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文学知识和阅读欣赏的重要参考资料。范文十:关于职业规划的范文,让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一
所谓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我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这一事物(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会计”。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思维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本文主要侧重认识中的思维方法来探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思维属于人类的理性认识,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材料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性的反映。思维方法则是指思维的基本程序和使用的基本手段。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的一种理性认识,它同其他科学的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一样,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方法论。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会计理论方法的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能动的反映论当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同其它学科一样,方法论在会计理研究方法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方法论是哲学思维或哲学方法论在会计学家意识中的体现,又是从哲学角度对会计现实和会计理论的审视,是提供会计学家认识会计的方法模式,这种模式被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会计学家的思维方式或方法意识,构成他们观察、思考会计现实情况的视野,最终凝固成为会计学家对某种理论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认识论转化为方法论并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共同形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方法论的“合力”。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个会计理论工作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在其工作中接受一定的方法论的指导。
(二)基本方法。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会计时所运用的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按照其特点和阶段的不同,又划分为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思维的技术方法。
1.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形象思维法和抽象思维法。在进行会计研究时,首先必须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研课题进行调查和搜集有关的资料,并通过观察到的事实来判定调查地点和资料渠道的取舍。由于观察一般要从感性认识开始,通过感性认识对事物作出判断和评价,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在占有了大量的、丰富的资料后,才能为会计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点来看,观察法是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法,包括联想法和想象法。联想法是指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具有表面性、随意性和猜测性。想象法是指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具有形象性、概况性和创造性。会计理论研究同样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即不局限于现有的会计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抽象思维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法。形式逻辑方法是一类程序化很高的方法,一般包括比较、分类、类比、移植、归纳、分析、综合、概括、证明和反驳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在人们的意识中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固定下来,具有普遍有效的公理性。辩证逻辑方法是形式逻辑方法的发展与深化,它是从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入手,来分析和解决思维的矛盾运动。辩证逻辑方法不仅承认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在人类思维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将它们看成是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方法,将每对关系看成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思维方法在会计研究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研究的各个领域运用得最为普遍。会计研究成果的提出,或是从大量具体的事实和资料的研究中得出(归纳),或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运用一定的会计学知识推出(演绎)。会计研究成果,除了要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外,还要在逻辑上前后一致。此外,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在会计研究领域大量采用,在许多会计学术刊物中,随处可见这些研究方法的踪影。
2.思维的技术方法。包括数学法、假说法和系统法。数学是关于量及其关系的科学,是理论抽象、推导和计算的工具。从思维角度上说,数学又是严密的思维体系。会计研究活动同样离不开数学方法的运用,即运用数学概念、逻辑和方法对会计实践的运动规律,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将会计领域中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因素用数学模型表示,仿照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构建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例如会计理论中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式,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均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即建立数学模型来表达。假说是对问题的一种测性或可能性的说明,它适用于一切进行理论研究的领域。假说的提出,不仅应用了分析、综合、比较等逻辑的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联系想象的方法。在其完成阶段,则演绎推理的作用十分突出,即从已确定的观点出发,通过演绎的程序,广泛地解释已知的经验事实。假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以全面运用的方法。将假说法引入会计研究领域,便形成了会计研究的'实证法。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说,然后通过综合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数学法、调查法和演绎法等以证明假说的现实性。在西方会计界,实证法的运用十分广泛,这种实证的运用,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从而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内容,同时便会计研究也具备了可以核查验证的特点。系统法在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研究会计实践与会计环境的相互关系、会计实践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相互关系、会计学与自然科学及会计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系统法具有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其它研究方法无法代替的。
(三)具体方法。每一间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同样也都发展了其特有的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指与会计科学相联系的方法。会计学作为一门管理类的应用型学科,理论研究运用什么具体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在现有的文献所提到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的所谓事项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等等,应当再作进一步的探讨。由于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它的各个层面又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由于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各有所“偏爱”,从而会带来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的复杂性。同时,还由于上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同一科学系统内各具体学科也互相渗透,所以,会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会计理林研究的气氛才真正活跃起来。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上世纪末己引起会计学界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概括起来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大类,但总的说来以规范研究的论文占主导地位,实证研究类的论文数量不多,且从研究主题上看,超过半数以上的论文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进行的实证研究,包括对中国股市有效的检验、股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反应等事件的研究。仅就《会计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196――发表实证研究的论文分别占当年发表论文总数的2%、9%、10%、7%、9%。但是,把会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在规范研究中,不论运用归纳法或演绎法,还是其它方法,都离不开通过实践检验。没有实证的检验,所得到的理论可能是空洞的,非科学的。也就是说规范研究要同实证研究相结合。同样,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不再进行规范研究,就不可能产生有用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会计研究方法的复杂性,难怪有专家曾预言:会计研究的具体方法将是复合型的。
总之,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是一个体系,有时可以单独运用,有时又要综合运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也会不断创新。因此在我们进行探索性科学研究时,不存在一种固定模式,也没有一种预示成功的现时规定可以照搬,而必须在继承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所作为。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二
本报讯(记者崔芳)5月15日闭幕的.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建设高峰论坛透露,我国护理学教育史上第一版研究生教材有望于明年6月面世。届时,护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将有全国通用教材可供研习。
据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出版的这套教材,总体规划为8本,目前已有3本已编写完成。据了解,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北京大学设立首个护理专业硕士点。,我国第一个护理学博士项目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近年来,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入学人数还是导师数量都大幅提高,但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终缺乏全国性教材。该论坛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举办。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三
一、研究背景: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放眼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师资相对薄弱,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比较孤立、狭义,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即每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忽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几节看得见、数得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应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大隐性课程的开展力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能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研究构思:
1、概念界定: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具设备、分班分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全部经验综合及其过程。
隐性课程:所谓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中,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到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它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内容构成的繁杂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发挥作用的非预期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独立设课以及家庭指导等方面进行研究,展现一种全面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认识层面上重视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2)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现、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
3、研究对象:
全校各班。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辅之观察法、实践法、案例研究、个案追踪法、经验总结法。
三、操作策略:
(一)年级互助,夯实显性的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它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由于师资欠缺,目前小学阶段基本由本班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我们知道,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从选择主题、前期准备、预设方案到正式实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而班主任由于事务繁杂,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这一课程,有时甚至一个学期也上不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取同年级互助的模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此来保障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1、课前交流,框定同年级备选主题。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往往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担任同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主任在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交流,从而找出同一年级的儿童在相同的时期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梳理,从而框定在当前一个时期内对这一年级的儿童有必要开展的心理辅导主题。
