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 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大全9篇)

时间:2024-11-12 作者:温柔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一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二

一,主要以"美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文中"美的词语。(第二句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美?)

二、为什么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生谈感受)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生活在大城市,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及农民的劳作不熟悉,没有亲身体验的那种深刻感受。所以一时不能理解。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本班的邱廷华不紧表达清晰,甚至连农作物从春到秋的生长,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绍了出来。

鉴于此,下次课前准备应该要求学生针对一种农作物,了解农民对它的培育过程。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三

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学生一个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回答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虽然1米的长度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他们学得很开心。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四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五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六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七

《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导入时,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长距离,在学生身处困境时,师问:你觉得自己还行吗?不但只是提醒学生知难而退另想办法,而且是提醒学生找伙伴合作,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本课在测量长距离时,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本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形了学生之间互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也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八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的知识点篇九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

2、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

5、应用。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