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估是教师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竖式计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
丰收了,果园里一派热闹景色,同学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挺远的,怎么去?坐火车去。
1、口算。
2、竖式计算。
二、出示课件。
同学们帮帮这两只猴子。
三、回报,交流。教师点拨评价(自学)。
1、学生用学具摆,说说过程。
2、口算过程。
3、竖式计算。
问:竖式计算中,商2表示什么,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告诉小猴子,怎么办?
同学们,以上三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摘得这两个果实?
69÷3=。
四、拓展问题,(出示课件)。
两只猴子刚要吃桃子,又来了一只猴子,怎么办?
用学过的方法分一分,并说出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五、展示交流,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讲解。
1、用学具摆一摆,说过程。
六、强化练习,延伸。
448÷4=726÷6=。
先自学,在合作,每组选出代表汇报,
回答: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
2、同学们,很能干,帮助猴子解决了很多问题,下面一、二组计算56页左三道题,三、四组计算56页中排三道题。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找同学汇报。
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加猴子们举行的水果展示会。
3、出示课件。
安1个梨,2个香蕉,4个苹果的排列方式。摆了48个苹果,要多少个梨?多少个香蕉?
先自学,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选出最好一组。
七、师生小结。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果园里游玩,还帮助猴子们解决很多问题,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二
1.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数字编码的广泛应用,掌握编码编排的规则,初步学会编码。
2.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建立编码思想。
3.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探索日常生活中数字编码的编排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数字来记录信息,学会编码。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高信件传递速度)。
2.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码,你知道是什么吗?
(身份证号码)。
(二)探索新知。
1.了解邮政编码编排的规则。
出示国内各地邮政编码。
(1)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由6个数字组成。)。
(2)你们觉得这6个数字应该体现哪些信息呢?
(3)谁能介绍邮政编码的'资料?
(我国的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位制的编排方式。以行政区为划分基础,采用六位数字,分四级编到投递局。其中前两位的组合表示省、市、自制区;前三位的组合表示邮区;前四位的组合表示县(市)局;最后两位数则表示投递局。当某个省的区域太大,前两位仅由一组数字表示不够用,所以选择相邻的几组数字。像浙江省,它的前两位可以是:31、32)。
(4)我们以邮政编码“448268”为例子。
(5)咱们学校的邮编是多少?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了解身份证号码编排的规则。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身份证号码,带来了吗?
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再猜一猜老师身份证中的号码表示的含义。
(3)汇报:把我们同学在小组中研究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及时评价学生的多种获取知识的方法)。
(4)小结:身份证的前两位表示省,三、四位表示市,五、六位表示区,七至十四位表示出生年月日,十五至十七位是顺序码,还表示性别。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就反映出这么多的信息,它更加科学、简明、方便,这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编码?你知道这些编码包含的信息吗?
(车牌号、电话号码、楼号……)。
2.试试看,给学校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l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l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l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四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感受数字编码的简洁方便。
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比较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等数字编码的含义和数字编码的简洁。
2、教学难点:了解数字编码的规则,初步学会科学合理的编码。
让学生回家通过请教家长,或者上网搜索各种数字编码,并了解其中的含义,再搜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还有现在所住的地方的邮政编码。
(一)激趣导入。
预设:因为307代表3楼7号!(307是3楼7号的.简洁表示)。
师:酒店将3楼7号简洁的用数字307表示,那么5楼8号怎么表示呢?2楼11号呢?看来这样的房号大家都能看懂!
2、在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数字号码。你们能说一说吗?
3、你们认识这些号码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课件点击出示:(预设:从邮政编码上可以看出信件要寄到哪里、从汽车车牌可以看出是什么地方的车、从电话号码可以看出是哪里打来的。)。
4、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这些号码都是由什么组成的?(数字)。
像这种由一个个数字编成的号码,我们把它叫做“数字编码”,这些编码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探索有关数字编码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字编码)。
(二)自主学习(了解身份证号码和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我们去高铁站买票或者坐飞机的时候,售票员都要我们出示什么呢?生齐答(身份证)。
师:对了,我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用来表示自己身份的号码。身份证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号码里面隐藏了好多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师:这是我的身份证,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身份证里有哪些信息?
