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宗教、哲学、军事、政治、科学、风俗等方面,其丰富多样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纵观整个文化发展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术流派萌生、演变的发展历程看,从尧、舜、禹的开拓精神,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百家争鸣,再到秦末时期董仲舒为统一思想而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宋元时期的程朱理学、陆王也学,再至明清时期,王夫之等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学长期占主导地位,多元的学术价值理念并存的格局。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了自强不息、宽厚包容、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等高尚的品质,这些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深入血液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君子气概激励着每一代奋发图强的青年学生,使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发学习。这种思想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发着中华民族的青春和活力。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以来,爱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之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根源。从古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近代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再到现代的中国梦,伴随着五千年文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教育着广大的学生,引导着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一直提醒着人们要注重人和,提倡自身的修养。在当今时代下,人本主义精神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立脚点,也是思想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和我国大学生总体思想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于思想层面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希望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沉淀自己,塑造良好的品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之风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扩大,大学生的思想尚处于塑造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自我。目前,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
所谓传统,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指那些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沉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所传承的社会元素,其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如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观念、意识的内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表现出多种形式。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元素才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淀积蓄下来,成为优秀文化的主要成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对外来文化产生包容和同化。另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并没有足够地重视,也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传播,学校重学术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扭曲,不能够很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忽视对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低俗文化的盛行,诸如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了传播,造成奉献精神弱化、失信违法现象滋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德育教育,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一些学生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愈加淡薄,盲从和迷信的思想充斥着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怀疑甚至产生否定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缺少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还不够,不能真正认识到礼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甚至出现了错误的认识和抗拒的态度。而随着全球化范围的扩大,思想多元化,也出现了多种文化交织碰撞的情况,如果大学生认识不到位,不能认真对待就很容易盲目跟从落后腐朽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深远的,其发挥的价值也是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文化将一些民族气质和精神传至人们的内心深处,去影响其行为习惯,塑造其独特的个性。而大学生目前处于成长和成熟期,一些轻浮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可,加之功利性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不大的误区,从而阻碍了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学习的吸收,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这种精神资源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思想文化的全球化也在逐步蔓延,对于这种形势,我们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各种外来文化必然会充斥到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这种文化全球化能够丰富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现代化和国家化;另一方面,却也要看到,随着西方文化中一些负面、不良的文化的进入,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变化,这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面对复杂的形势,我国深深植根于大学生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有效的弱化负面思想的作用,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功效。
(二)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将所接触和学习的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然后指导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观念和信条,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理性。如果大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提炼和升华,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行为原则,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也能够有效地抵御不良思想的腐蚀,独善其身。同时,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随着其思想素质的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行为模式也将更加趋于良性发展。
(三)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到现在足以证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和存在的必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展现出优秀的气质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能够鼓励大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迎难而上;爱国主义的情怀能够促使大学生为国家富强的目标贡献自身的价值;人本主义的精神能够优化大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做到人和,追求和谐的发展理念。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强化和推进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发挥重大的功效,促进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二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也有幸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和影响,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秀之处。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对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深远。近些年,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国家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学科,而且是对国家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一种综合性教育。这给我们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重温了国家的历史,了解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我们也更加懂得了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借鉴和创新传统文化。
