,《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告诉我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身份不同的人应该做着不同的事,穿着不同的衣,和谐才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幸福,因为我们懂得,生活中不仅有工作、家庭,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六

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使我学到很多知识。懂得了要想,美好生活就要多劳动付出,而且多多劳动,还可以为国家,乃至世界造福。

从古至今,辛勤的劳动者统治着一切,先是石器时代,人们把石头削尖,用于刺杀猛犸象等动物;再是几百年前,我国人民学会制作陶器等手工,有了畜牧业和农业,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直到现在的我们,已经有了高科技来效劳……这期间离不开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做出的巨大贡献。

就比如说“铁人”王进喜,他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5天零4小时打下一口生产井的神话。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努力探究,解决了杂交水稻研究中遇到的诸多世界性难题。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不胜枚举。让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

看了这些故事,我想对大家说:我们这些青少年们,不能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我们应该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知道如何把地扫得又快又干净,你会掌握玻璃擦的明亮的技巧……而这些就是最大的财富它是――用劳动换来的。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拼搏后,都能成为最真实、最强大、最闪耀的自己!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七

在这个特殊的五一劳动节里,我阅读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动,是一种美好品质,它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劳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不畏艰难、坚持不懈都是用来赞美它的;劳动,是国泰民安的源头,让我们先从自我做起,努力奋斗,不负青春!

20xx年初,港珠澳大桥开始建设。管延安由一名普通的钳工变成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主人公,他的任务艰巨,可他坚持不懈,螺丝拧了拆,拆了拧,他并不觉得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管延安还练就了左右手拧螺丝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高精准水平。正是因为这些建设者们当年的努力,才有今天汽车在港珠澳大桥上川流不息!只要热爱劳动,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在生活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追求的不是优秀,而是精益求精,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劳动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坚持不懈是劳动中的一部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铁杵成针。是呀,困难就是一根铁杵,但只要我们不断磨炼,不断钻研,它也能变成像针一样的小事。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还要学会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它,不要退缩,只要肯钻研,多动脑,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

20xx年6月,徐芑南接到了一个任务:设计建造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虽然当时徐芑南已退休6年,身体也不好,但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徐芑南带领着科研队伍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蛟龙号”下潜度达到7062米,让我们感到骄傲!而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徐芑南的贡献!这个事例让我体会到:无论任何事情,只要我们竭尽所能,必有收获;相反,如果半途而废,则一无所成。这让我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头”。为了目标而奋斗,为了成功而努力!

美好生活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拼搏、努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八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做一个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迷信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九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后,感受颇多,收获颇丰。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我是九十年代毕业的师范生,自踏上工作岗位至今一晃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课堂教学中遵循的主要是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即把一节课分解为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作业)五个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其间我也在不断汲取着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或多或少地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我总觉得这些陆续吸收的理念,没有象《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中所讲得那么全面、深入,让人信服。它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到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的实质、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各种教育观的发展历程以及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等,真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阅读期间,我不止一次地在书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随感,尤其是书中所举到的一些实例,有的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最让我深有体会的是书中第一章里所提到的关于课堂教学革命的问题。“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书中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教育新理念》p8)为此,作者极具眼光地发出呼吁,应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所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思想在书中的后面也反复提到。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思想下的教育行为无形中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的适应。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分科教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的表现,学科的分化,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是综合的这样的事实。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将知识割裂了开来。一位教初三数学的老师有一天突发奇想,向全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室的体积有多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这简单,你告诉我们长、宽、高。'老师说不知道。同学们又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师反问同学们:“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吗?比如,量一量?“同学们受此启发,觉得茅塞顿开,又异口同声地说:“你给我们尺。'老师说没有。“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提示:“难道你们浑身不都是尺吗?'“对啊!我们的身高、臂长、掌宽都是尺啊。'很快,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关于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教育新理念》p19)这个例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被割裂开来是多么可怕的事!我们的学生变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长期以来,综合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不被重视,这不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个观念问题——把专门化看成是高级人才的象征,把简单知识的综合运用看成是低级人才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我们的基本理念,把这种理念渗透在每门课、每节课的教学中,是不容易的。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自我更新,拓宽学科视野,跨学科进行进修,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我信奉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将决定着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还是关闭一扇大门。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是片面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老师、家长逼着提高一点点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给老师家长带来一时的喜悦,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创伤,而且这种提高是没有源动力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教育需要唤醒,唤醒后进生的喜好、唤醒后进生的心灵,让他们先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对待学习怀有快乐,才会有信心去面对,才会取得真正的转化效果。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一

近期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我细细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个实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实例都在向我传递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这样阐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视、发现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临场智慧。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在“慢”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充分的从容和宽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与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与成长。老师要拥有足够的童心与细心,慢慢地听孩子讲故事谈理想。同时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与体验,慢慢地表扬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纯真的快乐童年。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我很欣赏书中的这段话:“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从今天起,在教学中,我会“慢一点,再慢一点,放慢欣赏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迟来的花开。”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二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三

