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导入新课 → 播放录音材料 → 听力训练 → 检验答案 → 再次训练 → 总结反思。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一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教学设计,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材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学生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材料上来,而减弱其他材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学生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学生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学生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学生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学生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学生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学生运用自己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共同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安排在学生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材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材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学生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材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材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学生刚树立的概念产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仅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才能让学生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能理顺学生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二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正。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老师以钓鱼游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
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
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
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
四个环节中。
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
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伸应用。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第一个小组实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测—实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实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在科学探究中,预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测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整个活动曾老师十分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一直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许多玩具那样,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起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基础,老师可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三
尊敬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磁铁有磁性》。我将从这八大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三、说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五、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
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
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
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
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
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
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设计意图: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
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
设计意图:
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
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七、说评价。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设计意图:
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八、板书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
设计意图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四
王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都很合理。特别是她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学时间分配也都十分到位,这体现了她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下就《磁铁有磁性》这节课,浅谈我的听课体会。
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王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有着极高的'兴趣,平时就喜欢拿磁铁来玩,王老师这节课开门见山,立马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回顾磁铁在生活中的利用,可以吸引哪些,不能吸引哪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回想平时生活磁铁可以吸住哪些。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判断还主要是靠直观判断,所以会觉得只要是金属、铁做的就能被磁铁吸引住。这时王老师就抛出:到底可不可以,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极大的引出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王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是直观性的教学。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戏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王老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是因为铁材料具有导磁性,可以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在小结部分,王老师让学生自主小结:你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通过这么一节生动的课,纷纷说出自己学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总结,可以知道在这节课,学生对于哪部分掌握的最好,哪部分还不足。最后告诉学生,其实磁铁的秘密远远不止这些,希望小朋友回去可以自己继续研究。这样一节充满探究味的课就结束了。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五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科学概念的理解。听了王珍珍老师的这堂课,我感受颇多,下面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珍珍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非常完美的完成了“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的'探究过程,却少了一点应用。教材中,在学生得出科学概念之后,还出现了分辨出哪些是用铁材料制作的,哪些不是用铁材料制作的。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
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是直观性的教学。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戏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是因为铁材料具有导磁性,可以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3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六
傅老师执教的《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下面谈谈我听课后的几点收获:
教学开始,傅老师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境:高大的松树上结满了松果,小松鼠想吃到上面的松果,我们能帮它实现吗?当学生看到老师演示小松鼠顺利爬上树顶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下面喊起来“后面有磁铁”。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为什么小松鼠能爬上树顶?这样就产生了小魔术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预测与假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展开自行探究活动的.核心。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设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后,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在“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这个探究活动前老师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回形针、铁钉、弹簧、泡沫块、铝片、铜丝、木片、纸片、布、玻璃珠、小石块、塑料片、橡皮筋等这些物体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铁吸引?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当学生作出合理预测后,也就迎来了课堂的第二个高潮:如何验证我们的预测?在有预测的前提下,学生对后面的验证更加的较真,都非常想获知最后的答案,到底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在这样的驱动力下进行的验证试验,比直接进行试验,印象会深刻的多,对知识的获取帮助更大。
本课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前,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实验要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实验后要做什么,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刚涉及科学实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的操作都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当孩子们了解了实验方法及要求后,他们的实验才能有序、高效,慢慢地学生的实验习惯才能养成,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傅老师在实验汇报环节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引导。当学生汇报时,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完整地汇报“我们小组……”既然是小组合作,那么实验汇报就应该体现是小组的意见、建议或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节课的结构紧凑,学生动手机会多,思维被充分调动,是一节很成功的科学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七
尊敬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磁铁有磁性》。我将从这八大板块进行阐述。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1、层次清晰:任务单的出现,不但没有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递进层次,反而更加清晰了,让研究更有深度;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设计意图: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设计意图: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设计意图: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设计意图: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设计意图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八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正。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老师以钓鱼游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伸应用。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第一个小组实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测-实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实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在科学探究中,预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测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整个活动曾老师十分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一直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许多玩具那样,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起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基础,老师可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三年级科学傅老师执教的《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下面谈谈我听课后的几点收获:一、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对象教学开始,傅老师创......
