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通过模仿范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范文范本,让我们一起欣赏并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一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国家、地区、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各异。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优化培养;持续发展。
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员工的工作目标不再是单纯满足于增加收入,而是强调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企业要适应这种趋势,在满足员工生理、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努力营造提升员工价值的制度氛围,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要在选人用人上,在薪金的发放上,在职业生涯的设计上,尽可能满足员工价值实现的要求,使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得到员工的认同,使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注重管物、管设备转到注重员工价值和素质的管理上,依据价值分析对员工进行分类、定岗、考核、奖惩、培养、提高,逐步形成一种积极进取、比学赶超的氛围和人才不断涌现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提升员工价值,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真正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比如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看成单纯的消费部门或行政职能部门。而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要么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使有,也仍然沿袭过去的考勤、奖惩、工资分配等纯管理约束机制,根本没有将职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力资源方面来,没有把“管理”人这件事提到应有的位置。同时,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缺乏与现代人力资源正规化、专业化管理也极不协调。事实上,真正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是一种服务、咨询和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其职能是为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服务。纵观民营企业传统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则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人才持续性增加的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内耗和浪费。这样就形成了外部的人才进入较难,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恶性循环,直致危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注重员工价值的优化与培养,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人力投资是一种长期性、间接性、高效益性的投资项目,它生产的效益是无形的,是借助于物质形态反映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只要企业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并挖掘至今未发挥作用的潜力去实现企业目标,则员工个人生产效率提升50%并不罕见。
(一)分级培训。
自学成才的员工已达到435人,取得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5%。
(二)标兵激励。
为有效激发和挖掘员工的潜在价值,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采取不同的形式促进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如组织在职员工参加技术比武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公司对比赛中的优胜者给予高调宣传、奖励,采用标兵引路的方法在企业内部创造“科技第一、技术至上、人才为尊”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员工的技术和技能。
(三)科学引导。
在做好员工培训的同时,公司根据实际需求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不同的人员均列入“四工表”,让员工不管是搞管理、做技术都有可能晋升到四工中的最高级别。公司在员工的职业发展生涯与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目标纳入到公司总体价值目标之中,使二者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
[论文网lunwennetcom]。
(四)带薪休假。
需求层次理论中,被尊重的需求是人性中层次比较高的需求。公司实施的带薪休假制度就是对性尊重的最好体现之一。带薪休假可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帮助员工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广安公司实施的带薪休假制度,主要倾向于一线员工和在工作中获得各项荣誉称号的先进工作者、优秀标兵等。
(五)文化熏陶。
广安公司一直倡导“以人为本”、“企业即家”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以此提升员工价值和整体素质。在不断围绕员工价值,挖掘员工潜能的同时,公司利用座谈会、表彰会、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方式与员工交流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思路,宣传公司的政策和运营模式,深入车间班组一线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共同探讨员工的人生定位和思想动态,尽力解决员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营造“企业即家”的文化氛围。使公司真正成为了员工实现人生价值、赖以生存发展的家,情感归属的家,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三、企业文化与员工价值的提升。
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再确立。在进行调整或重建时,企业要充分运用好整合与同化的理论,集思广益,对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以及需求、发展前景等采取同化、扬弃的方法,整合、营造出一套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满足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及个性化需求、适合本企业发展、对企业未来的前景能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的完善的、良好的、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曙明,成思危..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吴敬琏.当代中国企业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11-89.[3]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2.[4]对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研究[r].中国统计信息网,2004.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二
在市场经济建设持续深化、经营体制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整体水平下降,设备技术状况恶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制约了设备效能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1 设备使用、维护、修理方面
设备正确使用方面。“定人定机,凭证操作”做的不好,有乱用设备现象;不能严格按规程操作设备;有的单位设备使用运行状况无记录,不能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设备润滑状况恶劣;长期闲置的设备得不到合理处置。
设备维护、修理方面。有的设备使用单位领导为了完成工厂经营考核指标,提高经济效益,对设备维护修理重视不够,经常强调生产任务忙,无法停车进行保养工作,把设备保养时间挤掉,在工作中对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督促检查不力。同时,还把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当成降低成本的手段,对设备维修费用尽量不投入或少投入。工人干活只能挣到产品加工工时,而挣不到设备保养工时,从根本上对设备保养工作没有积极性。故企业设备的一级保养基本上是不认真,不彻底的,二、三级保养基本上没有进行。工厂设备三级保养计划和验收资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这种重生产、轻维护,追求短期效益的现象给企业设备技术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势必导致设备耗损加速、精度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引起一系列设备故障,增加额外修理费用,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给工厂造成经济损失。事实上,有许多的设备故障就是由于平时设备的保养工作做不好而引起的。
近年来,由于设备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企业内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设备越来越多,对设备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企业维修人员数量却不断在减少,而且现有人员几乎都没有受到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单位视维修人员为二线辅助人员,给的待遇偏低,还经常被抽走去干别的活,进一步减弱了的设备维修力量。
1.2设备资产管理方面
随着企业转换经营体制,企业内部机构的调整、股份制改组、中外合资、资产拍卖、企业兼并、投资参股等活动不断发生,设备的变动也比以往频繁,而在这些活动中,设备的分配、调动、借用、转让、及报废、闲置设备的处理(售出)等方面的手续传递至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等相关单位很不及时,甚至不传递。这种部门之间横向、纵向沟通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很容易造成买进的设备入不了帐,调出、卖出的设备销不了帐,设备帐、物不符,帐目混乱,影响设备的汇总、统计、分析,也很容易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
1.3设备信息反馈和设备管理监督检查方面
工作人员到基层单位履行设备管理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责时感到软弱无力。有的单位对设备管理工作敷衍了事,不重视设备信息反馈,报表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设备利用率、完好率等数据统计结果不准,影响设备能力分析;有的单位怕处分、罚款,对设备事故隐瞒不报,影响设备事故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等等。尽管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及现场检查评比等这些具体工作都是要在设备使用单位进行的,尽管设备管理程序文件也有相应要求,但其单位领导可以不看重这些,因为他只需考虑如何完成工厂给他下达的那几个考核指标就行了。
2.1企业体制方面
企业设备管理的深层次改革寓于企业深化改革之中。企业设备管理的深层次改革问题可以单独作为问题提出,但是却不能单独解决。这是因为企业设备管理始终处于第二层次。企业设备管理的深层次改革只能在企业实现深层次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完成。设备管理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造成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技术人员普遍流失。
2.2组织机构方面
企业组织机构刚性,效率低,易发生冲突。这种机构形式反映迟钝,容易造成矛盾与抵触,效率低下,而设备管理职能的实施必须同时受到生产、工艺、质量、财务和安全部门的影响与制约,易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职责不明确,工作难到位。
2.3设备资产作用和地位方面
对设备资产作用的认识不足。传统的设备管理偏重设备的功能性,即侧重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易使企业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低、设备利用率低、重复建设率高;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即通过对设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管理、营运,产生出较大经济效益的属性。
对设备管理缺乏正确定位。长期以来,设备管理组织在企业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般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转,大家相安无事,一旦设备出了故障,影响了生产,则责备和抱怨设备人员,设备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由于企业不重视设备管理的战略思考和策划设计,设备管理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设备管理的改革仅仅就是简单的设备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归并,相应的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考评体系并未改变,其实质是更进一步降低了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4运作过程方面
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应用研究。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大多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忽视有关设备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所以,企业存在设备效能发挥不高,设备维修改造步伐缓慢,设备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设备管理工作随意性大。在国有企业里,设备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层对该工作的认识,领导层的变动更容易造成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化;企业设备管理机构的变革和人员的变动,使该项工作的随意性增加;操作人员的变动使管理脱节;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加速使设备管理与维修盲目性增加。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了设备管理效率和水平。
