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工作计划(大全5篇)

时间:2024-11-12 作者:薇儿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工作计划篇一

1、思想品德目标:

在劳技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针线基础知识,常用种植技术,手工工艺制作技术。

3、能力目标:

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动手动脑的劳技课中,既学到了技术,又磨练了意志,同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更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4、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长辈。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劳动的快乐,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努力学好文化科技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节假日,寒暑假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他们再次感受到劳动的美。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深受父母及长辈宠爱,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而且不太会干家务。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孝心,有助于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发展。

重点:掌握一些制作的技巧,并能成功制作教材要求的作品。

难点:学会自己创造手工作品。

周次

教学内容

1

常规教育(明确本学期的目的,任务,要求)

2

动物乐园

3

大鱼和小鱼

4

金盏菊的播种

5

国庆节

6

别致的小鞋

7

漂亮的背包

8

种蚕豆

9

面包里的劳动

10

缝布袋

11

金盏菊的养护

12

“可乐”机器人

13

纸杯毛驴

14

曹冲称象

15

“迷你”坦克

16

安装门铃

17

制作南湖红船模型

18

风力车

19

尊师卡

20

贺年卡

21

期末考试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劳技课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理论知识的传授要突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作品制作的创造能力。

4、组织市场调查至少一次。

5、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劳动工具和材料的添置,要尽可能考虑学校的经费承受能力,节省开支,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尽量进行废物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7、利用在每班评选”巧手之星”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8、要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学生,突出重点,难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工作计划篇二

一、教材的特点:

1、生活。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即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四,这门课的内容不仅来自生活,而且高于生活,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

本课程面向孩子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老师、孩子的创造力。

第一,整体视野开阔。过去我们只注重学科知识和基本功的培养,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孩子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孩子生活的一切都和课程有关。

其次,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将新的信息和孩子的实际问题带入课程内容,增强针对性。

第三,教学空间开放。

第四,教学时间的灵活延长是基于学习的需要和实际效果。

3、活动。

首先,课程形式以参与式活动呈现,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的直接参与和充分参与。

其次,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

第三,孩子自己现场参与活动,教师指导活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专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充分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孩子”,这是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子目标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强调知识和技能学习,忽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追求结果,忽视过程和方法的倾向等。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改变老师的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工作计划篇三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工作计划篇四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了尽快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更快更好的促进我校的品德教育教学工作,以便培养出品的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新一代人才,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工作以起始学年实施新课程为重点,本着“解读课标、打造理念;备课指导、解剖教材;教学引领、示范研讨;课题研究、全面提升”的新课程实施原则,与教师一起探讨、实施新课程;力争做到观念转变行为化,做好新旧教材的接轨工作,以促进教研工作有新突破。本学期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继续转变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我校《品德与生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本学期继续开展教研活动。

二、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

本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的重点是: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中心,以探索教法、研究学法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逐步成熟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真正起到优化学生的品德与行为的作用。

三、教研工作的目标:

1、认真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继续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材观、教育观和质量观。

2、通过对教法、学法的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活动化、生活化、主题化学习方式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尝试。以新的课程标准作为研究标准,鼓励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知识理解内化为自觉的言行,达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3、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也会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4、本教研组在本学期教研工作中力求出重点,抓住学生评价这一薄弱环节作为我们这一年教研活动的重点,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的研究适合的评价法。

5、以落实《中小学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研讨如何对学生课后实践进行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与道德素养。

四、教研工作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继续验证学科课程标准,继续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明确各学科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彻底消除教师潜意识中的“主科”与“副科”之分的学科歧视现象。在教师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并要求写出心得体会,让新的观念深入教师的心。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新要求和新作法,了解如今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2、拟定教研工作计划和方案及具体的活动时间,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活动中主要分为教学法和教研改革的研究:教学法主要针对德育课程的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选定适合本年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教研课题主要对本课题中主要的问题进行划分,分为各组员各自进行尝试和研究,在下次教研活动中共同进行研究得出经验。

