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一
在没有教学《比例》这一单元时,我还担心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不了,掌握不好。在学完这一单元知识后,觉得学生学得还不错,知识掌握基本牢固。首先,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表格、图和表达式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同时通过作图让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反之,直观认识到反比例所画出的图是一条曲线。
其次,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等内容。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正、反比例的问题。所以,我想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正确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会看懂图表,作简单的图表示数量关系。
再次,理解比例尺并学会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比例尺这部分知识,有的学生会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弄混,比例尺的数位比较大时,单位换算也是重点,有的学生忘记换算单位就直接做题,导致做题错误,所以,比例尺这部分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要养成认真审题、做题的好习惯,才能把本单元的知识学好、掌握好。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二
《拍手歌》是本册教材集中识字单元的一首儿歌。本课共十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形式多轻快活泼,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达到识记生字的教学目标。这首儿歌不仅描绘了大小动物在自然界自由生活的美好情境,还告诉小朋友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它告诉我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学习效果:本课看图、识字、猜字谜都力求遵循从儿童的生活、语言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我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字,并力求将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成功之处: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最后的指导书写过程中,以“朋友”二字引出学生爱护动物之情,学会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不足之处:虽然大部分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但是二年级孩子的知识面还比较窄,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敏锐度不高,自我展示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也需重点培养。
改进措施:
1.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节奏,并注意韵律。拍手歌节奏感很强,指导学生朗读时,一方面要根据标点停顿,另一方面,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本课形式上是儿歌,每两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末尾押韵。
2.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识字成果。还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识字。如:拍,拍手,同学们喜欢玩拍手游戏。
3.进行写字指导时,教师要板书示范,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笔顺。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2和5:2
3/4:5/8和5/8:3/4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解比例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二导入:
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成正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1、正比例意义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成反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比例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感觉在以下两个方面还要进行强化和训练。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比例是一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围绕知识点多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指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要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比和比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比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学分析
本单元内容及课时安排。
1. 比的意义 (1课时)
2. 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
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课时)
4. 比的应用(一)(1课时)
5. 比的应用(二)(1课时)
6. 比的应用(三)(1课时)
7. 测量旗杆高度(1课时)
8. 第二单元复习(2课时)
9. 单元测试(1课时)
10. 习题订正(1课时)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了解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的意义,知道比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比的各部分与分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2.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3.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比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简单实际问题可以用比来描述或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比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的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除法)的基础上,引出对与比的认识,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实际意义。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搅拌水泥沙和调制涂料两个事例,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情境一,通过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引出比。教材以两个工人对话的形式呈现了问题情境,即: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等。然后分别介绍1:3表示水泥和沙子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3:1表示沙子和水泥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接着用描述的方式说明:像1:3、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是比号。
表示的蓝色涂料是白色涂料的1/2
。接着,分别介绍用6:3表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关系,用3:6表示蓝
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关系。然后,把表示同一种关系的算式和比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大头蛙的话说明比的意义,即: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进而介绍比值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安排了议一议: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的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求比值。
教学难点:弄清比、除法及分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反思: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关系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任何两个相关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是比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会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本单元要认识的数学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如,选择现实生活中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认识比;选择我国《国旗法》中规定的五种国旗长和宽的比都一样的真实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认识比例;结合在一块长方形地里种茄子和西红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两个算式,然后,说明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写出比的式子。这样,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识比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再如,比的基本性质,选择了学生平常玩的踢毽子的数据,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有什么关系,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计算自己写的比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性质,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选取了大量的、真实的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如,菜农按比例种植茄子和西红柿的问题;建筑工人把水泥、砂子、石子按2:3:5配置混凝土的事情;商店配制什锦糖的典型事例;配制药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等现实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比和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分数乘、除法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认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按比例分配问题。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应用?“测量旗杆高度”。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四
