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紫薇儿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情感和思维方式的感同身受和思考,是对作品内涵的独特解读。下面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的摘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一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二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富有哲理,阐明了人生的意义、为人处世的道理。我觉得他不只是个作家,还是个哲学家。

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感触和启发的就是《做人与处世》这篇文章。他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我认为,第一件事看似容易做到,实际上却很难。人类要保护好大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依然过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坏资源,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才更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件事就是要处理好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要有善良宽容之心,对待朋友要以诚相待,互相帮助,有时难免会磕磕碰碰,但要相互宽容、理解。第三件事是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我个人认为是最难的。因为人都有私心杂念,要战胜自己就必须消除杂念、淡泊名利、保持平和心态,才能实现伟大的梦想。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能做到可真不容易啊!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三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爱不释手,读一个好的句子就会让你对这本书产生兴趣。

读了季老的散文就是如此,读了这本书,不仅能领悟季老的人生,也能够聆听他对生活的感悟!

他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是如此,系老于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来到世上又在二零零九年七月十一日,十一时一分二十七秒与世长辞,在这短短的九十八年中他为世界创造了无数奇迹。即使身处逆境也出人意料的从容、坦然。

他还说,“一个人早死几小时玩死几小时,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绝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是啊,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对于世界来说只不过是件无所谓的小时事。

读其书可见其人,没错,季老的书就如他的人,书中没有华丽精妙的词句,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却体现了季老朴素的风格与看淡生死的态度。

一位饱受风霜的朴素老人,写下的书时我品味到了人生的真谛,聆取到生活的感悟,美美回味都能使我心情平静,愉快,这真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四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老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其间妙趣横生。这儿是趣,那儿是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

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看见每一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

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遗憾,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处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我个人认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为我们总是以强盗式的姿态,来对待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处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们就是这样,喜欢活在别人的嘴边,为了那一句并不是发自真心的称赞,我们为之付出的是时间,那些本应该和亲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宁愿浪费大把的时间在陌生人或者仅仅是见面点个头的家伙的身上,却不愿意将部分时间用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呆在一起呢?我们这是怎么啦?第三种,会因背景、阅历、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小时候几乎很少会在这些事情上烦恼,长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去权衡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这转瞬间的思考,让我们经历了更多的心灵上的折磨,情感上的无奈。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浅显,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暑假,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很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季老散文的风格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季老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非常真挚,细腻。他的文章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也是季先生散文的特点。

季老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读季老的书,我领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五

望天中云卷云舒,无从留意;听屋顶雨声荡漾,无量喜悦。

淡然时光逝去,一个暑假就这样从书页边掠过,读完了季老的散文,如同游走了一片又一片的风景,每一点,每一滴,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初次沉醉书香,我感受到他歌颂生命的美丽。“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在空荡荡的池塘中投下几颗莲子,秋凉落叶,春水盈池,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过去,漫长寂寞之后,荷花终究探出了脑袋。而不到几天功夫,荷叶竟蔓延得遮住了半个池塘,无意之举,满塘风荷。至今我还是觉得难以想象,莲子它又是聚集着怎样的力量,顽强生长。耀眼红艳的荷花也正是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它是那么美好,让一个又一个灵魂变得丰盛、深沉而不失愉悦。这股生命力,算不算是一种渺小的伟大?放眼望去,满目绿荷红菡,成了我们眼中一幅风景画。“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盒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季老曾经说过:“真理毕竟要胜利,乌云绝不会永在。”我也曾经在茫茫人海中失去过信心,然而,是季羡林老爷爷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一个经历沧海桑田在艰苦奋斗中失去灿烂笑容的人,是永远做不成任何事情的,甚至连先前仅有的的前途也会烟消云散。他也曾到过一个陌生的国度,也在欧洲游记中向我们倾诉了刚到德国时人生地不熟的迷惘心情,直到在那个曾生疏的国度融恰生活。

合上书本,封面上的那一张刻满岁月沧桑的脸,一双慈祥和蔼的眼睛,真诚朴实而不失华丽的文章再一次浮现脑海。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学会像五色梅那般丰富多彩地生活,像槐花那般拥有朴实优雅的美丽,更应该去感受生活,体验生命的律动。最值得学会的便是丝瓜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因为这是我们应学会的处世态度。

寂寞、黄昏、晨趣、春色、雨声、荷韵。稀释的阳光在书桌上徘徊。天虽凉却有阳光明媚了一季又一季的温暖,轻柔地抚在书页上,笔尖上。季老就似无尽的阳光,字里行间照亮了无数人一辈子的生活,更是暖暖地轻轻地不停地萦绕在我心头。

