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

时间:2024-11-19 作者:LZ文人

农民辛勤劳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优质的农产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民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一

今天下午,我在家里没有事干,便随手拿起一本数学课外读物翻阅,看见其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我冥思苦想,反复地思考和琢磨,终于按顺序想出了四种不同的答案,这四种不同的答案分别是:8080800、8080080、8080008、8000808。

从这一道题目中,我明白了无论做哪道题目都不能只满足于想出一种答案。考虑问题时要全面、有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

这篇数学日记按规律想问题分享给大家,让大家有个参考和学习。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二

很多年前我就曾见到你一眼。

只不过彼时你还是个孩童,我也是个小姑娘。

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喝酒唱歌,我们怀念过往,我们常年未来。

也许我们总是觉得生为一个孩童,根本就不应该操心那么多,可是却在这一时刻,我们像大人一样成熟的去思考问题。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你读过的那么多书,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是如果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么条件去读那么多书呢?

他们一直那么喜欢这些过程,可是却也终究忍受不住,吟诗作对。

他们会一直觉得这些问题提出来的`,现在就是那样幼稚且愚蠢。可是当我们所有人都身为其境的时候,又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存在。

我们一直都是一这样一种卑微的方式生活,对吧?但是却总是目光企及的地方有太过于遥远。

只不过在这一瞬间,我曾经能够看到他们提出来的所有指标,其实都不一定能让我们达到。曾经体会着那样的温暖,可是到最后都还是分道扬镳。

我曾经去过的地方,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头。

我只是一直往前走,目标无比坚定,内心无比清楚。

我知道我这以后可能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退路的吧。

只是有些过程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你一直都在苦苦期待着其他的道路,就忘记了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缘故。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三

自20农村税费改革以来,xx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实现减负增收。据区财政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年税费改革农民负担由6194万元降至4388.1万元,降幅近30%。近四年来,农民因政策因素减负增收9800万元。同时,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最大的困难是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收入渠道窄,经济增长乏力。从农民收入行业构成看: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事农业生产人均获得的总收入为1480元,与上年增长33%,占总量的57.2%;从事非农产业人均获得总收入为1107元,占总量的42.8%。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看: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87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0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1%。而在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是1013元,占收入的63%;来自畜牧业的是443元,占27.6%;来自林业、渔业、手工业、工业、商业等共计151元,占9.4%。农民收入及其增长主要靠农业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萎缩,新的经营增长点乏力。

(二)农民增收趋缓,增幅走势下降。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高12.88个百分点(除去物价上涨因素),而高增长势头难保。调查发现:全区秋收作物丰产不丰收,受7月中旬强降雨和收获时节持续阴雨共同影响,秋粮普遍减产,水稻损失更为严重,大面积的出芽、霉烂,较正常年份减产60公斤。与此同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粮食收购价猛跌,吞噬政策性补贴收入,农民增幅走势下降已成定局。

(三)现金收入回升,城乡差距扩大。一是现金收入增幅回落。2004年,人均现金收入为2344元,增幅比上年上升17。1个百分点,20前三季度人均现金收入1817元,增幅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二是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0,2004年扩大到1:2.4。

(一)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农业比较效益下滑。其一,去年全球性粮食丰收,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解除,致使一路攀升的农产品价格下滑,农副产品出口受阻。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其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攀升,使农民增收大打折扣。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较差,且一直处于低价位销售,农业产业链条短。由本区缺乏可以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70%以上的“原字号”农副产品(扣除农民留用部分)低价出售。种植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收入构成不合理。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高,经济作物比重低。目前,我区粮经比例为63:37,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二是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占92.1%,1.0%和6.9%。在第一产业收入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占68.5%、0.2%、29.9%和1.4%。

(二)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冲抵政策性收入。2004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平均每亩生产投入增加16元。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呈上涨趋势。年1-9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去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再次上涨5%。在比武乡齐村村民顾先成算了一笔细帐:他去年每亩水稻需要投入复合肥40元,种子每亩是18元,耕地费15元,收割费用40元,农药20元,总计每亩成本投入是133元,由于农资涨价,今年每亩成本上升到163元,比去年多开支了30元,同时2004年水稻价格每公斤1.44元,今年则下降到每公斤1.22元,按500公斤/亩的产量计算(不考虑自然灾害因素),仅价格一项减少110元,合计比去年每亩减少收入140元。而减免农业税每亩则为35元左右。

(三)农业投入不足,科技棚架严重。受地方财力限制,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幅低于同级财政收入、支出增长幅度,个别乡村,近年来对农业的投入除购买种子和化肥外几乎为零。导致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闲置浪费,甚至破坏严重,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资源的51.78%,许多地方“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农村基层科技兴农的领导力度不够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难以发挥科技“载体”作用,加之农民科技意识淡薄,许多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推广起来困难较大。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小城镇带动力弱化。一是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问题。二是具有龙头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基地少,不能带动大量的农户进行规模生产(目前注册品牌仅2个,生产基地3个)。三是农产品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表现为“三多三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另一方面,全区小城镇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不足1/5。大部分由于功能不全,不能较好地吸纳农民进城经商创造条件。

(五)土地体制滞后,规模效应难显。“人人分田、户户种田、家家小田”的家庭分散经营造成的土地规模小,阻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影响,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和之前大不相同,已出现了“有地不愿耕”和“想耕却无地”的矛盾。如关镇村民阵定,捡来几年前本村撂荒的零散田地近百亩,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年均纯收入5万元,在去年国家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出台后,原被承包土地的村民见种地有利可图,纷纷要求收回土地经营权。而收成稍差时再次弃田务工,撂荒土地。

(六)行政体制改革滞后,间接影响农民增收。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起主要作用的往往不是农村内部的需求,而是来自外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过度干预,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调,而且导致供给成本较高、增长无序的现象,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