第三段,分析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厚积淀,其内涵非常丰富。这些内涵有道德、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其中,十分值得一提的便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道德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道德规范,使我们更加注重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我们自己的人生使命。
现代社会不断的发展,文化与科技不断地迭代更新和跨越发展,我们同样需要一种具有经久不衰性与文化实质的“养分”来稀释或充实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这便是传统文化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时代性,其实质和价值也是世界性的,它深化了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保留了我们的传统优良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第五段,总结。
初中时代,我们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初步接触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又是一种深刻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我们不仅收获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激发出了我们永不止步的求知精神。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更加充分的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也使我们成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人。可以说,在当下时代中,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和我们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经过上千年的演绎,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及行为规范中,尤其在精神生活的领域,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传统优秀文化,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同时,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此,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方法、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以下简要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人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推动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现成的教材资源。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习惯性将国家、社会、家庭、自我联系到一起,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没有国,就没有家,更不会有自我的传统思想观念。这种为集体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丰富当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与灵魂所在。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传统精神被赋予相应的时代意义时,即可成为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操的“精神面包”。并以此来培养他们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及集体的利益冲突,进而赋予其正确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二)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
面对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一些人因抵挡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其价值观、思想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核心途径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中,往往以理想的人格为出发点,在形成中注重自我完善,坚持以苦为乐的生活态度,以此来实现自我精神的超越。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其充分融入其中,在深化大学生人格认识的同时,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
(三)道德实践的修身精神。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道德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文化中德行为先的修养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主体自觉性的肯定,在尊重人格价值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道德的践履。在这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为《大学》。《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即可看出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与道德修养见的关系。若将其运用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相应的引导、纠正外,还能培养其理性的思考能力,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以理想的思维进行思考,避免不恰当的言行与情绪出现,这些,都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进而积淀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鲜明品格。这种思想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上,说到底,就是从根本上体现出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发展思想。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一)示范教育法。
在整个示范教育中,最具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最先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至今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人师表,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身教言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因材施教法。
作为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材施教”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孔子的认识观中,将人的智力、理解能力、性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由此得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其情感、性格、个性等也不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教育法。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其核心标志在于重情感。且这一标志突出表现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同时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奋斗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大学生在情感方面产生相应的共鸣,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内省教育法。
个体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应该通过内心自省,从内心达到一种对思想道德的认同,然后由道德认识再到道德实践。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的灌输必须与学生的内省相结合,只有在内外取得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内省教育法在深化学生学习认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陶冶教育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不难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教育中,陶冶教育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体精神面貌、校风、班风等环境如何,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学生情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及班风,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还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培养。
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在求职中,必须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并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与此同时,与传统文化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设备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学生在学习时,还应承担艰苦的学习任务,以便在以后的求职中,能够树立积极的求职心态,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对社会的创造、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