这就是我所走过的风景……。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六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读了我写的回忆录《行走的陨石》,说我的文章感情很真挚,有季老的影子,并且向我推荐了季老的《一条老狗》和《黄昏》两篇文章,他的话让我汗颜得有些不知所措,季羡林———这位我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国学泰斗,我们的差距何止天壤之别,怎么敢和他老人家相提并论啊,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搜寻这两篇文章,想看看大学生何出此言。

先看了《一条老狗》。读第一遍的时候,不听话的眼泪一直在遮挡我的视线,只能说是囫囵的看了一遍;平静了少许,我又开始看第二遍,虽然情绪好了一些,可眼泪还是止不住;当我拜读第三遍的时候,已经理智了许多,你别说我还真的感到了我的文章有季老的影子,道不是说我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造诣可以和季老同日而语,而是那颗拳拳的孝子之心,以及对亡母的思念让我感同身受,同为人子,对自己生身老娘的那份眷恋之情,是越磨越深,挥之不去的,人啊,无论尊卑贵贱,母子连心的感觉是相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平民如此,大师亦如此。

我终于明白了,那位年轻的大学生说的话:“你的文章里有季老的影子”。是啊,怎么会没有呢。

一位才高八斗,硕果累累的耄耋老人,在垂暮之年仍不忘少小离家,母子惜别的点点滴滴,道出了一个儿子,不能与母亲朝夕相伴,床前尽孝的无奈与悔恨,我知道,这一定是季老痛了七十多年的一道硬伤,相比而言,我比季老幸福得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场,虽然当时我只有12岁,但是我有幸亲自给父亲擦洗身体,给父亲穿衣服,拉着父亲的手,把他送到太平间。母亲去世时我已经四十开外,见证了母亲去世的全过程,所以我比季老幸运,我的童年虽苦却是在母亲的羽翼下度过的,物资的富足是无法与母爱相比的。然而,无论多大年纪,母亲的过世都是无法抗拒的痛苦,儿子思念母亲的感觉是不会有两个样子的。

季老没有只谈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他极力的想象着,母亲在想念孩子中熬过的每一个夜晚,设想着母亲是怎样的清贫与孤独。关于那条老狗,季老着墨并不多,但赋予了老狗忠诚,坚守,诚信。老狗的不离不弃,其实是季老最想做到的。

“子欲孝而亲不在”年少的季老一定是为了改变母亲的命运而刻苦攻读的,可惜的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但是,泉下有知,季母一定会因为欣慰而知足的,“我从来不信什么轮回转生;但是,我现在宁愿信上一次。我已经九十岁了,来日苦短了。等到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会在天上或者地下什么地方与母亲相会,趴在她脚下的仍然是这一条老狗。”这是季老的原文,我反复的拜读,细心的品味,这是季老的心愿,也是我的心声,能够趴在母亲的脚下,做一条忠于母亲的老狗,与母亲朝夕相伴是每一个做儿子的福气,愿这一切不仅仅是梦。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七

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感悟颇深。做生命的强者,需要刻苦,需要奋斗,需要能人所不能,及人所不及。杨阳,冬奥会单滑冠军,哭过5次,第一次哭使母亲变卖家产为她买了冰刀、冰鞋;第二次哭是因为父亲逝世;第三次是她获得全国滑雪冠军后回家帮母亲卖票,寒春里母女相拥而泣;第四次哭是因为训练摔成了轻微脑震荡,望着妹妹潸然泪下;第五次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杨阳,用其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精神筑成一尊不朽的雕像,成为屹立在国人心中的强者。

强者,固然令人敬仰!但是我们不需始终仰视他们。哲人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当我们试着去平视这些人,试着跟他们靠近,试着参照他们来找准距离,来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我们已在向强者迈进。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微小的困难就放弃自己。做生活的强者,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面对滚滚长江起誓:我要做生命的强者!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八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九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老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其间妙趣横生。这儿是趣,那儿是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

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看见每一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

1、《清塘荷韵》: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

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2、《夹竹桃》: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缘分与命运》: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

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4、《八十述怀》: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5、《神奇的丝瓜》: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一

自从认识了几个字,读了几本书,走了几里路,我便开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可那时候小,没经过世事,自然也就没有答案。今天,当看到季羡林随想录时,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满的答案,能够解释所有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归结于有没有责任感,这一点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若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辈子里,局限于这狭小的时间与空间里,或许很难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亦看不出我们对于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哪里。但如果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段链条,或者是接力赛中的一段路程呢,我们的存在明显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谈不上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必然与周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一种联系又都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它自身的意义。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式,最终形成一股推动人类不断发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还说,这个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够明白的,他们都活的浑浑噩噩,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我要说,明不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不知道意义何在,就像广大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努力的活着,关于的`责任并没有被推卸掉,我们都承担起了本该承担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赛,怎么能说是没有价值的呢。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们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而坏人则作了反面教材,教会了人们什么事情是错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创造了社会价值,只是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价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总之,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二