另外,许多群众反映,由于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化肥、种子等农资销售环节整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取消中间流通环节,改革对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的补贴为对农民的直接性补贴。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1、优化粮经比例,高速农业内部结构。在保证全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基础上,提高粮经比例,发展塑膜农业和精品农业,提高畜牧业、林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2、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小型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关键要靠龙头企业带动。鉴于我区目前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建议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既要扶持现有的和新办的龙头企业,也要扶持现有的家庭农场、经济联合体,使它们逐步成为农业企业或进行企业化运作,同时还要扶持种养大户,重点要扶持对一般农户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大户”。3、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优质品牌化。加快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大力发展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和优质品牌食品,以增强我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着眼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增强农民增收的直接动力。在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根据我区主导产业突出、生产规模初显、新鲜农产品占主体等新特点,把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形成“产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农户”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一是加快培育专业大户,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二是努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三是大力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服务主体。四是积极发展农业协会,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管理主体。

(四)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构筑农业科技人才新高地。一是进一步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原种引进繁殖区以及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力争在引进和推广名、特、优、稀、新品种上有突破性发展,提高适销对路优质农产品比率。二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高推广价值的原则,重点建设有特色的精品高效农业展示区,并通过其辐射带动作用,使农业结构调整有方向、有样板,农民增收致富有门路、有向导。三是要把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与调整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更新知识结合起来,舍得花钱引进技术人才,培养一批农村科技带头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覆盖率。通过构筑农业科技人才新高地,不断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五)提高农民就业流动性,把星星点点村落布局改造成人口及工商服务业积聚的大集镇。农村家庭和人口分布过于分散,这是导致农村产业单一、剩余劳动力不能就地消化的重要原因。一些财力较强的乡镇应通过制订周密的土地使用计划和城镇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一方面实行耕作机械化和规模化,减低单位农产品成本,提高单位产出,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的规模化工业以及其他服务性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提高公共事业建设水平和设施的规模性、合理性、经济性,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大非种养植业的收入。

(六)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和执行主体,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30年不变拓展为“长期不变”,界定和规范为“农民私有财产权”,使农民成为土地流转的决策者,严格实行“生不增、死不减”政策和“不得调整土地”的规定,切断新增人口与土地的联系,使新增人口移向城市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在为工业提供大量低成本劳动的同时,有力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改革对种粮农户的普遍性直接补贴,适当提高标准,实行单独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取消仅对种植粮食作物的补贴限制,尝试以地入股等形式引导、激励有流转要求的农户依法、有偿流转土地,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机制、管理机制、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应。

(七)释放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大幅度地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重点支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实行农村社会低保,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二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要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三是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农业银行大量收缩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以后,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无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滞后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制约。必须以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矗”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兴衰和全民素质提高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义务教育是一种法制性教育。它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也称力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这里的“义务”,首先是指全体国民必须把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当作应尽的义务,父母有使其学龄子女就学的义务;同时也指国家有使国民享受教育的'义务,社会有排除阻碍学龄儿童不能受教育因素的义务。由于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承担了这种教育的义务,所以称作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推行,最早出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需要。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希望民众都能信仰基督教义,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人人都能阅读圣经,于是在瑞士、荷兰,普鲁士等国开始出现了由政府设立的免费公立学校。16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6-12岁儿童入学,否则政府强迫其履行义务。这被后人认作是义务教育的开端。

义务教育真正开始普遍实行,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工人运动的压力。正是由于这种需要和压力,英国国会于1834年颁布的《工厂法》规定14岁以下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和初等教育,否则不允许进工厂做工。这个法规被马克思称为是资本家被迫而作的第一次有限的让步。

对于为什么要实行义务教育,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前驱,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是这样认识的:“只有各阶层的人民不会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落后干其他人民,革命变革所取得的进步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承认上述各点,一切都要依靠国家所给予的正当的教育。”长期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西方各国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义务教育,才使得工业现代化成为可能。即使是象日本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经济崩溃的国家,依靠着明治维、新以来普及义务教育造成国民素质较高的优势,几十年间又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在今天,人们更是普遍地认识到,通过学校教育掌握文化是生存权的前提。世界各国都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来看待。

综观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作法,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立法。这方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国家宪法中阐明普及义务教育的方针作为具体的教育立法的指导和依据;一种是专门的教育法令,包括教育基本法与单项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方针、目标、政策、办法等作出详细规定。

[1][2][3]。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五

在我办公室,有一个人,他的言行举止、做事方式,都很招人讨厌、反感,但他自我感觉良好,这宽敞的办公室,每天坐着十几个人上班到车间一百多号员工,没几个人不讨厌他的,因为他在背后给我们穿小鞋,利用岗位给我们制造麻烦,他从来不会的觉得有愧疚感,他希望每个都要觉得他无比的重要,就像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没有他,地球就不会转那种感觉”,日子过得太风平浪静,总得闹点**出来刷点他的'存在感。

或许我们看到的都是他表面的东西,看到的都他不好的一面,我们很少往他优秀的一面看,其实在生活我们往往都是以他人的一面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每天坚持下班以后跑步,除了刮风下雨不去,没有压力和监督,这是多少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但他做到了。不允许员工浪费,限制材料,这样就在员工眼里落下了一个罪名“抠门”,没有人会在他的岗位上想问题,这是老板的意思,谁又能违背,只能执行。

当的我们要评论一个人好与坏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来评论他,不管是谁都不是十全十美,每个人不好的一面与他所在的环境、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有些是迫不得已,谁都想当好人,谁都不想当坏,但是,坏人总要有人当,这样才能促使我们进步,难道不是吗?因为有人到坏人,你是不是因为他改变的你的毛病,所以我们应该感激他,而不是讨厌他。

