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卡罗纳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4-11-12 作者:书香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卡罗纳教案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二)、体会“征”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卡罗纳教案篇二

《开国大典》第二个场面“典礼”是课文的重点段。这一个重点段中包含了这几个知识点,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2、初步学习写排比句。

课堂中,我通过排比句的切入,再观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实现预设目标。

[案例设计]

一.认识排比句

1.师:课文中描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句子:请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交流朗读。

师:引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引读。

师:在描写了人物心情句子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轰雷似的掌声---”

生: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这庄严的宣告……”

师:(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一齐欢跃起来,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生:原句好,能反映这喜讯传遍了祖国的各个角落。

生:原句好,语势加强。感情高涨,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心都为这个喜悦而跳跃。

师:好,那我们通过朗读把排比句的气势读出来。

(朗读)

二.再现情景,学写排比句。

师:49年10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亲临现场,感受人民群众天地喜悦的心情吧!

(播放《开国大典》录象片段)

出示句式:我(人民群众)为——————而激动。师生互动,进行采访。

生:“我”为新中国成立而激动。

生:“我”为中国生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生:我为了有自己的领袖而激动

……师:是啊,天an门广场上人们群为―――――

生接。(在不知不觉中又进行了一次排比句的训练)

三 拓展素材   再写排比句

师:“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首都冉冉升起,从此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在中国大地万里世界各地上升起,每一次的五星红旗都激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生:这句话说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了,翻身做了主人。

生:这句话说明了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了。

师:齐说这句话(生说)

师:老师让大家在课前收集了中国59周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家来交流一下吧!学生拿出找来的资料进行交流。

师:(播放自创课中,59年来五星红旗在有纪念场合上飘扬的情景)

师:你能以五星红旗在————————飘扬,说几句话吗?

生:1960年,中国又首次从北极登上珠穆朗玛峰。五星红旗在珠穆朗玛峰上飘扬。

生: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以以往多数通过决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会前飘扬。

生:1984年。第12届奥运会上,射击选手许海峰获冠军,五星红旗在会场上飘扬。

生:.

……

再播放《红旗飘扬》音乐声。大屏幕再次出示《五星红旗在飘扬》课件。

结束本课教学。

卡罗纳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卡罗纳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 、长、险 ……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卡罗纳教案篇五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笔下《鸟的天堂》那动人的南国风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鸟的天堂》。

师: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屏幕出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

生:(对照屏幕朗读。教师检测并帮助学生纠正读音。)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确不错,我们回忆一下课文的内容,课文先后写了什么?

生:课文先写了榕树后写的鸟儿。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有一首歌老师特别喜欢,是我们熟悉的歌手腾格尔演唱的……

生:(齐)《天堂》。

生:(齐)下有苏杭。

二.品读课文,欣赏感悟: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请大家仔细的读,一边读,一边细细地体会。

(一)第8段

生:我画的是这里,我给大家读一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有什么感受?能说一说吗?

生:作者把树叶写活了,我觉得树叶像人一样拥有生命。

生:树叶非常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师:很好。为什么又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可能是树叶上有露水,风一吹来,树叶就轻轻地摇摆,闪闪的露珠就颤动起来了。

师:说得好,你想象力很丰富。

生:微风吹树叶随风摆动,榕树显得很有生命力,充满了生机。

生:很美。

师:谁想读一读?

生:(举手的不多)

师:请你们先自由地练习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回谁能勇敢地读一读?

生:(一名女生读)

师:你读得很投入,读得很美。大家把掌声送给她。

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生动啊!大家一起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是写榕树的?

生:“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我觉得榕树很茂密。

师:说得很好,榕树的确很茂盛。你能再来读一读吗?

生:(再读)

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听清了吗?她强调了两个词,你自己说一说为什么?

生:我强调了“那么多”和“一点”,因为榕树的叶子很多,很茂盛。

师:我们大家就像她这样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强调“那么多”和“一点”)

师:就是这一句话,有没有不同的读法,和她不一样的?

生:朗读,强调“另一簇”。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听出来了吗?他强调了哪里?

生:“另一簇”。

师:那你自己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觉得树叶很多,是一堆一堆的。

师:是啊,榕树的叶子很多,不是一片一片的而是一簇一簇的。很好,大家就像他这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强调“另一簇”)。

师:老师是这样读的,你们听一听。(范读,强调“堆”)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是“堆”。

师:是啊,榕树真的很茂盛。就请大家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练习读一读这句话。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你们还画哪里了?

生:我画的是“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

师:那请你再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指作者描写的那株大榕树。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大家查找有关榕树的资料,你们查了吗?

生:查了。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榕树?

生:(翻阅手中的资料。)

师:谁查到作者描写的这株榕树的资料了?

生:(介绍有关作者描写的榕树)这株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树冠占地面积大约18亩,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师:老师请大家看一看作者描写的这株榕树。(屏幕出示:榕树鸟瞰图)美吗?

生:美。

生:(再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二)第7段

师:还有写榕树的句子吗?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大家看这句话,你们有什么体会?