2、流动上课,实现课堂资源优化利用。
在前一阶段框定备选主题的基础之上,同一年级的班主任根据自身个性特点的不同,选择承担不同主题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即一位教师只需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就可对同一年级的几个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样不仅减少了一个教师设计、准备多个活动方案所需的精力投入,也让教师在多次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同时还保证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化利用。
3、课后研讨,打磨班级个性心理教育。
1、教导处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全局。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积累。当然,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我们不能归咎于教师不愿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是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没有形成一种在自己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也不知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因此,学校教导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干预,在教学常规、学科计划等处体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帮助各科任教师端正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体性的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
2、教研组探讨,挖掘学科蕴藏的心理辅导资源。
不同的学科蕴含着不同的心理辅导资源,但在进行学科渗透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是径直的、外露的、强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隐形的。那么该如何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又如何把握学科渗透的尺度呢?我们可以在任教同一学科的教研组层面开展专业的探讨与实践,帮助教师找准方向,把好尺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机结合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或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认识、情意和行动技能。
3、师生共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的确,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提倡师生平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都能注重感情投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帮助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百变活动,打造阳光的心理成长天空。
课外活动具有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等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1、组建社团,点亮学生兴趣的火花。
发展心理学指出,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主题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组建各类社团,如舞蹈兴趣组、航模俱乐部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思维特点,有的放矢的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课间活动,释放学生堆积的压力。学业的负担,父母的期望,同伴的竞争等等因素给现代的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着这些压力而产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减压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无疑会是最及时、最直接、最简单的减压方法。因此,学校从教师层面开始发动,倡导师生放下课本,走出教室,开展轻松有趣的课间活动,下雨天还发动师生一起在教室里跳跳健身操,下下棋,让上一节课的压力迅速消失在课间活动中,给下一节课准备一个阳光灿烂的心理氛围。
3、亲子活动,唤醒家庭沉睡的温情。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使得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成了学习的监工,而家长又觉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用心良苦,于是彼此之间就产生了隔阂甚至是矛盾,使得家庭生活中缺少了些许温情。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层面的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多些沟通,还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三和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向导,在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里,学校提倡什么、崇尚什么、传承什么,学校成员就倾向于追寻什么、模仿什么、接受什么,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当前,我们学校正大力开展以“三和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德育争创活动,这无疑是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1、和美文化,倡导环境文化育人。
物质环境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往往会以暗默的方式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和审美情趣起到导向作用。而我们学校的“和美文化”,正是本着以环境育人的理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展示橱窗、楼道标语、教室布置等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融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2、和善文化,崇尚精神文化育人。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守则、规范和组织以及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构成了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模仿、熏陶等方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善”文化所崇尚的“种植一颗善心,培植一串善举,播洒一份责任,改变一点行为”的文化背景,开展“三和之星”的评选,“书香班级”的创设,“一班一品”的推进等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导向作用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教改纲领的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全体教师形成了“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理念。校园环境的布置、团辅课的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开放、知心信箱的等已成为学校的常规行为,全体师生精神面貌好,校园里形成了“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良好学风和“教学严谨,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
2、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提高。教师拥有较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有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展示活动,重点研究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徐丽红老师、孙君老师分别获得萧山区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每年都举办校级的论文评比,学校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工作也非常到位,所以学校的科研成果显著。
3、扎实稳步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和谐快乐的成长,才能在学到各种本领,锻炼自己的能力。我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让许多来我校听课、借班的老师感叹,多年来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朗读、自学、探究、品析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社团活动、特长生展示等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四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指的是用来研究会计学科的各种规律以及对各种会计工作之间的联系和会计工作整体的分析。由于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其看待问题的角度、立场以及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会计理论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同的会计理论依然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而来的,长久以来,世界各国的会计理论学家从会计实践总不断地总结研究各项会计理论,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会计的实践,并且形成更为系统化的会计科学。所谓的会计理论的创新,不外乎是会计知识的创新、会计理论的创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会计方法的床戏以及会计教学方式的创新等等各种创新。但是,对于会计领域来说,需要创新的不仅仅是会计理论知识等各方面的研究,更需要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会计理论的研究的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会计方法的研究、会计系统的研究,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
首先,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需要根据会计理论的内容来决定。由于会计理论都是从长期的会计实践来总结出来的,因此,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的会在发展的历程中不短的更新和完善。会计理论的存在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有着指导的意义,它会影响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也是确定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的基础。其次,会计理论有一定的相对性,由于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其看待问题的角度、立场以及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会计理论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会计理论研究的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发展。任何的会计理论都是绝对无误的,因此,任何的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也不可能是绝对固定不变就能够有效的研究#析的,无论是会计理论还是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都是需要不断地探索。最后,会计理论的.研究的办法需要和会计理论结合研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保障会计理论的分析结果能够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各样的税收缴费项目整合,改变筹资途径,创新筹资方式,构建高效低成本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在投资决策中,企业必须承担投资活动带来的收益所得税。投资收益所得税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但是税法在不同的投资行业、投资方式、投资期限的税收政策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做好税收筹划预先设计工作。比如企业旗下有众多分公司,但是分公司的负责人又不是法人身份,不能享受国家针对投资法人赋予的税收减免、退税等的优惠政策,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影响总公司的账面利润。而子公司是独立法人的组织,虽然享有国家优惠政策,但是却要承担重复征税和独立面临亏损的困境。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研发、购销方案设计、财务管理决策、成本费用等都涉及到纳税。因此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熟悉掌握国家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而制定相适应的税收筹划方案。比如新建企业,国家有限期减免税负的优惠政策,建设初期可以加大投产量和广告宣传投人,推迟获利年限,以扩大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利润使用方式、亏损金额填补时间都与国家税法息息相关,要想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实现合理税收筹划。比如上市公司股息分红政策虽然同时影响到股东个人所得税和股份公司的资金出人,然而在发放现金分红时,企业必须支付相应金额的现金,股东必须缴纳20%个人所得税;倘若发放股票分红,则可以将利润保留在企业内部,股东可以在股票价值中获得利润,确无须交纳个人所得税。
从世界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依赖着正确的研究方式来推动的。只有正确的会计理论研究方式才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层次下推动不同时期的会计理论的发展,提高会计理论的水平。也可以说,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的时期需要不同的会计理论的知识来支撑。比如说,在中世纪的pacino时代,人们只能够采用归纳会计实践中的经验来总结会计理论。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会计理论开始萌芽,在这个时期,由于全球星期了股份制公司,人们逐渐出现了所得税、损耗、折旧等会计观念的形成,为了能够有效的分析研究当前的会计理论,人们建立了关于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并在持续经营的假设的基础上产生了收益、资产以及其他的相关的会计理论。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会计理论层出不穷,在审计、税务等相关的学科的指导、协同的推动下,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也得到了不断地更新,从而使得会计理论更力卩的科学和系统。
