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力量,让我们与他人更加融洽相处。感恩需要学会宽容和谅解,理解他人的不易和处境。这是一些感恩的名人经历,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一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守情境性原则。
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新课标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标增加“探究性课题”这一版块,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情境性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下面我将记述一节由问题探究与情境性教学交互使用的教学过程。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
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我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1)问题1的讨论结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
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a+a+…=a(a是粉笔的长)。
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
b+b+b+…=b(b是一杯水)。
……。
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
问题4:当|q|。
(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
sn=a1+a2+a3+…+an=,limsn=lim。
因为当|q|。
我这时就说:好!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
数列的求和公式:s=(|q|。
(5)公式的应用(略)。
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四)总结反思——共同创新。
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创新,我将本课研究过程和方法概括如下:
抽象概括应用。
教学全过程概括为:具体问题——————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现实问题————现实模型————数学模型——。
数学方法检验探究、深化、拓展、
————数学模型的解————现实问题的解————————现实问题。
是否符合实际?
由此课例,不难看出,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交互设计,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设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习。
数学本身是为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而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得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掌握得更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我们学校的刘定华校长、姚文清副校长给我们不定期地做课改实验报告,刘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改示范课,还想方设法地从外地引进a类人才给我们上研修课,所以,我们学校兴起了一股课改的热潮。现在的你们如果愿意走进我们的课堂,那定会看到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两年的课改,从我们的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见一斑。因此,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应试教育。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二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个课时。由于这课出现的生词比较多,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它的有关宇宙的知识很专业,起初比较担心,但是得知高一的学生地理课上已经学习了相应的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处理的时候就注意到详略的问题,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把握,这样才会更好地抓住要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太空知识和人类起源。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形成。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有点抽象,需要足够的图片,方便理解并形成感性认识。本课目的要使学生了解宇宙形成和人类起源,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引入宇宙形成这一话题。
2.从网上下载一些宇宙空间图并展示给学生看,弄清楚星际空间的划分,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些生词用板书)。
3.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
4.两人围绕人类起源进行讨论。
5.语言学习:难句解释。
6.小结文章,一是找关键线索,二是写作手法。
7.小组讨论,包括复述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课学习学到了什么(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学策略。
环环相扣,设计紧凑。先利用录音和图片引起兴趣,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细节,知道宇宙形成的过程,再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特色,学习用英语归纳以及复述,最后自己去小结上完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的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有关宇宙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五、教学过程。
(一)warming-up引入。
教师用powerpoint分别展示宇宙空间,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只是了解宇宙的形成和分布。
然后问问题:
(二)reading使学生了解宇宙形成、人类起源。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title。
2、为了让学生知道宇宙是什么样子,帮助理解文章,教师展示多张图片。
4、阅读后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
5、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5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5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三)difficultpoints。
因为只是阅读课,语言点不作详解,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分别找出4句难句,让学生进行解释,一一说明属于什么从句(分别有宾从、状从、定从、主从)(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四)summing-up(总结)。
学生掌握每段大意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
1、找出宇宙形成的线索。
(五)group-work(task)4人小组。
学生此时已非常熟悉文章内容及结构,进入用英语进行交际环节。
1、复述课文,教师给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
fillintheblanks:。
2、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canyoulearnfromthetext?)。
学生都能说出要保护环境(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至于怎样保护,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六)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及写一篇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学生观看教师演示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2.造型准确3.色调和谐统一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黑、白、灰无彩色。
(2)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四
高中数学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的重要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决定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从一名初中数学任课转为职业高中数学任课的教师,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感到很棘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学习优秀生”将学业成功更多地归结为积极原因,他们普遍认为努力学习数学,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是取得好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而与“数学学习优秀生”相比,“数学学习困难生”所感觉到的数学学业失败的原因大多是消极的。“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归因倾向有哪些主要类型,针对具体类型,在转化中有什么注意事项,本文通过个案予以初步研究.