2.5修理机制方面
维修方式单一,状态监测、预知维修等先进的维修方式得不到推广应用,维修效果不佳;企业维修质量不高,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设备技术水平,甚至与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含量形成巨大反差。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三
摘要:通过对两个有影响的国际项目失败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并对建筑企业国际工程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严肃对待投标工作、提升自身设计能力建设、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等对策,以提高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工程,建筑企业,市场营销。
近年来,不断曝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失败案例,先有中铁建在沙特轻轨项目上惨遭滑铁卢,以41.53亿元人民币的亏损j,创下了中国海外工程项目亏损的纪录;后有中海外在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上折戟沉沙,被迫接受业主开出的。5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和三年内禁止其在波兰市场参与公路项目投标的处罚.仔细研究失败原因,不难发现营销阶段的先天不足是这两个项目最终走向失败的罪魁祸首。
也许,这只是冰山一角。现阶段到底有多少中国建筑企业因为营销阶段的失误正在经受亏损的折磨,从公开的媒体中较难获知,但这两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使得研究我国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营销中的问题变得十分必要。
1.1急于求成,盲目进入中国建筑企业过去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过多的依靠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而忽视“软实力”的提升,造成规模和自身实力不相匹配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力红利的消失,这种短板暴露的越来越明显。但部分企业仍漠视这种不足,继续的追求规模,抱着“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思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低价中标、盲目扩张。
1.2自身能力欠缺导致竞争缺乏设计与施工相对分离。在国际高端建筑市场,我国建筑企业很少能实现设计、物资采购和施工的集约合成一体化,从而使得自身能力下的报价偏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在进行epc项目的投标时,由于缺乏设计而被迫地与国外设计公司进行联合投标。在投标过程中,设计公司时常找出各种理由向我方索取费用,造成我方营销成本增大,间接的推动报价上升。有时,设计公司在合作过程中私自撕毁协议,直接造成设计断链,投标工作中途夭折。
1.3在建项目形象不佳导致后续营销困难加大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现有的管理能力和管理人员却难以同步跟进,迫使新中标项目不得不从已有的在建项目抽调人员,导致在建项目薄弱的管理实力削弱,对在建项目的`运营造成不利影响,给业主留下不良的印象,从而使项目所在区域的再次开发受阻。
1.4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人员力量薄弱复合型市场营销人员稀缺。国际工程对投标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投标人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施工经验,而且需要熟悉所在国的规范和国际通用的fidic条款,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而具备这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建筑施工企业中较为稀缺,其结果往往导致营销质量不高。
营销队伍不稳定。随着国际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中标的可能性在不断降低,而工作量强度却在不断的加大,致使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营销人员因工作强度和待遇等不相对等而退出,其结果势必引起新人的补充,形成了退出一补充一退出一补充周而复始的不良循环,最终导致国际工程营销队伍始终处在一种磨合、不健康的运行状态。
1.5标书编制过程不完善标书审核不够仔细。对招标文件理解不全,对关键合同条款理解不深,对项目风险分析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企业的国际工程营销中时有发生,其结果往往造成项目中标后经营上的隐患。
工程量审核不够精细。国际工程大多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使用概念图进行招标,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只作为参考,业主并不对此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负责,需要承包商仔细研究合同内容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核对数量的差异均体现在相应的单价中。而这一点往往被一些中国建筑企业所忽视,工程量计算时有疏漏,导致报价基础数据失真,报价较低。
技术和商务二元结构突出。国际工程投标文件一般由技术标和商务标两个部分组成,承包商习惯的做法也是将编标团队分为商务组和技术组。商务组负责商务报价、询价及工程量清单制定等各项工作,技术组主要负责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工程量核算等方面的工作。技术标是商务标的基础,商务标需要严格按照技术组提供的工程量和方案等进行报价,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而现阶段中国的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的编标过程中,商务与技术分离现象较为严重,两者缺少有机结合,二元结构明显,其结果导致重要信息无法共享,影响报价水平。
2.1严肃对待投标工作关系企业国际工程持续发展。国际工程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中国施工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舞台上的潜力,而营销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生命力,只有拿到订单才能实现企业的滚动发展,拿好好订单才能保持企业基业长青,持续发展。2)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高质量的营销工作会促进企业的兴旺发达。相反,低劣的营销工作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先天性的缺陷,导致企业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灭亡。面对新的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站在企业存亡的角度去看待市场营销工作,审慎的审核自身能力,明晰市场目标,切忌盲目拿标。
2.2提升自身设计能力建设中国国际建筑企业应该重视自身设计能力的建设,努力建设自己的设计团队并尽可能的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以增强企业在工程源头上的优势。努力保持和开拓与国际设计、设备和材料公司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3深刻理解现场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必须要牢固树立“现场就是市场”的理念,努力克服现场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不断规范项目管理,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保持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较长时间的持续滚动发展。
只有通过对在建项目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才能做到以我为中心,才能根据市场行情做出符合企业实力的报价,减少对代理商的依赖,避免因为代理商提供信息失真所造成的项目前期营销风险。
2.4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国际工程营销团队的素质是保证国际工程成败的源头,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制定厚待国际营销人才的政策,强化激励机制,稳定国际工程营销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合作,在合作中锻炼、培养和造就中国建筑企业自己的国际营销人才。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发突出。
但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核算也突显出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本文阐述了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实践有所帮助。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五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答辩序号:1516053。
目录。
参考文献…………………………………………………………………………………8。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将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整合到员工日常工作中,这是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本文试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崭新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人本性的特点,表达了一种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它从更高的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与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来进行开发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获取价值最大化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核心地位的确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管理,将带来企业高效率的良性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总结。
卓越企业的八条文化特征就可归纳为:行动至上;接近顾客;自主创业;以人为本;价值观念;本业为主;精兵简政;宽严并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这既是企业文化运用于管理的目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并不是“服装、口号、徽标”等一些脱离企业管理实践而发生作用的纯粹精神号召,而是一种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为基础,在长时期实践中形成的综合性人际关系氛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公平适度的报酬、友好合作的工作环境以及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的机会,同员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这样,企业和员工之间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种种经济和非经济的福利,员工则贡献出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这种互惠合作、相互信赖的关系,即是企业文化产生的土壤。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在国内得到认同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很多企业文化观。
念和思想都没有得到共识,从多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窥见出我国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理解的混乱状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特点、结构、影响因素、产生条件、产生模式、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偏差,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时出现了种种问题。我国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企业文化理论从出现到目前,也不过三十年的时间,发展不是很成熟。而我国对企业文化研究的则更晚一些,真正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原来我们并没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因此也就谈不上去认真探讨企业文化的问题。所以,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就可能不深刻,不深刻就可能有差异,有差异就统一不起来,因而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全面理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我国目前流行的有关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国外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内容,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在引进该理论时并未加以区分,因而造成了国内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认识偏差。
我国研究企业文化的人员,有的是经济学界的人士,有的是哲学界的人士,甚至还有文化界的人士。这些来自于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士,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理解和信息来源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企业文化理解的差异。
事实上,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