解读“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这是我们对它最为一般的理解。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教师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有人把它看做一种职业,也有人把它作为事业。把它作为一种生活,又是别样的一种看法。一般认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生活与生命同义,也可以说,生活的意义就在生命的不断追求当中。只不过,生命的价值,通过生活来体现而已。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将其视之为生活,就意味着必须围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地进行奋斗,这是一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未来,指向具有创新品格和实践精神的人的未来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意味着追求。把教育教学当做一种追求,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也就意味着把“想”和“做”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人“做”得多,“想”得少。比如,对于教初三、高三的老师来说,一些老师,往往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忙考试,忙改卷,忙讲评试卷,忙打听高考、中考信息。仅仅看到别人在这么或那么做,自己也就跟着做,自己心中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自己累不说,也累了学生。所谓的“想”,就是思考,就是思考如何改进,如何做得更好,怎样才能提高效率。还是以高考、中考前的复习应考为例,如果我们看到一张试卷,自己先做做,先思考一下,恐怕就能够减少学生许多无效劳动,复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教育即生活”更意味着创新。追求如果没有创新,也可能仍然走不出新天地,开创不了新局面。生活也就是这样,如果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改进,没有提高,甚至没有变化,它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新课程对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育即生活”还意味着多样性。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并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调子,一种色彩,是多元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种样式,也就应是多元的。教育即生活。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四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配合老师做好社会调查,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做手套,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的。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五

设计思路: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我觉得,我们设计的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其生活化,促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探究学习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所以,我设计的大中班混龄互动游戏小鬼当家与生活巧妙结合.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和宝宝角色,运用自己的技能,赚取相应的劳动果实.这种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游戏,是幼儿家庭生活的缩影,其中不但渗透了数概念.人际交往.审美情趣.教师在游戏现场进行的实时引导,更内化了幼儿的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正向的亲社会行为。

活动目标:

2、通过与大中班幼儿互动,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中班幼儿向哥哥姐姐学习的愿望,在活动中相互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正面亲社会行为。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游戏标志全新人民币:1元及1角面值若干,人民币一套小钱袋人手一个游戏区域创设:(食品加工厂开心鱼塘温馨花店小小建筑师搬运工休闲区)相应材料超市小食物(水果果冻糖果薯条贴纸等)爱心捐助箱录音机。

活动过程:

1、以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今天我们中一班来了好多客人,他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打个招呼,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找个地方坐下来。

2)师提问:在我们生活中,你们吃的穿的是从哪来的?钱又是从哪来的呢?请幼儿回答。

3)出示一套全额人民币,简单介绍元、角,并引出这些钱有什么用处?怎样才能得到这些钱这个话题。

4)师:“我们也来学学爸爸妈妈的样子,赚一些钱买东西,好不好?”角色分配:五名幼儿到各区当店长,其他幼儿自由组合,大班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中班幼儿扮演宝宝,每个家庭都在胸前贴上相同的图形标志。

2、组织游戏部分一:

1)带领幼儿到各游戏区参观,介绍它们的功能和玩法:每完成各区规定的任务,就能得到一些以角为单位的真钱。同时要求爸爸妈妈要带好自已的'孩子,共同分工合作完成。游戏中要管好自己的钱。

2)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到各游戏区开始游戏:

食品加工区:三人合作完成指定的食品,包糖果,做饼干,剥鹌鹑蛋各6个装盘,得到5个硬币。

温馨花店:三人合作在花篮里插花,造型美观合理得5个硬币。

开心鱼塘:用长钓杆钓鱼,每钓上5条得5个硬币。

小小建筑师:三人合作用小推车推大型积木并搭建房子成功可获5个硬币。

巧手坊:用筷子和夹子等辅助工具,夹瓶内物件.成功可获5个硬币。

3、组织幼儿集中谈话:

“你是怎样通过劳动赚到这些钱的?”重点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家庭怎样赚到这些钱?一家三口是怎样互助合作的?体验爸爸妈妈赚钱的不易.

你们家一共赚了多少钱?”让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围成小圈清点自己家总共获得多少钱。渗透10角也可称为一元的数学概念。

“你们打算怎样花这些钱?”引发讨论。(其中渗透父母是怎样爱自己的孩子?初步渗透家庭理财观念)。

4、组织游戏部分二:

1)介绍超市:老师开了一家小超市,里面有好多好吃和好玩的东西,每个小家庭都可以带上你的钱到这来消费,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标价,记住你有多少钱才能买到这些东西。这里还有一个爱心捐助箱,也可把你赚来的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

2)幼儿家庭为单位到超市自由购买东西,并到休闲区自由食用,教师主要指导幼儿:

与食品标价相应的数量的钱;

在游戏中观察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提出倡仪和指导。

5、播放背景音乐。

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品尝食物,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

结束活动。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六

今年的老师节与往年不同。往年总是学生们给老师送礼物。可是今年,在老师节的前夕,我们却提前收到了老师送给我们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事情的经过还要从上周五的主题班会说起。