生:身份证里面有性别、名字、出生年月日、地址和身份证号码。(学生一边讲,老师一边指)。
师:(重点出示身份证号码),身份证里面最重要的信息是身份证号码,这是我的身份证号码,你们知道这些数字包含了哪些信息吗?猜一猜。
生1:从身份证倒数的第二个数字,我看出了老师的性别,如果倒数第二个数字是单数,那就是男的,如果是双数,那就是女的。
师:到底他说的对不对,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下。
生1:请大家看看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倒数第一个数字,是0、2、4、6、8的请站起来,(全班的女孩子都站起来了);是1、3、5、7、9的请站起来,(全班所有的男孩子都站起来了)。
生2:从老师的身份证号码中我知道了老师的出生年月日是1990年7月19日,第7个数字到第14个数字说的就是出生年月日。
师:老师有疑问了,老师是7月份出生的,为什么要写07,而不直接写7呢?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你们的身份证号码,找出同桌的生日。
师:老师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是双胞胎,两个人的身份证会不会相同呢?其实,身份证号码还有其他的信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小视频。(出示讲解身份证号码数字含义的动画)。
师:谁知道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号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师:你想知道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学生自学书本第77页)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信息。
(三)合作交流(运用编码,设计学号)。
师:数字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呀?(出示材料要求)。
背景材料:
今年我们新校区科学城小学开始招生了,明年打算扩大招生,明年一年级新生有8个班,每班35人,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教学处主任需要给每个学生设计一个学号,你能帮帮她吗?。
要求:
1、准确、简洁、唯一。
2、设计的学号是六年不变的。
师:想一想学号中应该体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比较重要?(入学年份、班级、个人序号、性别),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设计吧!
师:展示评议设计方案。你更喜欢哪一种设计呢?出示学校学生学籍号,让孩子们对照自己的编号进行一下对比,进一步感受编码的特点与规律。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就设计好了学号,而且反应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做法转告给编学号的老师,以后他们在编排学号时就可以采纳这些方法和建议了。数字编码真是又方便又快捷。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未来社会将更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还有许多数字编码有待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去设计。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五
各位老师下午好:
早上听了3节课,下午还要听我们的教学体会,大家很辛苦。首先要感谢雷老师给我创造一次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感谢教导处和我们四年级每位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下午我要讲的是第1、3、6、9四个单元的实践与体会,希望能有所帮助,我们先看。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浏览。
1、位置与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有必要了解一下主要教学目标:
认识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的路线。
2、教材中安排了5个例题和2个练习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体系。
再一下本套教材对“方位”的编排体系,在第一册课本第18页学习序数第几时涉及到“左右”的方位,在第102页的思考题中提到了“前后面”。
第二册教材第一单元《位置》中,学习“上下、前后、左右”,如把这“上下、前后、左右”3组相对方位综合在一起的话其实就是三维空间,《找位置》中的第几组第几个其实就是渗透二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而本册教材要认识的八个方向和看地图的知识,就要借助前面的知识学生对八个方位的认识。同时又是为后续学习服务。第八册教材中编排了“东偏北30度方向的1千米处”,是在本册八个方位的基础上加上“角度”和“距离”这两个参数来确定一个点。这其实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极坐标内容,另外与位置与方向有关系的还有:第四册的《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两个阶段第三册的“观察物体”(实物);第九册的“观察物体”(立体图形)。其他学科上象第一册语文课中有一首《东南西北》的儿歌“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在第五册的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已接触到“地图上的方向”。了解这些内容也许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下面来谈谈本单元的教学思考。
二、教学思考。
1、对主题图的想法。
课本p2,呈现的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因为我们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场景不熟悉,且现在还看不懂平面图,教学时建议把主题图换成学生熟悉的本校校园图。等教完本单元内容之后,再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描述图中各建筑间的位置关系。
2、认识“东、南、西、北”(例1)。
这节课早上已做了精彩的展示和点评。
3、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
(掌握好例1的知识,例2、例3可以整合成一课时来上)。
例1主要是实际情境中的“东南西北”,例2是从地图、抽象、平面的概念上认识“东南西北”。学习例1时,学生已经熟悉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也知道了四个方向的排列特点。教学例2时,只要求学生画出校园四个方向上的建筑物就可以了,画图时最好四人小组不同方向坐,因为一般孩子画图时他面向哪个方向,就会将那个方向画在纸的上方,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东、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南,各种情况都有。只要建筑物与方向相对应,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的都是可以的,其实建筑施工平面图上有时不是将上方定为北的。而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统一上方定为北。学了例2后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以后画平面图或看地图时一般要面朝北,这样能使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一致,不管是画、看地图会更方便、更清楚。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运用例2所学的4个方向去描述一个连续的一条路线,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心点(参照物)在变化,去体育馆可以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在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同一物体针对不同的参照物所在的方位也不同。(如图中书店在...).做一做路线的描述要“方向+距离”。练习一有两个方面1、2是生活中的方位(教室、自己房间四个方位上的物体),地图上的方位第3、4题,第3题标出北。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描述行走的路线(八个方向)。
例4、例5认识八个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与前面例2、例3的编排基本相同。
