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雨中梧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教材内容,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一

1.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间(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战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与之乘( )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 )伐( )我 (2)公将( )战( )

(3)肉食者( )谋( )之 (4)又何间(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战

(7)衣食所安( )(8)弗( )敢专( ) (9)小惠未徧( )(10) 小大之狱( )

第二段

(1)公与之乘( )(2)战于( )长勺

(3)公将鼓( )之 (4)败绩( )

(5)公将驰( )之(6)其辙( )

第三段

(1)既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 )气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难测( )也(8)惧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线索: 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 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二

本教材是语文版的八年级(上)的文言文。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文中的道理在现在依然的较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了,初步具有依据参考书和课文注释来翻译课文的能力了;且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提问能力了。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来看,可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在第二课时则让学生针对课文来自由提问,然后再将问题抛给学生来解决,若不能解决再由教师点拔解决;在第二课时则可添加一个探究题“你是如何看待机遇(会)的?”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战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言敌情,正确运用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时机。

2、学习生字词,了解字词意思及用法。

3、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的特点。

4、分析人物的形象。

5、背诵全文。

1、学习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2、重点分析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

关于战争“取信于民”的思想,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据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由一学生到讲台上来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提问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1、“机遇是不会第二次敲门的”,每个人都应善于抓住机会,而曹刿就是因抓住了“齐鲁之战”这个机会而成为一个有名的军事家的。

2、请学生列举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3、请学生介绍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4、简介《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句中停顿,进行朗读指导。)

3、全班朗读。

先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课前三分钟:由一学生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由提问课文内容然后导入。

生提问一个问题后即由其他学生马上回答。

师提醒注意:1、两个人物的形象及评价。

2、本文的结构及写作特点。

你是如何看待机会的?面对机会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精彩片段:

宝龙同学问:“曹刿论战”这个题目能否用其它的题目来代替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勇勇:可否用“长勺之战”?

慧芳:还是用“齐鲁之战”比较直接……(话未说完马上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抢着回答)

娟娟:不行,还是用“齐鲁长勺之战”这样既可以点明交战的双方又可以点明交战的地点。(快言快语的说完自己的观点)

森波:三个题目都不行吧……(又被抢断)

勇勇:你说怎么不行呢?我觉得这很好啊。

森波:你们听我把话讲完嘛。我觉得课文主要讲的是有关战争的经验,而对于战争的场面则用很少的语言来介绍,所以我觉得还是用原来的题目比较好。

辉利:不,我觉得题目还是用具体一点的好,像原来的题目范围太大了。

宛靓:我来说几句。我是赞成晓玲的意见,课文里面描绘战争的场面比较少,只有寥寥数语,而描述战前准备和战后谈战争的则比较多。还是用原来的题目会比较好。

有好几个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这时不换题目的人比较多了,但是还不能够统一答案。

我就引导同学们再把文章看一遍,找出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什么好处?再结合课文的题目想想。

同学们纷纷翻书,把文章重新看了一遍。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则同桌讨论……一会儿,就有人举手了。

森波:老师,我找到详写的部分了。课文的第一段为详写,在这里详细地介绍了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彬红:我也找了一个地方。我认为课文的第三段虽然很短,但是却很详细地分析了战争中所采用的战术的原因,所以它也是详写。

(在这里学生又争论开了)

……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为详写部分,第二段为略写部分。这样就能够解决宝龙同学的问题了,这篇课文重点是描述曹刿的作战理论而不是描述战争场面,所以不能用其它题目来代替课文的原题目。

本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在第一课时中,学生的自我翻译及小组合作边朗读边翻译课文做得不错,真正有落实,学生学有所得。在过后的测试中就体现出来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的提问能力进一步体现出来了。让我不禁叹为观止。原来学生的思维一旦开动起来,是有那么多令人吃惊的东西出现啊。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从中也把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对课文的学生不是死的、不是纯粹等着老师的分析,而是主动的、自发的去探索。

除提问外,在课末的有关“机遇”的交流中,学生的争辩使得课堂的气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宛靓同学把机遇比成“苍蝇”,有很多同学就站起来反对,此起彼伏地站起来,这种情形还是头一次见到。以后这样的辩论可以多引导,也可以专门举办辩论赛。但是因要下课了,不好拖课,我就没有对宛靓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种比喻是恰当的。在下一节课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理由,树立了同学们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我是听了蔡老师的第二课时的课,认为本节课较好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老师精心备课,课堂上的引导恰到好处。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耐心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拔、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老师的定位是正确的、合理的。

2、学生的提问能围绕着课文内容。不仅提出课内的,还能以课文为本来提出课外的相关问题。

3、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这不是演练出来的,而是在平时上课中就有此类训练。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中肯些。如有一个同学把机遇比喻成苍蝇,这个比喻可以说是不恰当的,因大家都知道苍蝇是一种令人听了都觉得恶心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这个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是平时上课不是公开课,所以蔡老师只让同学们来评论自己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价。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三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课时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齐读第2、3段。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背默3、4两段。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四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五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辙(zhe2)轼(shi4遂(sui4)盈(ying2)靡(mi3)玉帛(bo2)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偏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曹刿请见;2。请让我战则请从。

从:1。跟随战则请从;2。服从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公问其故;2。所以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何以战;2。把必以分人。

之:1。代词指这件事肉食者谋之。

2。助词的小大之狱。

3。代词他,指曹刿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1个。

2、能脱离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并背诵。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两个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迎战强大的齐国。结果在鲁地长勺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场战例的指挥者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二、朗读正音: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

3、小信未孚。

4、夫战,勇气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请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内容。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四、疏通文意,积累实词。

(采用质疑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先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它同学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中间适时穿插理解实词和翻译的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1、结合词语的文言语境理解。

2、借助平时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推断。

3、结合文言语法知识。

4、参照字形来理解。

翻译的原则。

1、直译要准确。

2、句子要通顺。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有意识地落实到数量上)。

重点实词(12个)间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异义词语(3个)牺牲狱可以。

通假字(1个)。

一词多义(5个)师故请间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两狼之并躯如故。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既克,公问其故又何间焉?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课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还有很多,学生课下积累。)。

五、试背课文。

六、小试身手。

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偷兄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驼撸皆我敌也。虽及胡t,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楚人未既济。

(2)公伤股,门官歼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3、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七、齐背课文。

八、作业。

试把本文和《子鱼论战》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七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先试背,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八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九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十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十一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十二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热门曹刿论战教案余映潮(模板13篇)篇十三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课时。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齐读第2、3段。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背默3、4两段。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斗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平安实习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实习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实践中的问题,并且为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给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实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启发和指导。

    最热学中国古代文论的心得(模板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示例文本八】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持续积累和自我反思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最优铁路服务技能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汲取的智慧结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和总结方面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近日,我参加了一场

    优秀赠与协议房屋(通用16篇)

    赠与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和关怀的一种方式,通过赠与可以传递爱和感恩之情。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赠与语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协议由以下双方当事人在___

    实用申请参加投标申请书(模板18篇)

    更多申请书是用于申请学校、工作职位、奖学金等的一种重要书面材料,它能够展示我们的能力和潜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更多申请书,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范文供参考。

    最新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9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一个追踪个人或团队工作进展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和优化工作流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月工作总结样本,这些样本涉及到不同职业和

    2023年散文朗读指导心得体会(通用2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热党支部工作条例学习体会(模板19篇)

    学习体会是我们获取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最后,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写学习体会这个过程,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取得更好的学习

    最新大班期末心得体会大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接下来,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

    精选高三教师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3篇)

    工作计划范文不仅仅是对工作目标进行总结,还可以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份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校本届高三学生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