每天早上外面七点广场的大妈就开始放大喇叭跳舞,七点对于我们上班族来说,是非常早的,大部分人应该还没睡醒,活生生被外面的歌声吵醒,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从被窝里面爬起来,我们埋怨那些跳舞的大妈吵我们睡觉,但是因为有她们在,我们每天都不会睡过头,甚至手机闹钟都不需要调,起来还可以吃个早餐上班,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会睡到七点半起床,洗洗涮涮,匆匆忙忙就跑去上班了,甚至还会睡过头。所有的事情有利与弊,看你在什么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你讨厌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你会发现有了他们你进步了很多。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六

我只谈一下人力资源研究中目前的一个小问题,就是关于人力资本的问题。因为人力资本问题是我们最近研究的课题中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不是指企业中的所有人,主要是指企业中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把这两种人称之为人力资本。所有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以及人才不是同一个概念。那么我之所以谈人力资本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虽然经济学界研究的很早很早,但是近十年来,人力资本不仅仅是理论范畴,已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进入现实经济运行过程。所以在未来的中国企业改革中,要思考和看到这个动向。我们考虑的结果,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已经在国际上的企业的发展中,有三个方面已经进入企业的制度安排里面。

第一人力资本已经作为确定企业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我们把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一样当成资本看待和对待。因此我们不能光强调货币资本的利益,而且要看到运作这种货币资本的人力资本的利益。尤其是许多人认为货币资本是一种被动性的资本,人力资本是主动性的资本。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运作,货币资本才能增值保值。既然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都是资本,那么作为资本,它们的收益都应该是产权的收益.因此在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人力资本拥有的产权问题。不能简单地作为劳动的收益比如工资来看待。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本在产权制度的安排必须体现。也就是未来的企业制度安排中,不仅仅谁出了货币资本谁拥有产权,有的人到这个企业也应该拥有产权。目前我们的注册企业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要求,比如注册股份公司要验资,而且坚持谁出资谁拥有产权,这套制度无法安排、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需要调整,我们应该从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上考虑人力资本的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搞不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尊重人力资本作为资本所发挥的作用,仅仅作为劳动的收益给他一点点工资,结果导致人们心理不平衡。最后产生的结果是该给的不给。该给的不给,就拿不该拿的。结果既毁了人也毁了企业。

民营企业也一样.如果出资人仅仅强调自己的收益,没有看到企业真正的人力资本的收益,这个企业最终也做不大.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未来需要处理好一个问题,就是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处理不好,最终必然导致企业缺乏活力。

人力资本对企业和经济运行第二个方面的影响是对法人治理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要清晰它,提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应当分开,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产生实际上这两个角色已经分不开了.西方国家的首席执行官的产生就是一个的典型的说明.首席执行官不是总裁换了个名字,我们对实行首席执行官的37家企业作过分析。发现首席执行官的权利非常大,其中37%的权利是董事长的权利.首席执行官的权利很大,谁约束他,往往不是董事会,而是企业中的战略决策委员会。战略决策委员会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企业的财产所有人,而是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所谓的精英,他不是财产的所有者.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不是把这个财产交给所有者自己经营,而是让这个社会的经营方面的精英去经营这个国家的财产,就象一个国家要交给政治精英一样。

因此我们对首席执行官的认识,千万不能认为他是总裁的另外一个的叫法。实际上刚刚相反.那么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背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本的产生。人力资本对整个企业的运作的作用,往往通过首席执行官,以及所谓可以对他的`意见提出支持意见的战略决策委员会。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法人治理结构.人力资本的产生已经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未来在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方面要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不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也会走入误区。这是人力资本对企业运作产生的第二个影响。

[1][2]。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七

这里所说的拿破仑思维,它指的是敢想敢作,不被外部的环境所打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坚持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2、亚历山大思维。

所谓的亚历山大思维,这种思维包含着一种霸气,值得人们关注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想要成就大的事业,绝不能被陈规陋习所束缚。

3、哥伦布思维。

所谓的哥伦布思维指的就是有想法更要有实践,这是哥伦布思维最闪光的地方,自古以来我们说成功是有办法的,而这种办法常常是在众人想不到的地方做出来的。

4、上帝思维。

关心他人,最终受益的却是自己。上帝讲,天堂中的人们,所有的事情都是怎么想的,如果世间的人们拥有爱他人的想法,那么他不管处在什么地方都生活在天堂里。

5、司马光思维。

所谓司马光思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因为打破了才会获得生机,只有破坏掉旧思维的束缚,思维才会重见光明。

6、孙子思维。

孙子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表现了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想要把对手打败,就必须首先了解对手的情况。

7、费米思维。

简单化才是最经济、最科学的行为模式。费米思维是一种非常朴实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思维方法。将事情变得复杂,一般都很难抓住事物的深层次本质,也不能够揭示事物的最根本的规律和问题之所在,它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复杂化上面,而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太多的帮助。所以简单的方式往往是最直接的、最合理的方式。

8、部洛克菲勒思维。

所谓的部洛克菲勒思维,它指的就是随时随地都应该保持主动,做事情的时候占领先机,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利益的最大化。

9、拉哥尼亚思维。

拉哥尼亚思维说明简单才是真正的丰富。最简单的事物往往孕育了无穷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朴素的思维模式是很科学的。

10、奥卡姆思维。

奥卡姆思维指的就是能够放弃所有的复杂的表面现象,直接揭露事物的本质。奥卡姆思维的亮点就是它直接揭示了现实当中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当今的人们,常常自以为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而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八

2.重构问题。《你的灯亮着吗》一书指出:大多数人在试图解决问题前,都没有好好地定义问题;而正确的定义问题,就相当于完成了50%的问题解决的工作。回到原点思考的效果之一,也就是让思考者重新思考问题的本质,重新(正确地)界定问题。

3.自顶向下。从最高层次的问题逐步向下分解,可以保证问题分析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并且,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分解方式,常见的有按维度分解、按层次分解和按流程分解。更重要的是,富有经验的思考者不会满足于一种问题分解方式,而是会尝试多种可能性,从不同的角度来分解问题。

