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时间:2024-09-06 作者:FS文字使者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思考和解决之道。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迷茫和无从下手,那么这些范文可以给你一些启示和指导。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一

近年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崇。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价值。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以及我在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问题驱动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讲授知识,学生在被动接受。而问题驱动课堂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一个问题作为起点,通过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问题,从而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提问、探索,而且要有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真正的知识探索者和学习者。

其次,问题驱动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通过提问、调研、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积极思考问题本身,还需要寻找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不确定和复杂的挑战。

第三,问题驱动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问题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需要一起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协作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得到了提升,他们更能够体验到合作带来的优势和乐趣。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相互协助、共同进步,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问题驱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由于问题驱动课堂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投入课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最后,问题驱动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问题驱动的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而且,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也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益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巨大潜力和魅力。在实践中,我尝试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结果证明,学生们在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我坚信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是引领现代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教育者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二

近年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问题驱动课堂教学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求知欲,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以下是我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角色。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的引导,通过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在问题驱动课堂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可以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同时,教师也需要设定适量的限制和框架,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偏离主题,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他们能够追求全面的解决方案,提出独特的见解,展示个人的创造力。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积极地与同学合作,交流想法,共同探索,并且相互启发。这种合作与互动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第四段:挑战与思考。

尽管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挑战与思考。教师在问题驱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培训,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也是必需的。此外,问题的设计和引导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方式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保持持续的学习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支持与推广,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教学资源。

第五段:结论。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是一种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型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持续学习和不断探索,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将会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三

近年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崇。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并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优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讲解知识点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而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逻辑,将问题放到教学的起点。在问题驱动的课堂中,学生首先要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我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们经常充满热情地思考问题,他们发现问题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会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这使得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

其次,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驱动课堂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他们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判断、数据分析等各种技能,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开始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再次,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驱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驱动课堂中的问题通常都是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收集数据等操作,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有助于他们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还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最后,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问题驱动课堂中,学生通常需要分成小组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协作,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总结而言,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我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时,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使得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相信,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四

梁家河里有“马列”

时下,走进梁家河,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梁家河“大学问”已经成为党员干部补钙铸魂的精神富矿。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前往梁家河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试图从中探寻领袖足迹,筑牢初心使命,以此荡涤灵魂、寻找答案、学到本领。

作为一名曾经在乡镇基层摸爬滚打的大学生村官,笔者在工作之余,灯下夜读《梁家河》。一口气读完,心有戚戚焉,震撼、感动、亲切、敬畏,这些复杂的心绪油然而生。掩卷深思,看着红色书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不禁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山沟沟里出马列主义。”不同时代的两句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两代领袖对“山沟沟”的思考、对中国农村问题的重视。

两代领袖结缘延安、深耕延安、心系延安,走进延安、又走出延安,走进时艰苦卓绝探索,走出时收获马列真理。一个在杨家岭中运筹帷幄,打反动、救中国;一个在梁家河里为民请命,务庄稼、搞生产。一个历经13年,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的党风、政风、民风,使革命圣地延安成为当时众多进步青年、仁人志士的向往之地和一方净土,使延安成为新中国治国理政的试验田,从延安起步,缔造了新中国的蓝图;一个爬冰卧雪,吃尽苦头,不断探索寻觅,历经7年,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从所谓的“黑帮子弟”到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都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习近平总书记现在的很多思想与行动都与梁家河的经历有关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代领袖缘起延安,见证了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光辉历程,是在基层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农村问题的典范,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最初探索。笔者以为,两代领袖之所以都能够在延安获得成功,能够从延安出发开创“新局面”,是因为他们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苦苦追寻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马列主义办法。事实证明,也只有实事求是讲马列、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