(二)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从根本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具备共有的奋斗理想外,还需要相应的民族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而这些,都需要当代人为后人建设文明发展社会的强大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几年前的凝聚、积累、沉淀后传承下来的,并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休戚与共的内在凝聚力,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利于社会前进和个人发展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当前物质社会的迅速发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进行奋斗。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的提升,使其在面对激烈竞争时,能够凭借自身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四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即是“天人合一”,因此,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首先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并不仅仅限于我们今天讲得最多的环境保护论者的论调。诚然,从字面意义上来将,“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今最流行的观点。可是,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仅仅归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停留于环境保护的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这里的“天”除包含人以外的自然界,更多的指的是人的自然性和任何其他事物的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里面去寻求答案。在《老子》里,人的最佳状态其实就是“天人合一”,人要脱离自己的身体局限性和知识局限性,甚至完全脱离智慧,回归到人的最初本原状态,回归到自然的野蛮人的`状态,因为野蛮人虽然没有理性,但野蛮人也没有任何除保持自身生存的其他欲望,人如果能够达到饿则食、寒则衣,一切事物皆按其自然规律来处理,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世界如果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也就不会有过多的矛盾,如果人不将自己所谓的理性思维加诸于自身,加诸于外界,则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达到幸福的状态,世界也自然会按照它固有的最佳规律运行。
但是,很显然的,中国哲学里面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状态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便产生了儒家中退而求其次的“礼”。“礼”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基础,“礼”是一切社会秩序的总括。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用以判断一切是非的主要标准。“礼”是“仁”、“孝”、“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思想的标准,“礼“也是治国、法律、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一切具体事物的标准,“礼”也是史学、诗歌、音乐等的标准,“礼”更是衣、食、住、行的标准。“礼”的重要性,远甚于国家法律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之所以被说成是伦理社会,就是因为“礼”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伦理道德对于中国人的压力其实远大于法律的压力。
“礼”后来被宋明理学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上的桎梏,使人们对“礼”的含义认识产生歪曲,实际上,屏除“礼”中所含的一些不符合现代意义的内容,如男女授受不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礼”更多的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礼”的含义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中国社会的一切秩序都可以用“礼”来衡量。但是,在如此多的“礼”中,“孝”应该是最重要的“礼”。此前已有诸多学者在论及中国社会时,将中国社会概括为一“孝”的社会,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一种“孝”的文化。的确,“孝”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要远远高与其他伦理道德信条。原因就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种农业宗法制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家族制的统治。父子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君王则是凌驾于万民之上的“父”,人民都是他的“子民”,君王与人民构成最高一级的父子关系。在很多时候,“孝”成为束缚青年人的家族法、精神枷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特别是在近代以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客观的说,“孝”曾有力的维护了中国社会的秩序,“孝”虽是农业宗法社会的产物,但他放在今天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今天我们谈到“孝”,自然应该剔除其中包含的“孝”君思想,回到其最本原的意义--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孝”。
“忠”是“礼”中包含的又一重要部分,《论语》中对“忠”的解释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忠”的意义也非常广泛,对君主要忠心,对朋友要忠诚,对人要忠厚,对事要忠实。“忠”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非常巨大,但“忠”在封建社会更多的局限在中军的狭窄范围里,所以“精忠报国”的岳飞在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条件下仍然死守着他的忠君信条。但是“忠”在更多时候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中国国土广阔,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割据局面,但是,无论如何,人们对所谓的正统王室都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忠心。任何一个朝代在走向统一后,统治者都立即强化对其个人的绝对忠心。这是保持其统治秩序稳固性的向心力除了这种对君主的“忠”外,中国人对人对事的“忠”,的确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守信义、重承诺。所以有朋友间的肝胆相照,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但基本上处于一种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自春秋战国后,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景象就不复出现,特别是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传统文化就几乎只剩下儒家一支独秀了。缺少了学术争鸣的儒家,把自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做一些修修补补和无性繁殖的工作,顽固的坚守着闭塞状态,越来越与社会的近代化不能适应,终于在近代被新文化运动彻底打倒,造成了它在近代的断裂与失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危机促使国人在反思中将矛头对准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正式揭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不幸的是,包括“忠”“孝”“仁”“义”“天人合一”“中庸”等精华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不分清红皂白的遭到了彻底打倒。郭齐勇先生在论述这一段历史时,曾痛心的反思:“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如此彻底的摒弃传统……”“以至于今天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者,已不复晓知孔孟老庄、程朱陆王”。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断裂,是中华民族的魂的失落,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在朝夕万变的世界浪潮中,我们只能回归到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本原,去重新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现今这场世界剧变中丢掉民族的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可以拿来发扬光大,作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如“天人合一”“入则孝、出则第”“中庸之道”等思想,对于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对于指导人生、提高精神生活,对于防止工业社会泯失人的具体存在、妨碍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性的异化和人的困惑与疏离,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正处于一个重拾和重整的阶段。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恢复她原有的光彩与魅力。这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在激变的世界中保住自身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一直在快速地现代化,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智慧和价值观念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期间,我有幸参加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并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和启示。
第一段:怀古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充满怀旧情怀的怀古文化便是这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参加的中国诗词和古文课程中,老师常常鼓励我们去品味古代的诗词文章,感受其中的妙处。我们不仅是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在了解历史背景、文化脉络和人生态度。如今,我在欣赏诗词和古典小说时,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其内涵,体会其韵味。
第二段:礼仪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在我参加的一次传统文化课程中,我了解到让我们不但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通过学习古代礼仪的规定和规范,我更好地理解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注意事项。这些注意事项,如何收、如何送、如何问候对话,不仅帮我避免尴尬,更让我感觉到自己更有风度。
第三段:哲学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被誉为世界上最为久远和深刻的哲学文化。在我参加的哲学课程中,我学习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如儒、墨、道、法等不同的思想派别。我通过学习这些哲学思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理解了智慧是如何与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相结合的。