教学案例:
袁某,男,职高一年级学生。袁某的父亲母亲都是从事个体经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平常工作都很忙,几乎无暇顾及袁某的学习。袁某为家中独生子,平时由姥姥和姥爷照顾,家人对其期望较高,但中考失利,最后决定就读职业高中.上高中后,他的各科成绩都不乐观,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时,数学成绩仅为28分,为名副其实的数学学习困难生。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后,我叫袁某到办公室,很轻松地问袁某觉得自己数学学得怎么样,他说:“很烂,我什么都不懂。”“那你愿意学吗?”“还行吧,我以前数学很好的。”“那现在怎么不好了?”“这个问题啊,”他迟疑地说,“我初中的数学老师可讨厌了,她课讲得不好,脾气还大得很,整天只知道考试、分数,我看到她就烦。你说,她是不是到更年期啦。”我诧异他竟然对初中数学老师有这么大成见,问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他想了想说,“也有,比如说,考试时总有很多人作弊,老师也抓不住。他每次考试后都在全班点名批评不及格的同学,好几次都有我。再比如,目前的数学教材各章节没什么联系,我对此不太适应。”“那你认为自己能学好数学吗?”“能,我稍微学一点,多做些题就比别人强,我只是不想学。”说这话时,满脸的自信与得意。我微笑着说:“你很聪明,反应快,努力学学,这章单元测验能超过某某吗?”“没问题,您看我的!”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和袁某利用中午的时间在教室又一次沟通。我拿出试卷问他:“这次考试还是不理想,你觉得是哪方面的问题呢?”“噢,我没写完,有一道题我看错题了,下次不会了。”他故作轻松地说。“为什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不了试卷呢?”“我们考场有位同学不舒服,老师找同学送她去医护室,我关心这些事情,耽误了时间。”“这几道平时做过的试题怎么也出问题了呢?”“我都会,但一考试就错,可能是太紧张了吧。”“前几天的数学课怎么都没上呢?”“因为与同学打架,被学校停课处理问题了。”“能答应老师以后尽量避免缺课现象吗?”“我尽力吧。”最后,我鼓励道:“希望你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地努力。”
针对一系列测试结果和袁某平时的表现,我发现袁某平时学习不努力、不主动,没有兴趣,却经常怨天尤人,抱怨数学枯燥,高中数学课程知识凌乱,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断定李某具有较明显的外在归因倾向,且表现欲较强,因此制定了以下转化策略。
(1)客观地分析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我建议袁某的母亲以后尽量对他某一具体行为进行表扬而不只是笼统地夸他聪明,否则很容易使他停留在问题表面,无法深入了解数学成绩较差的原因。并且指出袁某在意志品质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应对他全面了解,不能一味指责,要耐心地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袁某的母亲表示以后会尽力配合。
(2)鼓励多做努力不够的归因:袁某对体育颇感兴趣,每天的体育新闻必看。我对他的执著大加赞赏,并很虚心地向他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同时暗示他数学学习也一样,同样需要下工夫,持之以恒。我告诉他数学成绩不好,可能有老师甚至课程的原因,但为什么有许多同学能够学好数学呢?所以,更应从自身找原因。
(3)充分搭建展示平台,督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袁某外向型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给袁某展示的机会,让他时刻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增强其成就期望。对袁某的数学作业实行面批面改,遇到错题,都先让他自己分析原因,再给讲解,并督促其订正。及时与家长联系,杜绝袁某的旷课现象。
(4)重视每一次考试成败归因:每次测验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我要和袁某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对他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从自身找原因,积极鼓励他与班级同学相互合作,帮助他树立新的目标,相互竞争。
经过努力,李某的数学成绩开始出现及格,有了较高的数学学习热情,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人也变得稳重多了。
分析:
对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不主动,没有兴趣,却经常怨天尤人,抱怨数学枯燥,数学课程教材编写不好,教师教得也不好,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这类学生,教师既要肯定其能力,充分搭建展示平台,更要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每一次考试后与其单独谈话,逐题分析,有必要时还可以做备忘录以便前后对比,勤而行之等教学行为,让他们逐渐丢掉“粗心”“教材体系混乱”“缺乏师长的关心”“学习环境不好”和“家长不督促学习”等泛泛的防御性理由。同时教师还应联合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的数学学习态度,注重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落实。
摘要:随着教学的深入,如何使学生接受复杂繁琐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不仅使学生成绩更快地提高,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进度。以下是介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教学实际案例的解析。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过程,每一个关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提高课堂效率和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下面通过介绍几种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激发学习兴趣。
新鲜的事物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古板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真正的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快速随着教师的思维运转,因为面对着繁重的课业负担的高中生很容易对数学这一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放弃学习,只有学生从自身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地融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而一个好的开端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在喜欢上数学。面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方法则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例如在分析立体几何时,不要单纯地将一些计算公式或者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应当画出立体几何的透视图或者展出相关的实物模型,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亲手制作一些模型,这样既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2、由浅入深的推导。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一口吃成大胖子”。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其中的内涵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挖掘。很多学生极易被表象所迷惑,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不会误入歧途就是我们教师要求掌握的教学手法之一。当学生在接触到一个新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后而沾沾自喜时,就需要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去探索,只有不断前进才能有所收获。假设在学习“对数”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假设用一块厚度为0.1毫米的金属板连续对折三次,计算其厚度,如果连续对折五十次,其厚度能达到多少呢?如果在不借助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学生们通过乘法是很难在短时间算出正确的数值,这时学生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算法来得到他们需要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3、课前温习。
在每天教授新知识前,应当先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授知识做一个铺垫,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内容,巩固旧的知识,在教学上实现“双赢”。
例如在学习证明立体几何平行或垂直关系这堂课时,老师可以先引入平行关系:包括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垂直关系: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本堂课的关于四个判定和性质定理的学习内容,四个判断定理: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平行3、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4、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四个性质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2、两个平面平行,则任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3、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4、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时列在黑板上,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对比,不仅巩固了之前的内容,也对新知识有了更多认识,此时教师让学生再通过字面意思进行预习,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后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联系实际。