农村问题,才能赢得人心、打牢根基,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最难啃的骨头在农村。农村治,国家安;农村兴,国家强,得农村者安天下。农村是一个大舞台,是一所大学校。以梁家河为代表的农村的大学问,就是扎根基层的大学问,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大学问,是一个共产党人成长历练的大学问。两代领袖在延安的探索实践为中国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范本”。历史是最有力的见证者,翻开近代史,细细咂摸、品味,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革命伊始,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道路遭遇失败,毛主席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力挽狂澜,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山沟沟”里进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把农村推到中国革命的最前沿,广大农民成为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立足实际,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虽然我们的农村也伴随着城市化而面貌焕然一新,但相对城市而言发展缓慢。因此,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发展农村是中国最大的难题,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才是中国最实际的“马列”。

山沟沟里有“马列”,梁家河里也有“马列”,农村基层更有最实际的“马列”。习近平在他的7年知青岁月里,扎根梁家河这个“山沟沟”、疙瘩梁,在梁家河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苦苦追寻,探究解决。

农村问题的答案,探索着最具泥土味、最朴素、最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大学问,用实际行动标注共产党人的价值坐标,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马列主义初心、立党为公的政治智慧、心系苍生的民本情怀,为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村问题细小繁杂,需要有慢火熬粥的耐心和韧劲,没有坚定不移的马列初心,就容易畏难退缩。初心就是民心,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执政者永恒的价值追求,更是总书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恪守信仰的马列主义初心。7年知青生活中,习近平面对艰难困苦,没有畏难而退,而是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能吃苦、“不撒奸”,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在打坝淤地时,每次都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习近平总书记与最底层民众朝夕相处,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农村的细小问题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孕育了对群众最真切、最质朴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马列主义初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角是群众,没有立党为公的政治智慧,就难以凝聚人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古人云:“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天下为公”是党始终坚守的价值原点。党没有自己的私利,立党的初衷也是为公众“举事”,而不是“自为”谋私。作为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坚持“举事以为人”,获得了民望与“众助”,始终用行动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诺言。他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通过在基层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砥砺出坚强。他带领梁家河父老乡亲改产生产生活条件,为建好沼气池,跑了四川5个地区的17个县;为了查找沼气池哪里漏气而一遍一遍地摸索,最终建成陕西首个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虽然又苦又累,但他没在自己身上多花心思、打小九九,一心只为人民群众,把人财物都用在人民群众身上,凝聚了人心,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智慧。

农村最关键的问题是生计,衣食住行是最大的实际,没有民生至上的民本情怀,就干不到群众心坎上。古人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众所周知,梁家河是一个贫瘠农村,钱包不鼓、囊中羞涩、缺米下锅。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需要在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投入。面对土地贫瘠,百姓缺吃少用,吃水、烧菜、照明都很困难的现状,习近平“敢吃第一只螃蟹”,带领干部群众,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从1971年到1974年三年时间,梁家河的粮食总产量从不到11万斤提高到近18万斤。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证明,这些举措得人心、顺民意、解民困,人民赞同拥护,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也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为政者民生至上的民本情怀。今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对于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切实将梁家河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用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处于山沟沟里的梁家河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样板,里面有最实际、最朴素的“马列主义”,虽然不可复制,但值得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事迹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服务人民、民生至上的为政情怀,才能俘获人民“芳心”。此中有最实际的“马列”,后来者当镜鉴。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五

“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喜悦增添“仪式感”

又是一年秋分时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也随之到来,丰收的喜悦将祖国广袤土地上蔓延,一幅时和年丰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三个必须”擘画出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接近这一“强”“美”“富”的美好图景。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三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亲自出席了2013年和2017年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每年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都会就“三农”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推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期许和重托。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极具仪式感——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这不是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能很好地调动起蕴含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提升亿万农民的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为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全党上下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树立了光辉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农业农村部门聚焦农民群众关心的烦心事、揪心事,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深入基层一线学习调研,对标对表查找不足、检视问题,形成清单、力抓整改,就是为将“三农”工作落实到行动上做准备。有助于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让农民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获得更大的认同。

新时代的农民群众,精神风貌不断变迁,自我认同感不断加强,要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契机,弘扬“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时代风尚。让全社会认知农民真正是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有成就的职业,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源动力”,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讲堂育人,深挖本土人才、摸清群众需求、丰富讲堂主题,让广大党员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着,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乡村振兴看得见。

