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高质量发展论文手写(优质5篇)

时间:2024-10-28 作者:JQ文豪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高质量发展论文手写篇一

电视剧是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不是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不是对观众的一味谄媚,应该以真、善、美的综合价值体系作为自己追求的境界和目标,提升观众的精神追求。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说过的:“艺术对象创作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电视剧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追求社会效益;是文化产业,更是严肃的文化事业。“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它既不取决于最上,也不取决于最下,而电视剧水平恰恰可能是一个坐标。就是说我们多数人的思想和欣赏口味最能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对于观众的口味,我觉得不能一味顺应。”

中国高质量发展论文手写篇二

内容提要:基于新中国的社会时代背景,本文从实在宪法的视角讨论了当代中国政制架构中纵向-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本文的分析力求表明,影响当代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关键因素可能有两个:国家统一与建国,以及革命政权的转型;进一步指出“两个积极性”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宪政策略在协调这一特定时空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政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当代中国有必要基于中国政制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格局进一步制度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最后简单阐述了本文政制(宪法宪政)研究进路的学理意义。

关键词:政制,纵向分权,政权常规化,两个积极性,制度化

一、统一与建国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面临着一个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的问题:必须寻求一种适合中国的基本制度。这就是政制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权。

今天,中外学术界谈论分权问题似乎更多集中于横向分权,即所谓的三权分立的问题。但在我看来,纵向分权,至少在现代中国,也许是一个更重要问题。首先,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不是极小的城邦,历史上任何国家都必定存在某种形式的纵向分权,即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配置不同的治理权力。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交通通讯的'限制,仅仅是有关治理之信息传递就很耗费时间、人力和物力;如果民族众多、各地条件不同,各地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应当不同;解决具体政治问题不仅需要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和原则,而且需要大量的具体的判断和地方性的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治理都由中央政府统起来,治理不仅不可能有效,甚至完全不可能。因此,从历史上看,任何国家的政治治理就不可能由单一层面的政府来完成;即使是最独裁的政府也无法做到一切公共决策都由中央做出。在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往往会采取更大程度的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常常表现为联邦制。因为在大国,由于空间的延伸,中央和地方分权的问题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只是一个如何分的问题。

这种分权也有更多的好处,尤其是对疆域辽阔的大国。分权不仅可以分担治理的责任,而且有收益。由于各地制度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制度收益和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市场,使人们有更多的制度选择,包括“用脚投票”;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导致各地制度的相互吸收和相互影响,甚至取代有效率的制度取代无效或低效的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允许地方自治或在治理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实际上具有一种激励制度创新的功能和制度竞争的功能。

当然,实行较高程度的分权也可能有一些弊端,除了有地方割据、分裂甚至战乱的风险外,还可能有,例如,各地的规则不统一意味着没有法律的同等保护,以及规则不统一和繁多带来的交易费用过高等;但是,分权的弊端和风险必须同集权的弊端和风险综合平衡考虑。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然从古以来都无法避免这个分权的实践问题。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自秦汉以来,一直都以不同的方式维持着一种多级政府的体制。这种体制主要以中央集权为根本特征,没有联邦制的分权概念;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一直有某种程度的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甚至形成了“皇权与绅权”共治的局面。尽管缺少学术的自觉,但作为一个政治的实践理性问题,分权问题的讨论也时断时续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秦代围绕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一政治制度变革的辩论,汉初贾谊、晁错有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治安之策”,只要稍微作一种学术语汇的转换,就可以发现其中隐含了纵向分权问题的辩论。

中国高质量发展论文手写篇三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在讲话中运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中国高质量发展论文手写篇四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亦被称为人力资源,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投资于卫生、教育等方面而形成的。在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实物资本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本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将之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差距的缩小、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人力资本对地区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开发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影响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缩小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增长,且收入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高于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假以时日,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上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预测是在假设资本收益递减的前提下做出的。劳动者人均拥有资本量较少的国家,其资本回报率相对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战后几十年来,人们看到的是不断扩大的国家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1985~1995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长0.4%,而同期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9%。

为了说明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经验研究。研究发现,相关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均大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如,据美国经济学家所罗门·法布里坎特(fabricant,soloman)估计,1889~1957年,美国国内私人经济总产出年平均增长3.5%,而其全部投入年均仅增长1.7%,两者相差1.8个百分点;1919~1957年,前者年均增长3.1%,后者年均仅增长1%,两者相差3.1个百分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导致经济增长快于投入增长的原因,一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二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因素。据舒尔茨估计,1929~1959年,教育收益占余值增长率(余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国民资源(资本和劳动)增长率)的3/10~1/2。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根据美、英、西北欧9国1950~1962年的统计数据估计,教育、医疗卫生、知识的增进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余值增长率的60%以上。

1970年,麦迪逊(maddison)研究了1950~1965年的22个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在考虑了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年龄构成的基础上,“有效的”劳动供给(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就业增长;(2)劳动者素质的变化;(3)劳动者年龄构成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5%。1972年,纳德里(nadiri)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a·p·thirwall,《增长与发展》(中文版),p123,p124)。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促进作用;正规教育开发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将产生“内生效应”。

经济快速增长是落后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基础。以上分析表明,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实物资本的投入,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落后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人力资本影响地区竞争优势的构造,因而影响合理的地区分工格局的形成

根据传统的区际分工理论,区域分工决定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区际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区域比较优势。一个地区,若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则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若自然资源丰富,则专注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若资本要素富裕,则专注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现实世界中,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了很多的区域分工现象。如一些劳动力充沛、劳动成本低的国家,成衣生产和电器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发达;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金属冶炼及压延产业比较发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区际分工现象越来越多。如一些缺少铁矿的国家,钢铁工业却很发达;一些原本缺少资本的国家,造船、汽车等行业却日渐壮大。