数学同其他课程相比更为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则至关重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用应用题的形式就要比单纯的计算更富有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谁最快最准确”的小比赛,使学生在做题时更有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综上所述导入的方法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好的教育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1、随着教育地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了,以学习“数列”为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方式不得当,例如在上课刚刚开始时就提出一连串的关于“数列”的问题:什么是数列?等差数列有什么样的性质?它有哪些计算公式?它与等比数列有何差别,又有何联系?当学生面临老师一连串的提问时,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注意力下降,思想“开小差”。这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如果老师换一种方法,先在黑板上列出几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出其中的性质和异同点,当学生有参考目标时就会充满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优秀的教育方式不在于一堂课能讲多少,而是能让学生学会多少。
2、上课要做到“有始有终”,有一个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好的结束,如何利用好下课前的几分钟也是一种学问。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在教室提前休息,这样不仅仅浪费了时间,也会扰乱课堂纪律,因此老师可以出一两道简单的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或布置下预习作业,但是切记布置的任务不要太多,以免影响学生课间休息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守情境性原则。
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新课标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标增加“探究性课题”这一版块,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情境性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下面我将记述一节由问题探究与情境性教学交互使用的教学过程。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
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我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1)问题1的讨论结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
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a+a+…=a(a是粉笔的长)。
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
b+b+b+…=b(b是一杯水)。
……。
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
问题4:当|q|。
(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
sn=a1+a2+a3+…+an=,limsn=lim。
因为当|q|。
我这时就说:好!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
数列的求和公式:s=(|q|。
(5)公式的应用(略)。
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四)总结反思——共同创新。
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创新,我将本课研究过程和方法概括如下:
抽象概括应用。
教学全过程概括为:具体问题——————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现实问题————现实模型————数学模型——。
数学方法检验探究、深化、拓展、
————数学模型的解————现实问题的解————————现实问题。
是否符合实际?
由此课例,不难看出,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交互设计,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设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习。
数学本身是为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而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得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掌握得更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我们学校的刘定华校长、姚文清副校长给我们不定期地做课改实验报告,刘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改示范课,还想方设法地从外地引进a类人才给我们上研修课,所以,我们学校兴起了一股课改的热潮。现在的你们如果愿意走进我们的课堂,那定会看到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两年的课改,从我们的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见一斑。因此,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应试教育。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五
摘要:随着教学的深入,如何使学生接受复杂繁琐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不仅使学生成绩更快地提高,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进度。以下是介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教学实际案例的解析。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过程,每一个关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提高课堂效率和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下面通过介绍几种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创新教学模式。
1、激发学习兴趣。
新鲜的事物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古板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真正的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快速随着教师的思维运转,因为面对着繁重的课业负担的高中生很容易对数学这一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放弃学习,只有学生从自身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地融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而一个好的开端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在喜欢上数学。面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方法则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例如在分析立体几何时,不要单纯地将一些计算公式或者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应当画出立体几何的透视图或者展出相关的实物模型,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亲手制作一些模型,这样既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2、由浅入深的推导。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一口吃成大胖子”。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其中的内涵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挖掘。很多学生极易被表象所迷惑,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不会误入歧途就是我们教师要求掌握的教学手法之一。当学生在接触到一个新知识并对其有所了解后而沾沾自喜时,就需要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去探索,只有不断前进才能有所收获。假设在学习“对数”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假设用一块厚度为0.1毫米的金属板连续对折三次,计算其厚度,如果连续对折五十次,其厚度能达到多少呢?如果在不借助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学生们通过乘法是很难在短时间算出正确的数值,这时学生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算法来得到他们需要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3、课前温习。