生:作者说“真是一株大树”,那一株树怎么就这么大呢?

生:三个。

生:七个。

师:老师告诉大家,18亩地大约有三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生:啊!

师:这榕树大不大?(板书:大)

生:大。

师: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很好。是许多株榕树吗?

生:不是,只有“一株”榕树。

师:这么大的一株树给有多少枝干?

生:“不可计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强调“一株”和“不可计数”这两个词。

生:(读)

生:读

师:请你仔细读读这一句(出示: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孩子。

生:为什么说“枝上又生根”呢?

生:(介绍“气根”的资料) 。

师:你们听清了吗?是因为榕树有气根。老师请大家看一看榕树的气根。(出示:气根的视频)

生:(通过视频观赏气根)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气根,榕树才能够独木成林。

我读第二句话(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时有一种感觉,你能听出来是哪个字带给我的这种感觉吗?(范读强调“卧”字。)

生:是“卧”。

生:我感觉到这株大树像人一样躺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站”而用了“卧”呢?

生:因为榕树的占地面积很大。

师:一个“卧”字准确的写出了远处看这株榕树的姿态。

谁愿意再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卧”的感觉。

生:(练习朗读)

师: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为我们描述了这株大榕树,下面就请大家再来把这两个自然段完整的练习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孩子们,你们想欣赏这美丽的榕树吗?:(屏幕出示:榕树叶子视频,并配乐范读第七自然段。)

生:(欣赏画面)

师:美吗?还记得作者是怎样说的吗?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音乐没有停)谁想读这句话就站起来读吧!

生:(跟随着音乐朗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让我们的心与作者的心在一起跳动,对眼前这个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发出赞叹吧!(师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三)12—13自然段

生:想。

师:老师给你们当解说员,一边听一边仔细地欣赏,看看你有怎样的感受?(出示:视频并范读12、13两个自然段。)

师: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小组讨论。

生:鸟干什么的都有,很可爱,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自由自在,真是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真好,你也很可爱,大家给她点掌声鼓励鼓励。

生:(掌声)

生:我感觉鸟的种类繁多,有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师:鸟的种类的确很多,“花的、黑的”是指什么?

生:颜色。

生:鸟儿的歌声真好听,它们生活得很快乐。 

师: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想。(很多学生举手)

师:我们师生共同合作朗读吧!(指导合作朗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课文读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觉得那鸟的天堂真的是鸟的天堂啊!

生:(再读)

师:就看这句话,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为什么这句话里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没加引号?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是啊,这是为什么?是作者写错了吗?

生:我觉得前面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作者开始没有看见鸟,只是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但是,后来作者真的看见了许多鸟,所以第二个“鸟的天堂”没加引号。

师:这是你的体会,你说得很好!那为什么说“的确是”呢?

生:作者开始是听别人说的,后来自己亲眼看见了。所以说“的确是”。

师:是啊。眼见为实。为什么又说是鸟的“天堂”呢?

生:因为没有来捕捉它们,鸟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很快乐。

师:是啊,这里就是鸟的乐园啊!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如何能让这株可爱的大榕树永远成为那鸟的天堂呢?

生:我们人类不要去砍伐树木,也不要捕捉这些鸟,这棵大树就会永远成为鸟的天堂。

师:你说得真好,这一切都取决于居住在附近的农民,取决于我们人类。我想作者也一定体会到了“人、树、鸟”三者之间那和谐统一的美,也一定很向往那自由与快乐的生活,因此为我们留下了这耐人寻味的赞叹,(师生再次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画“树状图”,再现结构。

师: 孩子们,这篇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想和大家画一棵树,一棵树都有哪些结构?

生:主干、枝干、分枝、树叶。

生:鸟的天堂

生:画两个枝干,因为这篇课文就分两部分写的。

师:你的想法真好!(屏幕出示分解图片:两个枝干)这回写什么字呢?

生:“榕树”和“群鸟”。

生:“大——茂盛”“种类——颜色——快乐”

生:叶子。

师:(屏幕出示分解图片:叶子。此时屏幕出现了一株完整的榕树)这些叶子就好比作者生动、细腻的语句。(屏幕在叶子上出示文字: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师:生机昂然的榕树,活泼自由的小鸟构成了一组高雅清幽的风景画,这一静一动(屏幕出示文字:静——动)的生动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老师相信文中“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定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形成的这张网,也能给你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把这个图叫做“树状图”。我们可以给很多课文画这样的“树状图”;在我们作文之前也可以画这样的“树状图”。今天就留个作业,给《黄山松》这篇课文画一个“树状图”。

五.板块回顾,课外延伸。

生:我是结合《一只贝》和《已死的母熊》这两篇课文想的,动物一直在为人类做着贡献,但是人类在不断地残害动物,所以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动物。

生:有时候人类很残忍。

生:人类和动物应该是朋友。

生:贝是一种很小的动物,但是它却牺牲自己以告戒人类什么是美丽,什么是丑陋,因此它很伟大。

本课在2005年5月吉林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暨“省小学语文教学新秀”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