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两者处于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地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仅仅用来研究会计学理论的一种手段,也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更是继续研究会计学的理论的基础。会计理论的发展需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来支撑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所谓的会计理论的创新,不外乎是会计知识的创新、会计理论的创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会计方法的床戏以及会计教学方式的创新等等各种创新。但是,对于会计领域来说,需要创新的不仅仅是会计理论知识等各方面的研究,更需要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为吴水澎、余绪缨等人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以及艾健明、裘宗舜、许燕等等人的四个层次的划分。会计理论的研究的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会计方法的研究、会计系统的研究,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对于不同的研究层次来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却是一样的,下面列举三种简单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方式:
所谓的移植法指的是将一个学科的相关的技术、方法以及理论等相关思维方式或者做法灵活的使用在另一个学科之中,以便于可以解决该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学科的诠释方式。移植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运用的较为灵活,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较多。
首先,学术家会把其他的例如经济学科、法学、统计学、哲学以及逻辑学等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的理论运用在会计学科之中,并且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边缘化的学科。比如说,会计哲学、会计x辑学科以及会计心理学等等。
其次,有关的学术家会从一些新兴的理论和学科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往会计领域来延伸,以便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会计理论。比如说,将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延伸发展成为全新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等等。
再次,会计学者们还会领过的结合不同的会计领域的理论进行灵活的结合和运用,例如将会计学基本原理和中级会计原理灵活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学科理论以及方法。
所谓的杂交法则值得是将原本完全不同的两门学科的理论、概念、方法甚至是原理进行相互的渗透和融合,将两种学科的先进理论有效的结合并且形成一种囊括者两种学科有点的心的学科的一种办法。这样,形成的一种新的学科可以同时拥有原有的两个学科的特点。学科理论研究的杂交法并不仅仅是将两个不同的学个进行简单的叠加升华,而是,通过相互融合渗透形成自己的理论的原理。因此,可以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的杂交法就是讲会计领域的一些理论和其他领域的一些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理论杂交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使用的比较多。.比如说,会计历史学就是使得会计理论以及历史学两个学科进行有机的渗透和融合,不仅采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探讨,而且还采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分析会计学科方面的问题。但是,其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分析会计理论或者诠释历史,更多的是采用融合后的会计历史学科研究新的会计理论,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综合法是指各个领域的学者在研究重要的研究主题的过程中,由于研究主题较为负责,采用单一的学科的理论很难客观的分析该研究对象,因此,学者选用多种学科的不同的理论以及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一种全新的,有较强的综合性的新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手段。采用综合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确保会计学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对会计理论进行立体化的研究,最终形成新的会计理论。这种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创新在会计学科中运用的也较为灵活,比如,管理会计就是有机的结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出的新的会计理论。
四、结论。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在一定情况下成功的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在各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的过程中,不少深层次的会计理论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分析,变得更加适合会计学科运用。但是无论是那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都不能凭空而出,需要契合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现阶段,创新理论不断地出现在各个领域,因此,对于会计领域来说,需要创新的不仅仅是会计理论知识的研究,更需要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五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在全体研究生中倡导诚信严谨、开拓创新的学风,营造追求真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的学风建设,特举办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
二、活动时间:20xx年月1日——20xx年月0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在校研究生。
四、活动安排。
1.启动仪式:举行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开幕仪式(发布活动倡议书,签订诚信承诺书,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2.宣传动员:利用广播、橱窗等传统载体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研究生“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3.集中学习:组织全校研究生深入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学位论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进一步牢固研究生诚信意识。
4.研讨交流:邀请校内外学术科研优秀典型,就学术创新、论写作等方面与研究生广泛开展研讨交流,积极营造科学道德与学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5.示范引领:综合传统与新兴媒体,集中展示学校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研究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6.专家报告:邀请校内外学养深厚、为人师表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系列专题报告,帮助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7.调查研究: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撰写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8.典型案例:举办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巡展”,引导研究生树立诚信意识,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9.摄影比赛:举办研究生“最美科研人”摄影比赛,通过摄影创作的方式,捕捉科研人的最美瞬间,激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0.导师评选:开展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发挥导师典型示范作用,增进师生感情,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1.论检测:建立联动机制,集中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学位论开展学术规范检测工作,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质量。
12.表彰奖励: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研究生中弘扬“崇真务实、开放包容”的良好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做到时间保证,内容落实,确保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收到实效。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活动形式与载体,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拓宽学风建设活动的覆盖面。
3.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宣讲力度,努力在本单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
4.各单位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认真做好活动宣传动员与总结汇报,及时将有关活动的总结宣传材料上报研究生院(研工部)。
xx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六
呈现研究结果(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
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阐明其价值及局限性。
提交研究中使用的重要资料。
1、题目:“??调查研究报告”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前言:问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
3、调查的理论基础。
4、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样本设计(抽样方法、抽样结果及样本的代表性)。
调查工具的设计(如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设计)。
调查的实施过程(时间、地点、方式)。
人员构成及各自职责。
阶段划分。
组织管理。
5、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呈现调查结果,并以大量图表、数据、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和案例等来证明结果。
6、讨论:
讨论部分的主要内容:
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论证(概括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改革建议。
对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进行探讨。
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7、附录:相关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格等。
8、注释和参考文献。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七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必须始于问题。
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同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1.问题的来源。
“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
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指。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
2.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怎么发生的?”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通俗地说,在研究中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
3.问题的表述方式。
研究者应该以有助于实现实践目的的方式提出研究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些研究的目的隐藏在研究问题本身中。并且研究问题必须是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如果提出一个没有哪个研究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无论是因为无法获得回答问题的资料,还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严重的效度威胁。”
如果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那么通常会有如下说法:提出研究问题时,要以研究对象所说或所报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观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为或因果推论的方式提出。
4.问题和选题的关系。
对什么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选题意义?研究问题应该通过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可以直接询问研究如何实现实践的目的。
在论文开题报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德里达在谈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问,但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方法,但反对的策略则是“回溯到源头去”,他主张的追溯就是“提问(questioning)”,“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着yes。”因此在我们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提问者只是对它进行论证而已。
要很好地设计研究问题,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结果。研究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它决定着其他各个部分。
问题提出要有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5.研究问题与概念或理论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因为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研究的概念或理论基础上的。我们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个选题并没有能够反映出某一个重要概念或理论,虽然“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可以作为概念来看待,但不足以表明其学术性或理论性;如果我们把选题改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学科性就成为这个选题研究的概念来源或理论来源。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八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目的绝非应试教育所能达到的。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因此,每一名政治课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改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政治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学生生活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其内涵与精神实质。通过学习,要使师生的思想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同时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改思想和新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致。