在每天教授新知识前,应当先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授知识做一个铺垫,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内容,巩固旧的知识,在教学上实现“双赢”。
例如在学习证明立体几何平行或垂直关系这堂课时,老师可以先引入平行关系:包括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垂直关系: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本堂课的关于四个判定和性质定理的学习内容,四个判断定理: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平行3、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4、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四个性质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2、两个平面平行,则任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3、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4、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时列在黑板上,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对比,不仅巩固了之前的内容,也对新知识有了更多认识,此时教师让学生再通过字面意思进行预习,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后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联系实际。
数学同其他课程相比更为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则至关重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用应用题的形式就要比单纯的计算更富有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谁最快最准确”的小比赛,使学生在做题时更有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综上所述导入的方法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好的教育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1、随着教育地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了,以学习“数列”为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方式不得当,例如在上课刚刚开始时就提出一连串的关于“数列”的问题:什么是数列?等差数列有什么样的性质?它有哪些计算公式?它与等比数列有何差别,又有何联系?当学生面临老师一连串的提问时,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注意力下降,思想“开小差”。这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如果老师换一种方法,先在黑板上列出几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出其中的性质和异同点,当学生有参考目标时就会充满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优秀的教育方式不在于一堂课能讲多少,而是能让学生学会多少。
2、上课要做到“有始有终”,有一个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好的结束,如何利用好下课前的几分钟也是一种学问。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在教室提前休息,这样不仅仅浪费了时间,也会扰乱课堂纪律,因此老师可以出一两道简单的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或布置下预习作业,但是切记布置的任务不要太多,以免影响学生课间休息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六
《西门豹》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认识西门豹是一个具备“仁、智、勇”三种可贵品质的人才,即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三达德”;学习抓住人物表现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意识。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要将计就计。教学过程中我有三点主要做法力求达成目标。
一、抓语言文字读书感悟。
在给河伯取媳妇这天,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扔进了漳河。我抓住三个“不”和“麻烦”一词引导学生揣摩西门豹的语言,体会人物说的话在语气上很客气、在做法上又很强硬,使巫婆无法拒绝、也无法反抗,将计就计除掉了这个首恶,从而认识西门豹所具有的智慧。
二、抓想像训练表达。
教学中设计了两处想像:一是巫婆、官绅头子被投进漳河之后众多官绅的想法;一是事件结束后百姓的想法。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把读懂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加深对西门豹这个人物的认识。
三、用板书突破难点。
通过板书整理的关系图,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百姓迷信思想严重,所以任由官绅、巫婆摆布,西门豹没有马上采取行动,正是为了破除迷信、惩治恶人、教育百姓。
不足之处是事件结束后百姓的想法这一处想像设计了写的训练,但课上由于时间所限,没有落实。
1、《西门豹》教学设计(优秀篇)2、小学语文《西门豹》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3、西门豹优秀教学设计(二课时)4、《西门豹》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5、小学语文优质课《西门豹》教学设计6、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西门豹》精选7、《西门豹》教学设计8、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优秀篇)。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
程,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
小规律。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
行推理,知道其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3、获得一些初步为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飞镖)。
1、引出“可能”
今天老师要请大家一起玩个游戏,你们喜欢吗?(出示转盘)。
请两个学生上来比赛,猜猜谁会赢?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位同学在没有比赛之前,我们是不能确定他们的输赢情况,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不确定)。
现在谁能用可能一次来说说他们两个的输赢情况。(__可能会赢,__可能会输,从不同角度说说)。
2、引出“不可能”、一定。
比赛开始,规则每人投5次,等到第一位同学投完第5次,随机再让学生猜猜他们的输赢情况,并说说理由。从而引出“一定”、“不可能”
(板书:(一定--确定)。
(不可能--确定)。
3、小结:刚才我们所讲到的“可能、不可能、一定”它是判断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的三种情况。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些事情它可能发生,有些事情它不可能发生,而有些事情则一定发生,下面的事情请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说一说。
4、练习(课件出示)。
(1)小红说:“出生到现在我没有吃过一点东西。”
(2)太阳从西边出来。
(3)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4)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5、教师说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
(1)两个因数相乘,积是两位数。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两位数。
(3)一个人身高10米。
(4)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操作活动探索规律。
1、出示活动要求。
(1)每人摸3次,摸的时候要按顺序,不能抢。
(2)摸之前将棋子摇一摇,任意摸出一个,小组长记录是什么颜色,然后把棋放回袋子再摸。
(3)小组长统计一共摸了几次,白棋几次,黑棋几次。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摸球情况。
3、猜猜袋子里装有什么颜色的棋子,以及两种棋子数量的多少。
4、验证猜测结果。
5、师小结:通过再一次的实验证明,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数量)数量。
多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少。那么两者的数量相等或差不多时,它们的。
可能性就差不多了。
三、生活应用。
我们掌握了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利用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1、现在我们再来玩玩这个飞镖游戏吧(请两位学生上来)。
(1)猜猜他们两个投在那个地方的可能性大一些。
(2)学生投了几次之后,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随机察看情况)。
2、定分。
老师这儿有一个没有定分的飞镖,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如何定分最合理?
