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一
从无到有,办负责任的教育。负责任是办教育的前提,哪里是痛点,哪里就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山区女孩完成基本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求学,怎么办?张桂梅决定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每个山区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于办学之初的艰难,张桂梅记忆犹新:资金短缺、招生困难、条件简陋,没有围墙、宿舍、厕所,也没有保安。为此,她拖着病体四处筹集经费,有人怀疑,认为她是“骗子”,想着自己的委屈,她也曾放声大哭过……但为了山区孩子,她都选择默默承受,继续奔走不断呼吁,决心毫不动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_年9月1日,通过张桂梅的不懈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终于建成并正式开学!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张桂梅下定决心:“家长们既然信任我们,把孩子送到女子高中来,那我们一定教好孩子,给她们未来。”
从有到好,办有质量的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女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山里孩子学习基础差,要想出成绩,不严、不狠、不拼,怎么行?为此,张桂梅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工作制度。在张桂梅看来,她的“狠”能帮助孩子们突破成长的坚冰,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经得起风吹雨打。她注重因材施教,探索民族山区学生教育规律,总结出“三点三路教学法”:钻研教材时抛开细枝末节,舍弃贪多求全,突出解决好授课的重点、难点和特点;编写教案、开展教学时,弄清作者的思路,设计自己的教路,指引学生的学路。
山里的女孩,一样能考上好大学。建校10多年来,在没有入校门槛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率最高达到99%,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100%,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她们,曾经是贫困生、辍学生、落榜生,如今考入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为师为母,办有温度的教育。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张桂梅是校长,是老师,也是母亲;不仅管学习,还要管生活、管心理。她把“家”安在学生宿舍,每天5点多起床、晚上12点后才休息,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陪伴学生晨读、上课、自习。她的床旁边还有一张床,留给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她是严厉的老师,也是和困难学生抱头痛哭的温暖妈妈,胸怀最真挚的母爱。女高没有专职的心理医生,老师们说:“张桂梅校长就是心理医生。”20__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给孩子洗衣洗澡、收拾大小便、买玩具,把孤儿院变为儿童乐园。
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女高,多数学生叫张桂梅“张老师”、“老妈”、“老太婆”,真挚而依恋。相对于传授知识,女高师生对张桂梅的爱和责任,感受更加真切。张桂梅与孩子们成为一家人,妈妈能做到的、她做到了,妈妈不能做到的、她也做到了。在学生心里,她是最伟大的老师,是最优秀的妈妈!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二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提到朱有勇,就不得不提起他20__年两会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外媒体推销土豆的场景,面对媒体的人大代表朱有勇难掩脸上流露出的激动和自豪,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向大家讲述他在西南边境科技扶贫的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通过种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靠着这颗“神奇土豆”,贫困山区的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出身农家的朱有勇在曾经下乡插队的劳动中,体会到了因农作物病虫害带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苦难,后来的他考上云南农业大学,通过刻苦钻研农业科技,成为了农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靠着长达20多年扎根冷门领域的研究,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植物病理专家,为世界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就在20__年,已经功成名就的朱院士在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去最艰苦的地方扶贫。出身农家的他深知农村条件的艰苦,但是他毫不退缩,从昆明驱车14小时驶入西南边境的贫困山村,扑下身来,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助力祖国的脱贫攻坚大计。
扶贫必先扶智,治贫必先治愚。在这块素质贫困的边境山村,朱有勇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学习说拉祜语,带领他的团队一次次深入山野林间、用双脚走遍深山密林,为村民选择适合种植土豆的冬闲田,在冬季缺少蔬菜的季节种植出熟期早、薯形好、个大光滑、口感好的“神奇土豆”,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种上一亩即可脱贫,种上两亩直奔小康。至此,“神奇土豆”在朱院士的手里发挥出了巨大的魔力。
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只是第一步,保证村民不再返贫才是扶贫攻坚的长久之策。为此,朱院士决定亲自开办技能培训班,免费吃住,免费学习,他带领着他的农民学员一起犁地、播种,享受丰收的喜悦。这个培训班不仅教授种植土豆,还教授蔬菜种植、茶叶种植、林业、畜牧业等多种适合在林间山区开展的致富产业。在他和他的团队的精准扶贫下,朱院士用他的实际行动将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的西南边境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5年的时间,这位年过60、活力四射的“农民院士”,用“神奇土豆”将一片片常年闲置的农田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用科技扶贫的力量帮扶了我们祖国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朱院士的双脚沾满了山野林间的泥土,汗水挥洒在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书写的脱贫传奇在远山之外续写。朱有勇的事迹启示我们,树立“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志向,怀揣一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用自己的生动实践书写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人生答卷。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水利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县委、局党委的各项安排布置,积极努力工作。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__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__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五