会、技术和法律等;内部因素包括战略、组织结构、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国内企业从生存能力、规模、效率、管理和无形竞争能力等方面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优秀企业具有较大差距。根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约3.5岁。很多中国企业遭受“幼年夭折”,而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为市场业务拉动增长型企业,处于企业成长的第一阶段。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影响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在于外部因素(如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优势)和内部因素(如战略、市场、人力资源等)而不是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企业文化建设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为什么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战略制订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原因在于,对中国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并非是企业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与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收效甚微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还不如多制定些战略、制度,多进些公关活动。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促进良好经营业绩的产生,但是,良好的经营业绩却不必然由优秀的企业文化而来。
由于领导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权力和个人魅力,使他可以通过他的决策、组织、指挥和控制行为,强行使员工接受他的意志和理念,以及有更多的机会展示他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接受并模仿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因此,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正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领导的重要作用,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才忽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被广大员工奉行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员工在企业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是企业文化主要认同者和实践者。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员工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参与是海尔企业文化的最大特色,在海尔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将创新文化体现在各自平凡工作的实践中的模范人物。正是由于这些平凡员工直接实践和体现着海尔的创新理念,才使得海尔的创新文化在企业得以建设成功。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达到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
为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因企制宜的原则,采取妥善措施,提升企业文化执行力,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普及,充分发挥员工主体作用。
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和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人、财、物和建设内容上会有所差别和侧重。必须以企业的成长阶段为基础,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现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企业性质及企业发展的长远出发,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在国有转制企业中,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合力共建企业文化的体制;在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可参照国际惯例,建立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更能被投资商、公司领导及广大职工所接受。企业的各个层面紧密结合,互相协助把企业的各种理念规范物化企业的各种文化,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滋生发展的土壤,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维护,有容纳企业文化同时又能反映企业文化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根植于这样的土壤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先进的管理文化,因企而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借鉴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要联系自身实际,要有选择,不能一味模仿。
先进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先进文化。对企业来讲,创新意味着创造性地破坏,就是要把自己原来成功与平衡破坏掉,创造一个动态平衡,要把自己原来成功的经验否定掉,不断地战胜自我,否定自我,这样,企业将会在所有的竞争中取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是很难找到立足之地的。西方世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培育了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使冒险、创新成为民族的心理特征。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缺少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的精神,宣扬的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
所以谁也不敢冒尖,人云亦云,随大流,成了行为的准则。而现代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开拓、创新。敏锐的市场反应,极强的创新能力,果敢的开拓精神,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企业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它的主体和中心是人,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而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成为这个时代支配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应当努力创造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不断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踏上一条更加辉煌的创新之路。
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依靠个人能力、个体创造来实现,更是企业所有员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的文化创新应着力引导、营造、开发一种与知识创新相适应的氛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知识资源形成最佳配置,推动团队协作创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并获得最佳效果。
“以人为本”要求在企业的薪酬设计上与企业业绩相联系,并对业绩之衡量不仅是以单纯的数字为标准,而要更注重员工的潜力以及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对那些具有执行力的员工给予更多的精神及物质上的回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执行力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实践表明,执行力需要一个明确目标。只有当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明确后,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员工看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前途和方向,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企业的“执行力”最终表现为团队力量,要形成团队强大的执行力。正如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但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
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领导个人无法代替员工整体。个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实践无法代替企业整体的实践。重视员工,发挥员工主体作用可以从改革用人制度,合理选用人才,树立企业英雄等方面入手。
四健全民主制度,让员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企业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员工,让广大员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样做有助于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企业要尊重和关心员工,在工作上理解和信任员工,经常了解员工的生活状况,时时刻刻把他们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处处为他们分忧解难。只有这样,员工心中才会装着企业,才会真正关心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
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成功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为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开发环境。人是管理的资源,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的积淀、显现、发挥、开发的,因此在突出企业文化背景下谈人力资源,更具有人文资源的特征,它更加突显人的资源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因而往往体现为人的潜能,具有很强的再生性,是最丰富最重要的资源。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只有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富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处理技术性工作,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特有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一个企业只要能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一定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企业文化修炼,蓝天出版社,2005。
(2)陈维政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4。
(3)孔祥梅,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4)张仪华,浅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活力,2007。
(5)欧绍华,刘志刚.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与思考,中外企业文化,
2010。
致谢: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六
一方面,会计核算有助于完善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
会计核算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高效率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等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内部监管工作的开展,通过前后期会计信息的比较,可以有效监督相关人员的岗位履职情况,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等问题。
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准确的的会计核算数据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财务人员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财务管理人员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更好地指导筹资、投资等管理活动。
此外,会计核算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提供保障,也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能够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进提供良好的会计内部环境,顺利地将各部门预算纳入到企业整体预算之中,有助于管理者充分考虑成本费用、产销情况、利润水平等各项财务指标,为其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实际工作中,影响会计核算的因素较多,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因而难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以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核算受业务部门绩效考评等因素的影响,在核算科目的使用上不规范,难以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是企业管理层对于受托责任履职情况、对外信息披露等因素的考虑,通过授意而非授权的方式,诱使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上做手脚,进而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等对会计核算管理提出了要求,并作出了规范性的指导,但不少企业仍未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表现为企业会计核算政策不清晰、不细化,会计管理分析制度不健全,以及会计核算报告模式不固定等。