三年级科学三年级科学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
三年级下册范文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
三年级科学三年级科学1一、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对象教学开始,傅老师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境:高大的松树上结满了松果,小松鼠......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正。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老师以钓鱼游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伸应用。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第一个小组实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测-实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实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在科学探究中,预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测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整个活动曾老师十分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一直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许多玩具那样,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起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基础,老师可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
教学开始,傅老师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境:高大的松树上结满了松果,小松鼠想吃到上面的松果,我们能帮它实现吗?当学生看到老师演示小松鼠顺利爬上树顶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下面喊起来“后面有磁铁”。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为什么小松鼠能爬上树顶?这样就产生了小魔术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预测与假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展开自行探究活动的核心。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设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后,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在“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这个探究活动前老师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回形针、铁钉、弹簧、泡沫块、铝片、铜丝、木片、纸片、布、玻璃珠、小石块、塑料片、橡皮筋等这些物体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铁吸引?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当学生作出合理预测后,也就迎来了课堂的第二个高潮:如何验证我们的预测?在有预测的前提下,学生对后面的验证更加的较真,都非常想获知最后的答案,到底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在这样的驱动力下进行的验证试验,比直接进行试验,印象会深刻的多,对知识的获取帮助更大。
本课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前,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实验要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实验后要做什么,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刚涉及科学实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的操作都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当孩子们了解了实验方法及要求后,他们的实验才能有序、高效,慢慢地学生的实验习惯才能养成,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傅老师在实验汇报环节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引导。当学生汇报时,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完整地汇报“我们小组……”既然是小组合作,那么实验汇报就应该体现是小组的意见、建议或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节课的结构紧凑,学生动手机会多,思维被充分调动,是一节很成功的'科学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一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让同学先猜想,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资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同学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资料上来,而减弱其他资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同学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同学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让同学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同学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同学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同学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同学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同学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只要让同学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同学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同学运用自身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一起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只仅是要让同学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同学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同学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布置在同学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资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同学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资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资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同学刚树立的概念发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只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同学课外去查阅资料,才干让同学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干理顺同学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二
王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都很合理。特别是她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学时间分配也都十分到位,这体现了她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下就《磁铁有磁性》这节课,浅谈我的听课体会。
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王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有着极高的兴趣,平时就喜欢拿磁铁来玩,王老师这节课开门见山,立马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回顾磁铁在生活中的利用,可以吸引哪些,不能吸引哪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回想平时生活磁铁可以吸住哪些。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判断还主要是靠直观判断,所以会觉得只要是金属、铁做的就能被磁铁吸引住。这时王老师就抛出:到底可不可以,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极大的引出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王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是直观性的教学。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戏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王老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是因为铁材料具有导磁性,可以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在小结部分,王老师让学生自主小结:你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通过这么一节生动的课,纷纷说出自己学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总结,可以知道在这节课,学生对于哪部分掌握的最好,哪部分还不足。最后告诉学生,其实磁铁的秘密远远不止这些,希望小朋友回去可以自己继续研究。这样一节充满探究味的课就结束了。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三