季羡林作为一个文字功底深厚、阅历丰富的学者,他的散文题材丰富,不限地域和时代,每一篇都反映出时代的特点,以及思想的深度。在他的散文作品当中,有两大特点,分别是真和朴,文章行云流水、情感自然流露、节奏恰当、富有内涵。以下是八篇季羡林所写散文,一起来领略这位学者对这个世界、对他的人生有何见解。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内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三

雨,万物之本。它在自然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它,才有林立的树木,甘甜的溪水,洁白的稻米。

一片美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诱人。但是在细雨的洗礼中,更加无比秀美。抬头看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矗立在雨中,显得更加苍劲有力,直立挺拔。比在炽热的阳光下显得奄奄一息要美的多得多。仔细去观察与品位,你会从中发现独特的乐趣。

雨对于农民来说更加价值连城,他们的辛劳全靠这支撑着,雨的多少决定着他们收获的多少。雨少了,土地干裂,麦苗因此不可生存。而凡事都有两面性,雨多了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即使是这样,缺了雨也是完全不行的。拿今年南方的大旱来说,就是因缺雨而导致的,致使土地大面值干旱,前几天下了一场暴雨,南方形式立即又由大旱转为大涝。真让人又喜又气,眼看着旱情减轻,却又带来了大涝。

当然雨的性质终究是好的,它为人类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自然界也是不可缺少的。听着雨哗哗的下,它冲走我心中的烦闷,洗净我脑中的忧愁,给我带来崭新的一刻,是我此刻觉得人生如此美好,生活无比的充实。

春雨的无私,更值得令人佩服,当初升的树芽需要那雨水的灌溉时,春雨就会毫无保留的用自己去滋润那嫩绿的幼苗,而幼苗对它的回报就是努力的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竭尽全力的活下去。春雨,为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又添了这充满绿色与希望的一笔。

朋友们,不要只关注那阳光明媚的白天,时而也看看这细雨绵绵早晨,去欣赏雨中那独特的韵味!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四

1.《清塘荷韵》: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2.《夹竹桃》: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缘分与命运》: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

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

”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

但又必须“听天命”。

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

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4.《八十述怀》: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5.《神奇的丝瓜》: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

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

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

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6.《黄昏》:

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

把门关上了。

关在内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

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

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

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7.《马缨花》:

然而,今天摆在我眼前的这些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

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

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8.《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是清代保卫八大园的侍卫之类的人住的地方。

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

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

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

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

有些往来,是必然的。

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是融洽的。

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

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

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

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

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

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比平常的牵牛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

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据说,此花来头不小。

在北京,只有梅兰芳家里有,齐白石晚年以画牵牛花闻名全世,临摹的就是梅府上的牵牛花。

我是颇喜欢一点花的。

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

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

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看“蹭”花。

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到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

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

两个月前,我忽然听说,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

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

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

这当然只是幻象。

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

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

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

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

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

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

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

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

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花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

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

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

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

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我一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

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花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

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

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

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五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六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又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季羡林6岁离开父母,跟叔父到济南读书。从私塾、一师附小到新育小学,因为认识“骡”字而直接读高校12岁考入正谊中学。15岁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季羡林因第一学年连续获得两个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长奖励的两件墨宝,“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得到国文老师、著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等人亲切教诲和鼓励。这里学习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可见,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肩负着创造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老师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但为人师表,还为学生以后的道路铺满阳光的红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亲了。

季先生一生对亲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诚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他在自述中说到“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时却不在身边是季羡林心中永远的痛。季老在晚年每当谈到母亲就会泪流满面。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点是朴实,看他的散文就如同与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谈。你不会有生疏难懂的感觉,而且文字又不失优美。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我想季老的文风与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朴素了。这样的文风不知是否与他的出生与人品有关呢?我认为是有关联的,另外留学德国10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日尔曼民族就是一个很朴实讲究规矩的民族,10年也许会在他身上有一定影响。

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20xx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岁。如此高龄去世,在过去被看作“喜丧”。老人一生历经沧桑,有起有落,忧患过,也欢喜过,走时终究福寿全归、功德圆满。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也带走了的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他漫长的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几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保持着良知与清醒,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时,都会感到他音容宛在。那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在我们心中一定很久都不会磨灭。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七