科技注入 激发无限潜力
“通过初步测产,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从去年11月播种到今年4月收获,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干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
走进澜沧县竹塘乡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开展三七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试验的地块,嫩绿的三七小苗齐刷刷冒出土层,眼下已长到10多厘米高,超过90%的出苗率,小苗长势喜人,这印证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团队的调查结果:该试验点冬季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13.7℃,平均湿度78.46%,非常适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长。
“林下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毛如志博士说。
在云山村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忙着捡拾洋芋的拉祜族群众李扎谢脸上洋溢着喜悦,他高兴地说,这里采收洋芋的群众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他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受雇在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钱,从松土、垫肥到种植、管理全程参与。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技术,明年自己家也种。”
据了解,各项目自去年9月份陆续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种植4亩林下三七,出苗率达90%以上,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元至15万元;完成100亩冬季马铃薯,亩产3吨,产值达9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达2672元;完成50亩冬季蔬菜种植工作,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收9000元;为186户农户发放种猪2头、鸡苗10只,每户农户可创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亩冬季鲜食葡萄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20__年4月第一次产果。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沧县特别是竹塘乡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方兴未艾。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的成果已一项项留在澜沧的大地上。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六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在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您们”主动站出来勇敢无畏!“您们”迅速冲进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作战,拼命抢回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同事!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期待“您们”也能好好走出来,我们一道共赏春暖花开!
从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到隔离病区组建,作为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彭银华深知“有场硬仗要打”。得到妻子的理解,他推迟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礼,主动请缨上一线,一直坚守在隔离病区,"白加黑"轮班倒。
大年三十,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回家休息,他婉言拒绝,“让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轻,我先顶上”,简短和妻子通完话,彭银华医生再次义无反顾穿上隔离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战场。
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彭银华被确诊了。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陈浩:他正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让他去做个ct,做了ct就是磨玻璃影,然后我们让他赶紧停下手中工作,住院。
在金银潭医院住院期间,彭银华在朋友圈里留下这样一条动态:“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是我也要向积极分子学习,申请入党,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未曾想到,2月20日晚上,年轻的彭银华在医院里被救治了27天,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此时,彭银华应该正在和妻子度着蜜月。如今,斯人已去,他办公桌抽屉里的婚礼请柬,还没来得及发出去,推迟的婚礼,也再也无法举行。
我们要铭记像彭银华这样的英雄,我们要铭记每一个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争作出贡献的英雄,当人们都在躲避退让,你们却在勇敢逆行;当人们都在惶恐不安,你们却在坚定前奔。时代需要英雄,人民需要榜样。一个英雄可以影响感召千万人,可以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一个榜样可以鼓舞士气,可以带动起全民打赢防疫战争的信心。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我们一定会胜利!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七
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个男生,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几次提出退学。可只有4个月就毕业了,眼看孩子中途辍学,张桂梅心痛不已,每周拿出30元,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