就地取“才”。“外来和尚会念经”,但“本地和尚”一样能“念经”。抓牢讲堂名师这个“核心关键”,深挖本土人才,为“能人”搭建“干事”平台,让“墙内开花墙内香”。开展“组团成员进讲堂、两委干部上讲台”行动,按照“团长+团员”的力量配比,为乡村振兴讲堂下派组团成员讲师,主抓政策法规和线上业务的宣传解读;村两委干部重点围绕村务工作和从业专长等方面进行讲解,提高党员群众对讲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好挂联部门的人才资源,让部门业务骨干加入讲师队伍。加大与学校和卫生院的对接合作,将教师医生纳入讲师团队,积极传授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知识。用好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实现讲堂名师本土化。

各取所“需”。鼓要打到点子上,笛要吹到眼子上。不搞“大水漫灌”,在讲堂主题上做足文章,精挑细选,精准聚焦,让党员群众愿意来、听得懂、用得上。要因材施教授以渔,不烧“集体灶”,不吃“大锅饭”。多途径摸清群众“想听什么”,形成主题清单,确保讲堂内容接地气、贴民心。安排具有多年专技工作经验的干部,现场讲授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水稻种植技能,推广畜禽养殖、茶叶种植加工、园林苗木栽培等技术,提高村民增收致富本领。抓好农房管控、涉农补贴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宣传,让群众成为惠民政策的监督者和获益者。开展平安知识进讲堂活动,举办防汛防台、交通安全等专题讲座,提高群众安全防护意识。备好“菜单”群众“点单”做好“菜品”,实现讲堂主题实用化。

推陈出“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创新讲堂开设模式,做到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为讲堂建设提供经验样板,学有参照、赶有目标。坚持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农村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综合应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育效果。打破有形课堂走进无形大课堂,将课堂由学习教室搬到了村部大楼、田间地头、村居民宅,由课堂教学变为现场观摩学习,打造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注重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出发,采取党员群众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调动融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优方式创形式,“创”出乡村振兴新引擎,实现讲堂开设特色化。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七

稻花香里说“三农”

八月是传统丰收的季节,也是地里农民朋友最为忙碌的季节。稻田边伫立众多群众,带着期盼的眼神望向收割机希望一年的辛苦能够好收成。使用传统手工收割的农民朋友,手臂的一挥一甩间金黄的稻粒收集起来,虽脸上挂满了汗珠但掩盖不了的是丰收的喜悦。除作物的丰收,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让农民朋友欣喜不已。随着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乡村的路变得更宽更平,村里的走道变得更敞更亮,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好更舒适,群众的腰包变得更鼓、心里更温暖。这都是来自幸福的收获,都是满满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扶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把三农工作推上更高台阶。

推进三农工作,基层干部要懂农业,让稻花香更醇厚。老一辈的党员干部对农业不陌生。但现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最缺乏的就是农业相关知识,只有对农业相关知识学懂学透,工作才能找准方向,才能与农民朋友更好地交流,才能更好地施政于民。只有党员干部懂农业才能更好带领农民朋友发展产业,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在懂农业的基层上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前进。

推动三农工作,基层干部要懂农村,让稻花香更浓郁。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还有接近一半是农村,农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懂农村,基层工作可谓是寸步难行。当下农村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勤于思考,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村的新变化、新特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切实增强农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工作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开展农村工作。除此以外要多深入农村,多看多学多调研,要摸清楚辖区内的农村实际情况,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迎接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推动三农工作,基层干部要懂农民,让稻花香更芬芳。中国有9亿农民,以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创造了世界奇迹。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认识到农民朋友的伟大。农村的基层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工作对象具体,接触问题直接,在工作中也许因为文化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一定的“代沟”,在遇到一些需要现场解决的实际性问题时,可能会觉得难度系数很大。但越是这样就我们就越需要懂农民,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义务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俯下身来、沉下心来跟农民朋友交流,要说实话,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同时要多关心农民朋友,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困难。只有了解农村农业的主人工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八

基层工作要会“说话”