眼看快要到1934年的夏天,我就要离开学校了。真好像是大旱之年遇到甘霖,我的母校济南省立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托人邀我到母校去担任国文教员。月薪大洋一百六十元,是大学助教的一倍。大概因为我发表过一些文章,我就被认为是文学家,而文学家都一定能教国文,这就是当时的逻辑。这一举真让我受宠若惊,但是我心里却打开了鼓:我是学西洋文学的,高中国文教员我当得了吗?何况我的前任是被学生“架”(当时学生术语,意思是“赶”)走的,足见学生不易对付。我去无疑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无异于跳火坑。我左考虑,右考虑,终于举棋不定,不敢答复。然而,时间是不饶人的。暑假就在眼前,离校已成定局,最后我咬了咬牙,横下了一条心:“你有勇气请,我就有勇气承担!”于是在1934年秋天,我就成了高中的国文教员。

校长待我是好的,同学生的关系也颇融洽。但是同行的国文教员对我却有挤对之意。全校三个年级,十二个班,四个国文教员,每人教三个班。这就来了问题:其他三位教员都比我年纪大得多,其中一个还是我的老师一辈,都是科班出身,教国文成了老油子,根本用不着备课。他们却每人教一个年级的三个班,备课只有一个头。我教三个年级剩下的那个班,备课有三个头,其困难与心里的别扭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这一年里,收入虽然很好(一百六十元的购买力约与今天的三千二百元相当),心情却是郁闷。眼前的留学杳无踪影,手中的饭碗飘忽欲飞。

此种心情,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幸运之神(如果有的话)对我是垂青的。正在走投无路之际,母校清华大学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我喜极欲狂,立即写信报了名,结果被录取。这比考上大学金榜题名的心情,又自不同,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积年愁云,一扫而空,一生幸福,一锤定音。仿佛金饭碗已经捏在手中。自己身上一镀金,则左右逢源,所向无前。我现在看一切东西,都发出玫瑰色的光泽了。然而,人是不能脱离现实的。我当时的现实是:亲老,家贫,子幼。我又走到了我一生最大的一个歧路口上。何去何从?难以决定。这个歧路口,对我来说,意义真正是无比地大。不向前走,则命定一辈子当中学教员,饭碗还不一定经常能拿在手中,向前走,则会是另一番境界。“马前桃花马后雪,教人怎敢再回头?”经过了痛苦的思想矛盾,经过了细致的家庭协商,决定了向前迈步。好在原定期限只有两年,咬一咬牙就过来了。我于是在1935年夏天离家,到北平和天津办理好出国手续,乘西伯利亚火车,经苏联,到了柏林。我自己的心情是:万里投荒第二人。在这一段从大学到教书一直到出国的时期中,我的心镜中照见的是:蒋猖狂###,日本军野蛮入侵,时局动荡不安,学生两极分化,这样一幅十分复杂矛盾的图像。马前的桃花,远看异常鲜艳,近看则不见得。我在柏林呆了几个月,中国留学生人数颇多,认真读书者当然有之,终日鬼混者也不乏其人。反动派的大官,自蒋起,很多都有子女在德国“流学”。

这些高级“衙内”看不起我,我更藐视这一群行尸走肉的家伙,羞与他们为伍。“此地信莫非吾土”,到了深秋,我就离开柏林,到了小城又是科学名城的哥廷根。从此以后,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没有离开过。德国给我一月一百二十马克,房租约占百分之四十多,吃饭也差不多。手中几乎没有余钱。同官费学生一个月八百马克相比,真如小巫见大巫。我在德国住了那么久的时间,从来没有寒暑假休息,从来没有旅游,一则因为“阮囊羞涩”,二则珍惜寸阴,想多念一点书。我不远万里而来,是想学习的。但是,学习什么呢?最初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打算。

第一学期,我选了希腊文,样子是想念欧洲古典语言文学。但是,在这方面,我无法同德国学生竞争,他们在中学里已经学了八年拉丁文,六年希腊文。我心里彷徨起来。到了1936年春季始业的那一学期,我在课程表上看到了瓦尔德施米特开的梵文初学课,我狂喜不止。在清华时,受了陈寅恪先生讲课的影响,就有志于梵学。但在当时,中国没有人开梵文课,现在竟于无意中得之,焉能不狂喜呢?于是我立即选了梵文课。在德国,要想考取哲学博士学位,必须修三个系,一主二副。我的主系是梵文、巴利文,两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八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母与子》,《三个小女孩》,《垂钓》。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十九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优质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汇总20篇)篇二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一位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