《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我在设计时主要侧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探究身边的科学,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的创设情境,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内,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猫钓鱼”这个情境,学生一看到鱼是纸做的,鱼钩又是直的,学生一齐说:“钓不上来”。当老师把鱼钓上来的时候,学生的表情非常惊讶,参与的兴趣马上上来了。
课上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情境,第一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有吸铁的磁性,然后让学生在教室内找一找室内的那些东西是铁做的,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由于当时着急,忘了这一环节。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不同的,从而明白磁铁有两极,磁性最强的是磁铁的两极。
最后安排一个小活动,找一找铁钉在谁得兜里,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浓。然后让学生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小玩具,体现了科学课虽然结束了,但也正是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在开始。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四
一、强调材料的结构性与使用的高效性。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强调材料的结构性与使用的高效性。把“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和“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两个验证性的实验,利用同一组材料进行研究。使课堂环节紧凑,科学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材料的频繁更换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调整、组合实验顺序,清晰、紧凑进行探究。我把原教材中“探究得出磁铁有磁性——识别铁制品——探究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过程,调整为“探究得出磁铁有磁性——探究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运用概念1和2来识别铁制品”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材料的安排,更是因为生活中的物品组成的材料比较复杂,仅凭磁铁能吸铁的单一知识难以解释钢芯镀铜的5角硬币等现象。所以调整教学顺序后,不仅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得到训练,也保证了科学概念和科学解释的严密性。
三、注重习惯指导着眼素养的提高。整个课堂可以看到、听到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倾听”、“分工合作”、“仔细观察”等等,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刚刚接触科学课,这些良好学习习惯显得多么的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起至关重要作用。
四、教学语言丰富。教师的注重教学语言的设计,使整个教学流程顺畅,各环节过渡自然,使整个流程显得顺畅而富有节奏感。
1、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老师只注重师生互动,而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中汲及到的知识,教师都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如“司南”经考证,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实物,如“磁悬浮列车”,目前技术还很不成熟,并没有做到老师说的“快速安全”。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五
学习目标: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主要环节(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课堂小结。
预习内容:
预习教材。
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资源及优化组合:
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师生互动: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师生总结(板书及质疑):
研究性作业:
审思: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六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教学设计,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材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学生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材料上来,而减弱其他材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学生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学生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学生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学生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学生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学生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学生运用自己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共同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部分——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安排在学生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材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材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学生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材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材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学生刚树立的概念产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仅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才能让学生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能理顺学生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七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主线明确。先用磁铁去吸引物体,得到磁铁能吸引的是铁一类物体的。接着利用磁铁有磁性,去检测身边的物质哪些含有铁。最后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磁铁还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比较满意的环节是选用了一段河道清洁工的新闻引出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同时在隔着物体吸引铁的实验中,再次回到河道清洁工的环境,请学生试一试,如果磁铁和回形针之间隔着一定距离的水能不能再吸引回形针。一套材料,在两个不同的环节中都起到了作用,把实验材料的效益提到了最优化。魔术《年年有鱼》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同时与磁性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现场生成的点,如果能把他们处理得更好,那么课的亮点就足了。就如同金校长说的,课堂中爆发出来的矛盾和争议是“无价之宝”。其中一个生成是有些小组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而有的预测不能。那么一个矛盾产生了,为了验证我们的预测,孩子们开始做实验。经过磁铁检测后,请刚才认为铜钥匙能被磁铁吸引的孩子来汇报,通过检测他们小组推翻了原本的观点。科学以事实说话,同时也反映着科学检测比肉眼观察、经验判断更可靠。第二个课堂生成是泡沫片,一个小组的磁铁不能隔着泡沫片吸引铁,而其他小组的都能。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请这两个孩子把他们小组的实物拿上来展示,通过2个小组的泡沫片作比较,孩子们不难发现,这个小组的泡沫片稍厚。正因为泡沫片太厚,回形针就感受不到磁力,不能被吸引了。那么如果是更厚的泡沫片呢,再请一个同学来演示检测。这么生成,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但是如果隔开它们的物体太厚,那么磁铁就不能吸引铁了。
1、语言上,语速较慢、吞吐、口误,重复的语言过多,不够精炼准确;仪态上不够自信、扭捏。其实我自己最清楚,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内容没有最熟悉,不够自信满满地去展示自己。上课之前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整理好实验材料,试用过教学仪器。
2、活动记录的设计不够好。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材料的名称填进去很费时,有些字还不会写。用打钩的方法来检测和预测更好。活动记录的内容在打印之间要仔细检查,不要出错。
3、因为这节课是单独拎出来上的,所以板书更要出示课题,让孩子们知道这么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是学习哪一个的内容。
4、实物投影的使用,实物和电脑的切换不熟悉,很慌忙。驾驭不了就不用,有取有舍。上课之前,脑子里面要形成上课的画面,多预设一些情况,设计是直接口头汇报呢还是用实物展示汇报。一切从孩子的观察和学习方便出发,去设计。
5、不够细心,明明知道实验3的灯管挡光的情况,那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因为有所避让。