另外,一些企业没有形成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使得会计核算人员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在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下,很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徇私作弊,不利于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
3.会计核算管理理念落后,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相对落后,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这不利于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有的管理者认为会计核算管理就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会计信息的记录与管理,而忽视了对核算制度、核算流程、核算人员等的管理,以及不同会计期间核算政策等的比较,也未能将会计核算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当中。
因此,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构建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但系统建设较为落后,难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等内部管理活动的需要。
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拓宽,会计核算涉及信息量明显增多,会计管理要求也不断提升,而现有的会计管理系统很难全面收集、加工、处理上述会计信息,这不利于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升,更难言其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有的中小企业仍然采用人工会计核算的方式,会计管理效率低下。
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确保会计核算的独立性。
首先,应在企业管理制度中明确会计核算部门的独立性,并明确其他部门禁止干预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违规时受到的处罚。
同时,要确保会计管理部门中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会计核算人员的职责,确保会计核算的有效性。
其次,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改变单一的绩效考评方法,从而减少业务部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促使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最后,改变管理层的业绩观,使其以积极的态度紧抓企业经营管理,努力改善经营状况,而减少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干预。
企业应紧跟相关会计法规、最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及自身经营发展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一是要在制度中明确会计核算政策,尽可能指明其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等,为做好会计核算管理奠定基础。
二是要完善会计核算相关制度、办法。
例如:通过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岗位分工及管理办法、新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等的制定和完善,指导会计核算人员更好地完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此外,要建立配套的内部监管机制,制定具体的监督措施,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全程监控,从而约束会计核算人员的行为。
3.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素质,更新会计管理观念。
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是贯彻落实会计核算制度,以及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新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的培训、会计政策变更的学习等,使其严格执行会计核算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另一方面,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
不仅要提高管理者对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要将核算制度、核算流程、核算人员等的管理纳入会计管理之中,始终将会计核算管理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并将会计核算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中。
企业应加快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会计信息采集、加工、分析的能力,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除了常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和系统外,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引入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在满足会计核算管理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服务。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七
在建筑工程材料这一核算过程中,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需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计划购买的建筑工程材料进行预先的规划,并将购买后的建筑工程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储备工作。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建筑工程材料的采购、仓储、增值税等相关费用的支出进行合理的核算并编制会计凭证。
房地产行业虽然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但是房地产行业还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为此,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需要对固定资产的账务进行合理的处理,并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实际上,除了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之外,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还应当及时关注房地产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采取实地盘点等形式对房地产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减值以及损耗进行记录。
(三)房地产企业销售及其营业利润的会计核算。
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销售及其营业利润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核心。为了能够确保房地产企业销售及其营业利润的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需要主动的参与到房地产企业销售计划的制定以及房地产企业利润计划的编制工作当中,为此,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应当对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房地产企业的营业利润以及房地产企业的需要缴纳的诸如增值税之类的税款做出非常细致的核算。与此同时,为了有利于加强房地产企业营业成本的控制工作,并及时提高完善的参考数据和账目,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还应当重点关注明细账目的处理与核算工作,从而有利于控制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产品成本,进而为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财务监管制度奠定坚实的运作基础。
(一)房地产行业收入核算缺乏应有的完善性。
实际上,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它所衍生的经营活动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经营活动,随之而来的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工作所面临的重重障碍。一方面,一部分的房地产企业在开展项目预售工作时,虽然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预收账款会计科目核算以及预售项目的现金流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税款核算工作,然而,在实际的项目预售会计核算工作中,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营销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匹配的现象,这就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难以第一时间掌握房地产企业不同项目现有的存货状况,更不用说房地产项目销售面积、房地产项目销售单价等基础信息的收集了。这就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营销部门可能会存在随意修改销售信息等问题,这些随意修改销售信息的行为有可能会导致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所开展的税款核算工作出现数据误差,从而导致漏税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小部分的房地产企业项目竣工决算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了已经竣工决算的房地产企业项目出现不及时开展收入、成本的结转工作等现象。甚至还会出现即使开展收入、成本的结转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将应收账款会计科目下所进行核算的款项挂在预售账款科目当中,此举将会导致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环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现象。
(二)房地产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缺乏规范性。
笔者对当前我国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的房地产会计核算中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不规范性、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约束,甚至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面子工程。以房地产企业合同的签定工作为例,房地产企业合同部门在开展合同的签定工作时,并未事先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商讨以及联合会签等工作,而是在合同的签定工作结束时向财务部门报送一份合同以便于留底备案。然而,房地产企业合同部门在未事先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商讨以及联合会签等工作后所签订的合同严重的违背了房地产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原则。此举导致了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难以准确分配相关费用支出,甚至出现与实际支出情况差异较大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房地产行业六大成本核算工作的落实,也不利于后续土地增值税等税费工作的清缴。
房地产行业收入核算缺乏应有的完善性使得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工作一直处于严重的高风险状态下,为此,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当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管理风险系统的构建工作。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管理风险系统作为房地产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系统,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应当要对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管理风险系统的应用有着充分的认识,主动将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管理风险系统应用到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工作当中,从而有效的降低房地产企业内部风险所产生的不利效应。例如,以房地产企业项目预售工作为例,房地产企业应当将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管理风险系统中的销售模块的权限同时开放给房地产企业的营销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从而有效的建立信息沟通的桥梁。房地产企业的营销部门应当在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管理风险系统中的销售模块中录入房地产项目销售面积、房地产项目销售单价等基础信息,在后续修改销售信息时应当告知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借助于这种形式,从而确保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能够顺利的完成预收账款会计科目核算以及预售项目的现金流量,避免出现税款核算工作出现数据误差等现象。