第四段:民间艺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民间艺术文化,尤其是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人物画、水墨画、边塞风光……这些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成为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参加的课程和活动中,我有机会欣赏了各类传统艺术的表演和作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珍贵的价值。不仅中国人要传承保护,也需要向外传播。我意识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参与了文化交流和推广的活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宝库,里面蕴含的知识、智慧和价值观念,非常丰富有益。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珍贵文化对我们的启示和帮助,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有所启迪和指引。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六
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既定存在必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在这里论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在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丁勇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学报编辑部刊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technologyofsm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71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质大学生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七
译:作为小人,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妥协肉体,努力增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开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表现了天的意志,不孤负宇宙给予小人的职责和才干。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由于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关于一些庞大的。却有益于他人的坏事,不要由于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善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分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自动承当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他人多体谅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相互仇恨。
5、小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小人总是从残酷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动身,一心一意促使他人完成良好的志愿和合理的要求,不会用冷漠的目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他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越自己的优点和优点,就谦逊讨教,仔细学习,想方法赶上他,和他到达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陷或缺乏,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陷或缺乏。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他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坏事,不能优柔寡断,即使教员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开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小人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小人不会纸上谈兵,做起事来却矫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心心相印的人,他们的力气足以把稳固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宣布分歧的意见,压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小人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小人就算有出色的才干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四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辰把才干或技艺发扬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取得的效果,将会招来损失和灾祸;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缺乏,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小人乎?——《论语》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誉;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理想,不凭空猜想;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敏,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义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团体在一同,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教员。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陷和缺乏,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小人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小人总是指摘自己,从自身找缺陷,找效果。小人经常把目光射向他人,找他人的缺陷和缺乏。
18、小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小人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举措也显得十分酣畅安宁。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思担负很重,就常忧虑、担忧,外貌、举措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曲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他人,后来开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他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大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失肯定加以粉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失而不矫正,这就是真的过失了。
24、小人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小人努力于基本,确立了基本,“道”也就自然发生。
25、小人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小人以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英勇的好表现。
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他人的小,缺陷比他人少而自鸣自得。
3、小人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小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看待他人。
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需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由于有蝼蚁在打洞,能够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能够由于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惹起火灾而焚毁。
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判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他人的批判意见要细心反省自己,有错就矫正,无错就当作是他人给自己的劝说。
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暖和;相反,尖酸苛刻的狠毒言语,损伤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冰冷。
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1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坏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索就不会感到迷茫,只梦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故弄玄虚,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抓紧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需慎重思索,思索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意只会招致失败。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索,用眼细心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失掉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诲他人不感到厌倦。
16、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聚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中央,不把细流会聚起来,就不能构成江河大海。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宽广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1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诩。——《警世通言》