3、摸奖。
瞧,元旦马上到了,一百商店举行摸奖活动,规定凡是摸到白球均可获得价值100元的精美礼品。你会选择那一只摸奖工具箱。(说说你的理由)。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八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九
新学期已经开始,在学校工作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现将本学期数学组工作进行规划、设想,力争使本学期的工作扎实有效,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以学校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数学组工作实际,用心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提高数学组教研工作水平。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用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透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用心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1、备课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群众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群众备课时,所有教师务必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排好资料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资料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发布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群众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群众备课的基础上构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带给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群众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提高课后反思的质量,提倡教学以后将课堂上精彩的地方进行实录,以案例形式进行剖析。对于原教案中不合理的及时记录,结合课堂重新修改和设计,同年级教师能够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带给借鉴价值。数学教师每周反思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有1-2篇较高水平的反思或教学案例,及时发布在向校园网上,学校将及时进行评审。
教案检查分平时抽查和定期检查两种形式,“推门课”后教师要及时带给本节课的教案,每月26号为组内统一检查教案时间,每月检查结果将公布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中的留言板中。
2、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但要上好公开课,更要上好每一天的“常规课”。遵守学校教学常规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要用心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的渗透与指导,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学校将继续透过听“推门课”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发现教学新秀。公开课力求有特点,能侧重一个教学问题,促进组内教师的研讨。一学期做到每人一节,年轻教师上两节。课堂对于比较成熟的公开课或研讨课鼓励大家录像,保存资料,及时地向校园网推荐。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十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守情境性原则。
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新课标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标增加“探究性课题”这一版块,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情境性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下面我将记述一节由问题探究与情境性教学交互使用的教学过程。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
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我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1)问题1的讨论结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
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a+a+…=a(a是粉笔的长)。
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
b+b+b+…=b(b是一杯水)。
……。
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
问题4:当|q|。
(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
sn=a1+a2+a3+…+an=,limsn=lim。
因为当|q|。
我这时就说:好!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
数列的求和公式:s=(|q|。
(5)公式的应用(略)。
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四)总结反思——共同创新。
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创新,我将本课研究过程和方法概括如下:
抽象概括应用。
教学全过程概括为:具体问题——————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现实问题————现实模型————数学模型——。
数学方法检验探究、深化、拓展、
————数学模型的解————现实问题的解————————现实问题。
是否符合实际?