(二)完善房地产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房地产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完善工作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的努力,还需要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不规范性、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约束,甚至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面子工程等问题。为此,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应当结合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编制一套合乎标准的房地产行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房地产行业相关财会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培训,结合每个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如房地产企业合同部门则重点培训每个合同中具体明细费用的标准、如何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等事宜,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合同签订的款项与实际支出情况差异较大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行业有必要开展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工作,我们应当清晰的认识到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收入核算缺乏应有的完善性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从构建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管理风险系统等方面入手,从而有效的提升房地产会计核算水平。
参考文献:
[2]段咏梅.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纳税,2017.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八
摘要:微博的兴起及迅猛发展为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工具,即微博营销。微博营销具有多媒体、即时性、互动性、低成本、便捷性、成长性等鲜明特点,为企业网络营销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有效支撑,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博;网络营销;现状。
(一)定义。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通常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继博客、社交网站之后又一重要的交流平台,各大门户网站微博的开设也为企业宣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营销空间和途径。我国企业微博通过发布公司的新动态、促销活动、业内资讯、最新作品等,引发粉丝/听众的关注,从而增加品牌曝光量,促进宣传,进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形成了在网络时代特有的,并不断升温的微博营销。
(二)特点分析。
(1)操作简单,即时传播,更新速度快,渠道广。微博注册简单,在使用过程中即使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也可以将自己想表达的只言片语发送到微博上。相较于博客来说,一条关注度高的微博在互联网及与之关联的手机wap平台上发出后,短时间内就可以抵达微博世界的各个角落。微博的传播速度之快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此外,由于微博中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了提高了人们获取有用信息的效率。另外,企业在微博中发布信息的接受渠道十分的广泛,有助于消费者及时方便的接受信息。
(2)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微博中,消费者能够克服时间与空间的各种阻碍,将微博发展成为具有极强智能性的信息交流平台,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通过微博,企业不仅能够发起一些热点话题供微博用户进行讨论交流,而且还能够发起各种各样的互动活动。除此之外,微博的企业用户还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动态与消费需求,消费者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也能够为企业今后品牌的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培养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一种超越买卖的持久的感情关系,增加用户的忠诚度,促成了一种天然口碑的传播。
(3)成本低,受众广。就当前微博的发展现状来看,基本上仍处于免费使用时期,同其他品牌营销方式比较而言,运用微博进行品牌营销的成本是非常低廉的,因为“微博”的实时实地性,管理者与读者的沟通会更及时,更便捷,因此可以更好地维持与顾客的关系。微博可以通过手机以短讯的方式一改“一对一”方式,发展为“一对n”,通过粉丝的关注进行病毒蔓延式传播,通过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几何增长。微博几何式的传播不仅使信息赢得更多网民关注,还增加了用户的人气,取得了双赢效果。当一个企业网站知名度不高并且访问量较低时,往往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网站给自己链接,此时则可以利用微博为本公司的网站做链接。
目前,我国的微博网站主要有:随心、做啥、滔滔、分享网、贫嘴等。利用博客创造点击率奇迹的新浪在8月正式推出微博服务,目前新浪微博已具备关注、转发、私信等基本功能。为了更快地融入我国,新浪微博还有一个更亲近国民的名字“围脖”。在新浪20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电话会议上,新浪ceo曹国伟首次透露新浪微博的用户规模:达到500万人。,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约6311万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3.8%。综上可以看出,我国进入了微博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企业将微博应用到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了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应用微博营销的效果和信心。
(1)人们认识不足。微博营销作为一个新事物,我国仅有少数企业参与到其中,大多数企业认为微博不能够带来多大的营销效果,对微博营销并不重视,甚至没有开通微博账户,更不要说将微博营销作为企业营销战略的一部分来考虑了。有些企业即使注册了微博账户,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微博进行营销,对其开展营销的方法技巧不了解,也无从进行战略性的营销安排。
(2)微博营销平台不够完善。与国外微博的开放不同,我国的微博平台大都是相对封闭的。几乎各个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都不公开自己的api,不支持rss,无第三方客户端和应用,当企业选择了微博平台之后,营销对象的范围也就固定下来了。另外,我国微博平台利用用户的粘性不够,用户都很难利用已有关系进行微博信息传递,降低了微博营销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
(3)缺乏监管机制。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微博还没有确立严格的信息监管机制,也缺乏对微博信息进行筛选和审核,信息的发布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微博用户。因此信息的可信度低,虚假信息产生的可能性高。另外,低信息容量和人们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的心理,使得微博传播极易变成公众的情绪渲染。这些因素都为虚假信息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4)缺乏人才储备。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强大的传播力量,对运营社会化媒体没有经验,不够重视,企业内部又没有专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团队,导致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薄弱。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博这种新出现不久的事物,同样受到人才不足的影响,管理层和员工对微博营销手段和方法不了解,企业内没有团队可以对微博营销有效的运作,想要大规模开展微博营销变得异常困难。
1.提高认识,重视微博营销的开展。微博的及时性、互动性符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极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应用的重点,我国企业应该重视微博工具在网络营销中的使用,将微博营销纳入企业营销体系,将其作为企业营销战略的一部分来考虑,设立专门的团队,围绕微博制定一整套营销策略。
2.加强微博营销平台的建设。发展微博营销必须进行微博平台的建设。首先,微博服务提供商应加强平台对企业客户的支持,为企业微博提供更多的功能,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其次,让各个微博平台开放api,使第三方厂商提供进一步开发相关辅助功能的可能;再次,微博平台应进一步挖掘用户使用微博的行为,更加准确地对微博用户进行细分,使企业能更容易的找到目标用户。
3.加强微博营销的法制建设和技术监管。良性的微博营销发展模式应该是相应监管下的微博营销,自由而负责的微博营销。这种监管可以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入手。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微博的法律法规,微博服务提供商在把握尺度方面也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国家有必要针对微博,或者针对社会化媒体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在这个框架下对我国的微博进行监管和功能的开发,最大限度地推动微博及微博营销的发展。另外,在技术层面上,合理利用多种技术从源头上对微博营销信息进行筛选、审核,这些技术在过滤微博的有害内容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重视微博营销人才的培养。企业要重视既懂得微博知识又懂得网络营销的人才,要培养或引进社会化媒体营销专家,构建专业的团队,也要对整个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了解微博营销的各种技巧,广泛参与到微博营销体系中来。在微博时代,微博不仅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声、充分展示的平台,与传统营销方式造成的短暂的视觉愉悦相比,微博话题持续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印象更深、实效更长、传播效果更好,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微博营销的作用,在确定需要采用微博营销的前提下,企业应做好微博平台的选择工作,明确微博营销的目标,建设微博营销的内容,利用微博辅助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擎.浅析国内微博营销面临的挑战[j].中国商贸.(1):28~29。
[3]黄琦.中国微博客的困境和出路探析[j].东南传播.2010(5):37。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九
房地产开发单位和多数的企业一样,都有一些自身的特殊之处,它一方面从事房地产的经营活动,同时也开展房地产的开发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要特点就是工期较长、资金的使用量比较大,同时应对的市场风险也更大,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巨额亏损。面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应该在财务方面拥有更多的管理经验,加强相关制度的规范力度。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已经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实际运营的效果还需要继续加强。从整体方面来看,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应该提高标准和完善各种制度,在这其中特别是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比较重要。所以,应该开展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重点审核会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给予分析指导,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些制度和政策。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十
传统的企业管理总是强调“人财物、供产销”的管理。
信息是现代企业的主要资源和无形财富,是现代企业科学决策的基础,面对激烈的竞争,信息化管理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采纳。
民营企业由于起点较低,许多企业因财力物力与管理理念所致,不太在意企业本身的信息和与企业相关的信息管理,更谈不上信息化管理。
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的信息管理,是推动民营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1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检视国内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成功主要是靠市场机遇,创业者往往凭借胆识和勇气,先人一步抓住了机会,使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得以迅速地发展。
靠市场机会起家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出现“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企业经营者每天更多考虑的是不断扩展业务,至于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和即时经营状况并不清楚。
过去,大多数企业都是凭感觉、凭经验来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和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企业发现管理越来越难以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内部各个环节严重脱节。
各个流程也无法衔接。
不少企业面临库存不清、停工待料、交货不及时等突出问题。
一旦市场形势转变,市场需求下降,同行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企业会突然发现赚钱变得困难了,以往的很多招数不灵了。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要想在这场危机中顺利过冬,就必须从管理抓起,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