译:虽然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他人面前自高自大,自己炫耀自己。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2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分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劳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21、三思而先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需要经过重复的思索后才去做。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投罗网。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能够犯错误,犯了猎误,只需矫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4、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团体时,不能由于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假设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一定会掌握的。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八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有幸接受了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和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还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等方方面面。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和内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让我对待他人更加温润、有礼;诗词歌赋中的文化底蕴,让我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所感受到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更因为它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许多文化遗产、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念,现在仍在现代社会中涌现出新的生机和灵感。例如,在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它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知识层面,还包含着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义、信、仁等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这些基本道德准则,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增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底线和品德高尚的人。
第五段: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秉持“承传统、创未来”的理念,不断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九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书法与绘画就在不断发展、不断演进并记录着人类的文明足迹。我国古代书画起源问题,都是从伏羲画八卦和仓颉造字开始的。[1]唐代文艺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谈到了书画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书画是否同源,它们之间的同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就从“书画同源”以及“书画用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相应理论论述。他认为绘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一种现象和反映,有教化人伦的作用,并且与社会的文明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绘画还可以表达出文字的内容,对人们以后的道德伦常及记载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源”的思想,在《叙画之源流》中写道:“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管》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2]他在这里指出了书画是同源的,虽然具体表现出来书法文字是象形的,绘画是图形,但一样都是能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并且绘画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说,中国画(尤其文人画)离开了书法的用笔,绘画也就很能独立存在。但是对于张彦远所说的书画同源关系,在相关资料中发现,一些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绘画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文字,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出现了绘画,而那个时候并没有出现文字,古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状态与社会文明。而以学界共识文字的成熟应以甲骨文始,而书法的成熟大约在魏晋。笔者认为不必去追究谁先谁后,作为艺术形式只要能够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能抒发出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表现传达出一种美感,就够了,它们都只是记录文明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书法与绘画都是用来记录人类文明的工具,记录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它们都是用来记载历史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抒发表达思想情感和宣泄情绪的方式。
书画的'另一个相同方面就是在用笔上的相似性,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就提出:“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2]用笔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美的手段,张彦远认为舍弃用笔的画不可取。南齐谢赫在其“论六法”中也谈到了用笔的重要性,“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思古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看待书画用笔方面,他觉得书画用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在强调气韵。而中国画强调的就是气韵、意境,在绘画当中很多用笔都是需要用线来塑造的,但是不同的线条与力度所表现出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书法的练习才能掌握国画中的用笔。所以,学习中国画之人都是先从书法开始练起,所谓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看似书法是一个个独立的文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这么简单,它还是另一种抽象的图画,在用笔方面需要先将书法练好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掌控线条,也就是中国画所说的笔墨,这样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将线条的柔美、刚劲、韵律表达出来,只有很好地掌控笔法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将笔墨情趣和力度美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出来。例如,苏轼、赵孟頫、八大、徐渭、扬州八怪等等皆是书画兼善的书画艺术大师。现代国画大师李苦禅也曾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中国书法与绘画所用的材料工具也都是相同的,都是笔墨纸砚,笔与墨及纸张的选取,两者也都是一样的。郭沫若在为安徽一宣纸厂题字时写道:“中国的书画如果离开宣纸则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所以,两者之间是相通的,不过是同源异流而已。笔墨线条是中国书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书法中的草书、楷书、隶书、行书等都是由线条所组成,而在中国画中线条更是能将画面营造到一种妙境高度。谢赫在“论六法”中写到过“骨法用笔”,也就是用笔的力道。赵孟頫在题画诗中也写道:“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同。”和“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书画中笔墨线条的重要性,也是两者都在追求的。在用墨方面,绘画中更注重笔墨的运用配合,这样才能将皴、点、擦、染、干湿浓淡更好地配合起来,反映在具体作品中。在书法中也是需要笔法间的相互配合才能把作品完善,而且在用笔时,运笔快速带过会留下非白,这种效果在书法中很常见,同样在绘画中也可以用到,一般我们在作画或者书写的时候第一笔往往沾有很多的墨,浓墨与水结合达到一定饱和度时再去书写绘画效果是不一样的,而往往在国画山水中常常会有这种浓淡墨的效果。
在中国绘画中书法也是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画的“画”称“写”,一方面因为练习书法可以帮助提升绘画中线质,同时中国画中的题款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每一幅完整的作品都需要书画的配合,作为中国文人画,仅仅画完一幅作品如果没有题款好像少了什么,款识也是画的一部分,起着调整构图作用,也就是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每位书画者都需要考虑构图,这样才能让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因此书画就不得不又被统一在一起了,所以说书画根本就是分不开的。
在看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书画关系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书画有着一种源和流的分不开的关系,是同源异流而已,它们关系非常的微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史前文明到现在,文字与绘画对我们不仅有记载文明足迹的作用,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对促进社会文明,反映民族风貌都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现如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继承繁荣中华的传统文化,许多中小学也都开始增添了书法教学课程,人们渐渐也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应该多去了解本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书法与绘画既能修身又可养性,我们应该多去了解书法绘画的知识,在继承的过程中将其传承与创新。为此,我们应该将书画艺术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为中华文化增添一份光彩,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十