2利用问题来带动课堂氛围
探究性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能够为课堂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追溯事物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潜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问题,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兼顾到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这种提问方式不仅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而且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潜力,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够共同进步。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带有目的性,而且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程度来设置问题。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最终达到提升自我价值的目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目前世界或者说全国的政治形势来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注重时事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时,针对影响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活动,向学生们介绍了在我国境内活动的“东 突”恐怖组织的有关知识,学生们兴趣盎然,教师一举两得。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能结合时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分钟时事”栏目,两人一组,把近几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搜集,由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简单点评。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4改变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全面提升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老师要立足于学生与教材实际,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针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要具有针对性与多元化,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政治教学既是一门知识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德育课程,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两者的有机联系,注重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与行为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或通过故事与漫画等,进行情景模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人格。另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结合教材,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政治学习,全面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5激活学生的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然而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形成良好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通过趣问、悬问、巧问、精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技巧,创设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极为复杂的一种智力活动,课堂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要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科学、系统地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宗旨,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九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高校美术类考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总结一套科学高效的美术类阅卷方法,进一步确保了评卷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阅卷效率,充分保障了考生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高校美术类考生逐渐增多,全国每年参加美术类考试的考生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此类考试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充分保障考生权益,规范阅卷流程,提高阅卷效率,科学选拔人才,是高校应该认真研究与总结的问题。
一、美术类考试阅卷与传统阅卷区别很大。
(一)美术类试卷规格偏大。在传统考试阅卷中,通常将试卷沿密封线装订或将试卷扫描进电脑,再由阅卷教师评判,而美术类考试试卷规格较大,所以美术类试卷很难像其他试卷那样装订成册,此外,美术类试卷的评判很重视画面局部的表现、色彩渲染及作品的整体风格,所以美术类试卷也不适合扫描成像后再评分。
(二)美术类阅卷要求宽阔封闭的阅卷场地。美术类阅卷要求阅卷老师对所有试卷水平有一定了解后,再对试卷分档,所以为了全面了解作品的水平,要将所有试卷平铺到地板上,再由阅卷教师对试卷分档。由于美术类测试试卷较多,而且又要求阅卷教师及工作人员与外界隔离,所以美术类阅卷要求一个宽阔且封闭的阅卷场地。
(三)美术类阅卷分数统计工作量大。美术类测试一般包括素描、速写、色彩三个科目,每个科目最少会有5个考官打分,所以一名考生最少有15个分数,另外历年参加高校美术测试的考生人数也较多,所以美术类阅卷分数统计的工作量相当大,可能出现考生成绩统计错误的现象。
二、科学合理的阅卷方法是保证阅卷结果准确的基础。
(一)建立考官选拔聘任制度。高校选聘考官应对教师的职称、专业背景、品德素养、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有明确规定,并且要求考官应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且校外教师比例不得低于40%。在选聘流程上要严格管理,全程遵守保密制度,校外考官在考试结束前不得会客,校内考官通过专业测试领导小组抽签产生,阅卷当天由招办和纪检监察共同启封并通知相关教师,最大限度的预防在阅卷前私下接触现象的出现。
(二)采取“先分档、后打分、再终审”的阅卷方法,科学规范阅卷流程,避免误评,杜绝“关系分”出现。为确保打分公平、公正,整个美术类考试的阅卷采用“从粗线条到细线条”的评卷方式。每张试卷都要经历两次分档、一次打分以及终审这四个环节。分档教师首先确定abcde五个等级的样卷,并对试卷进行第一次分档,就是将所有考生试卷按照“好、较好、一般、差、不及格”初步划分为a、b、c、d、e五档,再进入第二次分档环节,就是在这五档卷中,再分别评出“a+”、“a-”、“b+”、“b-”……“e+”“e-”等10个小档,最后所有专家对分档情况无异议后,确定试卷档位。接下来进入打分环节,打分考官可以根据试卷的实际水平,在档位规定范围内评分,打分教师如果对试卷的档位划分存在异议,可以提出复核申请,由终审考官做出最终评判。最后进入终审环节,终审考官除处理争议试卷外,还对每一份考卷的最终评分结果进行裁定,看是否有误评现象。这样一来,每位考生的每张试卷都要经过20余次专家的评阅,保证了考卷最终评分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多考官、多环节的评阅,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关系分”、“人情分”的出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是美术类阅卷又好又快进行的有力保障。
(一)美术类考试及阅卷过程中使用条形码。在美术试卷的右上角粘贴带有考生准考证号的条形码,并将考生信息密封,分档结束后,在试卷上再粘贴档位编号条码,明确试卷所属档位。在试卷分档结束后,可以利用扫码枪将考生准考证条码和试卷档位条码扫描进数据库。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考生信息的外泄,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试卷档位编号录入重复或错误,大大提高试卷分档效率,保证分档的准确性。
(二)利用电子评分系统。在打分过程中,考官根据试卷水平,在试卷档位所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电子打分器打分,分数录入系统后,会按照评分规则自动生成最终分,且任何人不得更改。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系统,在打分器上设置打分快捷键,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打分效率,降低考官的工作量,如在“a+”档位,规定的分值范围为“95-100分”,共6个分值,我们可以设置数字“1”,代表“95分”,数字“2”代表“96分”,以此类推,考官可以不用输入试卷的具体分数,只要判断试卷在这个档位内所处的水平,再按一个快捷键即可完成评分。最后,利用电子评分系统,还可以设置数据库密码并对数据库随时备份,保证了阅卷数据的安全性。
(三)阅卷过程全程监控,试卷保存一年。高校应对美术类阅卷过程全程摄像监控,对考官及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督,还应把试卷按照档位顺序放置,保存一年,以备日后查询和争议处理。
综上所述,美术阅卷是高校艺术类测试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科学规划阅卷方法,严格管理阅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还要借助高科技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美术阅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高校人才的选拔把好关。
参考文献:
[1]金宝琇.综合类艺术院校招生管理工作改革初探[j]齐鲁艺苑,2003,(02)。
[2]刘桐,王雁,王晓静.浅谈条形码技术在艺术类招生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6)。
[3]孙寿龙,陈玉栋.基于电子评分的高考画卷成绩处理流程设计[j].福建电脑,2007,(06)。
[4]陈云,姚沉雁.试论当前高校艺术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招生考试,2007,(24)。
[5]陆花,吴国宏.关于艺术类院校招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06)。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
精神文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而文明礼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始终将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一、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礼貌常识。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三岁的幼儿可能只懂得有礼貌就是好孩子,会说简单的“早上好”“再见”;四岁幼儿可以正确和有礼貌地称呼自己接近的人,懂得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面对讲话人注意听,能听从大人正确的建议和意见,懂得保护环境卫生等。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环境中,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文明礼貌行为方式,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二、幼儿文明礼貌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1.幼儿园因素在3~6岁这个阶段,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主要阶段。但现今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幼儿教师素质有限。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个人日常行为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智力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园里甚至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成绩的攀比,制度和规范也越来越“小学化”,全然把文明教育抛之脑后,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氛围。2.家庭因素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且家庭的一般模式为“4-2-1”模式,家长对子女容易过多地顺从,在家中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一样对待,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行。3.社会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可见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整个社会需要进行文明礼貌“救赎”的今天,社会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并不十分文明的环境,又怎能让我们的孩子出淤泥而不染呢?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的措施1.灌输理论知识,树立文明意识我们要转变现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从重视智力培养转变为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不影响智力培养的前提下,多开设有关文明礼貌教育的课程,教师可利用看图讲述、讲故事、个别谈话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文明礼貌意识教育,使幼儿逐步形成讲文明礼貌的正确观念;也可选取身边行为礼貌的幼儿作为榜样,或通过介绍文明礼貌典型事例的幻灯片、录像、故事情节表演等,采用提问的形式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模仿与学习。2.强化实践教育,养成文明习惯在对幼儿灌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给幼儿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目前各幼儿园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养成教育,即习惯养成教育。21天习惯养成法表明:良好的习惯需要21天来培养和形成。学校可以抓住这个教学中心,集中一个月对幼儿的某项文明礼貌行为进行强化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教育活动,让每一名幼儿参与。可以让几名幼儿进行情境模拟演练,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切身体验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文明行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要将文明礼貌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中。3.家园密切合作,巩固文明礼仪幼儿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针对有些孩子的文明礼仪具有两面性这个问题,家园密切合作非常重要。通常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开展培养幼儿说话有礼貌的良好习惯的目的意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说话有礼貌的教育策略等。考虑到大人的工作时间,幼儿园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家校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与家长实时地进行交流。这样既免了家长常往学校跑的麻烦,又能让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日常教育中。参考文献:[1]刘洪霞.浅谈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5).[2](美)吉恩・d・哈兰,玛丽・s・瑞夫金.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m].张宪冰,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一