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无数的事实证明,实施信息化管理是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2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化解危机、降低风险的要求。
我国民营企业作为中国企业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的风险更大,更需要加强危机管理。
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竞争十分激烈,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企业处于经营风险之中,为了减除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我们需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分析。
所以企业在充分利用、挖掘、搜集、整理信息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危机信息的管理。
危机信息是企业的瞬时信息,其管理难度比企业的一般信息要难得多。
3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家身份定位的需要。
在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老板为把控企业风险可能做了很多不增值的工作,他的时间被下属所支配,常常忙业务而无暇顾及信息化项目。
但信息化能够帮助民营企业老板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战略和规划,做好企业,实现从企业老板向企业家的转变。
4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转变竞争方式的必然选择。
大多企业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化建设和保护的意识不强。
面临同行的“谍战”,这些企业常常束手无策。
民营企业要解决这一问题,简单通过“子承父业”、“独门秘方”等家族式管理,很难真正起到杜绝被“潜伏”的命运。
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流程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可以摆脱被抄袭和模仿的命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十一
相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低”状况:产品质量合格率低、质量管理水平低以及经济效益低。按照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四个阶段来划分,处于质量检验阶段的企业数为51%,处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企业数为35%,处于全面质量质量管理阶段的企业数为5%,此外还有9%的中小制造企业处于既不开展质量检验,也不开展质量管理的无检验、无质量管理的状态。因此,分析中小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助于中小企业顺利渡过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壮大。
1.1基础性薄弱。
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人员、资金等因案的影响,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很不够,相当部分的企业在无标生产或参考其它企业的标准生产,没有形成自己企业的标准;计量人员的配备、计量器具的检测也是能省则省,往往是在出了较大的质量事故才会意识到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质量教育与培训也大都停留在口号上;质量责任制更是一纸空文。出了质量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最后不了了之;质量信息工作更是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以及工作本身的琐碎性而被人为忽视。事实上,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做好,再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也只是空中楼阁。有些企业对质量信息基础工作不重视,以为上一两套软件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软件是买回来放在电脑里睡觉,企业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任何提高,质量管理软件成了企业的负担。
1.2质量与技术脱节。
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都设有技术和质量两个相互独门的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产品检验、事后汇总的阶段,使得质量管理对过程控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产品质量的优劣70%取决于设计,而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对产品、技术缺少深入的了解,只会指挥检验人员照图检验,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话语权。
1.3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质量管理人才匮乏,观念成旧,管理落后,根本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市人大代表周霄(老八级工)说过这样一句话:产品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人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次品,人不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正品。人是质量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质量改进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处于人员封闭、财产封闭、经济运行封闭的“三封闭”管理状态,这种质量管理模式是与经济全球化浪潮背道而驰的。
1.4对管理不重视。
中小型制造企业大部分存在重技术装备、不重视质量管理的问题。质量管理人才短缺,质量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待遇也低。日本的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现场有很多品管圈(qcc,qualitycontrolcircle),由各工序相关人员自发组成进行品质管理活动。企业老总也对品管圈的活动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品管圈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无处不在。品管圈的工作为日本产品成为优质的代名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反观国内的qc小组,大部分由领导牵头,类似于行政组织,如果领导不出面则活动很难开展,偶尔取得了成果也很难得到认可。
2.1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小制造企业要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以技术进步带动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质量管理人员应该是本企业产品技术专家,从产品设计开始介入,把产品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设计、模具开发、现场生产、装配调试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目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往往供过于求,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的价格,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了,但利润下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层次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但也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中小制造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才往往较少,且层次不高,大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中小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力实现在职培训,使得知识更新度不高,不能掌握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因此,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小制造企业也应该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同时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观,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快速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3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中小制造企业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驱动,将不合格的产品或存在质量瑕疵的产品交付给顾客,使企业丧失质量的诚信。企业可能得到了一时的市场份额,但当顾客认识到这种质量欺诈时,那么企业将会永远失去现有的市场。据调查,在买到质量差的产品之后,只有5%的顾客会向厂方投诉,而70%的顾客则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决定再也不买这种牌子或该厂家的产品。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平均每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把这种不满意告诉其他9个人,这样企业失去不仅是现实顾客,也让潜在顾客望而却步。当企业失去赖以生存的顾客时,就自然会被淘汰出局。现在有活力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都确立了“c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顾客满意已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
2.4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任何一个中小制造企业要想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推行质量经营战略。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机械行业要加快机床的数字化改造步伐,以软硬件设施的改进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推行6σ管理,将质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使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十二
本文以东方物探仪器服务中心为例,在对员工培训需求调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措施,确保培训效果。
1.对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不足。受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等因素制约,业务部门面对员工提交的开放式培训需求调查,对员工个体差异、岗位需求及员工发展方向的综合分析远远不够。培训项目凭主观臆断制定,不但不能吸引员工的积极参与,还会使培训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难以为继,更不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循环。
2.员工对培训需求调查重视不够。员工对培训的诉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而培训不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位员工的个性需求,久而久之挫伤了部分员工填报培训需求的积极性和真实性,对培训部门失去信任。部分员工缺乏定位及明确的发展目标,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不愿更新知识,形成自我封闭的知识孤岛,对培训调查问卷抱着应付、搪塞的心态,调查表往往轮为hse及质量检查的必备资料,失去培训调查的初衷及原始作用。
3.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脱节。为完成培训任务及受训人员数量指标,忽略了对培训课程的科学设计及培训效果的预估,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奢求一个培训班满足各层次员工培训需求,“抓壮丁”充人数。受参训人员理论基础、学习能力、接受程度等因素参差不齐的`影响,既要照顾理论基础薄弱员工的接受能力又要满足高水平员工“吃不饱”的问题,培训师左右为难,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外聘教师受到时间紧、对企业了解不深等客观因素影响,授课内容颇有隔靴搔痒之感;内部培训师又不愿将独门绝技轻传与人,多年一成不变的培训课程及培训方式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使员工对培训失去兴趣。
针对员工培训需求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仪器服务中心(简称“中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培训中引入“赛马”机制,增强员工学习的紧迫感、压力感,实现“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我要学什么”向“我该学什么”的转变,从而促进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及项目服务质量的提升。
1.畅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受训主动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中心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中心发展达成自我发展,个人发展服务中心发展。对有突出贡献和培养前途的员工,给任务、压担子,担任技术支持、装备研发等高端技术工作,给予责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等技术头衔,在职称评定、专家评审及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与支持,给予脱产培训、研修及出国考察等奖励,为实现员工职业目标创造条件,激发员工培训热情,实现“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