古人云:言者,心声也。说话是工作的外衣,思想是工作的灵魂。基层“迎来的是事,送走的是情”,要把党的政治主张政策理论贯彻落实,要有“言之灼灼的信条”,让群众“闻其言,信其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终于取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抓住新中国成立70年的机遇,深入一线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19个优势,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成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学会到群众中“说话”。

下乡调研,说话要有情有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稿和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阐述,在基层工作中,开展调研活动成了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召集部分人员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座谈交流,是适合现实的工作方式。面对群众,干部要原原本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踏踏实实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用最优质便捷高效的座谈交流,将“中国之治”“中国之制”“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中国梦的新理论新探索新优势,展示给基层群众。让群众更深地了解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本精神。年尾岁初,既要考虑群众切身诉求和利益关切,又要“沉下去、站前列”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握机会,有针对性地“说话”,讲好政策、讲好理论、讲好故事。增进干群友谊,融洽干群关系。因为“年终”是非常敏感的时间节点,干部说话,符合实际,群众就会感觉有理有情。

服务群众,说话要有依有据。有规矩才有方圆。基层组织在乡村都设立了便民服务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党群工作平台。既便于党员学习交流,又便于群众办事。便民服务站在基层宣传政策、处理问题、帮扶帮困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改过去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陋习,如今,服务站提倡的微笑服务,已经不是“装点门面”,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党中央在基层设立第一书记制度以来,大学生村官、省级选调生干部等新生代“领导人”走向基层,展现“初心”,面对困难,敢于担当。是新时代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选择。在基层工作经历中,学会有依有据说话最重要。每当遇到有困难的群众要有热情说话,遇到办事的群众要有耐心说话,遇到请客的群众要会委婉拒绝,遇到刁难的群众要会真诚说话。这样服务群众,才有可能赢得更多好评和点赞。

扶贫路上,说话要有为有爱。明年是完成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期限,今年内还有最后一个月。基层党组织要有为才有位,群众才赞成认同。扶贫,脱贫,是全民责任。为了夺取决胜全面小康的胜利,在基层开展工作时,都要以共同致富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口袋富,一阵子;脑袋富,一辈子。扶贫工作要有重点工程重点建设的项目意识。解决青少年儿童因贫辍学问题,应该成为眼下最大的政治,深入校园、深入农家,真真切切查看、询问、帮扶、关爱,这是我们最需要付出的爱。所以,基层扶贫工作中,干部最要紧的是做到会说话。说实话、讲实情、落实处,承诺了就要坚持做好。让群众满意,成为基层干部工作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说话水平,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干部有为有爱,才可能拥有更多的群众基础,才能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总而言之,基层干部要会说话,做新时代有素质讲文明的优秀干部。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九

第一段:引言(150字)。

问题推进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注重问题的整体视角和分析能力,能帮助人们在不同领域中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亲身体会到了问题推进式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段:了解问题(250字)。

当我面临一个问题时,我首先会花时间去了解这个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的信息。这包括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深入探讨。通过深入了解问题,我能够对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找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例如,在公司项目中,我通过与不同部门的同事沟通,了解到产品销售下滑的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而非单纯产品质量问题。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我更准确地分析问题。

第三段:分析问题(300字)。

问题推进式思维要求我们将问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在分析问题时,我经常使用SWOT分析、因果分析和5W1H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全面地分析问题,并查找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在项目管理中,我常常使用5W1H方法,即“What,When,Where,Who,Why,How”来分析项目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我能够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四段:解决问题(300字)。

在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之后,我会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估和筛选。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问题的性质、影响因素、资源可行性等多个因素。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沟通、协商、建立信任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还会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我会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以确保解决问题的效果。

第五段:经验与反思(200字)。

通过实践问题推进式思维,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首先,问题推进需要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只有全面了解问题的背景和因素,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其次,问题推进需要耐心和恒心。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就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最后,问题推进需要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总结(100字)。

综上所述,问题推进式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全面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经验与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运用问题推进式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