事实上,在全球竞争的时代,区际分工日益决定于区域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在市场区隔、成本差异、产品差异、技术差异、规模经济、创新能力和产业成长环境等基础上形成的竞争能力。根据迈克尔·波特关于区域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理论,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如下4个条件:(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表现;(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而政府对以上4个方面均可施加影响。在波特的理论中,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

显然,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人力资本是影响区际分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1.人力资本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形成、生存和发展。自然资源是形成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前提,但是仅有自然资源,而无相应的技术以及掌握技术的各类人才,资源密集型产业便难以形成,即使在特定的背景下得以形成,也难以在逐步开放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2.人力资本影响产业运行的成本,从而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作为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及其掌握生产技术的娴熟程度,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的竞争力。在劳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劳动者素质越高,产业的竞争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3.人力资本影响区域的创新能力,从而影响新产业的形成。一个地区的产业体系,通常基于既有的生产要素构成和市场需求结构,但又不完全如此。一方面,生产要素构成可以改变,如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结构也可以改变,如通过创新,在日益细化的产品市场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如果一个地区有着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那么,这个地区便有可能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从而改变整个的区域分工格局。

(三)人力资本影响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贫困人口多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典型特征之一,而教育和健康是影响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因素。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一般地说,贫穷国家是教育设施和基础设施不足的国家,也是成人识字率有限的国家。资料显示,在低收入国家,除中国和印度之外,1995年,男性成人的文盲率达37%,女性成人的文盲率达55%;而在高收入国家,成人的文盲率不足5%;在发展中国家,人均教育支出只及发达国家水平的10%。(a·p·thirwall,《增长与发展》(中文版),p61和p63~67)。

一般来说,贫穷国家也是人口营养和健康状况差的国家。著名的印度经济学家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dasgupta)在其开创性的著作《福利与贫困研究》中认为,低收入是营养不良的原因,而营养不良又是低收入的原因,因为营养不良损害了工作效率和生产率。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缺乏维生素a、碘和铁而导致的残废、死亡和生产率的降低,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np的5%。

中国的人力资本与地区协调发展就为朋友们编辑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广大朋友!

中国高质量发展论文手写篇五

摘要:目前,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单位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epc总承包模式作为新的方式,可以全方位地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当建筑单位承包到施工项目之后,要积极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来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让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epc总承包模式;建筑经济;内容;问题;管理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建筑单位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能够跟上市场管理能力的发展速度。epc总承包模式比传统的承包模式更加先进,具有很多优势,建筑单位要积极应用这一承包模式,从建筑经济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管理以及流程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epc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市场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在建筑市场中主要应用epc总承包模式,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施工总承包模式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通常情况下会把工程发包给各个工程分包商,再由承包商针对建筑工程来设计施工方案、采购建筑材料、设备以及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同时,还负责建筑工程相关的造价管理与安全管理。epc总承包模式与传统的承包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实现了设计和施工的集成一体化,这样在施工中,承包商就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完善;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施工进度的要求及时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不会出现延误工期的情况,还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此外,采取epc总承包模式能够让建设单位集中项目管理,让总承包单位负责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方面的协调安排工作,当遇到纠纷时,由总承包单位来解决。

2、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问题

2.1建筑经济管理较为落后。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仅仅关注施工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缺乏控制前期的施工管理以及预算成本的有效措施。所以经常出现供应链断裂的情况,导致建筑工程的总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从而给建筑经济的管理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2在建筑管理中存在误区。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缺乏对成本管理的全面分析,在实际施工中经常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管理人员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提高管理水平,这样非常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2.3在建筑管理方面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在建筑施工单位中存在很多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并且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不能很好的相互配合。如果只为了做好技术工作,就必须以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作为基本条件,同时一定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否则会加大施工的总成本。如果选择材料时只考虑质量,就会选择价格高的材料,这样会大大增加成本。因此,一定要综合考虑,各部门通过交流,制定出经济合理的方案。

3、基于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当承包下建筑工程之后,一定要制定建筑经济管理相关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建设单位、epc总承包单位以及工程项目单位等。在实际管理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工程进度、建筑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经济管理内容。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建筑经济管理上来看,一旦安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施工质量,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承办商要加强对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弥补,同时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和相关企业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实际管理中,承包商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另外,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3.2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收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承包商,一定要重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承包商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必须确保材料质量符合工程质量的相关标准要求,坚决不允许劣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一旦发现,立即拒绝或处理掉。另外,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及评定制度,将质量安全理念灌输到每个施工人员的思想中去,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有质量安全意识,从而将各项质量安全制度落实到位。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对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员要进行处罚,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有效警示其他的人员,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施工环境和氛围。

3.3建筑经济文件管理。在建筑经济管理中还需要重视各项文件的管理,尤其是承包双方签订的建筑施工合同,在合同中会涉及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经济等内容,因此,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很重要。一般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签订的合同,数量有限,而且内容非常简单,同时会存在合同条款中有些内容表达不严谨,有纰漏等问题。然而,双方签订完合同之后,就有了法律效力,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都对双方的合作和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任何一方违约,都必须根据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赔偿。所以,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认真审查各项内容,确保严谨准确。

4、结束语

由此可见,epc总承包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就是建设单位以及epc总承包商。为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承包商需要对建筑工程的项目实施做好计划管理工作,并从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2]张知明.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22.

[3]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16):18.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