2.开发专业技术水平测试系统,实现培训需求转置。中心依托自建网站,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开发专业技术水平测试系统及测试题库,引入“赛马”机制,对技术人员进行水平测试,增强员工学习压力及动力。通过测试帮助技术人员强化基础理论、拓宽知识范围、摸清技术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查漏补缺,缺什么补什么,实现“我要学什么”到“我该学什么”的转换,营造赶学比超的学习氛围,使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3.建立培训课件预审机制,切实保证培训效果。针对员工在专业技术水平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薄弱环节,中心组织技术专家、培训主管人员会商,精挑细选培训课程,并对培训课件进行预讲、预审、预评,切实达到培训设计效果。
4.积极举办专题讲座,实现员工快速“充电”。针对中心员工学历高、业务精、技术尖而造成的“知识孤峰”问题,积极聘请公司各专业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基础理论、讲授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员工短时间内汲取专家几十年甚至毕生积累与沉淀的技术营养,促进知识孤岛联网成片,突破技术发展瓶颈,发挥了“小讲座、大效益”的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功效。
5.建立培训的强制性。制定员工年度培训强制指标,将员工参加培训及培训表现纳入考核内容,并与待遇建立联动机制,对故意逃避培训的员工给予惩罚,对于出现质量事故、胜任能力不够及绩效不合格的员工进行强制培训。
6.配发专业技术书籍,鼓励员工自学成才。中心甄选、配发出适用于地震勘探员工的社会、专业教科书作为水平测试的指定复习教材,使员工无论出工还是休假期间,均可自学、互学,从而提高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拿到大学毕业文凭只是完成大学规定学业的一纸证明,而真正胜任岗位工作、实现岗位成才更需要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种岗位培训。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及宝贵时间进行员工培训,为公司创新发展及国际化运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保障了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而进一步提高员工培训质量无疑会对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十三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使知识经济的大潮更加汹涌,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猛发展的历史巨变中,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市风险进一步加剧;(5)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决策的需要。
[1][2][3][4]。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十四
摘要: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在分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
序言。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实践表明,哪里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那里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强,人民生活水平就高。20年的发展,使我国民营企业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规模,有相当一批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正朝着现代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将取代资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改制的客观条件,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
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历史都不长,因此这些企业中员工的年龄都不大。这种人力结构的最大优势是企业没有历史负担,不存在后顾之忧。人员的年轻化使得企业富有朝气,思维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常常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所以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发展较快。但人员过于年轻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经验不足、缺乏冷静,只习惯顺风扯帆、不善于逆水行舟等等。
(二)人员学历结构二元化。
一方面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苛刻,尤其是在某些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占有绝大比例。这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是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无形财富。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采掘、制造、服装、餐饮、修理、服务等行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素质要求也偏低,民营企业大量雇用外来廉价民工,企业员工大多是初中以下学历。这样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产业升级转型能力。
(三)人员流动性大。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灵活,因需而设,不会为了安插某些特殊人员而设置福利性岗位。用人机制是典型的双向选择,来去自由。正因为有用人上的自主权,所以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可以不断吐故纳新。这种精细而又务实的做法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但客观上也造成企业人员巨大的流动性,给企业带来了相对的不稳定。
(四)聘用企业外兼职人员,流行向外“借脑”
整体来看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偏小、实力有限的企业,对于一般业务,流行向外“借脑”,其选择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或者其他单位有意兼职的人员。这样做既廉价也方便。兼职者作为非固定员工,可按员工的边际贡献大小和人员稀缺程度支付其报酬,而且双方合作期限可长可短、十分灵活。
人力资源是民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引进方式方法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人才的引进是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项严谨有序的工作。因此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科学性。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计划和职位说明书、招聘计划、招募、录用和评价程序。而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规范的招聘流程,企业需要人时就到人才市场去招聘,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要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企业多次重复性地到本地或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所需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又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2、选拔人才的方法上的单一落后。科学地选拔人才应该是采取笔试、情景模拟、面试、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进行的。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招聘时仍然是只采用传统的面试的单一方式,很少采用笔试、情景模拟、面试、心理测验等多种科学的测试方法来综合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分析创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等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仅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言谈,不重应聘者的实绩,甚至以貌取人。难以保证人才的进入。
(二)绩效评估随意性强缺乏客观标准。
绩效评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其它各项工作关系联系密切,实际中民营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估时缺乏相应的标准,随意性强。
1、绩效评估目的单一。民营企业实施员工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均基于加薪、发放年终奖金等人事决策的需要。绩效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企业短期业绩的提升,而忽略了员工的发展这一主要目的,因此评估的结果未能与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发展目标关联,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优势大大下降。
2.绩效评估等同于绩效管理。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重考核结果,轻考核过程,重绩效,轻对产生绩效的行为的激励与控制。另外,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出于“避免争议”或“人情”的考虑,主管经常是不愿意让员工知道其绩效评估结果,更不愿意进行绩效反馈以指出员工的行为缺失及提供绩效改进计划;没有真正利用绩效管理过程和评估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
3、绩效评估的公正公开性不高。由于家族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绩效评估中受到“人情”、“关系”、“亲戚”等种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绩效评估过程受到人际互动方面的非绩效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使得员工有机会通过政治技巧以及逢迎等手段去换取薪酬,而不是靠工作绩效去赢得薪酬。
4、绩效管理随意性强。受到家长式领导风格影响,在具体的评估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随意性突出,评价标准相当模糊,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常常凭企业主的意志和个人喜好设计。且整个体系缺乏科学性,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企业员工对评估系统的建立缺乏参与,很少人会去认真了解公司的绩效评估系统,更不敢质疑公司的员工绩效评估系统,无论是对评估结果不满或是对评估系统有意见,也都不大会提出来。
5、绩效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大多数部门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采取回避应付的态度。作为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的各部门管理者,或不参与绩效管理的过程;或对考评制度不信赖、执行不力;或因评估者缺乏执行技巧的训练,使绩效考评结果缺乏信度和效度。
(三)过分强调制度管理,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
企业可以利用薪资福利作为一个延揽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力手段。但因其特殊的成长条件,民营企业在发展初始阶段了主往或是“挂靠”某个集体或国有单位;或是取曲折路径从国有或集体单位演变而来;或是在更大程度依靠家族成员的帮助。因此,当其完成原始积累谋求进一步发展时,现金与持股计划薪资的非理性特征也就进一步凸现出来。有的民营企业制定不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薪资系统。企业不会按照科学的理论分析工具来分析员工的不同需求,更无法设计出针对不同需求员工的不同激励措施,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更严重的极端是不少民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压低工资、克扣工资和拖欠工资等现象。有的企业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根本达不到当地政府设立的最低工资标准,有的民营企业则通过扣除“保证金”、“保留金”或者加班不加薪等方式变相克扣工人工资。这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良胜互动机制的形成,均日益显示其负面的影响。
(四)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论认为,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员工出现技能上的差距是发展的表现,是正常现象,因而客观上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新的技能、观念及素质教育上的再培训。而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往往忽视了培训工作,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培训认识不到位。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往往把培训资金仅仅作为企业的成本而非长远投资。有的企业根本就不搞培训。因此,在民营企业中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很少,少数民营企业就根本没有培训经费。既然认为培训资金是成本,企业就对培训资金加以严格的控制和节约。有的企业即使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对员工培训的效益和价值又不作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没有系统科学的培训制度。首先是没有一个培训规划人员,即使有也只是被认为是重要部门整合出来的富余人员;其次就是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培训规划,或者临时抱佛脚,或者培训课程设置不适合培训人员,或者只培训高级人员,忽略基层人员等。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经营者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密切联系企业实际,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基础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和创造性的第一资源。在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认识到,人力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成本,因此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要注重员工的利益需求,变控制为尊重,变管理为服务,从而留住和吸收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使人才优势成为竞争优势。