4.抓住主线。1933年哈利·贝克设计了一张伦敦地铁交通图,这张图与以往的地铁图都不同,图中的车站间距与实际间距不成比例,路线也大多以水平、垂直和45度角来表示,并且用不同颜色来区分线路。这种设计虽然没有准确地映射现实情况,但是由于凸显了最主要的因素——路线、车站等的拓扑关系,而使乘客一目了然,这张图后来成了世界各地地铁路线图的样本。贝克的成功说明了抓住主线的重要性。优秀的思考者会对问题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梳理,识别出最重要的因素,并将那些次要的因素故意“视而不见”,这种问题简化技巧方便思考者更清晰地分析主线的前因后果,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5.因果推论。分析问题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进行因果推论:找到当前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推测当前现象引发的后果。但是人们在因果推论中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例如颠倒因果关系、将次序先后发生的事物武断地认定为因果关系、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等等。优秀的思考者除了能避免以上失误之外,还能清醒地意识到:通常一个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原因,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一个现象发生后并不只有产生一种结果的可能,而是有多种可能,并且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旦做出了正确的因果推论,对于一个问题的基本解释就算完成了,而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可能基于这个推论而顺利构筑。

7.情景预演。情景预演就是思考者假象一些当某条件成立时引发的还未发生的场景,并推演出彼时会出现的情况,包括思考者之外的其他某个角色在该场景中的反应。比如头脑风暴的主持人在设计活动方法时需要设想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或问题,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法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这种思维技巧在问题分析时有时会出奇效,牛顿第一定律、图灵测试、薛定谔猫等也是类似方法的产物。情景预演的意义在于,由于思考者不只是立足于分析自我、当下、现实的场景,而且还立足于他者、未来、未发生的场景,所以思考者的思路会更加全面、缜密和有预见性,从而得到超越一般的思考结果。

8.向后推理。向后推理的英文是:thinkforward,reasonbackward,属于一种重要的策略思维方法。原指双方连续博弈(如下棋)的过程中,博弈者从最后设想的结局开始一步步倒推,得出最佳博弈策略。这种思路在更广泛的思维过程也非常有效。当我们在原点思考但由于必要信息太少而迟迟没有斩获时,不如一下子跳到问题的终点,设想最终我们要达成的结果,然后倒推要达到这一结果所必须实施的步骤,然后继续倒推……向后推理的好处非常明星,它既能帮助思考者启发思路,又能保证思考的聚焦性,使思考更有实效。

9.横向激发。思维大师爱德华·博诺是横向思维的提出者,他认为人们苦苦求索而不得解的要因是固有思维模式的禁锢并且没有从其他横向领域中获得足够的激发。这一观点有充分的心理学根据。人的大脑中存储了大量的解决常见问题的经验模板,它帮助人们非常快速地解决大多数可见的问题。但是其弊端是,随着模板使用次数的增加,人们的思维模式就会一步步固化在这些模板中。当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第一次出现时,人们就很难构建出新的模板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从其他领域获得激发的好处就是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从而得以创造新的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在解决难题时特别重要。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九

我每天早晨都会在纽约市中央公园跑步,在过去的18个月里,绕圈的放松慢跑几乎更像是对骑自行车者的闪躲。诅咒、竖中指,甚至是差点相撞,这些在跑步者和骑自行车者各自进行日常活动时再常见不过了。我甚至曾经见过一名骑行者向跑步者身上吐唾沫。

这么多骑行者为何会如此愤怒呢?因为想要弄明白这点,上周六我借了一个朋友的自行车,穿上他的骑行鞋,踩上了踏板。我在西七十七街进入了公园,在那儿有一条陡坡道,向下就是6英里的环线。我很快地加速骑下坡道,之后就不得不进入一条挤满了跑步者和行人的道路,可这些人根本就不注意我。在我逐渐加速并打算加入环线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处于危险之中,同样的还有在我前面的跑步者们。正是在这时,我开始吼道:“小心点儿!”

我在公园里只骑行了短短几秒,但我已经开始朝着跑步者和行人嚷嚷了。我的观点立场立刻就改变了。但我并不感到愤怒――我感到后怕。一名跑步者任何一个意料之外的位置变化都可能意味着一次严重的碰撞,无论是对于我亦或是他们。

这不禁让我思考:实实在在地将我们自己置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究竟有多普遍呢?举个例子,今年早些时候,一位朋友将我引荐给一名财富50公司的资深副总裁。在我们彼此认识的电话交流中,我想要与他讨论对于他的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可采用的不同的生产与劳动力模型。但就在我问了一些高层次问题,并提出了我如何组织角色与系统的重要原则之后,这位高管提高了嗓门嚷道,“这些在我这儿都不适用!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们!”以及“这里的情况比你说得要更复杂!”

我很快就礼貌地提出了结束通话,感谢他抽出了时间,并且表示这一次也许我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他并没有什么帮助。尽管私下里,我在默默腹诽,好吧,又是一个傲慢的高管,你根本就不能对他说任何他还不知道的东西。真是个蠢蛋。

这些看似苛求、暴躁、激进的表现,也许只是因为他是一名处于极端压力之下、想要保护他自己或是他的团队免受他所害怕的状况(如缺陷、失败、困窘或只是单纯的改变)影响的管理者。也许,如果我当时能更好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就能够帮助到他。

有多少工作冲突的产生,都只是因为没有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呢?我开始动脑筋想出了一系列主意,帮助同事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

问问你的老板,你是否能够在她上级主持的某个会议上做个旁观者。那样在会议结束之后,你就能更加明白她和她的同级们所面对的压力,以及你能够如何帮助缓和这些压力。

在部门内部采取责任轮换制。那样你就能够让部门成员对于如何完成工作达成共识,并且增强对于团队成员的相互竞争的目标的了解。

在一个跨企业或是跨职能的特别工作组担任一个角色,就是通常来说别人无论如何也想要避开的那种,以此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情况了解更多。

在一位客户那里进行一次“企业外实习”,在他的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真正了解被你的企业所服务的客户究竟是何种感觉。

这些还远不够详尽,值得强调的是,对我而言最有效的方式其实与工作并无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尝试移情看待,能够增强你用意料之外的方式以不同视角看待事情的能力,无论你是身处办公室或是在生活之中。它不必是某种敏感情感训练课程。它可以很简单,比如说改变一些习惯,或是阅读一本好的小说。甚至是在公园的一次骑行。(文/jordan?cohen)。

如何避免职场的偏见和无乱猜疑?