6、没有很好得抓住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调动积极性的部分,不够不够。可以设计“神秘物体”,用上一些激励性质的教学语言,例如“有没有信心”“你们真棒”之类的。对于我自己认为课堂中出彩的地方,就该适当放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7、检测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的材料,缺乏结构性的体现。例如孩子很容易认为磁铁能吸引“金属”,那么就该在我们的材料里面,多加一些除铁以外的金属,如铝片、铜片等等,让孩子们去检测发现,原来磁铁只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检测硬币是否含铁时,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材料,再放上1分、2分、5分铝制的硬币,让孩子们去预测和检测分类。
8、在课堂点拨上,教师可不讲的话尽量省下来,让学生去讲。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设计引领,怎么让学生去提问、去交流、去设计实验。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八
1、吸尘器的引入是否有必要。
在导入阶段,故事中的“神兵”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是吸尘器,因为它也能够将物体吸进自己的体内,因此,我将其也作为了本节课的暗线之一,开篇时由它与磁铁的对比引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中间时,由“神兵”的失效引出“磁铁隔着物体能吸引铁吗”等教学环节。但是,对吸尘器的认识毕竟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且故事的成分似乎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
修改建议:导入时便引导学生猜测这个“神兵”是磁铁,而地球人的兵器都是铁做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人躲到水下,是否可以躲过“神兵”的追踪?”“磁铁隔着水依旧可以吸引铁,那隔着其他物体呢?”“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引铁,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战胜对抗“神兵”呢?磁铁除了铁,还能吸引哪些物体?”由此,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顺序进行了调整,但也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衔接的无缝隙。
2、课前活跃气氛用的课件目的性。
由于此次是借班上课,因此,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关于《有趣的事》的ppt,其中包含了一些生活中很有创意的图片、手工作品、奇人异事等。但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的仅仅是最后提到的一位70余岁身体带有“磁性”的老人。建议下次制作时将课前预热与上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更好的开展教学。
3、材料呈现的时机未把握好。
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时,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个实验所会遇到的各类实验材料,认识和分辨这些材料,特别是铁片、铝片、铜片和塑料片等。但是,我在抛出问题后,马上说出“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实验材料,放在了小组的抽屉里”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经争先恐后地去找材料、玩材料了,之后我再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已是为时已晚,孩子们都只顾着自己玩弄那些实验材料了。因此,材料的呈现必须抓住时机,不能过早,也不宜过迟。
4、未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得出实验结论。
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将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为两类,并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请学生回答时,有小朋友说:“它们都很硬”,也有小朋友说:“它们都有光泽”。这其实是很好的回答,的确,能被磁铁的吸引的都是铁,它是金属,自然有金属光泽,而且质地也很坚硬。但是上课时,我并没有抓住学生的回答,以此为契机引出实验的结论,而是固执地等待“标准答案”的出现,错失了良机。
修改建议:若有学生如是回答,便可引导学生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光泽很坚硬的东西是不是金属?”“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只是金属中的一类——铁。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十九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一起来看看下文。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同学先猜想,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资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同学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资料上来,而减弱其他资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同学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同学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同学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同学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同学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同学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同学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同学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同学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只要让同学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同学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同学运用自身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一起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只仅是要让同学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同学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同学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局部——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布置在同学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资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同学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资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资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同学刚树立的概念发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只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同学课外去查阅资料,才干让同学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干理顺同学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二十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同学先猜想,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资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同学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资料上来,而减弱其他资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同学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同学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同学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同学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同学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同学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同学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同学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同学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只要让同学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同学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同学运用自身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一起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只仅是要让同学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同学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同学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局部——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布置在同学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资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同学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资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资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同学刚树立的概念发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只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同学课外去查阅资料,才干让同学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干理顺同学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二十一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一起来看看下文。