(二)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而言:
1、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明确,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一切由企业主拍板定案的做法,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互相制约的管理机制。
2、建立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给企业内外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吸引和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3、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明确劳动职责和报酬标准;同时应完善社会保险,为员工依法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4、完善机构设置,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注重培养和吸纳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入管理者队伍,使人力资源管理走上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三)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关系密切,民营企业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才能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协调。
1、建立客观的绩效评估标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标准要全面地体现员工的努力水平,尽量只对其个人的任务结果和行为标准进行评估,而不是针对人,评估中不能加入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
2、选择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评估,从而获得全面的、准确的评估结果。
3、企业要强化绩效考评和奖惩、报酬、职务晋升、培训等的关系。报酬要依绩效而定;奖惩也要依据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确定,而不能老板一人说了算。在职务晋升方面,也要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对难以胜任工作的,需要进行调整,经调整还是不能胜任的就要解聘;对工作努力、工作效果好的员工,除给予必要的物资奖励外,还可以考虑为其晋升职务,要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不是“任人唯亲”的混乱局面。
(四)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要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工资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员工的第一需求。薪酬的高低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标准之一,较高的薪酬不仅能使员工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应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激励体系,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通过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来激发员工的求胜欲和进取心,形成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局面。
(五)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民营企业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感到自己被企业所重视,工作积极性更高;另一方面又能使他们在知识技能上得到提高,以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加大培训投入,企业员工的素质才会有大的提高,企业的发展才不致因人才匮乏而停滞不前。
1、抓住重点培训对象。在民营企业里,决策者、核心管理人员及骨干员工的素质如何,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把这部分人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何,培训效果如何,往往会决定着企业重大决策的成败得失,更应通过培训增长知识和才干,力求使自己的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2、选择正规培训机构。有条件的企业,最好让员工到正规院校或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同时选择有影响的培训师和培训课程,这样的培训效果会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扩大现任员工的制度化培训。即通过定期的“走出去”、“请进来”、“师徒帮带”、“互相交流”等方式来对广大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4、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即企业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员工队伍的状况,制定企业近、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培训预算、培训对象的选调、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和手段、培训师的培养、培训效果的考核及奖惩办法等。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社会形象,是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应提倡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工作激情,并且着重塑造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用人政策,这些都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分。
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重视并大力宣传企业精神,使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观念贯穿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整个体系和所有环节,努力创造和谐、合作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塑造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和优美清新的工作环境,从管理上充分体现对员工尊重,加强管理沟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决胜因素,民营企业必须依托人力资源管理来迎接挑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民营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适合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加强招聘、绩效评估、培训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培育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厚义,陈光金。走向成熟的中国民营企业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热门15篇)篇十五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沟通不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进度,所以当今企业要改善内部沟通管理的要求十分迫切。保证企业的开放为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他们真正能够自抒己见,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我国企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据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现象就是企业内部管理沟通问题。而且由于不善于沟通还为企业带来了很多错误,究其主要原因是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认识上的不足。
1、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家长制
我国在过去就一直沿袭着家长制的模式,这一点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希望在企业活动中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哪怕是口头表扬也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在企业中出现很明显的等级差异,虽然表面上看不到,但是一旦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就变得显而易见了。每一个员工要按照领导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工作,从来不敢有半分逾越,因为他们自身的封建意识已经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他们总是在考虑这如何做才能升职加薪,最终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上司。虽然领导真的没有这么考虑过,但是由于每一个人所处位置的不同,所以员工的这种思想已经无法打破。在工作中他们不敢和领导直接进行交流,所以使得领导对下级的沟通一直处于单向沟通的情况,最终出现有事不敢问、有话不敢说的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忽视管理沟通的意义
据调查研究表明,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完全不把管理沟通当成一回事。他们忽视了沟通在整个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把一切重点都放在如何追求更大的发展目标上。由于企业的领导对于沟通管理不重视严重影响企业员工沟通的积极性,管理者在工作中从来不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要求员工去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员工是整个企业工作的一线人员,所以很多外在的问题,他们会很容易发现,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忽视沟通行为,直接造成员工,对于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从不反应,消极应对,领导也形同虚设。这种不良的企业管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规划。
3、企业层级复杂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在企业沟通中主要涉及到三种,一是上下级沟通;二是评级之间的沟通;三是企业内部交叉沟通。企业的内部会根据自身建设需要建立很多执行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制约工作,但是机构过于复杂而且层次也比较多,所以当面对问题时为了解决方便都会直接采取上下级沟通的方式。最终信息都会从最高层通过层层传递最终到达最底层,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信息的'传递效率不断减缓,使得信息失去了使用的准确性以及执行性的功能,这就像是在大人手中完全正确的消息通过层层传播最终到孩子的手里开始出现七零八落的情况一样,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限制。
1、保证企业文化的开放性
企业文化就像是人们常常谈到的上下五千年一样,是一种蕴含着企业中的传统、规范、管理以及价值的综合整体。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和沟通交流,能够更加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企业首先要打造一个平等的企业文化,这样才会使企业内部的沟通变得公正以及开放。企业的领导起着绝对的导向作用,会影响员工的意识和思维,所以作为领导,首先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能够谦虚接受来自外界的意见和建议,有一个真正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进行沟通时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性,要对员工进行最为公正的评价。建立平等的人事制度,为员工之间的沟通真正建立一个展现的平台。
2、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在企业内部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差异,所以才会出现上下级沟通的情况。对于现代发展的企业来说,建立一个能够双向互动的内部沟通环境十分重要。这种环境的建立将直接给员工一个自由沟通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相互坦诚并信赖。这样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可以各抒己见,不用为了更好地迎合上级而限制了自身的话语权,对于企业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首先要创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为了保证能够及时收到意见,也避免了员工之间存在的尴尬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私人聚会等形式来展开沟通渠道,这样能够真正让员工从办公室的束缚中走出来,还不会局限员工自身意识,最终实现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
3、向员工大力宣传沟通意识
很多企业的员工只知道整日埋首于工作之中,严重缺乏沟通意识,所以对员工加强沟通意识的宣传十分重要。首先企业要调动员工沟通的积极性,为员工制定相应目标,可以建立考核机制或是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加强员工自身意识建设情况。每一个员工通过企业制定的目标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完成工作目标,使员工的待遇变得更加的合理,同时保证了员工与领导者之间的有效果沟通。可以为员工加强内部沟通活动,例如举办老乡会、部门会以及各种兴趣会,企业中的员工在活动中进行轻松的交流,同时也能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机会,这样不但增强了员工的沟通意识,还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