1.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教育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达成共识,即通过对社会文化事实的认识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了解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大学英语中文化教育因素占教学比例逐年增加,这样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融入文化教育因素的作用和特点。我国教育部也制定出相应的大学英语教训要求,其中提到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内容要放在技能运用、知识理解以及学习策略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英语的交际能力。由此不难发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掌握文化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语言,而了解语言又需要建立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
1.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输导理论,该理论基础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即将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内容放在假说输导环节上,大学生通过接触高于自身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种语言输导,来提高自身对英语的理解程度。第二,构建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既不属于主观思想,又不在客观事物的包含范畴内,所以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达到构建的效果。该理论基础强调社会活动与交往在学生学习中的发展地位。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十一
李庆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一书中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归宿。
生和死都是很自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首先考虑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去为无法抗拒的死亡和根本不存在的死后世界忧虑、烦恼。但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便有了不同的价值选择:一种是消极避世,放任自流的态度,如“竹林七贤”。另一种是自私自利,巧取豪夺,拼命满足肉体、感官欲望的享乐主义方法;另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就是:珍惜生命的存在,尽可能使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无法获得生命的永恒,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创造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传予后人,使已不朽。
(二)死亡是一种令人恐惧、给人威胁的力量。
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再加上亲历临死者的痛苦神态及死后的“狰狞”面目,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这种恐惧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只要我们觉悟到死亡对人生的真谛,认识到日益逼近的死亡所造成的生命的有限性,那么这种“恐惧”不但不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恐慌,相反会给予我们对未来希望的某种启示和提醒。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渐近性,我们必须抓住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机遇,最大程度地利用生命,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无法设想,假如人类没有死亡,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空虚、无聊甚至可怕。
正因为死亡的唯一性、不可逆性,死亡的濒临便成为一种生命外在的威胁力量。相反,“以死相拼”也成为抵御某种威胁自己最高理想和价值的最后的武器。国家正是利用这种威胁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根本的价值目标。对违法者最严厉的惩罚便是死刑。
(三)死亡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无论是来世的死亡观还是现世的死亡观都能成为它的逻辑前提。佛教中的“涅槃”让人进入一个极乐世界,道教的顺“天道”而亡就有一了百了的寓意。《红楼梦》第一回踱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好便要了,了就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如果生命的过程实在难受,有些人会以死亡的方式作最终的了结,这是对现实的绝望,对生存价值的彻底放弃。其实不然,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对个人来说,它是统摄一切的力量;对社会来说,它是构建社会大厦的根本基础,社会的一切都要来源于它。
(四)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要么把死亡作为追求理想的工具,认为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多少痴情男女为爱殉情:梁山伯、祝英台化蝶而飞,罗密欧和朱丽叶相卧而死。要么把死亡作为一种灵魂的升华,把美赋予死亡本身而美化死亡。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悲剧而不是喜剧。有人认为三毛的自杀既是她对荷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留恋和无奈,更是她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华”的手段。她与荷西的结合是灵魂和肉体的'最完美的结合,荷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荷西去了,她也去了,死亡便成为她必然的选择。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寄托、镶嵌在死亡身上,使死亡本身看起来如此美丽让人向往。在这里,美好的愿望便超越了痛苦的事实,反映了人们通过死亡来延伸美好愿望的心理期待。
从李庆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心目中的死亡观念散发着浓厚的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气息。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死亡,彰显、规定死亡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中国历史造就了如此众多千古流芳的仁人志士的原因。再一个,中国历史变革过程中的曲折和驳杂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在每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死亡观也往往处于现代和传统的交合中。由于个体生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主流文化中突出的是为“集体”而献身的英雄和烈士,这些人往往被神化以达到某种政治教化的目的。所以,中国人的死亡观念往往被赋予政治上的意义。还有,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的历史,在这座政治大山的高压下,个人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当他们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时候,于是把希望和理想更多地寄托于死亡身上,要么美化它,要么使之神秘化。所以说,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念的三大基本特征。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十二
如果说中国是一棵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树,经历了无数的电闪雷鸣、风吹雨打才走到这天,那么一向支撑着它的便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林。还记得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表演场面之大,用人之多,演出之华美,再现了中国千年礼貌的精粹与魅力。让世界人民知道在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中,不但有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万里长城,还有古老的文字、四大发明、书法、水墨画、戏曲、古典舞蹈、茶文化等等。开幕式的精彩表演使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有了新的形象,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我以前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想,也许这并不是正因哺育我生哺育我长的土地,也不是正因我头顶的那一片蔚蓝的天空,也许最最关键的是正因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我的思想里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中国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有如空气氤氲在中华大地上,浸润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为不一样时代的人们镌刻特定的生命印记。万籁俱寂的夜晚我们仰望星空,那启示哲人思想、灌注诗人情怀的浩瀚星空,在五千年的历史里荡漾,漾过秦汉,漾过唐宋、漫漶于明清……在奔腾的长江里洗涤过,在澎湃的黄河里沐浴过,最后呈此刻了我们的眼前。这幅历史的长卷从没停止过书写,古老的中国人民兢兢业业得记录着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着只属于中国人的血脉。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生活的这个年代也会转为历史而成文化,这代人的生命也便能以这样一种另类的方式延续下去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从某个角度看它也是有生命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该热爱本国的文化,了解并发展它,彼此相辅相成才能源远流长。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十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三、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十四