随着老师节的到来,同学们都在琢磨着该送老师什么样的礼物。这不,主题班会还没有开始,教室里早已叽叽喳喳吵翻了天。有的说送一束鲜花,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的说不如送一些营养品,让老师补补身体;还有的说送一些“喉宝”,让老师保护保护嗓子;后来有人说干脆送一些钱,让老师根据需要自己想买啥买啥……正在这时,我们的班主任言午许老师(这是假小子付家男给老师起的外号,“嘻嘻”),背着一个大背包,一步跨进教室。他回头朝门外看了看,便急急忙忙关上了门,转身来到讲台前,摘下背包,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上。同学们被他这怪异的举动弄得满头雾水。六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他,仿佛六十多个巨大的问号。老师看穿了盐城癫痫治疗到哪家医院好我们的心思,笑着对我们说:“每到教师节,老师总会收到同学们送的许多礼物。今年我也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一份奇特的礼物。”

听说老师要送礼物,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

“老师要给我们发奖了!”说话的是小灵通冯子楷。上次,我们班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比赛拿了一等奖。市里不仅给学校颁发了锦旗,据他说还发了一笔不菲的奖金。

“俗,太俗!动不动就是钱,来点有创意的好不好?”胖嘟嘟郑子豪自命清高,转过脸却嘻皮笑脸地对老师说:“您老人家知道,我们小孩子家家的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营养。我想您送我们的一定是麦当劳的餐票!”

“切!”胖嘟嘟话音刚落,立刻招来同学们的一阵耻笑。

要说有水平的,还得数学习委员赵晓晓,三句话离不开学习:“老师送我们的肯定是精神食粮。我猜应该是精美的图书!”

此时,假小子付家男早癫痫病在发作时有规律吗?已按捺不住了:“老师,您就别卖关子折磨我们这幼小的心灵了!”

“是啊,老师,您就告诉我们吧!”同学们纷纷哀求。

老师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故弄眩虚地说:“既然大家不愿再做脑保健操,我就揭晓谜底了。不过,这件礼物有点害羞。所以,在我请它出场之前,还希望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喊三时再睁眼好不好?”

“好~~~”同学们乖乖地闭紧了双眼。不多时,只听老师大喊一声:“一、二、三!”

“刷~~~”顿时,六十多双眼睛烁烁放光!

“咦?啊?咳!”

原来,老师的手里拿着一张纸,一张崭新的a4纸!教室里立马又炸开了锅:

“老师,您也忒扣门了!全班60多位学生,您就送我们这一张破复印纸,每人分手指盖那么大一块能干什么用呀?”首先发难的是假小子付家男。

“是怎样治好癫痫病啊老师,你要是真想送我们复印纸,赶明儿我让我老爸给您送一箱来。这也太寒碜了!”小老板财大气粗,见不得这么小气。

“唉~老师,您这件‘珍贵’的礼物我可不敢要。您想如果我要用它来擦汗,万一弄伤了我这漂亮娇嫩的小脸蛋儿,那不等于是毁容吗?”万人迷李梦娇一边嗲声嗲气地说着,一边用兰花指捋一捋鬃角的长发。

“吵什么吵?老师既然送我们一张白纸,肯定有他的道理。乱哄哄的成何体统?没一点规矩。”小诸葛装腔作势的这番话把老师也逗乐了:“同学们,这的确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但是同学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与众不同之处。”

“它平整光洁。”

“它洁白无瑕。”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说得好!”老师赞许地点点头。他的表情渐渐地严肃起来:“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送礼风:过节要送礼、办事情要送礼、昆明癫痫病专业医院见领导要送礼、见有权的人要送礼、办什么事情都要送礼。当然,师生、同学、朋友、同事间相互送一些小礼品,可以加深彼此间的感情,增加彼此间的友谊。但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花重金送礼。这股歪风,败坏了党风,带坏了民风,侵蚀着祖**亲的肌体。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国家发展继往开来的重任。希望大家都要像这张白纸一样,拥有一颗纯洁无暇、光明磊落的心灵!”

最优教育即生活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七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设备维护保养年度总结范文(20篇)

    总结范文的写作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在xx年即将结束

    最热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2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课程或活动后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记录方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

    精选教育文件的心得范文(14篇)

    精选范文的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筛选出来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体魄、品德、

    最热魏书生教学理念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稿。以下是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它们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优质工作先进事迹材料(汇总17篇)

    事迹材料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事迹材料范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近年来,我校围绕“创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

    最热企业三会一课会议记录(汇总14篇)

    范文是对某一事物内容、形态或特点等进行描述、模仿或模板化的一种写作形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范本,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灵感。

    优质运动会方阵创意策划(汇总16篇)

    运动会是同学们展示自己运动才能的好机会,也是增进友谊的场合。接下来是一些关于运动会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二、具体方案:方阵一:女生方阵。每个人带顶帽子,

    最新计划书学生高中(通用18篇)

    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估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施的难度。下面是一份实用的计划书范文,通过具体的案例描述了计划书的重要性和编写方法。1、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

    最新草地牧羊犬读后感(通用14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里有一些读者们的精彩读后感分享,值得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初读《草地牧羊犬》,我没有多大

    最热足球领队心得体会(汇总13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撰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