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同步模板(3篇)

时间:2024-11-25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同步篇一

《逍遥游》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解题: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

(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4.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

【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4.我们知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逍遥游》

2.完成《导与练》相关内容。


七年级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同步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

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⑴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⑵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⑶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⑷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⑹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⑺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⑻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⑽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⒁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写作背景: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初识课文

听录音,弄懂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课文分析

1、提问: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并为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节):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讨论并归纳:

⑴六件事:

①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去赵庄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⑵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3、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讨论并归纳: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提问: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讨论并归纳: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⑴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四、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五、作业

1、练习一、练习二(可以不抄写题目,答案要详细准确)。

2、课后词语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讨论探究以下问题,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

⑴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⑷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⑸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确: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3、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讨论并归纳: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儿向来不跑

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到。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4、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设问:

⑴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⑵偷谁家的?怎样偷?

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⑵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⑶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明确: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讨论明确:外祖母、母亲、阿发、年幼的等许多小朋友。

三、小结

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说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四、作业

1、练习三,抄题目,认真分析作答。

2、背诵12~14自燃段。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讨论探究课文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豆麦的清香;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⑶达到了情景交融,也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之情。

明确:

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11节)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23节)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3、天晚上的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0、21两节可以看出)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⑵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⑶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三、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学习指要》。

2、熟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同步备课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同步篇三

《山沟里的孩子》

一、 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再去感受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他们走山路为的是什么?

二、仔细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划一划相关的句子,最后再说一说孩子们在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可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四人一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时间长:山沟里的孩子们从黑暗走进黎明,又从黄昏走进黑暗,可以说是起早贪黑。(板书)

路不好走:要翻好几座山那,看(课件),同学们是怎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谁能看着图给大家讲讲?如果要是遇到恶劣的天气呢?看来他们上学的路真是太难走了!(板书)

不安全: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市区里,不到动物园或是在书本、电视上我们是不可能看到狼的,那就让我们听听狼的叫声,来感受一下,孩子们放学回家听到狼叫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课件)怎么样,很可怕吧!再加上天黑,路滑,真为孩子们捏把汗啊!(引读)

乐观:可是他们自己好象并不在意,书上是怎么描写的?(课件)因为能去上学已经是孩子们是快乐的事了,所以克服困难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艰难跋涉也就变成了一种乐趣。(读)

对应的句子:清晨,天还没亮,山沟里还黑着。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暗下来。读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什么了?生答。

师:他们句式上的结构是一样的,而在内容上也是相对应的。你找找,课文中还有哪几个句子,也是前后对应的?

师:这些相对应的句子,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诉说着山里的孩子上学有多难!清晨,孩子们迎着晨曦上学;夜晚,孩子们披着夜雾回家,多不容易啊!小结:看,(课件山沟小道)这就是山区孩子们平时常走的一条山路,这条路每天早晚承载着孩子们求学的梦想。当天边还是一片隐隐漆黑时,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学们就背上书包,行至离家几百里路的县城去上学。他们不怕困难,因为他们心中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有出路。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信念,又是一种多么执着的追求啊!

指导朗读:

让我们大家再把孩子们克服困难去上学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感情朗读。(读给小组同学听,指名读,试着背一背)

三、聆听孩子的心声。

师:就是这种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激励着孩子们起早贪黑的去上学,那么除了学习,他们还有什么愿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6、7自然段,然后在小组里跟同学们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1)金钥匙指什么?(指的是知识)

(2)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的寻找指的是什么?(指不怕困难,不停的发奋学习。)

(3)理想的灿烂的黎明……表明了作者对山沟里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同时也对他们一定能改变山沟的穷面貌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4)……:说说省略号省略的句子;描述一下未来的学校什么样;畅想山村将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未来的教育更加普及化。教育的春风吹遍神洲大地,偏远山区的孩子都坐进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楼,大家都会使用电脑,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贫困山区”已成为历史名词,“希望工程”成为善良人们记忆中的名字。)

师:或许是山里的风清新,山里的水洁净,才使得山里孩子的梦更自然;或许是山里的人坚强,山里的人淳朴,才使得山里孩子们的梦更诚恳真实。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美山里的孩子们,一起预祝孩子们的梦想能够实现,好不好?齐读第七段。要读的深情!

四、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山沟里的孩子,“天还没有亮”,孩子们已经背着书包去上学;“从这座山梁,翻过那座山梁”,直到“远远近近,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时还在上学的路上,下午放学回家时“月亮”像灯笼在迎接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山里的孩子就是这样还坚持上学,他们就是要用聪明和才智去“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联系到我们每个学生,和他们相比,你觉得你做得怎样呢?(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而受到启发向小朋友学习,认真刻苦读书掌握更大的本领,建设自己的家乡。)

五、抒情结尾

在我国有许多地方都十分的贫穷和落后。那里的孩子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好房子住,更没有零花钱。他们每天的生活重心是放羊、砍柴、喂鸡、种地,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汉堡包,也不知道什么叫摩天轮,不知道安徒生是谁,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但他们知道一点,那就是学习,只要努力学习,他们所有的不知道都会变成知道,所有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山沟里的孩子,一路走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