2.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在涵义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习俗、文化,并且每一种文化都能映射出与之对应的文化特点,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语言的基本技巧来发掘不同语言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举例而言:在学习大学英语词汇过程时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环境,导致培养出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思想。汉语中的“气功”以及“八卦”等词在英语词典里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而中国传统谦虚礼让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则是虚假无知的表现等等。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英语,提升综合能力。
2.2文化与语言的关联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表达的一种展现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思想的道具,语言表达受到宗教信仰、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所谓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单单只包含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多的是强调自身交际文化的技能。语言的决定因素就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实则是物质与精神的交流,穿越文化的沟通是目前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教育便是在打破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让不同民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成为现实。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总15篇)篇十五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深入,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处在该种形势下,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问题,我国自然也不例外[1]。高职学生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承担学生人格构建的重要学科,高职语文应当充分发挥其在人文性方面的特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积累沉淀的宝贵财富,其对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华夏儿女,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最为基本的责任与使命。当前,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开始融入社会中,我国社会中的文化呈现为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高职学生本身无法有效甄别多元化的外来文化,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在高职学生中得以有效的传承与发扬[2]。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语文是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本身存在有别于其他物质工具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语文根植于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儿女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在较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语文这门课程。而高职语文教学中只有真正融入传统文化的核心,才真正具有神韵与灵性,也才能够真正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高职语文归根结底也是一门教育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之外,还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感召学生。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目前的学生已无法深切体会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因此,很多学生在成长中缺乏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缺乏宽容大度的为人处事风格。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等文化精髓,能够逐步培养其健康、独立、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再加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通常自行忽略教材中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环节,抑或是采用课后作业的模式让学生去进行自学。正是因为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涵盖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同时还应当包含文化底蕴的积累、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反复向学生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够意识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师与学生理念的共同转变,才能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真正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职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整合[3]。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1。构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广大高职语文教师积极构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学生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模仿电视节目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4]。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前将安排学生轮流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抑或是针对某些传统文化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向大家推荐经典作品;在学习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针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拓展;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设计,从视听的层面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通过构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从各个方面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真正热爱传统文化,逐渐开始承担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正如上文所述,语文根植于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儿女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高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或隐或显于各篇文章当中,其本身是呈现为零星分布的形式,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当针对组织传统文化的专题教学,针对教材当中蕴藏的各种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梳理,使其更具条例、更为系统,然后再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系统地了解教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一些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尝试自编教材,依照专题来自选相关的传统文化篇目,以便于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得教育更具针对性。
3。注重诵读来感受传统文化。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诵读的进程中实质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进程。针对高职学生来说,诵读的具体形式也并不需要过分拘泥,读、诵、吟、唱均可以,诵读的主要内容是古诗文。高职语文教材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诗文,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意境美、音韵美以及语言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文能够进一步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最终真正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第二课程渗透传统文化。
信息化时代,针对高职学生机不离手的特征,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有关传统文化的,利用微信平台来与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有关的互动。安排语文教研室来负责平台的运作,各个语文教师来推荐有关传统文化的作品或者视频;抑或是针对影视剧、娱乐节目中错误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也可以推荐一些校内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信息等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时刻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2。组织传统节日活动。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组织传统节日活动是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古人在传统节日中具体组织哪些方面的活动,从中能够有效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古时候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使得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教师,应当进行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得高职语文教学能够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入的融合,促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