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同学先猜想,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资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同学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资料上来,而减弱其他资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同学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同学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同学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同学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同学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同学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同学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同学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同学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只要让同学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同学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同学运用自身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一起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只仅是要让同学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同学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同学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局部——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布置在同学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资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同学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资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资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同学刚树立的概念发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只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同学课外去查阅资料,才干让同学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干理顺同学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磁铁有磁性说课稿(模板22篇)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磁铁的活动中,知道磁铁能吸铁制的物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让学生通过科学检测多种材料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和“隔开纸片的张数与磁铁吸引回形针的多少”的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猜测、实验、确认或修正原先的判断、得出结论,并能这样的方法对实验材料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磁铁能吸铁制的物体,还能隔着一些物体来吸铁”的概念。
3.让学生在玩磁铁的活动中,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科学使用磁铁的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科学检测多种材料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和隔物吸铁的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猜测、实验、确认或修正原先的判断、得出结论,还学会对实验材料的整理分类,最终形成磁铁有磁性的概念。
难点:通过探究“隔开纸片的张数与磁铁吸引回形针的多少”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的概念,并通过“猜测、实验、确认或修正原先的判断、得出结论”这一科学探究模式的建构,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科学的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1’。
1.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磁铁)是什么磁铁?(环形、条形、马蹄形)。
2.想玩一玩磁铁吗?(想)。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磁铁吧!
二、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一)摆一摆10’。
1.老师这里有这些材料,(媒体出示)大家看看,都认识吗?(认识)真的认识吗?再细细看看哦!你能不能将这些材料放到盖子里,怎么放?(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放在盒盖中,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放在盒底中)不能确定的就放在中间(媒体出示问号),听清楚了吗?学生领材料并摆材料。
2.哪位小组代表愿意用这样的形式(媒体出示)跟其他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猜测?(小组代表讲,教师板贴物品名称在黑板上)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提出意见,教师移动相应的物品到中间)同学们,看来意见不统一呀!大家看,我们有不同意见的材料主要是(铜丝、铝条)他们好像都是(金属)幸好老师今天带了磁铁,下面我们就——(做实验/用磁铁来检测,学生领磁铁并检测)。
3.有结果了吗?谁愿意来修正我们原先的判断?(让学生到黑板上来修正)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没有)实验的作用可真大,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意见给统一了。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铁做的)。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磁铁能吸引什么?(磁铁能吸引铁)科学家们和我们一样,也发现了磁铁能吸引铁,他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板书:贴纸),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磁铁又叫吸铁石了吧。
(请同学们将桌上的实验材料放进盒子里,再放到抽屉里)。
5.老师讲刚才经历的探究过程整理了一下,同学们可以帮忙排一下顺序吗?(多媒体出示)。
(1)确认或修正原先的想法。
(2)预测。
(3)实验检测。
(4)得出结论。
这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板书:磁铁有磁性)。
(二)测一测15’。
1.磁铁能吸引这个纸做的信封吗?(不能)哎,我再来吸吸看(将信封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回形针上面)你看,信封真的被我吸起来了呢?大家看,这是怎样一种现象?(磁铁隔着信封将回形针吸起来)那把信封换成木片、塑料片、玻璃片,看到这些后你觉得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呢?(引导学生说出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并板贴: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
2.老师等一下给大家提供一些材料,我们来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或许探究后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3.(多媒体出示实验照片)怎么做知道了吗?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隔开作业本的数量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
5.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你们觉得表达得合不合理?应该怎么表达?(书的多少/厚薄)。
老师这里有一个词语,你觉得如何?(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插入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
四、拓展延伸,学用结合。
1.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磁铁的两大本领(教师用手指着黑板上的概念,暗示学生读出来)(磁性能吸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我们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预测—实验—确认或修正原先的想法—得出结论)。
2.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来判断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学生说铅笔盒能被磁铁吸引,因为这个铅笔盒是铁做的)可是老师看到你的铅笔盒上还有五颜六色的油漆呢?(因为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请3-4位学生说说即可)。
为什么有的能有的不能呢?能不能试着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呢?(老师已经将其中的奥秘贴在你们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了,课后大家自己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