抱怨会让一个职场人“躺枪”?

职场警惕:这五种情况别要求加薪。

你在人际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

不知道在生活的细小环节里,你是否真的发现只要你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他会按照你预想的方向去发展下去的。只要好好的写一篇文章,他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表面上,还有在内心和精神上的满足,其实都是外物所不能带给你的。

一切其实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需要任何人的劝告和建议,只是在这里与自己进行一场心灵上的对话。

就是这样简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你真的深入进去,你会发现太多的东西都只是冰山一角。

那么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说服与给你的都只是一个小边边角的影响而已。

我们理应一直记得。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曾经我在电脑上写文章的时候总是有一个习惯,就是写完了之后喜欢把它全部删掉,这样就有一种清净的感觉。

可是这个习惯却不是很好的。

因为我把文章写完,复制粘贴在这里面,然后把底稿给删除了如果这里一旦被驳回,我就再也找不到那些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文字了。

想想也是,有很大的忧伤在里面。

可是没有办法吧。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我应该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一

“三农”问题今年被提升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湘东有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9288人,占总人口的76.7%。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解决占总人口76.7%的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湘东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6元。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主体。湘东区工业基础好、起步早,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5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4%,其中在本地企业获取的纯收入956.8元,占工资性收入的40.7%;外出务工收入1396.5元,占工资性收入的59.3%。

2、非农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为502.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17.6%。而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2353.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82.4%。非农产业中又以农民在本地企业务工获得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为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两者分别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3.5%和48.9%。

3、农民增收幅度相对较慢。2001年湘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15元,2002年为2712元,2003年为2856元,增加144元,增长5.3%。而此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7002元,增长11.5%。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增收幅度都要低于城镇居民。

1、土里刨“金”难度大。全区耕地面积140190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6亩,人地矛盾突出。人均占有耕地少,加上单家单户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要实现“土里刨金”的难度很大。

2、农民增收条件差。尽管区委、区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开展了乡村公路、农电改造、人饮解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全区1.7万人的困难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公路建设的发展,又出现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难度。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化程度低,整体规模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等制约因素。据调查全区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1家,500万元以上的2家,200万元以上的3家。科技含量低,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使产业化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湘东的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去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第一,发挥“人多”优势,做好“转移”文章。这是增加湘东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富裕农民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有限,难以保证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增收条件,必须针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做文章。笔者认为,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功夫。一是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以及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小城镇具有靠近农村、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优势,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富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区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把工作重点放在二、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在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先导产业同时,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湘东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72800人,年收入总额近5000万元,为全区农民年人平增收160元。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湘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湘东区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丰富,农民外出务工有传统。从湘东农民收入结构中进行分析,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到48.9%。因此,完全可以把全方位组织劳务输出当做一项产业来抓。

第二,突破“地少”瓶颈,发展高效农业。人多地少的现状,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即使是今年中央实行粮食直补政策,部分农民仍对发展粮食生产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笔者认为,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重点应在农村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镇开展。因为工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农户从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从农业上获得的效益,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土地的撂荒现象严重,具有进行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基础。在这些地方进行试点,既可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又可以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真正达到让“守土者增收,离土者生财”的目标。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根据湘东的实际,具体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可以打好时间差,突出反季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发展设施农业,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三,做活“多予”文章,创优增收条件。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和核心。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其中“多予”是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坚持做活“多予”这篇文章。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多方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以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继续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实现平原乡镇村村通水泥路,山区乡镇村村通上等级泥砂路,争取通水泥路;以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要避免全面开花,要围绕重点项目,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为重点,有计划、有侧重地投入,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二是抓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让农村劳动力“忙起来”和“走出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搞好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其创收能力,是开启农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首先,要将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位,深化农村土地、税费、流通等各项改革,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近两年,湘东区在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发展龙头企业、特色基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从政策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强化了农民增收的保障。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二

1、任何事情都有因果。

因果构成世界,“因”决定“果”。任何的结果都有一个、几个甚至更多的因,我想,只要找到了“因”,就可以掌握“果”。理论上,是成立的,但由于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一个“果”可能会有很多的“因”约束,比如命运,“命”不可控制,但“运”可以控制,控制“运”的方法,就是找到真正的“因”,找到真正的因的方法就是,设法减去次要的“因”。

2、方式和角度决定结论。

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决定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控制下,我们经常顾此失彼。当我们观察和思考一个事物的时候,经常出现偏颇,不是我们没看到而是我们的感知不到,心中没有眼里就没有。

所以,我们最好的选择是,调整和改变思考和观察的方法,直到一个自己觉得比较舒适的位置,总会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阶梯状的。

比如,人往高处走,怎么走?拾“级”才能上。阶梯是规律,更是方法。在所有的规律中,该规律的独特价值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了一起。一切的成功都应归结为目标的达成。对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形成阶梯的过程!