1.哈尔滨市环保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够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哈市环保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没有专营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有75户是兼营环保企业。这些企业没能把主要人员、设备和资金用于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上,企业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规模效益。大多数小型的环保企业产品趋同、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设备简陋,有些还是“小作坊”生产方式,生产不稳定,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行业间沟通匮乏。整体环保设备、技术水平大概落后于发达国家。
2.环保企业缺乏科技开发能力,多数产品高科技含量少,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环保产业已被我国纳入本世纪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哈市也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但是,哈市多数环保企业只是靠灵活的经营机制抢先占领了一些环保产品的经营阵地,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后备技术力量和设备,后续发展乏力。在哈市的环保产品中,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2%,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不到4%,80%以上的产品仅是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哈市“三大”开发研制的科研成果,由于观念、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产学研之间很难结合,致使一些环保科研成果长期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为38%,转化率仅为10%,造成许多环保企业长期处于因袭别人落后技术的生产状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标准化、系统化、成套化程度低。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
在高新技术领域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利用现有准备工业的优势,把闲置的设备及技术运用起来,采用捷足先登战术,引进新技术装备重点环保企业,引进关键技术改造现有环保企业,利用技术引进加快落后技术的替代,其目的使环保产业步入良性循环之中,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4.加快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形成环保产品公平竞争环境。要加快制定环保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大对环保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改造现有污染严重的设施,一些污染严重的设施应提前退出使用,把折旧纳入成本预算,为转入清洁生产工艺腾出空间。一般地讲,工业设施折旧率在5%~10%,前沿性的生产技术设备折旧率可在30%。根据哈市老工业基地及燃煤锅炉年运行时间较长的特点,污染严重的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这也是实行清洁生产的需要。尽快使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环保技术及产品得以广泛应用,要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消减”,把污染消灭在源头,这不仅减少了处理费用和污染转移,而且通过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控制原煤散烧对大气的污染,逐步采用清洁燃料。从哈市的地域条件来看,锅炉燃油造价太高,锅炉燃电又是二次利用(指火力发电),锅炉燃煤则比较实际。所以,锅炉燃烧型煤应成为动力及取暖的主要燃料,它与原煤相比,可减少烟尘排放量30%~50%,提高热效率15%,单位耗煤下降10%~18%,现有锅炉基本不用改动即可烧型煤,从价格上看,虽然市场每吨型煤高出原煤60元左右,但从综合利弊分析,选用型煤有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5.采取多元化渠道,进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产业污染的防治不是最昂贵的,真正昂贵的是治理城市生活环境问题,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等,也就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哈市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九五”期间才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也可以说是刚刚开始,因为是公益性的事业,主要是政府投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项公益事业完全由政府来解决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形成政府、银行、企业(包括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化建设与改造的局面,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方面,可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政府拉动和引导全社会关心环保事业,增加投资力度,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可起到积极作用。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二
摘要:文学根植于社会现实,方法论也需与时俱进,随着《楚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本文概述了前人对《楚辞》方法论的研究情况,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文艺学方法论阐释楚辞文化。
关键词:文艺方法论;楚辞研究。
1、注解型研究。
注解型研究是指将单篇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把考据、训释、辞章作为研究单位的研究方法,诸如王逸的《楚辞章句》,朱熹的《楚辞集注》等。
注解型研究方法是理解《楚辞》的基础,是了解词句的必经之路,注解型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自古得到公认。
但注解型研究只能显示大体意思,且往往语焉不详,不能从整体上深入地理解其精神内涵。
朱熹认为王逸《楚辞章句》所收篇目不妥,“《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陈振孙《书录解题》引)。
因此,《集注》删去《楚辞章句》原有的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而增补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二篇。
区分屈原作品和其他人的拟作,以及以情辞深切为标准进行篇目的增删,这种做法明确地突出了屈原在《楚辞》创作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着意强调《楚辞》在情感和语句方面的特点。
在注释方法上,朱熹特别强调贯通章句,阐发义理。
王逸和洪兴祖的注释皆以名物训诂为主,而朱熹的注释基本上以四句为一章(亦有六句、八句不等),先释字义再通释章句,每章还对其表达方式加以揣摩,系以赋、比、兴字样。
2、解析型研究。
解析型研究是将单篇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把解析作品中心思想、历史意义、艺术特点作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方法。
解析型研究在解读作品的基础上解析作品,涵盖思想解析和艺术解析,且旨在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形式。
但该研究方法忽略了《楚辞》的文化意义,特别是作品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作品的美学价值,显得庸俗化。
詹安泰的《屈原》与《离骚笺疏》从解析的角度出发,利用解析法独出机杼,通过对《楚辞》所描写的时代,人物生活环境,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的详细解释,使原本诘曲聱牙的《楚辞》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下里巴人式的文本。
其中,《离骚笺疏》则是过尽千帆,博采众长提炼其独特见解的文章,深刻地体现了解析研究的价值,其独到的见解,深厚的.学养,让人叹为观止。
3、复合型研究。
复合型研究是指将作品的文学内涵发散到各种意识形态中,并推究社会文化根源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以文化社会为背景,联系历史现实因素,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立体交叉研究。
与前两者的研究方法相比可以说是很大的变革,它更具综合性,从崭新角度进行合情合理的大胆假设。
梁启超从心理学方法解析屈原的内心情感路程,也从屈原作品中的神话传说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游国恩从音乐、哲学、地理、民俗、宗教等多种角度研究《楚辞》,体现复合型解析的优势。
姜亮夫从哲学、宗教学、音韵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探析《楚辞》,综合理解,条分缕析,进行高屋建瓴地整合概,如《屈原赋校注》、《楚辞通故》。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研究模式即注解型研究、解析型研究和复合型研究形成了纵向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楚辞》研究发展的方向的变革到了复合型研究,时代要求将其进一步深化,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复合型研究的深化与综合。
1、多学科相结合研究。
近年来《楚辞》研究趋向新、深、细,诸多学科和方法结合研究已成为重要的方法。
经综合分析,多学科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可初略分为十大类。
第一类:文化学角度,刘师培、张正明等人认为《楚辞》文化发源南方,且是南方独具的,与北方没有任何关系,而王国维、鲁迅则认为文化没有南北之分;第二类:语言学角度,于省吾、刘永济、王力等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方言、语法、押韵、语音等多个方面均有扛鼎之论,如《楚辞解故》;第三类:史学角度,李大明、周建忠、游国恩等人通过翔实的资料系统整理分析,《楚辞研究论衡》就是代表。
第四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该方法论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而揭示《楚辞》中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代表人物何其芳、郭沫若等人;第五类:风俗学角度,如周勋初、李炳海等人从风俗角度对《楚辞》深入分析;第六类:心理学角度,如《屈原创作心理初探》。
第七类:哲学角度,主要研究生死,存在价值,万物本源等问题;第八类:神话学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林和,代表作品《楚辞与神话》;第九类:地理学角度,代表人物何光岳,代表作品《楚辞地理考》;第十类:民族学角度,理清民族的发源兴起及成分架构,使其独具特色和民族个性,代表人物张正明。
2、整体感知与细节剖析相结合。
客观地说,文人学者对《楚辞》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其中的错误疏漏之处也不可忽视。
整体感知与细节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文本的整体与细节部分,更大可能性地规避了类似错误。
整体感知和细节剖析各有所长,只是注重整体方面容易流于空疏,大而不当,而只是注重细节容易流于盲人摸象,无所归依,迷失方向。
二者结合,才能细致探究,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楚辞》力求在纵向横向立体交叉发展和与各种文化的复杂联系中去把握《楚辞》,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从空间上看,要联系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从时间上看,还要追溯历史文化源流,立体式、多角度的分析、概括使得《楚辞》文化的面目被揭开,脱离空洞的、干巴巴的幻想和寻章摘句老雕虫式的推导,实现多层次的阐释,细致入微的剖析,从而概括出真理。
3、现实主义结合浪漫主义。
《楚辞》极富浪漫主义情怀,其丰富的想象和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将这种情怀推向极致。
梁启超认为《九歌》是最具浪漫的文章;郭沫若则称屈原是革命的浪漫主义,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现实主义精神;更有人称其具有现实主义实践指导意义,认为是与马克思革命发展阶段论相适合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探究浪漫主义要根植现实主义的土壤,胡适之先生就曾经怀疑《楚辞》是后人伪作。
研究史料发现,自汉以来,几乎《楚辞》每一篇都有人怀疑是伪作,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目的。
汉代宣扬《楚辞》思想,视其为忠心立国之精神导源;宋朝宣扬《楚辞》思想,是为增加民族凝聚力,维护一隅统治;元朝反对《楚辞》思想,则是含沙射影反对元朝统治。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三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一)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四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观摩课堂,引发思考。
镜头一:在水果单词教学中,a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了歌曲《apple》,告知学生今天要学习水果。然后,直接拿着单词卡片,what’sthis?提问、回答,期间,所运用的教授方式都千篇一律。整个课堂,呈现了教师“填鸭”、学生“鹦鹉学舌”的状态,沉闷而又无趣。
镜头二:同样水果单词教学,教师b导入设计了“monkeyandfruits”。课件上活灵活现的小猴摘水果的故事动画呈现,并伴以教师生动形象的旁白,让整个课堂一开场便活跃起来,学生们的心已经深深为故事所吸引,对学习的欲望显而易见。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新授水果单词逐一呈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沉醉于故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说apple,pear,peach等单词,学习高效而自然无痕。
同课异构的两堂课,不难发现,a老师展示的是传统教学模式,b老师应用了故事教学模式,虽然两位老师都能将单词教学灌输于学生,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快乐指数完全不同。a老师班级学生学习兴趣很低迷,而b老师班里,学生享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精彩。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在起步阶段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采用正确的方法,那么就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消除疲劳,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活力,而这也恰恰是故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于是,本人大胆尝试提出,将故事教学应用于英语课堂,以改善和丰富一成不变的农村英语教学模式。
(二)理性认识。
1、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达到的二级目标要求:“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2、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是忠实的“故事迷”。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恰可以满足学生体验享受语言学习带来的那份快乐。
3、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需要。借由故事创设恰当的故事情境,学生在读故事、演故事过程中,操练了语言知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表演、表达、口语运用的能力。