1、新的知识观要求听课、评课超越知识技能的取向。/r/n。

2、新的学生观要求听课、评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r/n。

3、新的课程观要求听课、评课引导课程回归生活世界。/r/n。

第二、新课程下听课、评课的方式方法。/r/n。

1、教师怎样听课:/r/n。

2、教师怎样评课:/r/n。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一

问题推进式是指通过不断出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促使事物的发展进步。在实践中,问题推进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理解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推动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问题推进式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使得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和视野。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问题推进式给了我很多启示。首先,问题推进式教会了我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思考和行动。过去我常常抱着“不出问题就好”的心态去面对事物,但问题推进式让我明白问题的出现是一种机遇,是值得珍视和挑战的。面对问题,我努力寻找问题的原因和根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和建立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策略。其次,问题推进式培养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学会了分清主次,明确步骤,逐一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这使得我能够在面对各种复杂和困难的情境时,保持镇定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问题推进式在学习中的应用表现尤为突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问题推进式适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能够主动调动思维资源,积极搜索答案。问题推进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学校中的教师也可以将问题推进式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推进式在职场中同样十分有价值。职场上,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而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人往往更受重视。通过问题推进式,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快速而高效地处理问题,展现出优秀的综合能力和主动性。同时,在管理层面,问题推进式也能帮助领导者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分析和解决。领导者可以通过培养团队成员的问题推进式思维,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第五段:结语(200字)。

问题推进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更能够教会我们如何面对问题,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学习、职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推进式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问题推进式不仅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求我们善于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本质。只有不断在问题中成长和进步,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和有竞争力的人。通过问题推进式,让我们一起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前进。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二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到加强。

2、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3、在分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三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教学课堂上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通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觉得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上课时没能将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落实到教学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在优质课的评选中,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课堂的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地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地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投影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实际上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起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教师就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投影机,搞不好课改。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境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

四、现行评价体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矛盾突出。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的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么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四

学习了《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后,我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新世纪?这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小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让新课程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逐步繁茂起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为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1][2]下一页。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五

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我感受到了课堂改革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本次学习,我才觉得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教师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

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改革当中,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以学教稿为中心,以自学、讨论、辅导、检测为授课模式,积极探讨各专题、各环节的操作技术,大胆实践探讨。进行课改,我的体会是,不改革就提升不了质量,不研究就改变不了教学方式,不课改山穷水尽,真课改柳暗花明。

在教学中,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新课改中强调主体的参与和知识的应用。一方面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六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还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以下就物理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谈一些看法。

二、背景。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6.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三、问题的出现。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四、问题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六、教学反思。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讨论。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最热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篇十七

4月23日下午,我局按照县委政法委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全局干警集中学习了省委党校社科部王卿教授的辅导讲课,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

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礼貌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礼貌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好处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全新的、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治思想,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基层司法人员,我们要切实做到从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的十八提出以后,俨然已成为我国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真言。每个国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制国家。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关于规范性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并成文。立法为执法,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利益作保障,出不得差错,更少不得关注度。

立法的科学化是防止不切合发展实际从而造成法制产生的执行标准,怎么样的立法程序是科学的,形成的法律法规是契合发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渐加强,对法律执行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反腐倡廉及党内法规中制度的建设更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对反腐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执法的严格性更是对法律实施过程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须要扎实可行的予以实施,并且确保执法的过程无偏差,不给群众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难题,这是其一;执法过程必须要公正严格,秉持公正,不凸显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个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这需要司法机关必须要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行动准则,将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丝错漏。要禁止司法行为中出现权钱交易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给我国法制的执行平添败笔,更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为准则当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约束行为,以法律认知行为,以法律辨别是非。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少不了全民的参与,需要全民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和谐健康水平。

依法治国重要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法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一要坚持把全民普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二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的模范,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三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成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南针和路线图,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单位及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对《决定》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领悟,下面是我学习《决定》之后的几点感悟:

在全面提升法治效能的同时,党内法规被上升为反腐的利器。《依法治国决定》提出:1.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2.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3.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一点,也是依法治国坚持“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