4、哲学不是处世技术,而是一种爱智慧,更是一种关怀世界的方式。

不要寄希望于哲学能提供给你一套处世技术。

哲学只是一种爱智,其核心是终极关怀,是对彼岸世界的一种信念,一种坚持。哲学对生活的启迪应当是文化意义上的启迪,而启迪的过程就是把人本身作为根本追求的过程。当然,哲学并不是枯燥的,反而是灵动的,是诗性的,是美丽的,是开心的。从某一个角度上看,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感悟。感悟是哲学对人的最基本要求。

5、问题经常是在我们试图解决它的时候发生。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上有些事情是因为我们去解决它们才构成问题。比如抑郁症,我们创造了抑郁症这个词,抑郁就开始流行。因为我们大脑里有了,生活中我们就真正找到了证据。再比如孤独,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符合孤独的概念时,我们的孤独感随之袭来。

概念和定义对人们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6、世界的很多东西,我们永远分不清楚,是混沌的。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高度来解释自己。

统一的身后一定隐藏着分裂,和谐的身后一定隐藏着冲突,爱的身后一定隐藏着恨。

但,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我们站在一个层级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事物是对立的,当我们站在一定更高的高度看时,发现事物是和谐的,对立双方是并存的、互补的。

我对如何形成自己的高度,曾经做过论述:

一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1)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2)任何一个整体都是另外一个整体的局部,而任何一个局部都是另外一个局部的整体。毛主席说:大道理管中道理,中道理管小道理。

二是处理好三个思考层面之间的关系:

(1)感性层面;。

(2)理性层面;。

(3)悟性层面。

人的高度从第一层面起步,到第二层面,然后到第三层面。最后返朴归真,融会贯通。

三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1)任何“高度”都是来源于一线的实践,又抽象于一线的实践。没有务实的精神和抽象的方法,不可能有高度。我原来的同事、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先生曾反复谈论过——怎样用脚做学问,现在想来更感难得。

(2)将思想系统化,形成理论,理论高于思想,但必须经过实践验证。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消费也就越来越成为了人们需要享受和满足的内容.教育,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社会存在.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主体--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主体意识--服务意识,民办学校的教师更要具有这样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作者:安世友作者单位:德江县第二中学刊名:贵州教育英文刊名:guizhoueducation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63关键词: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四

还记得当时那个时候他们自信心慢慢的对别人说自己一定能够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可是到了后来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得一点点成了全部一样的状态。

这是还在这样的场景之下,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的毅力,朋友中完全不同的状态。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东西都已经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场景啊。

但是他们当时说的那些话对于我们来说,有这份都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在这样的时节当中,我们始终都能觉得这些东西对我们的意义,有什么样的状态啊。可是你穿什么的?服装?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根本就不重要。

只是在那样的盛京这首你绝看不清楚的,他们的都有着什么样的成绩,但是你的格局和事业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影响着你们为喃区别的唯一差别的。

当你一个人在那里难过的时候,还不如说出来给他们听。

至少不是你一个人憋着难受了,因为他们不愿意去听的话,可以换个对象啊。

又不是说全天下都死绝了,只剩他们几个人?

还是在这样的场景当中,你应该换个四方法去思考问题。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五

考中山是在我决定考研之后才决定的,我觉得我更应该谈谈我考研的原因。见下一问题。

二、为什么考研?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么没有兴趣不去开始,但是一旦开始之后,就不会轻易放弃,一定要争取做出点成绩出来,我觉得这是我一直执着于考研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认为学习生物专业,只读本科而不去读研究生就等于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却半途而废了。那么之前耗去的美好时光就白白的浪费了。

三、关于读博?

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没有认真的想过,因为主要我现在想着怎样去圆满的完成研究生学业,我一个缺点就是不喜欢想太遥远的事情,就如同做生物学实验,我认为有很多实验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从头到尾怎么做的,如果那样的话,仅仅只不过是个验证性的实验,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而真正创造性的实验往往是在试验中找寻灵感,获取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于读博,我认为我内心是不排斥的,我很有可能会选择这条路,不过要我在现在就向您承诺一定读博,我感觉不是很有底气。我还想看看我在研究生期间的表现,我想导师您也期待看我研究生期间的表现。

四、关于公费?

作为我自己来讲,我是非常希望能够拿到公费的,感觉这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我来自农村,我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要是有父母亲完全支持我读研的费用,这是不可能的,我也没有这个打算,毕竟自己不是很忍心。但是我也很清楚,毕竟公费的名额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公费,我也很能理解老师们。我只是希望导师能够考察我的实际情况,如果按照标准下来我真的'不能拿到公费,那我愿意考虑用助学贷款以及其他一些方法来解决学费问题。

五、工程硕士接受吗?

我觉得我不太适合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如果可以的话,我更加倾向于学术型硕士。

(这个主要结合自己的意愿了。一般工程硕士与专业硕士是有区别的,事先你要想清楚这个问题。)。

六、关于英文文献?

cns――cell、nature、science。之前最好能读读相关导师或者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献,知道一下他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出处。其实这个出处还是很重要的,有的导师就是根据你说的出处来判断你读的文章的档次。另外,对于专业文章的阅读能够提高你的专业英语水平,这个对于复试是非常有帮助的,复试会涉及很多专业英语的内容。

七、关于实验技能?