例4只不过是在原来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再添上其他的四个方向(课件),这里有学生说“东北”“北东”习惯性的说法。再认识指南针帮助理解记忆八个方向,最好让学生也做一个方向转盘。
教学例5时先利用例5的图复习一下八个方向,以动物园的中心为中心点,说说各动物馆分别在什么方向,再解决去熊猫馆怎么走?这里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同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怎么走较合理?(优化)。
做一做中公交车行车路线的描述,要注意中心点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在转折点处标上“十”字有利于中下生的准确辨认方向,描述从火车站--动物园、从动物园--火车站的行车路线。
5、几点尝试:
1)自制“指向盘”,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虽然学生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早晨,面对太阳,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前后相对相对学生没问题,但要准确说出左边是(),右边是(),就有难度“。部分学生就束手无策,其实这类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有时也要想一想。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作”指向盘“,利用”相对性“+”顺时针“转动”指向盘“等手段帮助学生辨别方向效果好。教学时我们组每位老师自己也做一个,上课是贴在黑板上.
2)描述方位与行走路线时,要求学生指出参照物(中心点)。
物体所在的方位,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教学中学生对”()在()的()面“。这类问题错误率很高,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知识掌握不好,而是对这种句式表述,到底以谁为中心不理解,学生往往是在图上先找到第一个物体以第一个物体为中心再去找第二个物体的位置,这样与题意恰恰相反。所以对这种句式要告诉学生要以第二个物体为中心,并且在这个中心点上画上”十“字。另外在描述行走路线时,让学生在转折点上也标上”十“。熟练以后,自然就形成空间表象。
如(课件)。
3)丰富练习的形式与内容。
a、在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和辨认方向(如:在校园中、教室、家中、街道路标上辨认方向),(数学--《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b、在游戏中练习(如:交警指挥交通、蒙眼指方向、找方向等)。
c、向学生介绍练习站。
d、学会看所在城区的区域图(教室里贴一张本地区的城区区域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1、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现在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这蝴蝶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学的图形王国里有很多蝴蝶的亲属,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那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一下。(介绍多媒体出示的对称图形)有捕蚊子的小能手蜻蜓,有晶莹剔透的雪花,色彩艳丽的花朵,这一位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认识了,谁能替老师介绍一下?对,他是达q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不过是两个。还有对称的叶子,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脸谱和剪纸。哎呀,他们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同,怎么是亲戚呢?现在你们观察一下,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汇报)这些图形如果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来试一试。(师对折)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对称的世界,学习关于对称的知识。孩子们,看了这些对称图形你觉得对称图形看起来怎么样?(生汇报)。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美,下面就让我们用双手来创造美。老师想剪一个对称图形,怎样剪才能剪好,剪得两边一样呢?和同桌商量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一会儿告诉老师。(生汇报师剪)你们想不想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好了,快快动手吧。(生剪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大家来看,我们剪的这些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线把对称图形分成两部分,如果沿着这条线对折,两部分就会完全重合,我们给这条线起个名字,叫对称轴,我们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师示范画)给你剪的对称图形画上对称轴。
课间活动《粉刷匠》。
除了这些,对称还在绘画、工艺品、建筑等方面广泛应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美丽的图片。(多媒体放映图片师介绍)。
三、新知运用。
1、孩子们,关于对称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有一些图形快要考考你们,(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就藏在数学书的68页,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对称轴。(五角星的对称轴有5条,明确一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有2条、3条、4条、5条或者更多条)。
2、对称轴你们会画了,有几个老朋友想请你们帮忙。看他们有什么要求。------我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圆)每个小组都有一组这样的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到对称轴后给同组的人看一看。(生汇报)。
3、今天还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他们是谁呢?只要你画出他的另一半就知道了。(生画并订正)。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汇报)你们真是聪明又爱动脑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在今后你们一定能够运用对称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5,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5=6×7+4=4×9+7=8×6+3=。
2、笔算。
(1)出示214×5,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1人板演。
(2)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时怎样算的,十位上为什么是7?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情景图:
(2)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独立列式)。
(3)你会算出结果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5)验算:请你们用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6)比较复习题:这一题和我们刚才做的一题又什么异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计算过程,重点要让学生说一说第三题:为什么十位要向百位进“4”,百位要向千位进“2”。
小结:做连续进位的乘法,要注意把每一步都算对,弄清应该向前一位进几,然后再横线上写几,算出是多少。
2、练一练--2。
指名3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有错的.学生说明原因,然后改正。
3、练一练--5。
(1)学生观察,说明错在哪里?让学生说说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什么?