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从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待工作和学习的勤奋钻研、谦虚谨慎,身处逆境的泰然处之,面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些都让我感触颇多。

季老的一生,几度起伏,也正是人生坎坷而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他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品格。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只有在风浪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成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读季老的自传,不仅可以了解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可以学以致用。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无论是在日本侵略,时局动荡不安的清华园,还是在被饥饿和战争阴云笼罩的德国小城哥廷根,无论是在幽静的朗润园,还是在破败的.牛棚中,他都始终坚持学习、写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这也使得他日后能够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国语言,博学多才,在东亚语系与印度佛教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何况是我呢?自从去年来到市政府办公室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单位浓郁的学习氛围。办公室许多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同事依然坚持学习,这种学习热情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鼓舞着我。他们对业务的钻研精神,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都让我钦佩不已。

来到办公室近一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的益处。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源自书本,更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对工作的实践与感悟。以前,我觉得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更好的展示自己,但是,现在我认为:学习更是为了拓展眼界,丰富人生,让自己乐在其中,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外物的变化。《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总是寓于平凡之中,只有真正享受学习,每天积累一些,学习一些,才能聚沙成塔,成为一名业务精通的优秀干部。

在治学态度上,季羡林先生勤奋严谨,一丝不苟。在担任北大东语系主任和北大副校长期间,他时刻把学生的诉求放在首位,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有一个故事曾在北大流传多年: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当时这位学子的心情如何,但是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谦虚和蔼、可亲可敬。另外一个故事则让我看到了季羡林先生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季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工作,风雨无阻。他到北大工作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我也知道每天遛弯、下棋是舒服的,但是几十年来,每个清晨,我都不曾留恋朗润园秀美的景色,直奔图书馆。如果一日不做研究,一日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我便会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在荒废光阴”。已入耄耋之年的季老,却依然如此勤奋的工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更加不能虚度光阴,而在这几十年中,有多一半时间是在工作的,所以,勤奋进取、谦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取得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来办公室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这里工作忙。但来了之后才有更深的体会。这里大到市领导、秘书长,小到科长、科员,晚上加班、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领导、同事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勤奋进取,不计回报,深深感染了我。我想,正是有全市这么多领导干部的默默奉献,才成就了莆田今天的发展成就。

季老在书中写道:“经历过这么多困苦,回头再看,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季羡林先生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东语系,并于毕业后远赴德国著名学府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曾经以勤奋、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手创办了北大东语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梵文、吐火罗文、佛教等学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曾经经历了浩劫,被抄家、批斗,在牛棚里一住就是几年;也曾经在平反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大副校长等职,蜚声中外。季老的一生,几度起落,无论是无人问津、受人唾弃,还是备受推崇、万人瞩目。在大风大浪中,他始终不喜亦不惧,淡然面对得失。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却因为败堕落而倒下了,邱华、志军……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人不胜嘘唏,说到底还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把个人荣辱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办公室的一名干部,我要时刻以这些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沉下心来,踏实工作,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能力,磨砺品格,完善自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被世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是因为他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高尚品格。他在“文革”期间依然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季老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将会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间。

人生只有一次,能在办公室这个团结进取、富有凝聚力的团体工作,我倍感荣幸。领导的谆谆教诲,同事的殷殷帮助,都让我受益终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当作是锻炼能力、磨砺品格的机会,不断超越自我,用勤奋和汗水书写人生的崭新篇章。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企业培训自我评价总结范文(20篇)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以下是一些示范性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

    热门个人工作总结和范文(21篇)

    每月一次的工作总结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改进的空间并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这里有一些经过精心筛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它们

    2023年孕妇离婚协议书(案例18篇)

    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自主选择的结果,需要在尊重对方意愿的基础上,理性、平等地进行协商和确定。了解其他人的离婚协议范例,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离婚协议的内容和格式。

    最新汽车维护保养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在现代

    2023年产品销售合同(通用20篇)

    销售合同是销售过程中必需的,它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个销售合同实例,供大家参考。供方:(以下简称甲方)需方:(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

    最热大学植树活动策划案(案例16篇)

    通过活动策划,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和安排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活动策划问题和解决方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一、活动背景:阳春

    热门初中英语研修日志心得体会范文(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过去行为和决策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经验、吸取教训,做出更好的选择。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些范文,说不定能够解决你的困

    优秀诚实守信演讲稿(模板17篇)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写好演讲稿对于提高个人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精选教师个人师德总结(汇总16篇)

    个人总结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接下来是几篇个人总结的选段,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

    优秀幼儿园音乐教研工作计划大全(16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是对幼儿园工作内容和目标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文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经验分享,请大家务必仔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