创新性实验,本科毕业论文,你最拿手的实验。这个是中山大学复试面试的时候,老师是必然要问你的,而且问的是相当详细的,实验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是别问的重点,即使是一些试剂的配方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说明的问题。

八、中英文自我介绍。

稍微准备下就可以了,不要大段大段的,一般老师会让你简单的说下,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的,其实不仅仅是英文,也要准备下中文,免得老师只叫你简单的中文介绍下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说。

提示:

1.复试的问题你是不可能都能准备到,你只有根据历年的情况和自己的猜想准备一些你认为最可能问到的问题,想好你自己应该怎么答,甚至可以提前在同学面前演练一遍。

2.回答导师复试问题,力求简单明了,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夸夸其谈的,毕竟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必要准备过多的内容。其实,导师问你的问题,也是等于考察你的口语表达能力,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祝大家考研顺利!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六

第三,由于“天性论”和“本能论”者,把新闻的起源归结为人的“固有好奇心”、“求知的天性”的本能,因而,他们所说的新闻活动中的“多见”、“多闻”,也只能是一种动物式的感官能力,而绝非是人的新闻感官。诚然,新闻活动首先离不开感觉器官,不经过感觉器官,不见、不闻,就不知道外界的情况,也就无法传递信息。但是,动物的感觉器官同人的感觉器官是根本不同的。一般说来,在新闻活动中,主要是靠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器官。动物的一切功能都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而人的感觉器官――视觉和听觉,同动物的感觉器官根本不同的原因在于,人能进行自由自觉地劳动。人正是在这种劳动中,在社会实践中,把动物式的感觉器官变成了人的感觉器官。这种器官,具有了社会化的内容,渗透着理性的色彩。它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样,人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才有可能如此敏锐、及时、准确地发现、辨别各种信息;才有可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真正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从而获得远远超过动物性的感官能力。决不是如同“天性论”和“本能论”者所说的那样,靠人的什么“好奇心和求知的天性”,就可以“见”、“闻”,甚至“对于事物的真象与前因后果发生兴趣。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由于农科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农科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深入分析了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提出通过加强对农科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指导教育、创业途径开拓与教育等措施,转变农科专业毕业生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

作者:王丽娟郭志宏胡凯朱宁作者单位:王丽娟,郭志宏,胡凯(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朱宁(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刊名:黑龙江农业科学英文刊名:heilongjiangagricultural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g47关键词:农科高校大学生就业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八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近根据县人大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人大代表、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97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刘百喜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政府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平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政府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摒弃长期以来事实上以工业优先、城镇偏向,轻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做法,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1、切实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中央重视农村工作的宏观政策,为农村修养生息,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群众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医生开处方,药方开得好,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药抓,抓药的人会不会抓错。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农、支农、护农、兴农思想,改变过来人们对农业法律淡薄的观念。建议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农业法规,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众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部门、乡镇及干部要自觉主动地贯彻执行农业法规,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处理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达到用法律、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目的。

2、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

3、突出本地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紧抓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结构调整;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农业产业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搞好三大调整,即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突出四个可发展优势。即突出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十九

我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而活。

朋友说:“既然人这一生到头来还是死,那么还不如不走这一遭。别等到临死时,因留恋这人间,被痛苦折磨的死去,那样便是最令人难受的,现在活着的人想起自己将死,怕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恐惧的要死,为什么会死呢!我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不想失去,别让我离开这世界那么早吧!如果是这样的人的话,那么他的一生算是没白活,无论到头来怎样,至少他还有所追求的东西,他对现实世界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想象,所以说这种人是活的有价值的,这种人在人类现实社会中总是占据了大多数的席位,这是一种人。

还有两种人对死亡有相同的态度,但人生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他们对死亡都默默接受,对这人间也不留恋,没了盼头,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了。一种人,他的人生过得非常充实,该干的事都干完了,该留给子孙后代的也已经交代了,于是在再也没有偷生的念头,便可以含笑而终,好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昙花一现,如夏天的一阵雷暴雨,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精彩旅途,死也无憾,。但大概这种人少之又少,人活一生哪能事事如意,人算不如天算,难免会有意外。另一种我很害怕,一句话,这种人心已死了,对他们的惨淡人生过的太艰难,任何美好的东西都已黯然失色,好像他们一生的经历就在放一场黑白电视剧,压抑难熬。他们迷失了方向,就是在炎炎烈日也难使他们的冷到零下273。15摄氏度的心,因为他们头上已经看不见太阳了。

如果用这三种人在一条线段上,那么后两者分别是两个极端——正极和负极,前者夹在两个端点之间,我认为,靠近着正极越多,这个世界越美好,然而现实是,在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过多,渐渐忘记了自己的精神消费,这导致的人的肉体上的进化,而灵魂的退化。如果中国中学课本上那几个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唯一目标不被颠覆或重新添加新内容,中国很可能重蹈美国上世纪垮掉的一代的覆辙。

随便想想,心里轻松了许多,我必不会再失去方向了。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二十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国通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可以多渠道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来加快推动农村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我国通过劳务输出、就地转移、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等方式来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特色发展,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要选择好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制定布局规划,落实调整计划,走特色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

1.2农业主体得到培养。

加快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各类生产主体、农资供应主体、农技服务主体的培育,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出职业农民,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标准化、商品化和品牌化。要加快民生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统筹推进“医教水住行”等民生实事项目,每年突出解决一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问题,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3农业服务体系优化。

我国近年来统筹推进“医教水住行”等民生实事项目并每年突出解决一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问题,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快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小康建设。以户或以人为单元,制定方案,一一明确脱贫方式,通过务工、项目、政策性兜底和省、市、区挂钩资助等方式实现脱贫。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培育好“一品”,将标准化的农产品衍化为标准化的商品,包装成为区域品牌地产品,再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做好农业产业布局。

促进农村经济发最主要的是做好农村产业的布局。有关部门在做好农业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应当清醒理解农业产业战略选择对于地区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农业政策对于当前农业的影响比例不大,但是却会对于未来一定周期内农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减少农业产业布局中的不合理因素并执行税费和农村储蓄等方面改革措施,才能够让更加科学的农业产业布局得以落实。有关部门在做好农业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不同作物的数量和需求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引导农民合理进行作物的种植时,也能够避免因为盲目种植所导致的农产品供给短缺或者过剩,为农民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的产业布局形势。