(2)学生独立进行改正。
4、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1、3。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九
《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它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创设了邮递员送报纸和信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整百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仅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探究乘法口算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口算乘法的不同方法。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95里面有()个十()个一。
84里面有()个十()个一。
73里面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一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的熟练性。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0.40.80.7。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4、练习五的第1题(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这里重点练习分数的通分和运算顺序。
二、垃圾分类。
1、看图,理解图意。
2、提问: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看图表,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内提问,并组内进行解答,
4、全班汇报,集中交流。
三、解方程。
在复习解方程的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四、找数字游戏。
猜一猜,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然后确定数字的范围。
教学反思:
五、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
读2本和3本书的学生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内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六、想一想,算一算。
先自己算一算,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得出-的结果吗?
七、小结。
八、实践活动:建造“分数墙”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三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按运算顺序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课件出示:
1、计算。
2、解方程。
独立完成后指生回答。
3、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生:乔木林占公园面积的1/2,灌木林占公园面积的3/10,草地占公园面积的1/5。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黑板画扇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1/2+3/10—1/51/2-1/5+3/103/10-1/5+1/2)。
3、引出课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强调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最后强调答案)。
(5)渗透情感教育。
发现这种情况,你想说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小结:你说的非常好,我们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行动起来,一起绿化环境,保护水资源。
3、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在书本第117到118页,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
三、巩固应用。
过度语: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1、用递等式计算。先说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擦黑板和擦玻璃的学生比扫地的学生多还是少?多几分之几?
师:其实据专家们的最新报导,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最好能达到10小时,这样更有利于你们的生长发育,记得晚上一定要早睡。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四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一、准备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五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六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七
学习内容:
教材第70、71页例3、例4,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带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我能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认识带分数,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根据独学部分的题目自学例3、例4。小组内讨论交流。
(1)什么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化成整数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我能行:完成71页“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编码教案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八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交通标志,体会对称与不对的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吴老师收到了一份海报,谁来给大家读读?
学生读海报。
师:嗯,你读得真清晰!请坐。
师:这一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
我们的活动任务是:设计校园交通标志。
而且,要和什么有关?
生:人车分流。
师: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回顾复习。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享资料。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它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欣赏交通标志。
师:你真会发现!
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吗?
生: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师:你总结得可真好!
三、解决问题,体验新知。
师:在“人车分流”活动中,哪些地方需要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校门口、操场……。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有些地方吴老师都没想到。
师:如何设计出一个与“人车分流”有关的`校园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突出主题;用到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四、小组活动,分享交流。
师:小组活动之前,吴老师这里有几点要求:
学生分组读活动要求。
师:对于这个活动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
吴老师这里有一点提醒:活动时间有限,一定要合理分配。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活动开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完成,都停下来,分享的时间就要到了。
师:听清楚要求的孩子请坐端正。
好,各组开始。
师:音乐停止了,分享的时间到了,给你5秒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桌面,同时,各小组上交你的作品。
师:你们的作品真漂亮!谁愿意分享给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分享,吴老师觉得大家真了不起!
五、收获体会,总结全课。
师:在设计“人车分流”交通标志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说收获。
师:学有所得,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请拿出自我评价表,给自己的表现打个分吧。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精彩!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咱们学校会更加秩序井然!探究,让数学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