有一段时间,班里的许多男生夜不归宿,沉迷网络游戏。张桂梅得知后心急如焚,直接将行李搬到了男生宿舍,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言传身教,终于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此那以后,不少学生有趣地称她为“校园妈妈"”。
20__年,张桂梅远在东北年近古稀的姐姐病危,很想见一见她这位已经20多年没见过面的妹妹,并给她寄来了路费。可这时,正赶上一个学生住院交不起住院费,她又把姐姐寄来的路费给学生交了住院费,并打电话请求姐姐谅解。
有一次,张桂梅在乡下看到一个衣衫破旧的农村妇女心事重重。一问之下,才知道因为山体滑坡,原来的房子被冲走,各级政府凑钱给她盖了新房,但自己也借了些钱。眼看孩子就要上学,自己又身带残疾,正为孩子上学的费用发愁。张桂梅听后没有多想,对那位妇女说:“孩子我背走,你自己找点活干,什么时候有能力抚养孩子,就什么时候去接回来。"就这样,她将这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孩子背出大山,供他吃住和上学读书。
20__年3月,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义务担任院长。从那时起,她又把母爱给了失去父母的孩子们。
20__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0位全国部分教师和教育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并允许每人带一位亲人陪同。张桂梅作为云南省唯一被邀请的教师,她的第一个念头是要带多年没有见面的姐姐同去,但这个念头一闪过后,她又想到了自己收养的孩子们。于是,张桂梅带上了“儿童之家”年纪最小的“小萝卜头”。
现在,“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已经有20多人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17人分布在全省各地读书。另有50人还在“儿童之家”,在张桂梅妈妈的呵护下幸福成长。张桂梅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但她却把自己的工资和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都用在了别人身上。20__年国务院给她颁发了5000元奖金,她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20__年,“三八”妇女节,昆明市总工会捐给她2万元用于治病。20__年,华坪县委、县政府奖给她1万元奖金。这些钱经过她的手以后,她又转手用到了学生和贫困群众身上。20__年,张桂梅获得云南省届“兴滇人才”奖。刚刚从昆明领奖归来,她就把3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民族小学,用于新建教学楼。同时,把“儿童之家”的一辆微型车和别人捐献的一车衣服也捐给了这个学校。几年间,张桂梅累计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接近50万元,而自己却没有留下一分存款。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八
当笔者多次采访会昌县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朱丽琴时,她用一贯爽朗、干练的话锋回应道:“不要报道我,多报道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内三科、发热门诊和急诊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他们才是最前沿,最辛苦的!”
朱丽琴,女,1976年9月出生,副主任护师,中共党员,从事护理工作26年,先后在会昌县周田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内科、急诊科、儿科、护理部、医务部等多个科室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现任会昌县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工作中勇挑重担,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以高涨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家属、领导和同事的赞誉。因工作表现突出,她先后多次荣获“全县优秀护士”、“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护士”,连续数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__年荣获会昌县第二届“劳动模范”;20__年荣获“赣州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20__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而医院是各个地方的重中之重。作为共产党员的她首先想到的是“责任和担当”,作为医务部主任的她积极根据医院院领导的工作要求,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工作当中。
抗“疫”是一场逆行者的战争,朱丽琴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过硬作风,身先士卒,承担起医务部主任的职责和使命。疫情发生以来,她全程参与到抗“疫”方案及救治流程制定、部门及科室职责分工、持续跟进工作落实情况、应急处理临时突发事件、全面调度医院应对疫情的各个环节。
面对重重压力,她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也没有说过一个“怕”字。早上一到医院,她立刻换上工作服,带好口罩、帽子等深入到临床一线。经常一忙就是一整天,电话更是不断,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说话的声音也沙哑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少喝水是为了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和节省时间。
抗“疫”工作对于她来说来不得半点拖延和马虎,一旦有疑似患者,她昼夜不停,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更不惧怕“病毒入侵”,与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到防控及诊疗方案制定中。
1月24日正值大年三十,会昌县城下起了小雨,格外的寒冷。为尽快做好发热病人筛查工作,除夕夜,她没能和家人吃上团圆饭,冒着雨、顶着寒风组织人员在医院各个点规划警戒线和搭建工作帐篷。
抗“疫”工作半个多月以来,朱丽琴早出晚归,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三餐有一顿没一顿。最担心她的莫过于没有回家过年的女儿,每天都在微信中叮咛:“老妈,你一定要注意防护,到医院要带口罩,哦,不,最好出门就要带。”在女儿面前,她故作轻松地说:“没问题,老妈身体好着呢!”其是她已经是“硬撑”了:腰椎间盘严重突出,她没空做理疗,在腰间捆绑住护腰带继续奋战;连日的劳累致身体抵抗力差,感冒、咳嗽,她不曾请过一天假。
工作26年来,她深深地体会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而医疗工作,事关人民的健康与安危,穿上白大褂,就承担了光荣的职责,踏入医疗行列,就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保卫战中,她表示将全力以赴,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全院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以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危及全院医务人员的疫情防护作为一切工作的主线,力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做好排头兵,当好先锋人!