2.2提升农业服务管理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农业服务的管理水平。地方政府在提升农业服务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农业管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并且随着其水平的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也会受到增益而逐步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现阶段我国市场条件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当前农业生产逐步出现了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地方政府在提升农业服务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还应当在出现不同农业作物产量过剩的情景之下努力的避免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负面波动,有效减少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这对于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3扶持优秀农业企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当着眼于建立更多优秀的农业企业。我国政府在扶持优秀农业企业的过程中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农业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所能够起到的'对于农村经济的预保护作用。既农业企业的存在会使得农业产品的风险会在部分程度上隔离农民与风险的直接接触,最终降低了农民群众所需要面对的农业生产风险。我国政府在扶持优秀农业企业的过程中还应当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技术、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能够预使得我国的农产品能够在离开土地后经过更多的生产、经营环节,然后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附加值,才能够进入消费市场。

3结语。

新时期的经济体系要求向传统农业注入新的产业思想和管理模式。这本身也意味着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着眼于有效减轻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使农民的年收入少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并稳定在一定水准以上。这在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同时也是体现各级政府部门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2]徐文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二十一

衡量德育工作的成败,主要是看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否提高,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形成。这是评定德育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评定要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可量化的即量化,不可量化的,就不能免强。因为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整体,所以仅有定量的分析,有时很难说明问题,同样的,仅有定性分析,也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如只看到某位班主任一个学期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而不考察这些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是否具有恰当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最终是滞达到了活动的教育目标,那么这样的分析就很难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这些活动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完成,是只有形式、缺乏质量的活动,那么这些活动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某位班主任一学期只组织了一两次很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数量有限,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缺乏足够的力度,那上同样不能说明这个班级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什么成绩。因此,根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德育管理不能仅看“量”,即仅有“量化管理”是不全面的,必须“量”、“胜”兼顾。

尽管“量化”对于调动学校专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德育上作的特殊性,不顾量化管理的适用范围,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强行搞量化,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其一,追求量化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囿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为了便于管理,管理者将不得不把德能过程中可以量化的任务,如好人好事的次数,受奖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作为目标,并以此来衡量德育工作质量。殊不知,这地只是实现真正德育目标,即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具体工作或工作过程中的个别参量,并不是德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最终成果。相对于德育工作的本质而言,这些只是表象与手段,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有些学生平时遵守纪律,待人礼貌,表现较好,可一到社会上却“原形毕露”,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因此如果用这些表象的东西作为衡量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就可能导致人们不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这些标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加强纪律而强行办到,不必用费力费时的思想教育方法。

其二,追求短期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德育工作要实现其“育人”目的,必须树立长期观念。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不能下命令,要有时间,要经过定的过程,甚至反复。德育工作和智育、体育工作的不同点主要是非常难以量化,以“育人”为目的的长远德育目标就更加难以具体化。学校如果回避德育工作的长期打算,不按品德教育规律办事,仅设短期目标,就会使德育工作只追求短期目标,出现短期行为,或拨苗助长,或自谓“铁路警察”,或扮演救火队员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忙于压“事故”,造成德育工作的失误。

其三,追求个体目标,不利于形成各方面协作,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内外各种途径的紧密配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渠道的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形成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局合力。在学校内部,个人负责,对个人奖惩的做法,虽然可以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但却可能以牺牲合作和其他方面不关心德育工作为代价。如有的学校把德育工作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任课教师推班主任管,似乎授课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不负德育工作之责,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这种认识不利于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不利于“共同育人”观念的树立,会导致“5+2=0”现象的出现。

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塑造,而不是搞几次活动,作几次报告就能突击来的。所以德育工作要有长远打算,德育工作管理也要根据德育工作规律来进行,对德育工作实行量化管理,一定要考虑到德育工作的规律及量化管理本身的运用范围,做到扬长避短。

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优秀22篇)篇二十二

   。

1、非农业的收入比例大。农村经济以工业收入、乡镇企业收入为主,以2004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为64348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08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000万元,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5268万元,所占份额仅约为24%。

   。

2、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然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以劳动力产生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2004年统计,我镇总劳动力人口21355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仅为3120人,约占总人口46868人的7%,外出务工收入仅为3000万元。同时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依靠农业生产收入的增收困难。

   。

3、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担过重。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另外由于学费的增长,农民对于教育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再次是医疗费用的支出,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费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贫困。

   。

   。

   。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从“强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例如,2004年我镇新建成建华页岩砖制品有限公司,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例如,近几年来,我镇先后建成了盛资食品有限公司、兴盛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有效的拉动了我镇农业的发展。“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汇总21篇)

    通过研究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精彩的总结开头的写法。想要提高写作水平,不妨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从中吸取一些写作经验和技巧。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

    感恩活动策划与心得分享(专业17篇)

    一个成功的活动策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并且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活动策划案例,它们涵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

    演讲者策划交流会(通用22篇)

    编写策划书时,我们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深入了解,以便确定最合适的传播方式和沟通策略。在阅读这些策划书范文时,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方法。一、活动主题:

    小学教师的百日安全总结(通用16篇)

    教师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反省和改进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些教师总结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思路。根据县教育局印

    护理师心得体会(通用18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不足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这些心得体会都是真实的故事,它们可以给我们启示和启发。护理是一项充满挑战

    职场新人的自我介绍技巧(汇总23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向他人展示自己基本信息和特点的一种言语活动。以下是一些经典自我介绍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

    校长的学校年度安全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3篇)

    安全工作总结应该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安全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20__年是公司实现“十二五”规划的

    个人简单装修合同范文分享范文(15篇)

    一份合理而严谨的装修合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纠纷。如果你需要一份专业的装修合同模板,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甲、乙双方经友好洽谈和协商,甲方决定委托乙方进行居室

    交通事故调查员的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优秀15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开阔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摘录,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写作的规范与技巧。在第x个“全国交通安全日”

    35-55岁项目经理的工作职责: 用户搜索关键词目的的理解大全(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于优秀作品的概括和提炼,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方向。这些范文范本是不同领域和题材的代表作品,可以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