4、小班化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自然形成的独特小班优势,为故事教学法的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和时间条件。
综上所述的.各种需要,再结合日常教学上的点滴尝试经验,由此提出了这一课题。
(三)研究综述。
1、纵观各研究文献,关于英语故事教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前辈的意见可寻,有实践运用故事到字母、词汇、语篇、语音教学等方面的,有深入探究故事教学运用原则方面的,也有专注于寻找故事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策略的。本课题将在原有研究成效的基础上,着重开展小班化教育环境下将故事教学灌输于整个课堂,对课程的导入、新授、操练、拓展等方面进行实践操作,以打造独具特色的小班化英语故事教学课堂。
2、小班化教学已经正式大张旗鼓地踏上我们的教育平台,但纵观各研究成效,多为针对全校性开展的小班化教育活动,而专门针对个人实践的英语课堂小班化特色研究方面,所涉及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故事教学法的“专职”课堂引入,对于我们农村英语科研活动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本课题的创新所在。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情节为教学主要载体,将故事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即把课文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听英语,在讲故事的时候学说英语,同时,伴以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去,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
(一)研究指向:本课题旨在针对课本资源“storytime”的故事教学基础上,将故事教学法贯穿于英语教学课堂。同时,针对小班化特色活动的开展,利用故事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对活动的需求,从课堂的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知识新授环节的故事化呈现,巩固重难点方面的故事运用,再到拓展步骤的故事演绎,整一堂课,都以故事为主导,真正做到故事进课堂,还课堂于学生。让孩子们在故事学习中演绎精彩,掌握知识文化。
本课题的主旨是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全面推进故事教学模式。而“故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所以,本课题研究,重在实践、探索、整合、检验,通过教学探究,形成一套系统的、可借鉴、可操作的新型小班化英语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加的充满童真、趣味。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导入设计故事化打造起点之精彩:“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王道俊、王汉澜,1989)所以,课堂导入阶段,活用故事情境打造生本课堂,为小班课堂创设故事教学情境,也为新知识的引出打好基础。
2、新授教学故事化呈现知识之精彩:根据所授课型不同,巧妙运用故事教学法,让枯燥的字母“趣”起来,让乏味的单词“动”起来,让单一的句型“满”起来,让呆板的语音“活”起来,从而为小班课堂知识的传授打造精彩。
3、巩固操练故事化感知重难点之精彩:知识的巩固操练环节,继续贯穿使用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有意识地重复语言点,使学生学过的东西得以巩固和记忆,特别是对一些重难点知识予以强化训练。
4、拓展延伸故事化演绎尾音之精彩:利用看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猜故事,增加课堂活力;学故事,提高阅读能力;演故事,展示综合能力;编故事,展现个性特色等。
此外,故事教学指导下的小班英语故事教学模式、故事教学取得的成效,以及教师、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方面的实效性研究也将予以开展。
(一)研究对象:三年级、四年级学生。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年9月―10月)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2、实施阶段(20**年11月―20**年5月)。
(11月―12月)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
(1月)总结反思前段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2月―5月)深入探索,通过实践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年6月):试验成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请领导鉴定和课题验收。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分析法。
(四)可行性条件:本校为一所小班化实验学校,自然小班的独特优势,为本课题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本人所撰写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县级荣誉奖项,如《关注全员参与共享语言魅力――以pep小学英语book2unit4《doyoulikepears?》为例》获杭州市小班化论文三等奖,小课题《农村小学高段英语音标学习策略研究》获县二等奖。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毛凌燕、毛辉。故事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5。
[4]张志远、高云智。英语教学研究方法[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五
1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
2、一、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选题即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即制定研究方案(第二章将详细讨论)。
二、实施。
实施过程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通过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即操作要领)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等。
三、总结。
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总结阶段也是研究的收获阶段。。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非数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从极端典型的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
5、按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正式文献指专著、论文、科学研究报告和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鉴以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指示、决定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7、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有下列优势:
1、灵活、深入。调查者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还可根据访谈中所获得言语信息或非言语信息,作若干深入的探讨,从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材料。
2、直接、可靠。调查者可以通过观察与分析,确定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3、回收率高。访谈,尤其是面对面的交谈,不论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如何,接受调查的意愿如何,只要访谈调查的程序一旦展开,调查一般就会进行到底。局限性:例如,效率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调查过程易产生偏差、被调查者容易有思想顾虑等,都是研究者需要正视的8.教育经验总结,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从而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并进一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2.特点:基本经验加典型事例,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即以观点带材料)这是在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从成功解决某项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中概括出独特有效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原则、方法。才能对深入研究的某一重大教育现象产生深刻系统的看法或认识,因此也才能使之升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完全摆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推广运用价值。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六
护理研究是以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践活动。由于研究对象个体存在文化、经济状况、民族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其生理特点、疾病特点、治疗要求不尽相同,患病以后受到社会-生理-心理综合因素影响,研究对象对护理研究的依从性也不同。诸多方面干扰因素使护理研究容易出现偏倚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在开展护理研究时,首先要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
做研究有哪些科研设计方法,走什么样的科研程序,这些都是做科研前需要掌握的。熟知设计方法和程序才能使做出来的科研严谨、正确,研究结果也才是可靠、令人信服的。
又称干预性研究,必须干预在前,效应在后,属于前瞻性研究。任何实验性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设置对照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这三项内容。
举例如下:
课题: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肛肠科住院的30名肠造瘘术后患者,患者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医疗费用支付情况、造瘘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采取随机分组法对30名患者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讲解指导术后注意事项,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类实验研究。
与实验性研究方法基本类似,不同处是设计内容不按随机原则分组或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及时间连续性设计等。
实例1:当研究某种新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时,将同一家医院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来进行研究,这就是不对等对照组设计。
实例2:“分数奖励法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小学68例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小学生,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分数奖励法和原来以责备或体罚等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观察和评估干预前后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情况。这就是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非实验性研究。
即流行病学中的观察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方法。研究常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进行,比较简便易行,适用于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多或该研究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时选用。如选取“居家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初期生活质量”等研究课题。
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研究方法,有严谨的研究设计、对照组,有可比性、明确的研究指标。因此,研究结果可信,可作出科学结论。过对已有的资料(如病历、护理记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量性研究简单说就是运用数字资料和统计学手段来验测、分析并验证某个假说或结论。质性研究:护理科研不仅用数据说话,还要用病人的真实感受、体验来评价。以给患者洗头为例,洗头的时间段,时间长短,洗头次数多少最佳,什么样的姿势患者最舒服等。这就是近年来护理领域提出的质性研究。
只有严格按照程序来开展护理科研,才会使研究更严谨,结果最可靠,应用在临床的价值才最高。哪一个步骤省略或跳跃了,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因此,学习和掌握这种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研究者科研思维的能力,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七
2002年,进入新课改,开始认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总课题组的带领下进行了教材资源建设;2004年夏,独创性的开展小课题研究,福州会议帮助我们确立了“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切入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思路;以基地带动,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常态化运行。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在我市创生、成长、发展,五年的时间,有初期探索的迷茫,也有收获成功喜悦,暮然回首,欣喜的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2002年秋季,我们进入课改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了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实施这门新的课程,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无教材、无专业教师、无课程标准的“三无”局面,各个学校无所是从:一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将专家的理论转化为教师的实践,二是没有找到将“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四个研究领域进行整合的载体,三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效果不够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申报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陈树杰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成立了肥城市分课题组,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一方面,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与“课题研究暨师资建设”整合起来研究,努力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各项问题,如课程理论、资源开发、师资建设以及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工作,将其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破口,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效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指导意见”和“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意见”。我市已成功举行两届“小课题研究展评会”,集中对小课题研究进行成果鉴定,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良性发展。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市教研室不能对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评的情况下,各单位针对学校、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小课题研究评价办法”,对小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评价。