3、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向各级刊物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和各类竞赛活动。每次教研活动要求按时出席,认真参与,活动后均要写出有一定价值的心得体会。

4、加强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努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评价与感悟等,使学科教师在听课、交流、反思的互动学习中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就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开展交流、讨论;怎样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怎样进行发展性评价等实验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广泛开展研讨,探究活动化、生活化、主题化学习方式的应用与实践,推进我校德育课程课改的不断深入。

5、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发挥教研工作的指导服务功能,力争通过校本教研培训,使学科教学有创新,做到培训真正为教学服务。加强教师自身研读能力的提高,要求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优秀文章,并要求教师每次学习过后写出心得体会,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6、深入开展课改学科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组织实验教师研究各学科过程性评价的方案,设计评价量表,以及具体的操作过程等。

7、努力渗透廉政教育,让廉政教育走近小学生的身边;努力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中小学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真正落到实处,与学生及家长、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形成“四结合”网络一起探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教研组内成员及任课情况分析

分管领导:

教研组长:

成员: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从上述情况看,本教研组除吴加梅老师年龄比较大以外,其他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不管是老年教师还是中青年教师都对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他们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思想进步,教学方法新颖,教学经验丰富。

六、活动安排

周次活动内容成员

1学习教材、制定计划(备课)各年级教师

2交流计划所有教师

3组织学习县教学常规要求所有教师

4说课、听评课(低年级教法研究)所有教师

5教学研讨会所有教师

6说课、听评课(中年级教法研究)所有教师

7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所有教师

8教学方法研究所有教师

9镇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研会所有教师

10说课、听评课(高年级教法研究)所有教师

11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所有教师

12说课、听评课(低年级教法研究)所有教师

14学习教育理论所有教师

16说课、听评课(中年级教法研究)所有教师

17研究教学方法所有教师

18课堂教学改革总结所有教师

19研究复习各年级教师

20交流德育论文,交流教学与学习心得。所有教师

21期末复习

总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力争立足课改、专业发展、依托网络、课题牵动,扎实有效地完成本年度工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工作计划篇五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政府、教育局等文件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诚信感恩和文明礼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增强教师生命意识,积极推进校本德育和班本特色,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1、结合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把知识传授和人格教育有机结合。

(1)班主任老师要制定班级的推进计划,并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利用思品课、班(队)会课、晨会课向学生进行教育和宣讲。

(2)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以“树新风、除陋习”为重点,结合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在校园内开展“宏扬文明礼仪、创建快乐校园”的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公共意识、规范公共行为、践行公共道德。实践活动的重点是开展“礼仪、礼貌、礼节”教育,通过教育传承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仪”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礼仪知识知晓率。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做到“五个一”。

1、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德育工作的整合功能,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交流、参观、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2、重视基础行为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开展好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强化教育训练,遵循“迈小步,不停步,严要求,经常抓”的原则,做到时时督促,周周小结,月月抽查,切实培养学生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节”的校园小主人。

(2)、大队部要切实加强反馈检查的力度,并能发挥“红领巾广播、”及黑板报的功能。

溶入到学生的活动中,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4)、以民族教育、生命教育为重点,培养发挥队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努力使我们的中队在建设过程中张扬个性,凸现特色,真正成为快乐中队。

3、宏扬民族精神

充分发挥课堂等主渠道的作用,结合思品课、晨会课、升旗仪式、广播宣传等,以中国上下五前年历史为主线,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4、关注学生成长,加强人格教育

(1)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家校、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始终拥有自信、向上、进取、健康的精神状态。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2、本学期开始,对十一册教材教案进行整理,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我教研组将积极参与,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教案撰写,教学故事筛选。

3、加强网上教研活动。可结合本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及时上传优秀课例、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通讯稿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通过开展校级课堂教学评比,以评促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研究课可结合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自定教学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