三中全会《全面改革决定》提出了60项、336条改革,但其核心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心任务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是公平竞争的市场,而法治是确保公平竞争的不二路径。离开法治,必定出现“权力搅买卖”的格局,最终将陷入吴敬琏所警告的权贵资本主义的险途。正如《依法治国决定》所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法治的重要性已经在过去十年得到了反向验证:法治的不完善,导致特殊利益集团的崛起;特殊利益集团的膨胀,又进一步加剧了法治的边缘化。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吴敬琏反思说,“在改革初期有一个非常天真的想法,认为只要搞了市场经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我改变了这种天真的想法。现在各级官员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使得腐败几乎不能遏制。对于市场经济与法治的逻辑关系,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实践中其效力有时还不及一些领导的批示。这种局面,根源于宪法实施机制的缺失。中国不仅没有建立违宪审查机制,而且最高法院规定:法院的判决不能直接引用宪法来判,只能以具体的法律来判。这直接导致了宪法被虚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

针对这一关键命题,《依法治国决定》提出从以下角度入手:1.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2.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3.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4.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中国的《宪法》赋予了中共的领导地位,于是就产生了党既要领导法治又要遵守法治的难题。《依法治国决定》要求“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习近平在《依法治国决定》起草说明中指出,“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在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并不容易把握。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秩序,因此需要公权力。但如何驾驭公权力,确保它不侵犯公民的私权利,这是法治所要面对的核心命题。一旦公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其“恶”的一面就容易膨胀。例如,过去十年,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各级政府不断卷入征地、拆迁、工程项目、招商引资、乱收费、设租寻租、干预司法xxxxxxxxxx对于如何约束政府行为,防止它变成“到处乱摸的手”,《依法治国决定》提出:1.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2.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3.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4.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此外,降低“民告官”的难度,是培养官员法治观念的最有效途经。《行政诉讼法》是主要法律依据,但在实践中时常不能“认真”起来。《依法治国决定》提出,“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这些措施,对于帮助各级政府官员懂法、守法、敬畏法律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的十八提出以后,俨然已成为我国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真言。每个国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制国家。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关于规范性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并成文。立法为执法,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利益做保障,出不得差错,更少不得关注度。

立法的科学化是防止不切合发展实际从而造成法制产生的执行标准,怎么样的立法程序是科学的,形成的法律法规是契合发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渐加强,对法律执行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反腐倡廉及党内法规中制度的建设更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对反腐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执法的严格性更是对法律实施过程最大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须要扎实可行的予以实施,并且确保执法的过程无偏差,不给群众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难题,这是其一;执法过程必须要公正严格,秉持公正,不凸显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个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这需要司法机关必须要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行动准则,将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丝错漏。要禁止司法行为中出现权钱交易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给我国法制的执行平添败笔,更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为准则当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约束行为,以法律认知行为,以法律辨别是非。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少不了全民的参与,需要全民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和谐健康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快递业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录和回顾,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下是一些历史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对人生和事业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2023年防治疾病心得体会报告(案例16篇)

    经历了一次困境,我意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勇敢面对和解决。在这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实用初到酒店工作心得体会(通用22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在工作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工作心得体会的精选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几经选择、投

    最优花卉买卖合同大全(18篇)

    买卖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发展。一位农民通过买卖农产品提高了自己的收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买卖中要关注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

    专业银行辞职信个人原因辞职信(通用22篇)

    辞职信是离职人员向公司上层领导表达离职意愿和感谢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望的一种方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封令人印象深刻的辞职信,下面是一些范文可供参考。

    最优药品代理合作协议书大全(17篇)

    合作可以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结果,通过协作,我们可以超越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功。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合作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合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最优奉献青春心得体会(通用18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现。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精选中国共青团建团百年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事情的感悟和领悟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作为中国共青团百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必须

    精选医院医生延聘申请书范文(18篇)

    精选范文是文学教育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和文笔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党支部:我

    实用好玩的魔术教案反思(通用21篇)

    教学工作计划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激发。如果你对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感到迷茫,不妨来看看以下几篇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