由此课例,不难看出,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交互设计,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设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习。
数学本身是为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而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得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掌握得更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我们学校的刘定华校长、姚文清副校长给我们不定期地做课改实验报告,刘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改示范课,还想方设法地从外地引进a类人才给我们上研修课,所以,我们学校兴起了一股课改的热潮。现在的你们如果愿意走进我们的课堂,那定会看到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两年的课改,从我们的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见一斑。因此,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应试教育。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十一
进一步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会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问题、动手解题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计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难点】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一)课堂导入。
直接点明最近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这节课将练习求直线的方程。
(二)回顾旧知。
带领学生复习回顾直线斜率的求法,以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
为了加深学生的运用和理解,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解题思路。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用点斜式进行计算。教师肯定学生想法并组织学生动手计算,之后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预设学生有多种解题方法,如ab、ac所在直线方程用两点式求解,bc所在直线方程用点斜式求解。
学生板演后教师讲解,点明不足,提示学生,计算结束后要记得将所求得方程整理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师生总结解题思路:求直线所在方程时,若给出两点坐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直接套用公式,也可利用点斜式进行求解,注意一题多解的情况。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畅谈收获。
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题,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十二
高中数学如何教学案例分析?高中数学教师提高设计和应用教学案例的能力,对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正面的影响,高中校长和数学教师需要重点研究。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数学如何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利用案例的趣味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案例一:我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前,首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几幅多米诺骨牌的视频,同学们很感兴趣,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研究一下多米诺骨牌能够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回答的结果在意料之中,我说很好。紧接着将问题转入本节的数学归纳法,我引导学生通过下表的对比,进一步说明数学归纳法的一般原理。同学们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而且化深奥为浅显,使学生在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方面受益多多。我趁势给同学们讲解了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不等式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这一典型问题的解答。正是我抓住了知识特点和问题特性结合点,创设了有效案例,才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学习欲望和内在潜能的挖掘,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利用案例的概括特征,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每一节数学课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同时还与其他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案例作为教师知识教学有效载体,就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知识要点等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和可讨论性,并能够切中知识点要害和关键点的问题,将知识点内容及内涵关系有效渗透到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问题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知,在探究思考过程中,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找出进行问题解答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
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不但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实现了教学相长。
1、教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
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
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1.高中数学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整合学科的知识
首先,高中教师要做好学科的研究,明确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案例内容既具有时代性,又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其次,数学教师整合学科的知识,将需要运用案例的知识总结出来,便于有针对性地设计案例;最后,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能照搬照抄网络上的资源,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思考选用哪一种案例,如何将案例引出[2]。
2.注意学生的能动性,合理设计案例的内容
一方面,做好上一课内容之后,高中教师就需要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遵循尊重学生能动性的原则,避免“a或b”选择教学方式,设计开放性的案例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保证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分析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为实际的教学应用做好准备,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教学情境的选择、案例教学的目标、讲解的过程设想、实际讲解的效果和总结不足,使设计的教学案例具有完备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案例设计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结构。如讲解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内容时,在设计案例的时候,需要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并且采用循环结构,复习之前学过的平行的概念,然后讲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平行关系,设计学生自我学习的板块,完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好教学的总结,在讲解之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到不足,便于日后改进。
3.高中数学教师提高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保证应用案例的效果
高中教师提高自身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及时在网络上找到可以借鉴的内容,既保证案例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在浏览的过程中,扩大自身知识的掌握范围。另外,数学教师在应用案例之前,还要在数学教研组中进行探讨,综合组内各位数学教师的意见,对设计的案例进行改进,保证应用案例的效果。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十三
首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知识时,可以这样导入:让学生回想一下打篮球的情景,由于场地限制,在课堂上可以用乒乓球代替篮球,做投篮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篮球(乒乓球)落地时的轨迹,在学生积极参讨论时,引入抛物线的知识。在导入中联系实际生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进行导入。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与数学史相关,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导入时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先通过提问或者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引起学生的敬佩和仰慕之情,然后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期待下展开数学教学,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教师要注意导入方式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使用。
做好课堂提问设计。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是单调、重复的,而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步步深入。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不仅应该了解教材,并且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促进每个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其次,课堂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如同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一样,提问的方式也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否则,无论教师设计的问题多么巧妙,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问可以是直接问答;可以是导思式;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对于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懂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十四
1.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
2.学生要转变学法,主动出击。鉴于目前的教学实际,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渗透了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教学思想,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生成,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参与的时间明显增多,老师们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式多样。让学生主动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上台演排,让学生间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知识的生成。
3.课堂要形式多样,追求高效。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内容上,新课程注意把算法的内容和思想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15篇)篇十五
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学生要知道、了解、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目标和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实现数学科学中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战胜困难的精神、认识数学之美感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地制订三维目标,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辅相成。所谓重点,指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新知识,即联动全局,带动全面的重要之点,是学生认知发生转折与质变的地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谓难点是一节课中学习起来最困难的地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知识跨越最大的地方,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中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只有合理制订三维目标和确定好重点与难点,才能围绕三维目标和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制定出出色的教学设计。
创设生活情景,使数学生活化。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提高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使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能把新知识巧妙地溶于生活情境中,那将会是学生非常欢迎的,一旦接受也会被牢固掌握。而现代教学手段比以往更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于课堂。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用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教师要敢于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在引入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提出:建造一座大楼,怎样才能使墙面与地面垂直呢?学生很快会联想到建筑工人常常用一端系着铅锤的细绳让其垂直地面,并以这根绳子为参照,看看所砌的墙是否经过这条细绳。然后问:为什么若墙面经过这条绳子,所砌的墙就与地面垂直呢?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板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它们是否垂直?转动门扇是否还与地面保持垂直,奇怪吗?为什么?到底隐藏着数学上的什么奥秘?由这些亲切真实情景,导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