附:仪阳乡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办法
=课堂教学得分+常规备课(反思)+研究性学习材料(包括学生研究的文本材料以及小制作、小发明、影像材料等实物展示)+学生研究报告(学生科技小论文:每学期末都举行一次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现已成功举行三届。)其中,课堂教学得分由学校提供,教研室每单位抽1—2名教师听课打分,对比学校提供得分上浮或下调,即为老师得分。其余得分为每学期末小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得分:教研室每学期末组织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担任评委,到各学校进行“小课题鉴定”。最后,把每个小课题研究得分按4分分值折算,直接计入老师考核中的“课题得分”。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调研时,为了考察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我们进行了卷面测试(调查),并将该项得分计入学校评估。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为我们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但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而且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大部分参与指导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中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突破口,他们的业务能力有效得到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一部分已成为了本单位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每个单位都有了这方面的“明白人”,这部分教师在经历了“小课题研究思想”的洗礼之后,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和推动者,甚至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坚力量。
在总课题组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资源建设中,产生了不少富有创意、高质量的教材,共包括了设计制作、文化探索、关注自我、身心健康、生活技能、科学探索、环境保护、社会实践等八大门类。一方面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土化”的特点,开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当地名人的研究、桃文化研究、武术文化、民间游戏等,构建了地方篇、人物篇、资源篇、物产篇等四大版块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其“生成性”的特点,开发了诸如:水的污染与处理、近视眼的调查与研究、校服的利与弊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还有像京剧文化、剪纸文化、泥塑文化等传统的民间文化的课题研究。这些已经被各单位开发或正在开发研究的资源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逐渐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支持,也成为小课题研究常态运行的有效支撑。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常规化,同时也为了纠正了“综合实践活动只搞小课题不用上课” 的错误思想,我们根据研究过程,即课题开题、行动研究、成果展示及体味反思,创建了与其相对应的四种课型:课题开题课、行动指导课、汇报交流课、体味反思课,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化实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构建,以上一届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能手评选为契机,我们对各种课型的教学基本式进行了规范。目前,广大教师都已掌握了课题开题课、汇报交流课、体味反思课三种课型的教学,我们正致力于行动指导课堂教学创新与研究,因为行动指导课才是小课题研究质量的保证。伴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已实现常规化,即有备课、有指导、有评价。
在泰安市举行的两届“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我市小学段所报送的校本课程均为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成果;在当前大部分乡镇学校中所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仍然为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思路、形式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小课题研究的生成及开展形式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掌握,它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会编写教材”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教师领略了其中的探究思想,这不仅运用于教学中、指导小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中,还运用于当前的地方、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中。
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是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成的问题,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从知识探究层面上来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数学等学科科课程都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活动,在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部分内容基本面临两种现状:一是被彻底遗忘,不开展实践活动,认为不会影响学科的教学;二是书面式研究,完全没有实践,无论哪种情况,都有悖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初衷。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两种“实践活动”之间被完全隔离和孤立存在,我想这也也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整合”理念相悖。由于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活动也具有很强的主题性、实践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与学科课程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整合,无论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学科课程的实施来讲都是积极的推动。
“素质教育”,一个当前在我省教育界点击率比较高的词语。在它被提出14年之后,我们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培养会自主学习的人;培养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培养会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人;培养会合作的人;培养有创造力、实践力的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样的理解可能比较偏面和极端,但这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我们对素质教育片面的理解是何等相似?再来看我们农村小学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蹦蹦跳跳、吹拉弹唱;课程开设齐全、作业量减少,这不是素质教育的内涵,难道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全面发展,就能适应未来社会?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看不见的,是蕴含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之中的,是蕴含在教师的课堂中的。对于硬件建设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而言,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难道不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吗?具备了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学生难道不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高素质的人”吗?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规范、有效实施就是践行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催化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大领域的内容,我们在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兼顾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思路。从以操作型课题为主到以研究型课题为主,一路走来,反思小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劳动制作中的技术指导逐渐弱化。我们在开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贯坚持的主导思想是,低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以“做”为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含量,但这也只能说是“含量”,只能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在其中,脱离了原来劳动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时的指导思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要想规范和提升需要加强其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仅有“劳动制作”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指导”。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用研究学习的思想开展研究,现在的问题是,3——6年级都开展小课题研究,每个年级、学期没有明确的研究的能力以及方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定位,这样就使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就拿研究方法的指导来讲,不同年级,甚至于上下学期,一定要突出层次性和梯度:从横向上看,各年级上下学期是方法指导层级的关键“分水岭”,这两个阶段是提升方法指导层次的主要着力点。从纵向上看,方法指导可分为三至六年级四个梯度的方法指导和实践应由浅至深,前后衔接,呈螺旋上升。如何准确把握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要求有固定的、成型的教材,但是,教材是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拐杖,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期、教材资源建设阶段、小课题研究开展初期的基本思想。伴随着小课题研究的逐步规范和深入,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我们逐渐发现小课题研究面临的难题,一是研究(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加上学校课程的因素,也就是说,对于学习学校而言就有两门课程是自主开发实施的,这在师资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实施的水平;二是小课题研究开展中的行动指导不太规范,而行动指导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基于这一现状,我们能不能考虑,从总结经验的角度出发,将一部分有研究价值的、共性的课程资源按照教材编写的思路分年级编辑成教材或教学用书,为教师常规教学提供一部分资源支持;另外制定行动指导(研究性学习)目标体系,并根据此目标编辑“综合实践活动行动指导指南”。这样以来,就能够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更加常规化,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真正走向规范和有效。
推动课程实施高水平发展关键要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就当前的情况看,各单位都有比较合理的小课题研究评价办法,但大部分都是对课题本身和单位的评价,当将此项评价放入整体考核中时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要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所有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创生的,备课、教学难度可想而知,但当自己的努力在考核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时,很难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很难提升课程的实施水平了。从实际的发展来看,课程评价的最有效方式是对教师合理的评价,教师是推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在当前形势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不可能游离于“单位年度考核细则”之外而单独进行,因此各单位在教师考核中要体现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评价,包括工作量和相应的成绩评估。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八
摘要: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多民族国家大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的平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双语教育及其研究倍受关注,也成为世界教育热点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国情之一。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国家族际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还要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实施和发展以民族语与国家族际共同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特征模式发展。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背景。