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九
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他们,是平凡人,而伟大恰恰来源于平凡。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地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逆行的志,始终不变。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的样子我们铭记在心,你的精神我们世代相传!让14亿人都成为你的样子,我们就能在春暖花开之时,看到你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露出灿烂的笑容。
心怀感恩,致敬英雄
甘肃大哥杨荣荣从甘肃驱车30多个小时,送25吨苹果到武汉,支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奋战的3000多名医护人员。他说:“我的家人被医院救过,所以我一定要来尽一份心意。回去还要被隔离14天,但还是要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同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抗疫,春就在前方!
守护家园,勇往直前
甘如意是武汉一街道卫生所的检验技师,病情初发时,她刚休假回老家。受疫情影响,武汉实施了进出人员管控,公共交通全部停运。她硬是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搭顺风车,4天3夜跨越300多公里,赶回战役一线。她说:“我不能后退,后退不可原谅!”
武汉不收泪,我们不后退。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为他有千千万万英雄的人民组成。
有太多太多逆行出征者的故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敬佩!上下楼5米,是他们夫妻坚守岗位却无法触碰彼此的距离;10天,是建设者与病魔赛跑交给人民的成绩单;0.5秒/个口罩,是生产者日夜奋战维护人民生命线的中国速度!
英雄民族何惧风浪,万众抗疫春在前方。一个伟大的民族,往往是从苦难中涅槃而生的!疫情过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因为最美逆行出征者!
世上最残酷的事莫过于生死,政治老师说过:“人出生就注定要死去,这是命中注定。”但是,却有这么一批人,每天与死神作斗争,不计生死,不论报酬,站在危险的边沿上,挽救更多的生命,完成了最美的逆行,他们就是——勇敢的白衣天使!
没有什么征兆,没有什么预言,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这些黑暗中的敌人,正迈着大步,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向我们发起了攻击。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几乎侵占了整个武汉,防控疫情迫在眉睫。一群白衣天使出现了,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新年前夕,不顾生危,告别家人,奔赴武汉,与死神作斗争。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奉劝大家不要去武汉疫区,自己却连夜从广州赶往武汉,奔赴在抗战疫情的最前线,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的还有73岁的李兰娟院士,同样奔赴在疫情的前线,这两位敬爱的老人,放弃了在家的安稳,站在了抗争“非典”肺炎的一线。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怎能不值得我们赞扬呢?
不仅如此,祖国各地优秀的医疗人员,成立了医疗分队,奔赴武汉,给武汉支援。一张张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分明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热血灵魂在跳动啊!
在网络上传来感人事件的同时,白衣天使们正在执行他们的使命,他们是医生,他们为“医”而“生”,他们为“生”而“医”,他们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有了他们,疫情总有一天要完蛋!
可恶的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生命,可白衣天使们并没有退缩,依然每天直面死神,同命运抗争,为了照顾病人,关注病情,他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待在病房8个小时,为了使空气流通,他们没有开暖气,手都冻红了,可他们却一如既往地工作,没有丝毫懈怠!
新闻上曾报道过:一个六岁的孩子哭闹着,死活不让做护士的妈妈去武汉,她怕妈妈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赴武汉支援的儿子向两位老人辞别,老人的眼泪在眼珠里打转,却坚定地朝儿子挥挥手,不让他有任何的牵绊。
勇敢的白衣天使啊!他们是孩子的母亲,也是母亲的孩子啊!我们骄傲,因为有白衣天使在,祖国母亲自豪,因为她有优秀的中华儿女!
让我们一起对祖国祝福,让我们日夜祈祷,向奔赴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祈祷:身体健康,家人在盼你,中国人民在盼你,让我们向全世界呼吁: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向最美“逆行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