《圆柱、圆锥和球》是本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上完本单元后再通过小测验,我把整个单元的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课后作业做了如下反思:
圆柱、圆锥、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几何形体,认识了它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在家找有关圆柱、圆锥、圆的物品,这样为课堂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的实物,从而服务于课堂;再者,我在课前制作了一些相关课件和卡通动画片,来导出新课。这样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构建“兴趣----探索——发展——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根据实物讲解各种形体的各部分名称时,学生能了解、认识就行。要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它们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上。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通过观察、寻找、讨论等活动形式整体感知、体验新知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观察、想象、操作、验证;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动态演示,发现各形体的高、表面的特点,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概念,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以这种开放、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得到的知识,学生不容易忘记,即使忘记了也可以通过回忆整个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回想起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联系设计力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动静结合,适时升华。
课堂上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联系相结合的方法,使新课与联系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在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要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烟筒等拿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理解表面积的基础上,探讨出计算方法,得出各部分面积的数据,合理自然地计算出表面积。四、课后练习要有目的、有层次。
在练习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讨论、测量并计算。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豆油体现。练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注意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学习空间,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练习安排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总之,在这单元的教学中,力争关注美意个孩子,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个性,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多维的、开放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美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五
在《拉萨的天空》教学中,我抓住拉萨天空的“蓝”,以优美、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清新、朴实地描绘,勾勒出圣地拉萨那晶莹剔透的迷人天空,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与本地相差甚远,单贫课文语言较难使学生感悟出拉萨天空独特的美感,为此,在教学中,我添设了优美的情境图片,抓住最具语言风采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通过反复读文和想象激发语言,利用学生的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使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中,产生和积累情感,逐步深化体验,体会意境,点燃其探究的兴趣,打开其想象的.空间,激发其质疑的思维,促动其表达的心智,以进一步感悟祖国自然景观美妙境界,提升审美,抒发对祖国的感怀之情。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六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单元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分别安排了《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主要是让学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从而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通过演讲稿的形式表达出来。
可想而知,“爱国”“演讲稿”这两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下笔,没有丰富的材料支撑,一篇好作文很难凑成。于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课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爱国人士的资料,再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也当作是才艺表演。实际没有预想那么好,学生大部分拿着资料读,自己无法概括)。
在学习《中华少年》一课时,我再次发现学生的课外积累非常欠缺。《中华少年》是一篇诗歌,这个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读性。然而,在讲解时,学生并不了解,所以讲起来比较费劲,即使他们读得很起劲。因此,我又让孩子利用周末去查找了“四大发明、汉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飞船”等资料。
也刚好,我翻阅《社会与品德》一书时也发现第二课题适合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因此也提前将这一课题让孩子学习了。
该有的材料有了,怎么让孩子写好演讲稿呢?在张老师的建议下,我布置孩子回家抄一篇优秀范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学习范文的写法,再配合以前搜集的材料,让孩子先确定演讲的一两个观点,然后再将相关的材料模仿范文进行改写。这样一来,学生的写演讲稿的热情很快调动起来,一节课没能完成,他们要求再给他们时间完成。
根据查阅作文的情况,虽然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对材料读得不透,出现材料安排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出现笑柄,或者混乱的情况。但也惊奇的发现,以前学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课文的内容也让孩子们当作作文的丰富材料,如刘丹写到“看!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听!黄河那滔滔不绝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着海岸边的岩石!望,昆仑山那峻拔的身躯,直插云天,高不可攀。这都是我们祖国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莲教会了我们纯洁,海风中的乳燕教会了我们乐观与勇敢,蓝天下翱翔的雏鹰教会了我们顽强。”通过改写,形成了一篇不错的演讲稿。因此,平时的资料积累对学生的作文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七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是一首朗诵诗,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采取小组淘汰赛,晋级的方法以激励学生们的朗读热情。
(1)两人为一组任选其中一节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精神饱满、吐字清晰、流利加分,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如能背下来,直接进入到第一名的挑战赛)
(2)第一轮淘汰的选手在另选一小节朗诵,晋级者进入到争夺第二名的挑战赛。
(3)第二轮淘汰的选手直接读诗的最后两句。晋级者直接入围第三名。
(4)争夺第一的场面,激烈、有趣,我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第五小节并加入自创的表演。别说这些选手实力相当,于是,我让同学们选举,支持谁就站在谁的身后,这才选出了第一名。
收获:原来一节有趣的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八
讲起第二单元的课文,似乎顺手多了。因为,学生基本进入学习状态,老师讲课也逐渐加入状态。下面总结如下:
1.学生预习情况越来越棒了。不知道别的班级预习做得如何,但,通过我的观察,孩子们的预习不只是停留在字词上,而且更深地去探究句段的理解。这对于我来说,讲起课来容易多了。
2.学生对本单元的写作感兴趣。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很感兴趣,所以写起本单元的习作很是顺手。虽然离不开仿写,但,最起码也有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如:高振强同学写自己童年是那么淋漓尽致,突出了一个“趣”字。
1.学生的预习棒了,但老师的引导作用显得那么微乎其微。课堂权利交给学生了,很多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把老师要说的话都会报出来了,你说,老师干嘛?这是个尴尬的场面。所以,老师,偶尔不用备课都能上课。
第二单元比例教学反思篇九
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读,因为这三首古诗词的诗意都比较简单,孩子们通过读与画面的结合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整首诗词的诗意,但想象空间的'扩展不够深入,因此学生们在读写结合时,改写的小故事情节比较单一,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刻意地安排学生学习“资料袋”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以便于学生领会文章思想的深度,抓住文本的情感。
读文中内容时,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声音中感受到了他们对作者笔下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非常的羡慕,作者朴实的语言,儿童化的叙述感染了孩子们,他们被深深的吸引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没有觉得无聊,童趣横生,因此本课的读写结合写得很顺利!
以人的发育图片导入新课后,对一个九岁的孩子会提出这样的发现,孩子们很是好奇,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因此,我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告诉老师: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觉得最美的愿望,说出最喜欢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当学完整首诗时,我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学着也尝试创造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最后,他们都交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