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主要途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双语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53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24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并有自己的文字,共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世界9大语系中的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南岛5大语系,语系下共有10个语族、14个语支。现行文字近40种,加上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总共约有57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国情特点之一。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民族和民族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的腾星教授通过对国内外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或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思想,随之教育理论界用“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来重构民族教育的理论体系。“多元一体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它是我国民族教育融入未来世界教育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它在注重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并通过国家的一体教育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现代教育的权利,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为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字和教育与民族宗教三大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这是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也是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及其现状。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认识和探讨在我国源远流长,自秦统一中国后就出现了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并真正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民族教育中开始注重民族语言。1951年1。
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如戴庆厦、腾星等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等,为构建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往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语言对比研究、双语教育功能与政策研究、双语教育与教学的概念界定、双语教育和教学类型的研究、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双语教学法研究、双语态度、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研究角度逐渐转向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的角度,拓宽了双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范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和多民族国家相继成立了双语教育研究机构并开展研究工作,在双语教育教学论、双语教育课程论、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学方法论、双语教育研究法、语言学习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加拿大著名学者m.f.麦凯教授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教授接受国际教育局“双语现象与教育”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成果著有《双语教育概论》,搜集并研究了一些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及其研究情况,其主要内容为双语个体、双语社会、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双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双语教育研究和结果的评价。这标志着双语教育研究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国外对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研究较为少见。
应该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教育应以民族语为主等。
2、从我国双语教育历史及其未来发展、民族文化动态性与多元性着眼,在全球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视野中,审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并进行多维度研究,寻求发展对策和理论创新,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少见。当然,现有的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着手研究和解决的目标。正基于此,笔者打算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三、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所谓统一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而多样性则是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为千姿百态、纷纭复杂的情况。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除具有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性,遵循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因民族、语言、文化、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在教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又蕴涵着共同性,其发展也体现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笔者拟通过对现行双语教育基本概念和术语的阐释和辨析,对少数民族双语现象、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从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等教育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论述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而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反思,对其实践要素、观念要素等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面向未来,在与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相融、接轨的我国“一体多元教育”的框架下,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多维视角进一步进行探讨,发现和分析现存问题,试图提出自己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系的功能日益增强,双语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双语问题以及对双语教育的研究,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也成为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进而缩短国内边远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培养人才是关键,而要提高西部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就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既是各民族面临的迫切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中。在这种背景中,本选题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并试图提出个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征、模式和发展规律方面的认识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为解决双语教育现存问题、促进未来发展提供一些认识和决策方面的参考借鉴。本选题研究的一孔之见若能给人以认识和实践上的些许思路和启示的话,那将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双语教育研究属于跨学科的边缘性研究范畴,涉及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具有较大难度。本选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总体把握各民族的双语教育情况,发现与分析差异性和共同性,总结和概括其特征,探索发展的规律性,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这须占有和驾驭大量的资料,而且理论难度也较大。因此,本研究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系统研究法进行研究。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十九
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逐,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塑造了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并引起了一次新的.企业购并浪潮.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联系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纽带.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动态一致性,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作者:何立胜李世新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刊名:产业与科技论坛英文刊名:estateandsciencetribune年,卷(期):“”(1)分类号:f2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竞争力企业战略融合产业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二十
物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浸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如何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爱好,引导他们学好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从教人员的热门话题,下面,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广大同仁交流,浅谈一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通过诱导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提高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实验:在烧瓶里装些凉水,在水中放一条小鱼,给烧瓶颈上端加热,上面的水烧开了了而下面的鱼依然在游动,中必教师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去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起学生不洞悉其中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
2、观察能力的培养。
最新研究方法探讨(优质21篇)篇二十一
一忌小苗种在大盆里:盆大浇水后盆土久湿不干,肉质根的茶花易烂根。小苗要种小盆,即盆、苗的比例要得当,盆蓖离根系2-3厘米较适,也可把几株小苗种在一盆里,这样浇水次数可大为减少。
二忌弱苗施肥:施肥不要太多,对弱苗尤忌。不同品种产化的施肥量不同,不能千篇一律。肥料施得太多,反易烧死茶花。
三忌盆底排水孔堵塞:盆底排水孔不能堵塞,特别是盆底排水孔四周高出部分一定要用锤子凿去,否则影响排水孔的通畅。在大盆和木桶里种植茶花,要在盆中插上几个特制的“排水棒”,即上盆时根据盆的大小,在盆四周插上几个硬纸圆筒,筒中填入河沙,然后抽出圆纸筒,确保排水良好。如排水不良,茶话会造成“湿脚”,将是致命的危害。摆放盆时要脱离地面,便于内外空气交换。
四忌花期中施肥:花苞膨大到透色时,一般不施肥。花期施肥会把硕大的花苞顶掉,造成花朵顶部及花蕊发黑、发焦,缩短花期,影响观赏效果。施肥重点应放在春、秋季,夏、冬季无须施肥。
五忌冬季室温过高:除早花品种秋牡丹、花牡丹等在10月中下旬进入花期外,大部分茶花自然花期都在冬末至早春,冬季进入休眠状态。室温要控制在5-10℃,宜低不宜高。茶花特怕室温过高,一旦超过16℃,隐芽可能提早萌发,植株体内营养被分流,花蕾的发育受到影响,提高干枯、脱落,实在可惜。
六忌早春寒风:茶花品种不同,耐寒力也不同。冬季要做到“二晚”,即晚入室,晚出室(5℃以上不必入室),让它适当接受低温锻炼有好处。出室也不能过早,早春气候不稳定,温差变化大,茶花特怕早春的寒风,会把枝条抽干。茶花的死往往不在冬季,而大多发生早早春。出室前进行白天出室、晚上入室的过渡为妥。华东地区一般3月中旬就可出室,北方推迟一个月左右,就较安全了。
七忌挂蕾过多:过多的花蕾使茶花入不敷出,影响第二年的生长。开花多,花的质量下降,达不到观赏效果。种养3年以下的绝对不能让其开花。否则开后即死或一病不起。3-5年的只能少量开1、2朵花,开几天后就要及时摘掉,不使养分失去过多。5年以上的可让其开花,一般控制开2、3朵,有利于花后树势的恢复。
八忌久不翻盆:茶花最好每年翻盆(翻盆时间在春季即花后),至少也要隔年翻盆换土、修剪根系。有的茶花种了数年不见长,越种越小,更别说开花了。究其原因,可能与长期不翻盆(或换盆)有关。久不翻盆还有一种危害就是土壤易板结,浇水时渗透性差,会造成上湿下干。翻盆、修剪根系、去长部分老土、加上新土,对其生长十分有利。
九忌长期摆放室内:茶花开放时,为便于观赏,可临时把它搬入室内。但不宜当作耐阴植物长期摆放,否则会不死不活,对生长极为不利。茶花是观花花卉,需阳光、雨露的滋润。冬季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将其放置在室内,要远离热源,天气晴好时,白天开窗、透气,晚上关闭。
十忌用尿素追肥:尿素是一种速效氮肥,中性。作基肥和追肥均可,液施时加水600-1000倍。尿素施用要慎重,特别是幼小的茶花苗施尿素会造成掉叶。尤其当浓度过大时,植株细胞液外渗,极易置植株于死地。
盆栽茶花的施肥诀窍——合理施肥。
茶花施肥分基肥和追肥两种。一般在秋末、早春茶花移植、换盆和分盆换土时,也可同时加入适量腐熟的基肥。基肥最好采用有机肥料,如豆饼碎粒、鱼骨粉和经过发酵腐烂的鱼腥、禽类粪便,晒干、捣碎、同土拌和。土和肥的比例是9∶1。施肥可把肥土垫在盆土底层,上面浅盖一层细土,不要使茶花的根系直接接触肥土。基肥也不能过浓、过多,否则会造成肥害。
施过基肥或未施基肥的茶花,都应该经常施一些液体肥料,以增加营养。这叫施追肥。追肥用的液体肥料有两种:一是肥水。把碎骨头、豆饼、淘米水、豆腐渣、鱼头鱼鳞等加水放在缸内腐烂,施用时加水冲淡。二是矾肥水。每50kg肥水加入0.5kg硫酸亚铁,使用时加水冲淡。经常使用矾肥水能促进茶花叶色浓绿而有光泽。肥水加水冲淡,肥、水比例是2∶8。此外,肥水一定要经过腐烂发酵,呈褐黑色后方可使用。未经腐烂的肥水千万不能使用。一般说,植物性菜叶、豆壳、瓜果皮、杂草等经过腐烂发酵成的肥水,属于以氮为主的肥水,属于以磷为主的肥水,适于茶花结蕾开花时使用。
化肥的施用,不论是市场上的颗粒复合肥,还是其他化肥,都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是宁淡勿浓。最好同肥水轮流使用。第二是宁少勿多。每盆茶花在盆土表面周围撒上几颗,同时浇水,使其慢慢溶解于盆土中。化肥能溶解于水,直接为植株的根系、枝叶所吸收,肥效快。但施用过量或间隔时间过短,往往会引起肥害。故以少用为宜。茶花适用的化肥有尿素(氮肥)、磷酸二氢钾(磷、钾肥)、磷酸钙、过磷酸钙(磷肥)等。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可混合施用。茶花生长期内还可喷硫酸镁与硫酸铁。缺镁、缺铁都会使茶花产生黄化病。每年可浇灌或喷洒硫酸镁浸出液1—2次,硫酸亚铁浸出液3—4次,对防治黄化病具有一定效果。其剂量前者为0.1%--0.2%,后者为0.2%--0.5%。叶面喷洒硫酸亚铁,可直接为叶片所接收,而且在叶片上保留的时间较长,效果比土面浇灌的好。
盆栽茶花的施肥诀窍——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施液肥的时间。
液肥的浓淡,要视施肥间隔期的长短、品种、季节的交替和植株的生长情况而定。在茶花生长期,每隔一周或10天左右施一次。如施肥间隔期长,可以用中等浓度的肥水掺10倍水施用。施肥间隔期短,则应减淡浓度。云南山茶、茶梅,生长强健的品种,其用量适当加浓。幼株、弱株、名贵品种,可施淡些或不施。春季第一次施肥宜淡,以后逐渐加浓。梅雨季泥土常湿,要等到天晴盆土干时才能施肥。若阴雨连绵,盆土未干时,可用化肥在叶面喷洒。如果在盛夏未浇过肥的,到高温过时开始施肥,第一次宜淡,以后又逐渐加浓。秋末、冬季再逐渐减淡或停施。
(3)施肥过量或不足的补救措施。
如茶花的叶片发黄、光泽减退、生长停滞、花蕾萎缩,这是施肥过量的症状。轻则影响茶花生长、发育、抽枝、开花,重则引起生理干旱,造成枝叶枯萎、死亡。这时必须停止施肥,必要时还要换土或浸泡。如茶花生长缓慢,叶片小而薄,叶色偏黄,叶芽瘦弱,这是施肥不足的症状。应适当增加施肥的次数和浓度,但也不可一下子施得过浓、过勤。
(4)几种情况茶花不宜施肥。
一般说,茶花花蕾现色开花期,切忌施肥。否则会引起落花掉蕾。夏季高温、冬季半休眠期不宜施肥,以免引起烂根。茶花枝干徒长,叶片呈深绿色或叶片长时间下垂(一些垂叶品例外),这说明肥料过多或已霉根,要马上停止施肥。新移栽的茶花或有病害的茶花,不宜施肥。应待新株和病株恢复、治愈后施以薄肥。此外,秋季定植的茶花,一般当年也不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